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语上声 [yǔ,语言][chǔ chú,居住、处理,动形词]屿[详注1][yǔ,给予][yǔ,赐予][详注2][jǔ][详注3][zhù][duō]峿[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諿[详注4]汿


注1:去 墟上声。《集韵》彻也。又藏也。《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注》去,收藏也。又《集韵》或作弆。《前汉·陈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皆藏弆以为荣。《注》弆,亦藏也。
注2:御 《类篇》偶举切,驭上声。止也。《左传·襄四年》季孙不御。《注》御,止也。《释文》御,鱼吕反。 又鲁邑名。《左传·襄二十二年》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注》御叔,鲁御邑大夫。《释文》御,鱼吕反。
注3:作 zuò,音阻。《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注4:鐻 音巨。与簴同。钟鼓之柎也。《史记·秦始皇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
共9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吴楚激楚捶楚伤楚散楚诱秦诓楚栲楚搒楚
楚楚齐楚存楚霸楚榜楚艰楚杖楚济济楚楚
荆楚济楚恻楚新楚伧楚错楚榛楚淮阴平楚
平楚酸楚含楚荒楚挞楚北辕适楚欢楚掠楚
三楚悲楚蛮楚心楚衡楚葱楚槚楚挥楚
南楚痛楚夏楚宿楚哀楚隽楚黄楚楚悼楚
凄楚诅楚苌楚华楚谏楚二楚酷楚惨楚
西楚献楚愁楚棰楚责楚事齐事楚俊楚晨秦暮楚
翘楚束楚鞭楚张楚创楚鲜楚鹤楚朝秦暮楚
清楚苦楚北楚辛楚贾楚两楚棘楚怆楚

词语解释:吴楚  拼音:wú chǔ
(1). 春秋 吴国 与 楚国 。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吴 楚 凭 江 ,负固 方城 。”
(2).泛指 春秋 吴 楚 之故地。即今 长江 中、下游一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君 吴 楚 之士,亡国之餘,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吴 楚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明 许宗鲁 《登齐山楼》诗:“ 淮 淝 山色尊前出, 吴 楚 江流画里看。” 陈毅 《咏三峡》诗:“总嫌太狭窄, 吴 楚 天地宽。”
(3).指 吴 地和 楚 地。比喻不同区域。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虽讎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 吴 楚 异乡,此绳一繫,终不可逭。”
(4).指 汉高祖 分封的 吴 楚 诸侯国。《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吴 楚 反,闻。”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然 高祖 封建,地过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连城数十,上下无别,权侔京室,故有 吴 楚 七国之患。” 清 姚鼐 《贾生明申商论》:“﹝ 景帝 ﹞其资如此,而 鼂错 又以 申 商 进之,何怪有 吴 楚 之难。”
词语解释:楚楚  拼音:chǔ chǔ
(1).鲜明貌。《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毛 传:“楚楚,鲜明貌。” 唐 白居易 《早朝》诗:“翩翩稳鞍马,楚楚健衣裳。”
(2).谓清晰。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道士﹞则取席上诸拌盂盌盎之类,十五累之,举而大嚼,如嚼冰雪,齿声楚楚可听也。”
(3).蕃茂貌。《诗·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朱熹 集传:“楚楚,盛密貌。” 清 赵翼 《园居》诗之三:“微雨过林端,楚楚出新碧。”
(4).排列整齐貌。 清 王韬 《淞滨琐语·李延庚》:“亭中棐几湘帘,笔牀砚匣,位置楚楚。”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祝培之画》:“箱笼二十,楚楚排列。”
(5).姣美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双灯》:“ 魏 细瞻女郎,楚楚若仙,心甚悦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王大姑》:“女名 大姑 ,貌楚楚,性敏慧。”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景》:“如余所见 潮州 之 竹姑 , 兴寧 之 贞娘 ……皆眉黛楚楚,一笑嫣然。”
(6).形容杰出,出众。《魏书·祖莹传》:“ 莹 与 陈郡 袁翻 齐名秀出,时人为之语曰:‘京师楚楚, 袁 与 祖 ; 洛 中翩翩, 祖 与 袁 。’” 宋 张孝祥 《鹧鸪天·平国弟生日》词:“楚楚吾家千里驹,老人心事正关渠。”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四折:“你道是济济衣冠,楚楚人才。” 清 周亮工 《又与张瑶星》:“先生所钞一则,笔墨楚楚,是此公不多见之笔。”
(7).形容严肃,端庄。 宋 叶适 《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执政惮其楚楚,不敢狎,而亦不能亲也。” 明 丘汝成 《端正好·上太师》套曲:“贯胸襟虎略龙韜,威仪楚楚全忠厚。”
