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轸上声 [chǔn,动词][详注1][详注2][mǐn][详注3][音蠢。杂也。]


注1:吮 《玉篇》食允切《广韵》食尹切,音盾。《广韵》舐也。
注2:嶙 音凛。嶾嶙,山峻貌。《潘岳·西征赋》裁陂陀以嶾嶙。
注3:纯 音准。《书·顾命》篾席黼纯。《注》白黑杂缯缘之。《仪礼·士冠礼》服纁裳纯衣。《注》纯衣,缘衣也。又《既夕》缁纯。《注》饰衣曰纯。《礼·曲礼》冠衣不纯素。《注》纯,缘也。
末字词组
陛楯钩楯卤楯鲙楯橹楯杨楯武头楯 
阑楯荣楯腞楯鬻矛誉楯龙楯戈楯后楯 
甲楯矛楯刀楯引楯戟楯掷楯犀楯 

词语解释:陛楯  拼音:bì dùn
(1).谓执楯侍卫陛侧。亦指执楯立于陛侧的侍卫。《史记·滑稽列传》:“ 秦始皇 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集英殿秋宴》:“螭头左史笔,陛楯半更郎。” 明 高启 《西清对雨》诗:“晓湿宫城斾,寒沾陛楯衣。”
(2).护卫。《明史·倪岳传》:“且 延绥 边也,去京师远, 宣府 、 大同 亦边也,去京师近。彼有门庭之喻,此无陛楯之严,可乎?” 汪东 《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改革之权,操之於上,而下尽输其资产生命以为之陛楯,上復慨与以高爵厚禄以施之报酬,则杀人流血之暴祸,于以消灭,立宪是已。”
即梐枑。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八:“今衙门列木於衢,俗名攩众,即古之陛楯也。”参见“ 梐枑 ”。
词语解释:梐枑  拼音:bì hù
用木条交叉制成的栅栏,置于官署前遮拦人马。又称行马。《周礼·天官·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再重。” 郑玄 注引 杜子春 曰:“梐枑,谓行马。” 唐 元稹 《梦游春七十韵》:“石压破栏干,门摧旧梐枑。” 章炳麟 《訄书·经武》:“夫家有梐枑,而国有甲兵,非大同之世,则莫是先矣。”
词语解释:阑楯  拼音:lán dùn
栏杆。 南朝 梁元帝 《摄山栖霞寺碑》:“七重阑楯,七宝莲花,通风承露,含香映日。” 唐 温庭筠 《雍台歌》:“盘紆阑楯临高臺,帐殿临流鸞扇开。”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仙桥南北约数百步,桥面三虹,朱漆阑楯,下排雁柱,中央隆起,谓之‘骆駞虹’,若飞虹之状。”
词语解释:甲楯  拼音:jiǎ dùn
亦作“ 甲盾 ”。
(1).盔甲和盾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墨子·非攻中》:“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居无何, 条侯 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宋史·外戚传中·李昭亮》:“ 昭亮 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
(2).泛指武器。 清 唐甄 《潜书·卿牧》:“无征伐转输之劳,以造舟车,增甲楯。”
(3).指披甲持盾的士兵。《左传·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 。” 宋 李纲 《议国是》:“夫 吴 伐 越 , 勾践 以甲楯三百,栖於 会稽 。”
(4).披甲持盾。 明 刘基 《次韵追和音上人》:“他年甲楯孤臣泣,此日斋鐘老衲闲。”
(5).指仪仗卫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仪卫具五兵,今不言他兵,独以甲楯为名者,行道之时,甲楯居外,餘在内。”
词语解释:钩楯  拼音:gōu dùn
(1).即钩盾。《后汉书·桓帝纪》:“闰月甲午, 南宫 长秋 和欢殿 后鉤楯、掖庭、朔平署火。”参见“ 鉤盾 ”。
(2).弯曲如钩的栏杆。 唐 黄滔 《馆娃宫赋》:“基扃鬱律,鉤楯参差。”
词语解释:钩盾  拼音:gōu dùn
亦作“钩盾”。 古代职官和官署名。 汉 少府属官有钩盾令,职掌园苑游观之事, 晋 亦有之; 隋 唐 曰钩盾署,属司农寺,职掌薪炭鹅鸭薮泽之物,以供祭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中书謁者、黄门、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 颜师古 注:“鉤盾主近苑囿。”《文选·张衡〈东京赋〉》:“奇树珍果,鉤盾所职。” 薛综 注:“鉤盾,今官,主小苑。” 清 赵翼 《米贵》诗:“祗应钩盾田犹旷,可惜高空种不成。”
词语解释:荣楯  拼音:róng dùn
华美的栏杆。 晋 左思 《吴都赋》:“抗 神龙 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 宋 岳珂 《桯史·馆娃浯溪》:“荣楯可居,适足华吾庐,胡足以隳吾之都。”
词语解释:矛楯  拼音:máo dùn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词语解释:卤楯  拼音:lǔ dùn
(1).大盾。古代用来遮挡刀箭等的武器。卤,通“ 橹 ”。《汉书·陈汤传》:“ 汉 兵四面推卤楯,并入土城中。”《明史·孙承宗传》:“造甲胄、器械、弓矢、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
(2).指掌握卤楯的兵。《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三年》:“卤楯为前,戟弩为后,仰射城楼上人。” 清 王晫 《今世说·政事》:“ 周 指挥卤楯、藺石、渠答,施设有序,手发大黄,应弦殪敌,长啸若神人。”
