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柔橹樯橹楯橹蔽橹楫橹棚橹漂橹犀橹
鸣橹干橹烽橹谯橹棼橹门橹戈橹城橹
楼橹篙橹冲橹高橹棠橹流血漂橹望橹盾橹

词语解释:柔橹  拼音:róu lǔ
谓操橹轻摇。亦指船桨轻划之声。 唐 杜甫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十二判官》诗:“柔櫓轻鸥外,含悽觉汝贤。”一本作“ 柔艣 ”。 宋 萧立之 《第四桥》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艣风前语夜深。” 元 虞集 《闻机杼》诗:“满地月明凉似水,数声柔櫓过 扬州 。”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坐在黑影沉沉的舱里,我起先只在静听着柔橹划水的声音。”
词语解释:鸣橹  拼音:míng lǔ
亦作“ 鸣艣 ”。摇橹声。借指船行。 宋 王安石 《题朱郎中白都庄》诗:“藜杖听鸣艣,篮舆看种田。” 宋 范成大 《倪文举奉常将归东林》诗:“相过得得款溪门,雪夜前村听鸣櫓。” 宋 陆游 《航海》诗:“趁潮乱鸣艣,过磧细扶柁。” 明 刘基 《彭泽阻风》诗:“不寐残缸犹闪灭,动情鸣櫓数哑謳。”
词语解释:楼橹  拼音:lóu lǔ
亦作“ 楼樐 ”。 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穀三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后汉书·南匈奴传》:“初,帝造战车,可驾数牛,上作楼櫓,置於塞上,以拒 匈奴 。”《北史·王思政传》:“於是修城郭,起楼櫓,营田农,积芻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 宋 王安石 《澶州》诗:“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櫓如边城。”
词语解释:樯橹  拼音:qiáng lǔ
樯与船桨。例如: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语解释:干橹  拼音:gān lǔ
小盾大盾。亦泛指武器。《礼记·儒行》:“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櫓;戴仁而行,抱义而处。” 郑玄 注:“干櫓,小楯、大楯也。”《北史·窦炽传》:“臣虽朽迈,请执干櫓,首启戎行。” 宋 李纲 《建炎行》:“号令新帜旗,仗械飭干櫓。”
词语解释:篙橹  拼音:gāo lǔ
撑船摇船的工具。 元 王恽 《挽漕篇》:“先须括流沙,推挽代篙艣。” 元 李存 《赠胡巡检民》诗:“波涛随地有,切莫倦篙櫓。”《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常乘一叶小舟,不施篙艣,风帆浪檝,任其所之。”
词语解释:楯橹  拼音:dùn lǔ
盾与橹。橹,大盾。《韩非子·难二》:“ 简子 乃去楯櫓,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晋书·宣帝纪》:“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
词语解释:烽橹  拼音:fēng lǔ
举烽火的望楼。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櫓之勤,格高五岳,袤广三坟。” 唐 杜甫 《入衡州》诗:“旗亭壮邑屋,烽櫓蟠城隍。”
词语解释:冲橹  拼音:chōng lǔ
冲车和高巢车。亦泛指战车。《战国策·齐策五》:“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衝櫓。” 鲍彪 注:“衝,陷阵车。” 吴师道 补正:“城上露屋为櫓,战阵高巢车亦为櫓,此与衝并言,亦车也。”《南史·宋纪上·武帝》:“衝櫓四临,万雉俱溃,拓土三千,申威龙漠。”
词语解释:蔽橹  拼音:bì lǔ
(1).瞭望观察敌情的望楼。《六韬·农器》:“ 太公 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於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櫓也。’”
(2).大盾。古代防御性的兵器。《孙子·作战》:“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王晳 注:“蔽櫓,大楯也。”
词语解释:谯橹  拼音:qiáo lǔ
城门上的守望楼。《新唐书·马燧传》:“ 燧 聚石种树障之,设二门为譙櫓,八日而毕,虏不能暴。”
词语解释:高橹  拼音:gāo lǔ
即楼橹。《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太祖 军不利,復壁。 绍 为高櫓,起土山,射营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十日之内,筑成土山五十餘座,上立高櫓,分拨弓弩手于其上射箭。”参见“ 楼櫓 ”、“ 楼车 ”。
词语解释:楫橹  拼音:jí lǔ
桨与橹。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宫中置长汤屋数十间,环迴甃以文石,为银鏤漆船及白香木船置於其中,至於楫櫓,皆饰以珠玉。”
词语解释:棼橹  拼音:fén lǔ