(8).形容忧戚,凄苦。《魏书·高宗纪论》:“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诗:“后人写出《乌啼引》, 吴 调哀弦声楚楚。”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懨懨白昼长,楚楚黄昏细。” 清 龚自珍 《洞仙歌》:“平生有恨,自酸酸楚楚,十五年来梦中绪。”
词语解释:荆楚  拼音:jīng chǔ
(1). 荆 为 楚 之旧号,略当古 荆州 地区,在今 湖北 湖南 一带。《诗·商颂·殷武》:“挞彼 殷武 ,奋伐 荆楚 。”《楚辞·大招》:“自恣 荆楚 ,安以定只。” 唐 杜甫 《江上》诗:“江上日多雨,萧萧 荆楚 秋。” 宋 周邦彦 《齐天乐·端午》词:“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 荆楚 。” 清 魏源 《〈圣武记〉序》:“ 荆楚 以南,有积感之民焉。”
(2).木名。古时用为刑杖。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一:“ 太祖 指道旁荆楚谓世子曰:‘古者用此为扑刑,盖以其能去风,虽伤不至过甚。’”
词语解释:平楚  拼音:píng chǔ
(1).谓从高处远望,丛林树梢齐平。 南朝 齐 谢朓 《宣城郡内登望》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唐 李商隐 《访隐》诗:“月从平楚转,泉自上方来。”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平林》:“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 鲁迅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2).犹平野。 宋 文天祥 《汶阳道中》诗:“平楚渺四极,雪风迷远天。” 清 冯桂芬 《劝树桑议》:“西北诸省千百里,弥望平楚,莫不宜桑。”
词语解释:三楚  拼音:sān chǔ
(1). 战国 楚 地疆域广阔, 秦 汉 时分为 西楚 、 东楚 、 南楚 ,合称 三楚 。《史记·货殖列传》以 淮北 、 沛 、 陈 、 汝南 、 南郡 为 西楚 ; 彭城 以东, 东海 、 吴 、 广陵 为 东楚 ; 衡山 、 九江 、 江南 、 豫章 、 长沙 为 南楚 。《汉书·高帝纪上》“ 羽 自立为 西楚 霸王 ”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音义》,以 江陵 (即 南郡 )为 南楚 , 吴 为 东楚 , 彭城 为 西楚 。二说不同。后人诗文中多以泛指 长江 中游以南,今 湖南 湖北 一带地区。 唐 李商隐 《过郑广文旧居》诗:“ 宋玉 平生恨有餘,远循 三楚 吊 三閭 。”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 刘郎 豪气今何在,应是 九疑 三楚 。” 孙中山 《挽刘道一》诗:“半壁东南 三楚 雄, 刘郎 死去霸图空。”按, 刘道一 , 湖南 湘潭 人。
(2). 五代 时, 马殷 据 长沙 , 周行逢 据 武陵 , 高季兴 据 江陵 ,都在古 楚 地,亦称 三楚 。见 宋 周羽翀 《三楚新录》
词语解释:南楚  拼音:nán chǔ
古地区名。 春秋 战国 时, 楚国 在中原南面,后世称 南楚 ,为三 楚 之一。北起 淮 汉 ,南至 江南 ,约包括今 安徽 中部、西南部, 河南 东南部, 湖南 、 湖北 东部及 江西 等地区。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序》:“且夫 南楚 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史记·货殖列传》:“ 衡山 、 九江 、 江南 、 豫章 、 长沙 ,是 南楚 也,其俗大类 西楚 。”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我公奋鉞,耀威 南楚 , 荆 人或违,陈戎讲武。”
词语解释:凄楚  拼音:qī chǔ
凄凉悲痛。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寻思涉歷兮何囏阻,四拍成兮益悽楚。”《梁书·张缅传》:“听寡鹤之偏鸣,闻孤鸿之慕侣;在客行而多思,独伤魂而悽楚。”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鎞订》:“只是要一个可意的人儿,真也难遇,目今初冬天气,好不悽楚人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良工闻琴鸣之异,往听之,曰:‘此非狐也,调悽楚,有鬼声。’”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 康子 悽楚伤怀,日月噫欷,不絶於心。”
凄凉悲哀。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其曲凄楚动人,杳杳在耳。” 清 纳兰性德 《锦堂春·秋海棠》词:“天寒翠袖添凄楚,愁近欲栖鸦。”
凄凉悲哀。 唐 黄滔 《送君南浦赋》:“莫不捻 嶰 竹以凄楚,拨 湘 絃而激越。” 元 沉和 《赏花时·潇湘八景》套曲:“听山寺晚鐘,声声凄楚。”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您吻儿鼓,爪儿露,这是蛇啣径寸的报恩珠。俺怎对付,好凄楚。手忙脚乱紧支吾,不住的把天呼!” 王西彦 《夜宴》六:“他的牌艺、横箫和酒量被称为‘毛公三绝’。一到酒足的时候,就会开腔唱《孟姜女哭夫》,调子极其凄楚动人。”
词语解释:西楚  拼音:xī chǔ
(1).古地域名。 三楚 之一。《史记·货殖列传》:“夫自 淮北 沛 、 陈 、 汝南 、 南郡 ,此 西楚 也。” 南朝 梁 沉约 《为晋安王谢南兖州章》:“进不能闲诗 西楚 ,好礼 北河 ;退无以振采六条,宣风万里。”参见“ 三楚 ”。
(2).古国号。 秦 亡, 项羽 自立为 霸王 ,有 西楚 、 东楚 与 梁 地共九郡,因建都於 西楚 彭城 ,国号“西楚”。《文选·邹阳〈上书吴王〉》:“兵不留行,收弊人之倦,东驰 函谷 , 西楚 大破。”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 项羽 自号 西楚霸王 。” 晋 潘岳 《西征赋》:“外罹 西楚 之祸,内受牧竖之焚。”
