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四敬去声 [shèng,茂盛][lǐng lìng,命令][zhèng,正直][hèng,蛮横][zhèng][bìng,合并][xìng,学行][gèng,更加][xiòng][jìng,动词][详注1][详注2][详注3][详注4][bàng][详注5][qìng,请人做某事][pìn][详注6][详注7]


注1:评 平去声。平言也。《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
注2:迎 鱼庆切。《正韵》凡物来而接之则平声,物未来而往迓之则去声。《诗·大雅》亲迎于渭。
注3:轻 音庆。《集韵》疾也。《左传·桓十二年》绞小而轻,轻则寡谋。又《僖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
注4:清 音静。洁也。又《集韵》《正韵》音净。与净同。又《集韵》《韵会》《正韵》音婧。寒也。
注5:盟 明去声。《庄子·齐物论》其留如诅盟。郭象读。又与孟通。地名。《左传·隐十一年注》盟,今盟津。河内邑名。《史记·周本纪》武王东观兵于盟津。《书·禹贡》作孟津。
注6:邴 音柄。《广韵》邑名。又姓。《左传·哀十一年》邴泄为右。
注7:檠 音竞。檠子,叠名。《类篇》有足所以几物,即隔子也。《前汉·地理志》朝鲜民饮食以笾豆。《师古注》以竹曰笾,以木曰豆,今之檠也。
共442,分6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正是正要正人正平正面正位正乐正印
正好正中正眼正一正向正昼正统正路
正当正长正使正对正道正黑正属正生
正在正气正午正青正脉正音正命正正
正值正坐正见正心正朝正衙正派正殿
正色正清正用正学正阳正受正则正教
正相正法正风正法眼正字正定正方正出
正直正令正论正始音正大正日正行正当时
正自正秋正觉正味正宗正求正分正冥
正始正声正思正传正性正白正类正体

词语解释:正是  拼音:zhèng shì
(1).就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桓 曰:‘第一流復是谁?’ 刘 曰:‘正是我辈耳!’”《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前日分散之后,我问邻人,説是外婆家接去,想正是 冯 家了。” 茅盾 《子夜》十四:“仓皇中他看清了一个,正是 张阿新 。”
(2).恰是。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之一:“正是玉人肠絶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今朝正是箇成婚日。” 巴金 《灭亡》第十八章:“正是黄昏时候,天色渐渐阴沉起来。”
(3).确实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表示肯定。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又不比九重龙凤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这城内便有万千居民,正是人烟稠密,市场热闹。”
(4).确实是。用于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卫先生 道:‘近来的选事益发坏了!’ 随先生 道:‘正是。前科我两人该选一部,振作一番。’”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正是,我们怎么都发昏了!还不快些搀扶 双喜 到里面去。”
(5).应诺之词。犹言好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龙香 对媒婆道:‘老娘你先进去,我在门外张一张罢。’媒婆道:‘正是。’”
(6).旧小说、戏曲里的套语。目的在于引出诗词、熟语。《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正是:麦穗两歧,农人难辨。”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一折:“正是:亏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正是: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果是真。”
词语解释:正好  拼音:zhèng hǎo
(1).正宜;正应。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知今日会两婿,清虚阴森,正好剧饮;冰玉相对,得无少澹否?” 明 李贽 《与曾继泉书》:“如公壮年,正好生子,正好做人,正好向上。”《儒林外史》第十回:“今喜遇着二位世兄,正好把酒话旧。” 老舍 《〈老舍短篇小说选〉后记》:“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今天能看出昨天的缺欠或错误,正好鞭策自己努力学习,要求进步。”
(2).只好。 明 李贽 《圣教小引》:“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也已。”《西游记》第五九回:“此还是 大圣 有留云之能,故止住了,若是凡人,正好不得住也。”
(3).恰好。谓时间、位置不前不后,体积不大不小,数量不多不少,程度不高不低等。 宋 苏轼 《雨中花慢》词:“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 霸王 夫婿,正好配 虞姬 ,耳目官骸样样奇,文人逐件有标题。” 老舍 《骆驼祥子》二二:“那么,他与她正好是一对儿,谁也不高,谁也不低。”
词语解释:正当  拼音:zhèng dāng
(1).正相当;正相称。《易·否》:“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小可这里,有个妇女,也是贵乡人,年貌与兄正当,小可欲将他来奉仁兄箕箒,意下如何?”
(2).谓正处在某个时期或阶段。 汉 董仲舒 《庙殿火灾对》:“阶下正当大敝之后,又遭重难之时,甚可忧也。” 唐 薛逢 《九日曲池游眺》诗:“正当海宴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 明 刘基 《咏史》:“相得民心思 汉 日,正当 杨子 剧 秦 时。” 杨朔 《海市》:“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于今正当盛夏,岂不空想。”
(1).正确切当。 宋 陈亮 《与周参政书》:“﹝ 叶衡 、 孙伯虎 ﹞文章清古,议论正当。” 清 顾炎武 《答俞右吉书》:“所论《春秋》诸家及 胡文定 作传之旨,极为正当。” 鲁迅 《书信集·致徐懋庸》:“但这也须自己有正当的主见。”
(2).正常;正派。《朱子语类》卷七二:“大率‘姤’是一箇女遇五阳,是箇不正当底。”《廿载繁华梦》第七回:“﹝ 陈文 ﹞他自念本身虽贫,还是个正当人家,哪里忍得他人小覷自己。”《太平天囯歌谣·“长毛”正当人》:“‘长毛’正当人,住下爱百姓。” 巴金 《发的故事·窗下》:“你那个东家不是个正当的商人。”
(3).谓合理合法。 巴金 《光明·好人》:“好像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而且他采取的手段是正当的。”如: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词语解释:正在  拼音:zhèng zài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正在问答之际, 龙香 门外一看,看得果然是了,不觉手舞足蹈起来。”如:他正在赶路。
词语解释:正值  拼音:zhèng zhí
适逢。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臣尝出行,僕饥马疲,正值主人门开。”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二:“去为 龙城 战,正值胡兵袭。”《儒林外史》第二四回:“ 牛奶奶 上了轿,一直喊到县前去,正值 向知县 出门,就喊了冤。”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正值我在讲书的时间内,校医前来种痘了。”
词语解释:正色  拼音:zhèng sè
(1).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纯正的颜色。对间色而言。《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孔颖达 疏引 皇侃 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 何晏 集解引 汉 孔安国 曰:“朱,正色;紫,閒色之好者。” 宋 苏轼 《五色菊赠朱逊之次韵》:“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 叶圣陶 《游临潼》:“反正像作画一样,花无正色鸟无名,只要取个意思就成。”
(2).本来的颜色;真正的颜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冰心 《往事(二)》:“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
(3).谓神色庄重、态度严肃。《书·毕命》:“弼亮四世,正色率下。”《公羊传·桓公二年》:“ 孔父 正色而立於朝。”《汉书·叙传下》:“ 宽 饶 正色,国之司直。”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吚。”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六:“ 恂如 正色答道:‘不是,当真不是。’”
(4).美色。《庄子·齐物论》:“ 毛嬙 、 丽姬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唐 白居易 《议婚》诗:“天下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十二》:“乃拣美丽者斥为女戎,而取丑陋者以为正色。”
(5).谓正宗品种,纯种。 唐 元稹 《进马状》:“伏以前件马北方正色,东道奇踪,调习多时,备諳材力。”
(6). 宋 时指交纳的正宗赋税。如谷、帛之类。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令三等已上人户取便纳见钱或正色。”
(7).指正生、正旦等主要的脚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选优,两部秀者,以充正色;蠢者,以供杂脚。”
词语解释:正相  拼音:zhèng xiāng
即宰相。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 宋 则以同平章事为正相,参知政事次之。”
词语解释:正直  拼音:zhèng zhí
(1).公正无私;刚直坦率。《书·洪范》:“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蔡沉 集传:“正直,不偏邪也。”《韩诗外传》卷七:“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激行。” 宋 苏轼 《海市》诗:“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鐘。” 郭沫若 《雄鸡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 顷襄王 )的时代,正直的 屈原 更进一步遭受到迫害而被放逐。”
(2).指正直的人。《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
(3).纠正邪曲而使之正直。《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孔颖达 疏:“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
(4).不偏斜,不弯曲。 清 林则徐 《舆纤》诗:“不为丝绳留正直,此身谁到万峰头?” 茅盾 《耶稣之死》:“弯弯曲曲的地方要改为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为平坦。”
词语解释:正自  拼音:zhèng zì
(1).正是;恰好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与 何次道 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
(2).正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西游记》第五九回:“师徒们正自胡谈乱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我见姪少爷没有甚么推託,正自欢喜,谁知为了婶婶的事,又要回去,这是我的苦命。”
(3).只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
词语解释:正始  拼音:zhèng shǐ
(1).正其始。《文选·卜商〈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刘良 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国语·周语下》“故名曰黄鐘” 三国 吴 韦昭 注:“黄鐘初九,六律之首,故六律正色为黄鐘之名,重元正始之义也。” 清 方苞 《读〈行露〉》:“此害义伤教不近於人情,而可列正始之风,以为教於闺门、乡党、邦国与?”
