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东平声 [zhōng,中间][kōng,空虚、空旷]鸿[lóng lǒng][详注1][chōng,直上、深远、淡泊]窿[详注2][tōng][tóng][cōng][详注3]罿[chóng][méng][méng,目不明][lóng][详注4][倥侗][cóng][详注5][tōng][详注6]糿[音蒙]


注1:逢 《集韻》《正韻》蒲紅切,音蓬。鼓聲也。《詩·大雅》鼉鼓逢逄。
注2:梦 音蒙。《潘岳·哀永逝文》既遇目兮无兆,曾寤寐兮弗梦。爰顾瞻兮家道,长寄心兮尔躬。
注3:拢 《集韻》《韻會》盧東切,音聾。理也。鄭氏曰:从攏轉註。
注4:庞 《集韵》《韵会》卢东切,音笼。《集韵》充实也。《诗·小雅》四牡庞庞。《前汉·司马相如传》湛恩庞洪。又《集韵》蒲蒙切,音蓬。充牣也。
注5:釭 音工。《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前汉·赵皇后传》壁带往往为黄金釭。《注》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於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釭,音工,流俗音江,非也。韵会云:俗谓金釭为灯,音杠。又书作缸,字义、字音、字画皆误。
注6:汎 音冯。亦浮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汎淫泛监。
末字词组
梧桐枯桐剪桐白桐凡桐绿桐丘成桐泡桐
丝桐青桐蜀桐鸣桐黄桐良桐檀桐峄阳孤桐
刺桐爨桐赪桐板桐油桐贞桐樊桐空桐
焦桐椅桐霜桐抚桐雕桐胡桐三尺焦桐焦尾枯桐
孤桐三尺桐峄阳桐焦梧桐弦桐雷桐三尺枯桐 

词语解释:梧桐  拼音:wú tóng
(1).木名。落叶乔木。种子可食。亦可榨油,供制皂或润滑油用。木质轻而韧,可制家具及乐器。古代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孔颖达 疏:“梧桐可以为琴瑟。”《庄子·秋水》:“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局骗》:“馁腹欲餐胡地雪,梧桐巢破凤凰分。”
(2).鸟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梧桐》:“京师十月以后,则有梧桐鸟等。梧桐者,长六七寸,灰身黑翅,黄嘴短尾。市儿买而调之,能於空中接弹丸,谓之打弹儿。”
词语解释:丝桐  拼音:sī tóng
(1).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 汉 王粲 《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唐 高适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丝桐徐奏,林木更爽。” 明 高濂 《玉簪记·琴挑》:“夜色新凉,故尔操弄丝桐,少寄岑寂。”
(2).指乐曲。 宋 贺铸 《罗敷歌》词之四:“自怜 楚 客悲秋思,难写丝桐,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词语解释:刺桐  拼音:cì tóng
(1).树名。亦称海桐、山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原产 印度 、 马来亚 等地,我国 广东 一带亦多栽培。旧时多入诗。亦以指刺桐之花。 唐 罗邺 《放鸭》诗:“好倚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 唐 朱庆馀 《南岭路》诗:“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 前蜀 李珣 《南乡子》词之十:“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 宋 苏轼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诗:“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清 孙枝蔚 《论诗》诗:“纸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
(2).今 福建省 泉州市 的别称。 唐 时环城皆种植刺桐,故称。亦名 桐城 。 宋 元 时代伊斯兰旅行家东来,常以 刺桐 一名记入其行纪。《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 刺桐 称 泉州 。
词语解释:焦桐  拼音:jiāo tóng
琴名。 东汉 蔡邕 曾用烧焦的桐木造琴,后因称琴为焦桐。 唐 张祜 《思归引》:“焦桐弹罢丝自絶,漠漠暗魂愁夜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音入 蓝桥 ,响振琼瑶,却是羡焦桐一曲巧,芳心顿消。” 龚尔位 《己酉九日麓山待钝庵》诗:“日夕而不至,焦桐起离情。”参见“ 焦尾琴 ”。
词语解释: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1).琴名。《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南史·王敬则传》:“ 仲雄 善弹琴, 江 左有 蔡邕 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敕五日一给 仲雄 。”亦省称“ 焦尾 ”。 唐 李颀 《题僧房》诗:“谁能事音律,焦尾 蔡邕 家。” 清 顾绍敏 《秋日感怀》诗:“ 中郎 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轮。”