词语解释:三楚  拼音:sān chǔ
(1). 战国 楚 地疆域广阔, 秦 汉 时分为 西楚 、 东楚 、 南楚 ,合称 三楚 。《史记·货殖列传》以 淮北 、 沛 、 陈 、 汝南 、 南郡 为 西楚 ; 彭城 以东, 东海 、 吴 、 广陵 为 东楚 ; 衡山 、 九江 、 江南 、 豫章 、 长沙 为 南楚 。《汉书·高帝纪上》“ 羽 自立为 西楚 霸王 ”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音义》,以 江陵 (即 南郡 )为 南楚 , 吴 为 东楚 , 彭城 为 西楚 。二说不同。后人诗文中多以泛指 长江 中游以南,今 湖南 湖北 一带地区。 唐 李商隐 《过郑广文旧居》诗:“ 宋玉 平生恨有餘,远循 三楚 吊 三閭 。”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 刘郎 豪气今何在,应是 九疑 三楚 。” 孙中山 《挽刘道一》诗:“半壁东南 三楚 雄, 刘郎 死去霸图空。”按, 刘道一 , 湖南 湘潭 人。
(2). 五代 时, 马殷 据 长沙 , 周行逢 据 武陵 , 高季兴 据 江陵 ,都在古 楚 地,亦称 三楚 。见 宋 周羽翀 《三楚新录》
词语解释:翘楚  拼音:qiáo chǔ
语本《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郑玄 笺:“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用以比喻杰出的人材或突出的事物。 唐 孔颖达 《〈春秋正义〉序》:“ 刘炫 於数君之内,实为翘楚。”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词:“ 王郎 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鶩,竞传佳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三·酉阳杂俎》:“自 唐 以来,推为小説之翘楚,莫或废也。”《孽海花》第三二回:“ 梦兰 本是交际场中的女王,来做姐妹花中的翘楚,不用説灵心四照,妙舌连环,周旋得春风满座。” 黄兴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之前因后果》:“此次死义诸烈士,皆吾党之翘楚, 民国 之栋樑。”
词语解释:清楚  拼音:qīng chǔ
(1).清晰;明白;有条理。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蜀门讽》:“ 蒋貽恭 本 江 淮 人,无媚世之諂,有咏人之才。全 蜀 士流,莫不畏惧。初见则言词清楚,不称是非,后来则脣吻张皇,便分丑美。”《儒林外史》第四五回:“等我把这件事料理清楚了,来接大哥。”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五:“ 大文 ,先把你的案头整理清楚。” 浩然 《艳阳天》第十一章:“ 马连福 说:‘分麦子的事儿不是早就说清楚了,你们怎么一个劲地穷嘀咕!’”
(2).清朗。 宋 罗烨 《醉翁谈录·烟花品藻》:“不随红紫争妍媚,清楚精神自一家。”
(3).清峻严整。 宋 林逋 《台城寺水亭》诗:“清楚曾经 晋 ,荒唐直到 隋 。”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心香》:“ 善才姐 ,你做了仙娥,消瘦甚的?俺説道院清楚,胜却人间多少。”
(4).整理。《英烈传》第六回:“只见这些和尚走来埋怨説:‘你把这些柴乱堆乱塞,到要我们替你清楚,你独自在此耍子。’”
(5).犹齐楚。清洁整齐。《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虽然女子,却只打扮如男子,衣服、鞋袜,头上头髮,前齐眉,后齐项,一似个小头陀,且是生得清楚,在房内茶饭针线。”《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公子看那女子,人物清楚,比门前站的,更胜几分。”
(6).了解。 吉学霈 《洛阳桥上》:“当然啦,我清楚咱们的干部不会打人,也不会骂人。”
词语解释:激楚  拼音:jī chǔ
(1).高亢凄清。《楚辞·招魂》:“宫庭震惊,发激楚些。”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章八元》:“少喜为诗,尝於邮亭偶题数语,盖激楚之音也。” 清 顾炎武 《赋得江介多悲风》:“哀音生地籟,激楚入天风。”
(2).激愤悲痛。《明史·张居正传》:“事闻, 时行 等与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刑部尚书 潘季驯 疏尤激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侯》:“既闻 细侯 已嫁,心甚激楚。”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然此特后儒之言,实则激楚之言,奔放之词。”
(3).曲名。《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鄢 郢 繽纷,《激楚》《结风》。” 颜师古 注引 郭璞 曰:“《激楚》,歌曲也。” 唐 独孤及 《东平蓬莱驿置酒留宴》诗:“ 齐 童如花解 郢 曲,起舞《激楚》《採莲》。” 元 张宪 《白苧舞词》:“轻云冉冉白胜雪,《激楚》一曲回风高。”
词语解释:齐楚  拼音:qí chǔ
(1).整齐美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自实 ﹞住了多日,把冠服多整饰齐楚,面庞也养得黑色退了,然后到门求见。”《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 褚一官 也衣冠齐楚的跟在后面。”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 周宏道 看他打扮齐楚,像是要走了的样子才说:‘怎么,不戴上缨帽吗?’”
