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十陷去声 [仕忏切。镵土具。][张帆行驶,动词][qiàn qian][同陷][详注1][xiàn]


注1:阚 《广韵》《集韵》许鉴切《韵会》胡忏切《正韵》胡监切。《广韵》犬声。《集韵》兽怒声。
共10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梵王梵志梵坊梵相梵法梵云梵王字梵嫂
梵宫梵语梵家梵钟梵楼梵贝梵本梵婀玲
梵音梵夹梵阁梵帝梵文梵馆梵花梵天王
梵天梵声梵唱梵境梵偈梵言梵经梵众天
梵宇梵筵梵林梵居梵乐梵轮梵席梵册贝叶
梵王宫梵行梵庋梵寂梵城梵屧梵襟梵哑铃
梵刹梵僧梵磬梵教梵侣梵部梵世梵册
梵王家梵响梵室梵学梵像梵容梵心梵俗
梵呗梵字梵塔梵香梵土梵客梵众梵摩天
梵书梵释梵译梵氏梵堂梵树梵筴梵我一如

词语解释:梵王  拼音:fàn wáng
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亦泛指此界诸天之王。 南朝 梁 刘勰 《剡县石城寺弥勒石像碑》:“梵王四鹤,徘徊而不去;帝释千马,躑躅而忘归。” 唐 李绅 《杭州天竺灵隐二寺诗》之二:“波动只观罗刹相,静居难识梵王心。”《法苑珠林》卷四三:“帝释在前,梵王在后,佛放常光,照耀天地。”
词语解释:梵宫  拼音:fàn gōng
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 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永言鷲室,栖诚梵宫。”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梵宫霞积,香阁星浮。” 元 耶律楚材 《憩解州邵薛村洪福院》诗:“天兵南出 武阳东 ,暂解征鞍憩梵宫。” 清 李渔 《怜香伴·僦居》:“寳菴花竹成林,阑干曲折,不似梵宫结构,竟像人家的书舍一般。”
词语解释:梵音  拼音:fàn yīn
(1).梵呗。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讚则号为梵音。” 唐 宋之问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悬。”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诗:“古壁栖金象,花宫出梵音。”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听松风梵音,偶来萧寺,看他疏写千张纸。” 李涵秋 《广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们点齐香烛,请大家拜佛。霎时鐃鈸叮当,梵音高唱。”
(2).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亦指佛、菩萨的音声。《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徧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3).犹梵语。亦泛指 印度 的语言。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夫 毗沙门 ,梵音, 唐 言多闻也。”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更堪诵入陀罗尼, 唐 音梵音相杂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华音论读,必以一音为一读;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我虽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见过他《从印度带去的使命》。”
词语解释:梵天  拼音:fàn tiān
(1).佛经中称三界中的色界初三重天为“梵天”。其中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多特指“大梵天”,亦泛指色界诸天。《百喻经·贫人烧粗褐衣喻》:“汝今当信我语,修诸苦行,投巖赴火,捨是身已,当生梵天,长受快乐。”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嵩山竹林寺》:“知客曰:‘渠适往梵天赴斋,少顷归矣。’坐良久,望空中僧百餘,驾飞鹤,乘师了,或龙或凤,冉冉而下。”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特现 金粟 身,梵天纵游戏。”亦作“ 梵摩天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八年》:“此乃天子无福,值我兵解时至,我应生梵摩天云。”