(2).合乎礼仪、法则之始。《穀梁传·定公元年》:“ 昭公 之终,非正终也; 定 之始,非正始也。”《元典章·诏令一·世祖皇帝》:“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卢 骆 王 杨 ,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同沿 陈 隋 之遗;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
(3). 三国 魏 齐王 芳 的年号。当时玄风渐兴,士大夫唯 老 庄 是宗,竞尚清谈,世称“正始之风”。当时诗人 嵇康 、 阮籍 等的诗,称为“正始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采縟於 正始 ,力柔於 建安 。” 五代 齐己 《寄洛下王彝训先辈》诗之一:“ 贾岛 存 正始 , 王维 留格言。” 吴梅 《信阳题〈何大复集〉》诗:“ 正始 流风沫,奇才吾道光。”参见“ 正始体 ”。
词语解释:正始体  拼音:zhèng shǐ tǐ
三国 魏 后半期盛行的一种诗风。因始于 魏 齐王 芳 正始 年间,故名。这时期 老 、 庄 思想盛行,士大夫崇尚清谈,文学创作也深受其影响。其中 嵇康 、 阮籍 的作品虽然也不免受了当时思潮的影响,但却能以隐微的方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感慨时事,成为这一时期诗歌作品的代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乃 正始 明道,诗杂仙心, 何晏 之徒,率多浮浅,唯 嵇 志清峻, 阮 旨遥深,故能标焉。”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 正始 体, 魏 年号, 嵇 阮 诸公之诗。”
词语解释:正要  拼音:zhèng yào
(1).谓端正东西的方位。《文选·左思〈魏都赋〉》:“阐钩绳之筌绪,承二分之正要。” 吕延济 注:“承二分之正要者,言取春分、秋分之日日影正时,以正东西之位。”一说谓端正南北的方位。 张铣 注:“言考度星日,以定南北也。”
(2).刚要;正预备。《水浒传》第十一回:“洒家正要捉你这厮们,倒来拔虎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俺正要访他,恰好到此。” 茅盾 《子夜》十三:“他跺了一脚,正要发作,那 阿珍 却软化了。”
词语解释:正中  拼音:zhèng zhōng
(1).正当中。《易·乾》:“龙德而正中者也。” 朱熹 本义:“正中,不潜而未跃之时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周 时 洛 邑为天下之中,今天下之势则似 荆 襄 为正中。”《水浒传》第四二回:“正中一所大殿,殿上灯烛荧煌。”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屋正中添了一个矮几子,几上搁了一个小小的红泥火炉。”
(2).谓日当天之中。指正午时分。《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 昆吾 ,是谓正中……至于 悲谷 ,是谓餔时。”
词语解释:正长  拼音:zhèng cháng
(1).谓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时,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穀梁传·僖公十九年》:“上无正长之治,大臣背叛,反为寇盗。”《周书·苏绰传》:“非直州郡之官,宜须善人,爰至党族閭里正长之职,皆当审择。” 宋 曾巩 《正长各举属官诰》:“然存於《书》,二帝所命者 羲和 九官十二牧皆官之正长也,至於属官则未有二帝尝命之者。”
(2).古代指塾师。《逸周书·大聚》:“立勤人以职孤,立正长以顺幼,立职丧以卹死,立大葬以正同。” 朱右曾 校释:“正长,若书传所言,卿大夫致仕而归,居门侧之塾,以教子弟是也。”
词语解释:正气  拼音:zhèng qì
(1).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 晋 孙绰 《太傅褚褒碑》:“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赵朴初 《寄赠大谷莹润长老》诗:“挟持正气健为雄,羣力何难制毒龙?”
(2).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繫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 欧公 非特事事合体,且是和平深厚,得文章正气。”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总结经验,发扬正气,打击歪风。”
(3).正派;正经。《西游记》第四三回:“我才见那个掉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此女﹞仍留我庄上住下,等你会试得意荣归,他髮已尽长,此时只认是我的继女,迎归花烛,岂不正气!”《儒林外史》第九回:“先年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管总。”《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难道 安老爷 那样个正气人,还肯找熟人?”
