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15,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点检诏检常检节检风检逾检检检失检
玉检巡检勾检荡检台检逾闲荡检体检牙检
拘检羁检印检详检翻检格检钩检攒检
绳检细检形检参检关检束检佐检摄检
无检不检标检量检兰检条检抄检慎检
瑶检秘检搜检送检评检追检操检澄检
自检防检仪检金泥玉检识检三点检抽检收检
闲检礼检清检质检讯检三检小检探检
封检通检句检临检邮检丧检涯检推检
名检金检寻检乖检修检案检披检括检

词语解释:点检  拼音:diǎn jiǎn
(1).考核,查察。 唐 杜甫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诗:“晓漏追趋青琐闥,晴窗点检白云篇。”《宋史·职官志三》:“ 绍兴 二年,詔於行在别置作院造器甲,令工部长贰提点,郎官逐旬点检。”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法微三》:“古人诗有误用重韵、重字者,皆是失点检处,必不可借以自文。”
(2).反省;检点。 唐 韩愈 《赠刘师服诗》:“丈夫命存百无害,谁能点检形骸外。”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昔有人自言一日三点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且 青 本武人,不知法律,纵有使过公用钱,必非故意偷谩,不过失於点检,乞特与免勘。”
(3).查核,清点。 宋 晏殊 《木兰花》词:“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乱了多时,方才收脚,点检人数都在,单不见了 张委 、 张霸 二人。” 清 盛锦 《别家人》诗:“点检篋中裘葛具,预知别后寄衣难。”
(4).校点;差发。《旧唐书·懿宗纪》:“ 魏博 、 何弘敬 奏当道点检兵马一万三千赴行营。”
(5).官名。即都点检。《宋史·太祖纪》:“拜 太祖 检校太傅前殿都点检,以代 永德 ……夜五鼓,军士集驛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 明 吕坤 《呻吟语·治道》:“一世业官,苟且只於虚套搪塞,竟不嚼真味,竟不见成功,虽位至三公点检,真足媿汗学者思之。”
(6).评论,指摘。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五:“从来士夫以小疵累大德者多矣。若使日慎一日,岂怕有人来点检耶!”
词语解释:玉检  拼音:yù jiǎn
(1).玉牒书的封箧。《汉书·武帝纪》“登封 泰山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玉者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天……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 唐 李商隐 《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诗:“玉检赐书迷凤篆,金华归驾冷龙鳞。”《说文·木部》“检,书署也” 清 段玉裁 注:“玉牒检者,玉牒之玉函也,所谓玉检也。” 桂馥 义证:“《六书故》:检状如封匧。”
(2).借指玉牒文。 唐 刘禹锡 《平齐行》之二:“侍臣 燕公 秉文笔,玉检告天无愧词。”
词语解释:拘检  拼音:jū jiǎn
检束;拘束。《后汉书·左雄传》:“言善不称德,论功不据实,虚诞者获誉,拘检者离毁。” 唐 韦应物 《南园陪王卿游瞩》诗:“形跡虽拘检,世事澹无心。”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 谢桥 。” 明 陆采 《怀香记·兰闺复命》:“书生拘检,这偎香倚玉,岂曾经惯?” 清 沉涛 《〈瑟榭丛谈〉自序》:“顾性不耐拘检,遇事輒荡佚简易。”
词语解释:绳检  拼音:shéng jiǎn
(1).约束。 唐 杜牧 《念昔游》诗之一:“十载飘然绳检外,罇前自献自为酬。” 宋 苏洵 《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 清 褚人穫 《坚瓠三集·千字文题》:“ 明 韩襄毅 巡抚 江西 ,上车观风,绳检颇严。”
(2).规矩;法度。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论,大或出於绳检;比声协句,小亦合於方圆。”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以绳检自律,亦以绳检律人。” 清 吴德旋 《书〈抱朴子〉后》:“故所著书辞,贱禄利,尚高节,匡世谬,贵绳检,其説美矣。”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盖其声光骏发,非桐城绳检所能束缚也。”
词语解释:无检  拼音:wú jiǎn
(1).没有法度标准。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王制政令,诚宜齐一。夫衡量小器,犹不可使往往而有异,况人士之格,而可参差而无检乎?”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百姓将车载盐,所由先皆无检。”