(2).婆罗门教、印度教主神之一。即创造之神。《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 章炳麟 《无神论》:“主惟神者,以为有高等梵天;主惟物者,以为地水火风皆有极微。”
词语解释:梵宇  拼音:fàn yǔ
佛寺。《梁书·张缵传》:“经法王之梵宇,覩因时之或跃;从四海之宅心,故取乱而诛虐。” 唐 宋之问 《登禅定寺阁》诗:“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小生是 西洛 贫儒,四海游学歷州府,至 蒲州 ,因而到梵宇。”《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 ﹞到了 铁公祠 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 千佛山 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
词语解释:梵王宫  拼音:fàn wáng gōng
本指大梵天王的宫殿。泛指佛寺。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太阳忽临照,物象俄光煦。梵王宫始开,长者金先布。” 宋 苏轼 《金门寺中见李留台与二钱唱和四绝句》之四:“一纸清诗弔兴废,尘埃零落梵王宫。” 元 关汉卿 《齐天乐·崔张十六事》曲:“梵王宫月轮高,枯木堂香烟罩。 法聪 来报,好事通宵。”豫剧《叶含嫣》:“隐居梵王宫,结交众英雄。”
词语解释:梵刹  拼音:fàn chà
泛指佛寺。梵,意为清净;刹,意为地方。 唐 唐彦谦 《游南明山》诗:“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 宋 楼异 《嵩山三十六峰赋》:“灵隐来仙洞府深兮,清凉寳胜梵刹标兮。” 清 方文 《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有田施诸僧,梵刹悉吾寓。”
词语解释:梵王家  拼音:fàn wáng jiā
指佛寺。 唐 陈翥 《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诗:“ 曲江 晴望好,近接梵王家。” 宋 范仲淹 《峻极上寺》诗:“高高人物外,犹属梵王家。” 宋 赵抃 《书院》诗:“邻舍尽金碧,一一梵王家。”参见“ 梵王宫 ”。
词语解释:梵王宫  拼音:fàn wáng gōng
本指大梵天王的宫殿。泛指佛寺。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太阳忽临照,物象俄光煦。梵王宫始开,长者金先布。” 宋 苏轼 《金门寺中见李留台与二钱唱和四绝句》之四:“一纸清诗弔兴废,尘埃零落梵王宫。” 元 关汉卿 《齐天乐·崔张十六事》曲:“梵王宫月轮高,枯木堂香烟罩。 法聪 来报,好事通宵。”豫剧《叶含嫣》:“隐居梵王宫,结交众英雄。”
词语解释:梵呗  拼音:fàn bài
佛教谓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 陈思 。” 宋 陆游 《游卧龙寺》诗:“君不见 天童 径山 金碧浮虚空,千衲梵唄层云中。” 清 纳兰性德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词:“空山梵唄静,水月影俱沉。” 朱自清 《看花》:“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
词语解释:梵书  拼音:fàn shū
(1).梵字。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固 步覘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五:“﹝ 浄曇 ﹞以 宸奎阁 所藏 仁宗 御书诣行在。所献书凡五十三轴,字体有三:一曰真书,二曰飞白,三曰梵书。”
(2).指佛经。 元 子温 《题画》诗:“曾向流沙取梵书,草龙珠帐满征途。”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梵书多鬻於 昭庆寺 。书贾皆僧也。”
词语解释:梵志  拼音:fàn zhì
(1).梵语意译。指婆罗门。 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
(2).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 脇尊者 )之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原道〉闢佛老》:“如《寳云经》所説,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菩萨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学经法,精进勇猛,细密威仪,胜彼外道。”
