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三梗上声 [měng][jìng,形词][详注1][《廣韻》獸似狐,有翼。《集韻》飛狐也。][详注2][详注3]


注1:睛 音请。《字林》眳睛,不悦目貌。又音阱。与睁同。
注2:冥 《集韻》《韻會》母迥切《正韻》母耿切,銘上聲。《詩·小雅》無將大車,維塵冥冥。無思百憂,不出于熲。《朱註》冥冥,昏晦也
注3:囧 音憬。《说文》窗牖丽廔闿明,象形。 又伯囧,人名。周太仆。正本作囧,俗讹作炯。见《书·囧命》。 又与炯同。《韩愈诗》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注》囧囧犹炯炯也。炯从火囧。
末字词组
萍梗流梗枯梗骨梗诛榛剃梗能梗横梗毙梗
断梗桔梗艰梗中梗诛榛薙梗顽梗粗梗直梗
泛梗悲梗木梗梗梗边梗脖儿梗酸梗直梗梗
漂梗荒梗生梗铜梗阻梗脖梗浪梗 
浮梗榛梗桃梗芜梗乖梗刚梗弊梗 
土梗忠梗含梗纷梗飘萍断梗鄣梗拘梗 
作梗强梗孤梗豪梗飘蓬断梗做梗悍梗 
蓬梗路梗槎梗凄梗脐梗牵枝带梗见梗 

词语解释:萍梗  拼音:píng gěng
浮萍断梗。因漂泊流徙,故以喻人行止无定。 唐 许浑 《晨自竹径至龙兴寺崇隐上人院》诗:“客路随萍梗,乡园失薜萝。” 宋 陆游 《答勾简州启》:“遂容萍梗,暂息道途。” 明 陆采 《明珠记·赘苹》:“萍梗泊侯门,暂且度朝昏。”
词语解释:断梗  拼音:duàn gěng
(1).折断的苇梗。 唐 李贺 《咏怀》之一:“ 梁王 与 武帝 ,弃之如断梗。” 宋 周邦彦 《宴清都》词:“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
(2).比喻漂泊不定。 元 曹伯启 《再和陈爱山》:“乾坤双断梗,身世一芳樽。” 明 杨珽 《龙膏记·空访》:“一别芳容悲断梗,千年幽恨正难平。” 夏曾佑 《送汪毅白》诗:“江湖断梗藩龙翼,一槎生平负典坟。”参见“ 断梗浮萍 ”、“ 断梗飘蓬 ”。
词语解释:泛梗  拼音:fàn gěng
亦作“泛梗”。 《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歳八月,降雨下, 淄水 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復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水 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因以“汎梗”喻漂泊。 唐 张说 《石门别杨六钦望》诗:“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 唐 贾岛 《岐下送友人归襄阳》诗:“蹉跎随汎梗,覊旅到 西州 。”亦泛指漂浮的草木梗。 明 方孝孺 《东河驿值雪次茅长史白战体韵》:“瓦沟早滴为炊烟,水面难消因泛梗。”
词语解释:漂梗  拼音:piāo gěng
随水漂流的桃梗。语出《战国策·齐策三》:“﹝ 苏秦 ﹞谓 孟尝君 曰:‘今者臣来,过於 淄 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 淄水 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復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水 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漂梗”引申指漂泊者。 唐 许浑 《金陵阻风登延祚阁》诗:“登阁惭漂梗,停舟忆断蓬。” 明 杨慎 《庚寅除夕》诗:“无家垂老同漂梗,痛饮狂歌非隐沦。”参见“ 浮梗 ”。
词语解释:浮梗  拼音:fú gěng
漂流的桃梗。《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 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浮梗”喻飘流无定。 闽 徐夤 《别》诗:“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明 高启 《临顿里》诗之二:“人生真浮梗,吾生岂繫匏。”《水浒传》第十一回:“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清 黄景仁 《送温舍人汝适归广州》诗:“忆别君应念故人,移家我已同浮梗。”
词语解释:浮梗  拼音:fú gěng
漂流的桃梗。《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 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浮梗”喻飘流无定。 闽 徐夤 《别》诗:“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明 高启 《临顿里》诗之二:“人生真浮梗,吾生岂繫匏。”《水浒传》第十一回:“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清 黄景仁 《送温舍人汝适归广州》诗:“忆别君应念故人,移家我已同浮梗。”
词语解释:土梗  拼音:tǔ gěng