(2).不检点。谓行为不拘礼法,没有约束。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余愿世人改其无检之行,除其骄吝之失。”《晋书·高光传》:“子 韜 ,字 子远 ,放佚无检。”《新唐书·李安远传》:“ 安远 少无检,与博徒游,至破产。”《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山阴人》:“ 许 素轻薄无检,又为物色夸眩,意甚悦之。”
词语解释:瑶检  拼音:yáo jiǎn
玉制的书籍封套。亦指珍贵的书籍。 唐 李峤 《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唐 罗隐 《感别元帅尚父》诗:“玉函瑶检下台司,记得当年捧领时。” 宋 柳永 《巫山一段云》词:“令齎瑶检降彤霞,重到 汉 皇家。”
词语解释:自检  拼音:zì jiǎn
自我检点约束。 唐 李翱 《与淮南节度使书》:“以恤养为心,以戢豪吏为务,以法令自检,以知足自居。” 明 唐顺之 《王思东像赞》:“尊酒竹石者,其所以自放而为逸也,诗书礼法者,其所以自检而为儒也。”《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既读儒书,不知自检,敢为狂辞,诬我官府。”
词语解释:闲检  拼音:xián jiǎn
约束检点。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韩熙载 才名远闻……畜声乐四十餘人,闲检无制,往往时出外斋,与宾客生徒杂处。”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尺牍新钞》:“ 吴曰庸 第 《与友》‘前人著《翦灯餘话》,遂以此妨瞽宗之祀。一朝臣於公会处出此书,亦为物类所鄙。此不过 唐 小説之流,而识者犹惜闲检如此。’”
词语解释:封检  拼音:fēng jiǎn
(1).加盖印记的封口。 唐 陆龟蒙 《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之一:“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牀。”
(2).指缄封的文书、信件。 宋 王禹偁 《贺范舍人再入西掖》诗:“红药编章应感动,紫泥封检未生疎。”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封检徵题字,屏帷悉画云。”
词语解释:名检  拼音:míng jiǎn
亦作“ 名俭 ”。 名誉与礼法。《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俭,五臣本作“检”。 张铣 注:“名检,法度也。” 唐 白居易 《寄元九》诗:“身为近密拘,心为名检缚。” 明 唐顺之 《与蔡白石郎中书》之二:“ 江 左诸人,任情恣肆,不顾名检,谓之脱洒。”《西湖佳话·南屏醉迹》:“你是个有意思的高僧,为何这等倒街卧巷,不惜名检?”
词语解释:诏检  拼音:zhào jiǎn
即诏书。语本《后汉书·公孙瓒传》:“﹝ 袁绍 ﹞矫刻金玉,以为印璽,每有所下,輒皁囊施检,文称詔书。” 宋 宋祁 《回知郡主客启》:“伏自执事嚮膺詔检,即领郡麾。” 宋 王珪 《谢宣诏入院奏状》:“仙扃遣使,甫驰及于穷庐;詔检飞文,遽进登于内署。”
词语解释:巡检  拼音:xún jiǎn
(1).巡视。《魏书·张彝传》:“每东西驰使有所巡检, 彝 恒充其选。” 唐 白居易 《钱唐湖石记》:“其石函、南筧、并诸小筧闥,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亦指巡视检查。 张周 《步履艰难的中国》第五章:“在这次扫黄中, 北京 出动2000人次,巡检了168次书摊。”
(2).官署名巡检司,官名巡检使,省称巡检。始于 五代 后唐 庄宗 。 宋 时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职权颇重,后受所在县令节制。 明 清 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归县令管辖。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乡亭之职》
词语解释:羁检  拼音:jī jiǎn
约束;检点。《北史·节义传·刘弘》:“少好学,有羈检,重节概。” 宋 司马光 《宜甫东楼晚饮》诗:“形忘羈检外,酒散笑谈中。”《宋史·余靖传》:“少不事羈检,以文学称乡里。”
词语解释:细检  拼音:xì jiǎn
细行;小节。《新唐书·李让夷传》:“素善 薛廷老 , 廷老 不飭细检,数饮酒不治职。”
词语解释:不检  拼音:bù jiǎn
谓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説这 魏生 年少不检,不宜居清要之职,降处外任。” 明 方孝孺 《绿畴轩记》:“清言宏议者,荡而不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世成》:“ 金世成 , 长山 人。性不检。忽出家作头陀。” 李劼人 《大波》第八章一:“ 彭绅 怎敢毁谤朝廷,那是他一时不检,失了言。”
词语解释:秘检  拼音:mì jiǎn
神秘而稀罕的书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竹简韦编,既非易致,灵文祕检,又率难窥。”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翫月宫》:“玄文祕检弢深奥,何处参求道妙?”
