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248,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末字词组
胸次迁次旅次江次席次伦次排次笑次
取次水次番次舟次出次坐次岁次鸟次
造次位次今次三次铨次先次世次递次
相次行次星次将次幕次迟次班次食次
其次野次回次信次离次避次需次越次
无次官次客次小次这次话次诠次累次
躔次不次移次品次左次分次差次层次
以次失次两次语次生次正次依次功次
鳞次久次论次谈次须次道次随次更次
渐次非次待次郊次复次草次进次河次

词语解释:胸次  拼音:xiōng cì
胸间。亦指胸怀。《庄子·田子方》:“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於胸次。” 宋 黄庭坚 《题高君正适轩》诗:“豁然开胸次,风至独披襟。”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头折:“人説他胸次高傲,果然如此!” 郑振铎 《桂公塘》十四:“ 天祥 觉得胸次很光明,很舒畅,前之未有的放怀无虑。”
词语解释:取次  拼音:qǔ cì
亦作“ 取此 ”。
(1).随便,任意。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此儿当兴卿门宗,四海将受其赐,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 唐 杜甫 《送元二适江左》诗:“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弃舍,等閒抛掉。” 汪文溥 《子美嘱题化佛化装百相即柬亚子》诗:“有时西笑入 长安 ,七贵三公取次看。”
(2).草草,仓促。《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何不揭毡看验之?取此行麁疎法令。” 宋 陆游 《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 朱庭玉 《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3).次序。 北齐 斛律羡 《北齐乐歌》:“日日饮酒醉,国计无取次。”
(4).谓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挨次。 元 揭傒斯 《山市晴岚》诗:“近树参差出,行人取次多。” 清 朱彝尊 《是日再入保和殿侍宴》诗:“妙舞娑盘歇,华鐘取次催。”
(5).尴尬,进退两难。
词语解释:造次  拼音:zào cì
(1).仓猝;匆忙。《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后汉书·吴汉传》:“ 汉 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於造次,不敢尽言。” 元 朱庭玉 《梁州第七·妓门庭》套曲:“有几多説不尽人不会的偏僻,风流,是非,造次不容易。”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窃维今日之急务,固无逾於此四大端,然而条目工夫不能造次,举措施布各有缓急。”
(2).指善辩。《汉书·王莽传上》:“虽有 賁 育 不及持刺,虽有 樗里 不及回知,虽有 鬼谷 不及造次。” 颜师古 注:“ 鬼谷先生 , 苏秦 之师,善谈説。”《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鲜於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北史·房谟传》:“少淳厚,虽无造次能,而沉深内敏。”
(3).须臾;片刻。《后汉书·寇恂传》:“且 耿府君 在 上谷 ,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秖更生乱。”《魏书·礼志四》:“治身不得以造次忘,治国庸可而须臾忽也。” 宋 陆游 《示子孙》诗:“学须造次常於是,道岂须臾或可离。” 景耀月 《长歌行》:“目成造次非相谋,含宫咀徵何悠悠。”
(4).轻率;随便。《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驱乌合之众,隶造次之主,貌疎情乖,有若 胡 越 。” 唐 韩愈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诗:“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沙汀 《困兽记》十八:“老教师还连说带笑,附带向她描述了一番那次临时会议的详细经过,主要是 田畴 的鲁莽造次。”
(5).指轻率随便之事。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这公事非同造次,望相公台鉴寻思。”
词语解释:相次  拼音:xiāng cì
(1).亦作“ 相佽 ”。依为次第;相继。《周礼·考工记·画繢》:“画繢之事,杂五色,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郑玄 注:“此言画繢六色所象,及布采之第次。” 唐 刘言史 《北原情》诗之二:“城中人不絶,哀挽相次行。” 宋 真德秀 《跋石鼓挽章祭文后》:“间相与道初元时事,往往语未终,輒相佽悽然,泣数行下。”《明史·方国珍传》:“ 国珍 率所部遁入海,追败之 盘屿 ,其部将相次降。”
(2).将近。《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相次二更,见一轮明月,正照着当空。”《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陶铁僧 拽开脚出门去,相次到 五里头 ,独自行。”
词语解释:其次  拼音:qí cì
(1).次第较后;第二。《礼记·内则》:“择於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齐 有三 騶子 。其前 騶忌 ……其次 騶衍 ,后 孟子 。”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啊,老年人心里没有什么。第一就是温饱,其次就是顺心。”
(2).次第较后的;次要的。《礼记·内则》:“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
