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五翰去声 [kān kàn][guàn,楼观][nàn,灾难][sǎn sàn,解散][gàn,树干,干练][guàn,冠军][dàn,名词][名词][音軟。弱也。同愞。][详注1][zuàn][àn][同案][详注2][详注3][详注4]溿[义与寒旱韵同,又通判。][难去声。按也。]


注1:谩 màn,《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半切,音缦。《类篇》欺语也。又《增韵》且也。通作漫。 形词
注2:钎 音干。器也。又急也。《庄子·列御寇》有缓而焊。《注》焊,胡旦反。又音干。急也。
注3:酇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旰切,音赞。地名。《玉篇》南阳有酇县。《前汉·萧何传》封为酇侯。
注4:谚 《集韵》鱼旰切《正韵》鱼干切,音岸。《类篇》䛀谚,自矜也。《增韵》畔谚,刚猛也。《韵会》叛谚,不恭也。或作谚。引《论语注》子路失於畔谚。正义曰:旧注作𠯘谚。失言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𠯘谚失於礼容也。
共179,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河汉楚汉大汉后汉远汉村汉季汉瞒人汉
霄汉碧汉有汉先汉迥汉前汉硬汉瞌睡汉
江汉老汉周汉史汉穷汉散汉浪汉谬汉
银汉斜汉炎汉担板汉贫汉衡汉武汉中汉
云汉两汉层汉钝汉皇汉富汉明眼汉田舍汉
天汉铁汉龙汉紫汉游汉蒙汉长汉流浪汉
星汉好汉蜀汉痴汉懒汉闲汉番汉偷汉
罗汉东汉风汉巴汉湘汉醉汉逼汉樵汉
西汉秋汉阿罗汉插汉灵汉呆汉阶下汉二汉
清汉青汉横汉连汉遥汉烟汉穹汉无赖汉

词语解释:河汉  拼音:hé hàn
(1). 黄河 与 汉水 的并称。《庄子·齐物论》:“ 王倪 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 汉 沍而不能寒。’”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濯以 河 汉 之流,曝以秋阳之景。”
(2).指银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復几许。” 南朝 梁 沉约 《夜夜曲》之一:“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復直。”《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只见星沉河汉,日出扶桑。” 清 陈梦雷 《明月何皎皎》诗:“河汉已西逝,北斗忽低昂。”
(3).比喻博大精深的事物。 汉 王充 《论衡·案书》:“ 汉 作书者多, 司马子长 、 扬子云 , 河 汉 也,其餘 涇 渭 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夫圣人之言,显而晦,微而婉,幽远而难闻, 河 汉 而不测。”
(4).《庄子·逍遥游》:“ 肩吾 问於 连叔 曰:‘吾闻言於 接舆 ,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成玄英 疏:“犹如上天河汉,迢递清高,寻其源流,略无穷极也。”后因以“河汉”比喻言论夸诞迂阔、不切实际。转指不相信或忽视(某人的话)。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公 云:‘贤圣去人,其间亦邇。’子姪未之许。公叹曰:‘若 郗超 闻此语,必不至河汉。’”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当 秦 汉 之世,《左氏》未行,遂使五经、杂史、百家诸子,其言河汉,无所遵凭。”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试平心以两家诗比较,当不河汉其言矣。” 清 王韬 《中国自有常尊》:“势无陂而不平,道无往而不復,观诸上古之迹,验诸近今之事,当不河汉乎斯言。” 陈以益 《男尊女卑与贤母良妻》:“然今 日本 固儼然世界一等国也,读者能勿河汉余言乎?” 鲁迅 《热风·儿歌的‘反动’》:“ 胡先生 夙擅改削,当不以鄙言为河汉也。”
词语解释:霄汉  拼音:xiāo hàn
(1).天河。亦借指天空。《后汉书·仲长统传》:“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 宋 张孝祥 《踏莎行》词:“趁此秋风,乘槎霄汉。” 元 乔吉 《水仙子·重观瀑布》曲:“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乾。” 萧三 《张家口赞》诗:“塞上歌声冲霄汉, 蒙 汉 回 民齐起舞。”
(2).喻遥远,高远。 唐 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诗:“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 仇兆鳌 注:“霄汉泥涂,彼此悬隔矣。” 宋 王安石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紱水云身。”
(3).喻指京都附近或帝王左右。 唐 杜牧 《书怀寄中朝往还》诗:“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明 高濂 《玉簪记·占儿》:“亲在桑榆愁日暮,儿游霄汉几时归。”参见“ 日边 ”。
(4).喻高位;高居显要的地位。 明 何景明 《画鹤赋》:“吁嗟!鸟类比之君子,遇则霄汉,失则荆杞。”
词语解释:日边  拼音:rì biān
(1).太阳的旁边。犹言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晋元帝 ﹞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 陈师道 《和彦詹题远轩》:“开牕得远意,兴出杳冥间。芳草日边路,片云天外山。”