(2).泛指好琴。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这焦尾琴来,抚一曲遣我的心闷咱。” 唐 李咸用 《山居》诗:“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
词语解释:孤桐  拼音:gū tóng
(1).特生的梧桐。《书·禹贡》:“ 嶧 阳孤桐。” 孔 传:“孤,特也。 嶧山 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南朝 齐 谢朓 《游东堂咏桐》:“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餘。” 唐 司空图 《成均讽》:“孤桐韜响,惟均雨露之濡; 泗 石含清,未冠云韶之节。” 明 高启 《题陈节妇》诗:“妾本孤桐断作琴,一絃只作一絃音。”
(2).因 峄阳 孤桐中琴瑟,故后以“孤桐”为琴的代称。据《风俗通》,梧桐生於 峄山 之阳,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为琴,声极清亮。 唐 王昌龄 《琴》诗:“孤桐祕虚鸣,朴素传幽真。髣髴絃指外,遂见初古人。” 宋 黄庭坚 《听崇德君鼓琴》诗:“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 宋 陆游 《长相思》词:“爱松声,爱泉声,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
词语解释:枯桐  拼音:kū tóng
(1).《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遂以“枯桐”为琴的别称。 唐 柳宗元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诗:“若人抱奇音,朱絃縆枯桐。” 明 魏大中 《次桐阴阁韵》之一:“无絃本是一枯桐,过耳皆如雨后风。”《红楼梦》第八九回:“ 黛玉 笑道:‘这张琴……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仙凤尾,还配得齐整;龙池雁足,高下还相宜。’”参见“ 焦尾琴 ”。
(2).《晋书·张华传》:“ 吴郡 临平 岸崩,出一石鼓,槌之无声。帝以问 华 , 华 曰:‘可取 蜀 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於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后因以“枯桐”代指击钟的直长形木鱼。 宋 苏轼 《奉敕祭西太乙和韩川韵》之三:“梦蝶犹飞旅枕,粥鱼已响枯桐。” 宋 朱松 《秋怀》诗之六:“故山新稻香,粥鱼响枯桐。”
词语解释: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1).琴名。《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南史·王敬则传》:“ 仲雄 善弹琴, 江 左有 蔡邕 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敕五日一给 仲雄 。”亦省称“ 焦尾 ”。 唐 李颀 《题僧房》诗:“谁能事音律,焦尾 蔡邕 家。” 清 顾绍敏 《秋日感怀》诗:“ 中郎 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轮。”
(2).泛指好琴。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这焦尾琴来,抚一曲遣我的心闷咱。” 唐 李咸用 《山居》诗:“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
词语解释:青桐  拼音:qīng tóng
树木名。即梧桐。因其皮青,故称。 南朝 梁 庾肩吾 《谢赉槟榔启》:“色譬青桐,不生空井。”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梧桐”自注:“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 唐 李颀 《题僧房双桐》诗:“青桐双拂日,傍带凌霄花。” 元 袁桷 《庐陵刘老人百一歌》:“手种青桐百尺长,笑指截取谐宫商。”
词语解释:爨桐  拼音:cuàn tóng
(1).谓焚烧桐木为炊。事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 蔡邕 )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桐”指遭毁弃的良材。 唐 顾非熊 《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诗:“惟君知我苦,何异爨桐鸣。” 前蜀 韦庄 《同旧韵》:“但埋 酆 狱气,未发爨桐音。”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八》:“世非无爨桐之患而患无 蔡邕 。”
(2).指焦尾琴。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十:“有絃即弹,有孔即吹,不独柯亭、爨桐也。”
词语解释:椅桐  拼音:yǐ tóng
