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七感上声 [详注1][音黕。亦虎视。又音禫。徐视也。][dàn,憺然,名词]欿[《集韵》乌感切,庵上声。覆取也。与掩同。]


注1:歜 蚕上声。《左传·僖三十年》王使周公阅来聘享有昌歜。《杜注》昌歜,昌蒲菹。正义曰:《周礼·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有昌本。郑康成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菹,知昌歜即是昌蒲菹也。齐有邴歜,鲁有公甫歜,其音为触,此昌歜之音,相传为在感反。遍检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韩愈·赠无本诗》家住幽都远,未识气先感。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 又叔歜,海外国名。《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郭注》歜,乍感反。又音触。
末字词组
毡毯花毯棕毯棉毯挂毯地毯  
线毯跪毯黎毯棕毯绒毯壁毯  
罽毯驼毯棉毛毯毛毯电热毯   

词语解释:毡毯  拼音:zhān tǎn
亦作“氊毯”。 毛毡制成的毯子。 唐 白居易 《青毡帐二十韵》:“软煖围氊毯,鎗樅束管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国·西域记》:“地铺毡毯,无君臣上下,男女相聚皆席地趺坐。”《红楼梦》第七六回:“ 贾母 又命将毡毯铺在阶上。”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帐幕金碧辉煌,地上铺着颜色浓丽的毡毯。”
词语解释:线毯  拼音:xiàn tǎn
用棉纱、混纺纱织成的较薄的毯子。
词语解释:罽毯  拼音:jì tǎn
毛毯。《宋史·礼志十六》:“凡大宴,宰相、使相坐以绣墩;参知政事以下用二蒲墩,加罽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及归,则自门达堂,悉以罽毯贴地,百千笼烛,灿列如锦。”
词语解释:花毯  拼音:huā tǎn
一种工艺美术织物,图案花纹由经线上的线圈形成,原为手工织物,现有用提花、电力织机织造的
词语解释:跪毯  拼音:guì tǎn
一种大约四尺乘六尺大小的东方小地毯
词语解释:驼毯  拼音:tuó tǎn
亦作“駞毯”。 驼毛毯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有左营伍伯……其夜堡外拾薪,为蕃骑缚去,行百餘里乃止。天未明,遂踣之於地,以髮繫撅,覆以駞毯,寝其上。”
词语解释:棕毯  拼音:zōng tǎn
棕丝制的地毯。《清会典事例·礼部·祭统》:“朕诣斋宫时,前引大臣侍卫……直至下輦铺椶毯处,始行下马,殊於礼制有乖。”
词语解释:黎毯  拼音:lí tǎn
黎 族所生产的毯子。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黎毯》:“今 黎 人居 海南 山峒,多业纺吉贝,鬻市中,妇女兼工绣。毯称黎毯。”
词语解释:棉毛毯  拼音:mián máo tǎn
棉经与粗梳毛或软再生毛纬的交织毯,其中之一是用安哥拉纱制成的
词语解释:棉毯  拼音:mián tǎn
一种双面拉绒,质地厚实的棉织品,由棉股线和废纺粗纱织成。主要作盖被或铺垫等用。
词语解释:棕毯  拼音:zōng tǎn
用棕毛织成的毯子
词语解释:毛毯  拼音:máo tǎn
毛织物名。以粗梳毛纱线作经纬,织后双面拉毛,质地厚实,保暖性能好,可作铺垫或盖被用。
词语解释:挂毯  拼音:guà tǎn
壁毯。
词语解释:绒毯  拼音:róng tǎn
用驼毛或羊毛、棉毛等织成的毯子。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命鸟》:“楼板上铺的是 土耳其 绒毯。” 叶圣陶 《游临潼》:“地里差不多全种菜蔬,特别肥美,嫩绿浓绿都像绒毯似的。”
词语解释:电热毯  拼音:diàn rè tǎn
装有电热装置,通电后能发热的褥子。有保暖和辅助治疗作用。
词语解释:地毯  拼音:dì tǎn
铺地用的毯子。《元史·后妃传·世祖昭睿顺圣皇后》:“ 宣徽院 羊臑皮置不用,后取之合缝为地毯。其勤俭有节而无弃物,类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地下靠东西山墻,一顺摆着八张椅子,正中地下铺着地毯拜垫。” 巴金 《灭亡》七:“楼下客厅里,浅绿色的墙壁上挂了几张西洋名画,地板上铺着上等地毯。”
词语解释:壁毯  拼音:bì tǎn
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的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