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自毙 拼音:zì bì
(1).自行倒仆。喻自遭失败或自受其害。《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杜预 注:“毙,踣也。”《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乡 秦 之禁,适所以资豪 桀 而速自毙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 余 笑云:‘作法自毙矣。’亦引二觥。”
(2).犹自杀。 明 唐顺之 《指挥佥事汤雪江墓碑铭》:“公慷慨,好振人之急,有同官移用库银数百两,时宦 瑾 法酷,度不能还,欲自毙,公为卖产完之。”
(3).自然地死亡。指老病而死。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宫人年老,及有罪退废者,发此局居住。内官监例有供给米盐,待其自毙,以防洩漏大内之事,法至善也。”词语解释:诛毙 拼音:zhū bì
诛杀。 汉 蔡邕 《朱公叔谥议》:“爰牧 冀州 ,时值凶荒,劳心苦思,勤恤度事,诛毙贪暴,纠戢贵党。”《汉书·叙传下》:“六国诛毙,适 齐 亡祀。”《后汉书·皇后纪下·灵帝宋皇后》:“ 勃海王 悝 既已自贬,又受诛毙。”词语解释:陨毙 拼音:yǔn bì
死亡。《三国志·吴志·孙亮孙晧等传论》:“ 晧 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三国志·吴志·孙登传》:“臣以无状,婴抱篤疾,自省微劣,惧卒陨毙。”词语解释:倒毙 拼音:dǎo bì
倒地而死。 宋 叶适 《故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赵公墓铭》:“公令军别为籍,兵逸亡,马倒毙,皆即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长白山》:“每人携三月粮而往……或三月粮尽,或马匹倒毙,不能归家,亦不可定。” 田汉 《芦沟桥》第二幕:“敌人纷纷倒毙。”词语解释:危毙 拼音:wēi bì
危殆,死亡。《北史·西域传·且末国》:“其风迅駃,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词语解释:贫毙 拼音:pín bì
见“ 贫敝 ”。
词语解释:贫敝 拼音:pín bì
亦作“ 贫弊 ”。亦作“ 贫獘 ”。 贫穷破败;贫困。《宋书·文帝纪》:“比者冰雪经旬,薪粒贵踊,贫弊之室,多有窘罄。” 唐 陈子昂 《上益国事》:“乃使公府虚竭,私室贫弊,而天地珍藏,委废不论。”《史记·平準书》“百姓抏獘以巧法”唐 司马贞 索隐:“言百姓贫獘,故行巧抵之法也。” 清 吴伟业 《鹿樵纪闻·高黄二镇》:“ 得功 闻之,自谓身经百战,功甚高,而居 庐州 贫敝之地。”词语解释:取毙 拼音:qǔ bì
招致丧身。 南朝 梁 刘孝标 《自江州还入石头》诗:“ 仲子 入 南楚 , 伯鸞 出 东汉 。何敢栖树枝,取毙王孙弹。”词语解释:阵毙 拼音:zhèn bì
阵地上被击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防城起义清方档案》:“ 刘思裕 、 黄世钦 等是否阵毙?确查具奏。”词语解释:作法自毙 拼音:zuò fǎ zì bì
见“ 作法自弊 ”。词语解释:车烦马毙 拼音:chē fán mǎ bì
形容旅途劳顿困乏。 明 汪道昆 《洛水悲》:“你看白日西驰, 黄河 东逝,车烦马毙;前驱不行,不免在此假宿一宵,多少是好。”词语解释:凋毙 拼音:diāo bì
凋敝。 宋 曾巩 《洪州诸寺观祈晴文》:“盖兹疲癃之民,已出旱菑之后,室家凋獘,閭里愁嗟,如復荐饥,将焉託命?” 明 何景明 《安庄道中》诗:“处处人家空薜萝,几年凋獘扰干戈。”参见“ 凋敝 ”。
词语解释:凋敝 拼音:diāo bì
(1).衰败;破败;困乏。《史记·酷吏列传》:“吏民益凋敝。”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上》:“自法行以来,民力凋敝,海内愁怨。”《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单单剩得夫妻二人相向,几间接脚屋里居住,渐渐衣服凋敝,米粮大缺。”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苍黔凋敝,水旱频仍,比户嗟呀。”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凋敝不堪的村舍,形容枯槁的农民,和一望无际,五彩缤纷的罂粟花。”
(2).指衰败的景象。《隋书·炀帝纪上》:“﹝ 文帝 ﹞拯群飞於四海,革凋敝於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天子从北来,长驱振凋敝。”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国家自采榷之使四出,虽平昔富庶繁丽之乡,皆成凋敝。”
(3).指困苦的百姓。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受命巡山东,恩威恤凋敝。”词语解释:饥毙 拼音:jī bì
