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2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毒蛇毒热毒箭毒痛毒钩毒治毒浪毒赋
毒龙毒瘴毒淫毒物毒酒毒液毒疠毒贼
毒手毒矢毒痡毒鳞毒味毒炽毒瓦斯毒怒
毒草毒人毒恶毒虐毒尽癍回毒熨毒症毒性
毒药毒害毒沴毒虬毒汁,毒矢毒狠毒弩毒女
毒雾毒蠚毒烟毒帜毒着儿毒燎毒孽毒噬
毒螫毒虺毒舌毒威毒严毒病毒殴毒尾
毒气毒烈毒厉毒品毒泷恶雾毒焰毒牙毒寒
毒暑毒口毒卉毒恨毒汁毒毒毒爪毒掠
毒虫毒刺毒杀毒蛾毒疮毒氛毒招儿毒日头

词语解释:毒蛇  拼音:dú shé
有毒的蛇。其头多呈三角形,有毒腺连结毒牙,咬人或动物时,分泌毒液,致使中毒。《北史·陆俟传》:“诸君不见毒蛇乎?不断其头犹能为害。” 唐 杜甫 《发阆中》诗:“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杨朔 《印度情思》:“象头人身的‘甘尼萨’神……以及睡在毒蛇头下的 湿娃 天神等等故事,不但刻在石头上,还流传在人民口头上。”
词语解释:毒龙  拼音:dú lóng
(1).凶恶的龙。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復西行﹞三日至 不可依山 ,其处甚寒,冬夏积雪。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新五代史·唐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吾有毒龙五百,当遣一龙揭片石, 常山 之人,皆鱼鱉也。”
(2).喻残暴者,恶势力。 梁启超 《新罗马·隐农》:“时势造英雄,休恼公,穿杨百步终须中。调么凤,驯毒龙,双肩重。” 张昭汉 《绝句十二首和先君韵》:“读书养性兼耕种,吾道犹堪制毒龙。” 陈毅 《六国之行》诗:“百战驱封豕,千辛制毒龙。”
(3).佛教故事。佛本身曾作大力毒龙,众生受害。但受戒以后,忍受猎人剥皮,小虫食身,以至身干命终,后卒成佛。见《大智度论》卷十四。后用以比喻妄心。 唐 王维 《过香积寺》诗:“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龙。”
词语解释:毒手  拼音:dú shǒu
(1).凶狠的殴打。《晋书·石勒载记下》:“初, 勒 与 李阳 邻居,岁常争麻地,迭相殴击。至是…… 勒 与酣謔,引 阳 臂笑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铁马,蹂践於明时。” 清 钱谦益 《张藐姑太仆许饷名酒》诗:“机心抱瓮虚施巧,毒手争麻实饱諳。”
(2).杀人或伤害人的狠毒手段。《宋书·恩倖传·徐爰》:“今当使小戍制其始寇,大镇赴其入境,一被毒手,便自吹韲鸟逝矣。” 清 李渔 《奈何天·隐妒》:“我心中其实容不得,要下毒手摆怖他。”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五章:“ 王老增 和 虎子 、 小马 他们不会遭到毒手吧。”
词语解释:毒草  拼音:dú cǎo
(1).有毒的草。《汉书·贾捐之传》:“顓顓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溼,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云南县 有神鹿,两头,能食毒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水莽草》:“水莽,毒草也,蔓生似葛,花紫类扁豆,悮食之,立死。”
(2).比喻对人民、对社会有害的言论和作品。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有错误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 刘心武 《班主任》:“ 张老师 , 谢惠敏 说我们读毒草,这本书能叫毒草吗?”