(2).齐备;齐全。《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到了二厅,看见做戏的场口已经铺设的齐楚。” 赵树理 《锻炼锻炼》:“ 小四 说:‘今天大家来得这样齐楚,我很高兴。’”
词语解释:济楚  拼音:jǐ chǔ
(1).美好。 宋 柳永 《木兰花》词:“ 心娘 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 宋 张元干 《青玉案》词:“心字龙涎饶济楚。” 元 无名氏 《争报恩》楔子:“我见你这小的,生的乾净济楚,委的着人。”《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夫妻两口,单生一子,取名 孝基 ,生得相貌魁梧,人物济楚,深通今古,广读诗书。”
(2).引申为出众、出色。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想那廝着人讚称,天生的济楚才能。”《玉佛缘》第三回:“ 子玉 是趋时的,也谈谈新学,催各属开办学堂,自己把省城里的大学堂整理得十分济楚。”
(3).引申为兴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那 江 家原无什么大根基,不过生意济楚,自经此一番横事剥削之后,家计萧条下来。”
(4).整齐鲜明。 宋 李清照 《永遇乐》词:“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入梦》:“儘风华,衣冠济楚多文雅。”
词语解释:酸楚  拼音:suān chǔ
(1).悲痛凄楚。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上释皇乾震动之怒,下解黎庶酸楚之情也。”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四:“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嘆,发为诗什,特为酸楚。”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他的心涌起一阵阵的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
(2).酸疼痛楚。《太平广记》卷三○六引《河东记·卢佩》:“ 佩 即先入白母。母方呻吟酸楚之次,闻 佩 言,忽觉小瘳。”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大通和尚》:“进士骨节酸楚,腹中雷鸣,溲溺俱下。”
词语解释:悲楚  拼音:bēi chǔ
哀伤凄楚。《再生缘》第二一回:“荒凉景况堪悲楚,感动了久抱凌云美少年。”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他想起了夭折的孩子,走道的媳妇,心里涌出了悲楚。”
词语解释:痛楚  拼音:tòng chǔ
(1).痛苦;苦楚;疼痛。《后汉书·独行传·陆续》:“ 续 与主簿 梁宏 、功曹史 駟勋 及掾史五百餘人诣 洛阳 詔狱就考,诸吏不堪痛楚,死者大半。”《宣和遗事》后集:“﹝知军﹞命左右拽帝坐地上,以柳条鞭十五餘下,帝哭泣如雨,痛楚久而方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生胸间瘇起如桃,一夜如碗,痛楚呻吟。” 冰心 《南归》:“我纵然尽写出这深悲极恸的往事,我还能在你们心中,加上多少痛楚?!”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四:“ 徐守仁 威风凛凛地挺直了腰,扁担在他肩上显得轻松的多了,肩膀一点也不痛楚了。”
(2).犹沉痛。 李大钊 《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一边是些符咒拳术,一边是些机关枪大炮,自然是敌不过,自然在事实上与以很痛楚的教训。”
词语解释:诅楚  拼音:zǔ chǔ
见“ 诅楚文 ”。
词语解释:诅楚文  拼音:zǔ chǔ wén
秦国 石刻。内容为 秦王 祈求天神制克 楚 兵,复其边城,故后世称“诅楚文”。据考证,约为 秦惠文王 和 楚怀王 时事。已发现三石:一为“巫咸”,一为“大沉厥湫”,一为“亚驼”, 宋 时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出土。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秦祀巫咸神文》:“右《秦祀巫咸神文》,今流俗谓之‘诅楚文’。其言首述 秦穆公 与 楚成王 事,遂及 楚王 熊相 之罪。”亦省称“ 诅楚 ”。 明 何景明 《观石鼓歌》:“《之罘》《诅楚》几埋没,此石照耀垂千春。”参阅 郭沫若 《诅楚文考释》
词语解释:献楚  拼音:xiàn chǔ
指 春秋 时 卞和 向 楚王 献璞玉反遭刑之事。比喻怀才不遇,投效无门。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弹冠空被笑,献 楚 自多伤。” 唐 元稹 《献荥阳公主五十韵》:“会将连献 楚 ,深耻谬游 燕 。”参见“ 献玉 ”。
词语解释:献玉  拼音:xiàn yù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得宝玉,先后献给 楚 厉王 、 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 楚文王 即位, 和 抱玉璞哭于 荆山 下, 楚王 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 唐 陆畅 《下第后病中》诗:“献玉频年命未通,穷秋成病悟真金。” 金 元好问 《寄答飞卿》诗:“古来献玉犹难售,此日闻《韶》本不图。”
词语解释:束楚  拼音:shù chǔ
(1).一捆荆柴木。《诗·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 朱熹 集传:“楚,木也。”
(2).捆荆成束。《诗·唐风·绸缪》:“绸繆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唐 白居易 《想东游五十韵》:“悬旌心宛转,束楚意绸繆。”一说,喻男女成婚。参见“ 束薪 ”。
词语解释:束薪  拼音:shù xīn
(1).捆扎起来的柴木,一捆薪柴。《诗·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汉书·朱买臣传》:“﹝ 买臣 ﹞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明 刘基 《郁离子·天地之盗》:“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 清 朱鹤龄 《广志》诗:“兰艾同荣,望秋则槁。虽在束薪,终是芳草。”
(2).比喻男女成婚。《诗·唐风·绸缪》:“绸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马瑞辰 通释:“诗人多以薪喻婚姻……此《诗》‘束薪’、‘束芻’、‘束楚’,《传》谓‘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
(3).捆柴。 唐 皮日休 《樵子》诗:“束薪白云湿,负担春日暮。” 宋 陆游 《园中晚饭示儿子》诗:“涧底束薪供晚爨,街头糴米续晨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乃束薪爇火,抛阶下。瞬息烟蔽房屋,对面相失。”
词语解释:苦楚  拼音:kǔ chǔ
苦痛。多指生活上的感受。《北齐书·崔昂传》:“尚严猛,好行鞭挞,虽苦楚万端,对之自若。”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医药过凉,伤及下臟,淋痔并作,日夜苦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一念之差,不安生理,遂做出此等事来,受尽苦楚。”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世界这样大,可是到处穷人都这样惨!连长的身世,也让战士们各人想起各人的苦楚。”
词语解释:捶楚  拼音:chuí chǔ
杖击;鞭打。亦为古代刑罚之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益护其短也。” 唐 韩愈 《赠张功曹》诗:“判司卑官不堪説,未免捶楚尘埃间。”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马啮定襄簿》:“ 河西 程氏 马逸,直上厅,嚙主簿,倒。旁立数十人,号叫捶楚,不能救。” 清 王晫 《今世说·识鉴》:“其师 计青麟 ,大加捶楚。”
词语解释:存楚  拼音:cún chǔ
春秋 时 吴国 攻破 楚国 , 楚 申包胥 赴 秦国 求救,在 秦 廷痛哭七日夜,终于使 秦 发兵败 吴 而存 楚 。见《左传·定公四年》。 汉 田邑 《报冯衍书》:“ 墨翟 累茧救 宋 , 申包胥 重胝存 楚 。”后用以指为国效忠。 唐 骆宾王 《咏怀》:“宝剑思存 楚 ,金鎚许报 韩 。”
词语解释:恻楚  拼音:cè chǔ
悲痛。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慼见容色,泪落入俎。侍祠之臣,助我惻楚。” 宋 曾巩 《祭王逵龙图文》:“闻公之逝,惻楚歔欷,戴德莫酬,寓荐以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 宗 曳坐,执手款曲,歷诉艰难,不觉惻楚。”
词语解释:含楚  拼音:hán chǔ
带着痛苦的神情。 晋 陆云 《牛责季友》:“而崎嶇陇坂,息驾郊牧,玉容含楚,孤牛在疾,何子崇道与德而遗贵与富之甚哉?”