(2).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 唐 赵嘏 《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诗:“ 江 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 唐 高蟾 《下第后献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宋 杨万里 《送丁卿季吏部赴召》诗:“吾州 史君 五十年,不曾召节来日边。”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羽书飞上九重天,佇望旌旗自日边。”
词语解释:江汉  拼音:jiāng hàn
(1). 长江 和 汉水 。《书·禹贡》:“ 江 汉 朝宗於海。”《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南国之纪。” 朱熹 集传:“ 江 汉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 江 汉 之间,不惊鸡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盖。” 清 黄景仁 《黄鹤楼用崔韵》:“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 江 汉 不胜愁。”
(2).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荆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十:“ 江 汉 之君,悲其坠屨, 少原 之妇,哭其亡簪。”《后汉书·荀彧传》:“ 绍 既新败,众惧人扰,今不因而定之,而欲远兵 江 汉 ,若 绍 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文选·江淹〈望荆山〉诗》:“奉义至 江 汉 ,始知 楚 塞长。” 李善 注:“ 江 汉 , 荆 楚 之境也。”
(3).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东部地区。 唐 杜甫 《枯棕》诗:“嗟我 江 汉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鳌 注:“ 江 汉 ,指 巴 蜀 。”
(4).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区。 陈毅 《吟反攻形势》:“ 江 汉 飞传 刘 邓捷,中原重见 李 郑 回。”
词语解释:银汉  拼音:yín hàn
天河,银河。 南朝 宋 鲍照 《夜听妓》诗:“夜来坐几时,银汉倾露落。” 宋 苏轼 《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清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词:“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那夜是阴历初六,双星还未相迩,银汉间薄雾迷濛。”参见“ 银河 ”。
词语解释:银河  拼音:yín hé
(1).晴天夜晚,天空呈现的银白色的光带。银河由大量恒星构成。古亦称云汉,又名天河、天汉、星河、银汉。 隋 江总 《内殿赋新诗》:“织女今夕渡银河,当见新秋停玉梭。”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 孙仁孺 《东郭记·钻穴隙》:“到而今可是难依傍,只落得一水银河隔两厢。”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三章:“夏夜,天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像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躺在青色的天宇上。”
(2).道教称眼睛为银河。 宋 赵崇绚 《鸡肋·银河》:“道家以目为银河。”一本作“ 银海 ”。
(3).古代一种容量很大的银质饮器。
词语解释:云汉  拼音:yún hàn
(1).银河,天河。《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毛 传:“云汉,天河也。” 汉 张衡 《思玄赋》:“乘天潢之汎汎兮,浮云汉之汤汤。” 唐 李咸用 《雪》诗:“云汉风多银浪溅, 崑山 火后玉灰飞。” 明 许潮 《赤壁游》:“青嶂吐蟾光。云汉澄江一练长。” 清 陈梦雷 《拟古·迢迢牵牛星》诗:“牵牛处河东,河西闲织女。云汉烂清光,佳期渺何许。”
(2).云霄,高空。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羇。” 宋 王安石 《相鹤经》:“生三年,顶赤;七年,飞薄云汉。” 清 龚自珍 《语录》:“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纪宇 《致青年朋友组诗·贡献歌》:“是雄鹰,鸟瞰五洲,搏击云汉,它怎么能甘心与鸡作伴。”
(3).《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郑玄 笺:“时旱渴雨,故 宣王 夜仰视天河,望其候焉。”后因以“云汉”为炎暑干旱之喻。《太平广记》卷二一○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刘褒 , 汉桓帝 时人。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
(4).喻帝王的美德。 南朝 宋 王微 《杂诗》之一:“常怀云汉渐,常欲復 周 《雅》。”《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昭章云汉,暉丽日月。” 李周翰 注:“云汉,喻文德也。” 唐 柳宗元 《为崔中丞请朝觐表》:“天威咫尺,诚寤寐而无违;云汉昭回,固瞻仰而何及。” 宋 王安石 《谢赐元丰敕令格式表》:“云汉之回甚昭,日月之照方久。”
(5).比喻美好的文章。有时特指帝王的笔墨。 宋 苏轼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诗:“ 裕陵 固天纵,笔有云汉姿。” 宋 韩淲 《浣溪沙·次韵昌甫》词:“却忆手栽双柳句,真成云汉抉天章。”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然云汉天章,留之秘阁,使辅臣不时展閲。”
