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寒平声 [kān kàn][nán,艰难][guān,衣冠][gān,同干]竿[guān,观看][tán][详注1][pán][cuán][mán][zuān][fán,马头上的饰物,名词][pán][hán,可汗][gān gǎn][gān][详注2][同㙢。][pán][guān][音檀。触也。][dān][舍弃][hān][详注3][tuán][地名][huán][duān][详注4][tuán]


注1:漫 《集韵》《韵会》《正韵》谟官切,音瞒。水大貌。
注2:曼 音瞒。《博雅》曼曼,长也。《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注》曼,或作漫。
注3:敦 《广韵》度官切《集韵》《韵会》《正韵》徒官切,音团。《诗·豳风》有敦瓜苦。《传》敦,犹专专也。《疏》敦,是瓜系蔓之貌,言瓜系於蔓,专专然也。《释文》徒丹反。《朱传》音堆。 又《诗·大雅》敦彼行苇。《传》聚貌。《释文》徒端反。
注4:弁 音盘。与般同。乐也。《诗·小雅》弁彼鸒斯。《传》弁,乐也。
首字词组
檀栾檀越檀蕊檀篆檀那国檀腮檀来檀柘
檀心檀施檀痕檀龛檀口香腮檀美檀子檀檀
檀板檀烟檀车檀印檀主檀香炉檀奴 
檀槽檀香檀注檀杏檀公肉檀维檀密 
檀郎檀唇檀英檀信檀君檀郎谢女檀桐 
檀口檀粉檀的檀袖檀鸡檀褐檀木靴 
檀溪檀晕檀公策檀脸檀香扇檀笺檀府 
檀那檀点檀弓檀轴檀轮檀舍檀慧 
檀林檀炷檀妆檀床檀香梅檀舆檀桓 

词语解释:檀栾  拼音:tán luán
(1).秀美貌。诗文中多用以形容竹。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脩竹檀欒,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 唐 王叡 《竹》诗:“成韵含风已萧瑟,媚涟凝渌更檀欒。”
(2).借指竹。 宋 梅尧臣 《和刁太傅新墅十题·移竹》:“远爱檀欒碧逕开,荷鉏乘雨破秋苔。”
词语解释:檀心  拼音:tán xīn
(1).浅红色的花蕊。 宋 苏轼 《黄葵》诗:“檀心自成晕,翠叶森有芒。” 清 纳兰性德 《洞仙歌·咏黄葵》词:“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
(2).指女子额上点的梅花妆。 后蜀 毛熙震 《女冠子》词:“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 明 武陵仙史 《石榴花·赠文娟美人》套曲:“芙蓉解语玉生香,画双蛾曲曲春杨,檀心半粧。”
(3).指丹心,赤心。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对簿》:“俺 秋瑾 啊,檀心一点向人开,儘自知光明磊落公知否?”
词语解释:檀板  拼音:tán bǎn
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 唐 杜牧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诗:“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陈去病 《惜别词》:“南东金粉足清妍,檀板清樽奏管絃。”
词语解释:檀槽  拼音:tán cáo
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亦指琵琶等乐器。 唐 李贺 《感春》诗:“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王琦 汇解:“ 唐 人所谓胡琴,应是五弦琵琶耳。檀槽,谓以紫檀木为琵琶槽。” 宋 张先 《西江月》词:“体态看来隐约,梳妆好是家常。檀槽初抱更安详,立向尊前一行。” 清 钱谦益 《吴门寄陆仲谋大参》诗:“檀槽奏罢翻新曲,樺烛烧残覆旧棋。” 郑泽 《有寄》诗:“与君同唱《江南好》,多恐檀槽未断肠。”
词语解释:檀郎  拼音:tán láng
《晋书·潘岳传》《世说新语·容止》载: 晋 潘岳 美姿容,尝乘车出 洛阳 道,路上妇女慕其丰仪,手挽手围之,掷果盈车。 岳 小字 檀奴 ,后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幕的男子的美称。 唐 温庭筠 《苏小小歌》:“ 吴 宫女儿腰似束,家在 钱唐 小江曲,一自 檀郎 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緑。”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词:“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 檀郎 唾。”《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何时借得东风便,刮得 檀郎 到枕边。” 清 陈维崧 《菩萨蛮·题青溪遗事画册·读书》词:“竹响似行人, 檀郎 迴顾频。”
词语解释:檀口  拼音:tán kǒu