词语解释:无次  拼音:wú cì
(1).没有秩序;没有章法。《左传·桓公十三年》:“及 鄢 ,乱次以济,遂无次。”《文选·刘琨〈答卢谌〉书》:“不復属意於文,二十餘年矣,久废则无次。” 刘良 注:“次,次序也。” 唐 韩愈 《新竹》诗:“纵横乍依行,烂漫忽无次。”
(2).失去位次。
(3).犹言不列等,最下等。 汉 扬雄 《法言·孝至》:“荒荒圣德,远人咸慕,上也;武义璜璜,兵征四方,次也;宗夷猾夏,蠢迪王人,屈国丧师,无次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遇贼不击,枉道自全,是谓无次。”
词语解释:躔次  拼音:chán cì
日月星辰在运行轨道上的位次。 汉 蔡邕 《独断》:“京师天子之畿内千里,象日月,日月躔次千里。” 唐 白居易 《看梦得题答李侍郎诗诗中有文星之句因戏和之》:“好遣文星守躔次,亦须防有客星来。” 清 蒋士铨 《空谷香·宾輓》:“劝 荀郎 不用神伤,料星娥已归躔次。”比喻官宦出使所到达之处。 宋 王禹偁 《送罗著作奉使湖湘》诗:“使星躔次入 长沙 ,晓别 延英 去路赊。”
词语解释:以次  拼音:yǐ cì
(1).按次序。《史记·刺客列传》:“ 诸樊 知 季子札 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 季子札 。” 宋 苏轼 《上皇帝书》:“考行察廉,以次迁补。”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其人皆习於海,造小舟仅一圭竇,人以次入其中,暝黑不能外视一物,任其所之,达岸乃出之。”
(2).表示位次在后的。《水浒传》第六二回:“﹝ 朱武 ﹞开话道:‘我等虽是以次弟兄,也曾与哥哥出气力,偏我们酒中藏着毒药? 卢员外 若是见怪,不肯喫我们的,我自不妨,只怕小兄弟们做出事来,老大不便!’” 元 曾瑞 《留鞋记》楔子:“母亲亡逝已过,止有小生一人,并无以次弟妹。”
(3).犹言其他。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我若有些好歹,别无以次人,止有 福童 孩儿。”
词语解释:鳞次  拼音:lín cì
像鱼鳞那样依次排列。 晋 潘岳 《射雉赋》:“緑柏参差,文翮鳞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菩提树》:“树垣之内,圣迹鳞次,差难遍举。”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卢师山》:“诸寺鳞次其间,曰 清凉 ,曰 证果 ,曰 平坡 ,皆古刹也。”《清史稿·兵志七》:“而沿海七千里,港湾鳞次。”
词语解释:渐次  拼音:jiàn cì
犹逐渐,次第。 唐 司马承祯 《天隐子·渐门》:“是故习此五渐之门者,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 宋 胡仲弓 《谒金门》词:“渐次梅花开遍,花外行人已远。”《红楼梦》第二三回:“你日日在外游嬉,渐次疏懒了工课。” 老舍 《赵子曰》第四:“别的病房中的吟呻哀叹,乘着屋中的静寂渐次侵进来。”
词语解释:迁次  拼音:qiān cì
(1).移居,从一处搬到另一处。《左传·哀公十五年》:“大命陨队,絶世於 良 。废日共积,一日迁次。”
(2).谓依次提升官职。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公卿缺,輒选所长而迁次用之。”《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説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 唐 元稹 《元宗简授京兆少尹制》:“叙彝伦,节浮竞,必在於迁次有準,以崇廉让之风。”
(3).变迁;变化。 唐 韩愈 《赠族侄》诗:“岁时易迁次,身命多厄穷。” 唐 白居易 《感秋咏意》:“炎凉迁次速如飞,又脱生衣着熟衣。” 清 方文 《寄怀鲁孺发天门》诗:“可怜世乱遭迁次,几度上书不得志。”
(4).窘迫,尴尬。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 明 马銮 《乐昌公主》诗:“迁次相逢似梦魂,作人难处两难言。” 清 金人瑞 《无题》诗之二:“油壁香车久到门,为人迁次此黄昏。”
词语解释:水次  拼音:shuǐ cì
(1).水边。《汉书·赵充国传》:“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大小六万餘枚,皆在水次。”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越客》:“﹝ 裴越客 ﹞遇水次板屋,屋内有榻,因扫拂,即之憇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尝与 高西园 散步水次。时春冰初泮,净緑瀛溶。”
(2).指船只泊岸之处,码头。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主人预计客之多寡,或籐綳,或走舱,赁泊水次。”《清史稿·食货志一》:“至内河船隻,於船尾设立粉牌,责令埠头查察。其渔船网户、水次搭棚趁食之民,均归就近保甲管束。”
词语解释:位次  拼音:wèi cì
(1).指官位等级。《史记·陈丞相世家》:“於是 孝文帝 乃以 絳侯 勃 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平 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后汉书·梁统传》:“谋共立帅。初以位次,咸共推 统 。”
(2).依次排定的位置。 汉 荀悦 《汉纪·高后纪》:“二年春,正月,詔班序列侯、功臣位次,藏于高庙,世世勿絶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走到堂中,站了位次,拜见了 闻参将 。”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五:“书架上的书都经 枚叔 亲手安排,大约依照门类顺次分别安放,每书都有一定的位次的。”
(3).谓所在位置。 宋 梅尧臣 《梦登河汉》诗:“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词语解释:行次  拼音:xíng cì