词语解释:防检  拼音:fáng jiǎn
防范和检束。《后汉书·马援传》:“今宜加防检,式遵前制。”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然世之作伪假真者,往往窃持敬之名,盖不肖之实,内虽荏而色若厉焉,行无防检而步趋若安徐焉,识者病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既而出户,疏於防检,适 嫩 携 如彪 来,得辞竞观。”
词语解释:礼检  拼音:lǐ jiǎn
指合乎礼仪的品行。《新唐书·逆臣传下·乔琳》:“﹝ 乔琳 ﹞性诞荡无礼检。”
词语解释:通检  拼音:tōng jiǎn
(1).普遍调查。《金史·世宗纪上》:“己卯,命 泰寧军 节度使 张弘信 等二十四人分路通检诸路物力。”《金史·食货志一》:“通检,即《周礼》大司徒三年一大比,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輦,辨物行徵之制也。”
(2).指索引。如: 中 法 汉学研究所编有通检丛刊,其中有《淮南子通检》《山海经通检》《论衡通检》等等。
词语解释:金检  拼音:jīn jiǎn
(1).金色封缄。 王国维 《游仙》诗之二:“金检赤文供劾召,云窗雾阁榜清虚。”
(2).文稿的美称。 南朝 梁 吴均 《登寿阳八公山》诗:“瑶绳尽玄秘,金检上奇篇。”
词语解释:常检  拼音:cháng jiǎn
寻常的约束。指小节。《魏书·崔接传》:“容貌魁伟,放迈自高,不拘常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希夷》:“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
词语解释:勾检  拼音:gōu jiǎn
考核检查。《北史·于仲文传》:“上士 宋谦 奉使勾检, 谦 缘此别求他罪。” 宋 王禹偁 《滁州官舍》诗之二:“勾检簿书寧失俗,逢迎使命亦随时。”《明史·方岳贡传》:“ 岳贡 本吏材,及为相,务勾检簿书,请覈赦前旧赋,意主搜括,声名甚损。”
词语解释:印检  拼音:yìn jiǎn
古代书信的盖印封缄处。 隋 何妥 《门外有车马行》:“故乡有书信,纵横印检开。” 元 龙辅 《龙辅女红馀志》卷上:“啟印检而含情,睹题书而挥泪。”
词语解释:形检  拼音:xíng jiǎn
仪容整饬。《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元叹 穆远,神和形检,如彼白珪,质无尘玷。” 刘良 注:“检,整也。言其志思美远,神理清和,形貌严整,珪玉无玷缺也。”
词语解释:标检  拼音:biāo jiǎn
犹标榜。 宋 司马光 《晋康陈生庸家世以孝悌闻求诗于朝之士大夫以纪之》诗:“灵珠蟠泥沙,积水不能掩。贤人畜美德,岂必自标检。”
词语解释:搜检  拼音:sōu jiǎn
(1).搜查。 晋 王嘉 《拾遗记·魏》:“搜检宫内及诸池井,不见有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苏峻 乱,诸 庾 逃散。 庾冰 时为 吴郡 ,单身奔亡…… 峻 赏募觅 冰 ,所在搜检甚急。”
(2).翻检。 明 唐顺之 《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於是日夜搜检故牘及访之邑之士大夫家,得户部支运折兑故事。”
(3).指科举时代进出科场的搜身。《元史·选举志一》:“乡试、会试,许将《礼部韵略》外,餘不许怀挟文字。差搜检怀挟官一员,每举人一名差军一名看守。”《明史·选举志二》:“巡绰监门,搜检怀挟,俱有定员,各执其事。”《儒林外史》第三七回:“这一回朝庭奉旨要甄别在监读书的人,所以六堂合考。那日上头吩咐下来,解怀脱脚,认真搜检,就和乡试场一样。”
词语解释:仪检  拼音:yí jiǎn