(4).正常气色。 茅盾 《子夜》十九:“ 吴荪甫 忽地站起来说;他那脸色和眼神的确好多了,额角却是火烧一般红。这不是正气的红。”
(5).谓纯阳之气或纯阴之气。 汉 董仲舒 《雨雹对》:“ 敞 ( 鲍敞 )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 董仲舒 ﹞曰:‘然。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敞 曰:‘月中何日?’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气也。’”
(6).谓春由东方直出不偏之气和夏由南方直出不偏之气。《艺文类聚》卷三引《易纬通卦验》:“震,东方也。主春分,日出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艺文类聚》卷三引《易通卦验》:“离,南方也。主夏,日中赤气出,直离,此正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7).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的元气。即人体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功能。与邪气对言。《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花月痕》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8).中医学名词。指正常的气候。《灵枢经·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
词语解释:正坐  拼音:zhèng zuò
端坐;正身而坐。《庄子·庚桑楚》:“ 南荣趎 蹵然正坐曰:‘若 趎 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託业,以及此言邪?’”《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若并时进见,则不敢正坐离立,行则僂身自卑。” 宋 曾巩 《宝月大师塔铭》:“其夕沐浴易衣,正坐而卒。”《再生缘》第六回:“只见 鄔必凯 与 神武真人 ,端身正坐,两旁排列得刀鎗密密,剑戟森森。”
词语解释:正清  拼音:zhèng qīng
正肃清明,不邪乱。《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令行禁止,郡中正清。”《后汉书·五行志一》:“时中常侍 单超 、 左悺 、 徐璜 、 具瑗 、 唐衡 在帝左右,纵其姦慝…… 桓帝 因日蚀之变,乃拜故司徒 韩寅 为司隶校尉,以次诛鉏,京都正清。”
词语解释:正法  拼音:zhèng fǎ
(1).政治、法度。《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后汉书·马援传》:“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寧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公正的法度。《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淮南子·兵略训》:“立正法,塞邪隧。” 三国 魏 何夔 《制新科下州郡上言》:“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护持正法,隆 世祖 中兴之功;摧伏诸魔,雪 怀王 不返之怨。”
(3).正当的法则;正宗的法则。《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鉅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隋书·经籍志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王维 《温泉》,上句曰:‘ 新丰 树里行人度,闻道 甘泉 能献赋’。‘度’、‘赋’同韵。此非诗家正法。”
(4).正当的法术。相对于左道妖术而言。 宋 储泳 《祛疑说·咒水自佛》:“正法出于自然,故感应亦广大;邪法出于人为,故多可喜之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来其教盛行,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叫得妖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妾虽狐,得仙人正法,当书一符粘寝门,可以却之。”
(5).正法制;依法制裁、办理。《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王弼 注:“以正法制,故刑人。”《文子·下德》:“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6).特指执行死刑。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 禄山 反逆,皆由 杨氏 兄妹,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 周鑣 、 雷縯祚 ﹞私通潞藩,叛跡显然;乞早正法,晓示臣民。”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犯人背插白旗,上写‘就地正法私通 梁山 董昌 一名’。”
(7).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於世,演説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捨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於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词语解释:正令  拼音:zhèng lìng
(1).即使;纵使。 宋 陆游 《示子遹》诗:“ 元 白 纔倚门, 温 李 真市鄶,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2).正常的时令。《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气令微甚歌》“重感於邪証不轻”注:“运,五运也,主四时,在天则有寒热温凉之正令,在地则有生长收藏之正化。”
(3).政令。政府公布的法令。《荀子·非相》:“故仁言大矣,起於上,所以道於下,正令是也。” 王先谦 集解“正,或为政。”
词语解释:正秋  拼音:zhèng qiū
仲秋。农历八月。《易·说卦》:“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説也。” 孔颖达 疏:“斗柄指西是正秋八月也。” 唐 许浑 《重游飞泉观故梁道士宿龙池》诗:“松叶正秋琴韵响,菱花初晓镜光寒。” 元 马臻 《秋见月》诗:“正秋三五满,万里絶纤垢。”
词语解释:正声  拼音:zhèng shēng
(1).纯正的乐声。《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 章炳麟 《辨诗》:“ 隋 世 龟兹 乐盛行閭閈, 文帝 尚云‘无復正声,不祥之大’。”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
(2).谓符合音律的标准乐声。《六韩·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倍半。”
(3).正风。雅正的诗篇。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一十五卷赠元九李二十》诗:“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词语解释:正人  拼音:zhèng rén
(1).正直的人;正派的人。《书·冏命》:“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僕从罔匪正人。” 孔颖达 疏:“其左右侍御僕从无非中正之人。”《后汉书·桓谭传》:“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唐 司空图 《争名》诗:“穷辱未甘英气阻,乖疏还有正人知。”《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是个败类,纵然势焰薰天,他看见也同泥猪瓦狗;遇见正人,任是贫寒求乞,他爱的也同威凤祥麟。” 谢觉哉 《从纪念杜甫想起的》:“统治阶级仇视正人,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2).指嫡系亲属。《红楼梦》第五五回:“﹝三姑娘﹞心里嘴里都也来得,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如今他既有这主意,正该和他协同,大家做个膀臂,我也不孤不独了。”
(3).做官长的人。《书·康诰》:“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 孙星衍 疏:“正人者……即上文政人。”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正,长也,为长之人。”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
词语解释:正眼  拼音:zhèng yǎn
(1).即正法眼藏。《景德传灯录·希运禅师》:“ 马大师 下有八十八人坐道场,得 马师 正眼者,止三两人。”参见“ 正法眼藏 ”。
(2).谓眼睛正视目标。表示注意和重视。《水浒传》第三一回:“ 青州 官军捕盗,不敢正眼覷他。”《红楼梦》第一一七回:“我若见了他,他从不拿正眼瞧我一瞧。” 茅盾 《过年》:“刚才因为赌气,她故意不管那什么年糕,连正眼也没看一眼。”
词语解释:正法眼藏  拼音:zhèng fǎ yǎn cáng
(1).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 释迦牟尼 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 迦叶 ,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 迦叶 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 清 钱谦益 《题〈中州集钞〉》:“如衲僧得正法眼藏,癥结开示,几於截断众流。”
(2).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宋 朱熹 《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元 方回 《读张功父〈南湖集〉序》:“且如‘人生守定梅花死’,此句殊佳,何人輒用朱笔圈改,予窃谓朱笔之人未得所谓正法眼藏也。”亦省作“ 正法眼 ”。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谪仙·见古人用意处》:“故学者先以识为主,禪家所谓正法眼,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 清 赵翼 《反矐目篇》诗:“还他正法眼,炳烛追 荀卿 。”
词语解释:正使  拼音:zhèng shǐ
(1).纵使;即使。《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正使 成帝 復生,天下不可復得也。”《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高贵乡公 卒”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宋 苏轼 《奏浙西灾伤第一状》:“正使自今雨止,已非丰岁。”
(2).外国派来或派往外国的正式使臣。对副使而言。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嘉庆 十年,女汗之子嗣立,特遣正使来至边界议礼,不合而返。”
词语解释:正午  拼音:zhèng wǔ
指中午十二点钟左右。 唐 李廓 《夏日途中》诗:“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一:“猫眼早暮则睛圆,正午则如一线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人又言二月朔日正午有日华,而人愈不得见。”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词语解释:正见  拼音:zhèng jiàn
(1).佛教语。八正道之一。意为具有“四諦”理的见解,亦即关于人生真理的彻底领悟。 唐 澄观 《华严经纲要》:“正见牢固,离诸妄见。”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深嘵正见,玅识来果。” 宋 洪迈 《容斋五笔·八种经典》:“用正见,观真理,莫出于《观音普贤菩萨法行经》。”
(2).正确的见解。 郭沫若 《沸羹集·〈历史·史剧·现实〉》:“应该写成好还是坏,你再要拿出正见来,然后才能下出一个‘不妥’。”
词语解释:正用  拼音:zhèng yòng
正式用途。 茅盾 《桑树》:“可不是,要把这些‘老幺’调理到能够派正用,少说也得十年呀!”
