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梗概 拼音:gěng gài
亦作“梗槩”。
(1).大概,概略。《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臣闻知而復知,是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 李贤 注:“梗概犹粗略也。” 宋 陆游 《书〈宛陵集〉后》诗:“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2).刚直的气概;慷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魏书·李彪传》:“臣虽下才,輒亦尚其梗概,钦其正直,微识其褊急之性,而不以为瑕。”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气,不是酸气。”词语解释:梗塞 拼音:gěng sè
(1).阻塞。《宋书·邓琬传》:“ 顗 怒 胡 不战,谓曰:‘粮运梗塞,当如此何?’”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 韩侂胄 死,餘党尚梗塞正路,公一扫絶,窜免尤众,号称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道途辽阔,音问梗塞久矣。” 徐迟 《牡丹》八:“这个思想打动她的心,使她感到一阵热,喉头有点梗塞。”
(2).梗死。如:心肌梗塞。词语解释:梗泛 拼音:gěng fàn
典出《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復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水 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因以“梗泛”指漂泊无定。 唐 骆宾王 《晚泊河曲》诗:“恓惶劳梗泛,悽断倦蓬飘。” 清 黄景仁 《送容甫归里》诗:“经年梗泛判游踪,一笑惊从意外逢。”词语解释:梗迹
隐约细微的行迹词语解释:梗河 拼音:gěng hé
中国 古代星座名。在牧夫座。《星经》卷上:“梗河三星,梗在大角帝座北,主天子锋,又主胡兵及丧。诀曰:梗河,云也。相去吉,相向兵起。”《晋书·天文志上》:“北三星曰梗河,天矛也。一曰天锋,主胡兵。又为丧,故其变动应以兵丧也。”词语解释:梗野 拼音:gěng yě
率直粗鲁。《新唐书·方伎传·尚献甫》:“ 武后 召见,由道士擢太史令,辞曰:‘臣梗野,不可以事官长。’” 宋 陆游 《拟上殿札子》:“则凡进见之人,固宜夙夜殫思竭诚,以幸千载之遇。虽其间有论事梗野不达大体者,究其设心,亦愿际会。”词语解释:梗泪 拼音:gěng lèi
忍泪,含泪。 宋 梅尧臣 《饯彭城公赴随州龙门道上作》诗:“征轩不可恋,梗泪返城闉。”词语解释:梗涩 拼音:gěng sè
亦作“ 梗澁 ”。
(1).阻塞。《晋书·王承传》:“是时道路梗涩,人怀危惧。 承 每遇艰险,处之夷然。” 唐 韩愈 《嘲鼾睡》诗:“ 黄河 弄濆瀑,梗涩连拙 鮌 。” 宋 欧阳修 《论修河第三状》:“三五年间,五州凋弊,河流注溢,久又淤高,流行梗澁,则上流必决。”《金史·移剌道传》:“ 海陵 南伐,使督运芻粮,所在盗起,道路梗澁,间关仅至 淮南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四年》:“今 女真 据其间,道路梗涩,甚於涉海。”
(2).迟钝;滞涩。《宋史·张茂直传》:“ 茂直 淳至寡言,晚年多疾,才思梗涩不称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斋童闻琴自作声,初以为僚僕之戏也;既知其非人,始白 温 。 温 自诣之,果不妄。其声梗涩,似将效己而未能者。”词语解释:梗直 拼音:gěng zhí
刚直,直爽。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灵应寺》:“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尘;执法之吏,埋轮谢其梗直。”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 陈旭 数言其梗直,宜在朝廷。”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玉红册》:“因僕素梗直,从不贪取人家一盃水,故有是遣。” 沙汀 《呼嚎》:“虽则由于性情梗直, 廖二嫂 有时不免冒失,但她也是一个稳扎稳打的人。”词语解释:梗断 拼音:gěng duàn
