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豪平声 [háo,号呼][把持,动词][sāo][音勞。撓也,轢也。][dāo][láo liáo][详注1]翿[详注2][详注3][nào]褿[音曹。卫邑名。《诗·邶风》土国城漕。][详注4]


注1:挑 《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诗·郑风》挑兮达兮。《毛传》往来相见貌。《朱传》挑,轻儇跳跃之貌。
注2:咎 音高。《广韵》皋陶,舜臣名,古作咎繇。《前汉·百官公卿表》咎繇作士。《书序》咎单作明居。《传》咎单,臣名。
注3:绸 音韬。《礼·檀弓》绸练设旐。《注》以练绸旗之杠。《尔雅·释天》素锦绸杠。《注》以白地锦韬旗之竿。《前汉·司马相如传》靡屈虹而为绸。《注》绸,韬也。
注4:耗 音毛。《集韵》独貌。《增韵》无也,尽也。《前汉·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靡有孑遗耗矣。《注》孟康曰:谓无有毛米在者也。师古曰:孟解非也。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又通作毛。《后汉·马衍传》饥者毛食。《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
共187,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鬓毛凤毛披毛九牛毛氄毛地毛丛毛毳毛
二毛溪毛雪毛拳毛寒毛群毛乳毛班毛
羽毛金毛白毛刷毛双毛翎毛龙毛起毛
鸿毛鹅毛生毛奇毛茹毛斑毛旋毛鲜毛
眉毛皮毛毫毛燕毛节毛凡毛涧溪毛长毛
一毛龟毛鹤毛竖毛松毛细毛诸毛黄毛
霜毛绿毛翠毛兔毛山毛头毛锥毛棕毛
吹毛不毛布毛田毛三毛柔毛雨毛鬃毛
牛毛发毛风毛涧毛红毛疏毛豪毛驼毛
颠毛猬毛土毛血毛羊毛脱毛貂毛连毛

词语解释:鬓毛  拼音:bìn máo
鬓发。 唐 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鬢毛衰。”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鬢毛斑。” 清 顾炎武 《陆贡士来复述昔年代许舍人曦草疏攻郑鄤事》诗:“ 梅福 佯狂名字改, 子山 流落鬢毛侵。” 清 陈维崧 《齐天乐·重游水绘园有感》词:“深悔重来,不来也省髩毛换。”
词语解释:二毛  拼音:èr máo
(1).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杜预 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二毛告暮,素志衰頽。” 宋 苏轼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胡韫玉 《春日寄怀马一浮》诗:“病餘人事懒,愁畏二毛侵。”
(2). 晋 潘岳 《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二毛”指三十馀岁。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 信 年始二毛,即逢丧乱。” 倪璠 注:“以 滕王逌 序‘己亥,年六十七岁’逆数之,逢乱之岁, 子山 时年三十有六。” 宋 李宗谔 《先公谈录》:“ 宗諤 二毛之年,丁先公忧。”按:先公 李昉 死于公元九六六年, 宗谔 生于公元九六四年,时年三十三岁。
(3).即二毛子。 清 黄遵宪 《三哀诗》:“讙譁杀二毛,万头相倾挤。” 钱仲联 笺注:“ 袁昶 《乱中日记》:‘见洋人呼曰大毛子,见教民呼曰二毛子。’”《中国歌谣资料·义和团歌谣·砍二毛》:“洋人进 中国 ,二毛直起腰。狗仗人势,横行霸道。”参见“ 二毛子 ”。
(4).方言。谓皮毛短。 谢觉哉 《孔夫子与老农》:“他又缝了许多衣服:狐皮桶子、羔皮桶子、二毛桶子,大毛桶子。”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封信》诗:“身穿二毛皮大衣,听问路忙答话跳下牲灵。”
词语解释:二毛子  拼音:èr máo zǐ
(1). 清 末称信天主教或为洋人办事的中国人。 清 陈天华 《警世钟》:“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 鲁迅 《坟·杂忆》:“先前则有异端、妖人、奸党、逆徒等类名目,现在就可用国贼、汉奸、二毛子、洋狗和洋奴。”
(2).方言。两岁的羊。 清 西清 《黑龙江外记》卷八:“羊一岁谓之库尔布子,二岁谓之二毛子。”
(3).方言。女人的一种发型,发梢在耳垂以下肩膀以上。 王润滋 《内当家》一:“她实在是个挺有能耐的女人。大片脚,二毛子。”
词语解释:羽毛  拼音:yǔ máo
(1).鸟兽的毛。《墨子·非乐上》:“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流羽毛之威蕤,垂环玭之琳瑯。” 李善 注:“言宫室以羽毛为饰。” 唐 罗隐 《绣》诗:“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宋 陆游 《黄鸦吟》:“羽毛不足辱弹射,滋味不足登俎豆。” 清 吴伟业 《题二禽图》诗:“欲笑雪衣贪玉粒,羽毛憔悴闭雕笼。” 徐迟 《火中的凤凰》:“他不知道,这并不是那火中的新生的凤凰。并不是,并不是!至多只是它的一根羽毛罢了。”
(2).鸟兽的代称。 汉 祢衡 《鹦鹉赋》:“虽同族於羽毛,固殊智而异心。” 唐 孟球 《和周墀》:“谁料羽毛方出谷,许教齐和九皋鸣。”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如麟凤,不鷙不搏,羽毛毕朝,雄狡率服。”
(3).羽旗。《左传·襄公十四年》:“ 范宣子 假羽毛於 齐 而弗归, 齐 人始贰。” 杜预 注:“析羽为旌,王者游车之所建, 齐 私有之,因谓之羽毛。” 唐 李白 《大猎赋》:“羽毛扬兮九天絳,猎火燃兮千山红。”
(4).羽毛使鸟兽有文彩,因以喻人的声誉。《后汉书·王符传》:“其贡士不復依其质干,準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周书·晋荡公护传》:“所好加羽毛,所恶生疮痏。” 唐 王维 《裴仆射济州遗爱碑》:“厚为之礼,则生我羽毛;小不如意,则成是贝锦。”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三章:“ 葆真 爱惜羽毛,既见抨击,奉身引退。”
(5).毛织品。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食妖宜絶矣,宜并杜絶呢羽毛之至,杜之则蚕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 清 程含章 《论洋害》:“诸番所产之货,皆非 中国 所必需。若大泥、羽毛、嗶吱、铜锡、绵花、苏木、药材等类。每岁约值千万金。”