词语解释:正风  拼音:zhèng fēng
(1).指《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诗·周南·关雎诂训传》“毛诗国风” 唐 陆德明 释文:“国者,总谓十五国;风者,诸侯之诗。从《关雎》《騶虞》二十五篇谓之正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唐 孔颖达 疏:“王道衰,诸侯有变风;王道盛,诸侯有正风。”参阅 清 姚际恒 《诗经通论·国风》
(2).谓纯正的民歌。《吕氏春秋·古乐》:“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 毕沅 注:“ 赵 云:‘言八方之风,各得其正也。’” 陈奇猷 校释:“ 赵 説是,下文‘熙熙凄凄鏘鏘’即形容正风之音。”
(3).纯正的风气。 毛泽东 《事情正在起变化》:“现在是党外人士帮助我们整风。过一会我们帮助党外人士整风。这就是互相帮助,使歪风整掉,走向反面,变为正风。”
词语解释:正论  拼音:zhèng lùn
(1).谓正直地议论事情。《汉书·夏侯胜传》:“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闕。”《秦併六国平话》卷中:“御史纠是察非,臺諫中书忠言正论。”
(2).正确合理的言论。 宋 叶适 《祭黄尚书文》:“公存匪石,终始根柢;常扶正论,独引大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你这个自是正论。然而我看他们化的钱,实在寃枉得可笑!” 茅盾 《杂感二题》:“这是客观的看法,也是适时的正论。”
词语解释:正觉  拼音:zhèng jué
精神的自我完满
词语解释:正思  拼音:zhèng sī
谓合乎正道的思想、意念。 唐 孟郊 《答友人》诗:“君子业高文,怀抱多正思。” 五代 齐己 《言诗》诗:“毕竟将何状,根元在正思。达人皆一贯,迷者自多歧。”
词语解释:正平  拼音:zhèng píng
(1).公正持平。《管子·心术下》:“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哀怒乐。”《吕氏春秋·孟秋》:“决狱讼,必正平。”《新唐书·孔戣传》:“其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
(2).谓心境平静。《庄子·达生》:“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词语解释:正一  拼音:zhèng yī
(1).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 南朝 齐 顾欢 《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 ;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 。” 南唐 谭峭 《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
(2).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 《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 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正一天师”,其所创之道派亦称为“天师道”、“正一道”。 唐 宋 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统称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事 潘师正 ,傅其符籙及辟穀、导引、服饵之术。 师正 特赏异之,谓曰:‘我自 陶隐居 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元史·释老传·张与材》:“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这一房道士,世传正一道教,善能书符遣将,剖断人间祸福。”
词语解释:正对  拼音:zhèng duì
(1).直言对答。《后汉书·赵典传》:“朝廷每有灾异疑议,輒諮问之。 典 据经正对,无所曲折。”
(2).对偶的一种。用反映同类事物或概念的词语两两相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 孟阳 《七哀》云:‘ 汉祖 想 枌榆 , 光武 思 白水 ’,此正对之类也。”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
词语解释:正青  拼音:zhèng qīng
纯青。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人见有物正青,大如綖者,直下入水至蛇处,须臾,蛇浮出而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麦苗稻穗之杪,往往出火,色正青。”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旬日犹苦腰痛,不悟其故,视之,有手迹,大如扇,色正青。”
词语解释:正心  拼音:zhèng xīn
(1).谓使人心归向于正。语出《礼记·大学》:“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善。”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吾闻古圣人之治天下也,正心以为本。”
(2).公正无私之心。《管子·任法》:“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
词语解释:正学  拼音:zhèng xué
谓合乎正道的学说。 西汉 武帝 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子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异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学,排斥异端。” 明 宋濂 《凝道记下》:“ 秦 汉 以来,正学失传。” 宋 初 孙复 、 胡瑗 、 石介 以尊 孔子 ,崇《大学》《中庸》,排佛、道为正学。 清 黄宗羲 《宋元学案·泰山学案》:“ 宋 兴八十年, 安定 胡先生 、 泰山 孙先生 、 徂徠 石先生 ,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 濂 洛 兴矣。”
词语解释:正法眼  拼音:zhèng fǎ yǎn
见“ 正法眼藏 ”。
词语解释:正法眼藏  拼音:zhèng fǎ yǎn cáng
(1).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 释迦牟尼 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 迦叶 ,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 迦叶 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 清 钱谦益 《题〈中州集钞〉》:“如衲僧得正法眼藏,癥结开示,几於截断众流。”
(2).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宋 朱熹 《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元 方回 《读张功父〈南湖集〉序》:“且如‘人生守定梅花死’,此句殊佳,何人輒用朱笔圈改,予窃谓朱笔之人未得所谓正法眼藏也。”亦省作“ 正法眼 ”。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谪仙·见古人用意处》:“故学者先以识为主,禪家所谓正法眼,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 清 赵翼 《反矐目篇》诗:“还他正法眼,炳烛追 荀卿 。”
词语解释:正始音  拼音:zhèng shǐ yīn
见“ 正始之音 ”。
词语解释:正始之音  拼音:zhèng shǐ zhī yīn
(1).指 魏 晋 玄谈风气。出现于 三国 魏 正始 年间。当时以 何晏 、 王弼 为首,以 老 庄 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 洛 下,世称“正始之音”。《晋书·卫玠传》:“昔 王辅嗣 吐金声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绪,絶而復续。不意 永嘉 之末,復闻 正始 之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乃嘆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於辞喻不相负; 正始 之音,正当尔耳!’”
(2).指纯正的乐声。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正始之音其若何?朱絃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亦省作“ 正始音 ”。 唐 白居易 《清夜琴兴》诗:“心积和平气,本应正始音。”
词语解释:正味  拼音:zhèng wèi
(1).纯正的滋味。《庄子·齐物论》:“民食芻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鴟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宋 苏轼 《橄榄》诗:“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 茅盾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夫妇间的恩爱,两个人的灵魂的合一,也只有在默然相对忘言的当儿,才是人生中最难得的真味--也是正味。”
(2).正常的滋味。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八珍虽美而易厌,至於饭,一日不可无,一生喫不厌。盖八珍乃奇味,饭乃正味也。”
词语解释:正传  拼音:zhèng zhuàn
正统的传授。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此格致诚正之説,所以阐 尧 舜 之正传而为 孔 氏之心印也。”
(1).犹本传。《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这回书之后,便入 十三妹 的正传。” 鲁迅 《呐喊·阿Q正传》:“我要给 阿Q 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
(2).犹正题;正文。《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适来小子道这段小故事,原是入话,还未曾説到正传。” 周立波 《翻古》:“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词语解释:正面  拼音:zhèng miàn
(1).建筑物临广场、街道或朝阳的一面,也指人体前部所向的一面。与侧面、背面、反面相对。 五代 齐己 《贺孙支使郎中迁居》诗:“地连东阁横头买,门对西园正面开。”《水浒传》第七一回:“只见一个石碣,正面两侧,各有天书文字。”如:正面进攻。
(2).跟外界接触的一面或片状物主要使用的一面。《儒林外史》第四五回:“ 余敷 把土接在手里,拿着在灯底下,翻过来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红楼梦》第十二回:“﹝跛足道人﹞从搭褳中取出个正面反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
(3).事情、问题等直接显示的一面。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新版后记》:“这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正面的意思,我以为是:人家都说二月的花盛极一时,可是我觉得经霜的红叶却强于二月的花。”
(4).正确的、好的一面。如:正面人物,正面意见。
(5).直接,不拐弯儿。 茅盾 《八百壮士》:“第二幕中特别写一个贫苦的老人冒万险送大饼来,也是加强主题的正面的笔法。”《〈艾青诗选〉自序》四:“我没有收集什么反面的意见,只是把自己的意见正面提出了。”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在果树园里》:“她笑了,没正面回答,只是叫我今晚到她家去玩。”
词语解释:正向  拼音:zhèng xiàng
(1).定向。 汉 朱穆 《与刘伯宗绝交》诗:“北山有鴟,不洁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2).房屋坐北面南为正向。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向背》:“屋以面南为正向。”
词语解释:正道  拼音:zhèng dào
(1).正确的道理、准则。《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礼记·燕义》:“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 唐 黄滔 《答陈磻隐论诗书》:“援雅音而听者懵,语正道而对者睡。” 宋 梅尧臣 《答李晋卿结交篇》:“上交执正道,下交守奇节。”
(2).要道;主干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鱼沸鬱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 宋 苏洵 《权书上·攻守》:“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所谓正道者,若 秦 之 函谷 、 吴 之 长江 、 蜀 之 剑阁 是也。”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 陕 省入 川 之路,其由 寧羌 、 广元 栈道,而前者正道也。”
(3).正路;正确的途径。《史记·货殖列传》:“夫纤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 明 何景明 《上作篇》:“正道坏,则邪径成。”
(4).犹正派。《红楼梦》第一百回:“就是 袭姑娘 也是心术正道的。” 柳青 《铜墙铁壁》第九章:“ 得成 的丈母是城跟前大川面的,你们晓得正道不正道?”