(1).五行的位次。封建统治者迷信阴阳家言,以为王者受命于天,以五行之德为运,水火木金土各有定位,并以五行生克来附会历代王朝的兴衰。《北史·魏纪一·道武帝》:“詔百司议定行次,尚书 崔宏 等奏从土德,服色尚黄,数用五,祖以未,腊以辰,牺牲用白,五郊立气,宣赞时令,敬授人时,行夏之正。”《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壬戌,詔定行次,以水承金。”
(2).谓旅途暂居的处所。 唐 刘长卿 《题冤句宋少府厅留别》诗:“草色愁别时,槐花落行次。” 唐 马戴 《旅次寄贾岛兼简无可上人》诗:“雁过当行次,蝉鸣復客中。”
(3).谓行旅到达。《金史·斡带传》:“行次 活罗海川 撒阿村 ,召诸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此后除授东臺御史奉詔出关,行次 稠桑驛 。”
行当;差事。《红楼梦》第七七回:“他们既经了这富贵,又想从小命苦,入了风流行次,将来知道终身怎么样。”《红楼梦》第九三回:“ 贾政 默默想了一回道:‘你去歇歇去罢,等这里用着你时,自然派你一个行次儿。’”
次序;辈行。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四:“父老杂乱言,觴酌失行次。” 唐 白居易 《庭松》诗:“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 政和 初,至尊始踵 唐德宗 呼 陆贄 为 陆九 故事,目伯氏曰 蔡六 ,是后兄弟尽蒙用家人礼而以行次呼之。” 郁达夫 《自述诗》之三:“生到 苏 家难作弟,排来行次第三人。”
词语解释:野次  拼音:yě cì
(1).野外止宿之处。《三国志·魏志·陈群传》:“若必当移避,缮治 金墉城 西宫,及 孟津 别宫,皆可权时分止。可无举宫暴露野次,废损盛节蚕农之要。”《资治通鉴·后周太祖显德元年》:“是夕,帝宿於野次。”《明史·刘士元传》:“野次无杖,取生柳榦痛笞之四十。”
(2).止宿于野外。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富商野次,宿秉停菑。”《新唐书·李光弼传》:“是日, 思明 果召 日越 曰:‘ 光弼 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下》:“ 西平 曰:‘天子野次,臣下知死敌而已。’”
词语解释:官次  拼音:guān cì
(1).职守;官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 唐 元结 《为董江夏自陈表》:“无何以鄙僻之故,反为人知,遂污官次,以至今日。” 宋 欧阳修 《内殿崇班柴贻坦可内殿承制制》:“自列朝班,克勤官次。”
(2).官阶;官吏的等级。《后汉书·郎顗传》:“夫有出伦之才,不应限以官次。”《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北齐享庙乐辞》:“礼申官次,命改朝衣。” 宋 王安石 《掌禹锡赵良规并秘书监》:“宜推增秩之恩,以信懋功之法。往从官次,无或不祗。”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欧公撰范文正碑》:“此碑直叙事繫天下国家之大者耳,后人固不於此求 范公 官次也。”
词语解释:不次  拼音:bù cì
(1).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汉书·东方朔传》:“ 武帝 初即位,徵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颜师古 注:“不拘常次,言超擢也。”《旧唐书·忠义传下·许远》:“ 禄山 之乱,不次拔将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兵事骤迁》:“ 嘉靖 间,不次用人。”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大奸既黜,典刑既正,然后悬赏功之格,为不次之擢。”
(2).书信结尾用语,意谓不详说。 晋 王羲之 《道护帖》:“得二十三日书,为慰。及还,不次。 王羲之 报。” 宋 苏轼 《与胡郎仁修书》之一:“某未获躬诣灵幃,临书哽噎,谨奉慰疏不次。”
词语解释:失次  拼音:shī cì
(1).犹失伍。《国语·晋语三》:“失次犯令,死。” 韦昭 注:“次,行列也。”
(2).指星辰运行不在应处的躔次上。《史记·天官书》:“单閼岁:岁阴在卯,星居子……其失次,有应见张,其岁大水。”张,星名。
(3).次序错乱。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盖断简失次而然,非实散亡也。” 宋 陈岩肖 《庚西诗话》卷上:“太常乐章,篇序失次。”
(4).犹失常。 唐 刘禹锡 《谢中书张相公启》:“昨者詔书始下,惊惧失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天宫》:“ 郭 迷乱失次,不觉屈膝。”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余闻言,震越失次,趋前抱 潮儿 而慟哭。”
词语解释:久次  拼音:jiǔ cì
(1).指年资长短。《史记·儒林列传》:“ 孝景 时﹝ 董仲舒 ﹞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2).久居鲁官次。《后汉书·黄琬传》:“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 李贤 注:“久次,谓久居官次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内阁中书外补》:“序班十人,久次当迁。”
词语解释:非次  拼音:fēi cì
(1).犹破格。指超迁官职。《后汉书·殇帝纪》:“署用非次,选举乖宜。”《文选·羊祜〈让开府表〉》:“今臣身託外戚,事遭运会,诫在过宠,不患见遗,而猥超然降发中之詔,加非次之荣,臣有何功可以堪之?何心可以安之?” 吕延济 注:“非次谓不依班次。”《北齐书·幼主传》:“各引亲党,超居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贿成。”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七:“ 梁祖 多其义,超擢非次,官至方镇,为 梁 之名将。”