词语解释:毒药  拼音:dú yào
(1).辛烈的药物。《周礼·天官·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 郑玄 注:“毒药,药之辛苦者。”《鹖冠子·世贤》:“若 扁鹊 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毒药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于行。”
(2).能危害生命的药物。《墨子·尚同上》:“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东观汉记·耿恭传》:“ 恭 以毒药傅矢,传语 匈奴 曰:‘ 汉 家神箭,其中创者必有异。’”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南皮 疡医某,艺颇精,然好阴用毒药,勒索重貲。不饜所欲,则必死。”
词语解释:毒雾  拼音:dú wù
(1).指瘴气。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水积炎氛,山涵毒雾。”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毒雾恆熏昼,炎风每烧夏。”
(2).比喻有害的言论。如:必须扫清他们所散播的毒雾。
词语解释:毒螫  拼音:dú shì
(1).谓毒虫等刺人或动物。《鬼谷子·权》:“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淮南子·说山训》:“贞虫之动以毒螫,熊羆之动以攫搏,兕牛之动以觝触,物莫措其所脩而用其所短也。” 唐 韩愈 《永贞行》:“蛊虫群飞夜扑灯,雄虺毒螫堕股肱。”
(2).指毒汁、毒素。 唐 元稹 《蛒蜂》诗序:“蛒,蜂类而大,巢在褰鼻蛇穴下,故毒螫倍诸蜂蠆。”
(3).毒害;危害。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民蒙毒螫。”《明史·黄尊素传》:“柴栅既固,毒螫谁何。”
(4).指毒害人的行为。《史记·律书》:“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汉 班固 《西都赋》:“流大 汉 之愷悌,盪亡 秦 之毒螫。”
(5).犹毒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况于廷杖虽除,诗案史祸,较诸廷杖毒螫百倍。”
词语解释:毒气  拼音:dú qì
(1).瘴疠之气。《汉书·王莽传中》:“ 僰道 以南,山险高深, 茂 多敺众远居,费以亿计,吏士离毒气死者什七。”《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 仁 以 舂陵 地埶下溼,山林毒气,上书求减邑内徙。”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汉 永昌郡 不违县 有禁水,水有毒气,唯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涉。”《三国演义》第八八回:“目今炎天,毒聚 瀘水 ,日间甚热,毒气正发:有人渡水,必中其毒;或饮此水,其人必死。”
(2).灾气。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戏,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3).毒力。《法苑珠林》卷六三:“﹝五百偷贼﹞尽皆饥渴,於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
(4).佛教语。指贪、瞋、痴三毒之习气。《法华经·寿量品》:“毒气深入,失其本心故。”《法苑珠林》卷六八:“邪见毒炽,令出是毒气。”
(5).气状的毒剂。旧称毒瓦斯。
词语解释:毒暑  拼音:dú shǔ
酷暑。《北齐书·厍狄干传》:“﹝ 干 ﹞以家在寒乡,不宜毒暑,冬得入京师,夏归乡里。” 唐 白居易 《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骄阳连毒暑,动植皆枯槁。” 清 刘大櫆 《封大夫方君传》:“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
词语解释:毒虫  拼音:dú chóng
有毒的虫、蛇。《老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不但道士,凡人以此日入山,皆凶害,与虎狼毒虫相遇也。” 许地山 《空山灵雨·暗途》:“那晚上他没有跌倒,也没有遇见毒虫野兽;安然地到他家里。”
词语解释:毒热  拼音:dú rè
(1).酷热。 晋 王羲之 《问慰诸帖下》:“晚復毒热,想足下所苦并以佳,犹耿耿。” 宋 杨万里 《入郡城泊文家宅子夜热不寐》诗:“毒热通宵不得眠,起来弄水绕庭前。” 王统照 《司令》:“大而圆的花萼,躺在土地上被毒热的阳光晒着,渐渐变了颜色。”
(2).指酷烈的暑气。 元 杨载 《太古雪》诗:“ 回中 避暑时,持用消毒热。” 清 陈维崧 《击梧桐·夏日同友人过竹逸斋头小饮赋此纪事》词:“毒热鎔金,火云焦釜。”
词语解释:毒瘴  拼音:dú zhàng
指瘴气。古人认为是瘴疠的病源,故称。 唐 杜甫 《次空灵岸》诗:“毒瘴未足忧,兵革满边徼。”
词语解释:毒矢  拼音:dú shǐ
毒箭。 汉 桓宽 《盐铁论·后刑》:“民陷於罔,从而猎之以刑,是犹开其阑牢,发以毒矢也,不尽不止。” 宋 梅尧臣 《叙答三韩简》诗:“平常遭口语,攒集犹毒矢。”
词语解释:毒人  拼音:dú rén
犹歹人。 明 何景明 《李公墓志铭》:“不操法示毒人,无以远恶也。”
词语解释:毒害  拼音:dú hài
(1).祸患,祸害。《书·盘庚上》“惟汝自生毒” 孔 传:“喻百官是自生毒害。”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毒害流布,日夜广远。”《西游记》第二十回:“我却被魔头拿来,遭此毒害,几时再得相见?”
