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豪平声 [háo,号呼][把持,动词][sāo][音勞。撓也,轢也。][dāo][láo liáo][详注1]翿[详注2][详注3][nào]褿[音曹。卫邑名。《诗·邶风》土国城漕。][详注4]


注1:挑 《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诗·郑风》挑兮达兮。《毛传》往来相见貌。《朱传》挑,轻儇跳跃之貌。
注2:咎 音高。《广韵》皋陶,舜臣名,古作咎繇。《前汉·百官公卿表》咎繇作士。《书序》咎单作明居。《传》咎单,臣名。
注3:绸 音韬。《礼·檀弓》绸练设旐。《注》以练绸旗之杠。《尔雅·释天》素锦绸杠。《注》以白地锦韬旗之竿。《前汉·司马相如传》靡屈虹而为绸。《注》绸,韬也。
注4:耗 音毛。《集韵》独貌。《增韵》无也,尽也。《前汉·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靡有孑遗耗矣。《注》孟康曰:谓无有毛米在者也。师古曰:孟解非也。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又通作毛。《后汉·马衍传》饥者毛食。《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
共200,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桃李桃笙桃叶渡桃花色桃径桃茢桃弧桃杖
桃花桃林桃实桃李色桃源人桃李节桃观桃李人
桃源桃源路桃夭桃源洞桃虫桃叶歌桃花岩桃浆
桃叶桃花源桃核桃板桃簟桃水桃花扇桃楫
桃红桃脸桃萼桃印桃子桃花饭桃花米桃奴
桃符桃腮桃花浪桃源客桃浪桃花脸桃片桃版
桃溪桃华桃李月桃花坞桃色桃花洞桃绶桃胶
桃枝桃李蹊桃竹桃叶女桃李年桃都桃花流桃蠹
桃根桃花水桃花面桃人桃心桃门桃枝簟桃月
桃蹊桃园桃花雨桃蕊桃雨桃梗桃塞桃竹簟

词语解释:桃李  拼音:táo lǐ
(1).桃花与李花。《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唐 张说 《崔讷妻刘氏墓志》:“珪璋其节,桃李其容。”
(2).《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唐 刘禹锡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 仁杰 又尝荐夏官侍郎 姚元崇 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 仁杰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川剧《柳荫记》第三场:“老朽 孟继轲 ,设馆 尼山 ,数十余年,循循善诱,教人不倦,门前桃李,广遍 江 南。”
(3).喻人的青春年少。 明 徐渭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閲 归熙甫 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4).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宋 叶适 《周会卿》诗序:“一干之兰,芳香出林,岂纷然桃李能限断哉!”
词语解释:桃花  拼音:táo huā
亦作“ 桃华 ”。
(1).桃树所开的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唐 张志和 《渔父》词之一:“ 西塞 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鱖鱼肥。” 元 贯云石 《折桂令·送春》曲:“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清 龚自珍 《宋先生述》:“朱书如桃华,日罄五七十纸。” 杨朔 《海市》:“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到海岛上来。”
(2).形容女子容貌。 唐 温庭筠 《照影曲》:“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诗云:一从蕙死兰枯后,刚道桃花好面皮。”
(3).指桃花马。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桃花叱拨价最殊,骑将猎向城南隅。” 宋 郭昭符 《秋日同知州潘赞善朝阳岩闲望归郡中书事》诗:“画橈渌水沙棠轻,朱鞅追风桃花速。”
(4).“ 桃花水 ”的省称。指春汛。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相逢为我话留滞,桃花春涨孤舟起。”
(5).病名。癣的一种。 清 陆长春 《香饮楼宾谈·徐氏二女》:“次女犯桃花百日,为美玉之玷。”
词语解释:桃源  拼音:táo yuán
(1).“ 桃花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题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3).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苏轼 《介亭饯杨杰次公》诗“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词语解释: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
