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棹歌 拼音:zhào gē
亦作“櫂歌”。
(1).行船时所唱之歌。 汉武帝 《秋风辞》:“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南朝 梁 丘迟 《旦发渔浦潭》诗:“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嶂。” 元 萨都剌 《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尚讶棹歌闻,那有市声起。”
(2).指《櫂歌行》曲。《南史·羊侃传》:“﹝ 侃 ﹞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櫂歌》两曲,甚有新致。” 唐 骆宾王 《櫂歌行》:“相思无别曲,并在《櫂歌》中。”参见“ 棹歌行 ”。
词语解释:棹歌行 拼音:zhào gē xíng
亦作“櫂歌行”。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五·櫂歌行》 宋 郭茂倩 题解:“《乐府解题》曰: 晋 乐,奏 魏明帝 辞云‘王者布大化’,备言平 吴 之勋。若 晋 陆机 ‘迟迟春欲暮’, 梁简文帝 ‘妾住在 湘 川’,但言乘舟鼓櫂而已。”词语解释:棹讴 拼音:zhào ōu
亦作“櫂謳”。 摇桨行船所唱之歌。 晋 左思 《蜀都赋》:“吹洞簫,发櫂謳。” 南朝 宋 鲍照 《登黄鹤矶》诗:“临流断商絃,瞰川悲棹謳。” 唐 杜甫 《渼陂行》:“鳧鷖散乱棹謳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清 黄景仁 《渡青弋江》诗:“甫聆棹謳响,劳躅渺已忘。”词语解释:棹船 拼音:zhào chuán
(1).装有桨的船。《水浒传》第四一回:“当夜五隻棹船,装载许多人伴,径奔 无为军 来。”
(2).划船。《水浒传》第五五回:“可着 李俊 、 张横 、 张顺 、三 阮 六人棹船,如此行事。”词语解释:棹舟 拼音:zhào zhōu
亦作“櫂舟”。 划船。《诗·卫风·竹竿》“檜楫松舟” 毛 传:“楫,所以櫂舟也。” 汉 孔融 《与王朗书》:“知櫂舟浮海,息驾 广陵 。” 唐 李赤 《丹阳湖》诗:“少女棹舟归,歌声逐流水。” 前蜀 韦庄 《酬吴秀才霅川相送》诗:“掺袂客从花下散,棹舟人向镜中归。”词语解释:棹声 拼音:zhào shēng
摇桨声。 唐 白居易 《渡淮》诗:“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 前蜀 韦庄 《夜雪泛舟游南溪》诗:“去去不知归路远,棹声烟里独呕哑。”词语解释:棹唱 拼音:zhào chàng
亦作“櫂唱”。
(1).犹棹歌。 南朝 梁 庾肩吾 《山池应令》诗:“逆湍流棹唱,带谷聚笳声。” 唐 骆宾王 《晚渡黄河》诗:“棹唱临风断,樵歌入听喧。”参见“ 棹歌 ”。
(2).谓泛舟时的吟唱。 唐 刘长卿 《自鄱阳还道中寄褚徵君》诗:“爱君清川口,弄月时櫂唱。”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高吟角与宫,三声两声櫂唱终。”
词语解释:棹歌 拼音:zhào gē
亦作“櫂歌”。
(1).行船时所唱之歌。 汉武帝 《秋风辞》:“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南朝 梁 丘迟 《旦发渔浦潭》诗:“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嶂。” 元 萨都剌 《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尚讶棹歌闻,那有市声起。”
(2).指《櫂歌行》曲。《南史·羊侃传》:“﹝ 侃 ﹞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櫂歌》两曲,甚有新致。” 唐 骆宾王 《櫂歌行》:“相思无别曲,并在《櫂歌》中。”参见“ 棹歌行 ”。词语解释:棹郎 拼音:zhào láng
亦作“櫂郎”。
(1).船夫。 唐 白居易 《重修香山寺》诗:“静闻樵子语,远听棹郎謳。” 宋 杨万里 《峡山寺竹枝词》:“峡里撑船更不行,櫂郎相语改行程。”