(2).残害。《后汉书·冯豹传》:“后母恶之,尝因 豹 夜寐,欲行毒害, 豹 逃走得免。” 徐迟 《牡丹》七:“你们毒害了整个民族,摧残了多少花朵样的生命!”
(3).狠毒;厉害。 唐 张九龄 《敕松模都督涅礼书》:“且 突厥 此来也,其心毒害。” 元 王实甫 《四块玉·金索挂梧桐》套曲:“繁花眼目开,锦被空闲在,劣性冤家误得人忒毒害。” 明 李贽 《复邓在阳书》:“斯言毒害,实刺我心。”
词语解释:毒蠚  拼音:dú hē
(1).毒虫用毒刺刺扎施毒。 汉 贾谊 《新书·礼》:“攫囓搏击之兽鲜,毒蠚猛叨之虫密。”
(2).指毒蠚之虫。
(3).毒害;残害。 唐 沉迥 《武侯庙碑铭》:“羣雄蝟起,毒蠚九州。”
(4).指毒害人的行为。《汉书·刑法志》:“当 孝惠 、 高后 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 宋 司马光 《横山疏》:“然若纵其毒蠚,亦足以为亭鄣之患。” 清 黄遵宪 《逐客篇》:“眼见手足伤,谁能忍毒蠚。”
词语解释:毒虺  拼音:dú huī
(1).毒蛇;毒虫。《新唐书·地理志五》:“地多猛虎毒虺。”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毒虺断首,犹能听以噬人。”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二·蛇死为祟》:“窰中大小蛇无数,皆毒虺也。”
(2).指水虺。蛇之一种。传说水虺五百年为蛟。《剪灯新话·永州野庙记》:“社鬼祠灵,承其约束;神蛟毒虺,受其指挥。”
词语解释:毒烈  拼音:dú liè
(1).毒性剧烈。《埤雅·释虫》:“蝮蛇怒时毒在头尾,螫手则断手,螫足则断足,蛇之尤毒烈者也。”
(2).强烈,猛烈。 臧克家 《自己的写照》诗:“不怕毒烈的太阳,雨衣做了篷帆,船面上扎不住寂寞,这船串起了那船的歌。”
词语解释:毒口  拼音:dú kǒu
恶毒的语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痴人……为子娶妇,恨其生资不足,倚作舅姑之尊,虵虺其性,毒口加诬,不识忌讳,駡辱妇之父母。”
词语解释:毒刺  拼音:dú cì
(1).蜂、蝎等尾端能注射毒液的针刺。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毒刺争兴,恶虵竞起。” 杨朔 《潼关之夜》:“像是黄蜂的毒刺,这几句话刺痛我的心。”
(2).辛辣嘲讽。 李商隐 《碧城》诗之三“《武皇内传》分明在” 清 冯浩 笺注:“若以 武皇 为定指 明皇 ,则 杨妃 之事,先后诗人彰之篇什,即本集中明讥毒刺不一而足,何独於此而必隐约出之哉?”
词语解释:毒箭  拼音:dú jiàn
(1).箭镞涂有毒药的箭。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人有为毒箭所中欲死,以此犀叉(釵)刺疮中,其疮即沫出而愈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乌头》﹝集解﹞引《大明日华本草》:“土附子生去皮捣,滤汁澄清,旋添晒乾取膏,名为射罔,以作毒箭。”
(2).比喻恶毒的攻击。 鲁迅 《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将营垒分清,拔去了从背后射来的毒箭。”
词语解释:毒淫  拼音:dú yín
(1).谓瘴气浸淫。 汉 马援 《武溪深行》:“滔滔 武溪 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 武溪 多毒淫。” 清 金农 《送贺十五德舆之辰州》诗:“五月 沅陵 道,毒淫多畏途。”
(2).指瘴气浸淫之水。 明 陈子龙 《熊水部伯甘与予同讨山寇》诗:“毒淫共匏甖,嶔崎同衡軛。”
词语解释:毒痡  拼音:dú pū
(1).毒害,残害。《书·泰誓下》:“作威杀戮,毒痡四海。”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周礼〉非周公书》:“ 歆 为国师,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 莽 据以毒痡四海。” 明 陆采 《怀香记·定策征吴》:“我想那 孙皓 ,毒痡肆及於无辜,征讨宜加於有罪。”
(2).痛苦。 唐 黄滔 《祭崔补阙》:“ 颜回 先死, 盗跖 后殂,世之灾眚,生之毒痡,愴恨风烛,凄凉隙驹。” 宋 方岳 《读白诗效其体》之三:“右耳听嫠妇,呱呱哭其雏。夫亡仅一女,不自禁毒痡。”
词语解释:毒恶  拼音:dú è
(1).指有毒之生物,如毒蛇、蝎子等。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或问曰:‘ 江 南山谷之间,多诸毒恶,辟之有道乎?’”
