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毳幕 拼音:cuì mù
亦作“ 毳幕 ”。 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韦韝毳幙,以御风雨。” 李善 注:“毳幙,毡帐也。” 唐 王维 《兵部起请露布文》:“毡裘之长,思嚮风以无阶;毳幙之人,惟涂地而可获。”《资治通鉴·唐高宗麟德二年》:“东自 高丽 ,西至 波斯 、 乌长 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 清 顾炎武 《感事》诗之六:“毳幕诸陵下,狼烟六郡间。”词语解释:毳衣 拼音:cuì yī
(1).古代天子、大夫的礼服之一。用毛布制成。天子祀四望山川、子男爵及大夫朝聘天子、助祭或巡行决讼皆服之。其制上衣下裳。衣玄色,以五彩绘绣虎蜼、藻、粉米;裳纁色,上绣黼黻。《诗·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毛 传:“毳衣,大夫之服。菼,鵻也,芦之初生者也。天子大夫四命,其出封五命,如子男之服……服毳冕以决讼。” 郑玄 笺:“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国,而决男女之讼……毳衣之属,衣繢而裳绣,皆有五色焉,其青者如鵻。”《诗·王风·大车》:“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毛 传:“璊,赬也。”参阅 清 雷学淇 《介庵经说·礼说·章服通考》。
(2).毛皮所制衣。 北齐 刘昼 《新论·适才》:“紫貂,白狐,製以为裘,鬱若庆云,皎如荆玉,此毳衣之美也。” 唐 李敬方 《太和公主还宫》诗:“金殿更戎幄,青袪换毳衣。”《宣和遗事》后集:“有小儿三人,自梁栋中循柱而下,弓矢在手,跳跃笑语,皆毳衣跣足。”
(3).僧服的一种。《法苑珠林》卷一○一:“衣中有四者:一,粪扫衣;二,毳衣;三,衲衣;四,三衣。”词语解释:毳袍 拼音:cuì páo
(1).毛制的长衣。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妇人不服宽袴与襜,製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傚之,曾不知耻辱如此,又凉以褐紬为之,以代毳袍。” 元 汤式 《一枝花·题白梅深处》套曲:“指顾间自吟啸,但则觉花气氤氲袭毳袍。”
(2).毛制的僧袍。《全唐诗话》卷六引 五代 齐己 诗:“岂知物外金僊子,甘露天香滴毳袍。”
(3).借指僧人。 五代 齐己 《喜得自牧上人书》诗:“ 吴 都使者泛惊涛, 灵一 传书慰毳袍。”参见“ 毳衲 ”、“ 毳客 ”。词语解释:毳衲 拼音:cuì nà
毛织衲衣,僧人所服。 宋 陆游 《赠枫桥化城院老僧》诗:“毳衲年年补,纱灯夜夜明。”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到八十四盘则骤寒,比及山顶,亟挟纊两重,又加毳衲、駞茸之裘。”词语解释:毳裘 拼音:cuì qiú
毛皮衣服。 元 萨都剌 《闽中苦雨》诗:“病客如僧懒,多寒拥毳裘。”词语解释:毳帐 拼音:cuì zhàng
游牧民族所居毡帐。《新唐书·吐蕃传上》:“有城郭庐舍不肯处,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蔡见庵宪使》:“数日后,仍送 蔡 入城,则虏妇已荐寝於毳帐数夕矣。”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路叙》:“他那里泣青山,投毳帐,做了他乡鬼。” 清 周亮工 《初闻徙信寄白门罗星子》诗:“柴车毳帐拥风霾,区脱天高孰与偕?”词语解释:毳服 拼音:cuì fú
(1).毛皮制的衣服。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故京师之俗杂五方,而为首恶之区。其民则土坑毳服,如氊乡焉。”
(2).旧亦用以借称少数民族服装。 柳亚子 《十月十日纪事》诗之一:“毳服氊冠拜冕旒,谓他人母不知羞!”词语解释:毳褐 拼音:cuì hè
毛制的僧衣。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五:“有士人退朝,诣其友生,见衲衣道人(僧人)在坐,不懌而去。他日,谓友生曰:‘公好衣毳褐之夫,何也?吾不知其贤愚,且觉其臭。’友生应曰:‘毳褐之臭,外也……吾视毳褐,愈於今之朱紫远矣。’” 宋 叶适 《孟达甫墓志铭》:“麤糲适口而膏粱疏,毳褐附身则綺紈赘矣。”参见“ 毳衲 ”、“ 毳客 ”。词语解释:毳客 拼音:cuì kè
指僧人。因僧穿毳衲,故称。 唐 李洞 《春日隐居宫舍感怀》诗:“苔房毳客论三学,雪岭巢禽看两衙。”词语解释:毳布 拼音:cuì bù
古代少数民族所织毛布。 唐 皇甫冉 《怨回纥歌》之一:“毳布腥羶久,穹庐岁月多。”词语解释:毳饭 拼音:cuì fàn