词语解释:桃源洞  拼音:táo yuán dòng
(1).洞名。在今 浙江省 天台县 北。相传 东汉 时, 刘晨 、 阮肇 到 天台山 采药迷路,误入 桃源洞 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冥录》。后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唐 韩偓 《六言》诗之三:“忆泪因成别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 口来否?絳节霓旌久留。”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 桃源洞 。”
(2).在 湖南省 桃源 县西南 桃源山 下,又名 秦人洞 , 白马洞 ,相传是 东晋 陶渊明 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词语解释:桃叶  拼音:táo yè
(1). 晋 王献之 爱妾名。《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桃叶歌》 郭茂倩 解题引《古今乐录》:“ 桃叶 , 子敬 妾名…… 子敬 , 献之 字也。” 宋 张敦颐 《六朝事迹·桃叶渡》:“ 桃叶 者, 王献之 爱妾名也;其妹曰 桃根 。”
(2).借指爱妾或所爱恋的女子。 唐 皇甫松 《江上送别》诗:“隔筵 桃叶 泣,吹管杏花飘。” 宋 周邦彦 《三部乐·梅雪》词:“倩谁摘取,寄赠情人 桃叶 。” 清 唐孙华 《贺王冰庵太守纳姬》诗之一:“许迎 桃叶 久逡巡,谁道褰幃事果真。”
(3).指《桃叶歌》。 唐 张登 《上巳泛舟得迟字》诗:“《竹枝》游女曲,《桃叶》渡江词。” 唐 孟郊 《答昼上人止谗作》诗:“俗侣唱《桃叶》,隐仙鸣桂琴。” 宁调元 《柬蜕庵》诗:“曾因姊妹吟《桃叶》,若为芳菲惜《柳枝》。”
(4).指 桃叶渡 。 清 方回 《访张文峙王穆如有感》诗:“卜居 桃叶 邻秋水,贪看梅花破晓烟。”
词语解释:桃红  拼音:táo hóng
粉红色。 南朝 梁 刘遵 《繁华应令》诗:“鲜肤胜粉白,慢脸若桃红。”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红汗》:“﹝贵妃﹞每至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秦牧 《花市徜徉录》:“单说一样红吧,就有朱砂红、石榴红、猩红、紫红、橘红、桃红。”
词语解释:桃符  拼音:táo fú
(1).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 神荼 、 郁垒 二神的桃木板,以为能压邪。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唐 韦璜 《赠嫂》诗:“案牘可申生节目,桃符虽圣欲何为。”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把桃树锯做桃符,钉在门上,着他两个替我管门户。” 郭沫若 《文艺论集·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文学不是些鬼画桃符的妖怪文字。”
(2). 五代 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其后书写于纸上,称为春联。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 钟馗 、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冰心 《三寄小读者》六:“每到新春季节,总会看见人家门口贴的红纸春联,上面有的写着:‘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桃符就是春联的别名。”亦作“ 桃符板 ”。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门对》:“桃符板,即今门对,古当有之,其事始於 五代 见记载耳。”
词语解释:桃溪  拼音:táo xī
指桃源。 宋 周邦彦 《长相思》词:“桃溪换世,鸞驭凌空,有愿须成。”参见“ 桃源 ”。
词语解释:桃源  拼音:táo yuán
(1).“ 桃花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题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3).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苏轼 《介亭饯杨杰次公》诗“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词语解释: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
词语解释:桃源洞  拼音:táo yuán dòng
(1).洞名。在今 浙江省 天台县 北。相传 东汉 时, 刘晨 、 阮肇 到 天台山 采药迷路,误入 桃源洞 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冥录》。后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唐 韩偓 《六言》诗之三:“忆泪因成别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 口来否?絳节霓旌久留。”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 桃源洞 。”