词语解释:鸿毛  拼音:hóng máo
鸿雁之毛。常用以比喻轻微或不足道的事物。《战国策·楚策四》:“是以国权轻於鸿毛,而积祸重於丘山。” 唐 韩愈 《贞女峡》诗:“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宋 葛长庚 《沁园春》词:“算此身此世,无过驹隙,一名一利,未值鸿毛。”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 泰山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词语解释:眉毛  拼音:méi máo
眼眶上缘的毛。《旧唐书·酷吏传下·毛若虚》:“ 毛若虚 , 絳州 太平 人也。眉毛覆於眼,其性残忍。” 宋 苏轼 《赠黄山人》诗:“面颊照人元自赤,眉毛覆眼见来乌。” 曹禺 《日出》第二幕:“她的眉毛是一条线,耳朵上悬着珠光宝气的钻石耳环。”
词语解释:一毛  拼音:yī máo
(1).一根毛。喻细小、轻微的事物。《韩非子·显学》:“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假令僕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螻蚁何以异?”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莫肯费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 宋 朱熹 《观书有感》诗之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衝巨舰一毛轻。”
(2).指一根凤毛。喻人年少有贤才。 唐 岑参 《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卿公》诗:“中郎凤一毛,世上独贤豪,弱冠已银印,出身唯宝刀。” 唐 杜甫 《送苏州李长史之任》诗:“一毛生凤穴,三尺献龙泉。” 唐 熊孺登 《和窦中丞岁酒喜见小男两岁》诗:“闻得一毛添五色,眼看相逐凤池头。”参见“ 凤毛 ”。
(3).辅币一角的别称。一圆的十分之一,系“毫”之省。
词语解释:凤毛  拼音:fèng máo
(1).凤凰的羽毛。亦比喻珍贵稀少之物。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桐圭作瑞,凤毛曜 丹穴 之英。” 唐 杜牧 《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诗:“貂簪 荆 玉润, 丹穴 凤毛光。” 唐 刘禹锡 《袁州广禅师碑》:“亦犹凤毛成字,麟角生肉,必有以异,不知其然。” 唐 杜甫 《崔驸马山亭宴集》诗:“ 萧史 幽栖地,林间踏凤毛。” 仇兆鳌 注:“凤毛,谓林间遗跡。” 明 何景明 《闻陆舍人子引罢官》诗:“惜尔官难达,文章本凤毛。”参见“ 凤毛麟角 ”。
(2).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敬伦 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 桓公 公服,从大门入。 桓公 望之,曰:‘ 大奴 固自有凤毛。’” 余嘉锡 笺疏:“ 南朝 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南齐书·谢超宗传》:“王母 殷淑仪 卒, 超宗 作誄奏之,帝大嗟赏,曰:‘ 超宗 殊有凤毛,恐 灵运 復出。’”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清 张泰来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 曾元嗣 赠公诗:‘ 吕 家三相盛天朝,流泽於今有凤毛。’”
(3).指人子。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京 ( 蔡京 )泣曰:‘ 京 若负国,即教三子都没前程。’好事者戏云:‘两行珠泪下,三箇凤毛灾。’”
(4).指人的华美风度和杰出才华。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令弟字 延陵 ,凤毛出天姿。” 元 萨都剌 《送刘照磨之桂林》诗:“一官未厌马蹄遥,要使南荒识凤毛。”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你壮志薄云霄,悵栖迟,隐凤毛。”
(5).指皮衣服边缘露出的装饰性的毛边。《红楼梦》第五一回:“ 凤姐 笑道:‘我倒有一件大毛的,我嫌凤毛出的不好了,正要改去--也罢,先给你穿去罢。’”
词语解释:霜毛  拼音:shuāng máo
(1).白色羽毛。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 唐 杜甫 《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 宋 陆游 《胡无人》诗:“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2).白发。 唐 韩愈 《答张十一功曹》诗:“吟君诗罢看双鬢,斗觉霜毛一半加。” 宋 欧阳修 《谢致仕表》:“头垂两鬢之霜毛,腰束九环之金带。” 清 唐孙华 《早秋杂兴次江位初韵》之二:“强施冠幘霜毛短,裁展诗书雾眼昏。”
(3).借指老人。 明 无名氏 《四贤记·祈熊》:“苦他们泣守风灯,是奴家奉养霜毛。”
词语解释:吹毛  拼音:chuī máo
(1).比喻事情易为,不费大力气。《韩非子·内储说下》:“去 仲尼 犹吹毛耳。” 唐 司空图 《成均讽》:“ 龟山 远蔽,迷津则原类吹毛;《鱼藻》陈规,式宴则唯思在 镐 。”
(2).形容刀剑锋利,吹毛可断。 唐 李颀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诗:“ 乌孙 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锋先衣染血,骑突剑吹毛。” 仇兆鳌 注:“旧注:‘《吴越春秋》:“ 干将 之剑,能决吹毛游尘。”’考本书无此语。” 宋 司马光 《留别东郡诸僚友》诗:“岂徒 丰 狱吹毛利,兼有 秦 臺照胆明。”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二折:“这剑比那太阿无光,鏌鎁无神,臣闕无威。你可休将他小覷的轻微不贵,端的个有吹毛风力。”
(3).见“ 吹毛求疵 ”。