(5).正常。 李古化 《农村奇事》:“这驴没有什么毛病,不是中结,也不是水结,舌头的色气也正道。”
(6).佛教称三乘所行之道。《封神演义》第八二回:“度尽众生成正果,养成正道属无声。”
词语解释:正脉  拼音:zhèng mài
犹正统,正宗。 宋 戴复古 《题郑宁夫玉轩诗卷》诗:“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宋史·儒林传四·蔡元定》:“父 发 ,博览羣书,号 牧堂老人 ,以 程氏 《语録》、 邵氏 《经世》、 张氏 《正蒙》授 元定 ,曰:‘此 孔 孟 正脉也。’” 金 元好问 《答潞人李唐佐赠诗》诗:“文章有圣处,正脉要人传。”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恐未可遽以在邦必闻,而遂居之不疑,而遂以人儘异学,通非 孔 孟 之正脉笑之也。”参见“ 正统 ”。
词语解释:正统  拼音:zhèng tǒng
(1).旧指一系相承、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与“僭窃”、“偏安”相对。 汉 班固 《典引》:“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 秦 於今世,继正统者九代,千餘年兴亡之事,不可歷数。”《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其时 周太祖 郭威 在位,改元 广顺 。虽正统之尊,未就混一之势。四方割据称雄者还有几处,共是五国三镇。” 吕志伊 《读史感赋》:“休争正统与偏安,国贼 曹操 论不刊。”
(2).嫡系子孙。《汉书·郊祀志下》:“ 宣帝 即位,由 武帝 正统兴。”《后汉书·崔瑗传》:“中常侍 江京 、 陈达 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 宋 张载 《经学理窟·祭祀》:“夫祭者必是正统相承,然后祭礼正,有所统属。”
(3).泛指学派、党派等一脉相传的嫡派。 宋 陆游 《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诗:“呜呼大厦倾,孰可任梁栋?愿公力起之,千载传正统。” 姚华 《源流》:“ 汉 去古未远,《诗》《书》之传,犹深入人心,高文典册,必用 相如 ,盖词翰之絶诣,乃文章之正统。” 瞿秋白 《现实》三:“以前,曾经有过所谓文艺理论上的‘ 普列哈诺夫 正统’的呼声,这当然是错误的。”
词语解释:正朝  拼音:zhèng cháo
(1).君主受臣朝见的地方。《周礼·考工记·匠人》“应门二彻参个” 唐 贾公彦 疏:“《尔雅》文以其应门内、路门外有正朝。”《周礼·考功记·匠人》“内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郑玄 注“内,路寝之里也;外,路门之表也。九室,如今朝堂诸曹治事处” 唐 贾公彦 疏:“内外,据路寝之表里言之,则九卿之九室在门外正朝之左右为之,故 郑 据 汉 法,朝堂诸曹治事处为正朝之左右。”
(2).谓治朝,视朝。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人君每日於路门外视朝,谓之治朝,亦谓之正朝。” 清 凤韶 《凤氏经说·天子诸侯即位以殡明日》:“天子诸侯三朝,惟治朝日视为正朝。”
正月一日。 唐 白居易 《缚戎人》诗:“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繫毛带。唯许正朝服 汉 仪,敛衣整巾潜泪垂。” 唐 王绩 《看酿酒》诗:“六月调神麴,正朝汲美泉。从来作春酒,不使俗人闻。” 宋 王禹偁 《谢免和御制元日除夜诗表》:“又若除夜藏钩,正朝放雀,真为儿戏,岂近皇猷?”
