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东平声 [zhōng,中间][kōng,空虚、空旷]鸿[lóng lǒng][详注1][chōng,直上、深远、淡泊]窿[详注2][tōng][tóng][cōng][详注3]罿[chóng][méng][méng,目不明][lóng][详注4][倥侗][cóng][详注5][tōng][详注6]糿[音蒙]


注1:逢 《集韻》《正韻》蒲紅切,音蓬。鼓聲也。《詩·大雅》鼉鼓逢逄。
注2:梦 音蒙。《潘岳·哀永逝文》既遇目兮无兆,曾寤寐兮弗梦。爰顾瞻兮家道,长寄心兮尔躬。
注3:拢 《集韻》《韻會》盧東切,音聾。理也。鄭氏曰:从攏轉註。
注4:庞 《集韵》《韵会》卢东切,音笼。《集韵》充实也。《诗·小雅》四牡庞庞。《前汉·司马相如传》湛恩庞洪。又《集韵》蒲蒙切,音蓬。充牣也。
注5:釭 音工。《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前汉·赵皇后传》壁带往往为黄金釭。《注》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於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釭,音工,流俗音江,非也。韵会云:俗谓金釭为灯,音杠。又书作缸,字义、字音、字画皆误。
注6:汎 音冯。亦浮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汎淫泛监。
首字词组
桐江桐竹桐鱼桐马桐布桐雷桐华布桐严嫂
桐花桐帽桐圭桐乳桐杖桐油桐叶之封 
桐乡桐华桐音桐偶人桐人桐封桐叶之信 
桐君桐棺桐宫桐爨桐柏宫桐叶戏桐华烟 
桐孙桐丝桐子桐花烟桐木鱼桐叶封弟桐凤 
桐城桐梓桐花凤桐膏桐木布桐城派桐木人 

词语解释:桐江  拼音:tóng jiāng
富春江 的上游。即 钱塘江 流经 桐庐县 境内一段。 唐 陆龟蒙 《钓车》诗:“ 洛 客见诗如有问,辗烟衝雨过 桐江 。” 宋 杨万里 《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舩龙山暮宿桐庐》诗之一:“海潮也怯 桐江 浄,不遣涛头过 富春 。” 元 萨都剌 《钓台夜兴》诗:“仙茶旋煮 桐江 水,坐客遥分石壁灯。” 明 张居正 《应制题画渔人》诗之二:“若非 渭水 持竿客,定是 桐江 把钓人。”
词语解释:桐花  拼音:tóng huā
(1).桐树的花。 唐 白居易 《桐花》诗:“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何此 巴峡 中,桐花开十月?” 宋 梅尧臣 《问答·送九舅席上作》诗:“桐花正美矞雪乱,家庭玉树须来仪。” 杨朔 《海罗杉》:“桐花正在盛开,飘着雪,点染在苍松翠柏中间,煞是惹眼。”
(2).古时女子发式之一。 宋 周邦彦 《浣溪沙·黄钟》词:“争挽桐花两鬢垂,小妆弄影照清池。”
词语解释:桐乡  拼音:tóng xiāng
古地名。在今 安徽省 桐城县 北。 春秋 时为 桐国 , 汉 改 桐乡 。《汉书·循吏传·朱邑》:“﹝ 朱邑 ﹞少时为 舒桐乡 嗇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 邑 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 桐乡 吏,其民爱我,必葬我 桐乡 。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 桐乡 民。’及死,其子葬之 桐乡 西郭外,民果共为 邑 起冢立祠,岁时祠祭。”后因以为官吏在任行惠政、有遗爱之典。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一:“ 齐 都无遗声, 桐乡 有餘謡。” 宋 梅尧臣 《卫尉邵少卿挽词》诗之一:“ 桐乡 归葬日,棠树去思人。” 清 唐孙华 《哭曹九咸明府》诗之二:“ 桐乡 遗惠在,尚説长官清。”
词语解释:桐君  拼音:tóng jūn
(1).传说为 黄帝 时医师。曾采药于 浙江省 桐庐县 的 东山 ,结庐桐树下。人问其姓名,则指桐树示意,遂被称为 桐君 。 南朝 梁 陶弘景 《〈本草〉序》:“又云,有 桐君 《採药録》説其花叶形色。” 宋 司马光 《药圃》诗:“山相慙多识, 桐君 未徧知。”一说,为传说中古仙人。 晋 王嘉 《拾遗记·魏》:“道家云:‘昔仙人 桐君 採石,入穴数里,得丹石鷄,舂碎为药,服之者令人有声气,后天而死。’” 唐 皎然 《赋颜氏古今一事得晋仙传送颜逸》:“却忆 桐君 老,俱还 桂父 年。”
(2).琴的别称。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
词语解释:桐孙  拼音:tóng sūn