饿死。例如:或为失路饥毙。——《广东军务记》词语解释:馁毙 拼音:něi bì
饿死。 唐 皮日休 《请行周典》:“富者利广占,不利广耕。如曰:‘必也田不耕者,虽势家亦出屋粟。’则途无馁毙之民矣。”词语解释:单毙 拼音:dān bì
力尽倒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匹夫一为不信,犹不可,单毙其死。” 杨伯峻 注:“单,同殫,尽也。毙,踣也,向前倒也。”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状》:“若使廉让有耻者弃置不收,贪冒苟得者进受华显,不惟亏圣朝风化,亦使微臣受四海之责,将不得单毙其死。”词语解释:顿毙 拼音:dùn bì
(1).倒毙。《后汉书·陈龟传》:“ 龟 临行,上疏曰:‘臣 龟 蒙恩累世,驰骋边垂、虽展鹰犬之用,顿毙 胡 虏之庭,魂骸不返,荐享狐狸,犹无以塞厚责,荅万分也。’” 北齐 颜之推 《还冤记·羊聃》:“若不堪难忍之痛,以致顿毙,朕亦何颜以寄?”
(2).指倒毙的人。《晋书·石季龙载记上》:“今或盛功于耘艺之辰,或烦役于收穫之月,顿毙属途,怨声塞路,诚非圣君仁后所忍为也。”词语解释:鞭毙 拼音:biān bì
犹鞭杀。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在南方呢,恐怕义军的消息,未必能及鞭毙土匪,蒸骨验尸, 阮玲玉 自杀, 姚锦屏 化男的能够耸动大家的耳目罢?”词语解释:乱毙 拼音:luàn bì
犹丧乱。 三国 魏 刘廙 《论治道表》:“乱獘之后,百姓凋尽,士之存者,盖亦无几。”词语解释:养虎自毙 拼音:yǎng hǔ zì bì
见“ 养虎自啮 ”。
词语解释:养虎自啮 拼音:yǎng hǔ zì niè
比喻姑息敌人,终致损害自己。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建中寺》:“太后( 灵太后 )哭曰:‘养虎自啮,长虺成蛇。’”亦作“ 养虎自残 ”、“ 养虎自毙 ”。《魏书·羯胡石虎传》:“丞相便相凌蹈,恐国祚之灭不復久矣。真可谓养虎自残者也。”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们养虎自毙,作茧自缠。”词语解释:踣毙 拼音:bó bì
(1).亦作“ 踣弊 ”。败亡;衰落。《国语·周语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絶后无主,湮替隶圉。” 韦昭 注:“踣,僵也。” 唐 柳宗元 《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及今閤下以仁义正直,入居相位, 宗元 实抚心自庆,以为获其所望。故敢致其辞以声其哀,若又捨而不顾,则知沉埋踣毙无復振矣。” 唐 柳宗元 《祭从兄文》:“中遭诸武,抑压讎寃,踣弊不振,数逾百年。”
(2).倒毙。《清史稿·兵志十二》:“凡牧马毙,则验其皮,踣毙例须赔抵,有一九、一七之罚。”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四回:“若閲四五年之久,无冬无夏,即骡马尚且踣毙,何况於人?”词语解释:击毙 拼音:jī bì
打死。如:这场战斗,击毙敌人三十名,缴获步枪十支。词语解释:路毙 拼音:lù bì
倒毙在路上。亦指路毙的尸首。 穆欣 《成群的人们离开了地狱》:“大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路毙的死尸。” 沙汀 《淘金记》二:“迈开一个路毙, 白酱丹 直向四五个席地而坐的金夫子走去。那路毙大张着嘴,赤身裸体,下身围着一块席子,肤色已经黑了。”词语解释:途毙 拼音:tú bì
谓因贫病冻饿而死在道路上。 夏仁虎 《旧京琐记·俗尚》:“每及冬令,冻馁途毙,无日无之。”词语解释:靡毙 拼音:mí bì
见“ 靡敝 ”。
词语解释:靡敝 拼音:mí bì
亦作“ 靡弊 ”。亦作“ 靡币 ”。亦作“ 靡獘 ”。
(1).残破,凋敝。《礼记·少仪》:“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鏤。” 汉 桓宽 《盐铁论·伐功》:“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餘年,未见 种蠡 之功而见靡弊之効。”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比常念 淮 右以靡弊困顿三州之地,蚊蚋蚁虫之聚,感兇竖煦濡饮食之惠,提童子之手,坐之堂上,奉以为帅。” 宋 苏轼 《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昔先帝用兵累年,虽中国靡敝,然 夏 人困折,亦几於亡。”
(2).毁坏,破坏。《管子·轻重乙》:“草木以时生,器以时靡币,泲水之盐以日消。”《墨子·非攻中》:“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一本作“ 靡獘 ”。《荀子·富国》:“有掎挈伺诈,权谋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 杨倞 注:“敝,败也。”《文选·扬雄〈解嘲〉》:“ 吕 刑靡敝, 秦 法酷烈。” 张铣 注:“靡,坏也。”