词语解释:蛮楚  拼音:mán chǔ
即 蛮荆 。 唐 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 辛生 尝南依 蛮楚 ,专志於学。”集注引 孙汝听 曰:“﹝ 蛮楚 ﹞谓 荆州 也。”参见“ 蛮荆 ”。
词语解释:蛮荆  拼音:mán jīng
古代称 长江 流域中部 荆州 地区,即 春秋 楚国 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诗·小雅·采芑》:“蠢尔 蛮荆 ,大邦为讎。” 朱熹 集传:“ 蛮荆 , 荆州 之蛮也。”《后汉书·李膺传》:“ 緄 前讨 蛮荆 ,均 吉甫 之功。” 宋 欧阳修 《金鸡》诗:“ 蛮荆 鲜人秀,厥美为物怪。”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南蛮。”
词语解释:夏楚  拼音:jiǎ chǔ
(1).古代学校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后亦泛指体罚学童的工具。《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郑玄 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明史·职官志二》:“有不率者,扑以夏楚;不悛,徙謫之。其率教者,有升堂积分超格叙用之法。课业倣书,季呈翰林院考校,文册岁终奏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尔敢下,我且以夏楚扑尔。”
(2).泛指用棍棒等进行体罚。多用于对未成年者。《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后性庄严,颇达古今。 金 主已立为太子,有过,尚切责之;及即位,始免夏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诚》:“午前不知何往,业夏楚之。” 林纾 《薛则柯先生传》:“若将归,当请杖於若母,吾不忍夏楚若矣。”
词语解释:苌楚  拼音:cháng chǔ
即羊桃。野生,开紫红花,实如小桃,可食。《诗·桧风·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粳粮虽御,独为萇楚。”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卷三:“羊桃,即《毛诗》之萇楚也。”
词语解释:愁楚  拼音:chóu chǔ
忧愁痛苦。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三章:“他愁楚地说:‘原来我们盘算这粮站是临时的,打 榆林 是十来八天的事。’” 康濯 《我的两家房东》:“这个女人有什么愁楚心事啊?”
词语解释:鞭楚  拼音:biān chǔ
刑具。鞭子和刑杖。引申为鞭打。 明 唐顺之 《彭翠岩处士墓表》:“其治狱多所贷舍,不以锻鍊为能,虽鞭楚常恐伤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犬灯》:“主人益怒,谓僕曰:‘来时,当捉之来;不然,则有鞭楚。’”
词语解释:北楚  拼音:běi chǔ
楚 地的北部。《淮南子·氾论训》:“ 北楚 有任侠者,其子孙数諫而止之,不听也。”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僧可朋》:“虽陪 北楚 三千客,多话 东林 十八贤。”
词语解释:伤楚  拼音:shāng chǔ
哀痛。《晋书·孔坦传》:“得八月十五日书,知疾患转篤,遂不起济,悲恨伤楚,不能自胜。”《魏书·酷吏传·于洛侯》:“乃立四柱磔其手足,命将絶,始斩其首,支解四体,分悬道路。见之者无不伤楚,闔州惊震,人怀怨愤。”
词语解释:霸楚  拼音:bà chǔ
指 项羽 。因曾自封 西楚霸王 ,故称。《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霸楚 寔丧,皇 汉 凯入。” 刘良 注:“ 霸楚 ,谓 项羽 也。”
词语解释:新楚  拼音:xīn chǔ
整洁。《南史·王思远传》:“ 思远 立身简洁,诸客有诣己者,覘知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
词语解释:荒楚  拼音:huāng chǔ
指野草丛木杂生之地。 晋 张协 《杂诗》之九:“溪壑无人跡,荒楚鬱萧森。” 唐 陈子昂 《国殇文》:“恨非其死兮山阿,血流骨积殪荒楚。” 清 汪琬 《玉钩斜》诗:“月观凄凉罢歌舞,三千艳质薶荒楚。”
词语解释:心楚  拼音:xīn chǔ
伤心。 晋 陆云 《赠顾彦先》诗之二:“言念君子,悵惟心楚。” 南朝 梁简文帝 《哀辞》:“忆餘态而心楚,想媚质而迴肠。” 萧红 《生死场》四:“五姑姑扶住 月英 的腰,但是她仍然使人心楚的在呼唤!”