词语解释:天汉  拼音:tiān hàn
(1).天河。《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毛 传:“汉,天河也。” 三国 魏 曹丕 《杂体诗》:“天汉迴西流,三五正纵横。” 唐 张籍 《秋夜长》诗:“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便有那 乌衣 子弟伴红裙,难道是织女、牵牛天汉津。”
(2). 汉 朝之美称。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出天 汉 之外,入强 胡 之域。”
词语解释:星汉  拼音:xīng hàn
(1).天河;银河。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灰色的短夜,星汉徐移。”
(2).形容璀灿,有文采。 清 查慎行 《送陈乾斋予假省亲》诗之二:“星汉文章 唐 许国 ,臚云名第 宋 安阳 。”
词语解释:罗汉  拼音:luó hàn
(1).佛教语。梵语Arhat(阿罗汉)的省称。小乘的最高果位,称为“无学果”。谓已断烦恼,超出三界轮回,应受人天供养的尊者。我国寺庙中供奉者,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故诸罗汉,将入涅槃,示现神通。” 唐 司空图 《十会斋文》:“ 维摩 赴会,捧瑞露以同沾;罗汉飞空,曳危峰而亦至。”
(2).指高僧。《西游记》第四七回:“哥哥莫嚷,不是邪魔,乃东土大 唐 取经的罗汉。”
词语解释:西汉  拼音:xī hàn
(1).朝代名。自 刘邦 称帝(公元前202年)起至 王莽 代 汉 (公元8年)止,共历十二帝。因所都 长安 (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在 东汉 国都 洛阳 的西面,故称 西汉 ,也称 前汉 。
(2).指银河。 唐 王勃 《七夕赋》:“月还西汉,霞临东海。”
词语解释:清汉  拼音:qīng hàn
(1).天河。 晋 陆机 《拟迢迢牵牛星》诗:“昭昭清汉暉,粲粲光天步。” 明 张居正 《泊汉江望黄鹤楼》诗:“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2).霄汉;天空。 南朝 梁 沉约 《高松赋》:“既梢云於清汉,亦倒景於华池。” 唐 李商隐 《安平公诗》:“仰看楼殿撮清汉,坐视世界如 恆 沙。” 明 徐祯卿 《月》诗:“只自悬清汉,那知隔凤城。”
词语解释:楚汉  拼音:chǔ hàn
(1).指 秦 汉 之际, 项羽 、 刘邦 分据称王的两个政权。《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且两雄不俱立, 楚 汉 久相持不决……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唐 杜甫 《园人送瓜》诗:“ 东陵 跡芜絶, 楚 汉 休征讨。” 明 高启 《赠李外史》诗:“我闻 安期 古策士,亲见 楚 汉 争雌雄。”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汴京怀古》词:“ 汜水 敖仓 ,是 楚 汉 提戈边界。”
(2).指 楚 地 汉水 之滨。 唐 李白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少年落魄 楚 汉 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王琦 注:“ 楚 , 战国 时 楚王 所据之地。 汉 , 汉水 之滨。”
词语解释:碧汉  拼音:bì hàn
银河。亦指青天。 隋 江总 《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起楼侵碧汉,初日照红妆。” 闽 徐夤 《鹊》诗:“香闺报喜行人至,碧汉填河织女回。”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拂青萍白日寒,禁不住气冲碧汉,竟何年遇主奏《甘泉》。” 清 龚自珍 《秋心》诗之三:“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
词语解释:老汉  拼音:lǎo hàn
(1).对老年男子之称。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大都是这老汉死日到,罪过淫乱得你如此。” 清 吴任臣 《十国春秋·后蜀·李如实传》:“ 末帝 怒曰:‘憨老汉不足与语!’”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第一部三:“ 死羊湾 前沟里有一条水,有一个穷老汉 李德瑞 。”
(2).老年男子自称。《景德传灯录·法会禅师》:“且去,待老汉上堂时出来,与汝证明。”《西游记》第五九回:“长老勿罪。我老汉一时眼花,不识尊颜。”《儒林外史》第一回:“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
(3).称人之父。常含轻慢意。 巴金 《猪与鸡》:“等你老汉儿回来,老子再跟你算帐。” 克非 《春潮急》二二:“ 李春山 拉长条型脸,威严地向九岁的 金元子 命令:‘把你老汉儿喊出来。’”
(4).称人之夫。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第三部一:“你那红军老汉跑得没影踪,活活守寡我心里不安生。”
(5).方言。最小的儿子。《儒林外史》第六回:“ 赵氏 有个兄弟 赵老二 在米店里做生意,姪子 赵老汉 在银匠店扯银炉。”
词语解释:斜汉  拼音:xié hàn
指秋天向西南方向偏斜的银河。《文选·谢庄〈月赋〉》:“斜汉左界,北陆南躔。” 李善 注:“汉,天汉也。” 李周翰 注:“秋时又汉西南斜,远於左界。” 宋 王禹偁 《七夕应制》诗:“斜汉横空瑞气浮,桥边乌鹊待牵牛。” 清 陆圻 《七夕有感》诗:“黄姑鳷鹊通斜汉,明月嬋娟照戍楼。”
词语解释:两汉  拼音:liǎng hàn
西汉 和 东汉 的合称。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两汉 京兆 河南 尹,及执金吾司隶校尉,皆使人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 宋 陆游 《独孤生策字景略河中人》诗:“气钟 太华 中条 秀,文在先 秦 两 汉 间。” 清 阮元 《〈汉学师承记〉序》:“两 汉 经学,所以当尊行者,为其去圣贤最近,而二氏之説尚未起也。”