词语解释: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1).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语出《韩非子·大体》:“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 宋 陈亮 《甲辰答朱元晦书》:“撮其投到状一言之误,坐以异同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水浒传》第四七回:“那廝倒来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势去拿那廝。”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工作的检讨》:“言者不存吹毛求疵,故作留难之心;听者也不存讳疾忌医、过而惮改之意。”亦省作“ 吹毛 ”。 唐 张说 《狱箴》:“吏苟吹毛,人安措足!”《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候官千数,重罪受賕不列,轻罪吹毛发举,宜悉罢之。” 胡三省 注:“言吹毛求疵也。” 章炳麟 《肃政史箴》:“恫疑苛财,吹毛相讼。”
(2).谓指摘细小的毛病。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古人疵句》:“如此之类,虽属吹毛,然不能为古人讳也。”
词语解释:牛毛  拼音:niú máo
比喻多或繁密、细小。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若夫覩财色而心不战,闻俗言而志不沮者,万夫之中,有一人为多矣。故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也。”《新唐书·褚遂良传》:“且 龙沙 以北,部落牛毛,中国击之不能尽。” 宋 苏轼 《读孟郊诗》诗之一:“夜读 孟郊 诗,细字如牛毛。” 明 吕坤 《答孙月峰书》:“ 宋 儒又一截气象,议论茧丝牛毛,绳墨如躧橇缘榷。”
词语解释:颠毛  拼音:diān máo
(1).头发。《国语·齐语》:“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 韦昭 注:“颠,顶也。毛,髮也。”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杨敏叔吴门秋晚见寄》:“颠毛随日减,冉冉不胜簪。” 清 赵翼 《寄晴沙》诗之一:“虽觉颠毛白,犹欣綵服斑。”
(2).见“ 颠毛种种 ”。
词语解释:颠毛种种  拼音:diān máo zhǒng zhǒng
语本《左传·昭公三年》:“余髮如此种种,余奚能为?” 杜预 注:“种种,短也。自言衰老,不能復为害。”后因以“颠毛种种”谓衰老。 明 宋濂 《〈张侍讲翠屏集〉序》:“诚可谓一代之奇作矣……如 濂 不敏,童而习之,颠毛种种,犹不得其门而入。” 明 唐顺之 《答王鉴川兵备书》:“僕年过五十,颠毛种种,一身百病。”亦省作“ 颠毛 ”。 清 钱谦益 《父应宸先赠文林郎广东惠州府海丰县知县加赠承德郎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制》:“恋祖於覊贯之年,殉父於颠毛之日。”
词语解释:凤毛  拼音:fèng máo
(1).凤凰的羽毛。亦比喻珍贵稀少之物。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桐圭作瑞,凤毛曜 丹穴 之英。” 唐 杜牧 《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诗:“貂簪 荆 玉润, 丹穴 凤毛光。” 唐 刘禹锡 《袁州广禅师碑》:“亦犹凤毛成字,麟角生肉,必有以异,不知其然。” 唐 杜甫 《崔驸马山亭宴集》诗:“ 萧史 幽栖地,林间踏凤毛。” 仇兆鳌 注:“凤毛,谓林间遗跡。” 明 何景明 《闻陆舍人子引罢官》诗:“惜尔官难达,文章本凤毛。”参见“ 凤毛麟角 ”。
(2).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敬伦 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 桓公 公服,从大门入。 桓公 望之,曰:‘ 大奴 固自有凤毛。’” 余嘉锡 笺疏:“ 南朝 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南齐书·谢超宗传》:“王母 殷淑仪 卒, 超宗 作誄奏之,帝大嗟赏,曰:‘ 超宗 殊有凤毛,恐 灵运 復出。’”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清 张泰来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 曾元嗣 赠公诗:‘ 吕 家三相盛天朝,流泽於今有凤毛。’”
(3).指人子。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京 ( 蔡京 )泣曰:‘ 京 若负国,即教三子都没前程。’好事者戏云:‘两行珠泪下,三箇凤毛灾。’”
(4).指人的华美风度和杰出才华。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令弟字 延陵 ,凤毛出天姿。” 元 萨都剌 《送刘照磨之桂林》诗:“一官未厌马蹄遥,要使南荒识凤毛。”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你壮志薄云霄,悵栖迟,隐凤毛。”
(5).指皮衣服边缘露出的装饰性的毛边。《红楼梦》第五一回:“ 凤姐 笑道:‘我倒有一件大毛的,我嫌凤毛出的不好了,正要改去--也罢,先给你穿去罢。’”
词语解释:凤毛麟角  拼音:fèng máo lín jiǎo
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文》:“ 康对山 之文,天下慕向之,如凤毛麟角。” 清 曹寅 《题朴仙画五毒图》诗:“凤毛麟角安在哉,紫茸银艾空披靡。” 续范亭 《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如 刘志丹 、 鲁迅 这种人在旧社会里,真所谓凤毛麟角,很难找到的。”
词语解释:溪毛  拼音:xī máo
溪边野菜。语出《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杜预 注:“溪,亦涧也。毛,草也。” 宋 辛弃疾 《鹧鸪天·睡起即事》词:“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明 刘基 《次韵和王文明雨中杂兴》之一:“农人愁饿莩,採擷到溪毛。” 清 吴伟业 《麦蚕》诗:“三眼收滞穗,五色荐溪毛。”