泥塑偶像。亦以喻轻贱无用。《战国策·赵策一》:“夜半,土梗与木梗鬭。”《庄子·田子方》:“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成玄英 疏:“自觉所学,土人而已,逢雨则坏,并非其物。”《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 李善 注:“游尘土梗,喻轻贱也。” 唐 杜甫 《雷》诗:“真龙竟寂寞,土梗空俯僂。” 宋 叶适 《〈徐斯远文集〉序》:“视荣利如土梗,以文达志,为后生法。” 清 戴名世 《与弟书》:“五经二十一史,今之视为土梗,而天下几无读书者矣。”
词语解释:作梗  拼音:zuò gěng
(1).谓鬼物使人生病。《文选·张衡〈东京赋〉》:“ 度朔 作梗,守以 鬱垒 , 神荼 副焉,对操索苇。” 薛综 注:“东海中 度朔 山,有二神,一曰 神荼 、二曰 鬱垒 ,领众鬼之恶害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 李善 注:“《毛诗传》曰:‘梗,病也。’谓为人作梗病者。”
(2).指从中阻挠、捣乱。《北史·魏收传》:“其后镇将刺史,乖失人和,羣 氐 作梗,遂为边患。” 宋 杨万里 《题张以道上舍寒绿轩》诗:“先生飢肠诗作梗,小摘珍芳汲水井。”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中国有作梗者,朝廷之上自有公等诸贤圣在,即日可繫也。”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
词语解释:蓬梗  拼音:péng gěng
谓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比喻飘泊流离。 唐 姚鹄 《随州献李侍御》诗之二:“风尘匹马来千里,蓬梗全家望一身。”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垢》:“蓬梗还逢,喜遂同根之愿。” 明 杨珽 《龙膏记·传情》:“我蓬梗飘零,难牵 郭生 之红线。”
词语解释:流梗  拼音:liú gěng
飘浮在水面上的桃梗。比喻飘泊不定的人生。《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嗟飞蓬之日永,恨流梗之无还。”参见“ 浮梗 ”。
词语解释:浮梗  拼音:fú gěng
漂流的桃梗。《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 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浮梗”喻飘流无定。 闽 徐夤 《别》诗:“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明 高启 《临顿里》诗之二:“人生真浮梗,吾生岂繫匏。”《水浒传》第十一回:“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清 黄景仁 《送温舍人汝适归广州》诗:“忆别君应念故人,移家我已同浮梗。”
词语解释:桔梗  拼音:jié gěng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或暗紫色。根可入药,有宣肺、祛痰、排脓等功用。《战国策·齐策三》:“今求柴胡、桔梗於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
词语解释:悲梗  拼音:bēi gěng
见“ 悲哽 ”。
词语解释:悲哽  拼音:bēi gěng
亦作“ 悲梗 ”。 悲伤哽咽。《隋书·虞世基传》:“ 世基 食輒悲哽,不能下。” 唐 崔橹 《过蛮溪渡》诗:“身随远道徒悲梗,诗卖明时不值钱。” 宋 陆游 《跋〈朝制要览〉》:“先君捐舘舍三十有四年,统得此於故庐,伏读悲哽,敬识卷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 王 泫然悲哽。”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 法忍 闻余言……以悲梗之声,百端解慰。” 沙汀 《淘金记》八:“她的声调带点悲哽,她的眼睛已经润湿了。”
词语解释:荒梗  拼音:huāng gěng
(1).荒凉闭塞。《晋书·司马羕传》:“詔与 南顿王 宗 统流人以实中州, 江 西荒梗,復还。”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夷民纷杂,蛮陬荒梗。”
(2).指荒凉闭塞处。 金 元好问 《宿张靖田家》诗:“川涂尽坡陀,岭路入荒梗。”
词语解释:榛梗  拼音:zhēn gěng
(1).丛生的杂木。喻指荒僻之地。《旧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山中险峻,先无蹊径,但冒履榛梗,昼夜兼行。”
(2).阻碍,障碍。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长驱 岭嶠 ,梦想京畿。缘道酋豪,递为榛梗。”《周书·韦孝宽传》:“窃以大 周 土宇,跨据 关 河 ……唯彼 赵 魏 ,独为榛梗者,正以有事三方,未遑东略。”
(3).谓隔阂、嫌怨。 唐 杜甫 《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诗:“退食吟大庭,何心记榛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夫人捉臂流涕,力白前过,几不自容,曰:‘若不少记榛梗,请偕归。’”