(2).泛指不按常规、惯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鄙夫请非次改令,凡三鐘引满一遍,三臺酒须尽,仍不得有滴沥。犯令者一铁躋。”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卷一:“ 雷德让 判大理寺,一日有疑讞,非次请对。”
词语解释:旅次  拼音:lǚ cì
(1).旅人暂居的地方。语本《易·旅》:“旅即次。” 王弼 注:“次者可以安行旅之地也。” 唐 杜甫 《毒热寄简崔评事》诗:“老夫转不乐,旅次兼百忧。” 宋 叶适 《宋吏部侍郎邹公墓亭记》:“祖问皆坐贬,旅次不容榻。”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会於 金陵 旅次,畅论词学源流。”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文章在 南京 旅次写成后即寄 津 馆。”
(2).旅途中暂作停留。 唐 王勃 《鞶鉴图铭》序:“予将之 交趾 ,旅次 南海 。”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逢》:“旅次 淮阳 ,舍於公馆。”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杜陵 韦固 ……将游 清河 ,旅次 宋城 南店。”
词语解释:番次  拼音:fān cì
(1).依次。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豉法》:“常作者,番次相续,恒有热气,春秋冬夏,皆不须穰覆。” 宋 苏舜钦 《留题樊川李长官庄》诗:“酒压新尘常得醉,花开番次不知秋。”
(2).分批轮流。 宋 苏轼 《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百姓出钱,本为免役。今乃限以番次,不许尽用,留钱在官,其名不正。” 宋 苏辙 《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诸下节日听二十人番次出馆游看买卖,輒呼乐艺人饮酒作过及买违禁物者,杖八十。”
词语解释:今次  拼音:jīn cì
这回,这番。《水浒传》第三六回:“今次正从这里经过,如何不结识他?”《水浒传》第五六回:“放着有高手弟兄在此,今次却用着 鼓上蚤 时迁 去走一遭。”
词语解释:星次  拼音:xīng cì
(1).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赤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个等分,叫做星次。十二次的名称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宋书·律历志下》:“冬至在虚,则黄道弥远。东北当为黄鐘之宫,室壁应属元枵之位,虚宿岂得復为北中乎?曲使分至屡迁,而星次不改……建时亦非摄提所纪。”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星次絶 轩 臺,风衢乖 禹 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天地生植·星次》:“ 刘昭 《补汉志》,亦曰 黄帝 定星次,即今《尔雅》所记十二次与二十八舍之度,皆自 黄帝 剏之也。”参阅《汉书·律历志下》
(2).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每夜天文院具有无謫见云物禎祥,及当夜星次,须令於皇城门未发前到禁中。”
词语解释:回次  拼音:huí cì
量词。表示动作的次数。 明 孟称舜 《娇红记·芳殒》:“病魂灵飞去多迴次,博不得一声疼惜。”
词语解释:客次  拼音:kè cì
(1).接待宾客的处所。《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 守恩 犹坐客次。” 胡三省 注:“客次犹今言客位也。坐於客次以俟接见。”《醒世姻缘传》第二九回:“ 狄周 出来问,説斋已完备,在那边吃? 狄员外 叫摆在客次里边。”
(2).客中的住处;客邸。 唐 何元上 《所居寺院凉夜书情呈上吕和叔温郎中》诗:“幸以薄才当客次,无因弱羽逐鸞翔。”《宣和遗事》后集:“引帝入一小室,见 海滨侯 先在,彼类客次,从者三五辈,皆 女真 人也……是夜宿於室中。”
词语解释:移次  拼音:yí cì
谓移动的次序。《隋书·音乐志中》:“六典联事,九司咸则。率由旧章,於焉允塞。掌礼移次,燔柴在焉。烟升玉帛,气歛牲牷。”
词语解释:两次  拼音:liǎng cì
两回。例如:无故缺席两次。
词语解释:论次  拼音:lùn cì
论定编次。《史记·儒林列传》:“故 孔子 閔王路废而邪道兴,於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若乃合其英精,离其变通,论次其敍位,必俟学古者兴行之。”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若其条理,则俟 马氏 书成,可得而论次焉。”
词语解释:待次  拼音:dài cì
(1).依照次序,不躐等。《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 杨倞 注:“不以官之次序,若 傅説 起版筑为相也。”
(2).旧时指官吏授职后,依次按照资历补缺。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士有待次之滞,官无暂旷之职。” 宋 苏轼 《试馆职策题》之三:“官冗之弊久矣,而近岁尤甚,文武之吏待次於都下者,几数千人。”
(3).泛指候补者。《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初,大学置内舍生二百员,官为给食。至是待次盖百餘人。”
词语解释:江次  拼音:jiāng cì
江边。 唐 李嘉祐 《仲夏江阴官舍寄裴明府》诗:“万室边 江 次,孤城对 海安 。” 元 揭傒斯 《衡山县晓渡》诗:“古县依江次,轻舆落岸隈。”
词语解释:舟次  拼音:zhōu cì
(1).船停泊之所。即码头。 宋 苏轼 《与程正辅提刑书》之六:“ 軾 深欲出迎郊外,业已杜门……专令小儿去舟次也。”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谐噱》:“﹝ 东坡 云:﹞其初离 昌化 时,有十数父老皆携酒饌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泣涕而去。”