词语解释:宿楚  拼音:sù chǔ
指丛生的树木。《文选·江淹〈杂体诗·张黄门苦雨〉》:“青苔日夜黄,芳蕤成宿楚。” 刘良 注:“宿楚,丛木也。”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织宿楚以成门,籍外扉而为户。”
词语解释:华楚  拼音:huá chǔ
华美整洁。 唐 令狐楚 《为人作谢赐行营将士匹段并设料等物状》:“需以饮食,比肩而肤革充盈;賁於束帛,连袂而衣裳华楚。”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济南王生》:“望舍后横屋数楹,帘幙华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士大夫华整》:“故相 江陵公 ,性喜华楚,衣必鲜美耀目。”
词语解释:棰楚  拼音:chuí chǔ
指鞭杖之类刑具。亦以称鞭杖之刑。《汉书·路温舒传》:“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北史·后妃传上·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左右纤介之愆,动加棰楚,多至百餘,少亦数十。” 明 翁大立 《吴妪》诗:“残躯被棰楚,苦切难具陈。”
箠楚:本指棍杖之类,引申为拷打。《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李善 注:“箠与棰同,以之笞人,同谓之‘箠楚’。箠、楚皆杖木之名也。” 唐 元稹 《授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制》:“守臣婴疾,幕吏擅权,挠政行私,亏恩剥下,过为箠楚,妄作威稜。” 明 屠隆 《昙花记·阎君勘罪》:“ 伏后 ,你可手执铁鞭,亲行箠楚。” 郭沫若 《〈孔雀胆〉后记》:“ 郑回 的教育很严, 凤迦异 和 异牟寻 ,都要受他的箠楚。”
词语解释:张楚  拼音:zhāng chǔ
(1). 秦 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 建立的政权,号为 张楚 ,取张大 楚国 之意。《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 乃立为王,号为 张楚 。” 司马贞 索隐引 李奇 云:“欲张大 楚国 ,故称 张楚 。”
(2). 宋 时 张邦昌 在 金 人扶持下建立的伪政权,国号 楚 ,故称 张楚 。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七月》:“ 金 人曰:‘ 黄河 以南,知有 张楚 而已,不知有 宋 也。’”
词语解释:辛楚  拼音:xīn chǔ
(1).辛酸痛楚。《后汉书·刘瑜传》:“臣在下土,听闻歌謡,骄臣虐政之事,远近呼嗟之音,窃为辛楚,泣血涟如。” 晋 陆机 《于承明作与士龙》诗:“俯仰悲林薄,慷慨含辛楚。”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聂夷中》:“﹝ 聂夷中 ﹞性俭,盖奋身草泽,备尝辛楚。”
(2).酸痛。 宋 梅尧臣 《欲阴》诗:“阴仍老易觉,体质预辛楚。”
词语解释:散楚  拼音:sàn chǔ
管闲事,说闲话。 元 曾瑞 《红绣鞋·风情》曲:“由那快抡锹的闪着手腕,散楚的叫破咽喉,俺两个痛关心的情越有。”
词语解释:榜楚  拼音:bǎng chǔ
拷打。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文》:“ 操 ( 曹操 )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一:“汝今言乃异同,朝廷将有制狱,汝何能受其榜楚乎。”
词语解释:伧楚  拼音:chen chǔ
(1). 魏 晋 南北朝 时, 吴 人以上国自居,鄙视 楚 人粗伧,谓之“傖楚”。因亦用为 楚 人的代称。《宋书·殷孝祖传》:“ 义兴 贼垂至 延陵 ,内外忧危,咸欲奔散。 孝祖 忽至,众力不少,并傖 楚 壮士,人情於是大安。”《南齐书·王融传》:“ 融 文辞辩捷……倾意宾客,劳问周款,文武翕习辐凑之。招集 江 西傖 楚 数百人,竝有干用。”《北齐书·王琳传》:“ 孝昭帝 遣 琳 出 合肥 ,鳩集义故,更图进取。 琳 乃缮舰,分遣招募, 淮 南傖 楚 ,皆愿戮力。” 清 吴伟业 《楚两生行》序:“有识之者曰:‘彼傖 楚 ,乃窃言是非,思有以挫之。’”
(2).指 楚 地方音。 清 黄遵宪 《杂感》诗:“我生千载后,语音杂傖 楚 。”
(3).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北史·王昕传》:“伪赏宾郎之味,好咏轻薄之篇,自谓模拟傖 楚 ,曲尽风制。推此为长,餘何足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我谓‘南人不復反矣’,傖楚何敢乃尔!必当有以报之!”
(4).粗俗。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曩 半塘老人 跋《藏春乐府》云:‘雄廓而不失之傖楚,醖藉而不流於侧媚。’余尝悬二语心目中,以赏会《藏春词》。”
词语解释:挞楚  拼音:tà chǔ
(1).鞭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妾击贼》:“嫂击贼若豚犬,顾奈何俛首受挞楚?”
