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棠棣 拼音:táng dì
(1).木名。即郁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按,此为逸诗。《论语·子罕》引作“唐棣”。《晋书·索靖传》:“芝草蒲陶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
(2).花名。俗称棣棠。花黄色,春末开。 唐 李商隐 《寄罗劭兴》诗:“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冯浩 笺注:“《尔雅》分列唐棣、栘,棠棣、棣,而疏以《召南·唐棣之华》、《小雅·常棣之华》分属之。《本草》合引於郁李下。今且未细剖,而其花或白或赤,皆不言黄。故 程氏 谓今人园圃中有名棣棠者,花繁黄色, 义山 其指此耶?所揣颇似之矣。”
(3).《诗·小雅·常棣》篇,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常棣”也作“棠棣”。后常用以指兄弟。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 唐 张九龄 《和苏侍郎小园夕霁寄诸弟》:“兴属蒹葭变,文因棠棣飞。人伦用忠厚,帝德已光辉。” 宋 苏轼 《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棠棣并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边郛。” 明 沉鲸 《双珠记·遗珠入宫》:“棠棣久飘零,几回寂寂,闻鸟顿心惊。”词语解释:常棣 拼音:cháng dì
木名。《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序:“常棣,燕兄弟也。”后因以常棣喻兄弟。《新唐书·吴兢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常棣之华’,《小雅》第四篇,宴兄弟之诗也。‘唐棣之华’,逸诗也。今人论兄弟事,多引棠棣为言。而因常误唐,间有书唐棣者。及攷《尔雅》诸书,乃知常棣,棣也,子如樱桃,可食;唐棣,栘也,似白杨,凡木之华,皆先合而后开,惟此花先开而后合,故曰偏其反,而反则不亲矣,岂可以比兄弟乎?”一说即郁李。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郁李》。词语解释:棣棣 拼音:dì dì
雍容闲雅貌。《诗·邶风·柏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毛 传:“棣棣,富而闲习也。” 汉 韦玄成 《诫子孙诗》:“服此温恭,棣棣其则。”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穆穆棣棣,君臣之间。” 王闿运 《瞿学士妻吴氏墓志铭》:“既无汰容,又无靳色,可谓威仪棣棣,德音不瑕者已。”词语解释:唐棣 拼音:táng dì
植物名。又称“枎栘”、“红栒子”。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按,唐棣古有二说:(1)郁李。《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邢昺 疏引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唐棣,﹞奥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车下李,所在山皆有。其华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奥李即郁李。(2)白杨类树木。又作“榶棣”。《尔雅·释木》:“唐棣,栘。” 郭璞 注:“似白杨, 江 东呼夫栘。” 李时珍 谓唐棣亦名枎栘、栘杨,是白杨的同类;郁李乃常棣,非唐棣。参阅《本草纲目·木二·枎栘》。词语解释:鄂棣 拼音:è dì
语出《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以“鄂棣”比喻兄弟。鄂,通“ 萼 ”。 清 郑鉽 《送族弟瀛洲之官安县七十韵》:“未敢散萍蓬,何时聚鄂棣。”参见“ 棣萼 ”。
词语解释:棣萼 拼音:dì è
亦作“ 棣蕚 ”。 比喻兄弟。《晋书·孝友传序》:“夫天伦之重,共气分形,心睽则叶顇荆枝,性合则华承棣萼。” 唐 杜甫 《至后》诗:“梅花一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仇兆鳌 注:“棣萼,以比兄弟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似这般桑榆景逼,怎能彀棣蕚荣归?” 林之夏 《为不识题令祖礼林先生遗像》诗:“棣萼光辉映后先,湖山肃穆此书传。”参见“ 棣华 ”。词语解释:连棣 拼音:lián dì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遂以“棣华”喻兄弟,“连棣”指结为兄弟,结成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