礼仪;规矩。《世说新语·赏誉下》“ 刘琨 称 祖 车骑”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祖逖 ﹞豁荡不修仪检,轻财好施。”《旧唐书·文宗纪下》:“ 廷老 在翰林,终日酣醉无仪检,故罢。”《新唐书·忠义传下·庞坚》:“ 玉 魁梧有力,明军法,久宿卫,习知朝廷制度。帝顾诸将多不闲仪检,故授 玉 领军、武卫二大将军,使众观以为模矱。” 宋 文同 《乐府杂咏·自君之出矣》:“闺闈足仪检,常恐犯绳尺。”
词语解释:清检  拼音:qīng jiǎn
清点,查检。 沙汀 《医生》:“每当送走一批病人,他得清检一次收入,再又合拢来计算一次总数。” 沙汀 《闯关》一:“为了收拾一点行李,现在却感到不大宁静……最后,他总算对对付付清检好了。”
词语解释:句检  拼音:jù jiǎn
考察。 唐 官吏考绩,有四善二十七最的名目。其十七为“句检之最”。《新唐书·百官志一》:“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十七曰明於勘覆,稽失无隐,为句检之最。”《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 异 句检簿籍,又精於 巽 ,卒获其用。”
词语解释:寻检  拼音:xún jiǎn
搜讨;查检。《南史·儒林传·沉不害》:“虽博综经典,而家无卷轴。每製文,操笔立成,曾无寻检。” 章炳麟 《文学说例》:“然寻检雅詁,废语多有可用为新语者。” 鲁迅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然未知《全唐诗》採自何书,度必出 唐 人杂説,而寻检未获。”
词语解释:节检  拼音:jié jiǎn
犹检节。检点节制。《新唐书·王式传》:“﹝ 式 ﹞少节检,巧于宦,因 郑注 以交 王守澄 ,中丞 归融 劾之,出为 江陵 少尹。”
词语解释:荡检  拼音:dàng jiǎn
谓行为放荡,不守礼法。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儿虽风尘贱质,然非好淫荡检者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九郎》:“迎风待月,尚有荡检之讥。”
词语解释:详检  拼音:xiáng jiǎn
详细检查。《梁书·武帝纪上》:“凡昏制、谬赋、滛刑、滥杀,外可详检前源,悉皆除荡。”
词语解释:参检  拼音:cān jiǎn
参考验证。《汉书·何武传》:“﹝ 何武 ﹞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后汉书·儒林传序》:“ 熹平 四年,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词语解释:量检  拼音:liàng jiǎn
审度;审察。《宋史·律历志九》:“量检弥年,则加减均同;异岁相课,则远近应率。”
词语解释:送检  拼音:sòng jiǎn
送交有关方面检查。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序文的送检,我想还是等选本有了之后,以免他们去对照。”
词语解释:金泥玉检  拼音:jīn ní yù jiǎn
以水银和金为泥作饰、用玉制成的检。古代天子封禅所用。《太平御览》卷五三六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祭志》:“有玉牒十枚列於方石旁,东西南北各三,皆长三尺,广一尺,厚七寸。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为泥。”因指封禅所用的告天书函。《汉书·武帝纪》“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 泰山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梁书·许懋传》:“且 燧人 以前,至 周 之世,未有君臣,人心淳朴,不应金泥玉检,升中刻石。” 清 金志章 《因树亭观唐明皇磨崖碑》诗:“金泥玉检著符瑞, 江 茅 鄗 黍昭虔供。”
词语解释:质检  拼音:zhì jiǎn
质量检查。 孔捷生 《姻缘》:“我压根儿就不认识他,不就是技术质检科个头高高、脸儿白白、穿戴整整齐齐那个人吗?”