词语解释:正阳  拼音:zhèng yáng
(1).指日中之气。《楚辞·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唐 成玄英 疏:“六气者, 李颐 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
(2).本指古历夏历四月,后泛指农历四月。 汉 董仲舒 《雨雹对》:“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阳之月。”《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唯正月之朔,慝未作” 晋 杜预 注:“正月, 夏 之四月, 周 之六月,谓正阳之月。” 北周 庾信 《徵调曲》:“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三年》:“四月正阳之月,阳极盛,阴极衰之时。”
(3).指南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阳显见,觉悟黎烝。” 司马贞 索隐引 文颖 曰:“阳,明也。谓南面受朝也。”
词语解释:正字  拼音:zhèng zì
(1).字形或拼法符合标准的字。区别于异体字、错字、别字等。亦指本字。《汉书·艺文志》:“ 成帝 时,将作大匠 李长 作《元尚篇》,皆《苍頡》中正字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吐蕃回纥》:“大抵外国之音,皆无正字。 唐 之 吐蕃 ,即今之 土鲁番 是也; 唐 之 回紇 ,即今之 回回 是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异字同义例》:“《孟子·公孙丑篇》:‘有仕於此而子悦之……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於子。’按:‘有仕於此’之‘仕’,即‘夫士也’之‘士’。‘夫士也’,正承‘有仕於此’而言。‘士’,正字;‘仕’,叚字。”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那所谓‘正字’就有许多是别字。”
(2).指楷书。
(3).矫正字形,使符合书写或拼写规范。
(4).官名。 北齐 始置,与校书郎同主雠校典籍,刊正文章。《隋书·百官志中》:“﹝ 北齐 ﹞祕书省,典司经籍,监、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
词语解释:正大  拼音:zhèng dà
(1).弘正极大。《易·大壮》:“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王弼 注:“弘正极大,则天地之情可见矣。”
(2).公正无私。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捨之则藏。”
(3).端正不邪;正当。多指人的言行。 明 李贽 《与梅长公书》:“真聪明,真猛烈,真正大,不意 衡湘老 乃有此儿,又不意 衡湘老 更有此侄儿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少奶奶却依着正大道理做事,不依从他,这个自是神人共敬的。”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 石永公 每当有群众在他面前拉谈起 石得富 这种‘不正大’的行为,就觉得是给党丢脸的事。”
(4).雅正弘大。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雋永。” 清 曾国藩 《致刘孟容书》:“ 孟氏 而下,唯 周子 之《通书》, 张子 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儔。”
词语解释:正宗  拼音:zhèng zōng
(1).佛教禅宗称初祖 达摩 所传的嫡系宗派。 宋 陈师道 《请兴化禅师疏》:“绍 雪门 之正宗,入 慧林 之半座。”
(2).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人知 沉 宋 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 谢 ,槖钥于 陈 隋 也。” 刘师培 《文说》:“言如纶綍,乃詔册之正宗;音涉哀思,乃赋骚之变体。”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
(3).传统的,主要的。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厂甸儿》:“﹝厂甸﹞所售之物以古玩、字画、纸张、书帖为正宗。”
词语解释:正性  拼音:zhèng xìng
(1).自然的禀性;纯正的禀性。《汉书·律历志上》:“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 三国 魏 孟康 《荐崔林》:“﹝ 崔林 ﹞禀自然之正性,体高雅之弘量。” 宋 范仲淹 《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存乎诚,而正性既立。”
(2).佛教语。离断烦恼谓正性。 元 萨都剌 《灯草》诗:“慧灯莫与羣迷染,正性何愁慾境遮。”
词语解释:正位  拼音:zhèng wèi
(1).中正之位。《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孔颖达 疏:“居中得正,是正位也。”《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谓主其位。《易·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3).谓正式登位、就职。《后汉书·皇后纪序》:“后正位宫闈,同体天王。”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昇州 上元县 前有古浮图,尝有僧指云:‘为此,无县丞正位。’”《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吾欲应天顺从,正位九五。” 瞿秋白 《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于是乎梦想正位的太子仍旧只能稍微委屈一些。”
(4).确定位置。《周礼·夏官·太仆》:“王眂朝,则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惟帝建国,正位辨方。”
词语解释:正昼  拼音:zhèng zhòu
犹言大白天。《晏子春秋·杂上十一》:“ 景公 正昼被髮,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史记·奄策列传》:“正昼无见,风雨晦冥。” 唐 韩愈 《猛虎行》:“正昼当谷眠,眼有百步威。” 元 王祯 《农书》卷十六:“蚕时昼夜之间,大概亦分四时。朝暮类春秋,正昼如夏,夜深如冬。”
词语解释:正黑  拼音:zhèng hēi
纯黑色。《诗·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三国 吴 陆玑 疏:“蟋蟀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如漆。” 明 刘基 《活水源记》:“有小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
词语解释:正音  拼音:zhèng yīn
(1).纯正的乐声;雅正的乐声。《淮南子·天文训》:“姑洗生应鐘,比於正音,故为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邇及 元 成 ,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明 朱载堉 《乐律全书·吹律》:“虽然,善吹律者亦岂容易学哉?盖须凝神调息,絶诸念虑,心安志定,与道潜符而后啟脣,少许吐微气以吹之,令气悠悠入於管中,则其正音乃发。” 清 杨复吉 《梦阑琐笔·五女墓》:“ 瑶华 多才,为上山担柴之謡,四女和之,声动路人。好事者以正音叶之。”
(2).指雅正之诗什。 明 宋濂 《答章秀才论诗书》:“ 正始 之间, 嵇 阮 又叠作,诗道於是乎大盛。然皆师 少卿 而驰骋於《风》《雅》者也。自时厥后,正音衰微,至 太康 復中兴。”
(3).标准语音。 清 侯方域 《徐作霖张谓传》:“﹝ 张谓 ﹞舌短,无正音。”
(4).字的本音。区别于借读音和转读音。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书之难,不唯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 清 钱大昕 《答问九》:“凡字有正音有转音,‘近’既从斤,当以其隐切为正其读。如几者,转音,非正音也。”
(5).矫正语音。《南史·胡谐之传》:“上……以 谐之 家人语 傒 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 谐之 家教子女语。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 谐之 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惟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 傒 语。’”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正音维何?察其所生之地,禁为乡土之言,使归中原音韵之正者是已。”
词语解释:正衙  拼音:zhèng yá
唐 宋 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 唐 白居易 《紫毫笔》诗:“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旧唐书·地理志一》:“ 明堂 之西有 武成殿 ,即正衙听政之所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 丹凤 之内曰 含光殿 ,每至大朝会,则御之。次曰 宣政殿 ,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次曰 紫宸殿 ,谓之上閤,亦曰内衙,奇日视朝则御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丁巳,初令百官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 ,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为中朝,在 汉 为前朝,在 唐 为正衙。”
词语解释:正受  拼音:zhèng shòu
佛教语。又称禅定。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经行宴息,皆在正受。”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世适发善念,欲入正受,即有魔事,不得成就,便当知前生善根微浅,嬈善友故。”
词语解释:正定  拼音:zhèng dìng
(1).校订改正。《东观汉记·张纯传》:“时旧典多闕,每有疑义,輒为访 纯 ,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 宋 叶适 《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鷄鸣挟书,尽夜分皆忆念上口,数千载未了事皆欲正定,名章伟著皆欲銓品,异闻逸传皆欲论述。”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古人之作,必正定而后出,若 丁敬礼 之服 曹子建 。”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馀》:“佥事--文士诗人往往误作签事,今据官书正定。”
(2).端正而坚定。《三国志平话》卷上:“ 高祖 无正定, 吕后 斩诸侯。” 孙中山 《革命成功始得享国民幸福》:“我们处在这种艰难困苦之中,操守便要正定。”
(3).佛教语。梵语“三昧”之意译。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为八正道之一。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三:“心住一缘,离於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於邪乱,故説为正。” 宋 苏辙 《题李公麟山庄图》诗之三:“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画作正定看,於何是佛性?”