词语解释:忠梗  拼音:zhōng gěng
见“ 忠鯁 ”。
词语解释:忠鲠  拼音:zhōng gěng
亦作“ 忠梗 ”。 忠诚耿直。《世说新语·规箴》“ 孙皓 问丞相 陆凯 ”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 逊 族子忠鯁有大节,篤志好学。”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颠沉在须臾,忠鯁谁復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白居易》:“ 居易 累以忠鯁遭摈,乃放纵诗酒。”《三侠五义》第二三回:“因 刘洪义 是个年老之人,而且为人忠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让国御前会议日记》:“ 升吉甫 忠梗可恃。”
词语解释:强梗  拼音:qiáng gěng
亦作“彊梗”。
(1).骄横跋扈。《商君书·赏刑》:“彼能战者,践富贵之门,彊梗焉,有常刑而不赦。” 严万里 校:“旧本作有常道而不禁,误。彊梗不禁是纵战士之残暴而召乱矣,今依 秦 本改正,绎其文谊,言人敢有相犯者罪不赦也。” 宋 韩琦 《论西夏请和疏》:“盖见 西戎 强梗未衰,挟以变诈,若朝廷处置失宜,他时悖乱,为中原大祸。”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法之所加,唯在于微贱,而强梗者,虽坏法干纪而莫之谁何。”
(2).指骄横跋扈、胡作非为的人。 唐 韩愈 《原道》:“为之政以率其怠勌,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明 张居正 《高立斋墓志铭》:“武选在 海寧 时,用威严,诛锄强梗,邑中翕然称治。” 严复 《辟韩》:“是故民不出什一之赋,则莫能为之君,君不能为民锄其强梗、防其患害,则废。”
词语解释:路梗  拼音:lù gěng
谓道路阻塞难行。《北齐书·李元忠传》:“ 清河 有五百人西戍,还经 南赵郡 ,以路梗共投 元忠 。”
词语解释:枯梗  拼音:kū gěng
枯萎的梗茎。 宋 梅尧臣 《依韵吴冲卿秘阁观逸少墨迹》:“文成终愧君,铅刀值枯梗。” 明 陆采 《明珠记·宫怨》:“恨浮尘偏掩日光晶,想春风何日吹枯梗。囚鸞槛凤,人意怎平。”
词语解释:艰梗  拼音:jiān gěng
(1).阻难。 唐 冯翊 《桂苑丛谈·李将军为左道所悮》:“护军 李将军 全皋 罢 淮海 日,寓於 开元寺 ,以朝廷艰梗,未获西归。”
(2).艰难险阻。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外实备艰梗,中仍费调燮。”参见“ 艰阻 ”。
词语解释:艰阻  拼音:jiān zǔ
(1).艰难险阻。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寻思涉歷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悽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度 葱岭 已入北 天竺 境,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絶。” 唐 皎然 《送颜处士还长沙觐省》诗:“归人忘艰阻,别恨独何任。” 清 吴敏树 《与朱伯韩书》:“十餘年来,重以艰阻,一兄一弟,俱已亡逝,独侍老母,身任俯仰之计。”
(2).阻难。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一:“ 方彫云 为 白太傅 所知,后游 涪州 ,累为閽人艰阻。为诗以献 卢尚书 , 范阳公 怒閽者而礼 方生 焉。”
词语解释:木梗  拼音:mù gěng
(1).木偶人。《战国策·赵策一》:“夜半,土梗与木梗鬭。” 北周 庾信 《和张侍中述怀》:“漂流从木梗,风卷随秋籜。”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
(2).细短的木杆。 茅盾 《子夜》二:“制火柴的原料--药品,木梗,盒子壳,全是从外洋来的。”
词语解释:生梗  拼音:shēng gěng
(1).谓桀骜不驯。《北史·郭彦传》:“蛮左生梗,不营农业。” 唐 白居易 《初到忠州赠李六》诗:“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旧唐书·王晙传》:“今者, 河曲 之中,安置降虏,此辈生梗,实难处置。”
(2).犹生硬。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三》:“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参见“ 生硬 ”。
词语解释:生硬  拼音:shēng yìng
(1).不自然;不熟练。《朱子语类》卷二四:“思而不学则殆,虽用心思量,不曾就事上习熟,毕竟生硬,不会妥帖。”《红楼梦》第三八回:“ 李紈 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二:“﹝ 白大夫 ﹞用他生硬的中国话问道:‘好不好?’”