(2).行船途中,船上。《宋史·朱台符传》:“復出知 洪州 ,卒於舟次。”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论朝鲜商约》:“ 忠 前於本月初五日由 烟臺 舟次肃上一稟。”
词语解释:三次  拼音:sān cì
(1).三回。如:去了三次。
(2).指朝、野、市三处。《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 韦昭 注:“次,处也。三次,谓朝、野、市也。”
词语解释:将次  拼音:jiāng cì
(1).将要;刚刚。 宋 周密 《谒金门》词:“屈指一春将次尽,归期犹未稳。”《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如今将次到家了。”《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将次要去歇息,忽听得街上乐声縹緲,响彻云际。”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将次要走,忽又听得门响。”
(2).逐渐。《朱子语类》卷二十:“若能时习,将次自晓得。”
词语解释:信次  拼音:xìn cì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后因称连宿三夜以上或三天左右时间为“信次”。 南朝 宋 谢灵运 《作离合》诗:“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 南朝 梁 何逊 《宿南洲浦》诗:“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矜嫚·残客》:“ 规 恨 纘 慟儿,悲愤兼至,信次之间,又殞。”
词语解释:小次  拼音:xiǎo cì
为帝王郊祀设的小篷帐。《周礼·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设重帟、重案。” 郑玄 注:“次,谓幄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二中贵扶侍行至坛前,坛下又有一小幕殿,谓之‘小次’,内有御座。”《金史·礼志三》:“皇帝入小次,帘降,乐止。”
词语解释:品次  拼音:pǐn cì
位列;品级。 南朝 梁 袁昂 《古今书评》:“ 阮研 书如贵胄失品次,不能復排突英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十三家墨》:“ 东坡 先生临郡日,取试之,为书 杜 诗十三篇,各於篇下书墨工姓名,因第其品次云。”
词语解释:语次  拼音:yǔ cì
(1).交谈之间。《史记·黥布列传》:“姬侍王,从容语次,誉 赫 ( 賁赫 )长者也。” 晋 裴启 《语林》:“﹝ 桓玄 ﹞与 荆州 刺史 殷仲堪 语次,二人遂相为嘲。”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史魏公 分教 永嘉 日, 张无垢 为守。一日语次,谓 史 曰:‘某未尝轻荐士,今以凂公,可乎?’”
(2).说话的层次。如:语次凌乱。
词语解释:谈次  拼音:tán cì
言谈之际。 宋 梅尧臣 《留守相公新创双桂楼》诗:“晚云谈次改,高鸟坐中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江陵震主》:“ 客用 久居 金陵 ,与縉绅大夫游。先人同年 朱虞葑 ,为 南京 大理寺丞,谈次每称其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梦狼》:“ 丁 素走无常。谈次,翁輒问以冥事, 丁 对语涉幻。”
词语解释:郊次  拼音:jiāo cì
谓出居郊外。《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伯 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夫人 李氏 ﹞卿相之门,贤才之室,霜露先侵,策封郊次。”《明史·史可法传》:“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讐之义。”
词语解释:席次  拼音:xí cì
(1).座位的次序。《孔子家语·问玉》:“席而无上下,则乱於席次矣。” 王肃 注:“乱於席上之次第。”如:代表按照指定的席次入座。
(2).坐间,坐席之上。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词语解释:出次  拼音:chū cì
(1).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左传·文公四年》:“ 楚 人灭 江 , 秦伯 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 杜预 注:“出次,避正寝。”《晋书·元帝纪》:“三月,帝素服出次,举哀三日。”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仁恻》:“ 襄州 都督 张公谨 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 清 方苞 《兄子道希墓志铭》:“余虽在外,遇期、功, 道希 必率诸弟出次。”
(2).出军驻扎。《宋书·索虏传》:“﹝ 江夏王 义恭 ﹞德望兼崇,风略遐被,即可三府文武,并被以中仪精卒,出次 徐 方,为众军节度。”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皇武》:“ 度 拜稽首,出次于东。天子饯之,罍斝是崇。” 清 方苞 《圣王亲征漠北颂》:“三月初吉,皇帝总六师,由中道出次 古北口 。”
词语解释:铨次  拼音:quán cì
(1).谓选授官职的次序。《晋书·羊琇传》:“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銓次之理。”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杨公完偶》:“今日何銓次,新官与旧官。”
(2).谓编排次序。 唐 杜甫 《〈八哀诗〉序》:“八公后存殁,遂不銓次焉。” 朱鹤龄 注:“诗序末句,言不以存殁之前后为次第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随其所问,信笔便书,不復銓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前史所述 魏 晋 诸家书目,条流仅学,銓次靡详。”