词语解释:正日  拼音:zhèng rì
谓节日的当天,或正式办婚丧喜庆等事的那一天。《红楼梦》第四九回:“想来昨儿的正日已自过了,再等正日还早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到了正日的头一天,便舖设起寿堂来。”
正月一日。《初学记》卷四引 汉 崔寔 《四民月令》:“正月一日,是谓正日。”《宋书·礼志一》:“ 烈祖明皇帝 以正日弃天下,每与皇太后念此日至,心有剥裂。”
词语解释:正求  拼音:zhèng qiú
对正道的追求。《荀子·解蔽》:“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词语解释:正白  拼音:zhèng bái
(1).纯白。《释名·释衣服》:“襢衣,襢坦也,坦然正白,无文彩也。”《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仓头衣緑褠,领袖正白。”
(2). 清 八旗兵旗名之一。《清通典·兵一》:“凡八旗序次,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
词语解释:正乐  拼音:zhèng lè
(1).谓厘正乐音。《史记·乐书序》:“自 仲尼 不能与 齐 优遂容於 鲁 ,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刺时,犹莫之化。”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夫正乐者,所以屏淫声也。故乐废则淫声作。” 清 范家相 《诗瀋·正乐正诗》:“正乐之条目最多:有正其僭者,如宫县不应用於诸侯舞佾歌雍是也;有正有司之失传者,如大武之声謡及商是也;也有正其节奏之紊者,如翕纯皦绎之条理是也。”
(2).谓雅正的音乐。 唐 崔日用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咸英调正乐,香梵徧秋空。”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升歌笙间合乐》:“燕居之清庙,升歌之正乐也。”
词语解释:正统  拼音:zhèng tǒng
(1).旧指一系相承、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与“僭窃”、“偏安”相对。 汉 班固 《典引》:“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 秦 於今世,继正统者九代,千餘年兴亡之事,不可歷数。”《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其时 周太祖 郭威 在位,改元 广顺 。虽正统之尊,未就混一之势。四方割据称雄者还有几处,共是五国三镇。” 吕志伊 《读史感赋》:“休争正统与偏安,国贼 曹操 论不刊。”
(2).嫡系子孙。《汉书·郊祀志下》:“ 宣帝 即位,由 武帝 正统兴。”《后汉书·崔瑗传》:“中常侍 江京 、 陈达 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 宋 张载 《经学理窟·祭祀》:“夫祭者必是正统相承,然后祭礼正,有所统属。”
(3).泛指学派、党派等一脉相传的嫡派。 宋 陆游 《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诗:“呜呼大厦倾,孰可任梁栋?愿公力起之,千载传正统。” 姚华 《源流》:“ 汉 去古未远,《诗》《书》之传,犹深入人心,高文典册,必用 相如 ,盖词翰之絶诣,乃文章之正统。” 瞿秋白 《现实》三:“以前,曾经有过所谓文艺理论上的‘ 普列哈诺夫 正统’的呼声,这当然是错误的。”
词语解释:正属  拼音:zhèng shǔ
正值,恰好。《老残游记》第六回:“从玻璃窗里朝外一看,与 老残 正属四目相对。”
词语解释:正命  拼音:zhèng mìng
(1).儒家以顺应于天道、得其天年而死为得“正命”。《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赵岐 注:“尽修之道,以寿终者为得正命也。” 汉 王充 《论衡·刺孟》:“夫子不王, 颜渊 早夭, 子夏 失明, 伯牛 为癘,四者行不顺与?何以不受正命。”
(2).泛指寿终而死。与“非命”相对。《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像这样的男子妇人,虽然死於非命,却那英风正气比那死於正命的更自不同。” 王闿运 《祖考遹斋府君碑清故湘潭县学附生王君之碑并序》:“年七十,以 道光 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亥时,正命于寝。”
(3).儒家学说之一派。认为人有三种命运,“正命”是“三命”之一,谓天生的好命运,不需行善而求。 汉 王充 《论衡·命义》:“正命,谓本禀之自得吉也。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
(4).自然的禀赋。 宋 叶适 《忠翊郎武学博士蔡君墓志铭》:“本受地之正命兮,枝叶华实皆成熟而蔚彬。”
(5).犹天命。 明 李东阳 《经筵讲章》之四:“﹝ 文王 、 武王 ﹞以此承受上天的正命。”参见“ 天命 ”。
(6).佛教语。八正道之一。谓符合戒律的正当生活。参阅《俱舍论》卷二五。
词语解释:天命  拼音:tiān mìng
(1).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唐 韩愈 《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天命早已安排在那里了,倒不如听命由天的闯着作去。” 徐迟 《狂欢之夜》:“好比太阳一定从东头出,西头下,农民们都相信悲惨的生活是天命,是天理。”
(2).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
(3).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 周 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歷数有归。”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 太祖 景皇帝 始为 唐公 ,肇基天命。”《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4).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郑玄 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5).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东观汉记·郅恽传》:“ 子张 病将终, 惲 往候之。 子张 视 惲 歔欷不能言。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二父讎不復也。’”
词语解释:正派  拼音:zhèng pài
(1).指宗族的嫡系。《元典章·诏令一·武宗皇帝》:“咸以朕为世祖曾孙之嫡, 裕皇 正派之传,以功以贤,宜膺大宝。” 明 李东阳 《〈锡山钱氏家谱〉序》:“国朝 永乐 间,承奉十世孙 文林居士 恒 及其子 梅堂居士 发 又修之(家谱),则略其远世旁裔,而於正派为详。”《西游补》第十五回:“其为家父 行者 之嫡系正派,不言而可知也。”
(2).犹正统。指学业、技艺等一脉相传的嫡派。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四诗类苑》:“﹝ 宋 三大家诗﹞体虽不同,而气壮语浑,同出於 杜 ,此则诗之正派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颜子 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儘传矣。”
(3).谓人品行作风规矩、严肃、端正。 茅盾 《动摇》二:“虽然尽多浮浪子弟,但也有几个正派人。”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办事正派,待人忠厚,一个心眼看人,从不计算别人,也很少想到别人对他耍花招。”
词语解释:正则  拼音:zhèng zé
(1).正其礼仪法则。 汉 张衡 《东京赋》:“辩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
(2).正规;常规。《西游补》第一回:“七龄 孔子 ,帐中鸣蟋蟀之音;二八 曾参 ,阶下拜荔枝之献。胡为乎不讲此正则也?” 茅盾 《追求》八:“一个月前,我还想到五年六年甚至十年以后的我,还有一般人所谓想好好活下去的正则的思想。”
(3).犹正宗。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九章一:“差不多要在 元 末 明 初的时候,我们才见到正则的南曲作家的出现。”参见“ 正宗 ”。
词语解释:正宗  拼音:zhèng zōng
(1).佛教禅宗称初祖 达摩 所传的嫡系宗派。 宋 陈师道 《请兴化禅师疏》:“绍 雪门 之正宗,入 慧林 之半座。”
(2).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人知 沉 宋 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 谢 ,槖钥于 陈 隋 也。” 刘师培 《文说》:“言如纶綍,乃詔册之正宗;音涉哀思,乃赋骚之变体。”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
(3).传统的,主要的。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厂甸儿》:“﹝厂甸﹞所售之物以古玩、字画、纸张、书帖为正宗。”