词语解释:临检  拼音:lín jiǎn
谓亲临检校。《后汉书·董卓传》:“帝使侍御史 侯汶 出太仓米豆为飢人作糜,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卹有虚,乃亲於御前自加临检。”
词语解释:乖检  拼音:guāi jiǎn
不检点。《宋史·外戚传上·刘文裕》:“中外臣庶之家,子弟或有乖检……并许本家尊长具名闻,州县遣吏錮送闕下,当配隶诸处。”
词语解释:风检  拼音:fēng jiǎn
(1).指对自身言行方面的检点约束。《晋书·江统孙楚传论》:“ 江统 风检操行,良有可称, 陈留 多士,斯为其冠。”《新唐书·崔日用传》:“子 宗之 ,袭封。亦好学,宽博有风检。”《新唐书·裴贽传》:“帝疑其外风检而暱帷薄,逮问翰林学士 韩偓 。”
(2).犹风纪。《世说新语·规箴》“ 苏峻 东征 沉充 ,请吏部郎 陆迈 与俱” 刘孝标 注引《陆迈碑》:“ 迈 字 功高 , 吴郡 人。器识清敏,风检澄峻。”
词语解释:台检  拼音:tái jiǎn
朝廷的公文。《新唐书·康日知传》:“﹝ 日知 ﹞又紿为臺检示曰:‘使者齎詔諭中丞,中丞奈何负天子,从小儿跳梁哉?’ 武俊 悟,引兵还,斩 惟岳 以献。”
词语解释:翻检  拼音:fān jiǎn
翻阅查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乃指架上,使取通书第四卷--盖试之也。女翻检得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拿年代合年代的事,不过是一本中西合历,只费点翻检的工夫罢了。”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翻检一过,疑难之处很不少。” 冰心 《去国·斯人独憔悴》:“ 化卿 便亲自出来逐样的翻检,看见书籍堆里有好几束的印刷物,并各种的杂志。”
词语解释:关检  拼音:guān jiǎn
审核检查。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举人应及第者,关检无籍者,不得与第。”
词语解释:兰检  拼音:lán jiǎn
诏令的代称。 唐 张鷟 《通事舍人崔暹奏事口误御史弹付法大理断笞三十徵铜四斤暹款奏事虽误不失事意不伏徵铜》:“芝泥发彩,宣凤藻而腾文;兰检浮香,润龙縑而动色。”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政治·诏令》:“按 汉 仪,天子制詔,以兰英为检,紫芝为泥,故曰兰检。”
词语解释:评检  拼音:píng jiǎn
评论检验。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留声机器的回音》:“语丝派的‘趣味文学’是资产阶级的护符, 初棃 已经把它解剖得血淋漓地,把它的心肝五脏都评检出来了。”
词语解释:识检  拼音:shí jiǎn
识见和节操。《三国志·魏志·满宠传》“子 伟 嗣。 伟 以格度知名,官至衞尉” 裴松之 注引 晋 荀绰 《冀州记》:“ 奋 ( 伟 姪)性清平,有识检。”
词语解释:讯检  拼音:xùn jiǎn
审问核实。《魏书·源贺传》:“ 武邑郡 姦人 石华 告沙门 道可 与 贺 谋反,有司以闻。 高宗 谓羣臣曰:‘ 贺 诚心事国,朕为卿等保之,无此明矣。’乃精加讯检, 华 果引诬。”
词语解释:邮检  拼音:yóu jiǎn
谓检查邮件。 曹靖华 《飞花集·不尽铁浪滚滚来》:“对革命作家,少捕杀,对进步书店,少封闭。多用软刀和暗箭手法。邮检和暗扣,就是这种扒手方式之一。”
词语解释:修检  拼音:xiū jiǎn
编撰核查。《旧唐书·元行冲传》:“於是 行冲 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羣书四録》,命学士 鄠县 尉 毋煚 、 櫟阳 尉 韦述 ……分部修检,岁餘书成,奏上之。”
词语解释:逾检  拼音:yú jiǎn
亦作“踰检”。 超出礼法。《新唐书·刘蕡传》:“京师,诸夏之本也,将以观治,而豪猾踰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氏子》:“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
词语解释:逾闲荡检  拼音:yú xián dàng jiǎn
亦作“踰闲荡检”。 越出法度,不遵守道德规范。《明史·杨时乔传》:“踰闲荡检,反道乱德,莫此为甚。”弹词《醒世缘》第六回回目:“踰闲荡检不肖行为,问舍求田殖民事业。”《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这些色情描写有时含蓄……在正统士大夫眼里也自然仍是逾闲荡检的,还不止‘艳浮’而已。”