(1).桐树新生的小枝。 北周 庾信 《咏树》:“枫子留为式,桐孙待作琴。” 唐 周贺 《赠神遘上人》诗:“草履蒲团山意存,坐看庭木长桐孙。”后以“桐孙”称美他人子孙。参见“ 孙枝 ”。
(2).指琴。 宋 苏轼 《次韵和王巩》:“知音必无人,坏壁掛桐孙。” 宋 陆游 《杂题》诗之二:“山家贫甚亦支撑,时抚桐孙一再行。”
词语解释:孙枝  拼音:sūn zhī
(1).从树干上长出的新枝。《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梧桐生於 嶧山 阳巖石之上,採东南孙枝为琴,声甚清雅。”《古文苑·沉约〈箎〉诗》:“ 江南 簫产地,妙响发孙枝。” 章樵 注:“诗言 江 南之地,产竹多良,可为乐器,孙枝又其特异者也。” 唐 元稹 《桐花诗》序:“及今六年,詔许西归,去时桐树上孙枝已拱矣。”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千之侄》诗:“江上松楠深復深,满山风雨作龙吟。年来老干都生菌,下有孙枝欲出林。”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潭柘寺 ﹞有银杏一株,大合抱。 圣祖 临幸寺中,树发孙枝一。 高宗 再幸,又发孙枝一。”
(2).喻孙儿。 宋 陆游 《三三孙十月九日生日翁翁为赋诗为寿》:“正过重阳一月时,龟堂驩喜抱孙枝。”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惟愿取连理芳年,得早遂孙枝荣秀。”
词语解释:桐城  拼音:tóng chéng
安徽省东南部的县。人口70万。处大别山边缘,地势平坦,产竹、木、桐油
词语解释:桐竹  拼音:tóng zhú
泛指管弦乐器。桐指琴瑟之类,竹指箫笛之属。 唐 李贺 《公莫舞歌》:“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
词语解释:桐帽  拼音:tóng mào
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幞头,相传始于 北周 ,用软帛垂脚,至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成形, 唐 以后沿用之。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 宋 陆游 《游前山》诗:“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尘埃。”
词语解释:桐华  拼音:tóng huá
(1).即桐花。
(2).谓桐树开花。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羔献冰开,桐华萍生。” 倪璠 注引《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桐始华。”
词语解释:桐棺  拼音:tóng guān
桐木做的棺材。因其质地朴素,故表示薄葬。《左传·哀公二年》:“桐棺三寸,不设属辟。”《墨子·节葬下》:“﹝ 禹 ﹞葬 会稽 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汉书·周磐传》:“若命终之日,桐棺足以周身。”
词语解释:桐丝  拼音:tóng sī
指琴弦。 唐 谢邈 《谢人惠琴材》诗:“风撼桐丝带月明,羽人乘醉截秋声。” 明 何景明 《赠别孟望之》诗之一:“酒酣思无极,临岐理桐丝。”
词语解释:桐梓  拼音:tóng zǐ
桐木与梓木。两者皆良材。《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朱熹 集传:“椅、桐、梓、漆,四木皆琴瑟之材也。”《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宋 叶适 《科举》:“去四患,得四利,所谓养之於始,自拱把而至於桐梓,古人之言不可忽也。”
词语解释:桐鱼  拼音:tóng yú
(1).桐木刻成的鱼形的祭品,参见“ 桐木鱼 ”。
(2).一种用桐木制成的鱼形击鼓用具。典出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二:“ 晋武帝 时, 吴郡 临平 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 张华 。 华 云:‘可取 蜀 中桐材刻作鱼形,打之,则鸣矣。’於是如言,音闻数十里。” 明 沉谦 《石彭亭晚步》诗:“桐鱼焉可问,博物愧 张华 。”
(3).僧寺用的木鱼。 宋 毛滂 《陪曹使君饮郭别乘舍夜归奉寄》诗:“回头一笑堕渺茫,卧听桐鱼唤僧粥。”
词语解释:桐木鱼  拼音:tóng mù yú
以桐木刻成的鱼形祭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求雨》:“为四通之坛於邑西门之外,方九尺,植白繒九,其神 太昊 。祭之以桐木鱼九。”