(3).耗费;浪费。《管子·轻重甲》:“顿戟一譟,而靡币之用日去千金。” 马非百 新诠:“ 张佩纶 云:‘靡币当作靡敝。’……《盐铁论·刺復篇》文学云‘军旅相望,甲士糜弊’。糜弊即靡弊,犹言消耗。”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程工省费,俾无靡敝之材。”《明史·刘奋庸传》:“生财甚难,靡敝无纪。”词语解释:束手自毙 拼音:shù shǒu zì bì
谓捆住双手,自取灭亡。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但使兵连不解,餽运不休,古犹忌之,矧今日兵无可连,餽无可运,徒束手自毙何益。”词语解释:束手受毙 拼音:shù shǒu shòu bì
同“ 束手待毙 ”。 宋 秦观 《进策·盗贼上》:“与其婴錮金木,束手而受毙,孰若遯逸山海,脱身而求生。”词语解释:束手就毙 拼音:shù shǒu jiù bì
同“ 束手待毙 ”。 宋 洪迈 《容斋随笔·靖康时事》:“予顷修《靖康实録》,窃痛一时之祸,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数十万,曾不能北上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词语解释:束手待毙 拼音:shù shǒu dài bì
捆住手等死。比喻遇到危难时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坐等败亡。《宋史·礼志十七》:“与其束手待毙,曷若并计合谋,同心戮力,奋励而前,以存国家。”《三国演义》第七回:“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岂可束手待毙!” 毛泽东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如果不发展人民经济和公营经济,我们就只有束手待毙。”词语解释:杖毙 拼音:zhàng bì
以杖刑毙命。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械淫僧解京治罪,刑部请杖毙。”词语解释:僵毙 拼音:jiāng bì
倒下死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越 军坏败, 松陵 却退,兵士僵毙,人众分解,莫能救止。”《三国志·魏志·臧洪传》:“然輒僵毙麾下,不蒙亏除。” 清 曾国藩 《金陵军营官绅昭忠祠记》:“贼势将衰,诸酋次第僵毙。”词语解释:钝毙 拼音:dùn bì
见“ 钝弊 ”。
词语解释:钝弊 拼音:dùn bì
亦作“ 钝獘 ”。
(1).残破不锋利。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新唐书·突厥传序》:“战士离落,兵甲钝弊。”
(2).疲惫。《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獘,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词语解释:殒毙 拼音:yǔn bì
死亡。《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颠沛殞毙,杀身济君。”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古者生无栋宇,死无殯葬,川无舟檝之器,陆无车马之用,吞啖毒烈,以至殞毙。”词语解释:疲毙 拼音:pí bì
疲敝,困乏。《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獘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词语解释:溺毙 拼音:nì bì
淹死。 刘揆一 《黄兴传记》:“风声所播, 李金奇 在 萍乡 被 清 吏追捕,致溺毙於 醴陵 之 白鷺潭 。”词语解释:溘毙 拼音:kè bì
死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日渐高,始有樵人望见之;寻綆来,縋而下,取置崖上,奄将溘毙。”词语解释:暴毙 拼音:bào bì
突然死亡。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未几,疾疫大行……一夫暴毙,数人送葬,比其反而半殕於途。”词语解释:枪毙 拼音:qiāng bì
(1).用枪打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五月, 勒保 檄 观成 、 舒亮 等,截击 林亮功 于 梁 万 间…… 林亮功 枪毙。”
(2).现多用于称执行死刑。 赵树理 《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后来 刘老五 当了 日 军的维持会长,叫政府捉住枪毙了。” 沉从文 《新与旧》:“时代一变化,‘朝廷’改称‘政府’……用枪毙代替斩首。”
(3).比喻废弃不用。如:出乎所料,这篇文章竟被编辑枪毙了。