词语解释:格检  拼音:gé jiǎn
检点。《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潁川 邯郸淳 、 繁钦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韦仲将 曰:“ 仲宣 伤於肥戇, 休伯 都无格检……如是彼为,非徒以脂烛自煎糜也。”
词语解释:束检  拼音:shù jiǎn
拘束。约束检点。 明 无名氏 《霞笺记·父子伤情》:“今月里忽然恋 张姬 ,结誓缘,自此放心无束检,异日难图昼锦旋。”
词语解释:条检  拼音:tiáo jiǎn
逐条检核。《新唐书·柳公绰传》:“ 公绰 奏曰:‘比馆递匱乏,驛置多闕……请著定限,以息其弊。’有詔中书条检定数,由是吏得紓罪。”
词语解释:追检  拼音:zhuī jiǎn
犹追查。《北史·元丽传》:“ 丽 因平贼之势,枉掠良善七百餘人。 宣武 嘉其功,詔有司不听追检。”
词语解释:三点检  拼音:sān diǎn jiǎn
犹三省。《二程语录》卷十七:“ 邢七 云:‘一曰三点检。’ 伯淳 曰:‘可哀也哉!其餘时多会甚事?盖倣三省之説错了,可见不曾用功,又多逐人面上説一般话。’”参见“ 三省 ”。
词语解释:三省  拼音:sān xǐng
省察三事。《论语·学而》:“ 曾子 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泛指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后汉书·郎顗传》:“伏惟陛下躬日昃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祗悔。” 南朝 梁 江淹 《讨沉攸之尚书符》:“符至之日,幸加三省。” 明 谢谠 《四喜记·月桂同攀》:“孝名儿乾坤永垂,一日里三省吾身。”
(1).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自 南北朝 至 唐 ,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一》:“初, 唐 因 隋 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待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2).借指朝廷决策机构。 清 姚鼐 《送方坳堂解官后将之上江》诗:“三省最迟麾出把,九州独许盖先倾。”
(3).特指我国东北三省。《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红旗飘》:“齐心合力打 日本 ,收回三省救同胞。”
词语解释:三检  拼音:sān jiǎn
谓三种检验之法。 汉 扬雄 《法言·修身》:“天下有三检:众人用家检,贤人用国检,圣人用天下检。” 汪荣宝 义疏:“检,读为譣。《説文》:‘譣,譣问也。’引申为占譣,经传通作验,或作检。”
词语解释:丧检  拼音:sàng jiǎn
丧失德行,失去检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霞》:“幸祖德厚,尚足及子孙。无復丧检,以促餘龄。”
词语解释:案检  拼音:àn jiǎn
1.检查。晋书·慕容熙载记》:“ 苻 氏死, 熙 悲号躃踊……使有司案检哭者,有泪以为忠孝,无则罪之,於是羣臣震惧,莫不含辛以为泪焉。”
2.案卷。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余尝购得 后唐 閔帝 应顺 元年案检一通,乃除宰相 刘昫 兼判三司堂检。”
词语解释:检检  拼音:jiǎn jiǎn
有法度貌。 汉 扬雄 《太玄·度》:“次六,大度检检,于天示象,垂其范。测曰,大度检检,垂象贞也。”
词语解释:体检  拼音:tǐ jiǎn
体格检查的省称。《苏州日报》1991.11.20:“在今年 吴县 征兵体检中,有两名应征青年的经历引起了人们的称赞。”
词语解释:钩检  拼音:gōu jiǎn
稽求检查。《新唐书·宇文融传》:“鉤检帐符,得伪勋亡丁甚众。”《新唐书·李方玄传》:“鉤检户籍,所以差量傜赋者,皆有科品程章,吏不得私。”
词语解释:佐检  拼音:zuǒ jiǎn
辅助。《尚书大传》卷二:“ 周文王 至 磻溪 ,见 吕尚 钓, 文王 拜。 尚 云:‘ 望 钓得玉璜,剜曰: 姬 受命, 吕 佐检,德合於今 昌 来提。’” 郑玄 注:“佐检,犹助;提者,取也。”
词语解释:抄检  拼音:chāo jiǎn
抄查。《红楼梦》第一○六回:“必是后辈儿孙骄奢淫佚,暴殄天物,以致閤府抄检。”