椅树和梧桐树,或专指椅树。《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 朱熹 集传:“椅,梓实桐皮;桐,梧桐也。” 晋 左思 《蜀都赋》:“木兰梫桂,杞櫹椅桐。” 晋 司马彪 《赠山涛》诗:“苕苕椅桐树,寄生於 南岳 。” 唐 李白 《赠饶阳张司户燧》诗:“寧知鸞凤意,远託椅桐前。”
词语解释:三尺桐  拼音:sān chǐ tóng
指琴。古琴身多以桐木制成。 宋 苏轼 《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诗:“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词语解释:剪桐  拼音:jiǎn tóng
《吕氏春秋·重言》:“ 成王 与 唐叔虞 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 唐叔虞 曰:‘余以此封女。’ 叔虞 喜,以告 周公 。 周公 以请曰:‘天子其封 虞 邪?’ 成王 曰:‘余一人与 虞 戏也。’ 周公 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 叔虞 于 晋 。”后因以“剪桐”为分封的典实。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剪桐疏爵,分茅建社。”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剪桐光宠锡,题剑美贞坚。”
词语解释:蜀桐  拼音:shǔ tóng
蜀 中的桐木。亦代称以此种木材所制的乐器。《水经注·渐江水》引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 晋武 时 吴郡 临平 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 张华 。 华 曰:‘可取 蜀中 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於是如言,声闻数十里。 刘道民 诗曰:‘事有远而合, 蜀 桐鸣 吴 石。’” 唐 李贺 《追和柳浑》:“酒盃箬叶露,玉軫 蜀 桐虚。” 王琦 汇解:“古称 益州 白桐宜为琴瑟,所谓 蜀 桐也。” 唐 黄滔 《谢试官启》:“竟於 丰 狱以沉埋,谁以 蜀 桐而激发。”
词语解释:赪桐  拼音:chēng tóng
落叶灌木。叶大花艳,色红如火,可供观赏。又名贞桐花、百日红、状元红。 宋 陆游 《思政堂东轩偶题》诗:“唤起十年 闽 岭梦,赬桐花畔见红蕉。”自注:“赬桐, 嘉州 谓之百日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海桐》﹝集解﹞引 陈翥 《桐谱》:“赬桐,身青,叶圆大而长。高三四尺,便有花成朶而繁,红色如火,为夏秋荣观。”
词语解释:霜桐  拼音:shuāng tóng
即梧桐。梧桐皮白,故称。 宋 张耒 《冬夜》诗:“霜桐占堦影,风叶绕廊声。”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梧桐》
词语解释:峄阳桐  拼音:yì yáng tóng
见“ 嶧阳孤桐 ”。
词语解释:峄阳孤桐  拼音:yì yáng gū tóng
峄山 南坡所生的特异梧桐,古代以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语出《书·禹贡》:“羽畎夏翟, 嶧 阳孤桐。” 孔 传:“ 嶧山 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唐 李白 《琴赞》:“ 嶧 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 王琦 注引《封氏闻见记》:“土人云:此桐所以异於常桐者,诸山皆发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攒倚,石间周围皆通人行,山中空虚,故桐木絶响,是以珍而入贡也。” 唐 刘禹锡 《平齐行》之一:“胡尘昔起 蓟 北门, 河南 地属 平卢军 ,貂裘 代 马绕 东岳 , 嶧 阳孤桐削为角。”亦省作“ 嶧阳桐 ”。 唐 李商隐 《今月二日复五言四十韵诗献上》:“含霜 太山 竹,拂雾 嶧 阳桐。”
词语解释:白桐  拼音:bái tóng
树木名。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梓椅梧桐》:“桐有青桐、白桐、赤桐,宜琴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綺文,故俗谓之白桐。”
词语解释:鸣桐  拼音:míng tóng
(1).制作鸣琴的桐木。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茁如行苇,保於勿践之仁;鑑若鸣桐,脱彼在焚之患。”
(2).指琴。 宋 梅尧臣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艺充,以巧比戏弈,以声喻鸣桐。”
词语解释:板桐  拼音:bǎn tóng
古代传说仙人所住之山名。《楚辞·严忌〈哀时命〉》:“擥瑶木之橝枝兮,望 閬风 之 板桐 。” 王逸 注:“ 板桐 ,山名也。” 三国 魏 嵇康 《游仙诗》:“蝉蜕弃秽累,结友家 板桐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崑崙之山 三级:下曰 樊桐 ,一名 板桐 ;二曰 玄圃 ,一名 閬风 ;上曰 层城 ,一名 天庭 。”
词语解释:抚桐  拼音:fǔ tóng
弹琴。古琴多以桐木制成,故云。桐代指琴。 清 钱学纶 《语新》卷上:“少年曰:‘家君久仰先生精于抚桐,适有佳客亦嗜此。’”参见“ 焦尾琴 ”。
