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末字词组
毡毳旃毳毳毳轩毳鷩毳火毳白毳 
鹤毳甘毳鹅毳北毳鸿毳纤毳  
雪毳金毳鹓毳驼毳柔毳素毳  
鸟毳毛毳反毳霜毳氄毳耎毳  

词语解释:毡毳  拼音:zhān cuì
亦作“氊毳”。
(1).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所穿毛织服装。《隋书·西域传·高昌》:“弃彼氊毳,还为冠带之国。”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时方五月中,﹝蛮人﹞皆被氊毳,臭不可邇。”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至其衣氊毳,食湩酪,仰茶忌痘,则 藏 民所同。”
(2).借指北方少数民族。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 三苏 。” 宋 范成大 《合江亭》诗:“毡毳昔乱 华 ,车马隔中州。”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多景楼》:“盖自 吴 晋 以来,立国於南者,恃 长江 天险,兢兢保守,北望中原,置之度外,况沙漠之境,毡毳之域哉。”
词语解释:鹤毳  拼音:hè cuì
(1).鹤的羽毛。 唐 姚合 《过无可上人院》诗:“蚁行经古蘚,鹤毳落深松。” 宋 苏轼 《和陶还旧居·梦归惠州白鹤山居作》:“ 鹅城 亦何有,偶拾鹤毳遗。”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引 王穉钦 《春昼》诗:“絮飘兼鹤毳,花落罥蛛丝。”
(2).比喻白发。 唐 白居易 《香山居士写真诗》:“鹤毳变玄髮,鸡肤换朱颜。前形与后貌,相去三十年。”
词语解释:雪毳  拼音:xuě cuì
鸟兽的白色细毛。 唐 王建 《花褐裘》诗:“对织芭蕉雪毳新,长缝双袖窄裁身。” 元 柳贯 《同杨仲礼和袁集贤上都诗》之十:“雪毳千家帐,冰瓢百眼泉。” 明 田艺蘅 《白鹿赋》:“雪毳含辉,霜毫出浴。洁若凝冰,素如琢玉。”
词语解释:鸟毳  拼音:niǎo cuì
鸟腹细毛。 唐 张九龄 《郡内闲斋》诗:“簷风落鸟毳,窗叶掛虫丝。”
词语解释:旃毳  拼音:zhān cuì
(1).指鸟兽毛制成的衣服。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下:“其民虽瘃堕寒冽,非旃毳不御,然有衣服染绩矣。”
(2).指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住毡帐衣毳衣、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二:“遐荒旃毳仰陶甄,筐篚微忱切下臣。”
词语解释:甘毳  拼音:gān cuì
同“ 甘脆 ”。 《史记·刺客列传》:“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 汉 桓宽 《盐铁论·孝养》:“衣轻暖,食甘毳。” 明 张居正 《答奉常徐云岩》:“太翁尊师高年,宜朝夕奉进甘毳,娱悦其意,毋以世虑婴怀。” 清 钱谦益 《祭徐元晦母王夫人》:“小人有母,甘毳罔效,或闇而危,苟訾以笑。”
词语解释:金毳  拼音:jīn cuì
金色的细毛。 前蜀 毛文锡 《喜迁莺》词:“锦翼鲜,金毳輭,百转千娇相唤。”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纪·狨》:“状实猿类,体被金毳,皮以藉焉,中国之贵。”
词语解释:毛毳  拼音:máo cuì
(1).鸟的细毛。 汉 刘向 《说苑·尊贤》:“鸿鵠高飞远翔,其所恃者,六翮也。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无尺寸之数,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卑;益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高。不知门下左右客千人者,有六翮之用乎,将尽毛毳也?”