红艳的嘴唇。多形容女性嘴唇之美。 唐 韩偓 《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黛眉印在微微緑,檀口消来薄薄红。”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水浒传》第二四回:“ 武松 看那妇人时,但见……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 苏曼殊 《本事诗》之五:“桃腮檀口坐吹笙,春水难量旧恨深。”
词语解释:檀溪  拼音:tán xī
古溪名。在今 湖北省 襄樊市 西南。因 汉 末时 刘备 骑的卢马跃渡脱险而闻名。 唐 胡曾 《檀溪》诗:“三月 襄阳 緑草齐,王孙相引到 檀溪 。” 宋 苏轼 《秧马歌》:“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 檀溪 。”参阅《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词语解释:檀那  拼音:tán nà
(1).梵语音译。施主。《剪灯馀话·武平灵怪灵》:“檀那一去寺久荒,清宵赋咏来诸郎。” 清 黄遵宪 《樱花歌》:“繖张胡蝶衣哆囉,此呼奥姑彼檀那。” 钱仲联 注:“《翻译名义集》:‘檀那者,《要览》曰:梵语陀那鉢底, 唐 言施主,今称檀那,讹陀为檀,去鉢底留那也。’《日本国志·学术志》注:‘称男子为檀那,则用梵语也。’”
(2).梵语音译。布施。 唐 颜真卿 《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檀那衣鉢,悉力经纶,不日復之,周邦仰仁。”《翻译名义集·辨六度法》:“《法界次第》云: 秦 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心中捨法,能破慳贪,是为檀那。”
词语解释:檀林  拼音:tán lín
佛教语。旃檀之林。佛寺的尊称。 南朝 齐 王融 《法乐辞九·右歌双树》:“春山玉所府,檀林芳所栖。”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芝洞秋房,檀林春乳,水谷银沙,山楼石柱。” 唐 李绅 《杭州天竺灵隐二寺》诗之二:“近日尤闻重雕饰,世人遥礼二檀林。”
词语解释:檀越  拼音:tán yuè
梵语音译。施主。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二:“ 晋 大司马 桓温 ,字 元子 ,末年忽有一比邱尼,失其名,来自远方,投 温 为檀越。” 南朝 梁 沉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及至就讲,乃得七十檀越,设供果,食皆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诸方檀越,不论城郭与村坊,一齐齐随喜道场来,罢铺收行。”《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檀越,你是谁家子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发薪”》:“只要有银钱在手里经过,即使并非檀越的布施,人是也总爱逞逞威风的。”
词语解释:檀施  拼音:tán shī
(1).布施。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月抽官俸,日减私财,并入薰脩,咸资檀施。”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亏煞你遇閒事,肯把真诚耐,亏煞你乐檀施,甘将贫困捱。” 清 钱谦益 《吾宗篇寿族侄虎文八十》:“宗人之贤者,毁家檀施,号肉身菩萨。”
(2).施主。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城中 王翁 ,敝寺檀施也。”
词语解释:檀烟  拼音:tán yān
檀香燃着所生之烟。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焰九光之莲炬,下照冥津;飘三素之檀烟,上闻真域。”
词语解释:檀香  拼音:tán xiāng
香木名。木材极香,可制器物,亦可入药。寺庙中用以燃烧祀佛。 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莫若图玅像於檀香,写遗影於祗树。”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檀香》﹝集解﹞引 宋 叶廷珪 《香谱》:“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紫檀。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纸封收,则不洩气。” 清 赵翼 《西湖寓楼即事》诗:“桕烛檀香 三竺 路,一观音养百千僧。” 田汉 《关汉卿》第十一场:“以后每天多劈点檀香,备些酒果,供供神道。”
词语解释:檀唇  拼音:tán chún