词语解释:铁汉  拼音:tiě hàn
(1).指坚强不屈的男子。《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九:“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水浒传》第一○八回:“帅府前军士,平素认得 萧嘉穗 ,又晓得他是铁汉。”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为何要到延泽去》:“在这种苦难日子里,把他锻炼成一条铁汉。”
(2).形容身体健壮的男子。《花月痕》第四一回:“孤客本来可怜,何况是病。病里又有许多烦恼,就是铁汉,也要磨折。”
词语解释:好汉  拼音:hǎo hàn
好男子,勇敢有为的男子。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举贤》:“ 长安 中, 则天 问 狄仁杰 曰:‘朕要一好汉使,有乎?’”《水浒传》第二二回:“我虽不曾认的,江湖上久闻他是个 及时雨 宋公明 ;且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 老舍 《骆驼祥子》五:“可是他不敢打 张妈 ,因为好汉不和女斗。”
词语解释:东汉  拼音:dōng hàn
朝代名。自 汉 光武帝 刘秀 建武 元年(公元25年)起至 汉 献帝 刘协 延康 元年(公元220年)止,共历十二帝。因所都 洛阳 ,在 汉 旧都 长安 (今 陕西 西安市 )之东,故称 东汉 ,也称 后汉 。
词语解释:秋汉  拼音:qiū hàn
秋季的天河。 唐 李峤 《饯骆四》诗之一:“星月悬秋汉,风霜入曙鐘。” 宋 杨万里 《荔枝堂夕眺》诗:“夕峯褪日半鉦多,秋汉吹云一絮过。” 清 黄鷟来 《送王远斋回会稽》诗:“羈客苦滞留,离思咏秋汉。”
词语解释:青汉  拼音:qīng hàn
天汉,高空。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虞中书书》:“栖六翮於荆枝,望綺云於青汉者,有曰于兹矣。” 唐 贾岛 《送穆少府知眉州》诗:“ 剑门 倚青汉,君昔未曾过。” 明 杨慎 《新正六日登镜光阁》诗:“仙阁通青汉,皇图望紫宸。”
词语解释:大汉  拼音:dà hàn
(1). 汉 代人对本朝之称。大,尊之之词。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 大汉 之德,逢涌原泉。”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 大汉 之天声。”
(2).身材高大的男子。 宋 岳珂 《桯史·苏衢人妖》:“时 姑苏 有民家姓 唐 ,一兄一妹,其长皆丈有二尺,里人谓之 唐大汉 。”《三国演义》第一回:“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首歇了。” 老舍 《骆驼祥子》七:“书房里是那么干净雅趣,立着他这么个满脸血的大汉,非常的不象样。”
(3).佣工。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二折:“他面前称大汉,只待背后立高门。”参见“ 二汉 ”。
词语解释:二汉  拼音:èr hàn
(1).指 西汉 与 东汉 。 晋 陆机 《五等论》:“岂若二 汉 ,阶闥蹔扰,而四海已沸。”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虽二 汉 及 魏 ,亦未曾至也。”《宋史·礼志四》:“ 魏明帝 祀 文帝 於明堂以配上帝,史官谓是时二 汉 之制具存,则 魏 所损益可知。”
(2).旧时指男佣工。《儒林外史》第三回:“﹝ 胡屠户 ﹞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词语解释:有汉  拼音:yǒu hàn
指 汉 代。有,助词。 汉 韦孟 《讽谏》诗:“於赫 有汉 ,四方是征。”《后汉书·东夷传赞》:“ 嬴 末纷乱, 燕 人违难,杂华浇本,遂通 有汉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爰至 有汉 ,运接燔书, 高祖 尚武,戏儒简学。”
词语解释:周汉  拼音:zhōu hàn
周 代与 汉 代的并称。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指明 周 汉 ,銓时论道。”《宋书·恩倖传论》:“ 周 汉 之道,以智役愚。” 唐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四海帝王家,两都 周 汉 室。”
词语解释:炎汉  拼音:yán hàn
(1). 汉 自称以火德王,故称 炎汉 。 三国 魏 曹植 《徙封雍邱王朝京师上疏》:“篤生我皇,奕世载聪……受禪 炎汉 ,临君万邦。”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自 炎汉 中叶,厥涂渐异。” 李周翰 注:“ 汉 火德,故称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噫大块之气,歌 炎汉 之风。” 宋 梅尧臣 《读〈汉书·梅子真传〉》:“ 子真 实吾祖,耿介仕 炎汉 。”
(2).传说上古 炎帝 为 汉 族祖先,因称 中国 或 汉 族为 炎汉 。 唐玄宗 《封东光公主制》:“ 炎汉 盛礼,蕃国是和。” 鲁迅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伎女﹞常穿利屣,即等于现在之穿高跟皮鞋,可以俨然居 炎汉 ‘摩登女郎’之列。”
词语解释:层汉  拼音:céng hàn
高空。 南朝 梁 王僧孺 《侍宴景阳楼》诗:“妙舞驻行云,清歌入层汉。” 唐 唐彦谦 《中秋夜玩月》诗:“只留皎月当层汉,并送浮云出四维。”
词语解释:龙汉  拼音:lóng hàn