词语解释:桐圭  拼音:tóng guī
亦作“ 桐圭 ”。 《史记·晋世家》:“ 成王 与 叔虞 戏,削桐叶为珪以与 叔虞 曰:‘以此封若。’……於是遂封 叔虞 於 唐 。”后以“桐珪”指帝王封拜的符信。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桐圭作瑞,凤毛曜丹穴之英;茅壤分维,麟距冠元丘之俊。”圭,一本作“ 珪 ”。 唐 许孟容 《享文恭太子庙乐章》:“桐珪早贵,象輅追设。”
词语解释:桐音  拼音:tóng yīn
琴声。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奇逢旧侣》:“桐音重协,蕙幃还共,转觉那人恩重。”
词语解释:桐宫  拼音:tóng gōng
(1). 商 代 桐 地的宫室。相传为 汤 葬地。 伊尹 曾放 太甲 于此。故址在今 河北省 临漳县 。《书·太甲上》:“予弗狎于弗顺,营于 桐宫 。” 孔 传:“经营 桐 墓立宫,令 太甲 居之。”《史记·殷本纪》:“帝 太甲 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 汤 法,乱德,於是 伊尹 放之於 桐宫 。” 唐 李白 《纪南陵题五松山》诗:“ 桐宫 放 太甲 ,摄政无愧色。”
(2).借指被贬的帝王或幽禁帝王的地方。《南史·刘穆之等传论》:“及至处权定机,当震主之地,甫欲攘抑后祸,御蔽身灾,使桐宫有卒迫之痛, 淮王 非中雾之疾,若以社稷为存亡,则义异於此。” 康有为 《戊戌八月国变记事》诗之一:“庄严对 宣室 ,哀痛起桐宫。”
词语解释:桐子  拼音:tóng zǐ
(1).梧桐树的果实。 唐 白居易 《云居寺孤桐》诗:“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
(2).油桐的果实。可榨桐油。
(3).儿童,童子。桐,通“ 童 ”。 汉 扬雄 《法言·学行》:“学则正,否则邪,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词语解释:桐花凤  拼音:tóng huā fèng
鸟名。以暮春时栖集于桐花而得名。 唐 李德裕 《画桐花凤扇赋序》:“ 成都 夹 岷江 磯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灵禽五色,小於玄鸟,来集桐花,以饮朝露。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所往。” 宋 梅尧臣 《送余中舍知汉州德阳》诗:“桐花凤何似?归日为将行。”亦省称“ 桐凤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俄有桐凤翔集,童捉谓生曰:‘黑径难行,可乘此代步。’”
词语解释:桐马  拼音:tóng mǎ
桐木作的马。古代祭祀用品。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明器有形无实,示民不可用也。及其后,则有醯醢之藏,桐马偶人弥祭,其物不备。”
词语解释:桐乳  拼音:tóng rǔ
(1).桐子。状如乳形,故名。《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庄子》:“‘空门来风,桐乳致巢。’ 司马彪 注:‘桐子似乳,着叶而生,鸟喜巢之。’” 清 周亮工 《霜月乞酒歌》:“天家秘醥不外传,桐乳深红蒲萄緑。”
(2).喻指安乐窝。 元 陈旅 《谢徵君松巢》诗:“拟借丹梯到高处,枳勾桐乳非吾求。” 清 方文 《归舍举子》诗:“世变争桐乳,吾衰耻曼胡。”
词语解释:桐偶人  拼音:tóng ǒu rén
即桐木人。 唐 杜牧 《杜秋娘》诗:“一尺桐偶人, 江充 知自欺。”参见“ 桐木人 ”。
词语解释:桐木人  拼音:tóng mù rén
桐木作的人形。古时作蛊祝之用。《汉书·江充传》:“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寃者。 充 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於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 充 ,自临斩之……太子繇是遂败。”亦省作“ 桐人 ”。 元 吴师道 《望思台》诗:“桐人气迫前星黯, 思子宫 成翠华晚。”
词语解释:桐爨  拼音:tóng cuàn
语本《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以“桐爨”喻良材被毁或大材小用。爨,烧火做饭。 宋 陆游 《杂言示子聿》诗:“福莫大於不材之木,祸莫惨於自跃之金。鹤生於野兮,何有於轩?桐爨则已兮,岂慕为琴?”
