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觚棱眉棱衣棱沙棱发棱俨故棱支棱地棱
棱棱霜棱丰棱雄棱畦棱格棱扑棱瘦骨棱棱
石棱高棱枕棱波棱兵棱森棱柧棱 
威棱岩棱月棱菠棱荆三棱黑三棱方棱 
风棱瘦棱棱摸棱嶒棱达棱侧不棱訇棱 
冰棱模棱床棱廉棱颇棱侧棱翘棱 
锋棱四棱雪棱骨棱棱刚棱抗棱田棱 

词语解释:觚棱  拼音:gū léng
亦作“ 觚棱 ”。
(1).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亦借指宫阙。《文选·班固〈西都赋〉》:“设璧门之凤闕,上觚稜而栖金爵。” 吕向 注:“觚稜,闕角也。”《后汉书·班固传上》作“柧棱”。 宋 王观国 《学林·觚角》:“所谓觚稜者,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故谓之觚稜。”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三·天目山》:“ 西周 浸冷觚稜月,未必迁 岐 説果非。”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百:“北望觚稜南望雁,七行狂草达京华。” 郁达夫 《偶成》诗:“不羡神仙况一官,觚棱那復梦 长安 。”参见“ 柧棱 ”。
(2).借指京城。 宋 秦观 《赴杭倅至汴上作》诗:“俯仰觚棱十载间,扁舟江海得身闲。” 康有为 《出都留别诸公》诗:“无端又作觚棱梦,醒视扁舟落五湖。”
(3).借指故国。 梁启超 《游箱根浴温泉作》诗:“忽起觚棱思,乡心到 玉关 。”
(4).棱角。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时河冰方结,觚稜如锋刃。”
(5).比喻言行方正刚烈。 清 方文 《喜左又錞见访即送其归里》诗之一:“时危明且晦,未可太觚稜。”
见“ 觚稜 ”。
词语解释:柧棱  拼音:gū léng
(1).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后汉书·班固传上》:“设 璧门 之 凤闕 ,上柧棱而栖金雀。” 李贤 注引《说文》:“柧棱,殿堂上最高之处也。” 明 宋濂 《官岩院碑》:“阳马四鶱,柧棱高翔。金浮翠流,辉辉煌煌。”
(2).棱角。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和锋芒。《明史·高弘图传》:“﹝ 高弘图 ﹞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词语解释:棱棱  拼音:léng léng
(1).寒冷貌。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棱棱霜气,蔌蔌风威。” 梁启超 《雷庵行》:“东方风云日渐恶,棱棱秋气满林壑。”
(2).形容人消瘦骨立。 曹禺 《日出》第四幕:“他的长袍已经没有了,上身只是一件藏青破棉袄,领扣敞着,露出棱棱几根颈骨。” 丁玲 《粮秣主任》:“我望着这瘦骨棱棱的老汉,他不多说话,静静的望着我,嘴角上似乎挂着一点似笑非笑的神气。”
(3).形容山石突兀、重迭。 陈三立 《江上》诗之二:“棱棱千峯电掷眼,还我 匡庐 心所亲。”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 刘白羽 《樱花》:“这烈火就在这碧海、这大地、这棱棱山谷、这漠漠森林。”
(4).威严方正貌。 明 郭登 《送岳季方还京》诗:“君归復喜登臺阁,风裁棱棱尚如昨。”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狄刘祠》:“ 新安 程敏政 有謁新祠诗:‘……权奸扰扰悲桑海,风节棱棱重斗山。’”
失神发呆的样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 继之 棱棱的道:‘你説还有可笑的,却説了半天麻疯的掌故,没有可笑的啊。’”
(1).严寒貌。《文选·鲍照〈芜城赋〉》:“稜稜霜气,蔌蔌风威。” 李善 注:“稜稜霜气,严冬之貌。” 唐 王昌龄 《大梁途中作》诗:“郊原欲下雪,天地稜稜寒。” 金 元好问 《孤剑咏》:“清霜稜稜风入骨,残月耿耿灯映壁。”
(2).威严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孙兴公 见 林公 ,稜稜露其爽。” 唐 李白 《天马歌》:“逸气稜稜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新唐书·崔从传》:“ 从 为人严伟,立朝稜稜有风望,不喜交权利,忠厚而让。” 清 许汝霖 《送张侍御归里》诗:“孤忠原不问升沉,正气稜稜自古今。”
