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栋梁 拼音:dòng liáng
(1).房屋的大梁。《庄子·人间世》:“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为栋梁。”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擿齿则松檟不及一寸之筳,挑耳则栋梁不如鷦鷯之羽。”《旧唐书·赵憬传》:“大厦永固,是栋梁榱桷之全也;圣朝致理,亦庶官羣吏之能也。” 清 梅曾亮 《士说》:“求栋梁者必於木,而木不皆栋梁也,其不材者,且不得与萑蒲竹箭比。”
(2).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后汉书·陈球传》:“公为国家栋梁,倾危不持,焉用彼相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 唐 杜甫 《承沉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诗:“天路牵騏驥,云臺引栋梁。” 清 汪衡 《励志诗》:“人力不滋培,栋梁安得具。” 胡厥文 《悼念周恩来总理》诗:“万民齐慟哭,千载永难忘。百战锋芒在,何乃折栋梁。”
(3).比喻基本因素。 廖仲恺 《消费合作社概论》:“故工人与一般消费者,实为经济之栋梁,缺一则不立。”词语解释:大梁 拼音:dà liáng
(1).古地名。 战国 魏 都。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西北。 隋 唐 以后,通称今 开封市 为 大梁 。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 愈 昔从军 大梁 下,往来满屋贤豪者。” 清 黄鷟来 《咏怀》之四:“驱车欲何适,北顾指 大梁 。”
(2).星次名。在十二支中为酉,在二十八宿为胃、昴、毕三星。《国语·晋语四》:“岁在大梁,将集天行。” 韦昭 注:“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
(3).房屋的主梁。比喻事物中起主要作用者。如:扛大梁;挑大梁。词语解释:河梁 拼音:hé liáng
(1).桥梁。《列子·说符》:“ 孔子 自 卫 反 鲁 ,息驾乎河梁而观焉。”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南津有絶济,北渚无河梁。”
(2).旧题 汉 李陵 《与苏武》诗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后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 南朝 齐 王融 《别萧谘议》诗:“徘徊将所爱,惜别在河梁。” 宋 叶适 《送宋知录》诗:“与子比邻计未疎,河梁新驾月明初。” 清 唐孙华 《偕同年吴元朗游西泾次友人韵》:“送别临河梁,暮凉怯綃縠。”词语解释:雕梁 拼音:diāo liáng
(1).饰有浮雕、彩绘的梁;装饰华美的梁。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燕语雕梁,状对幽闺之语。” 宋 王安石 《诉衷情·和俞秀老鹤》词:“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 谢 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2).借指豪华的建筑物。 唐 杜甫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图》诗:“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清 杜岕 《过林修朗轩》诗:“雕梁庽耳目,所患唯固陋。”
彫梁:刻绘文采的屋梁。 唐 杨巨源 《上刘侍中》诗:“舞腰凝綺榭,歌响拂彫梁。” 宋 张元干 《风流子·政和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词:“飞观插彫梁。凴虚起,縹緲五云乡。” 词语解释:画梁 拼音:huà liáng
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南朝 陈 阴铿 《和樊晋侯伤妾》:“画梁朝日尽,芳树落花辞。”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幃翠被鬱金香。”《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画梁悄悄,珠帘放下燕归来。” 徐迟 《牡丹》八:“只有她的唱腔,安详、徐疾,穿行在大红廊柱间,缭绕在金碧辉煌的画梁上。”词语解释:柏梁 拼音:bǎi liáng
(1).指 柏梁台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南朝 梁 江淹 《倡妇自悲赋》:“去 栢梁 以掩袂,出 桂苑 而敛眉。” 唐 李白 《双燕离》诗:“ 柏梁 失火去,因入 吴 王宫。”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见寄》之五:“ 汉 殿千门锦绣开,不堪一夜 柏梁 灾。”
(2).借指宫廷。 唐 韦渠牟 《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诗:“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 柏梁 。”参见“ 柏梁臺 ”。
(3).指《柏梁诗》。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逮至 汉武 ,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韩子苍 曰:‘《柏梁》作而诗之体坏;《河梁》作而诗之意乖。’”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自《古诗十九首》以五言传,《柏梁》以七言传,於是才士专以五七言为诗。”
(4).泛称应制诗。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饱德君臣醉,连歌奉《柏梁》。”参见“ 柏梁体 ”。
(5).指柏梁体。 金 王偓 《古仙人辞》序:“得古仙人词於壁间……观其体则柏梁,事则终始二 汉 ,字画在 钟 王 之间。”参见“ 柏梁体 ”。
词语解释:柏梁台 拼音:bǎi liáng tái
(1). 汉 代台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长安县 西北 长安 故城内。《三辅黄图·台榭》:“ 柏梁臺 , 武帝 元鼎 二年春起此臺,在 长安 城中北门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詔羣臣和诗,能七言者乃得上。太 初 中臺灾。”
(2).泛指宫殿。 明 何景明 《诸将入朝歌》之三:“羣公陪宴 柏梁臺 ,殿上传呼万寿杯。” 清 陈学泗 《纪事》诗之二:“衮龙新幸 柏梁臺 ,供奉传呼走马来。”
词语解释:柏梁体 拼音:bǎi liáng tǐ
七言古诗的一种。相传 汉武帝 在 柏梁台 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人各一句,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柏梁体》:“ 汉武 宴 柏梁臺 赋诗,人各一句,句皆用韵,后人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然《柏梁》以前如 汉高 《大风歌》、 荆卿 《易水歌》……可见此体已久有之,不自《柏梁》始也。但联句之每句用韵者,乃为 柏梁 体耳。”参阅《古文苑·柏梁诗》。
词语解释:柏梁体 拼音:bǎi liáng tǐ
七言古诗的一种。相传 汉武帝 在 柏梁台 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人各一句,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柏梁体》:“ 汉武 宴 柏梁臺 赋诗,人各一句,句皆用韵,后人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然《柏梁》以前如 汉高 《大风歌》、 荆卿 《易水歌》……可见此体已久有之,不自《柏梁》始也。但联句之每句用韵者,乃为 柏梁 体耳。”参阅《古文苑·柏梁诗》。词语解释:濠梁 拼音:háo liáng