词语解释:梵语  拼音:fàn yǔ
一般指古 印度 的书面语。 唐 耿湋 《赠海明上人》诗:“来自 西天竺 ,持经奉紫微。年深梵语变,行苦俗流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涝则左手指间搢一小红旗,掌中托一小浄水瓶,右手捻诀而前,至山上,口诵梵语,雨即止。”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回资啰……’我也不懂,盖古 印度 语(殆即所谓‘梵语’乎),是咒语。”
词语解释:梵夹  拼音:fàn jiā
亦作“ 梵荚 ”。亦作“ 梵筴 ”。
(1).佛书。佛书以贝叶作书,贝叶重迭,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 唐 李贺 《送沉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王琦 汇解引 唐 杜宝 《大业杂记》:“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形似枇杷叶而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如牒然,今呼为梵夹。”《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又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録梵夹。” 胡三省 注:“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 清 赵翼 《祥符寺》诗:“前朝留梵荚,籤轴至今縢。”自注:“寺有 宣德 中所颁全部藏经。”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宋时西域取经故事》:“北 天竺 僧 天息灾 与 施护 ,各持梵筴来献,此 宋 时取经故事也。”
(2).指用板夹两端以绳穿结的书籍装帧样式。 宋 王巩 《闻见近录》:“国书严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来,用金花白罗纸,金花红罗褾,黄金轴。 神宗 时,詔为黄金梵筴,以轴大难披閲也。”
词语解释:梵声  拼音:fàn shēng
念佛诵经之声。 南朝 梁武帝 《和太子忏悔》诗:“繚绕闻天乐,周流扬梵声。”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南唐 陈陶 《题豫章西山香城寺》诗:“ 祇园 树老梵声小,雪岭花香灯影长。”
词语解释:梵筵  拼音:fàn yán
做佛事的道场。 南朝 梁 沉约 《栖禅精舍铭》:“往辞妙幄,今承梵筵。” 唐 陈子昂 《夏日游晖上人房》诗:“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明 唐顺之 《游嵩山少林寺》诗:“二室围兰若,三花接梵筵。”
词语解释:梵行  拼音:fàn xíng
佛教语。谓清净除欲之行。 晋 法显 《佛国记》:“王净修梵行,城内人信敬之情亦篤。”《法苑珠林》卷六一:“彼乱己整,守以慈行,见怒能忍,是为梵行;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瞋彼所,是为梵行;垂拱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嬈恼,是为梵行。” 明 宋濂 《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 良公 通外内典,梵行清白,荐绅之流皆爱敬之。”
词语解释:梵僧  拼音:fàn sēng
古时泛称域外来 华 的僧侣。《法苑珠林》卷五一:“夜中,有人见梵僧百餘,绕塔行道。”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吾尝梦梵僧告予曰:‘世且乱, 定光佛 再出世,子有难,能日诵千声,可以免矣。’”《元史·世祖纪一》:“以梵僧 八合思八 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今梵僧咒雨则雨应,咒龙则龙见。华僧虽学其声,而无验者。”
词语解释:梵响  拼音:fàn xiǎng
念佛诵经之声。 南朝 梁元帝 《梁安寺刹下铭》:“宵长梵响,风远钟传。仙衣有拂,灵刹无边。” 北周 庾信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隔岭鐘声度,中天梵响来。” 宋 欧阳修 《宿广化寺》诗:“樵歌杂梵响,共向松林归。”
词语解释:梵字  拼音:fàn zì