戏谑语。“毳”为三“毛”,毛通“ 无 ”,故“毳饭”犹言三“无”之饭。语出 宋 曾慥 《高斋漫录》:“一日, 钱穆父 ( 钱勰 )折简召 坡 ( 苏軾 )食‘皛饭’, 坡 至,乃设饭一盂、萝卜一碟,白汤一盏而已,盖以三白为‘皛’也。后数日, 坡 復召 穆父 食‘毳饭’, 穆父 意 坡 必有毛物相报。比至日晏,并不设食, 穆父 馁甚, 坡 曰:‘萝卜、汤、饭俱毛也!’ 穆父 嘆曰:‘ 子瞻 可谓善戏謔者也。’”原注:“毛音‘模’,京师俗语谓‘无’为‘模’。”后用以借称并无实物之酬答。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乞醯不与启》:“何期鞠穷之呼,但得毳饭之报。”词语解释:毳毛 拼音:cuì máo
鸟兽所生细密之毛。《周礼·天官·掌皮》:“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 郑玄 注:“毳毛,毛细縟者。”《汉书·晁错传》:“夫 胡 貉 之地……鸟兽毳毛,其性能寒。”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八:“毳毛伐尽浥清寒,自缚茅龙上石坛。”词语解释:毳毳 拼音:cuì cuì
枝条柔嫩貌。《说郛》卷二五引 宋 陈翥 《桐谱》:“飞子结孕,披抵抽萌。条毳毳以嫰耸,叶茸茸而緑成。”词语解释:毳囊 拼音:cuì náng
皮囊,皮袋子。 前蜀 贯休 《书无相道人庵》诗:“白鹿眠枯叶,清泉洒毳囊。”词语解释:毳殿,毳帐
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词语解释:毳锡 拼音:cuì xī
毳衲和锡杖。借指僧人。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毳锡百萃其夏午,蒲鲸六吼其宵加。”词语解释:毳锦 拼音:cuì jǐn
一种精美的毛织物。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嗣后 师师 生辰,又赐珠鈿、金条脱各二事,璣琲一篋,毳锦数端。”词语解释:毳殿 拼音:cuì diàn
游牧民族酋长的毡帐。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帝王宫殿。 明 张煌言 《建夷宫词》之三:“毳殿春寒乳酪香,近臣偏得赐新尝。”词语解释:毳罽 拼音:cuì jì
毛织品。 元 周伯琦 《院考试乡贡进士纪事》诗:“环庐帷毳罽,侍史服貂鼨。”词语解释:毳冠 拼音:cuì guān
毛皮帽子。 清 感惺 《断头台·伏刑》:“天门回首君恩在,説甚前仇,説甚前仇,毡服毳冠拜冕旒。”词语解释:毳工 拼音:cuì gōng
北周 时负责制毡之官。《通典·职官二一》:“﹝ 后周 官品﹞正一命:毳工。” 王仲荦 《北周六典·冬官府》:“毳工中士,正二命。毳工下士,正一命。”原注:“《周礼·天官·掌皮》职曰:‘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按 北周 盖分 姬周 天官掌皮之职,於冬官府置毳工之官也。”词语解释:毳裀 拼音:cuì yīn
毛毯。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宫阙制度》:“正殿四面,朱悬琐窗,文石甃地,籍以毳裀,中设扆屏榻,张白盖帘帷。”词语解释:毳羽 拼音:cuì yǔ
指羽毛。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引 时天彝 诗:“予悲时俗之汩污兮,欲往睨乎鸿蒙。托刚风而上浮兮,恐毳羽之不丰。”词语解释:毳索 拼音:cuì suǒ
毛制的绳索。 元 许有壬 《沙菌》诗:“斋厨供玉食,毳索出氊车。”词语解释:毳毼 拼音:cuì hé
一种毛织物。《新唐书·突厥传上》:“牧马之童,乘羊之隶,齎毳毼邀利者,相错於路。”词语解释:毳俗 拼音:cuì sú
旧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其土则秽壤……其俗则毳俗。”词语解释:毳幔 拼音:cuì màn
即毳帐。《新唐书·回鹘传下》:“可汗升楼坐,东向,下设毳幔以居公主。”参见“ 毳帐 ”。
词语解释:毳帐 拼音:cuì zhàng
游牧民族所居毡帐。《新唐书·吐蕃传上》:“有城郭庐舍不肯处,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蔡见庵宪使》:“数日后,仍送 蔡 入城,则虏妇已荐寝於毳帐数夕矣。”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路叙》:“他那里泣青山,投毳帐,做了他乡鬼。” 清 周亮工 《初闻徙信寄白门罗星子》诗:“柴车毳帐拥风霾,区脱天高孰与偕?”词语解释:毳帘 拼音:cuì lián
毛织的帘子。 唐 白居易 《别毡帐火炉》诗:“毳帘逐日卷,香燎随灰灭。”词语解释:毳冕 拼音:cuì miǎn
毳衣和冕。古代天子祭祀四望山川时所用礼服。《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毳,罽衣也。”《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又製毳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岳瀆之神也。”词语解释:毳膻 拼音:cuì shān
牲畜的腥臊气。借指入侵者。 清 单子廉 《辛丑感事》诗:“谁将肘腋留梟獍,几见功名洗毳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