词语解释:操检  拼音:cāo jiǎn
操行。《南史·孝义传·何子平》:“幼持操检,敦厉名行。”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 忱 ﹞性轻易,喜傲忽人,好色嗜利,不修操检。”
词语解释:抽检  拼音:chōu jiǎn
在整体中随机检查测验一部分
词语解释:小检  拼音:xiǎo jiǎn
犹小节。小的操守。《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词语解释:涯检  拼音:yá jiǎn
限制,管束。《新唐书·李元紘传》:“ 元紘 当国,务峻涯检,抑奔竞,夸进者惮之。”
词语解释:披检  拼音:pī jiǎn
翻阅查检。《北史·文苑传·李文博》:“特为吏部侍郎 薛道衡 所知,恒令在厅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政教善事,即抄撰记録。”
词语解释:失检  拼音:shī jiǎn
(1).谓轻率定论而欠审慎检核。 清 孙志祖 《读书脞录·虞书》:“窃疑古人盖以二典为《虞书》《大禹謨》以下为《夏书》也。 亭林 之言为失检。”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骨都侯喜杀南单于安国》:“ 惠氏 因见史文下有‘ 师子 永元 六年立’云云,误谓至此始入六年,遂以杀 安国 事在前,属之五年,翻谓《通鑑》为误,疏矣。 惠氏 此处实失检。”
(2).言谈举止不加约束、失于检点。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婢女代嫁》:“ 朱 私语同官曰:‘此我失检,不知 云汀 家亦有 碧莲 姊也。’”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但因青年,或语言文字有失检处,因而得祸,亦未可知。” 茅盾 《劫后拾遗》二:“她小声骂道:‘真不怕丢脸!’同时又有意无意地朝她丈夫望了一眼,忽然她觉得那一句话有点失检。”
词语解释:牙检  拼音:yá jiǎn
指饰有象牙的套子。《初学记》卷二二引 南朝 梁简文帝 《谢敕赉方诸剑等启》:“纔发玉函,雕奇溢目;始开牙检,丽饰交陈。”一本作“泥检”。
词语解释:攒检  拼音:zǎn jiǎn
收集。 宋 叶适 《校书郎王公夷仲墓志铭》:“即位例将四十年,兵火散落,我攒检方毕,何得为迟?钱已在库,何名为折?”
词语解释:摄检  拼音:shè jiǎn
犹传讯。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刘整》:“婢 采音 举手查 范 臂,求摄检,如诉状。輒摄 整 亡父旧使奴 海蛤 到臺辩问。”
词语解释:慎检  拼音:shèn jiǎn
谨慎而能检点自己。 唐 白居易 《何士乂可河南县令制》:“﹝ 何士乂 ﹞慎检和易,介然有常,守而勿失,可使从政。” 明 刘基 《官箴下》:“何以弭贪,慎检乃躬。”
词语解释:澄检  拼音:chéng jiǎn
清查。《世说新语·政事》“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太元 中,外御强 氐 ,蒐简民实,三 吴 颇加澄检,正其里伍。”
词语解释:收检  拼音:shōu jiǎn
犹整理。《老残游记》第一回:“ 老残 行李本不甚多……收检也极容易。” 艾芜 《回家》:“于是她就转进房去,收检她的衣裳。”
词语解释:探检  拼音:tàn jiǎn
犹了解;探索。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交涉告急之顷,吾人执笔欲记其经过之概畧,而以外交秘密,莫从探检,輒止。”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木刻集》中好几幅又是新路的探检。”
词语解释:推检  拼音:tuī jiǎn
审问追查。《晋书·山涛传》:“后 毅 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受赂,皆见推检。”《北齐书·祖珽传》:“事发, 文宣 付从事中郎 王士雅 推检。”
词语解释:括检  拼音:kuò jiǎn
查考。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南齐 以前坟籍……若无编録,难辨 淄 澠 。望括检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续 王俭 之《七志》,藏之秘府。”
共115,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