(2).不柔和;不细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然其举止生硬,毫不可干。” 浩然 《艳阳天》第八十章:“虽然态度有点生硬,火气有点大了,可是自己坚持的问题是对的。”
(3).坚实。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一章:“ 金树旺 站起,拉住 石得富 一只生硬的手。”
(4).乖忤不顺。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谢友规文赋》:“﹝ 速鲁麻 ﹞少生硬,不循理法。”
词语解释:桃梗  拼音:táo gěng
(1).用桃木刻制的木偶。旧俗置以辟邪。《战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於 淄 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后汉书·礼仪志中》:“先腊一日,大儺,谓之逐疫……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儺人师讫,设桃梗、鬱櫑、苇茭毕,执事陛者罢。”《晋书·礼志上》:“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
(2).比喻任人摆布的傀儡。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闺情》:“千般恨顿上眉尖,是前生少欠。身如桃梗,命比春纤。”
词语解释:含梗  拼音:hán gěng
形容心情不畅快。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六:“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 宋 王安石 《赠宝觉》诗:“别来能几时,浮念极含梗。”
词语解释:孤梗  拼音:gū gěng
孤高刚直。《辍耕录·贞烈》引 宋 韩希孟 诗:“妾本良家子,性僻守孤梗。” 元 艾性夫 《赠赵太史》诗:“轻柔杨柳挟春妍,孤梗梅花结雪缘。”
词语解释:槎梗  拼音:chá gěng
树杈子。 唐 韦应物 《观沣水涨》诗:“草木盈川谷,澶漫一平吞。槎梗方瀰泛,涛沫亦洪翻。”
词语解释:骨梗  拼音:gǔ gěng
(1).刚直。《宋书·孔觊传》:“ 覬 少骨梗有风力。”《北齐书·王琳传》:“窃以朝市迁贸,传骨梗之风;歷运推移,表忠贞之跡。”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粉饰者见赏,则闇修者弗庸;迎合者受知,则骨梗者蒙弃。”
(2).形容笔力刚劲。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江僧宝》:“用笔骨梗,甚有师法。”
词语解释:中梗  拼音:zhōng gěng
(1).中途阻梗。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四》:“且运道明明有沿海逾陆之文,可以扬千艘之轻帆,疏双轮之中梗,而必欲首尾数千里恃一綫於 河 ,则亦徒见其劳民伤财而已矣。” 白蕉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 孙总统 电致各国公使,历述近时议和情形,并将和议中梗一端归咎于 袁世凯 氏。”
(2).从中作梗。 苏曼殊 《碎簪记》:“据二子答问之言推之,事或为其叔中梗耳。”
词语解释:梗梗  拼音:gěng gěng
刚强正直貌。《孔丛子·执节》:“ 马回 之为人,虽少才文,梗梗亮直,有大丈夫之节。”
词语解释:铜梗  拼音:tóng gěng
草木坚韧的枝梗。 宋 梅尧臣 《拣花》诗:“鶯舌未调香萼醉,柔风细吹铜梗斜。”
词语解释:芜梗  拼音:wú gěng
(1).荒芜阻塞。《晋书·宗室传论》:“值王室多难,中原芜梗,表义甄节,效绩艰危。” 严复 《原强》:“法犹器也,犹道涂也,经时久而无修治精进之功,则捍格芜梗者势也。”
(2).杂乱不通畅。 清 章学诚 《跋〈湖北通志检存稿〉》:“而近世纪载,出於史学久絶之后,一切文辞叙述,芜梗闒冗,全无法度。”
词语解释:纷梗  拼音:fēn gěng
纷乱梗阻。《宋书·索虏传论》:“自 汉 世以前,绵跨年世,纷梗外区,惊震中宇。”《魏书·广阳王深传》:“边竖构逆,以成纷梗,其所由来,非一朝也。” 唐 刘长卿 《送史判官奏事之灵武兼寄巴西亲故》诗:“中州日纷梗,天地何时泰。”
词语解释:豪梗  拼音:háo gěng
犹言豪放梗直。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大浑王》:“博学有文采,魁伉豪梗,不拘小节。”