红唇。多形容女子嘴唇。 唐 秦韬玉 《吹笙歌》:“檀脣呼吸宫商改,怨情渐逐清新举。” 宋 秦观 《南歌子》词之三:“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重点檀脣臙脂腻,匆匆挽个抛家髻。”
词语解释:檀粉  拼音:tán fěn
化妆用的香粉。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舞餘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
词语解释:檀晕  拼音:tán yùn
形容浅赭色。与妇女眉旁的晕色相似,故称。 宋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九:“鮫綃剪碎玉簪轻,檀晕粧成雪月明。” 宋 陆游 《和谭德称送牡丹》:“ 洛阳 春色擅 中州 ,檀晕鞓红总胜流。”
词语解释:檀点  拼音:tán diǎn
指浅红色的脂粉痕。
词语解释:檀炷  拼音:tán zhù
燃着的檀香。 前蜀 杜光庭 《飞龙唐裔仆射受正一箓词》:“兰灯夜烛於九冥,檀炷晨飞於三境。”
词语解释:檀蕊  拼音:tán ruǐ
浅红色的花蕊。 元 杜本 《题柯敬仲梅》诗:“点点苔枝缀玉,疎疎檀蘂凝香。”
词语解释:檀痕  拼音:tán hén
带有香粉的泪痕。 清 纳兰性德 《虞美人》词:“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参见“ 檀粉 ”。
词语解释:檀粉  拼音:tán fěn
化妆用的香粉。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舞餘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
词语解释:檀车  拼音:tán chē
(1).古代车子多用檀木为之,故称。常用以指役车,兵车。《诗·小雅·杕杜》:“檀车幝幝,四牡痯痯。” 郑玄 笺:“檀车,役车也。”《后汉书·刘陶传》:“目不视 鸣条 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 李贤 注:“檀车,兵车也。”
(2).泛指一般车辆。 清 沉涛 《琴榭丛谈》卷上:“檀车簸两轮,行如轢釜响。”
词语解释:檀注  拼音:tán zhù
指胭脂、唇膏一类的化妆用品。 前蜀 李珣 《浣溪沙》词:“入夏偏宜淡薄粧。 越 罗衣褪鬱金黄,翠鈿檀注助容光。”
词语解释:檀英  拼音:tán yīng
浅红色的花瓣。 南唐 李建勋 《残牡丹》诗:“风飘金蕊看全落,露滴檀英又暂苏。”
词语解释:檀的  拼音:tán de
古代妇女用红色点于面部的装饰。亦借指美貌女子。 唐 杜牧 《寄澧州张舍人笛》诗:“檀的染时痕半月,落梅飘处响穿云。” 宋 徐铉 《梦游》诗之一:“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词语解释:檀公策  拼音:tán gōng cè
《宋书·檀道济传》载: 檀道济 足智多谋,随 高祖 北伐,为前锋,屡建战功,后因称征战计策为“檀公策”。 宋 陈与义 《发商水道中》诗:“草草 檀公 策,茫茫 杜老 诗。” 宋 陆游 《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诗:“酒酣忽作 檀公 策,间道絶出 东关城 。” 元 张翥 《闻归集贤远引奉简一章》诗:“将军每叹 檀公 策,朝士徒悲 穆氏 歌。”
词语解释:檀弓  拼音:tán gōng
檀木做的弓。《后汉书·东夷传·濊》:“ 乐浪 檀弓出其地。”
词语解释:檀妆  拼音:tán zhuāng
浅红色的女子妆饰。 唐 徐凝 《宫中曲》诗之一:“披香侍宴插山花,厌著龙綃著 越 纱。恃赖倾城人不及,檀妆唯约数条霞。” 唐 张祜 《陪范宣城北楼夜宴》诗:“粉项高丛鬢,檀妆慢裹头。”
词语解释:檀篆  拼音:tán zhuàn
檀香燃着的烟缕。 宋 李之仪 《千秋岁》词:“檀篆灭,鸳衾半拥空牀月。”
词语解释:檀龛  拼音:tán kān
佛龛。 唐 白居易 《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佛湼槃后,世界空虚;惟是经典,与众生俱。设有人书贝叶上,藏檀龕中,非坚非久,如蜡印空。”
词语解释:檀印  拼音:tán yìn
檀香。 前蜀 贯休 《桐江闲居》诗之三:“静室焚檀印,深炉烧铁瓶。”
词语解释:檀杏  拼音:tán xìng
指浅红色的杏花。 唐 郑嵎 《津阳门诗》:“饮鹿泉边春露晞,粉梅檀杏飘朱墀。”
词语解释:檀信  拼音:tán xìn
犹施主。谓修檀行的信士。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螺纍纍以成髻,珠隐隐以炫额,檀信及门而膝地,童耋遍城而掌胶。”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僧寺结制》:“大刹日供,三日或五日换堂,俱都寺主辨,皆十方檀信施助耳。”
词语解释:檀袖  拼音:tán xiù
红袖。指妇女的红色衣袖。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魂游》:“好哩!你半垂檀袖学通参。小姑姑,从何而至?”