词语解释:正方  拼音:zhèng fāng
(1).谓正向一方。《礼记·曲礼上》:“立必正方,不倾听。” 孔颖达 疏:“立宜正嚮一方,不得倾头属听左右也。”
(2).犹方正。谓正而不邪。《晋书·乐志下》:“宫声正方而好义,角声坚齐而率礼。” 唐 元结 《系乐府》之四:“正方终莫可,江海有沧洲。”
(3).呈正方形或立方体的。 唐 柳宗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南有山,正方而崇,类屏者曰 屏山 。” 宋 陆游 《八月九日晚赋》诗:“风经树梢声初紧,月入门扉影正方。”
词语解释:正行  拼音:zhèng xíng
(1).正直的行为。《晏子春秋·问下二一》:“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淮南子·缪称训》:“身有丑梦,不胜正行;国有妖祥,不胜善政。” 宋 曾巩 《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四方之往来者,或出语訕君,君不为之动也,其正行直道如此。”
(2).谓依轨道顺行。《汉书·天文志》:“夫历者,正行也。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
(3).端正其行为。《尚书大传》卷一下:“无过者,得復其圭以归其国。其餘有过者,留其圭;能正行者,復还其圭。” 汉 刘向 《说苑·立节》:“吾闻古之士,怒则思理,危不忘义,必将正行以求之耳。” 三国 魏 锺会 《母夫人张氏传》:“夫人少丧父母,充成矦家,修身正行,非礼不动,为上下所称述。”
(4).佛教语。谓清净之正道。对邪行、杂行而言。《百喻经·乘船失釪喻》:“亦如外道,不修正行。”
词语解释:正分  拼音:zhèng fēn
正半,恰好一半。 宋 林逋 《鸣皋》诗:“皋禽名秖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
确定的标准。 北齐 刘昼 《新论·殊好》:“执其所好而与众相反,则倒白为黑,变苦成甘,移角成羽,偑蕕蒜当薰,美丑无定形,爱憎无正分也。”
词语解释:正类  拼音:zhèng lèi
泛指正直的人。《明史·华允诚传》:“甚至庇同乡,则逆党公然保举,而白简反为罪案;排正类,则讲官借题逼逐,而荐剡遂作爰书。”
词语解释:正印  拼音:zhèng yìn
(1).犹正宗。 宋 王迈 《代通舶使启》:“追 河閒 于千载,后得礼乐之盛,心梦 太白 于三生前,传文章之正印。”
(2). 明 制,某些重要官职(如御史)铸有二印。其一为职官本人掌管,谓之“副印”;其一藏于内府,谓之“正印”。有事则受“正印”而出,复命时则仍上交朝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郑克塽 降日。奏缴 延平王 册一付, 延平王 印一颗,招讨大将军正印一颗,副印一颗,盖副印用以随带军前者。”参阅《明史·舆服志四》
(3).正方形的官印。 清 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长官均用正印,故府州县官又称正印或正印官。《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既然有路子,为什么不过班做知县,到底是正印。”
词语解释:正路  拼音:zhèng lù
(1).正确的道路;正当的途径。《孟子·离娄上》:“义,人之正路也。” 汉 朱穆 《复奏记梁冀》:“君有正道,臣有正路。” 梁启超 《崇仁学案》:“观君学之所向兮,得正路抑又何疑。” 柳青 《狠透铁》:“咱领导人只能往正路上领他们,不能帮助他们发展私心嘛!”
(2).大路:主要的道路。《宣和遗事》后集:“动经五七里无人跡,时但见牧羊儿往来,盖非正路。”《水浒传》第六六回:“ 时迁 是个飞檐走壁的人,不从正路入城,夜间越墙而过。”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六段:“志愿军的战士一律轻装快步,正路让给车辆,顺着公路两边走。”
(3).谓品行作风正派。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那种表面上扮着‘革命’的面孔,而轻易诬陷别人为‘内奸’,为‘反革命’,为‘托派’,以至为‘汉奸’者,大半不是正路人。”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三章:“那些国民党县党部的老爷们,要请 沉万泉 去给他们当大师傅。可是, 沉万泉 觉着他们不正路,没应那个差。”
词语解释:正生  拼音:zhèng shēng
(1).常性,人的自然习性。《晏子春秋·谏下十三》:“ 鲁 工不知寒温之节,轻重之量,以害正生。” 张纯一 校注:“ 苏舆 曰:‘生,性也。正生犹言常性。’ 苏 説是,常性即真性。”
(2).传统戏曲脚色名。在剧中扮演男主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喉音清越而气长者,正生、小生之料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老伯,可是那做正生的 钱麻子 ?”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下)》:“这四个不同的脚色,其实是都是 林先生 自己一个人扮出来的,一个是正生,就是‘语录式’,别的三个都是小丑,自装鬼脸,自作怪相,将正生衬得一表非凡了。”
词语解释:正正  拼音:zhèng zhèng
(1).整齐貌。《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 曹操 注:“正正,齐也。” 元 罗爱卿 《凌虚阁避暑玩月》诗之四:“曲曲栏干正正屏,六銖衣薄嬾来凭。” 炉魂 《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一夫倡言,万人接响,其旗正正,其鼓堂堂。”
(2).恰好,正好。《西游补》第二回:“我这一日当班,正正立在那道士对面,一句一句都听得明白。”《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又是第三箭,却正正的射在轿框上,噔的一声,把枝箭碰回去了。”
词语解释:正殿  拼音:zhèng diàn
宫殿或庙宇里位置在中间的主殿。《史记·吴王濞列传》:“朕素服避正殿。” 汉 班固 《西都赋》:“正殿崔巍,层构厥高,临乎 未央 。” 唐 白居易 《沃洲山禅院记》:“三年而禪院成,五年而佛事立,正殿若干间,斋堂若干间,僧舍若干间。”《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庙里正殿九间。”
词语解释:正教  拼音:zhèng jiào
(1).政教。 汉 班固 《白虎通·文质》:“王者始立,诸侯皆见,何?当受法禀正教也。” 唐 白居易 《春雷》诗:“我观圣人意, 鲁 史有其説: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上将儆正教,下以防灾孽。” 宋 苏舜钦 《上孔待制书》:“是天以明粹精刚之气,钟於阁下,将令绍述正教而衍大之。”《老残游记》第九回:“ 宋 儒错会圣人意旨的地方,也是有的,然其发明正教的功德,亦不可及。”
(2).也称东正教。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
词语解释:正出  拼音:zhèng chū
旧称正妻所生之子女。《红楼梦》第二十回:“况且我是正出,他是庶出。”
词语解释:正当时  拼音:zhèng dāng shí
正在合适的时候。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词语解释:正冥  拼音:zhèng míng
鸟名。《文选·宋玉〈高唐赋〉》:“王雎鸝黄,正冥楚鳩,姉归思妇,垂鸡高巢。” 李周翰 注:“皆鸟名。”
词语解释:正体  拼音:zhèng tǐ
(1).主体,本体。《墨子·大取》:“圣人恶疾病,不恶危难,正体不动,欲人之利也,非恶人之害也。” 孙诒让 间诂引 毕沅 曰:“言欲存其身以利人,非恶人之以危难害己。”《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夫日者,众阳之宗,天光之贵,王者之象,人君之位也。夫以阴而侵阳,亏其正体,是非下陵上,妻乘夫,贱踰贵之变与?”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今且谈其正体,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2).旧指承宗的嫡长子。《仪礼·丧服》:“传曰:何以三年也?正体於上,又乃将所传重也。” 胡培翚 正义:“ 雷氏 次宗 云,父子一体也,而长嫡独正,故曰体。”《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正体毓德於少阳,王宰宣哲於元辅。” 李善 注:“正体,太子也。”
(3).犹正统。 隋 王通 《文中子·问易》:“ 晋 宋 之王,近於正体,於是乎未忘中国。”
(4).正统的体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至 石渠 论艺, 白虎 通讲;聚述圣言通经,论家之正体也。” 王闿运 《论文体》:“赋以 荀子 为正体。”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萧颖士不知史例》:“ 萧颖士 论史以《春秋》为正体,以《史记》为伪体。”
(5).正楷字。《法书要录》卷三引 唐 李嗣真 《书后品》:“ 右军 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巖廊宏敞,簪裾肃穆。”
(6).规范的汉字字形。
(7).拼音文字的印刷体。
共442,分6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