(3).形容消瘦骨立。 南唐 李建勋 《赠送致仕郎中》诗:“鹤立瘦稜稜,髭长白似银。” 宋 范成大 《病中夜坐》诗:“薄薄寒相中,稜稜瘦不禁。” 宋 辛弃疾 《最高楼·客有败棋者代赋梅》词:“瘦稜稜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 明 无名氏 《赠书记·秘书赠合》:“只是可怜他病中鸡骨稜稜瘦。”
(4).形容高耸突起。 唐 韩偓 《南亭》诗:“松瘦石稜稜,山光溪淀淀。”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坡南下处,石渐稜稜露奇。” 清 许承钦 《吕梁洪》诗:“怪石稜稜河腹怒,别风颯颯山容昏。” 清 黄景仁 《古柏行》:“寓斋数椽留十日,如此稜稜一株柏。”
词语解释:石棱  拼音:shí léng
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唐 杜甫 《西阁雨望》诗:“径添沙面出,湍减石稜生。” 唐 于鹄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面壁攀石稜,养力方敢前。” 前蜀 韦庄 《渔塘》诗:“ 洛水 分餘脉,穿巖出石稜。”《太平广记》卷二四一引 五代 王仁裕 《王氏见闻记·王承休》:“缓轡踰双剑,行行躡石稜。”
词语解释:威棱  拼音:wēi léng
亦作“ 威棱 ”。 威力;威势。《汉书·李广传》:“是以名声暴於夷貉,威稜憺乎邻国。” 王先谦 补注:“《广韵》:‘稜,俗棱字。’《説文》:‘棱,柧也。’《一切经音义》十八引《通俗文》:‘木四方为棱。’人有威,如有棱者然,故曰威稜。”《梁书·武帝纪上》:“旍麾所指,威稜无外,龙驤虎步,并集 建业 。” 宋 王禹偁 《云州节度使加使相麻》:“其有威稜却敌,勇毅安边,式旌善战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自 乌拉 削平,而后威棱薄海表。” 郭沫若 《史学论集·惠施的性格与思想》:“当时离三代神道设教的时代未远,一切天地间的自然现象都是上帝的创造,都是上帝的威棱,不容有人怀疑,也不曾有人过问。”
见“ 威稜 ”。
词语解释:风棱  拼音:fēng léng
亦作“ 风稜 ”。
(1).风威;使人敬畏的气势。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提师十万餘,四海钦风棱。” 顾嗣立 注:“《汉·李广传》:‘威稜憺乎都国。’ 李奇 曰:‘神灵之威曰稜。’” 唐 司空图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 烟阁 丹青,上将之风稜如在。” 宋 王安石 《贺钤辖柴太保启》:“属关掌於支郡,阻面庆於宾荣,瞻企风棱,岂胜欣悚!” 清 恽敬 《张皋文墓志铭》:“ 皋文 清羸,须眉作青紺色,面有风稜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
(2).犹风骨。指刚正不阿的品格。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翰林承旨 郑畋 为制词,略曰:早以文学,叠中殊科;风稜甚高,恭慎无玷。”
词语解释:冰棱  拼音:bīng léng
(1).见“ 冰棱 ”。
(2).冰凌。 清 杜岕 《霜月》诗:“月许淡如此,冰稜谁作光?藤萝无限影,灯火暗中藏。”
亦作“ 冰楞 ”。亦作“ 冰稜 ”。 比喻锋芒毕露或刚强正直。《太平御览》卷四六五引 晋 袁山松 《后汉书》:“因为七言謡曰:‘不畏强御 陈仲举 ,九卿直言有 陈蕃 ……天下英秀 王叔茂 ,天下冰楞 王秀陵 。’”《北齐书·卢询祖传》:“谤毁日至,素论皆薄其为人。 长广 太守 邢子广 目二 卢 云:‘ 询祖 有规检 禰衡 , 思道 无冰稜 文举 。’后颇折节。” 明 夏完淳 《五子诗·陆鲲庭》:“舍人餐霞姿,冰棱简遐质。”
词语解释:锋棱  拼音:fēng léng
亦作“ 锋稜 ”。
(1).指物体的锋芒、棱角。 宋 司马光 《怪石》诗:“圭角老龙脊,锋稜秋剑鋏。” 清 曹寅 《砚山歌》:“按图絶似小 岱岳 ,背腹浑厚无锋稜。” 叶圣陶 《登雁塔》:“那石碑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文字还很完整,笔画还有锋棱,可见石质之坚致。”