(2).在 湖南省 桃源 县西南 桃源山 下,又名 秦人洞 , 白马洞 ,相传是 东晋 陶渊明 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词语解释:桃枝  拼音:táo zhī
(1).桃树枝条。旧时谓可以驱鬼魅。 汉 刘安 《淮南万毕术·埋石四隅家无鬼》:“取苍石四枚,及桃枝七枚,以桃弧射之……故无鬼殃。”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今人以桃枝洒地辟鬼。”
(2).指桃枝竹。一种赤皮竹。可以织席作杖。《山海经·西山经》:“﹝ 嶓冢之山 ﹞ 嚣水 出焉,北流注於 汤水 ,其上多桃枝钩端。” 袁珂 校注:“桃枝,竹名。” 晋 戴凯之 《竹谱》:“桃枝皮赤,编之滑劲,可以为席。”
(3).指用桃枝竹制的杖。 清 吴敬梓 《天台红藤杖歌为姚文洁作》:“桃杖灵寿差堪拟,枯蔓苍藤何有哉。”
词语解释:桃根  拼音:táo gēn
(1). 晋 王献之 爱妾 桃叶 之妹。 清 陈世宜 《得天梅书却寄》诗之四:“斜阳寂寞 乌衣巷 ,便是 桃根 也泪零。”
(2).借指歌妓或所爱恋的女子。 南朝 梁 费昶 《行路难》诗:“君不见 长安 客舍门,娼家少女名 桃根 。” 宋 周邦彦 《点绛唇·伤感》词:“凭仗 桃根 ,説与凄凉意。”参见“ 桃叶 ”。
词语解释:桃叶  拼音:táo yè
(1). 晋 王献之 爱妾名。《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桃叶歌》 郭茂倩 解题引《古今乐录》:“ 桃叶 , 子敬 妾名…… 子敬 , 献之 字也。” 宋 张敦颐 《六朝事迹·桃叶渡》:“ 桃叶 者, 王献之 爱妾名也;其妹曰 桃根 。”
(2).借指爱妾或所爱恋的女子。 唐 皇甫松 《江上送别》诗:“隔筵 桃叶 泣,吹管杏花飘。” 宋 周邦彦 《三部乐·梅雪》词:“倩谁摘取,寄赠情人 桃叶 。” 清 唐孙华 《贺王冰庵太守纳姬》诗之一:“许迎 桃叶 久逡巡,谁道褰幃事果真。”
(3).指《桃叶歌》。 唐 张登 《上巳泛舟得迟字》诗:“《竹枝》游女曲,《桃叶》渡江词。” 唐 孟郊 《答昼上人止谗作》诗:“俗侣唱《桃叶》,隐仙鸣桂琴。” 宁调元 《柬蜕庵》诗:“曾因姊妹吟《桃叶》,若为芳菲惜《柳枝》。”
(4).指 桃叶渡 。 清 方回 《访张文峙王穆如有感》诗:“卜居 桃叶 邻秋水,贪看梅花破晓烟。”
词语解释:桃蹊  拼音:táo qī
指桃树众多的地方。 隋 江总 《修心赋》:“果丛药苑,桃蹊橘林。” 唐 韩愈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诗:“桃蹊惆悵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宋 朱熹 《云谷二十六咏·竹坞》:“悄蒨桃蹊北,萧掺竹坞深。”
词语解释:桃笙  拼音:táo shēng
桃枝竹编的竹席。《文选·左思〈吴都赋〉》:“桃笙象簟”。 刘逵 注:“桃笙,桃枝簟也, 吴 人谓簟为笙。” 宋 苏轼 《仇池笔记·桃笙》:“ 柳子厚 诗云:‘盛时一失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不知桃笙为何物。偶閲《方言》: 宋 魏 之间,簟谓之笙。乃悟桃笙以桃竹为簟也。” 清 唐孙华 《夏日杂诗》之七:“竹榻当牕置,桃笙就地铺。”参见“ 桃枝竹 ”。
词语解释:桃枝竹  拼音:táo zhī zhú
亦作“ 桃支竹 ”。 竹之一种。《书·顾命》“敷重篾席” 孔 传:“篾,桃枝竹。” 晋 戴凯之 《竹谱》:“余所见之桃枝竹,节短者不兼寸,长者或踰尺, 豫章 徧有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动植序》:“桃支竹以四寸为一节。”《说郛》卷五十引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桃枝竹多生石上,叶如小棕櫚,人以大者为杖。”
词语解释:桃林  拼音:táo lín
古地区名。在今 河南 灵宝 以西, 陕西 潼关 以东地区。为 周武王 放牛处。《书·武成》:“偃武修文,归马于 华山 之阳,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孔 传:“山南曰阳, 桃林 在 华山 东,皆非常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復乘用。”《史记·留侯世家》:“放牛 桃林 之阴,以示不復输积。” 唐 刘禹锡 《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诗:“关头古塞 桃林 静,城下长河竹箭迴。” 清 薛福成 《晋执政诸卿考》:“ 晋 用 先軫 诸臣,遏 楚 方张之言,而戢其问鼎之心,扼据 殽 函 之险要,横塞 秦 衝,俾不得越 桃林 一步。”
词语解释:桃源路  拼音:táo yuán lù
(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唐 孟浩然 《高阳池送朱二》诗:“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 松子 家。” 宋 辛弃疾 《水龙吟·题雨岩》词:“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清 纳兰性德 《海棠春》词:“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雀飞处。”参见“ 桃花源 ”。《白雪遗音·南词·乌啼花落》:“临别订期赠肺腑,缘何心口不相同。莫不是,另觅桃源路,许久全无信一封,害得我小侍儿报花无心赏。”参见“ 桃源洞 ”。