阻绝。 唐 罗隐 《大梁见乔诩》诗:“ 湘水 春浮岸, 淮 灯夜满桥。六年悲梗断,两地各萍飘。”词语解释:梗化 拼音:gěng huà
谓顽固不服从教化。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二书》:“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而为吏者,又非素择之材也。一日卒然梗化,遂欲齐之以法,岂非左右者之误,而不为无害也哉!” 元 虞集 《刷马歌》:“ 岭 南烽火乱者谁,何事至今犹梗化。” 明 宋濂 《端木府君墓志铭》:“尔曷为良民以报上德,寧梗化以自戕耶?梗化弗祥,天刑所不贷,尔其识之。”《水浒后传》第一回:“那地方原是蛮荒徼域,人民梗化,不遵法度。”词语解释:梗切 拼音:gěng qiē
梗直而激烈。《新唐书·裴度传》:“﹝ 裴度 ﹞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 河南 功曹参军。”词语解释:梗梗 拼音:gěng gěng
刚强正直貌。《孔丛子·执节》:“ 马回 之为人,虽少才文,梗梗亮直,有大丈夫之节。”词语解释:梗令之人
梗直的人词语解释:梗刺
草木茎上有刺针词语解释:梗碍 拼音:gěng ài
阻塞。《宋书·沉庆之传》:“时蛮寇大甚,水陆梗碍, 世祖 停 大隄 不得进。”词语解释:梗滞 拼音:gěng zhì
使不畅通、缓慢以至停止词语解释:梗玩 拼音:gěng wán
强横而轻慢。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凡俗之害於政者,姦民梗玩,伏机隐慝,以詗上之衅,谓之曰民蠹。”词语解释:梗迹蓬飘 拼音:gěng jì péng piāo
比喻漂泊流离。梗,断梗;蓬,飞蓬。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梗跡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词语解释:梗僻 拼音:gěng pì
耿直寡合。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元结》:“﹝ 元结 ﹞性梗僻,深憎薄俗,有忧道閔世之心。”词语解释:梗边 拼音:gěng biān
骚扰边境。《新唐书·张守珪传》:“ 契丹 、 奚 连年梗边…… 守珪 至,每战輒胜,虏遂大败。”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之二:“本朝 太祖 武靖天下, 真宗 以文持之……所当设张之具,犹若闕然。重以 羌 酋梗边,主上方揽众策以济之。”词语解释:梗咽 拼音:gěng yān
哽咽。因悲愤而气结喉塞。 茅盾 《林家铺子》二:“‘好,好,带了去罢,带了去罢!’ 林先生 终于斗气似的说,声音有点儿梗咽。” 茅盾 《子夜》十五:“她们心里也翻腾着沸滚的怨恨,可是并没升到脸部,只在她们的喉头梗咽。”词语解释:梗命 拼音:gěng mìng
抗命。《旧唐书·段秀实传》:“今外有不庭之虏,内有梗命之臣,窃观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 曹之骐 《腾越光复纪略》:“ 桐 , 祺瑞 门生,而举义之夕,以梗命被杀者也。”词语解释:梗子 拼音:gěng zǐ
植物的枝或茎。 郭沫若 《南京印象·游湖》:“湖水相当深,因而荷叶的梗子似乎也很长。”词语解释:梗夺 拼音:gěng duó
犹阻断。谓因道路阻断而丧失来源。《新唐书·高仁厚传》:“ 敬瑄 与 仁厚 谋曰:‘ 秀昇 未禽,贡输梗夺,百官乏奉,民不盐食。公能破贼,当以 东川 待公。’”词语解释:梗壅 拼音:gěng yōng
淤塞。《新唐书·嗣薛王知柔传》:“始, 郑 、 白渠 梗壅,民不得岁。 知柔 调 三辅 ,治復旧道,灌浸如约,遂无旱虞。”词语解释:梗悍 拼音:gěng hàn
强横。《宋史·佞幸传·朱勔》:“ 朱勔 , 苏州 人。父 冲 ,狡獪有智数。家本微贱,庸於人。梗悍不驯,抵罪鞭背。”词语解释:梗强 拼音:gěng qiáng