(1).古 印度 文字。 唐 王维 《苑舍人能书梵字戏为之赠》诗:“ 楚 辞共许胜 扬 马 ,梵字何人辨鲁鱼。”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上:“塔下刻经咒甚多,有汉字,有梵字。”
(2).指佛典。 唐 皮日休 《雨中游包山精舍》诗:“老僧三四人,梵字十数卷。” 苏曼殊 《〈梵文典〉自序》:“此梵字者,亘三世而常恒,遍十方以平等。”
词语解释:梵释  拼音:fàn shì
指色界诸天王及欲界帝释天王。《法苑珠林》卷十六:“梵释及四天王等,亦召十方诸佛来集 香山 。”《法苑珠林》卷十七:“时诸梵释、龙王等竞来争取我髮。”
词语解释:梵坊  拼音:fàn fāng
佛寺;僧舍。 宋 秦观 《次韵莘老初至汤泉》之一:“洗沐同幽客,餔餐就梵坊。”
词语解释:梵家  拼音:fàn jiā
指佛寺。 唐 白居易 《紫阳花》诗:“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词语解释:梵阁  拼音:fàn gé
佛寺的楼阁。 唐 白居易 《天宫阁秋晴晚望》诗:“ 洛城 秋霽后,梵阁暮登时。”
词语解释:梵唱  拼音:fàn chàng
梵呗。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五:“﹝ 曹植 ﹞尝登 鱼山 临 东阿 ,忽闻巖岫里有诵经声……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 植 依拟所造。”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伤史拱山人》:“逋客预斋还梵唱,老猿窥祭亦悲吟。” 清 龚自珍 《杭州有所追悼而作》:“ 杭州 风俗闹兰盆,緑蜡金炉梵唱繁。” 陈世宜 《醉歌》:“高歌梵唱声相杂,龙鸣狮吼成须臾。”
词语解释:梵林  拼音:fàn lín
佛寺。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投胶》:“他鼾眠梵林,又谁知擒同臂鹰。我疑为緑林。” 清 唐孙华 《南广寺访印公大师》诗:“槐影缘碕岸,篱门识梵林。”
词语解释:梵庋  拼音:fàn guǐ
贮藏佛经的柜架。 宋 范成大 《谒南岳》诗:“梵庋绚杂组,锡杖鏘古鐶。”自注:“ 衡岳 藏经皆锦丝竹帘护之。” 元 吴莱 《哭妙观上人》诗:“名詮披梵庋,妙趣挹诗瓢。”
词语解释:梵磬  拼音:fàn qìng
佛寺之磬。亦指佛寺击磬声。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行游》:“暖风十里,丽人好天,更堪怜,薜萝深处,梵磬时传。”
词语解释:梵室  拼音:fàn shì
佛殿。 南朝 梁 沉约 《绣像题赞》:“毓藻震闺,腾华梵室。”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悲梵室之未宏,悼禪居之犹褊。”
词语解释:梵塔  拼音:fàn tǎ
亦作“ 梵墖 ”。 佛塔。 唐 白居易 《想东游五十韵》:“梵塔形疑踊, 閶门 势欲浮。”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 资福寺 ﹞殿前梵墖上勒片石,有‘壬寅三月三日’字,未知何时所建。”
词语解释:梵译  拼音:fàn yì
梵文佛经的翻译。 宋 叶适 《送冯传之》诗:“兹復罢著书,梵译专讨论。頽然对白法,诸有不得存。”
词语解释:梵相  拼音:fàn xiāng
(1).佛菩萨等清净庄严之相。《全唐诗》卷八五一载 吴越 僧《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之四:“罗汉攀枝呈梵相,巖僧倚树现真形。”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天下寺立观音像,盖本於 唐文宗 好嗜蛤蜊。一日,御饌中有擘不开者,帝以为异。因焚香祝之,乃开。即见菩萨形,梵相具足。” 元 吴莱 《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大士洞》诗之三:“天香固遥闻,梵相俄一瞥。”
(2).泛指佛像。 元 柳贯 《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庭光古佛出梵相,满月在水莲生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精塑佛像》:“﹝ 刘元 ﹞又从 阿尼哥 国公学西天梵相,神思妙合,遂为絶艺。”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或衣云衲,倚竹杖,横梵书贝帙;或抱膝耸肩,状若鬼王。”
词语解释:梵钟  拼音:fàn zhōng
佛寺中的大钟。 唐太宗 《谒并州大兴国寺》诗:“梵鐘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清 吴翷 《金陵》诗:“回首 景阳 遗簴失,但餘百八梵鐘声。” 清 纳兰性德 《浣纱溪·小兀喇》词:“犹记当年军垒跡,不知何处梵鐘声。莫将兴废话分明。”