犹 濠 上。梁,桥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 濠 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明 刘基 《题仲山和尚〈群鱼图〉》诗:“ 濠 梁之乐谁能写? 袁蚁 死后无画者。” 清 毛序 《偕同人散步》诗:“物我两俱忘,不减 濠 梁兴。” 陈毅 《七星岩》诗:“攀崖试腰脚,垂钓话 濠 梁。”参见“ 濠上 ”。
词语解释:濠上 拼音:háo shàng
(1). 濠水 之上。《庄子·秋水》记 庄子 与 惠子 游于 濠 梁之上,见鯈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知乐否。后多用“濠上”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地。 唐 贾岛 《寄令狐綯相公》诗:“不无 濠 上思,唯食圃中蔬。” 宋 苏轼 《十二琴铭·秋风》:“悲莫悲於 湘 滨,乐莫乐於 濠 上。”
(2).指代 庄子 。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见 柱下 之经二,覩 濠 上之篇七。”词语解释:游梁 拼音:yóu liáng
(1).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司马相如 ﹞以貲为郎,事 孝景帝 ,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 景帝 不好辞赋,是时 梁孝王 来朝,从游説之士 齐 人 邹阳 、 淮阴 枚乘 、 吴 庄忌夫子 之徒, 相如 见而説之,因病免,客游 梁 。”后以“游梁”谓仕途不得志。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游 梁 之客,徒马疲而不能去; 兔园 之女,虽蚕饥而不自禁。” 宋 晏殊 《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诗:“游 梁 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明 何景明 《答雷长史》诗之三:“ 贾谊 功名终负 汉 , 马卿 辞赋尚游 梁 。” 清 张问陶 《独树店》诗:“ 宋玉 有怀仍忆 楚 , 相如 多病更游 梁 。”
(2).指斗拱结构中的梁上之梁。详“ 游极 ”。
词语解释:游极 拼音:yóu jí
即浮梁。《文选·陆机〈吴趋行〉》:“重欒承游极,回轩启曲阿。” 张铣 注:“游,浮;极,栋也。”参见“ 浮梁 ”。
指斗拱结构中的梁上的梁。《文选·张衡〈西京赋〉》:“跱游极於浮柱,结重欒以相承。” 薛综 注:“三辅名梁为极。作游梁,置浮柱上。”词语解释:津梁 拼音:jīn liáng
(1).桥梁。《国语·晋语二》:“岂谓君无有,亦为君之东游津梁之上,无有难急也。” 宋 曾巩 《李立之范子渊都水使者制》:“川泽河渠之政、津梁舟楫之事,置使典领,礼秩甚隆。” 孙中山 《行易知难》第三章:“以无文法之学,故不能率由捷径,以达速成,此犹渡水之无津梁舟楫,必当绕百十倍之道路也。”
(2).比喻能起桥梁作用的人或事物。《魏书·封轨传》:“吾平生不妄进举,而每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 玉田 《词源》二卷……下卷自音谱以至杂论,选词不多,别具隻眼,洵可为后学之津梁。”《中国近代文论选·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文化日进,思潮日高,羣知小説之效果捷於演説报章,不视为遣情之具,而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作为津梁的,就是那些来自别一天地的、刚健清新的作品。”
(3).接引,引导。《宋书·礼志一》:“先王所以陶铸天下,津梁万物,闲邪纳善,潜被於日用者也。”《云笈七籤》卷六五:“此其权见於清明,而为万物津梁也。” 清 恽敬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其师友几徧天下,皆以超世之才智、絶人之功力,津梁后起。”
(4).比喻济渡众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庾公 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於津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若要抛离生死乡,须知内外作津梁。” 清 金农 《孙宪遗米予于僧厨作粥食之戏报此诗》:“学佛疲津梁,辟穀乃不可。”
(5).指沿海海口。 清 龚自珍 《津梁条约遍南东》诗:“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卢公神道碑铭》:“持之如何?自诛食妖,以肃津梁。”词语解释:齐梁 拼音:qí liáng
(1). 齐 梁 是 南北朝 时期偏安于南方的两个王朝。由于政治腐败,国势不振,统治时间都很短。后因以“齐梁”指奢靡衰败的局势。 宋 曾极 《金陵百咏·八功德水》:“中涵百衲烟霞色,不染 齐 梁 歌舞尘。”《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本朝若不是 永乐 振作一番,信着 建文 软弱,久已弄成个 齐 梁 世界了。”
(2).见“ 齐梁体 ”。
词语解释:齐梁体 拼音:qí liáng tǐ
南朝 齐 与 梁 的诗体。 南朝 齐 梁 时代作诗多讲求音律对偶,词藻浮艳,而内容空泛。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二》:“ 齐 梁 体,通两朝而言之。” 郭绍虞 校释:“ 齐 梁 体可有二义:一指风格,即 陈子昂 所谓‘彩丽竞繁,而寄兴都絶。’《朱子语类》所谓‘ 齐 梁 间之诗,读之使人四肢皆懒慢不收拾’者也。一指格律,则与 永明 体相近,即 白居易 、 李商隐 、 温庭筠 、 陆龟蒙 集中所言 齐 梁 格诗是。”亦省称“ 齐梁 ”。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五:“窃攀 屈 宋 宜方驾,恐与 齐 梁 作后尘。”词语解释:跳梁 拼音:tiào liáng
见“ 跳踉 ”。
词语解释:跳踉 拼音:tiào liáng
亦作“ 跳梁 ”。
(1).犹跳跃。《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成玄英 疏:“跳梁,犹走掷也。”《汉书·游侠传·陈遵》:“始 遵 初除,乘藩车入閭巷,过寡妇 左阿君 置酒謌謳, 遵 起舞跳梁,顿仆坐上。”《淮南子·精神训》“是养形之人也” 汉 高诱 注:“若此养形之人,导引其神,屈伸跳踉,是非真人之道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休宁猎户》:“麦禾方熟时,猴百十为群,执臂人立为鱼丽之阵,自东而西,跳踉数四,禾尽偃,乃攫取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潜往窥视,有二狐跳踉去。”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
(2).跋扈;强横。《汉书·萧望之传》:“今 羌 虏一隅小夷,跳梁於山谷间。”《新唐书·刘仁轨传》:“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 宋 李纲 《上道君太上皇帝封事》:“ 夏戎 窥伺中国久矣,乘我之衅,安知无跳踉之心。” 明 刘基 《春秋明经·秦伐晋狄侵宋楚子蔡侯次于厥貉》:“今 荆 既盛于南,而 秦 又起于西, 狄 又跳踉于北。”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我们也只得自责国人之不争气,竟任这样的报纸跳梁。”词语解释:杏梁 拼音:xìng liáng
文杏木所制的屋梁,言其屋宇的高贵。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 南朝 齐 谢朓 《杂咏三首·烛》:“杏梁宾未散,桂宫明欲沉。” 宋 晏殊 《采桑子》词:“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清 柯耸 《离亭燕·燕》词:“趁得东风飞絮,来认杏梁深处。”词语解释:浮梁 拼音:fú liáng
(1).即浮桥。《方言》第九:“艁舟谓之浮梁。” 郭璞 注:“即今浮桥。”《文选·潘岳〈闲居赋〉》:“浮梁黝以径度, 灵臺 杰其高峙。”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即今浮桥。”《旧唐书·哀帝纪》:“ 杨师厚 於 襄州 西六十里 阴谷 江口伐竹木以为浮梁。” 清 顾炎武 《蒲州西门外铁牛唐时所造以系浮桥在今河西徙十馀里矣》诗:“ 唐 代浮梁处,遗牛制尚新。”参见“ 浮桥 ”。