强横凶暴。亦指强横凶暴的人。 元 无名氏 《广客谈》卷一:“ 郑 当为相时,家人侵夺小民庐舍,以广其居……见今所居竟为官豪所据,子孙不絶如綫,书脉遂斩然矣。世之梗强,可不知所鉴哉!”词语解释:梗崄 拼音:gěng xiǎn
见“ 梗险 ”。
词语解释:梗险 拼音:gěng xiǎn
亦作“ 梗嶮 ”。 犹险阻。《新唐书·路应传》:“ 贞元 初,出为 虔州 刺史,詔嗣父封,凿 赣 石梗嶮以通舟道。”《新唐书·叛臣传下·高骈》:“由 安南 至 广州 ,江漕梗险,多巨石, 駢 募工劖治,由是舟济安行,储餉毕给。”词语解释:梗林 拼音:gěng lín
多刺的林丛。《文选·张衡〈西京赋〉》:“梗林为之靡拉,朴丛为之摧残。” 李善 注引《方言》:“凡草木刺人为梗。”词语解释:梗拒 拼音:gěng jù
阻拦拒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段氏》:“居年餘,二妾皆有身,举家皆喜。於是气息渐舒,凡诸侄有所强取,輒恶声梗拒之。”词语解释:梗寇 拼音:gěng kòu
作梗入寇。《新唐书·郭正一传》:“ 吐番 旷年梗寇,师数出,坐费粮貲。近讨则丧威,深入则不能得其巢穴。”词语解释:梗迹萍踪 拼音:gěng jì píng zōng
像断梗、浮萍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 明 单本 《蕉帕记·寻春》:“休夸绣虎雕龙,那值时危国破,怎发付梗跡萍踪。”词语解释:梗议 拼音:gěng yì
(1).谓持反对意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主上当极,太母垂帘,将復见太平,天下咸以为是。如 张侍郎 处侍从,尝建立,何事而敢梗议?”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如 美国 初立宪法联合大政府之时,诸州尚多梗议,难於施行。”
(2).指反对的意见。 郭孝成 《福建光复记》:“难免无一二无识之徒,横生梗议,遂特行文佈告,俾得速行反正。”词语解释:梗莽 拼音:gěng mǎng
荆棘草莽。 宋 王安石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之一:“槛折簷倾野水傍, 臺城 佳气已消亡。难披梗莽寻千古,独倚青冥望八荒。”词语解释:梗草 拼音:gěng cǎo
桔梗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桔梗》。词语解释:梗介 拼音:gěng jiè
刚直。 章炳麟 《钱唐吊龚魏二生赋》:“菅蒿茀若其梗介兮,将以閼夫玉軑。”词语解释:梗亮 拼音:gěng liàng
刚正磊落。《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 蒙 母,结友而别”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陈书·周铁虎传》:“故侍中、护军将军、 青 冀 二州刺史 沌阳县 开国侯 铁虎 ,诚节梗亮,力用雄敢。”词语解释:梗目 拼音:gěng mù
犹碍眼。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律赋不宜犯散文言,散文不宜犯律赋语,皆判然各异。如杂用之,非惟失体,且梗目难通。”词语解释:梗沮 拼音:gěng jǔ
阻挠,干扰。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记钱江事》:“﹝ 钱江 ﹞作讨罪檄文,传示遐邇。当事者闻之,以其梗沮大局,祸且不测,亟逐之出境。”词语解释:梗死 拼音:gěng sǐ
谓局部动脉堵塞,造成人体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多发生于心、肾、肺、脑等处。词语解释:梗棘 拼音:gěng jí
犹阻塞。《新唐书·藩镇传·王廷凑》:“既薄贼鄙,饟道梗棘,樵苏不继,兵番休取芻蒸。”词语解释:梗泛萍漂 拼音:gěng fàn píng piāo
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离。 元 张国宾 《罗李郎》第二折:“只为他孤身去梗泛萍漂,撇的俺三口儿梦断魂劳。”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经几番凶荒战斗,怎免得梗泛萍漂。”参见“ 梗泛 ”。