词语解释:梵帝  拼音:fàn dì
指佛。 唐 宋之问 《游法华寺》诗:“果渐轮王族,缘超梵帝家。” 唐 李迥秀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沙界人王塔,金绳梵帝游。”
词语解释:梵境  拼音:fàn jìng
(1).佛的境界。 南朝 梁 王僧孺 《初夜文》:“或恣其神力,或寂诸梵境。”《魏书·释老志》:“梵境幽玄,义归清旷,伽蓝浄土,理絶尘嚣。” 唐 许敬宗 《奉和过慈恩寺应制》:“梵境留宸瞩,掞发丽天才。”
(2).指 印度 地界。《翻译名义集·宗翻译主》:“﹝ 玄奘 ﹞於是杖锡裹足,履险若夷,既戾梵境,筹諮无倦。”
词语解释:梵居  拼音:fàn jū
佛寺。 唐 苏颋 《慈恩寺二月半寓言》诗:“化迹传官寺,归诚謁梵居。”
词语解释:梵寂  拼音:fàn jì
犹禅定。 元 宋无 《送僧还天目》诗:“梵寂风沉磬,禪深雪到衣。”
词语解释:梵教  拼音:fàn jiào
梵社的教义和实践
词语解释:梵学  拼音:fàn xué
佛学。 唐 袁郊 《甘泽谣·圆观》:“ 圆观 者, 大歷 末 洛阳 惠林寺 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音韵之学,自 沉约 为四声,及 天竺 梵学入 中国 ,其术渐密。” 元 柳贯 《送南竺澄讲主校经却还杭州》诗:“梵学传皆正,华文润乃全。”
词语解释:梵香  拼音:fàn xiāng
敬佛所用之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佛一足跡与鉢共在一处,国王臣民悉持梵香、七寳、璧玉,供养塔跡、佛牙、袈裟、顶相舍利。”
词语解释:梵氏  拼音:fàn shì
佛家,佛门。 唐 牛僧孺 《幽怪录》:“ 元和 初, 泗州 普光王寺 ,有梵氏戒坛,人之为僧者必由之。四方辐凑,僧尼繁会,观者如市焉。”
词语解释:梵法  拼音:fàn fǎ
佛经的教义。 唐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诗:“鸣鐘山虎伏,説法天龙会。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籟。”
词语解释:梵楼  拼音:fàn lóu
佛寺的楼阁。 元 杨维桢 《承天阁》诗:“荆棘荒凉绕故宫,梵楼突兀画图中。”
词语解释:梵文  拼音:fàn wén
印度 古代书面语言文字。书体右行。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写经,同祖梵文。” 唐 许浑 《冬日宣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诗:“梵文明处译,禪衲暖时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经有三卷,皆梵文,诵或以百计,以千计。”
词语解释:梵偈  拼音:fàn jì
佛经中的唱颂词。 南朝 陈 徐陵 《报德寺刹下铭》:“梵偈宵唱,云花昼翻。” 宋 林逋 《历阳寄金陵衍上人》诗:“骚吟未断云生褐,梵偈重开月照香。”
词语解释:梵乐  拼音:fàn lè
指佛教音乐,包括佛曲呗赞等。 唐 宋之问 《奉和九日慈恩寺浮图应制》:“天歌将梵乐,空里共裴回。” 明 唐顺之 《同孟中丞游龙泉寺》诗之二:“户里天花落,空中梵乐传。” 清 毛奇龄 《西河诗话》卷二:“今 吴门 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
词语解释:梵城  拼音:fàn chéng
佛寺。 宋 王阮 《劝农题吉祥寺》诗:“傍石寻幽径,穷原得梵城。”
词语解释:梵侣  拼音:fàn lǚ
指色界初禅天的天众。《楞严经》卷九:“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词语解释:梵像  拼音:fàn xiàng
指佛像。 闻一多 《红烛·剑匣》:“我又用玛瑙雕成一尊梵像,三首六臂的梵像,骑在鱼子石的象背上。”
词语解释:梵土  拼音:fàn tǔ
指 印度 国境。 苏曼殊 《耶婆提病中》诗:“我马已玄黄, 梵 土仍寥廓。 恒河 去不息,悲风振林薄。”
词语解释:梵堂  拼音:fàn táng
寺院。 唐 岑羲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梵堂遥集雁,帝乐近翔鸞。”
词语解释:梵云  拼音:fàn yún
比喻佛法的庇佑。《法苑珠林》卷五三:“区宇之内,咸为浄土;生灵之类,皆覆梵云。”
词语解释:梵贝  拼音:fàn bèi
(1).“ 梵册贝叶 ”的省称。指佛经。 清 田雯 《病愈早起成诗》:“凭几理素琴,焚香诵梵贝。”
(2).指法螺。贝,螺壳。《文献通考·乐考十二》:“贝之为物,其大可容数升,蠡之大者也……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鈸。释氏所谓法螺。 赤土国 吹之以迎 隋 使是也。 梁武 之乐,有童子伎倚歌梵贝。”按,贝,原讹为“具”,今正。