(2).不良。 清 杨懋建 《帝城花样·秋芙传》:“浮梁子弟,靡然从风,一倡百和,几有若狂之叹。”原注:“ 宋 人小説谓无良曰浮梁。”
(3).旧县名。属 江西省 。 汉 鄱阳县 地, 唐 武德 四年,析置 新平县 , 天宝 元年改名 浮梁 , 明 清 皆属 饶州府 。1960年并入 景德镇市 。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 浮梁 买茶去。”后以浮梁借指商人。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成自题》:“过眼飘零随败絮,伤心老大嫁浮梁。”
词语解释:浮桥 拼音:fú qiáo
在并列的船、筏、浮箱或绳索上面铺木板而造成的桥。《东观汉记·吴汉传》:“﹝ 田戎 ﹞据浮桥于江上, 汉 锯絶横桥,大破之。” 唐 贾岛 《寄乔侍郎》诗:“大寧犹未到,曾渡北浮桥。”《尔雅·释水》“天子造舟” 宋 邢昺 疏:“言造舟者,比船於水,加板於上,即今之浮桥。”《前汉书平话》卷下:“半夜前后,河水长十分,溢满 长安 浮桥。” 茅盾 《锻炼》二一:“但如果把这四条小船连接起来,作为一道浮桥,直达那倾斜的河滩,那就有办法。”词语解释:脊梁 拼音:jǐ liáng
(1).脊背。其骨为全身骨骼的主干所在,如屋之有梁,故称。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一折:“你心里把褐衲袄脊梁上披,强似着紫朝衣。”《水浒传》第一回:“﹝ 洪太尉 ﹞取过丹詔,用黄罗包袱背在脊梁上,手里提着银手炉,降降地烧着御香。”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章:“有人怕光膀子麦芒扎肉,他不在乎,那古铜色的脊梁上好似刷了一层桐油闪着亮。”
(2).用作比喻。常指人的意志、胆量和节操。《朱子语类》卷五二:“况当世衰道微之时,尤用硬着脊梁,无所屈挠方得。” 曹禺 等《胆剑篇》第五幕:“一个人只要有条脊梁,有点血性,今天就再也不会想到向 夫差 作这样没骨头的事。”
(3).比喻中坚骨干力量。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 中国 的脊梁。”词语解释:飞梁 拼音:fēi liáng
凌空飞架的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晋水》:“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明 李梦明 《玄明宫行》:“前矻石柱双蟠龙,飞梁逶迤三彩虹。”词语解释:绕梁 拼音:rào liáng
(1).《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后遂以“绕梁”形容歌声高亢回旋,久久不息。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十:“绕梁之音,实縈絃所思。” 南朝 梁 沉约 《咏筝》:“徒闻音绕梁,寧知颜如玉。”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怀春》:“绕梁雅足清歌,长袖由来善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餘音嫋嫋,不啻绕梁。”
(2).古琴名。 晋 傅玄 《琴赋》序:“ 齐桓公 有鸣琴曰号钟, 楚庄 有鸣琴曰绕梁。” 宋 虞汝明 《古琴疏》:“ 华元 献 楚庄王 以绕梁之琴,鼓之,其声嫋嫋,绕于梁间,循环不已。”
(3).古乐器名。形似箜篌,今已失传。《通典·乐四》:“ 宋 孝武 大明 中, 吴兴 沉怀远 被徙 广州 ,造绕梁。其器与箜篌相似。 怀远 亡,其器亦絶。”参阅《宋书·乐志一》。词语解释:铜梁 拼音:tóng liáng
(1).产铜的山。 南唐 陈陶 《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诗:“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
(2).山名。在 四川省 合川县 南。山有石梁横亘,色如铜。《古文苑·扬雄〈蜀都赋〉》:“ 铜梁 金堂 ,火井龙湫。” 章樵 注:“ 铜梁山 在 宕渠县 。” 北周 庾信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之一:“ 铜梁 影棠树,石镜写褰帷。” 倪璠 注:“ 铜梁 影棠树者,言 赵王 出镇 益州 巴 蜀 , 铜梁 是听政之所,若 召伯 《甘棠》矣。”词语解释:都梁 拼音:dōu liáng
亦称“ 都梁香 ”。 1.泽兰的别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资水》:“县( 都梁县 )西有小山,山上有淳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泽兰》﹝释名﹞引 陶弘景 曰:“生於泽旁,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
(2).香名。 三国 魏 曹植 《妾薄命》诗之二:“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 南朝 梁 吴均 《行路难》诗之四:“博山炉中百合香,鬱金苏合及都梁。” 宋 王观国 《学林·五木香》:“盖谓鬱金香、苏合香、都梁香也……皆蛮所产,非中国物也。”词语解释:鱼梁 拼音:yú liáng
拦截水流以捕鱼的设施。以土石筑堤横截水中,如桥,留水门,置竹笱或竹架于水门处,拦捕游鱼。《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 毛 传:“梁,鱼梁。” 宋 陆游 《初冬从文老饮村酒有作》诗:“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 沉从文 《从文自传·女难》:“水发时,这鱼梁堪称一种奇观,因为是斜斜的横在河中心,照水流趋势,即有大量鱼群,蹦跳到竹架上,有人用长钩钩取入小船,毫不费事!”词语解释:虹梁 拼音:hóng liáng
(1).高架而拱曲的屋梁。《文选·班固〈西都赋〉》:“因瓌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 李善 注:“应龙虹梁,梁形如龙,而曲如虹也。” 唐 黄滔 《水殿赋》:“兰橈桂檝之駢闐,行辞 洛口 ;鸳瓦虹梁之岌嶪,坐彻 夷门 。”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前此芝产 天元殿 拱……故礼部 王员外 表辞云:‘考宫之日,灵芝秀於虹梁;荐鬯之辰,庆云承於玉宇。’” 明 杨慎 《斋房春夕》诗:“青云临鹿苑,焕景入虹梁。”
(2).拱桥。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高僧谕》:“双飞碧水头,对语虹梁畔。” 宋 周邦彦 《绕佛阁·旅况》词:“还似 汴 隄,虹梁横水面。”词语解释:强梁 拼音:qiáng liáng
亦作“强良”。亦作“彊良”。亦作“彊梁”。
(1).强劲有力;勇武。《老子》:“强梁者不得其死。” 魏源 本义:“ 焦氏竑 曰:‘木絶水曰梁,负栋曰梁,皆取其力之强。’” 汉 桓宽 《盐铁论·讼贤》:“刚者折,柔者卷,故 季由 以强梁死, 宰我 以柔弱杀。”《后汉书·苏竟传》:“良医不能救无命,彊梁不能与天争。”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仿十在》:“北有 后唐 霸盛,南有蛮蜑强良。” 明 徐元 《八义记·孤儿耀武》:“今日小将逞强梁,和他论一场。” 沉从文 《泥涂》:“第二天一大清早,强梁的 祖贵 ,就……拿一张白纸,一块砚台,一支笔,挨家来查看,看水是不是已浸进了屋子。”
(2).指勇武有力的人;健儿。 续范亭 《风云庄巡边》诗:“ 黄河 以西无敌寇,特因肘腋有强梁。”
(3).强壮;强健。《墨子·公孟》:“有游於 子墨子 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 宋 王安石 《休假大佛寺》诗:“冬屋稍暄暖,病身更强梁。”
(4).强干果决。《庄子·应帝王》:“ 阳子居 见 老耼 ,曰:‘有人於此,嚮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勌。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成玄英 疏:“假且有人,素性聪达,神智捷疾,犹如响应,涉事理务,强干果决,鉴物洞彻,疏通明敏,学道精勤,曾无懈倦。如是之人,可得将明王圣帝比德否乎?”