(2).凌厉的气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戇直凌人……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官大踧踖,锋稜顿减。”
(3).指刚直方正,气势凌厉。 清 曾国藩 《祭汤海秋文》:“凡今之人,善调其舌。君则不然,喙刚如铁。锋稜所值,人谁女容?” 宋晶如 注:“棱,四方木也。比喻刚方之意。” 臧克家 《自白》诗:“百炼的钢条铸成了我的骨头,那么坚韧,又那么的锋棱。”
(4).气势(直逼)。《诚意伯文集》卷一附《诚意伯次子阁门使刘仲璟长史传》:“年二十八,师事 石楼子 ,明志式虑,锋稜古人。”
词语解释:眉棱  拼音:méi léng
亦作“ 眉稜 ”。 生长眉毛的略微高起的部位。 唐 李贺 《听颖师琴歌》:“ 竺 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明 袁宏道 《有所思》诗:“眉稜万斤重,白日沉幽墨。”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笑彼纷纷乳臭,标胜气於眉稜;亦且截截諞言,夸清班於颊舌。” 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他﹞有一回竟跌下树来磕破了头,又不给好好地医治,至今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
词语解释:霜棱  拼音:shuāng léng
亦作“ 霜棱 ”。
(1).寒威。 唐 陈子昂 《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诗:“仲冬边风急,云汉復霜稜。”
(2).喻官吏的威势。 宋 林逋 《集贤李建中工部尝以七言长韵见寄感存怀没因用追和》:“贫典郡符资月给,老持臺宪减霜稜。” 清 钱谦益 《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必谦授文林郎妻钱氏仍前封制》:“矫矫霜棱,不摧残于交讁。”
见“ 霜稜 ”。
词语解释:高棱  拼音:gāo léng
指高峰。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四:“清晓卷书坐, 南山 见高稜。”
词语解释:岩棱  拼音:yán léng
亦作“嵓稜”。 形容骨骼突出多棱角。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丹青为业》:“ 默 乃 苏子美 之甥也。 子美 作自咏诗云:‘铁面苍髯骨有稜,世间儿女见须惊。’ 默 亦嵓稜多髭,类其舅云。” 宋 方岳 《闻罢》诗:“面骨巖稜不入流,放归何止四宜休。”
词语解释:瘦棱棱  拼音:shòu léng léng
形容不丰满或消瘦露骨。 宋 辛弃疾 《最高楼》词:“花知否?花一似 何郎 ,又似 沉东阳 。瘦稜稜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
同“ 瘦稜稜 ”。 艾明之 《雨》:“ 李阿镜 叹息地摇摇头,突然扒开自己的衣服,露出瘦棱棱的胸膛,一把抓住身边那个青工的手,把它按在自己的肋骨下面。”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三:“那细嫩的满是青春活力的脸膛,一下子变得瘦棱棱的了,好像她刚害完一场大病。”
词语解释:模棱  拼音:mó léng
亦作“ 模棱 ”。 喻遇事不置可否,态度含糊。 宋 陆游 《老健》诗:“不怪模稜嗤了了,但惊紾臂劝徐徐。”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太真绝裾》:“若首鼠模稜,负恩不报,汗颜人世者,非夫矣。”《水浒传》第二回:“不拘贵贱齐云社,一味模棱天下圆。” 茅盾 《昙》二:“ 兰女士 的头动了一下,那态度是模棱得很,表示不出‘然’或‘否’。”
见“ 模稜 ”。
词语解释:四棱  拼音:sì léng
(1).四面有棱角。《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他那个脾气儿,只怕吃个鸡蛋,还得挑四楞儿的呢。”如:四棱铁、四楞木条。
(2).四方角落,四周。 唐 周贺 《寄金陵僧》诗:“行登总到诸山寺,坐听蝉声满四稜。”
词语解释:衣棱  拼音:yī léng
衣角。 宋 苏轼 《聚星堂雪》诗:“未嫌长夜作衣稜,却怕初阳生眼纈。” 宋 苏辙 《答孔平仲惠蕉布》诗之一:“应知浣濯衣稜败,少助晨趋萃蔡声。”