词语解释: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1).琴名。《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南史·王敬则传》:“ 仲雄 善弹琴, 江 左有 蔡邕 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敕五日一给 仲雄 。”亦省称“ 焦尾 ”。 唐 李颀 《题僧房》诗:“谁能事音律,焦尾 蔡邕 家。” 清 顾绍敏 《秋日感怀》诗:“ 中郎 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轮。”
(2).泛指好琴。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这焦尾琴来,抚一曲遣我的心闷咱。” 唐 李咸用 《山居》诗:“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
词语解释:焦梧桐  拼音:jiāo wú tóng
指琴。 唐 贾岛 《投孟郊》诗:“愿倾肺肠事,尽入焦梧桐。”参见“ 焦桐 ”。
词语解释:焦桐  拼音:jiāo tóng
琴名。 东汉 蔡邕 曾用烧焦的桐木造琴,后因称琴为焦桐。 唐 张祜 《思归引》:“焦桐弹罢丝自絶,漠漠暗魂愁夜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音入 蓝桥 ,响振琼瑶,却是羡焦桐一曲巧,芳心顿消。” 龚尔位 《己酉九日麓山待钝庵》诗:“日夕而不至,焦桐起离情。”参见“ 焦尾琴 ”。
词语解释: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1).琴名。《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南史·王敬则传》:“ 仲雄 善弹琴, 江 左有 蔡邕 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敕五日一给 仲雄 。”亦省称“ 焦尾 ”。 唐 李颀 《题僧房》诗:“谁能事音律,焦尾 蔡邕 家。” 清 顾绍敏 《秋日感怀》诗:“ 中郎 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轮。”
(2).泛指好琴。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这焦尾琴来,抚一曲遣我的心闷咱。” 唐 李咸用 《山居》诗:“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
词语解释:凡桐  拼音:fán tóng
指以寻常木材所制的琴。 宋 苏辙 《大人久废弹琴比借人雷琴以记旧曲十得三四率尔拜呈》诗:“久厌凡桐不復弹,偶然寻绎尚能存。”
词语解释:黄桐  拼音:huáng tóng
树木名。桐的一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桐》
词语解释:油桐  拼音:yóu tóng
落叶小乔木,高约9米。有乳浆。小枝粗。叶互生,卵状心脏形,全缘或三裂,有时两裂,基部具有两腺体,近于无毛。初夏开花,花白色,有紫色条纹,单性,雌雄同株,稀异株,聚伞花序。核果圆卵形,平滑。种子通常为五颗,长圆形。分布于我国 秦岭 、 长江 流域以南, 四川 、 湖南 等地盛产。种子榨油为“桐油”。
词语解释:雕桐  拼音:diāo tóng
指精美的七弦古琴。古代以梧桐树制作琴身,故称。《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一·唐仪坤庙乐章》:“瑶俎既列,雕桐发声。”
词语解释:弦桐
汉 桓谭 《新论》:“ 神农 始削桐为琴,练丝为絃。”后因以“絃桐”为琴的别称。《文选·谢庄〈月赋〉》:“於是絃桐练响,音容选和。” 李善 注:“絃桐,琴也。”
词语解释:绿桐  拼音:lǜ tóng
绿色梧桐树。桐木佳者可以制琴,因亦借指琴。 唐 李白 《前有一尊酒行》之二:“琴奏 龙门 之緑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词语解释:良桐  拼音:liáng tóng
好的桐木
词语解释:贞桐  拼音:zhēn tóng
树木名。即赪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贞桐,枝端抽赤黄条,条復旁对,分三层,花大如落苏花,作黄色,一茎上有五六十朶。” 唐 李德裕 《平泉山居草木记》:“ 嵇山 之四时杜鹃、相思紫苑、贞桐、山茗、重臺蔷薇、黄槿。”
词语解释:胡桐  拼音:hú tóng
(1).又名红厚壳、海棠果。藤黄科。常绿乔木。干高大,叶对生,有光泽,椭圆形或宽椭圆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白色,有香气。核果球形,熟时黄色,肉质。生长于我国 广东 、 广西 、 台湾 等地; 东南亚 至 非洲 亦产。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滑润油和医药用;木材坚实,是良好的造船、枕木、桥梁用材;树皮含树脂,供药用。
(2).胡杨的别名。《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国出玉,多葭苇、檉柳、胡桐、白草。” 颜师古 注:“胡桐亦似桐,不类桑也。虫食其树而沫出下流者,俗名为胡桐泪,言似眼泪也。可以汗金银也,今工匠皆用之。流俗语讹呼泪为律。”
词语解释:雷桐  拼音:léi tóng
传说中的古代制药人 雷公 和 桐君 的并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本草》所载,山泽不一。 雷 桐 是别, 和 缓 是悉。”自注:“ 雷公 、 桐君 ,古之采药。”