词语解释:檀脸  拼音:tán liǎn
形容女子脸颊红艳。亦以喻桃花。 唐 陈陶 《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诗:“低眉欲语谢贵侯,檀脸双双泪穿破。” 明 杨思本 《桃花赋》:“至如檀脸将舒,粉腮微破,纷緼似醉,葳蕤半销。”
词语解释:檀轴  拼音:tán zhóu
用檀香木做的画轴。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装褫书画定式》:“檀香辟溼气,画必用檀轴有益,开匣有香而无糊气,又辟螙也。”
词语解释:檀床  拼音:tán chuáng
指佛龛。因多用檀香木制成,故名。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铭》:“蒸哉我王,施踰寳鉢,供等檀牀,萧宫改构,梵宇方壮。”
词语解释:檀那国
佛语。指没有邪恶凶杀,人们都好善乐施的理想国度
词语解释:檀口香腮
比喻女子的嘴和脸红而香
词语解释:檀主  拼音:tán zhǔ
佛家称施主。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今日檀主信等明珠,无劳傍镜;质同挺玉,不待外光。”
词语解释:檀公肉  拼音:tán gōng ròu
晋 陶渊明 晚年贫病交加,冻馁偃卧, 江州 刺史 檀道济 馈以粱肉, 陶 麾而去之,表示耿介不苟取的高尚品德。后用为称颂 陶渊明 之典。 元 杨维桢 《题〈陶渊明漉酒图〉》诗:“ 义熙 老人羲上人,一生嗜酒见天真……家贫不食 檀公 肉,肯食 刘 家天子禄?”参阅《南史·隐逸传上·陶潜》
词语解释:檀君  拼音:tán jūn
神话中 朝鲜 的开国者。《朝鲜史略·檀君》:“东方初无君长,有神人降于 太白山 檀木下,国人立为君,国号 朝鲜 ,都 平壤 ,徙 白岳 后,入 阿斯达山 为神,是为 檀君 。” 清 钱谦益 《送别编修鸿训颁诏朝鲜》诗之五:“ 箕子 墓对 檀君 祠,墓前山色满城陴。”
词语解释:檀鸡  拼音:tán jī
鸩鸟的别名。《宋稗类钞·鸟兽》《广南异物志》:“檀鸡,鴆鸟之别名。”
词语解释:檀香扇  拼音:tán xiāng shàn
中国 特种工艺之一。用檀香木做骨架制成各式女用的精美折扇。用以搧风,香气扑鼻。主要产地 苏州 、 广州 。 苏 产多为绘画绢面; 广 产则以“拉花”(在檀香木上刻花)著称。
词语解释:檀轮  拼音:tán lún
即檀车。 清 阮元 《予在山左畜一马甚骏柔脆以死诗以惜之》:“我本将家羞堕武,敝帷零落下檀轮。”参见“ 檀车 ”。
词语解释:檀车  拼音:tán chē
(1).古代车子多用檀木为之,故称。常用以指役车,兵车。《诗·小雅·杕杜》:“檀车幝幝,四牡痯痯。” 郑玄 笺:“檀车,役车也。”《后汉书·刘陶传》:“目不视 鸣条 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 李贤 注:“檀车,兵车也。”
(2).泛指一般车辆。 清 沉涛 《琴榭丛谈》卷上:“檀车簸两轮,行如轢釜响。”
词语解释:檀香梅  拼音:tán xiāng méi
腊梅的一种。 宋 范成大 《范村梅谱》:“﹝蜡梅﹞凡三种……最先开,色深黄,如紫檀,花密香浓,名檀香梅,此品最佳。”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蜡梅》
词语解释:檀腮  拼音:tán sāi
指美人红润的腮颊。 清 陈维崧 《东风第一枝·咏绿萼梅和吕圣求韵》词:“粉界檀腮,烟笼腻颈,玉奴素质轻约。”
词语解释:檀美  拼音:tán měi
擅美。专美,特有其美。檀,通“ 擅 ”。《梁书·明山宾传》:“﹝ 昭明太子 ﹞并貽诗曰:‘ 平仲 古称奇, 夷吾 昔檀美。’”
词语解释:檀香炉  拼音:tán xiāng lú
烧檀香的香炉。《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这个当儿,屋里早有僕妇们捧着个金漆盘儿,搭着个大红袱子,上面扎着个小檀香炉,点得香烟繚绕。”