谿毛:溪涧中的水草。语本《左传·隐公三年》:“涧谿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 杜预 注:“毛,草也。” 孔颖达 疏:“即下文苹蘩蕰藻是也。” 清 许迎年 《莱阳二姜先生祠》诗:“ 海涌 峰头祠庙在,谿毛特为荐馨香。”
词语解释:金毛  拼音:jīn máo
指佛教所谓 文殊世尊 所乘的金毛狮子。 唐 刘禹锡 《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诗:“晴空礼拜见真像,金毛五髻卿云间。” 宋 苏轼 《重请戒长老住石塔疏》:“大士未曾説法,谁作金毛之声,众生各自开堂,何关石塔之事。” 金 李遹 《狮子峰》诗:“云开正使金毛现,子细看来是石头。”
词语解释:鹅毛  拼音:é máo
亦作“鵞毛”。
(1).鹅的羽毛。比喻雪。 唐 司空曙 《雪》诗之一:“ 乐游 春苑望鹅毛,宫殿如星树似毫。” 元 吕止庵 《集贤宾·叹世》套曲:“到冬来,落琼花阵阵飘,剪鹅毛片片飞。”《白雪遗音·马头调·蒙古》:“冬雪天,如掌的鹅毛压倒了松树杈。”
(2).比喻浪花。 清 黄景仁 《后观潮行》:“鵞毛一白尚天际,倾耳已是风霆声。”
(3).比喻轻微的礼物。 宋 梅尧臣 《依韵酬永叔示予银杏》诗:“去年我何有,鸭脚赠远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 宋 苏轼 《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
(4).比喻白绢。 唐 李贺 《恼公》诗:“龟甲开屏涩,鹅毛渗墨浓。” 王琦 汇解:“鹅毛,帛也。 吴均 诗:‘笔染鹅毛素。’”
词语解释:皮毛  拼音:pí máo
(1).禽兽的皮和毛的总称。《周礼·天官·兽人》:“凡兽入於腊人,皮毛筋角,入於玉府。”《后汉书·鲜卑传》:“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为名裘。”
(2).引申指皮裘。《庄子·让王》:“冬日衣皮毛。”
(3).人的皮肤和毛发。泛指人体的浅表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 明 唐顺之 《告病疏》:“不幸臣有狗马之疾,往年秋冬之交,触冒霜露,始自皮毛,转客臟胃,浸淫閼鬱,壅而不散。”
(4).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指学识。 宋 叶适 《王氏读书堂》诗:“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麤。”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今人未窥 韩 柳 门户,而先扫 六朝 ;未得 李 杜 皮毛,而已轻 温 李 。” 清 陈天华 《警世钟》:“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的大祸,纔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
词语解释:龟毛  拼音:guī máo
见“ 龟毛兔角 ”。
词语解释:龟毛兔角  拼音:guī máo tù jiǎo
龟生毛,兔长角。本指战争的征兆。后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楞严经》卷一:“无则同於龟毛兔角,云何不著?”《万善同归集》卷五:“何起龟毛兔角之心,作虵足盐香之见!”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但得之者,真龟毛兔角,而为之致祸者,十八九也。” 清 钱谦益 《鼓吹新编序》:“良自知龟毛兔角,非道人所当滞淫。”亦省作“ 龟毛 ”。 元 袁桷 《杨花曲》诗:“辛勤掇拾不敢弃,愿刮龟毛同作毡。”
词语解释:绿毛  拼音:lǜ máo
(1).绿色羽毛。 唐 王建 《伤邻安鹦鹉词》:“十日不饮一滴浆,泪渍緑毛头似鼠。”
(2).指黑色头发。 唐 薛能 《舞者》诗:“緑毛釵动小相思,一唱南轩日午时。”
(3).指仙人身上的绿色毛发。相传 汉 刘根 得道后,体生绿毛。 唐 曹松 《赠道人》诗:“閬苑驾将雕羽去,洞天赢得緑毛生。”参见“ 緑毛仙 ”。
(4).喻指绿色的针叶。 宋 苏轼 《松》诗:“依依古仙子,鬱鬱緑毛身。”
词语解释:绿毛仙  拼音:lǜ máo xiān
据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古迹·毛公坛》记载: 汉 刘根 在 洞庭山 中得道成仙,身生绿毛,人称 毛公 。后人亦称之为“緑毛仙”、“緑毛叟”。 唐 皮日休 《以毛公泉一瓶献上谏议因寄》诗:“ 刘根 昔成道,兹坞四百年。毿毿被其体,号为緑毛仙。” 宋 苏轼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草堂》诗:“应逢緑毛叟,扣户夜抽簪。” 明 高启 《毛公坛》诗:“尝闻緑毛叟,变化犹神龙。”
词语解释:不毛  拼音:bù máo
(1).未加种植。《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
(2).不生植物。指荒瘠。《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 何休 注:“尧埆不生五穀曰不毛。”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故五月渡 瀘 ,深入不毛。” 宋 王安石 《收盐》诗:“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 秦牧 《土地》:“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
(3).毛色不纯。《公羊传·文公十三年》:“ 鲁 祭 周公 ,何以为牲? 周公 用白牡, 鲁公 用騂犅,群公不毛。” 何休 注:“不毛,不纯色。”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事对》:“ 周 天子用騂犅,群公不毛。 周公 ,诸公也,何以得用纯牲?”
词语解释:发毛  拼音:fā máo
(1).害怕;惊慌。《儿女英雄传》第七回:“説着,就回手摸身后那把刀。那妇人见这样子便有些发毛。”《三侠五义》第四回:“刚才要写,只觉得手腕一动……上面写的:‘淘气,淘气!该打,该打!’ 包兴 心中有些发毛,急急在灯上烧了。” 杜鹏程 《年青的朋友》四:“他心里发毛:‘怎么搞的,一点风也没有,为什么小树摇晃呢?莫不是要塌方!’”