(5).谓刚愎自用。《三国志·魏志·董昭传》:“ 羽 ( 关羽 )为人彊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习强梁而专己,距忠告而不纳者,刺人也。”
(6).强横凶暴。《墨子·鲁问》:“譬有人於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此乃凶险之顽人,强梁之悍妇。”《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常见大人家强梁僮僕,每每借着势力,动不动欺打小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 成 捺而止之曰:‘强梁世界,原无皂白。’”
(7).古代传说中能食鬼的神。《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蹏长肘,名曰 彊良 。” 郝懿行 笺疏:“《后汉·礼仪志》説十二神云:‘ 强梁 、 祖明 ,共食磔死寄生。’疑 强梁 即 彊良 ,古字通也。”
(8).古时 卫 之公族有 强梁氏 。见 汉 王符 《潜夫论·志氏姓》。按,《通志·氏族四》强作“彊”。词语解释:钗梁 拼音:chāi liáng
钗的主干部分。 北周 庾信 《镜赋》:“悬媚子於搔头,拭釵梁於粉絮。” 倪璠 注:“言釵梁用粉絮拭之,其色光明也。” 宋 周邦彦 《渔家傲·般涉》词:“日照釵梁光欲溜,循阶竹粉霑衣袖。” 清 龚自珍 《临江仙》词之二:“酒渴思茶交午夜,沉烟閒拨釵梁。”词语解释:梅梁 拼音:méi liáng
(1).指 会稽 (今 浙江 绍兴 ) 庙原 的大梁。《太平御览》卷九七○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夏 禹庙 中有梅梁,忽一春生枝叶。” 唐 徐浩 《谒禹庙》诗:“梅梁今不坏,松祏古仍留。” 宋 晁补之 《酬李唐臣赠山水短轴》诗:“曷不南游观 禹穴 ,梅梁鏁涩萍满皮,神物变化当若斯。”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考索·梅梁》:“ 禹庙 梅梁,为词林典故,由来久矣。余甚疑之,意以为梅树屈曲,岂能为栋梁乎……偶閲《説文》‘梅’字注曰:‘楠也,莫杯切。’乃知此梁是楠木也。”
(2).泛指宫殿的大梁。 唐 沉佺期 《七夕曝衣篇》诗:“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词语解释:无梁 拼音:wú liáng
(1).没有桥。 汉 严忌 《哀时命》:“道壅塞而不通兮, 江 河 广而无梁。”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乡赋》:“若济 河 无梁兮,沉此心於千里。” 金 元好问 《潞州录事毛君墓表》:“我思古人得伯朋,任重道远毅以弘。 大河 无梁岂乐冯,以孝则勇信有徵。”
(2).没有屋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以作零齣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
(3).古代博戏用语。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四折:“且休説百步穿杨,我和你先打一盘无梁。从今后你也要安详,我也不夸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双陆一名握槊,本胡戏也……其法以先归宫为胜。亦有任人打子,布满他宫,使之无所归者,谓之‘无梁’,不成则反负矣。”词语解释:吕梁 拼音:lǚ liáng
(1).山名。在今 山西省 西部,位于 黄河 与 汾河 间。主峰在 离石县 东北。 夏禹 治水,凿 吕梁 以通 黄河 ,即指此。《吕氏春秋·爱类》:“昔上古 龙门 未开, 吕梁 未发, 河 出 孟门 ,大溢逆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 河水 左合一水,出 善无县 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歷於 吕梁 之山,而为 吕梁洪 ……盖 大禹 所闢,以通 河 也。” 陈毅 《过吕梁山》诗:“峥嶸突兀 吕梁 雄,我来冰雪未消融。”
(2).水名。也称 吕梁洪 。在今 江苏省 徐州市 东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相去七里,臣石齿列,波流汹涌。《庄子·达生》:“ 孔子 观於 吕梁 ,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唐 李绅 《泛五湖》诗:“岂復问津迷,休为 吕梁 叹。” 宋 梅尧臣 《送赵谏议知徐州》诗:“ 吕梁 水注千寻险,大泽龙归万古空。”《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这一边砍将去,就似那 吕梁 泻下的狂澜,如何当抵?”词语解释:陆梁 拼音:lù liáng
(1).跳跃貌。《文选·扬雄〈甘泉赋〉》:“飞蒙茸而走陆梁。” 李善 注引 晋灼 曰:“飞者蒙茸而乱,走者陆梁而跳,谓猛士之辈。” 吕延济 注:“陆梁,乱走貌。”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马﹞十日一放,令其陆梁舒展,令马硬实也。” 石声汉 注:“陆梁:即‘跳跃’。” 清 恽敬 《逊庵先生家传》:“区区 建宁 ,不足当天下千一,顾欲藉乌合之众,陆梁进退,与天命争衡。”
(2).嚣张,猖獗。《后汉书·皇甫规传》:“后 先零 诸种陆梁,覆没营坞。”《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 蜀 贼陆梁边陲。” 宋 杨万里 《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诗:“只将剽劫为喧闹,喝放归来儘陆梁。” 章炳麟 《顶羯罗君颂》:“ 鲜卑 以狂,西戎陆梁。”
(3).横行无阻。《后汉书·马融传》:“狗马角逐,鹰鸇竞鷙,驍骑旁佐,轻车横厉,相与陆梁,聿皇于中原。”《晋书·宣帝纪》:“设令贼以二万人断 沔水 ,三万人与 沔 南诸军相持,万人陆梁 柤中 ,将何以救之?”