(2).指通往美人住处的路。 南唐 冯延巳 《酒泉子》词:“陇头云,桃源路,两魂销。”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挑灯夜半自嘆吁,几回梦入桃源路,须再聘沉鱼美姿。”
词语解释:桃源洞  拼音:táo yuán dòng
(1).洞名。在今 浙江省 天台县 北。相传 东汉 时, 刘晨 、 阮肇 到 天台山 采药迷路,误入 桃源洞 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冥录》。后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唐 韩偓 《六言》诗之三:“忆泪因成别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 口来否?絳节霓旌久留。”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 桃源洞 。”
(2).在 湖南省 桃源 县西南 桃源山 下,又名 秦人洞 , 白马洞 ,相传是 东晋 陶渊明 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词语解释: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
词语解释:桃脸  拼音:táo liǎn
见“ 桃花脸 ”。
词语解释:桃花脸  拼音:táo huā liǎn
谓女子美如桃花的面容。 唐 韩偓 《复偶见三绝》之二:“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 宋 蔡伸 《水调歌头》词:“为问桃花脸,一笑为谁容。” 明 刘基 《蓦山溪》词:“三更鸣雨湿透桃花脸,珠箔未登钩。”亦省称“ 桃脸 ”。 唐 贾至 《赠薛瑶英》诗:“舞怯銖衣重,笑疑桃脸开。” 元 无名氏 《寨儿令·失题》曲:“桃脸艳,柳腰纤,窄弓弓半弯罗袜尖。”
词语解释:桃腮  拼音:táo sāi
(1).形容女子粉红色的脸颊。 元 白朴 《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曲:“覷著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明 沉仕 《催拍·偶见》曲:“俊满桃腮,疑是朝云。”《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唇似丹硃,莲脸生波,桃腮带靨。”
(2).指未经嫁接的桃树所开的花。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桃》:“桃之未经接者,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所谓桃腮、桃靨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非今时所谓碧桃、絳桃、金桃、银桃之类也。”
词语解释:桃华  拼音:táo huá
见“ 桃花 ”。
词语解释:桃花  拼音:táo huā
亦作“ 桃华 ”。
(1).桃树所开的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唐 张志和 《渔父》词之一:“ 西塞 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鱖鱼肥。” 元 贯云石 《折桂令·送春》曲:“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清 龚自珍 《宋先生述》:“朱书如桃华,日罄五七十纸。” 杨朔 《海市》:“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到海岛上来。”
(2).形容女子容貌。 唐 温庭筠 《照影曲》:“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诗云:一从蕙死兰枯后,刚道桃花好面皮。”
(3).指桃花马。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桃花叱拨价最殊,骑将猎向城南隅。” 宋 郭昭符 《秋日同知州潘赞善朝阳岩闲望归郡中书事》诗:“画橈渌水沙棠轻,朱鞅追风桃花速。”
(4).“ 桃花水 ”的省称。指春汛。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相逢为我话留滞,桃花春涨孤舟起。”
(5).病名。癣的一种。 清 陆长春 《香饮楼宾谈·徐氏二女》:“次女犯桃花百日,为美玉之玷。”
词语解释:桃李蹊  拼音:táo lǐ qī
比喻吸引众人奔趋的地方。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唐 杜甫 《水宿遣兴奉呈郡公》诗:“嶷嶷瑚璉器,阴阴桃李蹊。” 宋 欧阳修 《予作归雁亭又以长韵见寄因以答之》:“城下臺边桃李蹊,忆初披荒手植之。” 清 姚鼐 《感春杂咏》之四:“虽无桃李蹊,岂失松桂伍。”参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词语解释:桃花水  拼音:táo huā shuǐ
(1).亦作“ 桃华水 ”。即春汛。《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 颜师古 注:“《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秋练》:“至次年桃花水溢,他货未至,舟中物当百倍於原直也。”
