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小楷 拼音:xiǎo kǎi
楷体小字。 唐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颇 工小楷。” 宋 苏轼 《跋君谟书赋》:“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有未能正书而以行草称也。”《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他的那笔小楷又写的飞快,不曾继烛,添注涂改,点句勾股,都已完毕。” 张天翼 《皮带》:“他对于工作怪努力,为工作之故,他每天早晨还习三张小楷。”词语解释:模楷 拼音:mó kǎi
(1).楷模,榜样。《后汉书·党锢传序》:“天下模楷 李元礼 ,不畏强御 陈仲举 。” 唐 李德裕 《代符澈与幽州大将书意》:“比闻海内之论 幽州 ,师有纪律,人怀义心, 河朔 诸军以为模楷。” 明 刘基 《送余希贤归江东序》:“当是时,天下之想望二公,不啻如麒麟凤凰。而二公亦直以天下之模楷自任。” 邹韬奋 《团结的推动力》:“进步的固须继续努力,不够进步的也须以更进步自勉,彼此以进步的模楷为工作的准绳。”
(2).效法,学习。 唐 刘知几 《史通·序列》:“苟模楷曩贤,理非可讳。” 元 沉禧 《一枝花》套曲序:“兹不自揣,勉述南吕一闋以呈。校诸杰作,固不能模楷其万一。”词语解释:端楷
字写得工整词语解释:大楷 拼音:dà kǎi
(1).书法上以较大的正书为大楷。相对于中楷、小楷而言。 元 郑杓 《衍极·学书次第之图》:“大楷:《中兴颂》、《东方朔碑》、《万安桥记》。” 清 刘熙载 《艺概·书概》:“ 蔡君謨 书,评者以为 宋 之 鲁公 。此独其大楷则然耳,然亦不甚似也。”
(2).拼音字母的大写印刷体。词语解释:真楷 拼音:zhēn kǎi
即正楷。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米芾 得能书之名,似无负於海内。 芾 於真楷、篆隶不甚工,惟於行草,诚入能品。”词语解释:蝇头小楷 拼音:yíng tóu xiǎo kǎi
指极小的楷书。 元 丁鹤年 《雨窗宴坐与表兄论作诗写字之法》诗:“蝇头小楷写乌丝,字字 钟 王 尽可师。”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凡遇名流,即索新句,视其地之宽窄,以为字之大小,或为鹅帖行书,或为蝇头小楷。”《红楼梦》第七十回:“ 宝玉 拆开看时,却是一色去油纸上临的 钟 王 蝇头小楷,字跡且与自己十分相类。”《新华月报》1979年第2期:“他留下了他在新四军时期用蝇头小楷工整地记录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日记。”亦省作“ 蝇头楷 ”。 明 王世贞 《与俞仲蔚书》之十:“又考诸集,不无异同,要当以此册为正,聊识数语,须足下作蝇头楷,以铁手腕发之。”参见“ 蝇头细书 ”。
词语解释:蝇头细书 拼音:yíng tóu xì shū
指像苍蝇头一样细小的字。《南史·齐衡阳王钧传》:“ 钧 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侍读 贺玠 问曰:‘殿下家自有坟素,復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於检閲既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大字帖》:“字仅蝇头细书。”词语解释:蝇头楷 拼音:yíng tóu kǎi
见“ 蝇头小楷 ”。
词语解释:蝇头小楷 拼音:yíng tóu xiǎo kǎi
指极小的楷书。 元 丁鹤年 《雨窗宴坐与表兄论作诗写字之法》诗:“蝇头小楷写乌丝,字字 钟 王 尽可师。”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凡遇名流,即索新句,视其地之宽窄,以为字之大小,或为鹅帖行书,或为蝇头小楷。”《红楼梦》第七十回:“ 宝玉 拆开看时,却是一色去油纸上临的 钟 王 蝇头小楷,字跡且与自己十分相类。”《新华月报》1979年第2期:“他留下了他在新四军时期用蝇头小楷工整地记录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日记。”亦省作“ 蝇头楷 ”。 明 王世贞 《与俞仲蔚书》之十:“又考诸集,不无异同,要当以此册为正,聊识数语,须足下作蝇头楷,以铁手腕发之。”参见“ 蝇头细书 ”。
词语解释:蝇头细书 拼音:yíng tóu xì shū