(2).打颤,发抖。 茅盾 《手的故事》:“‘要找铺保?’ 赵君 觉得面红耳赤,声音也发毛。” 田汉 《战友》:“不但 小吴 害怕,连我的身上也怪发毛的。”
毛发。 汉 刘向 《说苑·善说》:“臣见鷦鷯巢於苇苕,著之髮毛建之,女工不能为也。”《百喻经·以梨打破头喻》:“见我头上无有髮毛,谓为是石。” 明 徐复祚 《红梨记·三错》:“但説着西园孽种,使我髮毛都悚。”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兽语·熊》:“人患髮毛黄者,以熊白一升涂之,伏床底,食顷即尽黑。”
词语解释:猬毛  拼音:wèi máo
刺猬的毛。亦以形容众多。《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六十里,曰 邽山 。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 南朝 梁元帝 《与鲍泉书》:“鬚似蝟毛,徒劳绕喙。”《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城上矢如蝟毛。” 胡三省 注:“言其多也。” 宋 秦观 《怀李公择学士次韵》之二:“灵崖濼水堪行乐,时事纷纷剧蝟毛。”
词语解释:披毛  拼音:pī máo
方言。披散的头发。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九:“﹝ 曾师母 ﹞不很好看,却是喜欢打扮,长长的披毛,梳得拱拱的,外面全没有那样梳法。”
词语解释:雪毛  拼音:xuě máo
(1).白色羽毛。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十三:“有鸟有鸟谓白鷴,雪毛皓白红觜殷。” 唐 章孝标 《鹰》诗:“星眸未放瞥秋毫,频掣金铃试雪毛。” 唐 李远 《过旧游见双鹤怆然有怀》诗:“朱顶巑岏荒草上,雪毛零落小池头。”
(2).指白色花瓣。 唐 刘言史 《乐府杂词》之一:“紫禁梨花飞雪毛,春风丝管翠楼高。”
(3).指白发。 宋 黄庭坚 《阮郎归》词:“传盃犹似少年豪,醉红侵雪毛。”
词语解释:白毛  拼音:bái máo
(1).白色的毛。《诗·秦风·东邻》“有马白颠” 宋 朱熹 集传:“白颠,额有白毛,今谓之的顙。”《三国志·蜀志·马良传》:“乡里为之谚曰:‘ 马氏 五常,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唐 骆宾王 《咏鹅》:“白毛浮緑水,红掌拨清波。”
(2).指白发。 唐 贾岛 《送路》诗:“叹命无知己,梳头落白毛。”
(3).指白色霉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土木之败》:“丁卯、戊辰年, 浙江 绍兴 ,山移地动,白毛遍生。” 闻捷 《海燕》:“我住的房子里,墙角、桌腿、箱盖、鞋帮,都长出了一层白毛,间或也杂有铜绿的斑点,散发着浓重的霉烂气息。” 何永鳌 《火焰山上四十天》:“两边的石墙上长满了白毛,一股呛人的霉气直往鼻子里钻。”
(4).茶名。 清 周亮工 《六安梅花片》诗:“緑舌遥从云际剪,白毛疑是雨前敷。”
词语解释:生毛  拼音:shēng máo
(1).长毛。 汉 刘向 《列仙传·毛女》:“毛女者,字 玉姜 ,在 华阴 山中,猎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 秦始皇 宫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 韩终 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 汉元帝 竟寧 元年, 长陵 铜驼生毛,毛端开花。”
(2).形容历时很久。 宋 阮阅 《诗话总龟·讥诮中·刘鲁风》:“ 刘鲁风 江西 投所知,为典謁所阻,因得一絶曰:‘万卷书生 刘鲁风 ,烟波千里謁文公。无钱乞与 韩知客 ,名纸生毛不为通。’”
(3).犹发毛。形容惊慌、害怕。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诗:“君才有如切玉刀,见之凛凛寒生毛。”
词语解释:毫毛  拼音:háo máo
(1).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或长毛。《荀子·赋》:“精微乎毫毛,而盈大乎宇宙。”《素问·刺要论》:“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
(2).犹丝毫。极小或很少。《庄子·山木》:“故朝夕赋歛,而毫毛不挫。”《史记·项羽本纪》:“今 沛公 先破 秦 入 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 霸上 ,以待大王来。” 唐 韩愈 《张君墓志铭》:“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 宋 苏轼 《上梅龙图书》:“差之毫毛,輒以摈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二三十两是朝奉的毫毛,小人得了却一生一世受用不尽了。”
词语解释:鹤毛  拼音:hè máo
鹤的羽毛。常比喻雪花。 北周 庾信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之二:“鹤毛飘乱雪,车轂转飞蓬。” 唐 卢仝 《苦雪寄退之》诗:“云頽月坏桂英下,鹤毛风剪乱参差。”
词语解释:翠毛  拼音:cuì máo
翠鸟的羽毛。《初学记》卷二三引《永昌记》:“ 文帝 秦 王金银鞍,加翠毛之饰。”按,《太平御览》卷三五八引“文帝”作“哀牢”,可从。“秦”当为衍文。 唐 李华 《咏史》之十一:“泥沾珠缀履,雨湿翠毛簪。”《宋史·舆服志四》:“五梁冠,翠毛锦綬。”参阅 宋 赵汝适 《诸蕃志·翠毛》
词语解释:布毛  拼音:bù máo
布上的绒毛。佛教禅宗语。喻佛法无所不在,不可粘着。《景德传灯录·前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法嗣》:“﹝ 鸟窠道林禪师 ﹞有侍者 会通 ,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 会通 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会通 遂领悟玄旨。”后亦用为开悟的典实。 宋 王安石 《示报宁长老》诗:“新营枣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
词语解释:风毛  拼音:fēng máo
(1).指毛羽随风飞散。 唐 韩愈 《春雪》诗:“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参见“ 风毛雨血 ”。
(2).皮衣襟上和袖口处的装饰性皮毛边。《红楼梦》第五一回:“我倒有一件大毛的,我嫌风毛出的不好了,正要改去。”
词语解释:土毛  拼音:tǔ máo
本指土地上生长的五谷、桑麻、菜蔬等植物,后亦泛指土产。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畧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杜预 注:“毛,草也。”《后汉书·马融传》:“其土毛则搉牧荐草,芳茹甘荼。”《北史·高丽传》:“ 高丽 係诚天极,累叶纯诚,地产土毛,无愆王贡。” 宋 曾巩 《进奉熙宁七年南郊银绢状》:“前件物,輒用土毛,敢参庭实。”
词语解释:九牛毛  拼音:jiǔ niú máo
九牛和一毛。比喻差别极大。《晋书·华谭传》:“或问 谭 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寧有此理乎?’ 谭 对曰:‘昔者 许由 巢父 ,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唐 段成式 《题僧壁》诗:“到此既知閒最乐,俗心何啻九牛毛。” 宋 苏轼 《赵阅道高斋》诗:“乃知贤达与愚陋,岂直相去九牛毛?”