词语解释:梵馆  拼音:fàn guǎn
佛寺僧舍。 宋 王安石 《长干寺》诗:“梵馆清闲侧布金,小塘回曲翠文深。”
词语解释:梵言  拼音:fàn yán
即梵文。《翻译名义集·宗翻译主》:“要识梵言,不坠彼学。”参见“ 梵文 ”。
词语解释:梵文  拼音:fàn wén
印度 古代书面语言文字。书体右行。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写经,同祖梵文。” 唐 许浑 《冬日宣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诗:“梵文明处译,禪衲暖时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经有三卷,皆梵文,诵或以百计,以千计。”
词语解释:梵轮  拼音:fàn lún
指佛所说法。谓佛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犹如车轮,故称。也称法轮。《大智度论》卷二五:“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转法轮,故名梵轮。”《大智度论》卷五:“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 南朝 梁简文帝 《谢敕赉柏刹柱并铜万斤启》:“九牧贡金,千寻挺树,永曜梵轮,方兴寳塔。”
词语解释:梵屧  拼音:fàn xiè
僧鞋。 唐 陆龟蒙 《寒日逢僧》诗:“瘦脛高褰梵屧轻,野塘风劲锡环鸣。”
词语解释:梵部  拼音:fàn bù
佛经的部类。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梵部经十二,玄书字五千。”
词语解释:梵容  拼音:fàn róng
梵相。 明 宋濂 《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护法大神,各执其物,梵容生动,如欲语者。”参见“ 梵相 ”。
词语解释:梵相  拼音:fàn xiāng
(1).佛菩萨等清净庄严之相。《全唐诗》卷八五一载 吴越 僧《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之四:“罗汉攀枝呈梵相,巖僧倚树现真形。”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天下寺立观音像,盖本於 唐文宗 好嗜蛤蜊。一日,御饌中有擘不开者,帝以为异。因焚香祝之,乃开。即见菩萨形,梵相具足。” 元 吴莱 《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大士洞》诗之三:“天香固遥闻,梵相俄一瞥。”
(2).泛指佛像。 元 柳贯 《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庭光古佛出梵相,满月在水莲生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精塑佛像》:“﹝ 刘元 ﹞又从 阿尼哥 国公学西天梵相,神思妙合,遂为絶艺。”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或衣云衲,倚竹杖,横梵书贝帙;或抱膝耸肩,状若鬼王。”
词语解释:梵客  拼音:fàn kè
指僧人。 明 徐渭 《横榻哀吟》之一:“衣袒右肩慵梵客,柳生左肘任皇天。”
词语解释:梵树  拼音:fàn shù
指菩提树。原产 印度 ,故称。 唐 李群玉 《法性寺六祖戒坛》诗:“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词语解释:梵王字  拼音:fàn wáng zì
即梵字。 唐 钱起 《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诗:“能翻梵王字,妙尽 伯英 书。”参见“ 梵字 ”。
词语解释:梵字  拼音:fàn zì
(1).古 印度 文字。 唐 王维 《苑舍人能书梵字戏为之赠》诗:“ 楚 辞共许胜 扬 马 ,梵字何人辨鲁鱼。”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上:“塔下刻经咒甚多,有汉字,有梵字。”
(2).指佛典。 唐 皮日休 《雨中游包山精舍》诗:“老僧三四人,梵字十数卷。” 苏曼殊 《〈梵文典〉自序》:“此梵字者,亘三世而常恒,遍十方以平等。”
词语解释:梵本  拼音:fàn běn