词语解释:桐花烟  拼音:tóng huā yān
亦作“桐华烟”。 用桐油烧的烟。为制墨的原料。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桐华烟如点漆》:“ 潭州 胡景纯 专取桐油烧烟,名桐华烟。其製甚坚薄,不为外饰以眩俗眼。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圆如钱大。每磨研间,其光可鑑。画工寳之,以点目瞳子,如点漆云。” 宋 何薳 《墨记·桐华烟如点漆》:“取桐油烧烟,名桐花烟。”
词语解释:桐膏  拼音:tóng gāo
桐油烧烟制成的膏,为制墨原料。 明 麻三衡 《墨志·权质》:“《墨谈》云:‘松煤不肤光,桐膏太骨露。要之,松煤则君子闇然,桐膏乃文士符采。’” 清 唐甄 《潜书·五形》:“郎中乃发其藏,有穀万斛,火穀五千,麦如之;桐膏千箩,蜡千斤,茧丝千两。”参见“ 桐花烟 ”。
词语解释:桐花烟  拼音:tóng huā yān
亦作“桐华烟”。 用桐油烧的烟。为制墨的原料。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桐华烟如点漆》:“ 潭州 胡景纯 专取桐油烧烟,名桐华烟。其製甚坚薄,不为外饰以眩俗眼。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圆如钱大。每磨研间,其光可鑑。画工寳之,以点目瞳子,如点漆云。” 宋 何薳 《墨记·桐华烟如点漆》:“取桐油烧烟,名桐花烟。”
词语解释:桐布  拼音:tóng bù
即桐华布。 唐 李端 《胡腾儿》诗:“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参见“ 桐华布 ”。
词语解释:桐华布  拼音:tóng huá bù
《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 李贤 注引《广志》:“梧桐有白者, 剽国 有桐木,其华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为布。”后因以称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为“桐华布”或“桐木布”。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 永昌郡 ,古 哀牢国 ……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诗:“桐木布温吟倦后,桃花饭熟醉醒前。”
词语解释:桐杖  拼音:tóng zhàng
(1).古时为母送丧时拄的孝杖。 唐 陈元光 《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竹符忠介凛,桐杖孝思凄。”《埤雅·释木》:“父丧杖竹,母丧杖桐,竹有节,父道也,桐能同,母道也,母从子者也。”
(2).桐木作的手杖。 元 李孝光 《和人游雁山家字韵》之一:“笋舆穿树惊霜叶,桐杖敲云损上花。”
词语解释:桐人  拼音:tóng rén
(1).桐木偶。古代殉葬的俑。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匹夫无貌领,桐人衣紈綈。”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尸穸》:“桐人起 虞卿 ,明衣起 左伯桃 ,挽歌起 紼謳 。”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农业陶渔·桐人》:“今丧葬家,於壙中置桐人,有仰视俯听,乃蒿里老人之类。”
(2).见“ 桐木人 ”。
词语解释:桐木人  拼音:tóng mù rén
桐木作的人形。古时作蛊祝之用。《汉书·江充传》:“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寃者。 充 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於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 充 ,自临斩之……太子繇是遂败。”亦省作“ 桐人 ”。 元 吴师道 《望思台》诗:“桐人气迫前星黯, 思子宫 成翠华晚。”
词语解释:桐柏宫  拼音:tóng bǎi gōng
道观名。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桐柏宫》:“ 桐柏宫 在 天台县 西二十五里,道家所谓七十二福地之一。由 清溪 迤北而入,其路曲折清幽,至宫门,则一望如平畴,四山苍然,九峰迴抱,别有天地。县志云: 唐 景云 二年,为 司马承禎 建。”
词语解释:桐木鱼  拼音:tóng mù yú
以桐木刻成的鱼形祭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求雨》:“为四通之坛於邑西门之外,方九尺,植白繒九,其神 太昊 。祭之以桐木鱼九。”
词语解释:桐木布  拼音:tóng mù bù
见“ 桐华布 ”。