即楼橹。古时军中用以瞭望敌军的无顶盖高台。《晋书·文苑传·伏滔》:“於是筑长围,起棼櫓,高壁连堑,负戈击柝以守之。”参见“ 楼櫓 ”。
词语解释:楼橹  拼音:lóu lǔ
亦作“ 楼樐 ”。 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穀三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后汉书·南匈奴传》:“初,帝造战车,可驾数牛,上作楼櫓,置於塞上,以拒 匈奴 。”《北史·王思政传》:“於是修城郭,起楼櫓,营田农,积芻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 宋 王安石 《澶州》诗:“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櫓如边城。”
词语解释:棠橹  拼音:táng lǔ
舟名。《类说》卷六引《海物异名记·海鸥棠橹》:“ 越 人水战,凌波赴敌则有‘海鸥’,舟名也,又曰‘穿行鱼’。流浴波不溺则有‘棠櫓’,如棠不沉也。”
词语解释:棚橹  拼音:péng lǔ
敌楼与大盾。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鋭,以自修为棚櫓。”参见“ 棚阁 ”。
词语解释:棚阁  拼音:péng gé
(1).敌楼。《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贼又以鉤车鉤城上棚阁。” 胡三省 注:“棚阁者,於城上架木为棚,跳出城外四五尺许,上有屋宇以蔽风雨。战士居之,以临御外敌。今人谓之敌楼。”
(2).用竹、木等搭建的篷架、陋屋。
词语解释:门橹  拼音:mén lǔ
城门上的望楼。《宋书·沉庆之传》:“﹝ 庆之 ﹞缘险筑重城,施门櫓甚峻。”
词语解释:流血漂橹  拼音:liú xiě piāo lǔ
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橹,盾牌。例如: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贾谊《过秦论》
词语解释:漂橹  拼音:piāo lǔ
亦作“ 漂樐 ”。亦作“ 漂卤 ”。 谓血流浮起大盾牌。形容杀伤极多。《战国策·中山策》:“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秦 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覆尸百万,流血漂櫓。”櫓,一本作“ 樐 ”。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元戎启行,未鼓而破,伏尸千万,流血漂樐。”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或流血漂櫓,积尸筑京;或坑降万计,析骸易子。” 章炳麟 《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特以神武不杀,哀者能胜,故无取乎漂櫓成渠耳。”
词语解释:戈橹  拼音:gē lǔ
犹戈船。橹,划船的工具,借指船。 三国 魏 曹植 《东征赋》:“挥朱旗以东指兮,横 大江 而莫御;循戈櫓于清流兮,氾云梯而容与。”参见“ 戈船 ”。
词语解释:戈船  拼音:gē chuán
古代战船的一种。《汉书·武帝纪》:“遣伏波将军 路博德 出 桂阳 ,下 湟水 ;楼船将军 杨僕 出 豫章 ,下 湞水 ; 归义越侯 严 为戈船将军,出 零陵 ,下 离水 。”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伍子胥书》有戈船,以载干戈,因谓之戈船也。”《西京杂记》卷六:“ 昆明池 中有戈船、楼船各数百艘。楼船上建楼櫓,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毦。旍葆麾盖,照灼涯涘,余少时犹忆见之。” 唐 李百药 《和许侍郎游昆明池》:“年深平馆宇,道泰偃戈船。” 清 顾炎武 《常熟归生晟陈生芳绩书来以诗答之》:“海上戈船连 沪瀆 , 石头 烽火照 秦淮 。”
词语解释:望橹  拼音:wàng lǔ
观察瞭望的高台。《左传·宣公十五年》“登诸楼车” 晋 杜预 注:“楼车,车上望櫓。”《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 梁 军退却,帝以十数骑杂 梁 军而退,至垒门大呼,斩首数级,斧其望櫓而还。”
词语解释:犀橹  拼音:xī lǔ
坚固的大盾牌。《韩非子·难二》:“ 赵简子 围 卫 之郛郭,犀楯、犀櫓立於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 简子 乃去楯、櫓,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 王先慎 集解:“犀,坚也。”
词语解释:城橹  拼音:chéng lǔ
城上望楼。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俄守陴卒报城櫓上得金带,乃纳之。”
词语解释:盾橹  拼音:dùn lǔ
亦作“ 盾卤 ”。 盾牌。古代防护兵器。亦喻屏蔽或支援的力量。櫓,大盾。《管子·禁藏》:“被蓑以当鎧襦,沮笠以当盾櫓。”《旧五代史·僭伪传三·王建》:“ 茂贞 虽常才,然名望宿素,与 朱公 力争不足,守境有餘。 韩生 所谓入为扞蔽,出为席藉是也。适宜援而固之,为吾盾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