道教谓 元始天尊 年号之一。又为五劫之始劫。《隋书·经籍志四》:“道经者,云有 元始天尊 ,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説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 天尊 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 玉京 之上,或在 穷桑 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 延康 、 赤明 、 龙汉 、 开皇 ,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九:“敢问 龙汉 末,如何闢乾坤。” 明 屠隆 《昙花记·上游天界》:“晃晃 弥罗宫 ,巍巍 鬱萧殿 。始劫干 延康 ,大道超 龙汉 。” 清 赵翼 《岣嵝碑歌》:“伊昔昏垫五行汨, 龙汉 餘劫留水厄。”亦称“ 龙汉刼 ”。 清 钱谦益 《登齐云岩·谒玄天太素宫》诗:“ 东海 几经龙汉刼,北宫长列羽林军。” 清 黄遵宪 《感事又寄丘仲阏》诗之二:“ 帝释 亦愁龙汉刼,天灾况值鼠妖年。”
词语解释:蜀汉  拼音:shǔ hàn
(1). 蜀郡 和 汉中 的并称。《战国策·秦策三》:“栈道千里,通於 蜀 汉 。” 汉 班固 《西都赋》:“陂池连乎 蜀 汉 ,繚以周墙,四百餘里。”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八:“ 蜀 汉 多奇山,仰望与云平。”
(2). 三国 之一。公元221年 刘备 在 成都 称帝,国号 汉 ,史称 蜀 或 蜀汉 。公元263年为 魏 所灭。
词语解释:风汉  拼音:fēng hàn
言语行动颠狂的人。风,今写作“疯”。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刘蕡 , 杨嗣復 门生也。对策以直言忤时,中官尤所嫉忌。中尉 仇士良 谓 嗣復 曰:‘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耶?’” 宋 陆游 《自述》诗:“未恨名风汉,惟求拜醉侯。” 林纾 《二箴·言箴》:“髯鬢垂皤,乃类风汉。”
词语解释:阿罗汉  拼音:ā luó hàn
梵语Arhat的译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称断绝嗜欲,解脱烦恼,修得小乘果的人。《百喻经·入海取沉水喻》:“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昔 健驮逻国 有阿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阿罗汉圣相威仪,比 雪山 三十六万亿佛。” 清 赵翼 《游金陵杂诗》:“ 灵山 五百阿罗汉,一个 观音 请客难。”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右丞画渡水罗汉》:“ 王右丞 作《雪里芭蕉》,盖是戏弄翰墨,不顾寒暑,今世传 右丞 所画渡水罗汉,亦是意也。而 山谷 云:‘阿罗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西游记》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
词语解释:横汉  拼音:héng hàn
(1).横于银河中。 隋 李播 《周天大象赋》:“天津横汉以摛光,奚仲临津而汎影。” 北周 庾信 《徵调曲》之四:“白日经天中则移,明月横汉满而亏。”
(2).指银河。 北周 庾信 《奉和初秋》:“北阁连横汉,南宫应凿龙。”
词语解释:后汉  拼音:hòu hàn
(1).朝代名。 东汉 。 刘秀 称帝,建都 洛阳 。为别于 前汉 ,史称 后汉 (公元25年-220年)。
(2).朝代名。 五代 之一。 后晋 河东 节度使 刘知远 乘中原人民抗击 契丹 时称帝,国号 汉 。史称 后汉 (公元947年-950年)。
(3).《后汉书》的省称。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窃惟 范曄 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疎而不漏,盖云备矣。”
词语解释:先汉  拼音:xiān hàn
即 西汉 。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 所以兴隆也。” 宋 刘炎 《迩言》:“ 司马 文优於 欧阳 ,远齐 先汉 ,自诚实而充也。”
词语解释:史汉  拼音:shǐ hàn
《史记》《汉书》的并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张茂先 论《史》《汉》,靡靡可听。” 唐 高适 《遇卢明府有赠》诗:“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尝见 董 对客犹谈説《史》《汉》,评隲 迁 固 短长,亹亹不少休。”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三国志》《史》《汉》的经验基础上完成,号为良史。”
词语解释:担板汉  拼音:dān bǎn hàn
呆笨、不灵活的汉子。 宋 杨万里 《过彭泽县望渊明祠堂》诗:“不闻担板汉,曾羡采薇人。”《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饶汝从 云峯 云居 来,祗是箇担板汉。” 清 张岱 《西湖梦寻·云栖》:“未尝一味槁木死灰,若 宋旭 所议担板汉,真不可思议人也。”
词语解释:钝汉  拼音:dùn hàn
蠢人。 唐 卢仝 《扬州送伯龄过江》诗:“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新五代史·杂传·司空颋》:“ 彦 怒,推 正言 下榻,詬曰:‘钝汉辱我!’” 清 郑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词语解释:紫汉  拼音:zǐ hàn
犹紫霄。指天空。 南朝 梁 丘迟 《望雪诗》:“氛氲发紫汉,杂沓被朱城。” 唐 武平一 《侍宴安乐公主应制》诗:“紫汉 秦 楼敞,黄山 鲁 馆开。” 康有为 《庐山谣》:“紫汉吹落青芙蓉,随风飘堕 江 之东。”
词语解释:痴汉  拼音:chī hàn
亦作“痴汉”。
(1).愚蠢之人;笨蛋。《北史·裴谒之传》:“ 文宣 末年昏纵,朝臣罕有言者。 謁之 上书正諫,言甚切直, 文宣 将杀之,白刃临颈, 謁之 辞色不变。帝曰:‘痴汉,何敢如此!’” 宋 陆游 《共语》诗:“黄金已作飞烟去,痴汉终身守药罏。”《水浒传》第五回:“ 智深 大笑道:‘太公,你也是个痴汉,既然不两相情愿,如何招赘做个女婿?’”