词语解释:丰棱  拼音:fēng léng
仪态威严。 宋 刘克庄 《代石乡侯石虚中除翰林学士诰》:“具官某,内涵珍璞,外凛丰稜,不肤橈於他人,亦眼高於餘子。”
词语解释:枕棱  拼音:zhěn léng
旧式枕头两端的棱角。谓枕边。 唐 韩偓 《三忆》诗:“展转不能起,玉釵垂枕稜。” 唐 韩偓 《半睡》诗:“眉山暗澹向残灯,一半云鬟坠枕稜。”
词语解释:月棱  拼音:yuè léng
月牙。亦借指月光。 唐 李洞 《寄贺郑常侍》诗:“吏穿霞片望,僧扫月稜归。” 清 陈维崧 《齐天乐·枫桥夜泊》词:“如眉月稜半吐,想当年曾鬭, 舘娃 娇嫵。”
词语解释:摸棱  拼音:mō léng
亦作“ 摸棱 ”。 谓处事态度依违,不明确表示可否。《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貽咎谴,但摸稜以持两端可矣。’”世因称 苏 为“苏摸稜”或“摸稜宰相”。摸,用同“ 模 ”,今谓“模稜两可”,本此。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改官匪难,当别有骤进用,径入侍从行缀矣。然反覆不常,惟畏慎作摸棱态过当,卒致身辅相。”
见“ 摸稜 ”。
词语解释:床棱
床榻承坐面的棱角。 宋 苏辙 《次韵子瞻上元见寄》:“故人隐山麓,燕坐销牀稜。”
词语解释:雪棱  拼音:xuě léng
积雪覆盖着的山脊。 唐 章碣 《长安春日》诗:“暖著柳丝金蕊重,冷开山翠雪稜稀。” 前蜀 韦庄 《三堂早春》诗:“池边冰刃暖初落,山上雪稜寒未销。”
词语解释:沙棱  拼音:shā léng
指沙滩上由风浪造成的条状凸起的部分。 唐 孟郊 《峡哀》诗:“沙稜箭箭急,波齿齗齗开。” 宋 林逋 《送皎师归越》诗:“野烟含树色,春浪迭沙稜。”
词语解释:雄棱  拼音:xióng léng
犹威武,威势。《旧唐书·宣宗纪》:“实枢衡妙算,将帅雄稜,副 玄元 不争之文,絶 汉武 远征之悔。” 唐 刘禹锡 《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出扬其威,入贮宜洁,旧处仄陋,黷其雄稜。” 前蜀 杜光庭 《贺天贞军进嘉禾表》:“况属王师薄伐,誓众弔民;雄稜已慑於彼方,禎异先呈於近境。”
词语解释:波棱  拼音:bō léng
亦作“ 波棱 ”。
(1).菜名。即菠菜。《新唐书·西域传上·泥婆罗》:“﹝ 泥婆罗 ﹞遣使入献波稜、酢菜、浑提葱。”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草木花果·波棱》:“《刘公嘉话録》曰:波棱菜,西国有僧将其子来。 韦绚 云:岂非 颇陵国 来,语讹为波棱也。”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四:“行李隔絶而腹中枵然,询诸驛吏,唯有波稜与米尔,即取以为糜。”
(2).波浪。 刘半农 《回声》诗:“那里的海,无量数的波棱,纵着,横着,铺着,迭着,翻着,滚着……”
见“ 波稜 ”。
词语解释:菠棱  拼音:bō léng
见“ 菠薐 ”。
词语解释:菠薐  拼音:bō léng
亦作“ 菠稜 ”。 即菠菜。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菜之菠稜,本西国中有僧将其子来,如苜蓿、蒲陶,因 张騫 而至也。 绚 曰:‘岂非 颇稜国 将来,而语讹为菠稜耶’?”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二》:“《艺苑雌黄》云……蔬品有颇陵者,昔人自 颇陵国 将其子来,因以为名,今俗乃从艸而为菠薐。”
词语解释:嶒棱  拼音:céng léng
高耸貌。 宋 孙觌 《横山堂》诗:“波间指点见青红,雪脊嶒稜倚半空。”
词语解释:廉棱  拼音:lián léng
亦作“ 廉稜 ”。
(1).棱角。《礼记·聘义》“廉而不劌” 唐 孔颖达 疏:“言玉体虽有廉棱,而不伤割于物。” 唐 白居易 《奉和思黯相公兼呈梦得》诗:“廉稜露锋刃,清越扣琼瑰。”
(2).常用以喻端方不苟的行为。 明 文徵明 《铁柯记》:“公居常若易与,而廉稜整整弗少弛。”
词语解释:骨棱棱  拼音:gǔ léng léng
骨架凸现貌。形容十分消瘦。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骑着这骨稜稜瘦駑駘,走着这远迢迢曲折路。”
词语解释:发棱  拼音:fā léng
