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庚平声 [héng xíng,行走][héng,纵横][gēng,更改][bīng bìng,相从也,合也,兼也][líng,使令][zhēng,正月][chéng,盛受][zhēng][chēng][详注1][cāng chen][音彭、祊。《说文》所以辅弓弩者。][héng][péng][qīng][qióng][音傖。搶攘,亂貌。][详注2][zhēng][hēng][tāng][xíng][chéng][míng][chēng][zhēng kēng][衆也,疾也。][zhēng][详注3][yíng hōng]櫿[音庚。《说文》秦晋谓坑为埂。]


注1:枪 《集韵》《韵会》楚耕切《正韵》抽庚切,音峥。《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亦叶音锵。《宋·谢瞻·张子房诗》婉婉幕中画,辉辉天业昌。鸿门销薄蚀,垓下陨欃枪。
注2:拼 俗拚字。又《唐韻》北萌切,音繃。與抨同。又《集韻》披耕切,音怦。《爾雅·釋詁註》拼荓同。詩大雅,荓云不逮。又有隨從之義。
注3:黾 《集韻》《類篇》眉耕切,音盲。地名。《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正義曰》黽隘之塞在申州。
首字词组
楹桷楹栋楹语楹鼓楹础楹帖  
楹书楹阶楹联楹席楹柱   

词语解释:楹桷  拼音:yíng jué
柱与椽。 唐 杜甫 《往在》诗:“车驾既云还,楹桷歘穹崇。”《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宋 高宗 建炎 间, 金 人寇 江 左,欲焚燬宫殿。俄而水自楹桷喷出,火不能烧。”
词语解释:楹书  拼音:yíng shū
《晏子春秋·杂下三十》:“ 晏子 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后因以“楹书”指遗言、遗书。 北齐 郑述祖 《天柱山铭序》:“敢慕楹书,仰宣庭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王文恪公》:“甘毁楹书已莫论,党 秦 诬 岳 又谁昆?” 康有为 《延香老屋率幼博弟曝书》诗:“百年旧宅賸楹书,旧史曾伤付蠹鱼。”
词语解释:楹栋  拼音:yíng dòng
(1).柱与梁。《魏书·源怀传》:“譬如为屋,但外望高显,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
(2).喻堪负重任的人才。 汉 蔡邕 《荐太尉董卓表》:“辅佐重臣,国之楹栋。”
词语解释:楹阶  拼音:yíng jiē
谓堂上。《汉书·杜邺传》:“昔 文侯 寤大鴈之献而父子益亲, 陈平 共壹饭之籑而将相加驩,所接虽在楹阶俎豆之间,其於为国折衝厌难,岂不远哉!”
词语解释:楹语  拼音:yíng yǔ
指先人遗书。 清 顾炎武 《次耕书来言时贵有求观余所著书者答示》诗:“儿从死父传楹语,帝遣生徒受壁经。”参见“ 楹书 ”。
词语解释:楹书  拼音:yíng shū
《晏子春秋·杂下三十》:“ 晏子 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后因以“楹书”指遗言、遗书。 北齐 郑述祖 《天柱山铭序》:“敢慕楹书,仰宣庭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王文恪公》:“甘毁楹书已莫论,党 秦 诬 岳 又谁昆?” 康有为 《延香老屋率幼博弟曝书》诗:“百年旧宅賸楹书,旧史曾伤付蠹鱼。”
词语解释:楹联  拼音:yíng lián
挂或贴于楹柱的对联。又称楹帖。相传始于 五代 后蜀 主 孟昶 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餘庆,佳节贺长春。” 宋 时更用于楹柱,故名。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许宗伯》:“每闻僧作法事归,必聚论人家字画。有云堂幅好者,有云单条好者,有云横披更妙者,有云楹联出色者,争论不一。” 苏曼殊 《与刘三书》:“ 得山 得公书楹联,亦欢喜无量。” 郭沫若 《题桂花轩》诗序:“轩在 端州 七星巖 湖畔,门外有集 毛主席 词句楹联一副:‘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参阅 宋 张唐英 《蜀檮杌》卷下。
词语解释:楹鼓  拼音:yíng gǔ
古乐器。形制为用木柱从鼓中穿过,使之竖立,柱下有四足。又称建鼓。《礼记·明堂位》:“ 夏后氏 之鼓足, 殷 楹鼓, 周 县鼓。” 郑玄 注:“楹谓之柱,贯中上出也。”《隋书·音乐志》:“建鼓, 夏后氏 加四足,谓之足鼓。 殷 人柱贯之,谓之楹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将曙天,诸生接武杏坛前。”
词语解释:楹席  拼音:yíng xí
指 周武王 刻于楹、席上的铭文。后以为典。《文选·陆倕〈新刻漏铭〉》:“勋倍楹席,事百巾机。” 李善 注引 蔡邕 《铭论》:“ 武王 践祚,咨于太师,而作席、机、楹、杖杂铭。”
词语解释:楹础  拼音:yíng chǔ
楹柱下的石墩。 明 乌斯道 《月夜弹琴记》:“﹝ 乌斯道 ﹞除 吉安 、 永新 知县,到任三日,祗謁先圣,顾见殿楹础边,有一女形悲泣之状。”
词语解释:楹柱  拼音:yíng zhù
厅堂前部的柱子。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石虎 於 太极殿 前起楼,高四十丈……雕斵众寳,以饰楹柱,夜往往有光明。” 宋 无名氏 《分门古今类事·异兆下·琴僧江湖》:“是夕 杨子江 颶风骤起,鼓浪沃岸……涨高数丈,至寺之中,其下阁楹柱栏楯逐浪而去。”《老残游记》第二回:“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章炳麟 《新方言·释宫》:“今人谓柱为亭,即楹柱也。”
词语解释:楹帖  拼音:yíng tiē
楹联。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 潘芝轩 尚书未第时……其封翁 云浦参军 索余书楹帖一联云:‘ 老蘓 文学能传子, 小宋 才名不让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西河检讨 晚年自署楹帖云:‘千秋经术留天地,万里蛮荒识姓名。’”参见“ 楹联 ”。
词语解释:楹联  拼音:yíng lián
挂或贴于楹柱的对联。又称楹帖。相传始于 五代 后蜀 主 孟昶 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餘庆,佳节贺长春。” 宋 时更用于楹柱,故名。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许宗伯》:“每闻僧作法事归,必聚论人家字画。有云堂幅好者,有云单条好者,有云横披更妙者,有云楹联出色者,争论不一。” 苏曼殊 《与刘三书》:“ 得山 得公书楹联,亦欢喜无量。” 郭沫若 《题桂花轩》诗序:“轩在 端州 七星巖 湖畔,门外有集 毛主席 词句楹联一副:‘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参阅 宋 张唐英 《蜀檮杌》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