词语解释:拳毛  拼音:quán máo
(1).卷曲的毛发;毛发卷曲。 明 徐渭 《竹枝词·自燕京至马水》:“流出 芦沟 成大镜,石桥狮影浸拳毛。”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这一员莽兀喇拳毛高鼻,那一员恶支沙雕目胡颜。”
(2).拳手騧。亦泛指良马。 宋 苏舜钦 《先公之爱马以病寄他厩今死矣》诗:“方目照 代 夜,拳毛刷 渭 津。”
词语解释:刷毛  拼音:shuā máo
刷羽毛。 唐 白居易 《赠黄山胡公求白鸥》诗:“白鷼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词语解释:奇毛  拼音:qí máo
唐 杜甫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诗:“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后因以“奇毛”借指白鹰。 清 吴伟业 《海户曲》:“ 朝鲜 使者奇毛进,白鹰刷羽霜天劲。”
词语解释:燕毛  拼音:yàn máo
(1).古代祭祀后宴饮时,以须发的颜色别长幼的坐次,须发白年长者居上位。毛,须发。《礼记·中庸》:“燕毛,所以序齿也。” 郑玄 注:“燕,谓既祭而燕也。燕以髮色为坐。” 朱熹 集注:“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髮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
(2).泛指宴饮时年长者居上位的礼节。 清 洪亮吉 《白发为胡上舍唐作》诗:“生今上坐非忝窃,燕毛之礼谁敢忽。”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廷臣宴》:“其礼一如曲宴宗室礼, 蒙古 王公皆预是宴,盖以别燕毛行苇之义也。”
词语解释:竖毛  拼音:shù máo
谓毛发直竖。形容惊惧。 唐 杜甫 《无家别》:“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新唐书·李训郑注等传赞》:“若 训 等持腐株支大厦之颠,天下为寒心竖毛。”
词语解释:兔毛  拼音:tù máo
(1).家兔毛和野兔毛的统称。
(2).细嫩的茶叶上的白毫,借指茶叶。 唐 吕岩 《大云寺茶诗》:“兔毛甌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词语解释:田毛  拼音:tián máo
指农作物。借指农民。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蔬甲喜临社,田毛乐宽征。” 王伯大 音释:“田所生者谓之毛。” 宋 刘克庄 《满江红·次韵徐使君癸亥灯夕》词:“奎文宠,崇儒教。田毛喜,宽租詔。”
词语解释:涧毛  拼音:jiàn máo
见“ 涧溪毛 ”。
词语解释:涧溪毛  拼音:jiàn xī máo
《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 杜预 注:“毛,草也。”后因以“涧溪毛”指山涧中的草。 宋 黄庭坚 《柳閎展如苏子瞻甥也才德甚美有意于学作诗赠之》诗:“上为朝阳桐,下为涧溪毛。”亦省作“ 涧毛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 木兰山人 诗:﹞谁採涧毛修冷寺,我沽村酒读遗诗。”
词语解释:血毛  拼音:xuè máo
指牲畜的血和毛。古代祭祀时用以荐鬼神。《礼记·礼器》:“血毛詔於室。” 孔颖达 疏:“谓杀牲取血及毛,入以告神於室。”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三:“谨卜良日,躬率将吏,荐兹血毛,清酌嘉羞,侑以音声,以谢神貺。”
词语解释:氄毛  拼音:rǒng máo
(1).鸟兽贴近皮肤的柔软细毛。《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孔 传:“鸟兽皆生耎毳细毛以自温焉。” 孔颖达 疏:“氄毛,谓附肉细毛。” 宋 王安石 《和农具诗·牛衣》:“百兽冬自暖,独牛非氄毛。”
(2).泛指细软绒毛。《红楼梦》第五二回:“一时只听自鸣鐘已敲了四下,刚刚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氄毛来。”
词语解释:寒毛  拼音:hán máo
(1).人体皮肤上的细毛。《晋书·隐逸传·夏统》:“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汗四帀,颜如渥丹,心热如炭,舌缩口张,两耳壁塞也。” 宋 陈师道 《魏衍见过》诗:“洒然堕冰井,起粟竖寒毛。”《红楼梦》第六回:“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 曲波 《桥隆飙》十八:“寒毛还没干,就来家教训起长辈来了。”
(2).毛发因害怕而竖起。形容畏惧。《新唐书·崔湜传》:“ 湜 阴附主,时人危之,为寒毛。”《新唐书·郑从谠传》:“渠凶宿狡不敢发,发又輒得,士皆寒毛惕伏。”
词语解释:双毛  拼音:shuāng máo
二毛。斑白的头发。 唐 许浑 《赠别》诗:“ 苏秦 六印归何日, 潘岳 双毛去值秋。” 元 耶律楚材 《旦日遗从祖》诗:“谁知万法生心上,不觉双毛落鬢边。”
词语解释:茹毛
太古时人们连毛带血捕食禽兽
词语解释:节毛  拼音:jié máo
犹节旄。《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司马与分背, 袁盎 解节毛怀之,杖,步行七八里。”
词语解释:松毛  拼音:sōng máo
松叶的别称。松叶如针,繁盛如毛,故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松叶》:“松叶,别名松毛。”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樊江陈氏橘》:“余岁必亲至其园买橘,寧迟、寧贵、寧少。购得之,用黄砂缸,藉以 金城 稻草或燥松毛收之。” 张弦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一年一度最苦的活--给国营林场挑松毛下山。”
词语解释:山毛  拼音:shān máo
山中可供食用之物。 南朝 梁 沉约 《究竟慈悲论》:“秋禽夏卵,比之如浮云;山毛海错,事同於腐鼠。” 元 戴表元 《晚秋游中溪》诗:“水味野栽茭白瘦,山毛人摘芋红多。”
词语解释:三毛  拼音:sān máo
(1).三绺髭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顾长康 画 裴叔则 ,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 顾 曰:‘ 裴楷 儁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宋 苏轼 《赠李道士》诗:“腰间大羽何足道,颊上三毛自有神。” 清 汪懋麟 《题修来画像》诗:“颊上三毛少飞动,此际有待鬚 虎头 。”
(2).指发、眉、须。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赞·第七迦理迦尊者》:“佛子三毛,髮眉与鬚。既去其二,则有餘因。”
(3).现代画家 张乐平 在《三毛流浪记》中塑造的一个少年儿童形象,以诚实、善良、机智著称。因其头发只画三根,故称“三毛”。