发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走到堂屋里,只见 继之 拿着一张报纸,在那里发棱。”
词语解释:畦棱  拼音:qí léng
田间土垄。泛指田园。 清 曹寅 《尚中索书真州东园予有愧焉作诗留别》:“畦稜近百晦,水木环青芊。”
词语解释:兵棱  拼音:bīng léng
谓军队的威势。 宋 曾巩 《冬暮感怀》诗:“天时倾人意,踊跃士气增。大义虽不杀,四方慑兵稜。”
词语解释:荆三棱  拼音:jīng sān léng
草名。亦称三棱草。多生沼泽地。茎柔韧可织物或造纸,块茎富含淀粉,可酿酒。中医学上以干燥块茎入药,主治癥瘕积聚等症。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荆三棱》﹝释名﹞引 苏颂 曰:“三棱,叶有三棱也。生 荆楚 地,故名荆三棱,以著其他。”
词语解释:达棱  拼音:dá léng
谓将原木砍成四边形的椽子。《尚书大传》卷四:“其桷天子斲其材而礱之,加密石焉,大夫达棱,士首本,庶人到加。”《礼记·礼器》“ 管仲 鏤簋,朱紘,山节,藻棁” 汉 郑玄 注:“宫室之饰:士首本,大夫达棱,诸侯斲而礱之,天子加密石焉。” 孔颖达 疏引《礼纬含文嘉》:“达棱谓斲为四棱以达两端。”
词语解释:颇棱  拼音:pō léng
即菠菜。《类说》卷五引 晋 王嘉 《拾遗记》:“西国菜名颇稜,因僧携子入中国,讹为波稜。”参见“ 菠菜 ”。
词语解释:菠菜  拼音:bō cài
蔬菜名。又名菠薐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根略带红色,花黄绿色,茎和叶子可食,富铁质。
词语解释:刚棱  拼音:gāng léng
刚直而有锋芒。《后汉书·王允传》:“ 允 性刚棱疾恶,初惧 董卓 豺狼,故折节图之。” 金 元好问 《都运李丈哀挽》诗:“平日刚棱触祸机,老年天遣故乡归。” 章炳麟 《瑞安孙先生伤辞》:“及与人言学术,刚棱四注,谈者皆披靡。”
词语解释:俨故棱  拼音:yǎn gù léng
墨名。 清 姚鼐 《论墨绝句》之四:“时工只解缘边漆,不悟坚金儼故棱。”
词语解释:格棱  拼音:gé léng
象声词。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六:“﹝ 丁宁 ﹞翻了身,听见外间屋还是格棱格棱地唠咯。”
词语解释:森棱  拼音:sēn léng
高峻突兀。 清 黄景仁 《王兰泉先生斋头消寒夜集观邝湛若天风吹夜泉砚作歌》:“何如我公佐熙代, 嵩 华 森稜见风概。”
词语解释:黑三棱  拼音:hēi sān léng
(1).草名。根茎可入药,可酿酒。
(2).荸荠的别名。以叶背有三棱剑脊而得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六·乌芋》
词语解释:侧不棱  拼音:cè bù léng
见“ 侧不楞 ”。
词语解释:侧不楞  拼音:cè bù léng
亦作“ 侧巴楞 ”。亦作“ 侧不棱 ”。 方言。犹趔趄。 梁斌 《红旗谱》一:“﹝ 朱老忠 ﹞一下子把被套角挂在那人的腿膈肢上,把那人挂了个侧不楞,仄歪了两步又站住。” 梁斌 《播火记》第二卷三八:“﹝ 冯贵堂 ﹞拉 张福奎 的袖子,当他向后一位,拉错了 张福奎 那只空袖筒,一个侧巴楞,咕咚地一声,倒在地下。”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鬼子拧住他一只耳朵, 大水 挣扎着扭过去,转身一个耳光,把鬼子打了个侧不棱。”
词语解释:侧棱  拼音:zhāi léng
方言。向一边斜。 杨朔 《秘密列车》:“你看它们侧棱侧棱翅膀,瞅一瞅,去了一歇又回来,飞来飞去,一天五六次。”如:侧棱着身子睡。
词语解释:抗棱  拼音:kàng léng
扬威。《文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神灵之威曰稜。”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虽域中治定,玄功载洽於神祇;而閫外抗稜,睿略必当於弔伐。”
词语解释:支棱  拼音:zhī léng
见“ 支楞 ”。
词语解释:支楞  拼音:zhī léng