(3).次序。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我这府里祗候几曾闲,差拨无銓次,从今后无倒断嗟呀怨咨。”
词语解释:幕次  拼音:mù cì
临时搭起的帐篷。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一:“两省给舍以上、御史中丞、学士皆御赐寓,百官就食幕次。”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六日》:“两朶楼相对:左楼相对, 鄆王 以次綵棚幕次;右楼相对, 蔡太师 以次执政、戚里幕次。”《水浒传》第八二回:“当日尽皆大醉,各扶归幕次安歇。”
词语解释:离次  拼音:lí cì
擅离职守。《书·胤征》:“畔官离次,俶扰天纪。” 孔颖达 疏:“离其所居位次。”《战国策·楚策一》:“遂入大宫,负离次之典,以浮於江,逃於 云梦 之中。” 诸祖耿 集注:“ 吴师道 曰: 姚 本,鸡,一作离。是时典守者皆离其局,故负其典以逃。 董説 曰: 刘向 《别録》曰, 楚 法书曰鸡次之典,或曰离次之典。离次者,失度之谓也。 秦 灭 楚 ,书遂亡矣。 朱起凤 曰:离字作鸡,形之误也。” 明 李东阳 《〈南行稿〉序》:“君子居则养於亲,出则委质於君,离次有罚,远游有戒。”
词语解释:这次  拼音:zhè cì
这一回。例如:你这次来得太晚了。
正在此时的。例如:你这次没做对。
词语解释:左次  拼音:zuǒ cì
(1).谓驻扎在高险之地。《易·师》:“师左次,无咎。” 孔颖达 疏:“师在高险之左以次止,则无凶咎也。”一说,谓退止。 尚秉和 注:“次,舍也。震为左,故曰左次。古人尚右,左次则退也。” 清 顾炎武 《海上》诗之二:“楼船见説军容盛,左次犹虚授鉞才。”
(2).较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评论·评书》:“近日书家,如 黄贞甫 、 董元宰 二公俱巨手不必言,但不知谁当左次。”
词语解释:生次  拼音:shēng cì
生命的存在。 唐 元稹 《海侄等书》:“日夜思之,若忘生次。” 唐 元稹 《告赠皇考皇妣文》:“追念顾復,若亡生次。”
词语解释:须次  拼音:xū cì
谓官吏候补,等待依次补缺。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一:“选人改秩,今当员多闕少时,须次动六七年,咸云考无玷闕,方幸寸进,戛戛乎难哉!”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刘暐做官》:“再调 衡州 安仁 酒官,在家须次。”
词语解释:复次  拼音:fù cì
(1).再度;又。《后汉书·方术传下·徐登》:“ 登 乃禁溪水,水为不流, 炳 復次禁枯树,树即生荑,二人相视而笑,共行其道焉。”
(2).犹言其次。《向导》第192期:“复次,本党自与贵党合作以来,在政治宣传上,在前敌作战上,无时不严责同志为国民革命努力工作。”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復次,乃有借口科学,怀疑 中国 古然之神龙者,按其由来,实在拾外人之餘唾。”
词语解释:伦次  拼音:lún cì
条理次序。《北齐书·冯子琮传》:“﹝ 冯子琮 ﹞擢引非类,以为深交;纵其子弟,官位不依伦次。”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之作,年代先后,亦无伦次。”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今天的说话很没有伦次,望诸君原谅。”
词语解释:坐次  拼音:zuò cì
(1).座位。 唐 周贺 《如空上人移居大云寺》诗:“夏高移坐次,菊浅露行踪。”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谢花在殿上殿下》:“即御坐,羣臣谢花拜於坐次。”
(2).座位的次序、位置。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水浒传》第六四回:“ 忠义堂 上分开坐次,早把 关胜 、 宣赞 、 郝思文 分投解来。”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议院坐次,宰相大臣等同心者居院长之右,不同心者居左,中立者则居前横坐。”
词语解释:先次  拼音:xiān cì
首先。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如近日三司献言,使天下郡选一人,催驱三司文字,许之先次指射以酬其劳。”《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三年》:“若克 中京 ,所得礼、乐、仪仗、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闕。”
词语解释:迟次  拼音:chí cì
迟留;停留。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李王二公书画》:“甫幸善罢,到侍郎选拟 会稽 ,征廛迟次,罹罚。”
词语解释:避次  拼音:bì cì
谓星辰运行不在原处的躔次上。 宋 葛长庚 《沁园春·送王侍郎帅三山》词:“昨履声渐近,星辰避次,竹符重剖,湖海生光。”
词语解释:话次  拼音:huà cì
谈话之间。 宋 朱熹 《答虞士朋书》:“昨於《乾》《坤》二卦,略记所疑之一二,今谩録呈,幸为详之,试因话次以盛意扣之,看有何説。”
词语解释:分次  拼音:fēn cì
(1).分定等次或位次。《逸周书·度训》:“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剪灯新话·龙堂灵会录》:“其一高冠巨履,威仪简重;其一乌帽青裘,风度瀟洒;其一则葛巾野服而已,分次而坐。”
(2).指分为几次。如:分次分批进入会场。
(3).星辰运行的度次。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考分次之多少,计殖物之众寡。”
词语解释:正次  拼音:zhèng cì