(2).兽的毛皮。《后汉书·乌桓传》:“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法曲》:“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羶满 咸 洛 。”《明史·曾鉴传》:“毯虽一物,然徵毛毳於 山 陕 ,採绵纱诸料於 河南 ,召工匠於 苏 松 ,经累岁,劳费百端。”
词语解释:毳毳  拼音:cuì cuì
枝条柔嫩貌。《说郛》卷二五引 宋 陈翥 《桐谱》:“飞子结孕,披抵抽萌。条毳毳以嫰耸,叶茸茸而緑成。”
词语解释:鹅毳  拼音:é cuì
鹅绒;鹅毛。《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古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布与紵布不殊。” 清 查慎行 《军中行乐词》之一:“明日山头移帐去,牛毛鹅毳满兵栏。”
词语解释:鹓毳  拼音:yuān cuì
鸳、鹭的羽毛。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鵷毳翔衣带,鹅肪截佩璜。” 钱仲联 集释:“ 魏 本引 孙汝听 曰:‘鵷毳者,鸳鷺之羽,以饰其衣带。毳,细毛也。’”
词语解释:反毳  拼音:fǎn cuì
反穿毛皮衣。旧称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为反毳者。 清 龚自珍 《说居庸关》:“使余生 赵宋 世,目尚不得覩 燕 赵 ,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
词语解释:轩毳  拼音:xuān cuì
指飞鸟。毳,细毛。《宋书·周朗传》:“岂可欲以殞海之鬐,望鼓鳃於竖鳞之肆;坠风之羽,覬振翮於轩毳之间。”
词语解释:北毳  拼音:běi cuì
北方名贵的皮货。
词语解释:驼毳  拼音:tuó cuì
即驼绒。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驼毳羔绒,细若游丝,软若春绵。”参见“ 驼绒 ”。
词语解释:驼绒  拼音:tuó róng
(1).从骆驼毛中选出来的绒毛,用来织衣料、毯子,或用来絮衣裳。 明 汤式 《湘妃游月宫·冬闺情》曲:“黄串冷驼绒毡帐,緑酒乾羊脂玉钟。”《红楼梦》第六三回:“﹝ 芳官 ﹞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拼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緑汗巾。” 杨大群 《关东传奇》第十三章:“﹝ 彭三蝎子 ﹞哈欠眼泪地头朝下躺在铺着细驼绒的毯子上要过大烟瘾。”
(2).骆驼绒。
词语解释:霜毳  拼音:shuāng cuì
鸟兽的白色细毛。 唐 孟简 《白乌呈瑞赋》:“观其皎皎奇状,明明丽质,霜毳洁朗,玉姿闲逸。”
词语解释:鷩毳  拼音:bì cuì
古礼服鷩冕与毳冕的并称。《礼记·杂记上》“纁裳一” 唐 孔颖达 疏:“纁裳一者, 贺 云:冕服之裳也,亦可鳖毳任取中间一服也。”
词语解释:鸿毳  拼音:hóng cuì
鸿雁的细毛。借指轻微之物。 北齐 刘昼 《新论·慎隙》:“鸿毳性轻,积之沉舟;繒縞质薄,叠之折轴,以毳縞之轻微,能败舟轴者,积多之所致也。”
词语解释:柔毳  拼音:róu cuì
(1).柔软的皮毛。 南朝 宋 谢庄 《谢赐貂裘表》:“匭发衽开,玄华有曜。靡毫柔毳,黯鑑自凝。”
(2).软弱,不坚强。《文子·道原》:“志弱者柔毳安静,藏於不取,行於不能,澹然无为。”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其安易持》:“及至人君失道,大臣怨懟,邻国不市,百官衰废,祸患已生,小弱柔毳。”
词语解释:氄毳  拼音:rǒng cuì
(1).鸟兽身上的细毛。借指精致细软的毛皮。 清 赵翼 《僧了凡衣狐裘》诗:“七条衣上带餘氊,氄毳煌煌气色鲜。”
(2).指呢绒等毛织物品。 清 龚自珍 《乞籴保阳》诗之四:“昨日 林尚书 ,衔命下海滨。方当杜海物,氄毳拒其珍。”
词语解释:火毳  拼音:huǒ cuì
即火浣布。亦以喻远方异俗之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又其賨幏火毳驯禽封兽之赋,軨积於内府。” 李贤 注:“火毳,即火浣布也。” 唐 张说 《开元正历颂》:“织皮火毳,暍炎山,汚热海,向风来王。”参见“ 火浣布 ”。
词语解释:火浣布  拼音:huǒ huàn bù
亦作“ 火澣布 ”。 即石棉布。《列子·汤问》:“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山( 炎火之山 )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及 哲宗 朝,始得火浣布七寸……大抵若今之木棉布。色微青黳,投之火中则洁白,非鼠毛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今有闻火浣布者,目所未覩,体所未御。”参阅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三卷第二五章六之(4)。
词语解释:纤毳  拼音:xiān cuì
细毛。 唐 梁肃 《送郑子华之东阳序》:“夫风之行也,则万窍怒号;时之止也,则不能动纤毳。” 明 唐顺之 《雁训》:“尔乃拔黼戴黻,纯緅杂緇,纤毳似鬒,温氄方綈。”
词语解释:素毳  拼音:sù cuì
白虎。古代传说白虎黑纹长尾,不食生物,不履生草,白虎出现为祥瑞之兆。《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赬茎素毳,并柯共穗之瑞,史不絶书。” 刘良 注:“素毳,白虎也。”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自 大明 乘规, 泰始 叠矩。朱鬐素毳之至,史不絶书;奇叶珍柯之献,府无虚月。”
词语解释:耎毳  拼音:ruǎn cuì
见“ 耎脆 ”。
词语解释:耎脆  拼音:ruǎn cuì
亦作“ 耎毳 ”。
(1).柔软。《汉书·王吉传》:“数以耎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 颜师古 注:“耎,柔也。”《书·尧典》“鸟兽氄毛” 孔 传:“鸟兽皆生耎毳细毛以自温焉。”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玉体耎脆,动輒感冒。”
(2).脆弱。 明 李东阳 《明故兵部武选员外郎郭君墓表》:“其胜於脂韦耎脆视人之颜色以为进退者,亦远矣。”
词语解释:白毳  拼音:bái cuì
鸟兽的白色细毛。《晋书·孝友传序》:“乌驯丹羽,巢 叔和 之室;鹿呈白毳,扰 功文 之庐。” 南朝 梁 江淹 《拜中丞郎谢表》:“白毳騂鳞,咸蒙解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