(2).狠毒凶恶。《南史·傅縡传》:“ 縡 虽强直有才,而毒恶傲慢,为当世所疾。” 丁玲 《风雨中忆萧红》:“猫在吃老鼠以前,必先玩弄它以娱乐自己的得意,这种残酷是比一切屠戮都更毒恶。”
词语解释:毒沴  拼音:dú lì
恶气,灾气。 明 刘基 《夏夜台州城中作》诗:“胡为旱魃还肆虐,坐令毒沴伤和冲。”
词语解释:毒烟  拼音:dú yān
毒雾。 唐 元稹 《巴蛇》诗之三:“自兹繁巨蟒,往往寿千年。白昼遮长道,青溪蒸毒烟。”
词语解释:毒舌  拼音:dú shé
(1).有毒的舌头。 唐 卢仝 《月蚀诗》:“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喫却月。”
(2).喻说话刻毒。
词语解释:毒厉  拼音:dú lì
恶疮。 宋 苏舜钦 《城南感怀呈永叔》诗:“昔云能驱风,充腹理不疑。今乃有毒厉,肠胃生疮痍。”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麻》:“胡麻数龠充肠,移时不馁……其为油也,髮得之而泽,腹得之而膏,腥膻得之而芳,毒厉得之而解。”
词语解释:毒卉  拼音:dú huì
恶草。 晋 刘琨 《答卢谌诗》:“英蕊夏落,毒卉冬敷。” 唐 柳宗元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曰秽墟。”
词语解释:毒杀  拼音:dú shā
用毒物杀害。 汉 刘向 《列女传·霍夫人显传》:“﹝ 显 ﹞復教皇后,令毒杀太子。”《汉书·王莽传上》:“﹝ 翟义 ﹞立 严乡侯 刘信 为天子,移檄郡国,言 莽 ‘毒杀 平帝 ,摄天子位,欲絶 汉 室,今共行天罚诛 莽 ’。”《元史·世祖纪四》:“ 大理 等处宣慰都元帅 寳合丁 、王傅 阔阔带 等,协谋毒杀 云南王 。”
词语解释:毒痛  拼音:dú tòng
(1).痛楚;苦痛。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太傅汝南陈蕃》:“﹝ 陈蕃 ﹞从者击亭卒数下,亭长闭门,收其诸生人客,皆厌毒痛。”《后汉书·寇荣传》:“﹝臣﹞伏於两观,陈诉毒痛。”《法苑珠林》卷十四:“地狱皆休,毒痛不行。”
(2).荼毒。《后汉书·臧宫传》:“ 匈奴 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缘边被其毒痛,中国忧其抵突。”
词语解释:毒物  拼音:dú wù
(1).有毒之物。亦泛指有害的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毫分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党八股里面藏的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毒物,这个毒物传播出去,是要害党害国的。”
(2).凶恶的人。《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如此毒物,你守在跟前,这真是伴虎眠一般。天下没有这等恶妇尚可姑容之理。”
词语解释:毒鳞  拼音:dú lín
凶恶的鳞物。鳞物,指鱼、龙之类。 宋 林景熙 《寄四明陈楙阳》诗:“下临千仞渊,毒鳞正纷籍。”
词语解释:毒虐  拼音:dú nüè
狠毒暴虐。《后汉书·酷吏传·阳球》:“愆过之人,好为妄作,不宜使在司隶,以骋毒虐。”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李林甫以毒虐弄正权》:“ 李林甫 以毒虐弄正权,帝命列仙举三震之。”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煔希》之篇,事出 意大利 ,记女子 煔希 之父,酷虐无道,毒虐无所弗至。”
词语解释:毒虬  拼音:dú qiú
恶龙。虯,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
词语解释:毒帜  拼音:dú zhì
军中的大旗。借指军队。毒,用同“ 纛 ”。 唐 李频 《府试丹浦非乐战》诗:“毒帜诛方及,兵临衅可观。”
词语解释:毒威  拼音:dú wēi
凶恶的威势。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私产制度的遗恩!你偶像创造的遗恩!比那洪水的毒威还要剧甚!”