(4).地名。 秦 时称 五岭 以南为 陆梁 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 陆梁 地,为 桂林 、 象郡 、 南海 ,以适遣戍。” 司马贞 索隐:“谓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 陆梁 。” 张守节 正义:“ 岭 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 陆梁 。”词语解释:危梁 拼音:wēi liáng
谓高架于山谷间的桥。 唐 罗隐 《升仙桥》诗:“危梁枕路歧,驻马问前时。” 唐 孙棨 《北里志·郑合敬先辈》:“呜呼,有危梁峻谷之虞,则回车返策者众矣。”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 天门 中断接危梁,玉馆金亭迹渺茫。”词语解释:山梁 拼音:shān liáng
(1).山涧上的桥。《论语·乡党》:“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刘宝楠 正义:“山梁,则山涧中桥,以通人行也。” 南朝 宋 范晔 《乐游应诏诗》:“山梁协 孔 性,黄屋非 尧 心。”
(2).指雉。《论语·乡党》有“山梁雌雉”句,后遂以“山梁”借指雉。 汉 枚乘 《七发》:“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3).山脊。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横鐫石壁,闇凿山梁。”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制造枪榴弹》:“那些伪军刚翻过山梁,我们的枪榴弹就象雨点一般飞过去了。”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他们上了山梁,就在山梁顶上一堆丛茂的桑条林里算账。”词语解释:关梁 拼音:guān liáng
(1).关口和桥梁。泛指水陆交通必经之处。这些地方往往设防戍守或设卡征税。《墨子·贵义》:“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唐 卢照邻 《大剑送别刘右史》诗:“金碧 禺山 远,关梁 蜀 道难。” 清 顾炎武 《流转》诗:“往住歷关梁,又不避城府。”
(2).比喻关键。《鹖冠子·道端》:“此君臣之变、治乱之分、兴坏之关梁、国家之閲也。”
(3).《文选·宋玉〈九辩〉》:“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吕向 注:“闭关,喻塞贤路也。”后以“关梁”指对官吏的保举。《晋书·郤詵传》:“当今之世,宦者无关梁,邪门啟矣;朝廷不责贤,正路塞矣。得失之源,何以甚此!所谓责贤,使之相举也;所谓关梁,使之相保也。” 唐 白居易 《请行赏罚以劝举贤策》:“谨关梁以相保,责辕轮以相求。”词语解释:修梁 拼音:xiū liáng
同“脩梁”。
(1).长梁。梁,木结构屋架中架在柱子上的长木。 2.长桥。
词语解释:脩梁 拼音:xiū liáng
(1).长梁。梁,木结构屋架中架在柱子上的长木。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尔其结构,则脩梁彩制,下褰上奇,桁梧复叠,势合形离。”
(2).长桥。 晋 张协 《游仙诗》:“亭馆笼云构,脩梁流三曜。”词语解释:桥梁 拼音:qiáo liáng
(1).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鹖冠子·备知》:“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鴈鸟、器仗、帷幕, 吴道玄 主之。” 杨朔 《木棉花》:“这是一段长长的路,旅客须得提着行囊,走过破损的桥梁,才能跳上对岸那辆火车。”
(2).比喻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涉公》:“当修行善道,为后世桥梁。”如: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词语解释:歌梁 拼音:gē liáng
指歌馆的屋梁。亦借指歌馆。典出《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舞馆识餘基,歌梁想遗囀。” 刘良 注:“妙歌者发声,声绕梁而尘起,故见梁则想其餘声。” 唐 王勃 《铜雀妓》诗:“舞席纷何就,歌梁儼未倾。” 明 何景明 《丛台》诗:“黄金饰舞榭,白璧缀歌梁。”词语解释:渔梁 拼音:yú liáng
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 宋 王安石 《半山即事》诗之七:“露积山禾百种收,渔梁亦自富鰕鰍。” 明 张羽 《楚江清远图为沉沦画并寓九曲山房作》诗:“渔梁夜争渡,知是醉巫归。” 清 查慎行 《渡芦沟桥》诗:“草草渔梁枕水边, 石湖 诗里想当年。”参见“ 鱼梁 ”。
词语解释:鱼梁 拼音:yú liáng
拦截水流以捕鱼的设施。以土石筑堤横截水中,如桥,留水门,置竹笱或竹架于水门处,拦捕游鱼。《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 毛 传:“梁,鱼梁。” 宋 陆游 《初冬从文老饮村酒有作》诗:“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 沉从文 《从文自传·女难》:“水发时,这鱼梁堪称一种奇观,因为是斜斜的横在河中心,照水流趋势,即有大量鱼群,蹦跳到竹架上,有人用长钩钩取入小船,毫不费事!”词语解释:舆梁 拼音:yú liáng
桥梁。《孟子·离娄下》:“十二月,舆梁成。” 孙奭 疏:“今云舆梁者,盖桥上横架之板若车舆者,故谓之舆梁。” 宋 梅尧臣 《和颖上人南徐十咏·范公桥》:“谓公天下才,非专一方惠,及此作舆梁,力行无鉅细。” 明 宋濂 《医家〈十四经发挥〉序》:“ 滑君 此书岂非医涂之舆梁也歟!”词语解释:萧梁 拼音:xiāo liáng
即 南朝 梁 。因 梁 朝皇室姓 萧 ,故史称 萧梁 。 明 道衍 《京口览古》诗:“ 萧梁 事业今何在? 北固 青青客倦看。” 清 周亮工 《从山后倒入无想寺与僧惺悟》诗:“欲踏高巖看石臼,休捫古碣话 萧梁 。”词语解释:玉梁 拼音:yù liáng
(1).石桥的美称。 晋 王嘉 《拾遗记·岱舆山》:“北有玉梁千丈,驾玄流之上。” 唐 张说 《石桥铭》:“玉梁架迴,碧沼涵空。” 明 夏完淳 《九哀·云中游》:“秋飆动兮玉梁,芳草委兮河阳。”
(2).古代服带上的玉饰。 北周 庾信 《春赋》:“马是 天池 之龙种,带乃 荆山 之玉梁。”《北史·陈顺传》:“ 魏文帝 执 顺 手曰:‘ 渭桥 之战,卿有殊力。’便解所服金鏤玉梁带赐之。”
(3).指玉制的鱼形佩饰。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长安 有寳货行,有购得名玉鱼者,亦名玉梁,似今所佩鱼袋。”
(4).山名,即 安徽 东、西 梁山 。又称 天门山 。 五代 齐己 《舟中江上望玉梁山怀李尊师》诗:“残照 玉梁 巔,峨峨远櫂前。”词语解释:中梁 拼音:zhōng liáng
屋的正梁。 南朝 梁 沉约 《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 唐 于濆 《田翁叹》诗:“手植千树桑,文杏作中梁。”词语解释:川梁 拼音:chuān liáng
桥梁。 南朝 梁 江淹 《灯夜和殷长史》诗:“冰鳞不能起,水鸟望川梁。” 唐 杜甫 《三川观水涨》诗:“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词语解释:三梁 拼音:sān liáng