指像苍蝇头一样细小的字。《南史·齐衡阳王钧传》:“ 钧 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侍读 贺玠 问曰:‘殿下家自有坟素,復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於检閲既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大字帖》:“字仅蝇头细书。”词语解释:两楷 拼音:liǎng kǎi
《太平御览》卷三九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陈国 张伯喈 弟 仲喈 妇炊於灶下,至井上,谓 喈 曰:‘我今日妆好不?’ 伯喈 曰:‘我 伯喈 也。’妇大慙愧。其夕时, 伯喈 到更衣,妇復遂牵其背曰:‘今旦大误,谓 伯喈 为卿。’答曰:‘我故 伯喈 也。’”后遂以“两喈”比喻孪生兄弟状貌极其相似,难以辨认。 宋 李清照 《贺人孪生启》:“无午未二时之分,有 伯仲 两 楷 之似。”注:“ 任文 二子孪生, 德卿 生於午, 道卿 生於未。 张伯楷 、 仲楷 兄弟,形状无二。”楷,当为“喈”之误。词语解释:隶楷 拼音:lì kǎi
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词语解释:梁楷 拼音:liáng kǎi
南宋画家。祖籍东平(今属山东)。1201-1204年为画院待诏。性疏放,人呼为“梁风(疯)子”。擅画人物、佛道、鬼神,创“减笔”泼墨画,对后世写意画有较大影响。亦工山水、花鸟。有《泼墨仙人图》等存世。词语解释:摹楷 拼音:mó kǎi
犹楷模。《北史·崔浩传》:“ 浩 既工书,人多託写《急就章》……世寳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摹楷。”按《魏书·崔浩传》作“模楷”。参见“ 楷2模 ”。词语解释:正楷 拼音:zhèng kǎi
即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 唐 徐浩 《古迹记》:“ 张芝 章草、 钟繇 正楷,时莫其先。”参见“ 楷2书 ”。词语解释:寸楷 拼音:cùn kǎi
约如方寸大小的楷体字。如:这孩子的寸楷写得很好。词语解释:恭楷 拼音:gōng kǎi
工整的楷书。《红楼梦》第七十回:“﹝ 寳玉 ﹞至次日起床,梳洗了,便在窗下恭楷临帖。” 张天翼 《皮带》四:“ 炳生先生 还是一刻也不休息地埋头抄麻衣什么,而且用恭楷。”词语解释:强楷 拼音:qiáng kǎi
亦作“彊楷”。 犹刚正。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彊楷坚劲,用在楨干,失在专固。”词语解释:师楷 拼音:shī kǎi
楷模。词语解释:工楷 拼音:gōng kǎi
工整的楷书。词语解释:精楷 拼音:jīng kǎi
精美端正。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赵水曹书画八砚》:“其《重定华夷图》方一尺有半,字如蝇头而体製精楷。”词语解释:章楷 拼音:zhāng kǎi
即正楷。 南朝 宋 羊欣 《古来能书人名》:“ 瑯玡 王廙 , 晋 平南将军、 荆州 将军,能章楷,传 钟 ( 钟繇 )法。”参见“ 正楷 ”。
词语解释:正楷 拼音:zhèng kǎi
即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 唐 徐浩 《古迹记》:“ 张芝 章草、 钟繇 正楷,时莫其先。”参见“ 楷2书 ”。词语解释:细楷 拼音:xì kǎi
小楷。 柳亚子 《〈燕子龛诗〉序》:“往还书间,如以粉红笺作蝇头细楷,造句亦絶俊,恒多悲感及过情之谈。”词语解释:行楷 拼音:xíng kǎi
书体名。近似行书的楷书。《金石林·绪论》:“行楷如二 王 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 怀仁 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是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赵松雪书杜集》:“ 赵松雪 手书 杜 诗一部,用朱丝栏,字作行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老爷把那名帖揭过去,见底下那篇信是张虚白斋寸笺,上面写着絶小的蝇头行楷。”词语解释:妙楷 拼音:miào kǎi
见“ 妙楷臺 ”。
词语解释:妙楷台 拼音:miào kǎi tái
隋炀帝 聚藏古书家墨迹之台,建在 东都 观文殿 后。《隋书·经籍志一》:“又聚 魏 已来古蹟名画,於殿后起二臺,东曰 妙楷臺 ,藏古跡;西曰 寳蹟臺 ,藏古画。”省称“妙楷”。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叙国朝求访》:“近侍暨馆阁诸公张筵纵观,图典之盛,无替 天禄 石渠妙楷 寳蹟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