(2).谓真挚的人。 梁启超 《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 程氏 又评 袁督师 之为人曰,举世皆巧人,而 袁公 一大痴汉也。”
词语解释:巴汉  拼音:bā hàn
古 巴郡 、 汉中 地区。在今 川 东、 陕 南、 鄂 西北一带。《史记·刺客列传》:“南有 涇 渭 之沃,擅 巴 汉 之饶。”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诗:“崎嶇 巴 汉 间,屡以弱攻强。”
词语解释:插汉  拼音:chā hàn
(1).插入河汉。极言其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淯水》:“其水南流经 鲁阳关 左右,连山插汉,秀木干云。” 元 钱惟善 《龙峰孤塔》诗:“高标插汉苍龙左,倒影横江白鹤东。” 清 吴伟业 《九峰诗·横云山》:“ 横云 插汉领诸峯,雨过泉飞乱壑松。”
(2). 明 代蒙古族部落名。亦称 插汉儿 、 察罕 、 察哈尔 ,本 元 裔 小王子 之后。 明 嘉靖 间 卜赤 (一作 布希 )驻牧 插汉 之地,因以为名。参阅《清文献通考·舆地二三》
词语解释:连汉  拼音:lián hàn
连接霄汉。形容高耸。 南朝 陈 阴铿 《西游咸阳中诗》:“城斗疑连汉,桥星象跨河。” 唐 骆宾王 《游灵公观》诗:“玉殿斜连汉,金堂迥架烟。”
词语解释:远汉  拼音:yuǎn hàn
指遥远的天河。 宋 葛长庚 《贺新郎·赠林紫元》词:“月插青螺髻。柳梢头、夕阳荏苒,西风摇曳。数粒苍山黏远汉,树色烟光紫翠。”
词语解释:迥汉  拼音:jiǒng hàn
指高远的天空。汉,天汉,银河,代指天空。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侍郎頡頏重霄,腾凌迥汉,刻名仙馆,絶跡人寰。”
词语解释:穷汉  拼音:qióng hàn
(1).贫寒的男子。 唐 李商隐 《杂纂》:“穷汉説大话。”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这的是你自作下穷汉家私暴。”
(2).泛指穷苦人。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哼!杀不了穷汉,当不了富汉。”
词语解释:贫汉
贫穷的男子
词语解释:皇汉  拼音:huáng hàn
犹 大汉 。称 汉 朝。后亦称汉族。 汉 班固 《西都赋》:“盖闻 皇汉 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 河 洛 矣。”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霸 楚 实丧, 皇汉 凯入。”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 皇汉 逢屯邅,天下遭氛慝。”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曩游东国,交接其士庶,见其习尚风俗,无一非我 皇汉 二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习尚风俗也。” 鲁迅 《三闲集·“皇汉医学”》:“我们‘ 皇汉 ’人实在有些怪脾气的。”
词语解释:游汉  拼音:yóu hàn
遨游云天。 隋 皇甫昆 《玉泉寺智禅师碑》:“乘云也驾五色之元龙,游汉焉控三山之素鵠。”
词语解释:懒汉  拼音:lǎn hàn
懒惰的人。 谢觉哉 《人造“鹊桥”》:“人造‘鹊桥’,打破‘天河’的阻碍。这道桥当然不是为懒汉造的,而是为热爱劳动、热爱工作像 牛郎 、 织女 一样的人民造的。”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五章:“ 朱全 、 刘有威 ……等等,还有一些不三不四的旧兵痞和懒汉,总共二十多人,懒洋洋地走到高墩子旁边。”
词语解释:湘汉  拼音:xiāng hàn
湘水 与 汉水 的并称。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沟池 湘 汉 ,堆阜 衡 霍 。”
词语解释:灵汉  拼音:líng hàn
即云汉,天河。 唐 赵彦昭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今宵望灵汉,应得见蛾眉。” 宋 欧阳修 《鹊桥仙》词:“月波清霽,烟容明淡,灵汉旧期还至。”
词语解释:遥汉  拼音:yáo hàn
指银河。 明 文徵明 《夜坐》诗:“遥汉三星度,空庭万籟沉。”
词语解释:村汉  拼音:cūn hàn
村夫,乡下人。 唐 李商隐 《杂纂》:“村汉著新衣。”《水浒传》第三二回:“那大汉却待用力跌 武松 ,怎禁得他千百斤神力,就手一扯,扯入怀中,只一拨,拨将去……那三四个村汉看了,手颤脚麻,那里敢上前来?”