词语解释:红毛  拼音:hóng máo
(1).红色羽毛。 唐 崔珏 《和友人鸳鸯之什》:“翠鬣红毛舞夕暉,水禽情似此禽稀。”
(2).旧指 荷兰 。后亦泛指西洋或西洋人。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澳门纪略跋》:“ 圣祖仁皇帝 康熙 五十五年十月辛亥圣训云:朕访闻海外有 吕宋 、 噶囉巴 两处地方。 噶囉巴 乃红毛泊船之所, 吕宋 乃西洋泊船之所,彼处藏匿盗贼甚多。” 清 朱琦 《朱副将战殁他镇兵遂溃诗以哀之》:“红毛叫啸总戎走,峨峨 舟山 弃不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你那里懂得!我这个是 大西洋 红毛 法兰西 来的上好龙井茶。”
词语解释:羊毛  拼音:yáng máo
羊身上的毛,通常用作纺织原料。
词语解释:地毛  拼音:dì máo
(1).莎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莎草香附子》
(2).指地面上生长的庄稼、树木等。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是时禁旅不能徧及,降将武夫,乘机煽虐,所至地毛如洗。”
词语解释:群毛  拼音:qún máo
众兽。 宋 苏轼 《赠狄崇班季子》诗:“何为走猎师,日使羣毛泣。”
词语解释:翎毛  拼音:líng máo
(1).羽毛。 元 张宪 《大都即事》诗之五:“银钩风不定,触损鶻翎毛。”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他更盛称这位故人……誉之为翎毛被剪掉的凤凰。”
(2).指以鸟兽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论制作楷模》:“画翎毛者,必须知识诸禽形体名件。”《宣和画谱·丁贶》:“ 丁貺 , 濠梁 人,善画花竹翎毛。”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三:“道士 牛戩 ……工画翎毛,多信笔写寒鹊、野雉、鳩子,佳甚。”
词语解释:斑毛  拼音:bān máo
谓颈毛色彩驳杂。
词语解释:凡毛  拼音:fán máo
普通的鸟羽。亦借指凡鸟。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凤雏无凡毛,五色非尔曹。” 宋 梅尧臣 《哀鹧鸪赋》:“诚不如秃鶬鴞鵩兮,凡毛大躯,妖鸣飫腹。” 元 梵琦 《渔家傲》词:“鹏翅展开沧海窄,谁能更问篱边雀。多少凡毛并圣角,都拈却,尘尘刹刹归无著。”
词语解释:细毛  拼音:xì máo
指贵重的毛皮。如狐皮、貂皮、水獭皮等。
词语解释:头毛  拼音:tóu máo
头发。《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 隋 侯白 《启颜录·李荣》:“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 元 郝经 《听角行》:“ 汉 家有客 北海 北,节毛落尽头毛白。”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六章:“这犹如在一个人因了疾病而光秃了的头皮上,偶尔留下的几根头毛。”
词语解释:柔毛  拼音:róu máo
(1).古代祭祀所用之羊的别称。《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 孔颖达 疏:“若羊肥,则毛细而柔弱。”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谨以柔毛刚鬣、清酌庶羞之奠,祭于城隍之神。”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一·羊》:“谓之柔毛,又曰少牢。”
(2).指轻暖的羊裘。
(3).指毛笔。 宋 王千秋 《浣溪沙》词:“亲染柔毛擘彩牋,自怜探得恶因缘。”
词语解释:疏毛  拼音:shū máo
中国画技法之一。用疏松的笔墨表现禽兽的羽毛。 宋 梅尧臣 《表臣斋中阅画而饮》诗:“今时 长沙 叟,獼猴檞林横。疏毛与设色,前代何角争?”
词语解释:脱毛  拼音:tuō máo
(1).脱羽的通称。
(2).鸟兽身上的毛脱落。
(3).指皮裘衣物质量差或保存不善,以致其毛脱落。
词语解释:丛毛  拼音:cóng máo
丛生的草。 宋 林逋 《深居杂兴》诗之二:“ 茅君 使者萧闲甚,独理丛毛向户庭。”
词语解释:乳毛  拼音:rǔ máo
(1).松树的别名。 唐 郑谷 《乳毛松》诗:“松格一何高,何人号乳毛?” 唐 张乔 《省中偶作》诗:“乳毛松雪春来好,直夜清閒且学禪。”
(2).初生动物或小儿身上的细毛。 宋 梅尧臣 《鸭雏》诗:“三旬殻既坼,乳毛寒脛短。”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噫,如是我闻,而王遂语,且熟视其乳毛未褪之颜。”
词语解释:龙毛  拼音:lóng máo
龙鳞。《法苑珠林》卷五一:“人皆拾得龙毛,长三尺许,黄赤可爱。”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七二:“树下星沉月欲高,前溪水影溼龙毛。”
词语解释:旋毛  拼音:xuán máo
聚生作旋涡状的毛。《尔雅·释畜》“回毛在膺,宜乘” 郭璞 注引 樊光 曰:“ 伯乐 《相马法》,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马。”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若旋毛眼眶上,寿四十年。”
词语解释:涧溪毛  拼音:jiàn xī máo
《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 杜预 注:“毛,草也。”后因以“涧溪毛”指山涧中的草。 宋 黄庭坚 《柳閎展如苏子瞻甥也才德甚美有意于学作诗赠之》诗:“上为朝阳桐,下为涧溪毛。”亦省作“ 涧毛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 木兰山人 诗:﹞谁採涧毛修冷寺,我沽村酒读遗诗。”
词语解释:诸毛  拼音:zhū máo
(1).笔的别名。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 方崧卿 注:“上文诸毛,乃谓笔也。”
(2).指毛发。《法苑珠林》卷十二:“王见此已怖畏不安,诸毛皆竪。”
词语解释:锥毛  拼音:zhuī máo
喻细微之物。 明 唐顺之 《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其治生,操纵出入心算盈缩无所爽,然未尝以锥毛恡惜为事。”
词语解释:雨毛  拼音:yù máo
细雨。 宋 苏轼 《东坡》诗之四“毛空暗春泽”自注:“ 蜀 人以细雨为雨毛。”
词语解释:豪毛  拼音:háo máo
(1).细毛。豪,通“ 毫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淮南子·原道训》:“禽兽硕大,豪毛润泽。”
(2).比喻细微之物。《史记·项羽本纪》:“今 沛公 先破 秦 入 咸阳 ,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 霸上 ,以待大王来。”《汉书·鲍宣传》:“陛下擢臣巖穴,诚冀有益豪毛,岂徒欲使臣美食大官,重高门之地哉!”