词语解释:毒品  拼音:dú pǐn
指作为嗜好品用的鸦片、吗啡、海洛因等。
词语解释:毒恨  拼音:dú hèn
痛恨;憎恨。《史记·日者列传》:“ 贾谊 为 梁怀王 傅,王堕马薨, 谊 不食,毒恨而死。” 三国 魏 曹操 《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上为陛下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众烦攻其膏肓,人鬼齐其毒恨。” 臧克家 《运河》诗:“毒恨的眼泪,两地的哀号,终于掀起了万里波涛。”
词语解释:毒蛾  拼音:dú é
许多暗色蛾,尤其是毒蛾科的,多数的一般型具有无翅的雌性
毒蛾科的蛾子
词语解释:毒钩  拼音:dú gōu
指某些动物(如蝎子)尾部能注射毒液的钩状针刺。
词语解释:毒酒  拼音:dú jiǔ
含有麻醉药或毒药的酒。《列子·汤问》:“ 扁鹊 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 汉 刘向 《列女传·周主忠妾》:“ 主父 自 卫 仕於 周 二年,且归。其妻淫於邻人,恐 主父 觉,其淫者忧之。妻曰:‘无忧也,吾为毒酒封以待之矣。’”《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 长贵 闻之……即聚兵起营臺,招呼诸君长,多酿毒酒,欲先以劳军,因袭击 尚 。”
词语解释:毒味  拼音:dú wèi
有毒的食物;放了毒的食物。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毒味经时,无復杀害。”
词语解释:毒尽癍回
出天花后身上的癍痕消退
词语解释:毒汁,毒矢
毒箭
词语解释:毒着儿
毒手;毒辣的法子
词语解释:毒严
严寒
词语解释:毒泷恶雾  拼音:dú lóng è wù
恶劣的云雨雾气。比喻暴虐凶残的黑暗势力。 郑泽 《登楼叹》诗:“毒瀧恶雾纷相乘,令我望望心惺惺。”
词语解释:毒汁  拼音:dú zhī
有毒的汁液。 巴金 《灭亡》第十二章:“这样泪海才得填平,将来幸福世界的人底血液里才不致混入现代人底毒汁。”
词语解释:毒疮  拼音:dú chuāng
(1).恶性疮疡。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羊哀狗宝》:“吾乡一小民家,屠一狗,腹中有白石三块,如栗同胞,破之可千叶,入药可治毒疮。”
(2).特指梅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恰好这几天 李福 在外面打野鷄,身上弄了些毒疮,行走不便。”
词语解释:毒治  拼音:dú zhì
严惩。 汉 刘向 《说苑·贵德》:“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
词语解释:毒液  拼音:dú yè
有毒的汁液。 许地山 《缀网劳蛛》:“水是一样,牛喝了便成乳汁,蛇喝了便成毒液吗?”如:蝎子毒钩里的毒液透明像水。
词语解释:毒炽  拼音:dú chì
毒气炽盛。《法苑珠林》卷六八:“邪见毒炽,令出是毒气。” 明 陶安 《龟头山》诗:“有蛇白花纹,刚尾插石健,直立长丈餘,吐气毒炽煽。”
词语解释:毒熨  拼音:dú yùn
谓以药物熨帖患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撟引,案扤毒熨。” 司马贞 索隐:“毒熨谓毒病之处以药物熨帖也。”
词语解释:毒狠  拼音:dú hěn
毒辣凶狠。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 筠 跌足曰:‘此太毒狠,令我不安。’” 郭沫若 《羽书集·再建我们的文化保垒》:“敌人是有意识地在执行着这种毒狠的战略的。”京剧《沙家浜》第二场:“ 刁老财 ,蛇蝎心肠忒毒狠。”
词语解释:毒燎  拼音:dú liáo
烈火。 唐 柳宗元 《贞符》:“积大乱至于 隋氏 ,环四海以为鼎,跨九垠以为鑪,爨以毒燎,煽以虐焰,其人沸涌灼烂,号呼腾蹈,莫有救止。”
词语解释:毒病  拼音:dú bìng
恶性病症。《南史·孝义传上·王氏》:“ 永兴 概中里 王氏 女年五岁,得毒病,两目皆盲。”
词语解释:毒焰  拼音:dú yàn
亦作“ 毒焰 ”。
(1).比喻凶恶的气势。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守尸押葬者,畏 贤 毒燄,不敢主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初贼震公威名,咸胆裂,思解散。猝闻溘逝,毒燄益张。”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家室索隐》:“当时东西二京都陷没了,正是 安禄山 的毒焰不可一世的时候。”
(2).比喻邪恶势力。 鲁迅 《彷徨·伤逝》:“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 子君 ,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见“ 毒燄 ”。