词语解释:檀维  拼音:tán wéi
佛教信徒。 清 唐凯 《宝宁寺水陆画装裱序》:“郡城 寳寧寺 有水陆,中绘诸天佛祖,每於岁之浴佛节森然陈设,焚香顶礼,四方檀维咸毕集而拜瞻焉。”
词语解释:檀郎谢女  拼音:tán láng xiè nǚ
喻指多才而钟情的青年男女。 檀 , 潘岳 ; 谢 , 谢道韫 。 唐 李贺 《牡丹种曲》诗:“ 檀郎 谢女 眠何处,楼臺月明燕夜语。” 王琦 汇解引 吴正子 注:“ 檀奴 , 潘安 小字,后人因目曰 檀郎 。 谢女 ,旧注以为 谢道韞 ,盖以才子才女并称耳。”参见“ 檀郎 ”。
词语解释:檀郎  拼音:tán láng
《晋书·潘岳传》《世说新语·容止》载: 晋 潘岳 美姿容,尝乘车出 洛阳 道,路上妇女慕其丰仪,手挽手围之,掷果盈车。 岳 小字 檀奴 ,后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幕的男子的美称。 唐 温庭筠 《苏小小歌》:“ 吴 宫女儿腰似束,家在 钱唐 小江曲,一自 檀郎 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緑。”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词:“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 檀郎 唾。”《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何时借得东风便,刮得 檀郎 到枕边。” 清 陈维崧 《菩萨蛮·题青溪遗事画册·读书》词:“竹响似行人, 檀郎 迴顾频。”
词语解释:檀褐  拼音:tán hè
赤褐色。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像诀》:“凡调合服饰器用颜色者……檀褐,用土黄入紫花合。”
词语解释:檀笺  拼音:tán jiān
浅红色的纸。 清 陈维崧 《新雁过妆楼·再咏糊窗》词:“几扇疎櫺玲瓏处,檀笺粉茧糊成。”
词语解释:檀舍  拼音:tán shè
布施。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诵经·释道嵩》:“﹝ 道嵩 ﹞性好檀捨,随获利养,皆以施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曲女城之会》:“然我檀捨已周,心愿谐遂,属斯变灭,重知如来诚諦之説,斯为大善,无可深悲。”
词语解释:檀舆  拼音:tán yú
即檀车。《梁书·张率传》:“维 梁 受命四载,元符既臻,协律之事具举,胶庠之教必陈,檀舆之用已偃,玉輅之御方巡。”参见“ 檀车 ”。
词语解释:檀车  拼音:tán chē
(1).古代车子多用檀木为之,故称。常用以指役车,兵车。《诗·小雅·杕杜》:“檀车幝幝,四牡痯痯。” 郑玄 笺:“檀车,役车也。”《后汉书·刘陶传》:“目不视 鸣条 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 李贤 注:“檀车,兵车也。”
(2).泛指一般车辆。 清 沉涛 《琴榭丛谈》卷上:“檀车簸两轮,行如轢釜响。”
词语解释:檀来  拼音:tán lái
歌名。 周世宗 讨 南唐 ,军中所作之歌。《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周 师步骑数万,水陆 齐 进,军士作《檀来》之歌,声闻数十里。”《五国故事》卷上:“ 周 师未南征而 淮南 市井小儿普唱曰,‘檀来也’,众颇怪之。及 扬州 建春门 ,有鼉出於水次,众以为应矣。未几王师入,先锋骑兵皆唱蕃歌,其首句曰‘檀来也’。”
词语解释:檀子  拼音:tán zǐ
浅红色颜料。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像诀》:“凡面色,先用三朱、腻粉、方粉、藤黄、檀子、土黄、京墨合和衬底。”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像诀》:“柘木交椅,用粉、檀子、土黄、烟墨合。”