(1).亦作“ 支楞楞 ”、“ 支楞楞争 ”。象声词。状金属、琴弦等的清脆声。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二折:“若不看你少年知识,往日交游,只消喒佩中剑支楞支楞的响一声,折末你能言巧辩,早做了离乡背井。”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四折:“数日前我曾听得支楞楞的剑响,想杀别人,不想道杀害自己也。”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支楞楞争絃断了不续碧玉筝,吉丁丁璫精砖上摔破菱花镜。” 元 李唐宾 《望远行》曲:“忽惊起 瀟 湘 外寒雁儿叫破沙汀,支楞的泪湿絃初定。”
(2).亦作“ 支棱 ”。挺起,竖着。《儒林外史》第三八回:“两边都是涧沟,那冰冻的支棱着,就和刀剑一般。” 康濯 《第一步》一:“他使劲支楞着耳朵听,也只听出几句怎么轮流浇,怎么谁也不吃亏,可还是听不具体。” 张士杰 《渔童》:“那大荷花立刻支楞起来,随着蔓子一点一点地往回缩呀缩呀,越缩越小,不一会缩到鱼盒里去了。”
(3).高傲自负。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方言》:“南都方言……自矜尚曰支楞。”
词语解释:扑棱  拼音:pū lēng
见“ 扑楞 ”。
词语解释:扑楞  拼音:pū léng
亦作“ 扑棱 ”。
(1).禽鸟张翅拍打貌。《诗刊》1977年第2期:“惊得鸟雀扑楞飞,震得桃花簌簌掉。”《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大白鹅一看主人追得急,便向陡峭的沟坡上窜,扑棱着翅膀往上爬。” 顾笑言 《你在想什么?》十三:“ 郝 家的鸭子、大鹅……嘎儿嘎儿地叫着,扑棱着翅膀。”
(2).引申指像翅膀般张开。 李準 《李双双小传·不能走那条路六》:“特别是他跟前的一块高粱,穗子扑楞开像一篷小伞。”
(3).犹折腾,挣扎。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一章:“ 老梁 呀,照你过去那么个扑棱法,别说是再扑棱二十年,你就算扑棱到老死,也是白扑棱呀!” 扎拉嘎胡 《小白马的故事》:“小白马蹬着四只蹄子,扑楞一下,就站起来了。”
词语解释:柧棱  拼音:gū léng
(1).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后汉书·班固传上》:“设 璧门 之 凤闕 ,上柧棱而栖金雀。” 李贤 注引《说文》:“柧棱,殿堂上最高之处也。” 明 宋濂 《官岩院碑》:“阳马四鶱,柧棱高翔。金浮翠流,辉辉煌煌。”
(2).棱角。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和锋芒。《明史·高弘图传》:“﹝ 高弘图 ﹞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词语解释:方棱  拼音:fāng léng
亦作“ 方楞 ”。 方正有棱角。喻刚正不阿。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君子能使以亢亮方楞,无党於俗。”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柔媚者受崇饰之祐,方稜者蒙訕弃之患。”
词语解释:訇棱  拼音:hōng léng
见“ 訇輘 ”。
词语解释:訇輘  拼音:hōng líng
亦作“ 訇稜 ”。 象声词。形容车声、雷声、炮声等巨响。《初学记》卷一引 晋 李颙 《雷赋》:“结鬱蒸以成雷兮,鼓訇輘之逸响。” 清 吴伟业 《廿五日偕穆苑先孙浣心叶予闻允文游石公山盘龙石梁寂光归云诸胜》诗:“黝黑声訇稜,欲进遭嗔喝。”
词语解释:翘棱  拼音:qiáo lēng
方言。木板、纸张等的平面受湿再变干而不平。如:这些木板子晒得都翘棱了。
词语解释:田棱  拼音:tián léng
田间土垄。 清 黄景仁 《秋日读书不疏园赠主人汪实夫》诗:“田稜高下峯嵐童,石腹轮菌秀灵欠。”
词语解释:地棱  拼音:dì léng
田地中的埂子。稍稍高出地面,状如狭窄的小路,主要作用是区分地界。 华山 《远航集·碉堡线上》:“他伏在地棱旁边,没头没脑地打着乱枪。”
词语解释:瘦骨棱棱  拼音:shòu gǔ léng léng
同“ 瘦骨嶙峋 ”。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九:“他屋里的,瘦骨棱棱的,一天愁到黑,愁米、愁柴又愁盐。”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 木木姐 惊慌地赶进门去,正好撞见那个白面鬼耸着瘦骨棱棱的肩膀,气虎虎地跨着大步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