词语解释:丘成桐  拼音:qiū chéng tóng
(1949- )数学家。生于广东汕头。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终身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1976年解决微分几何中的“卡拉比猜想”。1978-1979年,与舍恩一起证明了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在拓扑学等方面也有创见。1982年获菲尔兹奖,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个华人。
词语解释:檀桐  拼音:tán tóng
檀木与桐木。泛指良材。 南朝 宋 袁淑 《真隐传》:“子不见 嵩岱 之松柏, 华 霍 之檀桐乎?上枝干於青云,下根通於三泉,千秋万岁,不受斧斤之患,此木岂与天地有骨月哉?盖所居然也。”
词语解释:樊桐  拼音:fán tóng
传说中的山名。《淮南子·墬形训》:“ 县圃 、 凉风 、 樊桐 ,在 昆仑 閶闔之中。” 高诱 注:“ 县圃 、 凉风 、 樊桐 ,皆 昆仑 之山名也。樊,读如麦饭之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崑崙之山 三级,下曰 樊桐 ,一名 板松 。”
词语解释:三尺焦桐  拼音:sān chǐ jiāo tóng
指琴。 汉 蔡邕 有焦尾琴,故称。 唐 李洞 《毙驴》诗:“三尺焦桐背残月,一条藜杖卓寒烟。”参见“ 三尺桐 ”。
词语解释:三尺桐  拼音:sān chǐ tóng
指琴。古琴身多以桐木制成。 宋 苏轼 《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诗:“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词语解释:三尺枯桐  拼音:sān chǐ kū tóng
三尺桐。 清 程先贞 《听张八娘弹琴》诗:“三尺枯桐七缕丝,开囊自拂秋云帕。”详“ 三尺桐 ”。
词语解释:三尺桐  拼音:sān chǐ tóng
指琴。古琴身多以桐木制成。 宋 苏轼 《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诗:“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词语解释:泡桐  拼音:pāo tóng
木名。木质轻软,生长很快。分布于我国 黄河 流域等地区。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桐》:“《本经》桐叶,即白桐也。桐华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綺文,故俗谓之白桐、泡桐,古谓之椅桐也。”《广群芳谱·木谱六·桐》:“白桐,一名华桐,一名泡桐。叶三杈,大径尺,最易生长,皮色麤白,木轻虚,不生虫蛀,作器物、屋柱甚良。”
词语解释:峄阳孤桐  拼音:yì yáng gū tóng
峄山 南坡所生的特异梧桐,古代以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语出《书·禹贡》:“羽畎夏翟, 嶧 阳孤桐。” 孔 传:“ 嶧山 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唐 李白 《琴赞》:“ 嶧 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 王琦 注引《封氏闻见记》:“土人云:此桐所以异於常桐者,诸山皆发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攒倚,石间周围皆通人行,山中空虚,故桐木絶响,是以珍而入贡也。” 唐 刘禹锡 《平齐行》之一:“胡尘昔起 蓟 北门, 河南 地属 平卢军 ,貂裘 代 马绕 东岳 , 嶧 阳孤桐削为角。”亦省作“ 嶧阳桐 ”。 唐 李商隐 《今月二日复五言四十韵诗献上》:“含霜 太山 竹,拂雾 嶧 阳桐。”
词语解释:空桐  拼音:kōng tóng
(1).见“ 空同 ”。
(2).复姓。 商 之后以国为姓,有 空桐氏 。见《史记·殷本纪论》
词语解释:焦尾枯桐  拼音:jiāo wěi kū tóng
泛指良琴。《红楼梦》第八九回:“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仙凤尾,还配得齐整。”参见“ 焦尾琴 ”。
词语解释: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1).琴名。《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南史·王敬则传》:“ 仲雄 善弹琴, 江 左有 蔡邕 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敕五日一给 仲雄 。”亦省称“ 焦尾 ”。 唐 李颀 《题僧房》诗:“谁能事音律,焦尾 蔡邕 家。” 清 顾绍敏 《秋日感怀》诗:“ 中郎 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轮。”
(2).泛指好琴。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这焦尾琴来,抚一曲遣我的心闷咱。” 唐 李咸用 《山居》诗:“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