冠名。为公侯所服。古冠以竹为衬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 汉 蔡邕 《独断》:“进贤冠,文官服之。前高七寸,后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卿大夫、尚书、博士两梁,千石、六百石以下一梁。 汉 制礼无文。” 唐 李贺 《竹》诗:“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王琦 汇解:“ 吴正子 以 汉 唐 冠制,有三梁、两梁之制,恐指此。《周书》曰:‘ 成王 将加元服, 周公 使人来 零陵 取文竹为冠。’ 徐广 《舆服志杂注》曰:‘天子杂服,介幘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 吴 説是。”词语解释:汴梁 拼音:biàn liáng
古地名。今 河南省 开封市 。 战国 时为 魏 都 大梁 ,简称 梁 。 隋 唐 改置 汴州 ,简称 汴 。 五代 梁 、 晋 、 汉 、 周 及 北宋 皆建都于此, 金 元 以后合称 汴梁 。词语解释:舟梁 拼音:zhōu liáng
(1).用船架设的浮桥。《国语·周语中》:“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韦昭 注:“舟梁,以舟为梁也。”
(2).船和桥。《庄子·马蹄》:“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宋 苏舜钦 《扬子江观风浪》诗:“济川作舟梁,铸鼎穷神姦。”
(3).济渡;拯济。 东魏 《敬史君碑》:“亦既芟夷世难,功济生民;復惟舟梁苦海,运兹迷溺。”《北齐书·宣帝纪》:“王神祇协德,舟梁一世,体文昭武,追变穷微。”
(4). 华舟 和 杞梁 的并称。两人皆 春秋 时 齐国 大夫。 汉 刘向 《说苑·立节》:“君为五乘之宾,而 舟 梁 不与焉,是少吾勇也。”词语解释:两梁 拼音:liǎng liáng
见“ 两梁冠 ”。
词语解释:两梁冠 拼音:liǎng liáng guān
古代博士和某些高级文官所戴的一种帽子。用缁布做,有两道横脊。《后汉书·舆服志下》:“宗室 刘氏 亦两梁冠,示加服也。” 宋 王禹偁 《暮春》诗:“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籍两梁冠。”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归计已栽千个竹,残年合挂两梁冠。”亦省称“ 两梁 ”。 唐 韩偓 《残春旅舍》诗:“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词语解释:二梁 拼音:èr liáng
(1).冠名。古代以冠上梁数区分官职级别。 汉 ,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二梁; 晋 ,卿、大夫至千石以上二梁; 唐 宋 四品、五品二梁; 明 六品、七品二梁。 唐 皮日休 《添鱼具诗·篛笠》:“纵带二梁冠,终身不忘尔。”
(2).指 汉 梁孝王 、 梁怀王 。《汉书·叙传下》:“ 孝文 三王, 代孝 二 梁 , 怀 折亡嗣, 孝 乃增光。” 颜师古 注:“ 代孝王 参 及 梁孝王 武 、 梁怀王 揖 。”
(3).指 前秦 梁谠 、 梁熙 兄弟。《古谣谚》卷二三:“ 讜 与弟 熙 俱以文藻清丽见重一时,时人为之语曰:‘ 关东 堂堂,二 申 两 房 ,未若二 梁 ,瓌文綺章。’”
(4).二 梁山 。指今 安徽省 境内隔 长江 相对的 东梁山 和 西梁山 。 唐 李湜 《江州冲阳观碑》:“长史 京兆 韦公允 、司马 滎阳 潘公綬 ,并题舆九派,展驥二 梁 。”
(5).二 梁山 。指今 陕西省 乾县 境的 梁山 及 韩城县 境的 梁山 。 唐 李庾 《东都赋》:“若乃用 洛 为池,带 河 为沼,洞八门之会要,控二 梁 之夭矫。”词语解释:北梁 拼音:běi liáng
在北边的桥。古多指送别之地。 汉 王褒 《九怀·陶壅》:“济江海兮蝉蜕,絶北梁兮永辞。”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 唐 张九龄 《饯宋司马序》:“既而出宿南浦,及鸿鴈以同归;追饯北梁,对邱山而不乐。”词语解释:成梁 拼音:chéng liáng
修建桥梁。《国语·周语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韦昭 注:“成梁所以便民,使不涉也。” 清 曾国藩 《新宁刘君墓碑铭》:“乡里除道成梁,捐金钱惟恐不赡,施药疗病,惟恐不周。”词语解释:燕归梁 拼音:yàn guī liáng
(1).词牌名。调见 宋 晏殊 《珠玉词》,因词有“双燕归飞遶画堂,似留恋虹梁”句,故名。双调,五十一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2).曲牌名。南曲入正宫引。词语解释:回梁 拼音:huí liáng
曲折的堤堰。 明 汤显祖 《游罗浮山赋》:“傍灵池以涉趾,歷迴梁而耸躯。”词语解释:上梁 拼音:shàng liáng
架梁,为建屋重大工序。参见“ 上梁文 ”。
词语解释:上梁文 拼音:shàng liáng wén
文体名。建屋上梁时用以表示颂祝的一种骈文。 北魏 温子昇 有《阊阖门上梁祝文》, 宋 王应麟 谓为上梁文之始。见《困学纪闻·杂识》。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按上梁文者,工师上梁之致语也。世俗营宫室,必择吉上梁,亲宾裹麪,杂他物称庆,而因以犒匠人。於是匠人之长,以麫抛梁而诵此文以祝之。其文首尾皆用儷语,而中陈六诗,诗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盖俗礼也。” 清 汪懋麟 《十二砚斋落成自题》诗之二:“小试神通移柱法,大夸手段上梁文。好言南北东西合,佳兴风雨月露分。”词语解释:天梁 拼音:tiān liáng
(1). 汉 宫殿名。在 建章宫 内。《文选·班固〈西都赋〉》:“经 駘盪 而出 馺娑 ,洞 枍诣 以与 天梁 。” 李善 注:“ 天梁 ,亦宫名也。”《三辅黄图·建章宫》:“ 天梁宫 ,梁木至於天,言宫之高也。四宫( 駘荡 、 馺娑 、 枍诣 、 天梁 )皆在 建章宫 。”
(2).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南斗六星,天庙也……南二星魁,天梁也。”词语解释:云梁 拼音:yún liáng
亦作“ 云樑 ”。
(1).高入云表的屋梁;高大的屋梁。《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烈若鉤星在汉,涣若云梁承天。” 李善 注:“云梁,以云为梁也。” 张铣 注:“云梁承天,言梁高如云虹之状,以承於天。” 南朝 梁元帝 《南岳衡山九贞馆碑》:“风牖云梁,千门万户。” 唐 李白 《明堂赋》:“乃准水臬,攒云樑,罄玉石于 陇 坂,空瓌材于 瀟 湘 。”
(2).高入云际的山梁。 南朝 梁 江淹 《就谢主簿宿》诗:“菱衣如可赠,寧湿岨云梁。”
(3).古代攻城的战具。属云梯一类。《新唐书·浑瑊传》:“﹝ 朱泚 ﹞造云梁,广数十丈,施大轮,濡毡及革冒之,周布水囊为鄣,指城东北;构木庐,蒙革周置之,运薪土其下,将塞隍。”《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二月,蛮以云梁、鹅车四面攻。”词语解释:花梁 拼音:huā liáng
(1).有雕饰的梁。 唐太宗 《登三台言志》诗:“舞接花梁燕,歌迎鸟路尘。”
(2).有雕饰的桥梁。 三国 魏 曹丕 《校猎赋》:“望爵臺而增举,涉幽壍之花梁。”词语解释:南梁 拼音:nán liáng
(1).古地名,在今 河南 临汝县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二年, 魏 伐 赵 。 赵 与 韩 亲,共击 魏 。 赵 不利,战於 南梁 。” 张守节 正义:“《括地志》云:‘故 梁 在 汝州 西南二百步。’《晋太康地记》云:‘ 战国 时谓 南梁 者,别之於 大梁 少梁 也。’古 蛮子 邑也。”
(2).指《梁书》。因 梁 为南朝,故云。 清 宋琬 《寄姚六康》诗:“《南梁》、《北齐》编更陋,譬如嘉穀纷糠粃。”词语解释:玳梁 拼音:dài liáng
即玳瑁梁。 唐 宋之问 《宴安乐公主宅》诗:“玳梁翻贺燕,金埒倚晴虹。” 唐 李商隐 《谑柳》诗:“玳梁谁道好,偏拟映 卢 家。” 明 徐渭 《画鹤赋》:“徐展玉轮,高县玳梁。” 清 王太岳 《忆秦娥》词:“儿家旧住红楼北,玳梁海燕曾相识。”参见“ 玳瑁梁 ”。