词语解释:毒毒  拼音:dú dú
(1).酷烈。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夏天三伏,毒毒的太阳晒着。”
(2).狠狠。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阿Q 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
词语解释:毒氛  拼音:dú fēn
毒气。比喻有害的言论。 林默涵 《解放后十七年文艺战线上的思想斗争》:“从文艺界开始,‘黑线专政’论的毒氛笼罩了一切领域……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空前未有的破坏。”
词语解释:毒浪  拼音:dú làng
恶浪。比喻动乱,灾难。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炎武》:“逮夫故土焦原,横流毒浪后,尚自负 东林 之党人,犹效 西臺 之慟哭。”参见“ 横2流 ”。
词语解释:毒疠  拼音:dú lì
导致疫病之毒气。疠,指疫气。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明 唐顺之 《南征歌》:“莫怕炎洲饶毒癘,一冬飞雪似胡天。” 清 俞正燮 《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又百餘年教养将士,不忍以之尝试毒癘也。”
词语解释:毒瓦斯  拼音:dú wǎ sī
毒气①的旧称。
词语解释:毒症  拼音:dú zhèng
毒病。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我们处于社会生活之中,还只知道社会中了无名毒症,不知道怎么样医治。”参见“ 毒病 ”。
词语解释:毒病  拼音:dú bìng
恶性病症。《南史·孝义传上·王氏》:“ 永兴 概中里 王氏 女年五岁,得毒病,两目皆盲。”
词语解释:毒弩  拼音:dú nǔ
发射毒箭的弩弓。《中国民间故事选·阿龙寻父》:“他会打火铳,射毒弩,捕野兽,爬陡崖。”
词语解释:毒孽  拼音:dú niè
犹痛恨。《荀子·议兵》:“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祓不祥。”
词语解释:毒殴  拼音:dú ōu
毒打。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总论》:“牌止一人一骑,而汝携带数人、索马十餘匹,已属非法,况又需索多金而肆行毒殴乎?”
词语解释:毒牙  拼音:dú yá
毒蛇的一个长而中空或者带沟的经常伸出的牙
词语解释:毒爪  拼音:dú zhǎo
唇足亚纲的颚足
词语解释:毒招儿  拼音:dú zhāo ér
毒辣的计谋或手段。《人民文学》1976年第1期:“﹝他﹞没能达到破坏集体经济的目的之后,就使用这种毒招儿,制造了腐烂病复发事件。”
词语解释:毒赋  拼音:dú fù
繁重的赋税。《晋书·孝武帝纪论》:“毒赋年滋,愁民岁广。”
词语解释:毒贼  拼音:dú zéi
残害,伤害。《荀子·不苟》:“小人则不然……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
词语解释:毒怒  拼音:dú nù
暴怒。 明 刘若愚 《酌中志·累臣自叙略节》:“先将军素为 寧远伯 李成梁 所忌,至弃地一节,又具呈諫阻,益逢毒怒,百方图害。”
词语解释:毒性  拼音:dú xìng
毒物危害人或其他生物的特性。如:烟草中的尼古丁毒性很大。
词语解释:毒女  拼音:dú nǚ
指有恶性传染疾病的女子。《新唐书·南蛮传下·诃陵》:“有毒女,与接輒苦疮,人死尸不腐。”
词语解释:毒噬  拼音:dú shì
谓毒虫咬噬。《文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刺,昆虫毒噬。” 李周翰 注:“噬,咬也……昆虫、毒虫皆咬人也。”
词语解释:毒尾  拼音:dú wěi
指蜂虿等带有毒刺的尾端。
词语解释:毒寒  拼音:dú hán
严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有九折坂,夏则凝冰,冬则毒寒。”
词语解释:毒掠  拼音:dú lüè
毒刑拷打。掠,笞。《南史·柳仲礼传》:“ 仲礼 常置酒高会,日作优倡,毒掠百姓,污辱妃主。”
词语解释:毒日头  拼音:dú rì tou
酷烈的太阳。《红楼梦》第三十回:“这么热天,毒日头地下,晒坏了他,如何使得呢?”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我﹞让出了玻璃门之后,在大毒日头底下的尘土中趱行。”
共12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