词语解释:前汉  拼音:qián hàn
即 西汉 。朝代名。公元前6-公元25年,自 刘邦 称 汉 王起,到 刘玄 更始 三年止,包括 王莽 称帝时期。建都 长安 。
词语解释:散汉  拼音:sàn hàn
逍遥自在的人。 清 赵翼 《秋园预制敛具诗以调之》:“君已卧牀下,相顾囅然笑。两个都散汉,从此蛩蚷交。”
词语解释:衡汉  拼音:héng hàn
(1).北斗和天河。《文选·鲍照〈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 李周翰 注:“衡,北斗也。汉,天河也。”
(2).泛指天宇、天上。比喻京都或宫苑。《宋书·礼志三》:“圣上韞籙蕃河,竚翔衡汉,金波掩照,华耀停明。” 唐 沉佺期 《安乐公主移入新宅》诗:“初闻衡汉来,移住斗城隈。” 唐 苏颋 《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诗:“天上初移衡汉匹,可怜歌舞夜相从。”
词语解释:富汉  拼音:fù hàn
犹富人。钱财多的人。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 黄世仁 :哼,杀不了穷汉,当不了富汉,我弄不了 杨白劳 ,就得不到 喜儿 。”
词语解释:蒙汉  拼音:měng hàn
糊涂人。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狂谲》:“ 王严光 颇有文才而性卓诡,既无所达,自称钓鰲客,巡歷郡县,求麻铁之资,云造钓具。有不应者,輒録姓名,藏于书笈中。人问将此何用,答曰:‘钓鰲之时,取此懞汉以充鰲饵。’”
词语解释:闲汉  拼音:xián hàn
亦作“闲汉”。 无正当职业,以帮闲为生的人;游手好闲之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闲人》:“又谓之‘閒汉’,凡擎鹰、架鷂、调鵓鸽、斗鵪鶉、斗鷄、赌扑落生之类。”《儒林外史》第二八回:“ 阿三 前走,后面跟了一个闲汉,挑了一担东西,是些三牲和些银锭、纸马之类。”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狗们在大道上配合时,常有闲汉拿了木棍痛打。”
词语解释:醉汉  拼音:zuì hàn
喝醉了酒的男子。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醉语》:“ 张曲江 常谓宾客曰:‘ 李林甫 议事,如醉汉脑语也,不足可言。’” 宋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十绝》之八:“乍可生前称醉汉,也胜死后謚愚公。” 茅盾 《赛会》:“街上人都朝这醉汉笑。”
词语解释:呆汉  拼音:dāi hàn
对男子的蔑称。痴呆的人。 元 范康 《竹叶舟》第四折:“呆汉,你这一遭赶科场去,夺一个状元中,则管拜我怎的。”
词语解释:烟汉  拼音:yān hàn
宵汉,天空极高处。喻指朝廷。 唐 方干 《送郑端公》诗:“应怜寂寞沧洲客,烟汉尘泥相去赊。” 唐 李群玉 《蒙恩授官言怀纪事呈同馆诸公》诗:“声名仰闻见,烟汉陪高踪。”
词语解释:季汉  拼音:jì hàn
即 蜀汉 ,犹言 汉 之季世。《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 汉 ,参 伊 周 之巨勋。”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五:“《蜀书·诸葛亮传》不叙 建安 二十四年尊先主为 汉中王 事。此季 汉 一大事,与 亮 极有关係,岂得反略之乎?” 章炳麟 《检论·学变》:“然箸书莫易以杂説援比诸家。故季 汉 而降,其流不絶。”
词语解释:硬汉  拼音:yìng hàn
(1).坚强不屈的男子。 宋 张镃 《奉祠云台题陈希夷画像》诗:“世间大事硬汉了,物有所重有所轻。”《水浒传》第九五回:“我从来不曾见恁般的硬汉,且留着他每,却再理会。”《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卢信侯 已听见这事,道:‘我是硬汉,难道肯走了带累先生?我明日自投监去!’”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六:“她知道 祥子 是个--虽然很老实--硬汉。硬汉的话是向不说着玩的。”
(2).强横霸道的人;狠恶的人。《水浒传》第二九回:“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我平生惯打无礼硬汉……并非图这几两银子。”
词语解释:浪汉  拼音:làng hàn
四处游荡不务正业的人。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 郑州 浪汉委实多。”
词语解释:武汉  拼音:wǔ hàn
市名。湖北省省会。辖武昌、汉阳、黄陂、新洲四县。市区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合并组成。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和汉水汇合处,面积4,480平方公里,市区1,557平方公里,人口420万,市区320万。钢铁、机械、造船、纺织等工业发达,中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扼长江水运中枢,在京广线中段,为水陆交通枢纽
词语解释:明眼汉  拼音:míng yǎn hàn
犹言明眼人。《佛眼和尚普说语录》:“师云:明眼汉没窠臼。儞寻常搆不及者,祇是眼不明,眼若明,却搆得也。”
词语解释:长汉  拼音:cháng hàn