词语解释:玳瑁梁 拼音:dài mào liáng
画梁的美称。 南朝 梁 沉约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九华玳瑁梁,华榱与璧璫。” 唐 沉佺期 《古意》诗:“ 卢 家少妇鬱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词语解释:岐梁 拼音:qí liáng
(1). 岐山 和 梁山 的并称。 汉 张衡 《西京赋》:“ 岐 、 梁 、 汧 、 雍 , 陈寳 鸣鸡在焉。”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顿兵 岐 梁 下,却跨沙漠裔。” 仇兆鳌 注:“ 岐 梁 二山,在 凤翔 境内,王师在焉。”
(2).借指 李茂贞 和 朱温 。 唐 末, 朱温 封 梁王 ; 五代 初, 李茂贞 自称 岐王 。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二:“ 唐 末, 岐 梁 争长,东院主者知其将乱。”词语解释:抛梁 拼音:pāo liáng
旧时营造房室上梁时,总匠师以馒头从梁上向四面上下抛掷,而诵上梁文。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抛梁东,东去金根御六龙,祥云未出参天岳,喜气先生见日峯。”其下还有“抛梁西”、“抛梁南”、“抛梁北”、“抛梁上”、“抛梁下”等语。 宋 范成大 《赠寿老》诗:“ 眉菴寿老 长随喜,好箇抛梁祝愿文。”参见“ 上2梁文 ”。词语解释:高梁 拼音:gāo liáng
(1).高桥。《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兹郑子 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 兹郑 踞辕而歌,前者止,后者趋,輦乃上。”
(2).屋梁。 晋 傅玄 《琵琶赋》:“素手纷其若飘兮,逸响薄于高梁。”
(3).高挺。《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鼻相不甚高梁,眼睛有些凹塌。”
(4).即膏粱。高,通“ 膏 ”;梁,通“ 粱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王冰 注:“高,膏也;梁,粱也。”参见“ 膏粱 ”。
词语解释:膏粱 拼音:gāo liáng
(1).肥美的食物。《国语·晋语七》:“夫膏粱之性难正也。” 韦昭 注:“膏,肉之肥者;粱,食之精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王孙公子﹞鼻饜乎兰麝,口爽於膏粱。” 唐 刘禹锡 《武夫词》:“今来从军乐,跃马飫膏粱。” 闻一多 《奇迹》诗:“我不能不节省点,把藜藿权当作膏粱。”
(2).借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二》:“诸侍中皆膏粱之餘,势家子弟,无宿德名儒可顾问者。”《晋书·范宁传》:“ 王 何 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十:“ 蔡京 诸孙,生长膏粱,不知稼穡。”《红楼梦》第三回:“寄言紈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词语解释:文梁 拼音:wén liáng
绘有花纹的大梁。 明 高启 《郡治上梁》诗:“郡治新还旧观雄,文梁高举跨晴空。”词语解释:鹈梁 拼音:tí liáng
《诗·曹风·候人》:“维鵜在梁,不濡其翼。” 郑玄 笺:“鵜在梁,当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后以“鵜梁”谓任职在位或在位而不称职。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蚊力山难□,鵜梁翼易滋。”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之二:“伏念臣衰朽无功,惷愚不学。已分鵜梁之刺,敢逃负乘之讥。”词语解释:悬梁 拼音:xuán liáng
(1).《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孙敬 字 文寳 ,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繫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后因以“悬梁”指苦学。《艺文类聚》卷三一引 南朝 梁 任昉 《答陆倕感知己赋》:“时坐睡而悬梁,裁据梧而锥幄。”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言怀》:“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
(2).自缢,上吊。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却见先生,这里恰待悬梁。些儿来迟,已成不救,定应一命见阎王。”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三·方陈报应》:“一日,母怒曰:‘我当悬梁以谢汝。’遂以櫈接脚,以绳掛梁。” 老舍 《四世同堂》六七:“他觉得凄凉黯淡。他很想悬梁自尽。”词语解释:玳瑁梁 拼音:dài mào liáng
画梁的美称。 南朝 梁 沉约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九华玳瑁梁,华榱与璧璫。” 唐 沉佺期 《古意》诗:“ 卢 家少妇鬱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词语解释:秦梁 拼音:qín liáng
地名。一说 秦始皇 东巡涉水时从官提石所填的石桥。《初学记》卷五引 晋 郭缘生 《述征记》:“ 秦梁 ,地名也。或云 秦始皇 东巡,弗行旧道,过此水,率百官以下,人提一石以填之。俄而梁成。今覩所累石,无造作之处。”词语解释:横梁 拼音:héng liáng
(1).横置的梁。房屋构件之一。《尔雅·释宫》“楣谓之梁” 晋 郭璞 注:“门户上横梁。”此指门框上的横木。 五代 沉颜 《宣州重建小厅记》:“横梁虹亙,山节峯峙。”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此均指屋梁。
(2).泛指其它物体结构中的梁。如船体结构中的横梁。词语解释:金梁 拼音:jīn liáng
比喻担负重任的人。 元 关汉卿 《双赴梦》第二折:“单注着 东吴国 一员驍将,砍折俺 西蜀 家两条金梁。”词语解释:曲梁 拼音:qǔ liáng
捕鱼的竹篓。《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 毛 传:“罶,曲梁也,寡妇之笱也。”词语解释:杠梁 拼音:gàng liáng
桥梁。 唐 柳宗元 《兴州江运记》:“传馆是饰,旅忘其归;杠梁已成,人不履危。” 明 文徵明 《玉女潭山居记》:“其中臺榭、楼阁、祠宇、杠梁,凡三十有一。”词语解释:泽梁 拼音:zé liáng
在水流中用石筑成的拦水捕鱼的堰。《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 郑玄 注:“梁,絶水取鱼者。”《荀子·王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 杨倞 注:“石絶水为梁,所以取鱼也。” 汉 刘向 《说苑·指武》:“於是废泽梁之禁,弛关市之征,以为民惠也。”词语解释:正梁 拼音:zhèng liáng
架在屋架或山墙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也叫大梁、脊檩。 三国 魏 王朗 《谏行役夜表》:“臣闻飞蓬随风,集於正梁之衡。” 朱心 《鱼抬梁,土堆亭》:“走进正殿,见地基已经打好,墙也已经砌好,殿上的柱子也竖起来了;地上横放着一根大正梁,一看就知道梁太短,和屋顶要相差一大段。”词语解释:过梁 拼音:guò liáng