(2).《汉书·佞幸传·邓通》:“ 邓通 , 蜀郡 南安 人也。以濯舩为黄头郎。 文帝 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上天,顾见其衣尻带后穿。觉而之 渐臺 ,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 邓通 ,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 邓 ,名 通 。邓犹登也, 文帝 甚説,尊幸之,日日异。”濯,同“ 櫂 ”。后因以“櫂郎”指 邓通 。并借喻佞幸小人。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马子才 《咏文帝》云:‘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 商 巖 梦櫂郎。’”词语解释:棹夫 拼音:zhào fū
亦作“櫂夫”。 船夫。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公遂陞舟,风雨少弛,櫂夫奏功。” 宋 范成大 《六月十五日夜泛西湖》诗:“櫂夫三弄笛,跳鱼翻素光。”词语解释:棹影 拼音:zhào yǐng
亦作“櫂影”。 桨影。亦借指船影。 唐 陆贽 《月临镜湖赋》:“櫂影乍浮,如上天边之汉;桂华不定,多因苹末之风。” 唐 李群玉 《望月怀友》诗:“酒花荡漾金尊里,櫂影飘颻玉浪中。”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棹影跃浮嵐,櫓声摇半壁,恍然如坐画屏之上也。”词语解释:棹船郎 拼音:zhào chuán láng
亦作“櫂船郎”。 划船之人。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十:“润色非 东里 ,官曹吏 建章 。宦游难自定,来唤櫂船郎。” 前蜀 薛昭蕴 《浣溪沙》词:“不语含顰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词语解释:棹女 拼音:zhào nǚ
亦作“櫂女”。 船家女。 汉 班固 《西都赋》:“櫂女謳,鼓吹震。” 南朝 梁 刘孝绰 《太子洑落日望水》诗:“榜人夜理檝,櫂女闇成妆。” 唐 徐坚 《櫂歌行》:“櫂女饰银鉤,新妆下翠楼。” 宋 曾巩 《芙蓉台》诗:“栏边饮酒櫂女歌,臺北臺南花正多。”词语解释:棹子 拼音:zhào zǐ
桌子。《宦海》第一回:“都围著一张棹子,正赌得十分热閙。” 廖仲恺 《帝国主义侵略史谈》第三讲:“那张棹子的价值便要增加到二元二毫了。”词语解释:棹楫 拼音:zhào jí
船桨。长曰棹,短曰楫。 宋 苏舜钦 《出京后舟中有作》诗:“扁舟理棹楫,已与峻流下。”词语解释:棹海 拼音:zhào hǎi
谓航海。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轻齎棹海,重赏梯山。”词语解释:棹歌行 拼音:zhào gē xíng
亦作“櫂歌行”。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五·櫂歌行》 宋 郭茂倩 题解:“《乐府解题》曰: 晋 乐,奏 魏明帝 辞云‘王者布大化’,备言平 吴 之勋。若 晋 陆机 ‘迟迟春欲暮’, 梁简文帝 ‘妾住在 湘 川’,但言乘舟鼓櫂而已。”词语解释:棹竿
竹竿制作的船桨词语解释:棹力 拼音:zhào lì
船桨划水之力。 元 王恽 《橹》诗:“当其渊水深,棹弱不救乏。故令施航后,前与棹力合。”词语解释:棹桨 拼音:zhào jiǎng
谓摇桨。指行船。 元 吴莱 《题袁子仁所藏巴船出峡图》诗:“ 巴山 一带高崔嵬, 巴江 万里从天来……盘旋鸟道怕张帆,汩没龙渊惊棹桨。”词语解释:棹卒 拼音:zhào zú
操棹行船的兵士。《后汉书·岑彭传》:“﹝ 彭 ﹞又发 桂阳 、 零陵 、 长沙 委输棹卒,凡六万餘人,骑五千匹,皆会 荆门 。” 李贤 注:“棹卒,持棹行船也。”按,《东观汉记·岑彭传》作“櫂卒”。词语解释:棹楔 拼音:zhào xiē
门旁表宅树坊的木柱。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 吴南溪 ﹞嫉贪如讎。尝謁一令,此令稍黷。既出门,见门外棹楔,颜曰‘牧爱’。 吴 眇一目,故仰视久之,曰:‘不佞眇,能视者“收受”,之义何谓也?’此令大惭,碎额。”词语解释:棹棹轧轧 拼音:zhào zhào yà yà
象声词。 清 周亮工 《群鸦寒话图歌》:“半夜俄闻乌乱啼,棹棹轧轧明月低。”词语解释:棹汁 拼音:zhào zhī
棹树叶的汁液。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棹树》:“棹树……以其叶鬻汁渍果,呼为棹汁,若以棹汁杂彘肉食者,即时为雷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