用梵文书写的佛经原本。《法苑珠林》卷三四:“既览旧经,义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故不与梵本相应。”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 显庆 元年正月, 玄奘 法师在 大慈恩寺 翻译西天所得梵本经论。”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 义浄 ﹞以 天后 证 圣 元年夏还至 河 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词语解释:梵花  拼音:fàn huā
指尼姑。《白雪遗音·玉蜻蜓·追诉》:“ 徐 姓螟蛉是实, 申 家骨血无差。昔年我父爱梵花,留恋尼姑生下。”
词语解释:梵经  拼音:fàn jīng
贝叶经;佛经。 唐 司空曙 《赠衡岳隐禅师》诗:“讲席旧逢山鸟至,梵经初向竺僧求。”《宋史·外国传六·天竺》:“ 乾德 三年, 沧州 僧 道圆 自西域还,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 元 吴莱 《东夷倭人小折迭画扇子歌》:“ 徐市 子孙附飞舲, 奝然 家世杂梵经。”
词语解释:梵席  拼音:fàn xí
寺中的坐席。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普惠寺碑》:“松楹秀蔓,曲成萝薜之衣,砌石生莲,直起芙蓉之座……都人野彦,希梵席而投裾; 赵 美 燕 姝,望斋庭而继履。”
词语解释:梵襟  拼音:fàn jīn
指僧衣。 宋 林逋 《和陈湜赠希社师》:“瘦靠栏干搭梵襟,緑荷阶面雨花深。”
词语解释:梵世  拼音:fàn shì
佛教语。指色界诸天。 南朝 梁简文帝 《望同泰寺浮图》诗:“梵世陵空下,应真蔽景趋。”《法苑珠林》卷十三:“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説偈言:‘慧日大名称,久住善寂地。闻名除诸恶,自然生梵世。我今头面礼,归依大解脱。’説此偈已,各还梵世。”
词语解释:梵心  拼音:fàn xīn
谓清净之心。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此发梵心,行色、无色道。”
词语解释:梵众  拼音:fàn zhòng
僧徒。 南朝 陈 徐陵 《四元畏寺刹下铭》:“梵众朝礼,天歌夜清。” 唐 灵一 《送冽寺主之京迎禅和尚》诗:“彼土诸梵众,嗟君扬道风。”
词语解释:梵筴  拼音:fàn jiā
见“ 梵夹 ”。
词语解释:梵夹  拼音:fàn jiā
亦作“ 梵荚 ”。亦作“ 梵筴 ”。
(1).佛书。佛书以贝叶作书,贝叶重迭,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 唐 李贺 《送沉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王琦 汇解引 唐 杜宝 《大业杂记》:“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形似枇杷叶而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如牒然,今呼为梵夹。”《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又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録梵夹。” 胡三省 注:“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 清 赵翼 《祥符寺》诗:“前朝留梵荚,籤轴至今縢。”自注:“寺有 宣德 中所颁全部藏经。”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宋时西域取经故事》:“北 天竺 僧 天息灾 与 施护 ,各持梵筴来献,此 宋 时取经故事也。”
(2).指用板夹两端以绳穿结的书籍装帧样式。 宋 王巩 《闻见近录》:“国书严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来,用金花白罗纸,金花红罗褾,黄金轴。 神宗 时,詔为黄金梵筴,以轴大难披閲也。”
词语解释:梵嫂  拼音:fàn sǎo
世人对僧妻的称呼。 宋 陶穀 《清异录·梵嫂》:“ 相国寺 星辰院 比丘 澄暉 ,以艳倡为妻……忽一少年踵门謁 暉 ,愿置酒参会梵嫂, 暉 难之。” 清 宋长白 《柳亭诗话》卷十一:“ 鲍令暉 有《代葛沙门妻郭小玉作》诗,结曰:‘持妾一生泪,经秋復度春。’六朝以前,清规未立,世人呼为梵嫂、师娘者,往往有之。”
词语解释:梵婀玲  拼音:fàn ē líng
[英violin]西洋乐器。小提琴。 朱自清 《荷塘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词语解释:梵天王  拼音:fàn tiān wáng
色界梵天之王。佛教的护法神。《法华经·序品》:“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各礼佛足,退坐一面。”参见“ 梵天 ”。