建筑物的横梁。《西游记》第三六回:“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 彝 族民间史诗《梅葛·丧葬·怀亲》:“我爹我妈来兴家,松头做椽子,松杆做过梁。”词语解释:卑梁 拼音:bēi liáng
古地名, 春秋 时 吴 的边邑,与 楚 边邑 钟离 相接。二邑有处女争桑, 卑梁 人伤 钟离 之处女,因而引起争端,导致 吴 楚 发生战争。事见《史记·楚世家》。《吕氏春秋·察微》、《史记·吴太伯世家》亦记此事,谓 卑梁 为 楚 邑。后谓因小事而引起大的冲突为“卑梁之衅”。词语解释:后梁 拼音:hòu liáng
(1). 南朝 梁 岳阳王 萧詧 降 西魏 ,被立为 梁 帝,史称 后梁 (公元554年-587年)。又称 北梁 。
(2). 五代 之一。 朱温 代 唐 称帝,国号 梁 ,史称 后梁 (公元907年-923年)。《资治通鉴·后梁纪一》 胡三省 注:“《通鑑》以前纪已有 萧梁 ,故此称曰 后梁 。”词语解释:谷梁 拼音:gǔ liáng
(1).复姓。 战国 时 鲁国 有 穀梁赤 。
(2).《春秋穀梁传》的省称。词语解释:柱梁 拼音:zhù liáng
柱与梁。《淮南子·主术训》:“是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 汉 刘向 《说苑·正谏》:“柱梁衣绣,士民无褐。”词语解释:朱梁 拼音:zhū liáng
指 五代 后梁 。为 朱温 所建,故称。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朱梁 开平 三年大明节,百官始行香祝寿。”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海珊 自负咏古为第一,余读之果然。《三垂冈》云:‘英雄立马起 沙陀 ,奈此 朱梁 跋扈何!’”词语解释:梯梁 拼音:tī liáng
(1).谓凿梯架桥。 唐 元结 《演兴·闵岭中》诗:“大渊藴藴兮,絶嶘岌岌,非梯梁以通险,当无路兮可入。”
(2).引申为引导。 马叙伦 《〈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序》:“ 德清 先生《古书疑义举例》,发蒙百代,梯梁来学,固县之日月而不刊者也。”词语解释:王梁 拼音:wáng liáng
(1).即 王良 。 春秋 之善驭马者。《荀子·正论》:“ 王梁 、 造父 者,天下之善驭者也。”参见“ 王良 ”。
(2).星座名。即王良。《汉书·天文志》:“汉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梁。”参见“ 王良 ”。
词语解释:王良 拼音:wáng liáng
(1). 春秋 时之善驭马者。《孟子·滕文公下》:“昔者 赵简子 使 王良 与 嬖奚 乘,终日而不获一禽, 嬖奚 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 王良 , 良 曰:‘请復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 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王良 登车,马不罢駑; 尧 舜 为政,民无狂愚。” 清 吴伟业 《又咏古》:“ 王良 御奔车,势逼 崦嵫 景。”
(2).喻识才者。 唐 曹唐 《病马五首呈郑校书》诗之五:“ 王良 若要相抬举,千里追风也不难。”
(3). 东汉 人,一次受朝廷征召,行至 荥阳 ,因病不能前进,乃往访其友,友人不肯见,曰:“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遂拒之。事见《后汉书·王良传》。后用为因汲汲于仕宦而受友人讥笑的典实。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喜归》词:“客难 扬雄 拓落,友笑 王良 来往,面汗背芒寒。” 宋 刘克庄 《泌园春·三和林卿韵》词:“休休也,免 王良 友笑,屑往来忙。”
(4).星座名。《史记·天官书》:“汉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 张守节 正义:“王良五星,在奎北河中,天子奉御官也。”《晋书·天文志上》:“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
词语解释:王良 拼音:wáng liáng
(1). 春秋 时之善驭马者。《孟子·滕文公下》:“昔者 赵简子 使 王良 与 嬖奚 乘,终日而不获一禽, 嬖奚 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 王良 , 良 曰:‘请復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 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王良 登车,马不罢駑; 尧 舜 为政,民无狂愚。” 清 吴伟业 《又咏古》:“ 王良 御奔车,势逼 崦嵫 景。”
(2).喻识才者。 唐 曹唐 《病马五首呈郑校书》诗之五:“ 王良 若要相抬举,千里追风也不难。”
(3). 东汉 人,一次受朝廷征召,行至 荥阳 ,因病不能前进,乃往访其友,友人不肯见,曰:“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遂拒之。事见《后汉书·王良传》。后用为因汲汲于仕宦而受友人讥笑的典实。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喜归》词:“客难 扬雄 拓落,友笑 王良 来往,面汗背芒寒。” 宋 刘克庄 《泌园春·三和林卿韵》词:“休休也,免 王良 友笑,屑往来忙。”
(4).星座名。《史记·天官书》:“汉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 张守节 正义:“王良五星,在奎北河中,天子奉御官也。”《晋书·天文志上》:“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词语解释:架梁 拼音:jià liáng
明 代军中俗语,称结营为“架梁”。 清 高士奇 《天禄识馀·撒泼架梁》:“ 明 时军中以侦骑四出为撒拨,结营不动为架梁。”词语解释:鹙梁 拼音:qiū liáng
谓鹙立于鱼梁。语本《诗·小雅·白华》:“有鶖在梁,有鹤在林。” 孔颖达 疏:“有秃鶖之鸟在於鱼梁之上。” 唐 杜牧 《登九峰楼》诗:“牛歌渔笛山月上,鷺渚鶖梁溪日斜。”词语解释:将梁 拼音:jiāng liáng
复姓。见《史记·秦本纪论》。词语解释:惟大梁 拼音:wéi dà liáng
南朝 梁 鼓吹曲名。 沉约 作。其首句为“惟大 梁 开运,受籙膺图”,故名。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隋书·乐志》“ 汉 曲《上邪》,改为《惟大梁》,言 梁 德广运,仁化洽也。”词语解释:发梁 拼音:fā liáng
(1).拆毁桥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陈无宇 济水而戕舟发梁。” 汉 刘向 《说苑·权谋》:“ 武王 伐 紂 ,过隧斩岸,过水折舟,过谷发梁,过山焚莱,示民无返志也。”《晋书·蔡谟传》:“夫以 白起 、 韩信 、 项籍 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
(2).可以取下的桥梁;也指取下桥梁或屋梁。《墨子·备城门》:“去城门五步大堑之,高地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而止,施栈其中,上为发梁而机巧之,比傅薪土,使可道行,旁有沟垒,毋可踰越,而出佻且北,适人遂入,引机发梁,适人可禽。”《商君书·兵守》:“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
(3).谓歌声绕梁不绝。《汉书·礼乐志》:“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颜师古 注:“发梁,歌声绕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