词语解释:桐华布  拼音:tóng huá bù
《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 李贤 注引《广志》:“梧桐有白者, 剽国 有桐木,其华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为布。”后因以称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为“桐华布”或“桐木布”。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 永昌郡 ,古 哀牢国 ……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诗:“桐木布温吟倦后,桃花饭熟醉醒前。”
词语解释:桐雷  拼音:tóng léi
桐君 、 雷公 的并称,相传皆为 黄帝 时掌药之臣。 南朝 梁 陶弘景 《〈本草〉序》:“至於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於 桐 雷 ,乃著在於编简。”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访 和扁 以制度,招 桐 雷 使炮炙。”
词语解释:桐油  拼音:tóng yóu
油桐果实榨出的油。有毒。是质量很好的干性油,可制造油漆、油墨,又可作防水防腐之用。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膏液》:“燃灯则桕仁内水油为上,芸薹次之,亚麻子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次之,桐油与桕混油为下。”
词语解释:桐封  拼音:tóng fēng
见“ 桐叶封弟 ”。
词语解释:桐叶封弟  拼音:tóng yè fēng dì
《史记·晋世家》:“ 成王 与 叔虞 戏,削桐叶为珪以与 叔虞 ,曰:‘以此封若。’ 史佚 因请择日立 叔虞 。 成王 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 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 叔虞 於 唐 。”后因以“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 唐 柳宗元 有《桐叶封弟辩》。亦省作“ 桐封 ”。 清 徐开任 《送仲兄司理邵陵》诗:“忆昔 邵陵 全盛时,桐封爱子万年枝。”
词语解释:桐叶戏  拼音:tóng yè xì
指桐叶封弟故事。 唐 张说 《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棣华》歌尚在,桐叶戏仍传。”参见“ 桐叶封弟 ”。
词语解释:桐叶封弟  拼音:tóng yè fēng dì
《史记·晋世家》:“ 成王 与 叔虞 戏,削桐叶为珪以与 叔虞 ,曰:‘以此封若。’ 史佚 因请择日立 叔虞 。 成王 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 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 叔虞 於 唐 。”后因以“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 唐 柳宗元 有《桐叶封弟辩》。亦省作“ 桐封 ”。 清 徐开任 《送仲兄司理邵陵》诗:“忆昔 邵陵 全盛时,桐封爱子万年枝。”
词语解释:桐叶封弟  拼音:tóng yè fēng dì
《史记·晋世家》:“ 成王 与 叔虞 戏,削桐叶为珪以与 叔虞 ,曰:‘以此封若。’ 史佚 因请择日立 叔虞 。 成王 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 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 叔虞 於 唐 。”后因以“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 唐 柳宗元 有《桐叶封弟辩》。亦省作“ 桐封 ”。 清 徐开任 《送仲兄司理邵陵》诗:“忆昔 邵陵 全盛时,桐封爱子万年枝。”
词语解释:桐城派  拼音:tóng chéng pài
清 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 方苞 、 刘大櫆 、 姚鼐 ,皆 安徽 桐城 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 秦 、两 汉 及 唐 宋 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 清 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词语解释:桐华布  拼音:tóng huá bù