词语解释:檀奴  拼音:tán nú
女子对丈夫或情郎的昵称。 清 陈维崧 《海棠春·题美女图为闺人称寿》词:“ 檀奴 笑觅 南朝 手,图倩女为娘穪寿。”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田荔裳》:“女曰:‘ 檀奴 抑何狡獪哉!欲取姑舍,欲擒故纵。’”参见“ 檀郎 ”。
词语解释:檀郎  拼音:tán láng
《晋书·潘岳传》《世说新语·容止》载: 晋 潘岳 美姿容,尝乘车出 洛阳 道,路上妇女慕其丰仪,手挽手围之,掷果盈车。 岳 小字 檀奴 ,后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幕的男子的美称。 唐 温庭筠 《苏小小歌》:“ 吴 宫女儿腰似束,家在 钱唐 小江曲,一自 檀郎 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緑。”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词:“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 檀郎 唾。”《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何时借得东风便,刮得 檀郎 到枕边。” 清 陈维崧 《菩萨蛮·题青溪遗事画册·读书》词:“竹响似行人, 檀郎 迴顾频。”
词语解释:檀密  拼音:tán mì
佛教语。谓布施真诚,周到。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 梁 太尉 临川 靖慧王 ,道契真如,心弘檀密。”
词语解释:檀桐  拼音:tán tóng
檀木与桐木。泛指良材。 南朝 宋 袁淑 《真隐传》:“子不见 嵩岱 之松柏, 华 霍 之檀桐乎?上枝干於青云,下根通於三泉,千秋万岁,不受斧斤之患,此木岂与天地有骨月哉?盖所居然也。”
词语解释:檀木靴  拼音:tán mù xuē
刑具。夹棍。《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我们衙门里拿到了强盗、贼,穿着檀木靴还不肯招哩!”
词语解释:檀府  拼音:tán fǔ
僧人对施主住宅的敬称。《西游记》第二十回:“ 三藏 道:‘贫僧是东土 大唐 和尚,奉圣旨,上 雷音寺 拜佛求经。适至寳方天晚,意投檀府告借一宵,万祈方便方便。’”
词语解释:檀慧  拼音:tán huì
佛教语。布施和智慧。 隋炀帝 《天台建功德发愿疏》:“斯盖无量刦来,檀慧具足,深护佛法,发起羣生。”
词语解释:檀桓  拼音:tán huán
(1).中药名。黄蘖的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檀桓》﹝集解﹞引 陈藏器 曰:“檀桓乃百岁檗之根,如天门冬,长三四尺,别在一旁,以小根缀之。一名檀桓芝。出灵寳方。”
(2).古地名。《文选·枚乘〈七发〉》:“迴翔 青篾 ,衔枚 檀桓 。” 李善 注:“ 青篾 、 檀桓 ,盖并地名。”一说回旋之貌。 胡绍煐 曰:“此言涛之初发,如车之回翔,马之檀桓……檀桓,犹盘桓,回旋之貌。”
词语解释:檀柘  拼音:tán zhè
檀树与柘树。二木质地坚韧,皆为良材,可做弓干。《管子·山国轨》:“有竹箭檀柘之壤。” 汉 桓宽 《盐铁论·殊路》:“今 仲由 、 冉求 ,无檀柘之材, 隋 和 之璞。”
词语解释:檀檀  拼音:tán tán
舒坦闲适貌;舒展貌。《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挥鞭再骋堂堂貌,敲鐙重夸檀檀身。” 蒋礼鸿 通释:“‘檀檀’应读为‘儃儃’……是举动舒坦大方的意思,所以和‘堂堂’相对。” 明 何景明 《霍山辞》:“桂树生兮何檀檀,霜霰下兮夕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