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七感上声 [详注1][音黕。亦虎视。又音禫。徐视也。][dàn,憺然,名词]欿[《集韵》乌感切,庵上声。覆取也。与掩同。]


注1:歜 蚕上声。《左传·僖三十年》王使周公阅来聘享有昌歜。《杜注》昌歜,昌蒲菹。正义曰:《周礼·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有昌本。郑康成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菹,知昌歜即是昌蒲菹也。齐有邴歜,鲁有公甫歜,其音为触,此昌歜之音,相传为在感反。遍检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韩愈·赠无本诗》家住幽都远,未识气先感。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 又叔歜,海外国名。《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郭注》歜,乍感反。又音触。
末字词组
橄榄乌榄杷榄巴榄柯榄油橄榄洋橄榄 

词语解释:橄榄  拼音:gǎn lǎn
(1).果树名。亦以称其果实。常绿乔木。果实呈椭圆形,又名青果,可食,味略苦涩而又芳香,亦可入药。产于我国 广东 、 广西 、 福建 、 台湾 等省。《三辅黄图·北宫》:“ 汉武帝 元鼎 六年,破 南越 ,起 扶荔宫 ,以植所得奇草异木……橄欖、千岁子、甘橘,皆百餘本。”《文选·左思〈吴都赋〉》:“其果则丹橘、餘甘……龙眼、橄欖。” 刘逵 注:“橄欖,生山中,实如鸡子,正青,甘美,味成时食之益善。 始兴 以南皆有之, 南海 常献之。” 明 李昌祺 《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青连橄欖千家雨,黄触桄榔万井烟。” 清 陈维崧 《鹤冲天·题邹生小像》词:“风情何澹澹,乍展 吴 綾,廻味略如橄欖。”
(2).油橄榄的通称。参见“ 橄欖枝 ”、“ 橄欖油 ”。
词语解释:乌榄  拼音:wū lǎn
橄榄的一种。仁肥大,有文。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乌欖如橄欖,青黑色,肉烂而甘。” 宋 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诗之十:“乌欖鸡檳尝老酒,酥花芋叶试新灯。” 明 沉周 《盒子会辞》:“豹胎间挟鰉冰脆,乌欖分搀椰玉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橄榄》
词语解释:杷榄  拼音:pá lǎn
植物名。其仁甘香如杏仁,花如杏花而色微淡,冬季开花。 元 耶律楚材 《赠蒲察元帅》诗之二:“葡萄架前葡萄酒,杷欖花前杷欖仁。” 元 耶律楚材 《西域河中十咏》之一:“蒲萄亲酿酒,杷欖看开花。”
词语解释:巴榄  拼音:bā lǎn
即巴旦杏。 宋 张镃 《睡起述兴》诗:“大於榿树夜合树,肥似桃花巴欖花。”参见“ 巴旦杏 ”。
词语解释:巴旦杏  拼音:bā dàn xìng
亦作“ 巴旦 ”。 伊朗语的音译。一名扁桃。蔷薇科。落叶乔木。叶披针形。果实带扁,果肉薄而少汁。有许多变种。种仁分甘苦两种,成分与效用大致与杏仁相同。《骈雅·释木》:“巴旦,北杏也。” 魏茂林 训纂引《通雅四十三·植物类》:“杏仁曰巴旦,乃 大宛 种也。今京师称巴旦杏仁……《长安客话》:‘杏仁皆苦味,有一种甘者,谓之八达杏。’” 清 郝懿行 《证俗文》:“《本草纲目》一名八担杏,出回回旧地,今 关西 诸土亦有。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点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
词语解释:柯榄  拼音:kē lǎn
橄榄的别名。《齐民要术·橄榄》引 三国 吴 沉莹 《临海异物志》:“餘甘子,如梭形。初入口,舌涩;后饮水,更甘。大如梅实核,两头鋭。 东岳 呼‘餘甘’、‘柯欖’,同一果耳。”
词语解释:油橄榄  拼音:yóu gǎn lǎn
亦称“ 齐墩果 ”。简称“油欖”。亦称“洋橄欖”。亦称“阿列布”。 常绿乔木。原产 地中海 一带,果实可榨油也可生食。为优良的木本油料植物之一。
词语解释:洋橄榄  拼音:yáng gǎn lǎn
油橄榄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