词语解释:貂毛  拼音:diāo máo
指貂尾。《晋书·舆服志》:“侍中、常侍,则加金璫,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参见“ 貂尾 ”。
词语解释:貂尾  拼音:diāo wěi
(1).貂的尾巴。古时以为显贵者的冠饰。《后汉书·舆服志下》:“ 胡广 説曰:‘ 赵武灵王 效胡服,以金璫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 秦 灭 赵 ,以其君冠赐近臣。’”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鱼须从典卖,貂尾任倾欹。”
(2).指续写的劣作。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说稗·续奇书》:“自 弇州 撰前书以毒 荆川 ,冀雪戴天讎愤,而风行刊布,流祸百年……不知 紫阳道人 有何杀父之讎,亡国之恨,而为此貂尾也,徒为罪孽,自堕泥犂而已矣。”参见“ 狗尾续貂 ”。
词语解释:毳毛  拼音:cuì máo
鸟兽所生细密之毛。《周礼·天官·掌皮》:“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 郑玄 注:“毳毛,毛细縟者。”《汉书·晁错传》:“夫 胡 貉 之地……鸟兽毳毛,其性能寒。”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八:“毳毛伐尽浥清寒,自缚茅龙上石坛。”
词语解释:班毛  拼音:bān máo
同“ 斑毛 ”。
词语解释:斑毛  拼音:bān máo
谓颈毛色彩驳杂。
词语解释:起毛  拼音:qǐ máo
(1).物品表面因受到摩擦而显得不光滑。
(2).恼火。形容因不高兴而将要发作的情状。 老舍 《二马》第四段:“他们一忙,隔壁那家古玩铺的掌柜的有点起毛。”
(3).织物整理工序之一。也叫拉毛或刮绒。
词语解释:鲜毛  拼音:xiān máo
未处理的生毛,粗毛。 汉 刘向 《列女传·楚老莱妻》:“鸟兽之鲜毛,可绩而衣之。”《南齐书·庾易传》:“民樵採麋鹿之伍,终其鲜毛之衣,驰骋日月之车,得保自耕之禄,於大天之恩,亦已深矣。”
词语解释:长毛  拼音:cháng máo
(1).指太平军。因太平军反抗 清 政府剃发留辫的规定,一律蓄发,故称。《太平天囯歌谣·〈前言〉引》:“‘长毛’一来,生活好过。”《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其时正值 江 南裁撤营头,所有前头打‘长毛’得过保举的人一齐歇了下来,谋生无路。” 清 陈天华 《警世钟》:“ 湘 军打长毛,当初也是连打败仗。” 鲁迅 《呐喊·风波》:“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2).指义和团。《冷眼观》第二七回:“老了想杀长毛,想坐大帅坐的这张椅子。”
词语解释:黄毛  拼音:huáng máo
黄发。借指年幼的人。《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大王 包凯 心焦躁,喝駡黄毛欺侮人。” 老舍 《二马》第三段二:“一个没有门牙的黄毛孩子还过去揪 马老先生 的衣裳。”
词语解释:棕毛  拼音:zōng máo
(1).棕丝的俗称。棕榈树叶鞘的纤维,红褐色,坚韧而具弹性,是编结蓑衣、绳索等的原料。《中国的土特产·棕》:“棕丝俗称棕毛,乃由棕片中抽出之纤维。”
(2). 元 上都 别殿的通称。又称椶殿,因用棕毛以代陶瓦,故称。
词语解释:鬃毛  拼音:zōng máo
马、猪等动物颈部的长毛。 宋 徐咸 《相马书·宝金歌》:“寿旋顶门高过眼,鬃毛茸细万丝分。”《西游记》第十八回:“﹝妖怪﹞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 艾青 《启明星·乌珠穆沁马》诗:“他看中那第一匹,它是它们的兄长,跑得比它们轻快,鬃毛比它们的长。”
词语解释:驼毛  拼音:tuó máo
骆驼毛,可作织物。 宋 张耒 《谒蒋帝祠过锺山下》诗之一:“晓日已穿东岭出,轻寒犹欲战驼毛。”《宋史·外国传六·大食国》:“四年祀 汾阴 ,又遣归德将军 陁罗离 进缻香、象牙、琥珀……红驼毛、间金线璧衣、碧白琉璃酒器、蔷薇水、千年枣等。”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骆驼》:“驼毛可製种种厚毛织物,其柔软精细者,和之以丝,可织美丽之衣料。”
词语解释:连毛  拼音:lián máo
指带发。《醒世姻缘传》第十回:“他説:‘一个连毛姑子叫是 海会 ,原是他亲戚家的丫头,后来出了家。’”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老爹说:‘你也入了邪?快安分守己,巴结着好好干;赶明儿娶了媳妇……’ 大水 不耐烦的说:‘别提了!一辈子不剃头,也不过是个连毛僧,我还不如去当兵呢!’”
共187,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