《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 李贤 注引《广志》:“梧桐有白者, 剽国 有桐木,其华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为布。”后因以称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为“桐华布”或“桐木布”。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 永昌郡 ,古 哀牢国 ……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诗:“桐木布温吟倦后,桃花饭熟醉醒前。”
词语解释:桐叶之封  拼音:tóng yè zhī fēng
指帝王封拜。 明 许三阶 《节侠记·忠忤》:“自家左丞相 魏王 武承嗣 的便是。倚椒房之戚,柄政当朝,叨桐叶之封,食采于 魏 。”参见“ 桐叶封弟 ”。
词语解释:桐叶封弟  拼音:tóng yè fēng dì
《史记·晋世家》:“ 成王 与 叔虞 戏,削桐叶为珪以与 叔虞 ,曰:‘以此封若。’ 史佚 因请择日立 叔虞 。 成王 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 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 叔虞 於 唐 。”后因以“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 唐 柳宗元 有《桐叶封弟辩》。亦省作“ 桐封 ”。 清 徐开任 《送仲兄司理邵陵》诗:“忆昔 邵陵 全盛时,桐封爱子万年枝。”
词语解释:桐叶之信  拼音:tóng yè zhī xìn
指帝王封拜的符信。《南史·宋纪上·武帝》:“叟诣帝曰:‘ 成王 不负桐叶之信,公亦应不忘司马之言。’”参见“ 桐叶封弟 ”。
词语解释:桐叶封弟  拼音:tóng yè fēng dì
《史记·晋世家》:“ 成王 与 叔虞 戏,削桐叶为珪以与 叔虞 ,曰:‘以此封若。’ 史佚 因请择日立 叔虞 。 成王 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 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 叔虞 於 唐 。”后因以“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 唐 柳宗元 有《桐叶封弟辩》。亦省作“ 桐封 ”。 清 徐开任 《送仲兄司理邵陵》诗:“忆昔 邵陵 全盛时,桐封爱子万年枝。”
词语解释:桐华烟  拼音:tóng huá yān
见“ 桐花烟 ”。
词语解释:桐花烟  拼音:tóng huā yān
亦作“桐华烟”。 用桐油烧的烟。为制墨的原料。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桐华烟如点漆》:“ 潭州 胡景纯 专取桐油烧烟,名桐华烟。其製甚坚薄,不为外饰以眩俗眼。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圆如钱大。每磨研间,其光可鑑。画工寳之,以点目瞳子,如点漆云。” 宋 何薳 《墨记·桐华烟如点漆》:“取桐油烧烟,名桐花烟。”
词语解释:桐凤  拼音:tóng fèng
见“ 桐花凤 ”。
词语解释:桐花凤  拼音:tóng huā fèng
鸟名。以暮春时栖集于桐花而得名。 唐 李德裕 《画桐花凤扇赋序》:“ 成都 夹 岷江 磯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灵禽五色,小於玄鸟,来集桐花,以饮朝露。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所往。” 宋 梅尧臣 《送余中舍知汉州德阳》诗:“桐花凤何似?归日为将行。”亦省称“ 桐凤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俄有桐凤翔集,童捉谓生曰:‘黑径难行,可乘此代步。’”
词语解释:桐木人  拼音:tóng mù rén
桐木作的人形。古时作蛊祝之用。《汉书·江充传》:“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寃者。 充 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於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 充 ,自临斩之……太子繇是遂败。”亦省作“ 桐人 ”。 元 吴师道 《望思台》诗:“桐人气迫前星黯, 思子宫 成翠华晚。”
词语解释:桐严嫂  拼音:tóng yán sǎo
旧时对 桐庐 一带妇女的谑称。该地旧属 严州 ,并以 桐君山 、 严陵濑 著名,故称。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以形势来论,这 桐君山 ,也的确是可以产生出许多口音生硬、别具风韵的 桐 严 嫂来的生龙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