(2).草果名。 清 杨宾 《柳边纪略》卷三:“桃花水,草本,状若杨梅而无核,色红味甘,质轻脆,过手即败矣。”
(3).词牌《诉衷情》的异名。因 前蜀 毛文锡 词有“桃花流水漾纵横”而得名。 宋 辛弃疾 《生查子》词:“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参阅《词谱》卷二。
词语解释:桃园  拼音:táo yuán
(1).桃树园。 唐 刘长卿 《寻龙井杨老》诗:“手栽松树苍苍老,身卧桃园寂寂春。”
(2). 春秋 晋 园名。《史记·晋世家》:“ 盾 遂奔,未出 晋 境。乙丑, 盾 昆弟将军 赵穿 袭杀 灵公 於 桃园 而迎 赵盾 。” 裴駰 集解引 虞翻 曰:“园名也。”
(3).地名。即 桃林 。 晋 潘岳 《西征赋》:“问休牛之故林,感徵名於 桃园 。”参见“ 桃林 ”。
(4).指 晋 陶潜 《桃花源记》中之桃源。 明 无名氏 《飞丸记·赏春话别》:“桃园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5).指桃园结义。 清 沉日霖 《晋人麈·诗话·关侯祠联》:“乩笔一联云:‘风裊餘烟悲 汉 鼎,花开三月忆桃园。’”参见“ 桃园结义 ”。
词语解释:桃林  拼音:táo lín
古地区名。在今 河南 灵宝 以西, 陕西 潼关 以东地区。为 周武王 放牛处。《书·武成》:“偃武修文,归马于 华山 之阳,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孔 传:“山南曰阳, 桃林 在 华山 东,皆非常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復乘用。”《史记·留侯世家》:“放牛 桃林 之阴,以示不復输积。” 唐 刘禹锡 《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诗:“关头古塞 桃林 静,城下长河竹箭迴。” 清 薛福成 《晋执政诸卿考》:“ 晋 用 先軫 诸臣,遏 楚 方张之言,而戢其问鼎之心,扼据 殽 函 之险要,横塞 秦 衝,俾不得越 桃林 一步。”
词语解释:桃园结义  拼音:táo yuán jié yì
民间俗传 三国 时 刘备 、 关羽 、 张飞 在桃园结拜兄弟。《三国演义》第一回:“ 飞 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於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玄德 、 云长 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於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説誓曰:‘念 刘备 、 关羽 、 张飞 ,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 玄德 为兄, 关羽 次之, 张飞 为弟。”后遂为结拜兄弟,共同谋事的典故。《天地会诗歌选·桃园结义刘关张》之一:“天下英雄居第一,桃园结义 刘 、 关 、 张 。”
词语解释:桃叶渡  拼音:táo yè dù
渡口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秦淮河 畔。相传因 晋 王献之 在此送其爱妾 桃叶 而得名。 宋 辛弃疾 《祝英台近·晚春》词:“寳釵分, 桃叶渡 ,烟柳暗南浦。” 元 周德清 《红绣鞋·郊行》曲:“题诗 桃叶渡 ,问酒 杏花村 ,醉归来驴背稳。” 清 魏源 《秦淮镫船引》:“二百餘年 桃叶渡 ,七万里外红毛刀。”
词语解释:桃实  拼音:táo shí
指 西王母 的仙桃。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桃实千年非易得,桑田一变已难寻。” 郑泽 《七夕赴城》诗:“嫁钱能十万,桃实詎千年。”参见“ 桃核 ”。
词语解释:桃核  拼音:táo hé
桃子的核。《汉武故事》:“﹝ 王母 ﹞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着前, 王母 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 母 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诗文中常用其事。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六:“ 汉帝 看桃核, 齐侯 问枣花。”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仙翁遗竹杖, 王母 留桃核。” 宋 王安石 《古意》诗:“当时弃桃核,闻已撑月窟。”
词语解释:桃夭  拼音:táo yāo
《诗·周南》《桃夭》篇,赞美男女婚姻以时,室家之好。后因以指婚嫁。 汉 阮瑀 《止欲赋》:“思桃夭之所宜,愿无衣之同裳。” 唐 白居易 《得乙女将嫁于丁既纳币而乙悔丁诉之乙云未立婚书判》:“请从玉润之诉,无过桃夭之时。”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楔子:“只为 禹门 浪煖催人去,因此匆匆未敢问桃夭。” 清 李渔 《玉搔头·讯玉》:“我只怕盼于归,负却桃夭。”
词语解释:桃核  拼音:táo hé