词语解释:梗泛 拼音:gěng fàn
典出《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復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水 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因以“梗泛”指漂泊无定。 唐 骆宾王 《晚泊河曲》诗:“恓惶劳梗泛,悽断倦蓬飘。” 清 黄景仁 《送容甫归里》诗:“经年梗泛判游踪,一笑惊从意外逢。”词语解释:梗避 拼音:gěng bì
谓设法回避。 唐 孙樵 《与高锡望书》:“为史官者,明不顾刑辟,幽不愧神怪,若梗避于其间,其书可烧也。”词语解释:梗逆 拼音:gěng nì
阻塞。 明 袁宏道 《傅良乡入计序》:“当人身之彊也,咽喉利而无所梗逆,精粗坚脆,投之即受,则其元气可知。”词语解释:梗调 拼音:gěng diào
难奏的曲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 晏 教以《天女謫降》之曲,指法拗折,习之三日,始能成曲。 晏 曰:‘梗概已尽,此后但须熟耳。嫻此两曲,琴中无梗调矣。’”词语解释:梗绝 拼音:gěng jué
阻断,断绝。 唐 罗隐 《谗书·圣人理乱》:“ 仲尼 之生也,源流梗絶, 周 室衰替。”《明史·武宗纪》:“自畿辅迄 江 、 淮 、 楚 、 蜀 ,盗贼杀官吏, 山东 尤甚,至破九十餘城,道路梗絶。” 清 陈维崧 《采桑子·正月二十日从吴天石处获读纬云弟京邸春词因和其韵》词:“关河梗絶书难达,何日相逢?”词语解释:梗纷 拼音:gěng fēn
指道路阻塞纷乱。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梁公 却思归 蜀 ,重到 渚宫 , 江 路梗纷,未及西泝。”词语解释:梗秽 拼音:gěng huì
积留的污浊。《宋书·武帝纪中》:“百稔梗秽,涤於崇朝;祖宗遗愤,雪於一旦。”词语解释:梗阻 拼音:gěng zǔ
(1).阻塞;断绝。 明 唐顺之 《请游兵疏》:“ 江 北今岁收功克捷,陵寝免於震惊,运道不致梗阻。”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丙午丁未》:“然时已梗阻, 厦门 值 林爽文 之变,留滞年餘,始得归里。”《人民文学》1979年第1期:“还有缓缓行进的挂着风帆的架车,造成多少次磨蹭,停滞,梗阻!”
(2).阻拦,阻挡。 清 薛福成 《审机》:“今乘 永福 归诚於我,抚而用之,彼当惟命是听,即 保胜 设关,必无梗阻。”词语解释:梗骜 拼音:gěng ào
犹桀骜。亦指桀骜不驯的人。 唐 苏涤 《宣宗谥议》:“收復旧疆,诛锄梗驁,得不谓之武乎。”词语解释:梗顽 拼音:gěng wán
顽固。 清 王韬 《徵设香山南屏乡义学序》:“梗顽弗率,父兄之忧也;奸莠为匪,邻里之累也。”参见“ 梗顽不化 ”。
词语解释:梗顽不化 拼音:gěng wán bù huà
谓十分顽固,无法感化。《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 山东 有名緑林,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山西交城文水两县乡民暴动》:“ 孟 遂奔还县城,投函諮议局,声称烟民梗顽不化。”词语解释:梗险 拼音:gěng xiǎn
亦作“ 梗嶮 ”。 犹险阻。《新唐书·路应传》:“ 贞元 初,出为 虔州 刺史,詔嗣父封,凿 赣 石梗嶮以通舟道。”《新唐书·叛臣传下·高骈》:“由 安南 至 广州 ,江漕梗险,多巨石, 駢 募工劖治,由是舟济安行,储餉毕给。”词语解释:梗顽不化 拼音:gěng wán bù huà
谓十分顽固,无法感化。《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 山东 有名緑林,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山西交城文水两县乡民暴动》:“ 孟 遂奔还县城,投函諮议局,声称烟民梗顽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