(2).引申为欺凌。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况吾 中国 ,亦为孤儿,人得而挞楚鱼肉之。”
词语解释:衡楚  拼音:héng chǔ
指 楚 地。 衡山 在古 楚 地,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夕行闻夜鹤诗》:“势逐疾风举,求温向 衡楚 。”《隋书·音乐志上》:“大定 扬 越 ,震威 衡楚 。”
词语解释:哀楚  拼音:āi chǔ
悲伤凄楚。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四:“临觴多哀楚,思我故时人。”《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一隻黄雀,不知被何人打伤,叫得好生哀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墙外有人……反復吟诵,其声哀楚。” 萧红 《生死场》四:“这时候隔壁透出来的声音更哀楚。”
词语解释:谏楚  拼音:jiàn chǔ
春秋 时 楚 孙叔敖 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谏阻 楚庄王 伐 晋 。事见《韩诗外传》卷十。后用以为典。 唐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州毛司马秋九咏·秋蝉》:“隐榆非諫 楚 ,噪柳异悲 潘 。”
词语解释:责楚  拼音:zé chǔ
犹责打。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国内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所以受他们责楚的儿女也少有实心怨恨他父母的人。”
词语解释:创楚  拼音:chuàng chǔ
悲伤痛苦。创,通“ 愴 ”。《隶释·汉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过者创楚,惴惴其慄。”
词语解释:贾楚  拼音:jiǎ chǔ
槚楚,古代木制刑具。用以笞打。贾,通“ 檟 ”。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状谓本学规罚,其第一等屏斥,已该流罪,情重者贾楚,视流罪有加,今 子冲 等诬服之罪,不应流以上罪。”参见“ 檟楚 ”。
词语解释:槚楚  拼音:jiǎ chǔ
用槚木荆条制成的刑具,用以笞打。《晋书·虞预传》:“臣闻间者以来,刑狱转繁,多力者则广牵连逮,以稽年月;无援者则严其檟楚,期於入重。”《陈书·新安王伯固传》:“为政严苛,国学有墯游不脩习者,重加檟楚。”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又有 蒋貽恭 者,好嘲咏,频以此痛遭檟楚,竟不能改。”
词语解释:诱秦诓楚  拼音:yòu qín kuāng chǔ
战国 时 张仪 劝导 秦国 以连衡破合从,以诡诈手段欺骗 楚国 背 齐 向 秦 。后遂因以“诱秦誆楚”表示挑拨离间。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用诱 秦 誆 楚 之计,作摧兰折玉之谋。”参阅《史记·张仪列传》
词语解释:艰楚  拼音:jiān chǔ
艰难痛苦;艰难困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高年皤腹,俯仰艰楚。”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冈头石齿縈泥,滑泞廉利,备诸艰楚。”
词语解释:错楚  拼音:cuò chǔ
犹错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蛇人》:“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中,窸窣作响。” 蔡有守 《师子林》诗:“但见错楚间,乱石支苔岑。”
词语解释:北辕适楚  拼音:běi yuán shì chǔ
要到南方的 楚国 去,却驾车北行。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语本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 楚 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 楚 亦远矣。”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诗:“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 楚 。” 金 元好问 《新斋赋》:“倀北辕以适 楚 ,将畴问而知津。”
词语解释:葱楚  拼音:cōng chǔ
谓林木丛生,青翠茂密。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繐帷一朝冥漠, 西陵 忽其葱楚。”
词语解释:隽楚  拼音:jùn chǔ
杰出人物。 北周 韦孝宽 《檄陈文》:“伪公卿以下,或中华之冠带流寓 江 淮 ,或东南之雋楚世载名位。”
词语解释:二楚  拼音:èr chǔ
指 春秋 战国 时 楚国 之地。《隋书·南蛮传论》:“自 秦 并二 楚 , 汉 平 百越 ,地穷丹徼,景极 日南 ,水陆可居,咸为郡县。”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金陵 ﹞龙盘 钟山 ,虎踞 石城 ,门连三 吴 ,室控二 楚 。”
词语解释:事齐事楚  拼音:shì qí shì chǔ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 滕 ,小国也,间於 齐 楚 。事 齐 乎?事 楚 乎?”后以“事齐事楚”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 邹容 《革命军》第一章:“吾悲夫吾同胞之成事 齐 事 楚 任人掬抛之天性也。”
词语解释:鲜楚  拼音:xiān chǔ
鲜明整洁。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史公镐》:“﹝ 史公镐 ﹞既贵盛,衣服鲜楚。”
词语解释:两楚  拼音:liǎng chǔ
指 楚 地。 元 陈基 《游狼山寺》诗之一:“ 淮 海 北来吞 两楚 , 江 湖 南去控 三吴 。”
词语解释:栲楚  拼音:kǎo chǔ
拷打。栲,通“ 拷 ”。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 来俊臣 罗织,告故庶人 贤 二子……栲楚酸痛,奴婢妄证。二子自诬,并鞭杀之。”
词语解释:杖楚  拼音:zhàng chǔ
谓以棍棒拷打。楚,荆条做成的棒。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谐噱》:“ 柳冕 秀才性多忌讳,应举而同辈与之语有犯‘落’字者,则忿然见于词色。僕夫误犯,輒加杖楚。常语‘安乐’为‘安康’。”
词语解释:榛楚  拼音:zhēn chǔ