桃子的核。《汉武故事》:“﹝ 王母 ﹞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着前, 王母 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 母 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诗文中常用其事。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六:“ 汉帝 看桃核, 齐侯 问枣花。”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仙翁遗竹杖, 王母 留桃核。” 宋 王安石 《古意》诗:“当时弃桃核,闻已撑月窟。”
词语解释:桃萼  拼音:táo è
桃花蕾。 宋 周邦彦 《蝶恋花·柳》词:“桃萼新香梅落后,暗叶藏鸦,苒苒垂亭牗。” 元 刘致 《水仙子·和西湖四时渔歌》曲:“浅絳雪缄桃萼,嫩黄金搓柳丝。”
词语解释:桃花浪  拼音:táo huā làng
(1).犹桃花汛。 唐 杜甫 《春水》诗:“三月桃花浪,江流復旧痕。” 宋 张元干 《满江红》词:“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参见“ 桃花汛 ”。
(2).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 龙门 下,跃过 龙门 的化为龙,否则点额暴腮。见 辛氏 《三秦记》。后遂以比喻春闱。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词:“ 禹门 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鲍 氏 安国 、 安行 、 安世 兄弟,三科连中,故 程文昌 伯禹 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 清 李渔 《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 龙门 的个个颠狂。”
词语解释:桃花汛  拼音:táo huā xùn
即春汛。仲春时冰泮雨积,江河潮水暴涨,又值桃花盛开,故谓之桃花汛。 宋 吴文英 《水龙吟·用见山韵饯别》词:“怕烟江渡后,桃花又汛,宫沟上春流紧。”参见“ 三汛 ”。
词语解释:桃李月  拼音:táo lǐ yuè
桃李开花的月份。泛指春天。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五:“ 昭阳 桃李月,罗綺自相亲。” 唐 薛稷 《饯唐永昌》诗:“更思明年桃李月,花红柳緑宴浮桥。” 金 元好问 《浪淘沙》词:“可惜 河阳 桃李月,弹指春空。”
词语解释:桃竹  拼音:táo zhú
竹的一种。质地坚实,为制箭、做手杖、编席的好材料。《隋书·北狄传·西突厥》:“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枝以赐 射匱 。” 唐 李白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诗:“桃竹书筒綺绣文,良工巧妙称絶羣。” 宋 苏轼 《赠蒲涧信长老》诗:“已从 子美 得桃竹,不向 安期 觅枣瓜。”自注:“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予始録 子美 诗遗之。” 元 王恽 《番禺杖》诗:“桃竹那能比,桄榔未足歌。”
词语解释:桃花面  拼音:táo huā miàn
(1).指 隋文帝 宫中的一种梳妆样式。 唐 宇文士及 《妆台记》:“ 隋文 宫中梳九真髻红粧,谓之桃花面。”
(2).泛指美人容貌。 前蜀 韦庄 《女冠子》词之二:“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元 锺嗣成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欢》曲:“人美丽正芳年,时常笑显桃花面。”
(3).谓饮酒后面呈桃红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星桥乌鹊填,笑嬋娟,金尊偏送桃花面。”
词语解释:桃花雨  拼音:táo huā yǔ
(1). 唐 李贺 《将进酒》诗:“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后因用“桃花雨”指暮春飘飞的桃花。 宋 周邦彦 《一落索》词:“倚阑一霎酒旗风,任扑面、桃花雨。”
(2).指春雨。 清 冯景 《题孙霜瞻〈公子垂钓图〉》诗:“桃花雨涨肥鱖鱼,人言此味踰花猪。”
(3).形容桃花马大汗淋漓的样子。 明 张居正 《恭题文皇四骏图·龙驹》诗:“流矢当胸战不休,污沟血点桃花雨。”参见“ 桃花马 ”。
词语解释:桃花马  拼音:táo huā mǎ
名马。毛色白中有红点的马。 唐 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元 张可久 《水仙子·次韵还京乐》曲:“桃花马柞木鞍,娇客 长安 。”
词语解释:桃花色  拼音:táo huā sè
粉红色。 南朝 陈 阴铿 《渡青草湖》诗:“ 沅 水桃花色, 湘 流杜若香。”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之十:“流水桃花色,春洲杜若香。”
词语解释:桃李色  拼音:táo lǐ sè
比喻红润的脸色。 唐 白居易 《赠言》诗:“二十方长成,三十向衰老。镜中桃李色,不得十年好。”
词语解释:桃源洞  拼音:táo yuán dòng