语法术语。在名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短语中,某中心词所居的位次。同“ 偏次 ”相对。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实字》:“凡数名连用,而意有偏正者,则正者位后,谓之正次。”如:“君行 周公 之事”(《汉书·霍光传》)。“事”对“ 周公 ”偏次言,则为正次。
词语解释:道次  拼音:dào cì
(1).途中。《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今晏驾道次, 济阴王 在内,邂逅公卿立之,还为大害。”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见士大夫病亡道次, 翊 以马易棺殮之。”
(2).路旁;沿途。《后汉书·郭伋传》:“始至行部,到 西河 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三国志·魏志·梁习传》:“ 习 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於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
词语解释:草次  拼音:cǎo cì
(1).犹造次,仓促。《仪礼·聘礼》“飧不致” 汉 郑玄 注:“不以束帛致命,草次饌飧具轻。” 贾公彦 疏:“草次饌具轻者,以其客始至则致之,故言草次也。”《春秋·隐公四年》“公及 宋公 遇于 清 ” 晋 杜预 注:“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 孔颖达 疏:“草次,犹造次。造次、仓卒,皆迫促不暇之意。” 元 商衟 《一枝花·远寄》套曲:“好姻缘眼见得无终始,一载恩情似弹指,别离怨草次。” 刘光汉 《〈新方言〉后序》:“读斯书者,非徒可以詮故训,达神旨,艸次应对,名实相应,亦无忧閒介矣。”
(2).轻率;草率。《三国志平话》卷上:“ 关公 见 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酒尽。”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学而篇二》:“ 冯厚斋 专就讲习讨论上説,只作今经生家温书解。此俗学、圣学大别白处,不容草次。”
(3).栖息于草野间。 唐 张说 《谏避暑三阳宫疏》:“填城溢郭,併插无所,排斥居人,蓬宿草次,风雨暴至,不知庇托,孤惸老病,流转衢巷。”
词语解释:排次  拼音:pái cì
依次排列;编排。《旧唐书·褚无量传》:“ 无量 以内库旧书,自 高宗 代即藏在宫中,渐致遗逸,奏请缮写刊校,以弘经籍之道。 玄宗 令於 东都 乾元殿 前施架排次,大加搜写,广采天下异本。数年间,四部充备。” 明 王世贞 《大和山赋》:“中笏上朝,玉笋排次。”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目录》:“ 武进 董士锡 晋卿 復为排次,增定十篇。” 沉从文 《慷慨的王子》:“人类有生,烦恼重迭排次而来,若能得一柔软温暖衣服,当为平生第一幸事。”
词语解释:岁次
每年岁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词语解释:世次  拼音:shì cì
世系相承的先后。 唐 韩愈 《贞耀先生墓志铭》:“初,先生所与俱学同姓 简 ,於世次为叔父。”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赵志忠 ﹞既而脱身归国,能述虏中君臣世次、山川风物甚详。”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谨具列里居、世次、先人之性行事迹,大略如状。”
词语解释:班次  拼音:bān cì
(1).官员按品级排列的位次。《后汉书·郑弘传》:“时举将 第五伦 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 弘 曲躬而自卑。”《新唐书·百官志一》:“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誥,未知制誥者不作文书。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歧路灯》第四回:“这接詔官员,排定班次,礼生高唱行礼。”
(2).指同级之官。 唐 元结 《与党评事》诗:“跼身班次中,常窃愧耻焉。”
(3).补授官职的次序。《老残游记》第三回:“他的班次很远,怎样会补缺呢?”
(4).泛指排列的次序或等级。 汉 应瑒 《驰射赋》:“筹算克明,班次均壹。”《春秋·僖公二十八年》“盟於践土” 唐 孔颖达 疏:“会之班次,以国大小为序。”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因为浅,所以班次就最下。”
(5).执行工作任务的规定时间顺序或次数。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嘿,那才叫紧张呢,整天是砂土、木料、木料、砂土、哪里还分几个钟头,多少班次?” 邓友梅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一:“ 忆严 派定放哨的班次,就叫她俩先睡。”
(6).有固定路线和定时往来的交通工具开行的次数。
词语解释:需次  拼音:xū cì
旧时指官吏授职后,按照资历依次补缺。 宋 楼钥 《送袁恭安赴江州节推》诗:“ 九江 需次今几年,去去渌水依红莲。”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守默斋杂著》:“ 应祺 以监生得官,后需次 江西 ,尝署 吉南 赣宁 道。”参阅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下》
词语解释:诠次  拼音:quán cì
(1).次第;层次。詮,通“ 銓 ”。 晋 陶潜 《饮酒》诗序:“既醉之后,輒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詮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唐 白居易 《题道宗上人十韵》:“一音无差别,四句有詮次。” 清 龚自珍 《最录禅波罗蜜门》:“全书十卷,菁华不外此二义,有所观浅深不同,层纍盘旋,如鸟道而渐上,以为詮次耳。”