用枪打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后令 杨么四 等於厂外地鎗毙客民 彭锡爵 ,经尸弟 彭锡禄 控告。”词语解释:抏毙 拼音:wán bì
见“ 抏敝 ”。
词语解释:抏敝 拼音:wán bì
亦作“ 抏獘 ”。亦作“ 抏弊 ”。 疲困;凋敝;衰败。《史记·平準书》:“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獘以巧法,财赂衰秏而不赡。” 司马贞 索隐:“抏者,秏也,消秏之名。言百姓贫獘,故行巧抵之法也。”《汉书·吾丘寿王传》:“及至 周 室衰微,上无明王,诸侯力政,彊侵弱,众暴寡,海内抏敝,巧诈并生。” 汉 桓宽 《盐铁论·大论》:“今欲以敦朴之时,治抏弊之民,是犹迁延而拯溺,揖让而救火也。” 宋 王安石 《进熙宁编敕表》:“于趣时治世,则粗救抏弊之实。”《辽史·耶律曷鲁传》:“时民更兵焚剽,日以抏敝。”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停年格》:“万事之所以抏弊,百吏之所以废弛,法制之所以頽烂决溃而不之救者,皆资格之失也。”词语解释:殄毙 拼音:tiǎn bì
灭亡。《资治通鉴·晋惠帝光熙元年》:“﹝ 李毅 ﹞乃上疏言:‘不能式遏寇虐,坐待殄毙。’”词语解释:歼毙 拼音:jiān bì
杀死。《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粤 东四月朔夜大获胜仗,焚燬击坏夷船大小七隻、生擒逆夷七人,歼毙无算。”词语解释:待毙 拼音:dài bì
见“ 待弊 ”。
词语解释:待弊 拼音:dài bì
(1).谓俟敌疲困。《三国志·魏志·陈泰传》:“不如割险自保,观衅待弊,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
(2).亦作“ 待毙 ”。等死。《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然坐而待弊,曷若伏而俟命?”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交战》:“还宜决战以图存,岂可束手以待毙。”词语解释:敛手待毙 拼音:liǎn shǒu dài bì
犹言束手待毙。《廿载繁华梦》第三四回:“ 傅子育 道:‘天下哪有敛手待毙的?’不如合同三家,并约 潘氏 ,各出些款项,报效赎罪,你道何如?”词语解释:服毙 拼音:fú bì
犹自杀。服,通“ 伏 ”。《庄子·说剑》:“於是 文王 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忿不见礼,皆自杀也。”词语解释:困毙 拼音:kùn bì
困顿潦倒,濒于死亡。獘,同“ 毙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百姓困獘,盗贼纵横,以臣视之,实未见太平之象。”词语解释:相毙 拼音:xiāng bì
见“ 相敝 ”。
词语解释:相敝 拼音:xiāng bì
亦作“ 相獘 ”。亦作“ 相毙 ”。
(1).共同消亡。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刑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獘也。”
(2).相继疲敝。《史记·苏秦列传》:“ 秦 赵 相毙,而王以全 燕 制其后,此 燕 之所以不犯寇也。”词语解释:犬兔俱毙 拼音:quǎn tù jù bì
《战国策·齐策三》:“ 齐 欲伐 魏 , 淳于髠 谓 齐王 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於前,犬废於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勌之苦而擅其功。’”后因以“犬兔俱毙”喻双方同归于尽。《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废帝 怒曰:‘ 德钧 父子握彊兵,求大镇,苟能败 契丹 而破 太原 ,虽代予亦可。若翫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毙。’”词语解释:安坐待毙 拼音:ān zuò dài bì
坐着等死。指人消极颓废,不寻求解救辨法。明·李贽《焚书·书答·复邓鼎石》:“惟是世人无才无术,或有才术矣,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故亦遂因循不理,安坐待毙。”词语解释:坐以待毙 拼音:zuò yǐ dài bì
亦作“ 坐而待毙 ”。 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语出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水浒传》第一○八回:“ 杨志 、 孙安 、 卞祥 与一千军士,马罢人困,都於树林下坐以待毙。”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善良之民,坐而待毙。” 清 朱佐朝 《后渔家乐》二:“贤契既同我去,夫人在此伶仃无倚,何不同奔他途,母子终须有顾,何必坐以待毙。” 吴玉章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大家都感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斗争。”亦省作“ 坐毙 ”。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十万大师瘴厉腹疾,死者八九……盖 逵 承望丞相风指,因致坐毙。”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空床呻吟,无力延医,以此坐毙,不可纪称。”词语解释:坐毙 拼音:zuò bì