词语解释:腞楯  拼音:dùn dùn
有画饰的殡车。《庄子·达生》:“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於腞楯之上、聚僂之中,则为之。” 成玄英 疏:“腞,画饰也。楯,筴车也。谓画輀车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上·庄子》:“腞读为輇,谓载柩车也……楯读为輴,亦为载柩车也。”
词语解释:刀楯  拼音:dāo dùn
刀和盾牌。古代短兵器。《毗耶娑问经》卷上:“譬如国王住於城,怖畏他军,先作坑堑,周匝遶城,备具粮食、弓箭、刀楯种种器仗。”《旧唐书·盛彦师传》:“﹝ 盛彦师 ﹞便领众踰 熊耳山 南,傍道而止,令弓弩者夹路乘高,刀楯者伏於溪谷。令曰:‘待贼半渡,一时齐发,弓弩据高纵射,刀楯即乱出薄之。’”
词语解释:鲙楯  拼音:kuài dùn
鳓鱼的别种。形短而圆,状类树楯,故名。产于海。 明 胡世安 《异鱼赞闰集·鲙楯》:“鱠之大者,状楯得名,脯同嚼蜡,市肆攸轻。”自注:“鱠楯,鱠鱼大者,形短而员,状类如楯,故名。重可数百觔,渔人不常得之,间有脯而出于枯鱼之肆。人厌其肉老无味,空负大名耳。”
词语解释:鬻矛誉楯  拼音:yù máo yù dùn
谓自相矛盾,不能两立。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是 楚 人鬻矛誉楯,两难得而俱售也。”参见“ 矛楯 ”。
词语解释:矛楯  拼音:máo dùn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词语解释:引楯  拼音:yǐn dùn
犹拔擢。《淮南子·俶真训》:“其所居神者,臺简以游太清,引楯万物,羣美萌生。” 高诱 注:“引楯,拔擢也。” 庄吉逵 校注:“按引楯当作揗,从手旁。”
词语解释:橹楯  拼音:lǔ dùn
大盾。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下》:“ 汉 兵四面推櫓楯,并入土城。”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累箱实土,以作櫓楯。”
词语解释:龙楯  拼音:lóng dùn
见“ 龙盾 ”。
词语解释:龙盾  拼音:lóng dùn
亦作“ 龙楯 ”。 画有龙的盾牌。《诗·秦风·小戎》:“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毛 传:“龙盾,画龙其盾也。”《隋书·音乐志中》:“武弁,朱褠衣,乌皮履,三十二人,执戈,龙楯。”
词语解释:戟楯  拼音:jǐ dùn
见“ 戟盾 ”。
词语解释:戟盾  拼音:jǐ dùn
亦作“ 戟楯 ”。 戟和盾。《六韬·林战》:“使吾三军,分为衝陈,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汉书·李陵传》:“ 陵 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晋书·羊祜传》:“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
词语解释:杨楯  拼音:yáng dùn
杨木做的盾牌。《左传·定公六年》:“﹝ 乐祁 ﹞献杨楯六十於 简子 。” 杨伯峻 注:“古代盾或以木为之,此杨木非水杨……则此杨楯之杨或即黄杨,木材黄色,质坚緻,故以为盾。” 宋 徐晋卿 《春秋经传类对赋》:“ 孟庄子 为橁琴而示暇, 宋 乐祁 献杨楯以貽辜。”
词语解释:戈楯  拼音:gē dùn
见“ 戈盾 ”。
词语解释:戈盾  拼音:gē dùn
亦作“ 戈楯 ”。
(1).戈和盾。亦泛指兵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臧氏 使五人以戈楯伏诸 桐汝 之閭。”《周礼·夏官·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
(2).借指战争。 明 方孝孺 《奉怀太史公》诗:“哀彼草昧初,遗黎困戈盾。”
词语解释:掷楯  拼音:zhì dùn
《后汉书·逸民传·蓬萌》:“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 萌 候迎拜謁,既而掷楯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 长安 学,通《春秋经》。” 李贤 注:“亭长主捕盗贼,故执楯也。”后以“掷楯”为舍弃微职,重新就学的典故。 唐 罗隐 《投秘书监韦尚书启》:“若某者燎薪就学,掷楯攻文……永言浮世,堪比多歧。”
词语解释:武头楯  拼音:wǔ tóu dùn
即虎头盾。兵器名。《北史·齐任城王云传》:“﹝ 任城王 ﹞ 云 曰:‘夷狄之马初不见武头楯,若令此楯在前,破之必矣。’”
词语解释:后楯  拼音:hòu dùn
后盾。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斯密亚丹学说》:“况乎今日帝国主义日行,各国之民业,皆以政府为后楯,以出而竞于世界。”参见“ 后盾 ”。
词语解释:后盾  拼音:hòu dùn
比喻后边的支援力量。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湘军之义勇》:“其体质健壮,尚须操练者,则列为后盾。” 郭澄清 《大刀记》第二十章:“这如山如海的人群,是出征健儿们的坚强后盾。”
词语解释:犀楯  拼音:xī dùn
坚固的盾牌。《韩非子·难二》:“ 赵简子 围 卫 之郛郭,犀楯、犀櫓立於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 王先慎 集解:“犀,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