(1).洞名。在今 浙江省 天台县 北。相传 东汉 时, 刘晨 、 阮肇 到 天台山 采药迷路,误入 桃源洞 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冥录》。后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唐 韩偓 《六言》诗之三:“忆泪因成别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 口来否?絳节霓旌久留。”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 桃源洞 。”
(2).在 湖南省 桃源 县西南 桃源山 下,又名 秦人洞 , 白马洞 ,相传是 东晋 陶渊明 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词语解释:桃板  拼音:táo bǎn
亦作“ 桃版 ”。 即桃符板。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唐 韩鄂 《岁华纪丽·元日》:“桃板署门而纳庆,苇绳罗户以祛灾。”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九:“岁时有祓除不祥之具,而元日尤多,如桃版、韦索、磔鸡之类是也。”参见“ 桃符 ”。
词语解释:桃符  拼音:táo fú
(1).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 神荼 、 郁垒 二神的桃木板,以为能压邪。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唐 韦璜 《赠嫂》诗:“案牘可申生节目,桃符虽圣欲何为。”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把桃树锯做桃符,钉在门上,着他两个替我管门户。” 郭沫若 《文艺论集·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文学不是些鬼画桃符的妖怪文字。”
(2). 五代 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其后书写于纸上,称为春联。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 钟馗 、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冰心 《三寄小读者》六:“每到新春季节,总会看见人家门口贴的红纸春联,上面有的写着:‘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桃符就是春联的别名。”亦作“ 桃符板 ”。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门对》:“桃符板,即今门对,古当有之,其事始於 五代 见记载耳。”
词语解释:桃印  拼音:táo yìn
(1).用桃木刻成的辟邪饰物。《后汉书·礼仪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 王先谦 集解:“ 钱大昕 曰:桃印,《宋书·礼志》作‘桃卯’。注称‘桃印’,本《汉志》,所以辅卯金,则印当为卯之譌。 黄山 曰:《事物纪原》载 汉 用朱索,连五色刚卯为门户饰,是桃卯即刚卯矣。而《舆服志》明以卯为印,则桃卯亦可谓桃印,非譌也。”《晋书·礼志上》:“按 汉 仪则仲夏设之,有桃印,无磔鸡。”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妃阁》之五:“仁孝自应禳百沴,艾人桃印本无功。”
(2).谓女子口唇涂红。 明 沉仕 《桂枝香·美姝》曲:“玉容梅衬,絳唇桃印。”
词语解释:桃源客  拼音:táo yuán kè
(1).指隐者。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时。”
(2).称《桃花源记》中的渔人。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词:“怕他年、重到路应迷,桃源客。”参见“ 桃花源 ”。
词语解释: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
词语解释:桃花坞  拼音:táo huā wù
(1).地名。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以盛产木版年画而著名。
(2).地名。在 安徽省 和县 西四、五里。传为 唐 张籍 读书处。 明 冯惟敏 《粉蝶儿·五岳游囊杂咏》套曲:“ 罗汉岩 天长地久, 桃花坞 緑肥红瘦。”
词语解释:桃叶女  拼音:táo yè nǚ
指爱妾。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参见“ 桃叶 ”。
词语解释:桃叶  拼音:táo yè
(1). 晋 王献之 爱妾名。《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桃叶歌》 郭茂倩 解题引《古今乐录》:“ 桃叶 , 子敬 妾名…… 子敬 , 献之 字也。” 宋 张敦颐 《六朝事迹·桃叶渡》:“ 桃叶 者, 王献之 爱妾名也;其妹曰 桃根 。”
(2).借指爱妾或所爱恋的女子。 唐 皇甫松 《江上送别》诗:“隔筵 桃叶 泣,吹管杏花飘。” 宋 周邦彦 《三部乐·梅雪》词:“倩谁摘取,寄赠情人 桃叶 。” 清 唐孙华 《贺王冰庵太守纳姬》诗之一:“许迎 桃叶 久逡巡,谁道褰幃事果真。”