词语解释:凄梗  拼音:qī gěng
悲咽,泣不成声。梗,通“哽”。例如:思之凄梗。——·袁枚《祭妹文》
词语解释:诛榛剃梗  拼音:zhū zhēn tì gěng
芟除秽草。喻灭除盗寇。
词语解释:诛榛薙梗  拼音:zhū zhēn tì gěng
芟除秽草。喻灭除盗寇。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诛榛薙梗,渐闢乐郊;扑魅驱狸,潜消沴气。”
词语解释:边梗  拼音:biān gěng
犹边患。《隋书·梁睿传》:“今皇祚肇兴,宇内寧一,唯有 突厥 种类,尚为边梗。”
词语解释:阻梗  拼音:zǔ gěng
从中阻挠。《英烈传》第三四回:“ 北宋 韩林 顿首再拜上, 金陵 吴国公 朱殿下 麾前:切念公威震海内,德溥四方, 林 欲助手足之形,佐张皇之势;只因奸党阻梗。”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目的地还没有达到,中途又生阻梗,实在很烦闷。”
词语解释:乖梗  拼音:guāi gěng
受阻而分离。 宋 陈亮 《祭徐子宜内子宋氏恭人文》:“有来富贵,年不偕永;一生辛勤,半道乖梗。”
词语解释:飘萍断梗  拼音:piāo píng duàn gěng
随波逐流的浮萍和植物的断茎。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 宋 周行己 《再和文叔》:“契阔十年纔道旧,间关千里又言旋。飘萍断梗无根柢,愁唤羸童理破韉。”
词语解释:飘蓬断梗  拼音:piāo péng duàn gěng
飘飞的蓬草和随波逐流的折断了的植物断茎。比喻到处飘泊,行踪无定。 宋 宗泽 《上郑龙图求船书》:“全家百指,如飘蓬断梗,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明 王錂 《春芜记·闺语》:“春芜可曾有了么?问卿卿,多应是飘蓬断梗浑无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吴梅 《风洞山·旅吟》:“惊岁月之逝波,伤美人之迟暮,飘蓬断梗,不復问人世事矣。”
词语解释:脐梗  拼音:qí gěng
即脐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道士探袖出婴儿,酣然若寐,脐梗犹未断也。”参见“ 脐带 ”。
词语解释:脐带  拼音:qí dài
连接胚胎与胎盘的带状物,由两条动脉和一条静脉组成。胚胎依靠脐带与母体发生联系,是吸取养料和排出废料的通道。
词语解释:能梗  拼音:néng gěng
方言。如许,这么。 刘半农 《手攀杨柳望情哥·第一歌》:“娘问女儿:‘你勒浪望啥个?’‘我望水面浪穿条能梗多!’”
词语解释:顽梗  拼音:wán gěng
(1).愚妄而不顺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二年》:“其地在 大河 之南,连接 河 岷 ,部族顽梗。”
(2).指愚妄而不顺服的人。 明 刘基 《浙东处州分府元帅石末公德政记》:“以智计销顽梗,以德惠抚疲瘵。” 清 郑燮 《范县》诗:“尚有隐幽难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户头总催说》:“而各甲每有顽梗延捱,又别设滚单,令其逐户挨催,以少节甲长之劳。”
(3).形容山势陡直,无幽曲之胜。 清 刘大櫆 《赠方抱之序》:“ 黟山 顽梗,无巖壑足以登临。”
(4).暴起,突出。 洪灵菲 《流亡》七:“他恨自己终有点生得太蠢,几根瘦骨格外顽梗得可悲。”
词语解释:脖儿梗  拼音:bó ér gěng
见“ 脖梗 ”。
词语解释:脖梗  拼音:bó gěng
亦称“ 脖儿梗 ”。亦称“ 脖梗子 ”。 颈项。《老残游记》第六回:“俺们这里人人都躭着三分惊险,大意一点儿,站笼就会飞到脖儿梗上来的。” 毕方 锺涛 《千重浪》第十二章三:“ 徐国河 干活挺卖力,下面掏得挺深,不料哗啦一声塌下好大一块来,把他埋了个齐脖梗。” 叶文玲 《篱下》:“有次 小鹃 咬着嘴皮挑明了问,这可把他问慌了,当下就扭过了红涨涨的脖梗子结结巴巴答:‘我……我这两挑是给三叔婆挑的哩!’”
词语解释:脖梗  拼音:bó gěng
亦称“ 脖儿梗 ”。亦称“ 脖梗子 ”。 颈项。《老残游记》第六回:“俺们这里人人都躭着三分惊险,大意一点儿,站笼就会飞到脖儿梗上来的。” 毕方 锺涛 《千重浪》第十二章三:“ 徐国河 干活挺卖力,下面掏得挺深,不料哗啦一声塌下好大一块来,把他埋了个齐脖梗。” 叶文玲 《篱下》:“有次 小鹃 咬着嘴皮挑明了问,这可把他问慌了,当下就扭过了红涨涨的脖梗子结结巴巴答:‘我……我这两挑是给三叔婆挑的哩!’”