(1).长长的银河。 南朝 梁 沉约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轥天衢而徒步,轢长汉而飞空。”亦借指辽阔的天空。 唐 虞世南 《奉和咏日午》:“高天浄秋色,长汉转曦车。” 唐 杨炯 《盂兰盆赋》:“三光壮观,若合璧连珠,耿耀于长汉。”
(2).身材高大的男子。《水浒传》第二三回:“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
词语解释:番汉  拼音:fān hàn
(1).外族与 汉 族。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王元懋巨恶》:“国王嘉其兼通番 汉 书,延为馆客,仍嫁以女,留十年而归。”
(2).外族的汉子。《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只见街上一个番汉牵着一匹高头骏马。”
词语解释:逼汉  拼音:bī hàn
迫近云天。形容很高。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惟北面之 桃花峰 ,錚錚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 清 焦廷琥 《文选楼赋》:“芸辉逼汉,炉火浮空。”
词语解释:阶下汉  拼音:jiē xià hàn
比喻对某门学问尚未入门的人。《景德传灯录·普愿禅师》:“ 陆 异日又谓师曰:‘弟子亦薄会佛法。’师便问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 陆 云:‘寸丝不挂。’师云:‘犹是阶下汉。’”
词语解释:穹汉  拼音:qióng hàn
犹天汉,银河。借指天空。 清 赵翼 《仙霞岭》诗:“何年通往来,綫路入穹汉。” 清 赵翼 《高黎贡山歌》:“ 高黎贡山 潞江 畔,万仞孱颜插穹汉。”
词语解释:瞒人汉  拼音:mán rén hàn
隐藏真情的人。 唐 寒山 《诗》之二○七:“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
词语解释:瞌睡汉  拼音:kē shuì hàn
比喻糊涂的汉子。《景德传灯录·师备大师》:“满目覷不见,满耳听不闻,此两处不省得,便是瞌睡汉。”
词语解释:谬汉  拼音:miù hàn
笨汉。 宋 苏轼 《杂纂二续·改不得》:“谬汉作文章。”
词语解释:中汉  拼音:zhōng hàn
(1).指 东汉 。《后汉书·应劭传》:“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三国志·蜀志·杨戏传》:“自我 中汉 之末,王纲弃柄,雄豪并起。”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陶靖节诗》:“ 汉 季称 东汉 为 中汉 。”
(2).中天云汉。喻朝廷。 南朝 梁 江淹 《始安王拜征虏将军丹阳尹章》:“藉以毓采上霄,搏华中汉。”
词语解释:田舍汉  拼音:tián shè hàn
犹言乡巴佬。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太宗 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 宋 王谠 《唐语林·雅量》:“ 李昭德 为内史, 娄师德 为纳言,相随入朝。 娄 体肥行缓, 李 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尀耐杀人田舍汉。’”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戴 牛虽妙,乃未为人主赏识,若非吾辈田舍汉,殆无人领略此黑牡丹也。”
词语解释:流浪汉  拼音:liú làng hàn
为寻找临时工作或为讨饭、或为进行小偷小摸而以游荡为生的人。例如:在厨房门口要东西吃的流浪汉。
词语解释:偷汉  拼音:tōu hàn
见“ 偷汉子 ”。
词语解释:偷汉子  拼音:tōu hàn zi
谓女人与人通奸。《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婆子便道:‘好呀,好呀!我请你来做衣裳,不曾叫你来偷汉子。’”亦省作“ 偷汉 ”。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正如偷汉的女人的丈夫,总愿意说世人全是忘八,和他相同,他心里才觉舒畅。” 茅盾 《一个女性》:“在这里,姨太太、童养媳,都看做良风美俗;丈夫在外面宿娼,妻子在家里偷汉,生了的儿子因为有名义上的父母,社会便不以为怪。”
词语解释:樵汉  拼音:qiáo hàn
樵夫。《西游记》第一回:“ 猴王 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
词语解释:二汉  拼音:èr hàn
(1).指 西汉 与 东汉 。 晋 陆机 《五等论》:“岂若二 汉 ,阶闥蹔扰,而四海已沸。”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虽二 汉 及 魏 ,亦未曾至也。”《宋史·礼志四》:“ 魏明帝 祀 文帝 於明堂以配上帝,史官谓是时二 汉 之制具存,则 魏 所损益可知。”
(2).旧时指男佣工。《儒林外史》第三回:“﹝ 胡屠户 ﹞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词语解释:无赖汉  拼音:wú lài hàn
无赖子。 叶圣陶 《夜》:“他不敢回想;然而那些见闻偏同无赖汉一般撩拨着他,叫他不得不回想。” 韩北屏 《非洲夜会·不巧的巧遇》:“我想给他起个名字叫‘无赖汉’,这样,才和‘遁世者’配成对哩。”
共179,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