(2).选择和编排。詮,通“ 銓 ”。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史官 沉传师 等採事得於传闻,詮次不精,致有差误。”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小引》:“昔 王宗稷 作《苏文忠公年谱》,悉本《东坡大全集》詮次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佛经目录由朝廷敕修,目次不仅在于诠次甲乙、提供检寻,而且‘别真伪、明是非’,‘摭拾遗漏、删夷骈赘’。”
词语解释:差次  拼音:chà cì
分别等级次序。《史记·商君列传》:“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司马贞 索隐:“谓各随其家爵秩之班次。”《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 颜师古 注:“以功之高下为先后之次。”
词语解释:依次  拼音:yī cì
按照次序。《后汉书·杨脩传》:“ 脩 又尝出行,筹 操 有问外事,乃逆为荅记,勑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北齐书·文宣帝纪》:“往者 文襄皇帝 所运 蔡邕 石经五十二枚,宜移置学馆,依次修立。”《四游记·祖师下凡收黑气》:“水火二将得令,即时同祖师驾云,去到一地,名叫 万松林 ,依次坐定。” 丁玲 《韦护》第一章:“菜一样一样的依次上来,口味真奇特。”
词语解释:随次  拼音:suí cì
跟随于后。
词语解释:进次  拼音:jìn cì
犹进驻。《晋书·吕光载记》:“率步骑二万攻 酒泉 ,克之,进次 凉兴 。”《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仲通 自将出 戎 、 雟州 ,分二道进次 曲州 、 靖州 。”《清史稿·彰泰传》:“二十年正月,渡 盘江 ,破敌 沙子口 ,进次 腊茄坡 。”
词语解释:笑次  拼音:xiào cì
喜笑之际。 唐 皮日休 《雨中游包山精舍》诗:“笑次度巖壑,困中遇臺殿。”
词语解释:鸟次  拼音:niǎo cì
传说中的山名。《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 昆吾 ,是谓正中。至于 鸟次 ,是谓小还。” 高诱 注:“ 鸟次 ,西南之山名也。鸟所宿止。”
词语解释:递次  拼音:dì cì
犹依次。 宋 司马光 《与范尧夫经略龙图书》:“昨在 洛 中,及至京师,两於 河 中递次得所赐书。”《天讨·四川革命书》:“ 满 虏抽税,均递次增加。”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如此年复一年,以木、火、土、金、水之次,递次循环以至于万年永劫。”
词语解释:食次  拼音:shí cì
(1).就食之时。《法苑珠林》卷五三:“皇帝当此十月之内,每因食次於齿下得舍利;皇后亦然。”
(2).食品。多指酒菜、点心之类。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 同州 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酒肆》:“有一等直卖店,不卖食次下酒,谓之‘角球店’。”《水浒传》第三十回:“ 张都监 叫抬上菓桌饮酒,又进了一两套食次,説些闲话,问了些鎗法。”一本作“ 饮饌 ”。 明 邵璨 《香囊记·琼林》:“今年 张状元 及第,赐宴琼林,本官着我舖排筵席,点检食次。”
词语解释:越次  拼音:yuè cì
(1).越级;破格。《汉书·王莽传上》:“臣以外属,越次备位。”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让官表》:“臣有何功德?有何才能?越次超伦,忽承此命。” 宋 范仲淹 《上枢密书》:“朝廷过听,越次寄任,拳拳负荷,不能无忧。”
(2).越出序列;越出位次。《列子·仲尼》:“ 伯丰子 之从者越次而进。”《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 子仪 未应。 珙 越次言曰:‘公何不言!’”《西游补》第十五回:“越次者取首级。”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公传》:“值公事,则恂恂随诸兄后,未尝敢越次儳言。”
词语解释:累次  拼音:lěi cì
(1).接连列举。 汉 蔡邕 《胡公碑》:“相与累次德行,撰举功勋,刊之于碑,用慰哀思。”
(2).屡次。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彼处累次陈请,乞搜探取借,应於合要照证文字。”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虽则 项王 不信,然也不能无疑於喒。累次差使命来到喒这里窥探动静。”
词语解释:层次  拼音:céng cì
(1).指事物相承接的次第。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重巖夹立,层叠而上,莫辨层次。” 清 姚鼐 《米友仁楚江风雨图卷》诗:“不须惨淡拟形模,元是分明出层次。” 老舍 《骆驼祥子》八:“同是在地狱里,可是层次不同。”
(2).特指相属的各级机构。如:减少层次,精简人员。
词语解释:功次  拼音:gōng cì
指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綰 以戏车为郎,事 文帝 ,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后汉书·韦彪传》:“是时陈言多,多言郡国贡举率非功次,故守职益懈而吏事寖疏,咎在州郡。” 宋 王安石 《屯田员外郎邵君墓志铭》:“年四十,始以进士出佐 镇东军 ,积功次,入尚书为屯田员外郎。”
词语解释:更次  拼音:gēng cì
(1).轮番。《管子·度地》:“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积之水旁。”
(2).改变住处,犹言迁居。《国语·周语上》:“今命臣更次於外,为有司之以班命事也,无乃违乎!” 韦昭 注:“次,舍也。”
(3).指夜间一个更时。《水浒传》第八六回:“没一个更次,煮的肉来。”《红楼梦》第五二回:“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
词语解释:河次
河边
共248,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