词语解释:刚梗  拼音:gāng gěng
见“ 刚骾 ”。
词语解释:刚鲠  拼音:gāng gěng
亦作“ 刚梗 ”。刚强正直。《晋书·谢邈传》:“ 邈 性刚骾,无所屈挠,颇有理识。”《魏书·游肇传》:“尚书令 高肇 ……以 肇 名与己同,欲令改易。 肇 以 高祖 所赐,秉志不许, 高肇 甚衔之。 世宗 嘉其刚梗。”《新唐书·曹确传》:“神策中尉 西门季玄 者,亦刚骾。”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魁制府》:“其刚鯁之气时相发露,非近日模稜诸公所易及也。”
词语解释:鄣梗  拼音:zhāng gěng
阻塞;隔绝。《新唐书·顾彦朗传》:“ 建 ( 王建 )攻 成都 , 彦朗 挟故憾,与并力,道路鄣梗。”
词语解释:做梗  拼音:zuò gěng
故意在事情进展中起阻碍作用。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六:“ 陶阿毛 衷心盼望早一点实行升工办法,巴不得大家都赞成,事体就好办了,不料 赵得宝 从中做梗。”
词语解释:牵枝带梗
牵连;牵带
词语解释:横梗  拼音:héng gěng
充塞;梗阻。《轩亭冤·叙事》:“吾对於 绍城 寃狱,而觉有千万不可思议之感想,横梗於胸中。” 鲁迅 《彷徨·离婚》:“不知怎的忽而横梗着一个胖胖的 七大人 ,将他脑里的局面挤得摆不整齐了。”
词语解释:粗梗  拼音:cū gěng
亦作“麄梗”。
(1).阻滞梗塞。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事虽漫汗麄梗,经 建翁 手,必有条流秩序,后可循守也。”
(2).粗犷梗直。 清 黄宗羲 《熊公雨殷行状》:“当时号为能諫者,亦必揣摩宛转以纳其説。而公之发言麤梗,有敌以下所不堪受者,有犯无隐,盖其天性然也。”
词语解释:酸梗  拼音:suān gěng
见“ 酸哽 ”。
词语解释:酸哽  拼音:suān gěng
亦作“ 酸梗 ”。 因悲痛而哽咽。 北齐 朱敬修 《朱岱林墓志铭》:“ 日磾 观状,益增酸哽。” 苏曼殊 《绛纱记》:“余言至此,颇有酸梗之状。” 黄谷柳 《虾球传·难友的慰藉》:“ 六姑 听了 虾球 这番话,喉咙忽然酸哽起来。”
词语解释:浪梗  拼音:làng gěng
漂流的桃梗。喻漂泊无定者。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勉承》:“羞杀我贱身躯如浪梗,薄命已生成。”
词语解释:弊梗  拼音:bì gěng
以币帛祭祷。《管子·四时》:“其事号令,修除神位,谨祷弊梗。” 尹知章 注:“梗,塞也。时方开通,而有弊败梗塞者,则祷神以通道之。” 王念孙 《读书杂志·管子七》:“ 引之 曰:弊与币同。梗,祷祭也。币梗者,梗用币也…… 尹 以弊梗为弊败梗塞,非是。”
词语解释:拘梗  拼音:jū gěng
阻梗,阻碍。《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西域使者入贡,而主悉拘梗之。”
词语解释:悍梗  拼音:hàn gěng
强悍固执。《宋史·曹利用传》:“ 利用 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倖,而其亲旧或有因缘而进者,故及於祸。”
词语解释:见梗  拼音:jiàn gěng
阻拦我。 清 李渔 《蜃中楼·离愁》:“倘若是高堂见梗,拚做个今生难并,来生相并。”
词语解释:毙梗  拼音:bì gěng
以币帛祭祷。獘,通“ 币 ”。《管子·四时》:“其事号令,修除神位,谨祷獘梗。”
词语解释:直梗  拼音:zhí gěng
刚直。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褚筠心》:“性直梗, 和相 秉权时,先生以其非科目中人,不以先辈待之, 和相 慊然。”
词语解释:直梗梗  拼音:zhí gěng gěng
犹直挺挺。 杨朔 《麦正黄时》一:“这个女人时常抱着她的小闺女 臭妮 ,直梗梗地竖着长脖子,颤动着小头,象个螳螂似的倚在我的门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