泛指丛木。 元 黄溍 《夜归》诗:“空山四寥寥,落日翳榛楚。”
词语解释:欢楚  拼音:huān chǔ
悲喜。 南朝 梁 周兴嗣 《答吴均》诗之二:“惊鳬起 北海 ,仪凤飞 上林 ,騫低不同翼,欢楚亦殊音。”
词语解释:槚楚  拼音:jiǎ chǔ
用槚木荆条制成的刑具,用以笞打。《晋书·虞预传》:“臣闻间者以来,刑狱转繁,多力者则广牵连逮,以稽年月;无援者则严其檟楚,期於入重。”《陈书·新安王伯固传》:“为政严苛,国学有墯游不脩习者,重加檟楚。”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又有 蒋貽恭 者,好嘲咏,频以此痛遭檟楚,竟不能改。”
词语解释:黄楚楚  拼音:huáng chǔ chǔ
形容黄而整齐。《花城》1981年第1期:“亮出两排黄楚楚的大牙,活像是哪里运来的良种玉米。”
词语解释:酷楚  拼音:kù chǔ
犹痛楚。《古文苑·曹公卞夫人与杨太尉夫人袁氏书》:“闻之心肝涂地,惊愕断絶,悼痛酷楚,情自不胜。”
词语解释:俊楚  拼音:jùn chǔ
华美动人。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 冀州 进士 张昌龄 、 王瑾 并文词俊楚,声振京邑。 师旦 考其文策,为下等。”
词语解释:鹤楚  拼音:hè chǔ
凄楚伤心。鹤鸣声凄厉,故云。 明 徐渭 《祭九江封君》:“丹旐来归,观者愾涕,猿辛鹤楚,以日为岁。”
词语解释:棘楚  拼音:jí chǔ
荆棘。《吕氏春秋·应同》:“师之所处,必生棘楚。”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物固以类相召也,故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之所处以棘楚。”
词语解释:搒楚  拼音:péng chǔ
拷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商》:“復执 大商 ,搒楚并兼,梏毒惨至。所有金貲,悉以赎命。”
词语解释:济济楚楚  拼音:jì jǐ chǔ chǔ
(1).美好貌。犹言漂漂亮亮。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唱呵!好风风韵韵,捻捻腻腻,济济楚楚。”《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 韩生 孤馆寂寥,见此美妇,虽然明説是鬼,然行步有影,衣衫有缝,济济楚楚,絶无鬼意。”
(2).众多貌。 茅盾 《大题小解》:“凡个人著作,其‘人物的画廊’虽然公侯将相,市侩娼优,九流三教,济济楚楚,而其实,倘有‘典型人物’,总还是属于作者自己一阶层的为多。”
词语解释:淮阴平楚  拼音:huái yīn píng chǔ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名。详“ 十面埋伏 ”。
词语解释:十面埋伏  拼音:shí miàn mái fú
(1).谓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前汉书平话》卷中:“ 垓下 聚兵百万,会天下诸侯,困 羽 九重山前, 信 定十面埋伏,逼 羽 乌江 自刎。”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 垓 。”《水浒传》第七七回:“原来今次用此十面埋伏之计,都是 吴用 机谋布置,杀得 童贯 胆寒心碎。”
(2).琵琶大曲。又名《淮阴平楚》《楚汉》。自 明 代后期流传至今。以 刘邦 与 项羽 垓下 大战为主题,用琵琶演奏,表达了古代战场上千军万马震撼山岳的声势。 明 末琵琶演奏家 汤应曾 曾以善弹此曲著称。参阅 清 张山来 《虞初新志》卷一所载 清 王猷定 《汤琵琶传》
词语解释:掠楚  拼音:lüè chǔ
拷打。《后汉书·独行传·周嘉》:“使﹝者﹞乃收 燕 繫狱,屡被掠楚,辞无屈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 林儿 夜归,为逻者所获,执见 武 。 武 掠楚之。”
词语解释:挥楚  拼音:huī chǔ
谓挥杖打人。《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每於殿庭棰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尝怒问事,挥楚不甚,即命斩之。” 胡三省 注:“楚,荆也,以之箠人。”
词语解释:悼楚  拼音:dào chǔ
哀伤痛苦。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而贤子持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词语解释:惨楚  拼音:cǎn chǔ
犹痛苦。《南史·萧季敞传》:“﹝ 季敞 ﹞军败,奔山中,为蛭所嚙,肉都尽而死,惨楚备至,后为村人所斩。”《新唐书·忠义传上·安金藏》:“有诬皇嗣异谋者, 武后 詔 来俊臣 问状,左右畏惨楚,欲引服。”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青蛙神》:“忽两眼肿痛,突如蛙目,惨楚不胜。”
词语解释:晨秦暮楚  拼音:chén qín mù chǔ
犹言朝 秦 暮 楚 。比喻反复无常。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公孙丑下二》:“乃游士之失守者,唯恐不得为臣而蚤定臣礼,於是晨 秦 暮 楚 ,无国而不为臣,无君而非其君。”
词语解释:朝秦暮楚  拼音:cháo qín mù chǔ
(1). 战国 时, 秦 楚 两大国对立,其他小国各视利益之所在,时而事 秦 ,时而奉 楚 ,变化无常。游说之士亦如此。后以喻人反复无常。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下:“余尝过访其居,修竹瀟然,焚香独坐,左图右史,充栋汗牛。昔人之所慕者,今 大中 俱得之矣。与世之朝 秦 暮 楚 ,驱驰势利之场者,大相辽絶哉。” 清 孙枝蔚 《陌上桑》诗:“朝 秦 暮 楚 胡为乎,谁言鬚眉即丈夫?” 马南邨 《燕山夜话·王道和霸道》:“特别是 春秋 战国 时代的所谓‘纵横家’之流,往往随机应变,朝 秦 暮 楚 。他们既能宣扬王道,又能宣扬霸道,完全是以政治投机为目的。”
(2).朝在 秦 地,暮在 楚 地。或朝属 秦国 ,暮属 楚国 。比喻行踪无定或生活不安定。 宋 晁补之 《北渚亭赋》:“仕如行贾,孰非逆旅?託生理于四方,固朝 秦 而暮 楚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烽烟满郡州,南北从军走;嘆朝 秦 暮 楚 ,三载依 刘 。”
词语解释:怆楚  拼音:chuàng chǔ
悲苦。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 王翰 《娥眉怨》《长城行》,亦自愴楚,宜为 子美 所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生立释寧家,归见闈中人,泫然流涕,女亦相对愴楚。”
共9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