见“ 坐以待毙 ”。
词语解释:坐以待毙 拼音:zuò yǐ dài bì
亦作“ 坐而待毙 ”。 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语出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水浒传》第一○八回:“ 杨志 、 孙安 、 卞祥 与一千军士,马罢人困,都於树林下坐以待毙。”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善良之民,坐而待毙。” 清 朱佐朝 《后渔家乐》二:“贤契既同我去,夫人在此伶仃无倚,何不同奔他途,母子终须有顾,何必坐以待毙。” 吴玉章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大家都感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斗争。”亦省作“ 坐毙 ”。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十万大师瘴厉腹疾,死者八九……盖 逵 承望丞相风指,因致坐毙。”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空床呻吟,无力延医,以此坐毙,不可纪称。”词语解释:坐而待毙 拼音:zuò ér dài bì
见“ 坐以待毙 ”。
词语解释:坐以待毙 拼音:zuò yǐ dài bì
亦作“ 坐而待毙 ”。 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语出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水浒传》第一○八回:“ 杨志 、 孙安 、 卞祥 与一千军士,马罢人困,都於树林下坐以待毙。”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善良之民,坐而待毙。” 清 朱佐朝 《后渔家乐》二:“贤契既同我去,夫人在此伶仃无倚,何不同奔他途,母子终须有顾,何必坐以待毙。” 吴玉章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大家都感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斗争。”亦省作“ 坐毙 ”。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十万大师瘴厉腹疾,死者八九……盖 逵 承望丞相风指,因致坐毙。”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空床呻吟,无力延医,以此坐毙,不可纪称。”词语解释:多行不义必自毙 拼音:duō xíng bú yì bì zì bì
指经常干坏事的人必然自取灭亡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词语解释:垂毙 拼音:chuí bì
将死。 清 袁枚 《新齐谐·鬼入人腹》:“ 金氏 奄奄垂毙。”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玩视民瘼酷报》:“鬼卒以炭火灼其偏体,身无完肤,奄奄垂毙。”词语解释:瘐毙 拼音:yǔ bì
犹瘐死。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上:“敛薶之政,见於史传者伙矣,然或以辠瘐毙……或以凶荒兵革道殣战死,皆一时一事,非有定制。” 郑观应 《盛世危言·狱囚》:“禁卒毒若虎狼,秽气积成癘疫,自斩绞以下诸罪人本无死法,而久繫瘐毙者往往有之。” 鲁迅 《呐喊·药》:“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词语解释:垢毙 拼音:gòu bì
见“ 垢敝 ”。
词语解释:垢敝 拼音:gòu bì
亦作“ 垢獘 ”。亦作“ 垢弊 ”。 又脏又破。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冠履垢獘,衣或繿缕,而或不耻焉。”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忽有一人衣服垢弊,行过于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道士》:“道士能豪饮。 徐 见其衣服垢敝,颇偃蹇,不甚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