词语解释:梵天  拼音:fàn tiān
(1).佛经中称三界中的色界初三重天为“梵天”。其中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多特指“大梵天”,亦泛指色界诸天。《百喻经·贫人烧粗褐衣喻》:“汝今当信我语,修诸苦行,投巖赴火,捨是身已,当生梵天,长受快乐。”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嵩山竹林寺》:“知客曰:‘渠适往梵天赴斋,少顷归矣。’坐良久,望空中僧百餘,驾飞鹤,乘师了,或龙或凤,冉冉而下。”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特现 金粟 身,梵天纵游戏。”亦作“ 梵摩天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八年》:“此乃天子无福,值我兵解时至,我应生梵摩天云。”
(2).婆罗门教、印度教主神之一。即创造之神。《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 章炳麟 《无神论》:“主惟神者,以为有高等梵天;主惟物者,以为地水火风皆有极微。”
词语解释:梵众天  拼音:fàn zhòng tiān
佛教语。色界初禅天之一。《法苑珠林》卷五:“第二色界有十八天者,初禪有三天,一名梵众天,二名梵辅天,三名大梵天。”
词语解释:梵册贝叶  拼音:fàn cè bèi yè
指佛经。佛经原本多用梵文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称。 清 龚自珍 《正〈大品弥陀经〉魏译》:“梵册贝叶,以意增损,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译者从而受之。”
词语解释:梵哑铃  拼音:fàn yǎ líng
小提琴。[英violin]
词语解释:梵册  拼音:fàn cè
亦作“ 梵策 ”。 佛教典籍。 宋 俞文豹 《唾玉集·无佛论》:“﹝ 张商英 ﹞尝见梵册整齐,叹吾儒之不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鬼怪·奇鬼》:“余问之学佛人云,此名拱尸鬼,然徧考梵册不得。”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十空曲》:“ 尤悔庵 先生《驻云飞·十空曲》:扰扰匆匆,遮莫晨鷄与暮鐘。梵策无须唪,公案何劳颂。”
词语解释:梵俗  拼音:fàn sú
古 印度 风俗。 唐 法琳 《九箴篇》:“苟令去兹冠冕,皂服披緇,弃我华风,远同梵俗,则不能兼通冠冕,便是智力不周。”
词语解释:梵摩天  拼音:fàn mó tiān
见“ 梵天 ”。
词语解释:梵天  拼音:fàn tiān
(1).佛经中称三界中的色界初三重天为“梵天”。其中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多特指“大梵天”,亦泛指色界诸天。《百喻经·贫人烧粗褐衣喻》:“汝今当信我语,修诸苦行,投巖赴火,捨是身已,当生梵天,长受快乐。”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嵩山竹林寺》:“知客曰:‘渠适往梵天赴斋,少顷归矣。’坐良久,望空中僧百餘,驾飞鹤,乘师了,或龙或凤,冉冉而下。”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特现 金粟 身,梵天纵游戏。”亦作“ 梵摩天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八年》:“此乃天子无福,值我兵解时至,我应生梵摩天云。”
(2).婆罗门教、印度教主神之一。即创造之神。《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 章炳麟 《无神论》:“主惟神者,以为有高等梵天;主惟物者,以为地水火风皆有极微。”
词语解释:梵我一如  拼音:fàn wǒ yī rú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谓作为世界主宰的“梵”和个体灵魂的“我”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亲自证入“梵我一如”便是解脱。一如,谓等同、无差别。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梵天是万汇的一元,宇宙是梵天的实现,因之乎生出一种对于故乡的爱心,而成梵我一如的究竟……其实西洋文明的弊窦只是在用途上错了,在它纯粹的精神上,它的动态与万化无极的梵体观,梵我一如观,并不会发生甚么冲突。”
共10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