(3).指《桃叶歌》。 唐 张登 《上巳泛舟得迟字》诗:“《竹枝》游女曲,《桃叶》渡江词。” 唐 孟郊 《答昼上人止谗作》诗:“俗侣唱《桃叶》,隐仙鸣桂琴。” 宁调元 《柬蜕庵》诗:“曾因姊妹吟《桃叶》,若为芳菲惜《柳枝》。”
(4).指 桃叶渡 。 清 方回 《访张文峙王穆如有感》诗:“卜居 桃叶 邻秋水,贪看梅花破晓烟。”
词语解释:桃人  拼音:táo rén
桃木俑。旧时迷信谓鬼畏桃木,因削桃木为人形,用以驱鬼辟邪。《论衡·订鬼》《山海经》:“ 黄帝 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 神荼 、 鬱垒 与虎,悬苇索以御。”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於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於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冥迹》:“ 魏 韦英 卒后,妻 梁氏 嫁 向子集 。嫁日, 英 归至庭,呼曰:‘ 阿梁 ,卿忘我耶!’ 子集 惊,张弓射之,即变为桃人、茅马。”
词语解释:桃蕊  拼音:táo ruǐ
桃花花苞。 唐 温庭筠 《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诗:“窗间桃蕊宿妆在,雨后牡丹春睡浓。” 元 周文质 《折桂令·过多景楼》曲:“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词语解释:桃径  拼音:táo jìng
桃花纷纭的小道。 唐 元稹 《春六十韵》:“腻粉梨园白,臙脂桃径红。” 唐 张文 《气赋》:“汎苏皋而鬱鬱,袭桃径之氛氲。”
词语解释:桃源人  拼音:táo yuán rén
借指隐士。 唐 王维 《蓝田山石门精舍》诗:“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歷,笑谢桃源人,花红復来覿。” 唐 丘丹 《奉酬韦使君送归山之作》诗:“侧闻郡守至,偶乘黄犊出。不别桃源人,一见经累日。”一本作“ 桃园人 ”。
词语解释:桃虫  拼音:táo chóng
(1).鸟名。即鹪鹩。《诗·周颂·小毖》:“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 朱熹 集传:“桃虫:鷦鷯,小鸟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摩尼不宵朗,则无别於磧砾;化鯤不凌霄,则靡殊於桃虫。” 宋 梅尧臣 《通判桃花厅》诗:“花底有小鸟,其字曰桃虫。既於桃得名,为桃言女工。”
(2).桃树上的蠹虫。 隋 江总 《南越木槿赋》:“井上桃虫难可杂,庭中桂蠧岂见怜。”
词语解释:桃簟  拼音:táo diàn
即桃枝簟。 宋 梅尧臣 《八月十夜广文直闻永叔内当》诗:“谁知 广文 直,桃簟冷於冰。”参见“ 桃枝簟 ”。
词语解释:桃枝簟  拼音:táo zhī diàn
桃枝竹编织的席子。为席中佳品。 晋 庾翼 《与燕王慕容皝书》:“今致八尺丈二细桃枝簟十枚,黄篾双文簟二枚,黄篾独坐双文簟一枚。” 唐 韩翃 《送客还江东》诗:“一壶先醉桃枝簟,百和初熏苧布衣。”
词语解释:桃子  拼音:táo zi
(1).桃树的果实。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故谓之偏桃。”
(2).传说中的仙人名。《关尹子·七釜》:“ 青鸞子 千岁而千岁化, 桃子 五仕而心五化。”
词语解释:桃浪  拼音:táo làng
“ 桃花浪 ”的省称。 宋 范仲淹 《依韵酬毋湜推宫》诗:“桃浪观 秦 塞,薰风省 舜 城。”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乘桃浪,跃锦鳞,一声雷动过 龙门 。” 清 魏源 《关中览古》诗之一:“何必桃浪至,谬称鲤三级。”参见“ 桃花浪 ”。
词语解释:桃花浪  拼音:táo huā làng
(1).犹桃花汛。 唐 杜甫 《春水》诗:“三月桃花浪,江流復旧痕。” 宋 张元干 《满江红》词:“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参见“ 桃花汛 ”。
(2).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 龙门 下,跃过 龙门 的化为龙,否则点额暴腮。见 辛氏 《三秦记》。后遂以比喻春闱。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词:“ 禹门 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鲍 氏 安国 、 安行 、 安世 兄弟,三科连中,故 程文昌 伯禹 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 清 李渔 《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 龙门 的个个颠狂。”
词语解释:桃花汛  拼音:táo huā xùn
即春汛。仲春时冰泮雨积,江河潮水暴涨,又值桃花盛开,故谓之桃花汛。 宋 吴文英 《水龙吟·用见山韵饯别》词:“怕烟江渡后,桃花又汛,宫沟上春流紧。”参见“ 三汛 ”。
词语解释:桃色  拼音:táo sè
(1).粉红色。常用以比美女面容的艳丽。如:面如桃色。
(2).形容男女情爱。多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五章:“在他的脑子里,稻种代替了 改霞 ,好像他昨晚在车站票房里根本没作桃色的遐想。”
词语解释:桃李年  拼音:táo lǐ nián
指青春年华。 南朝 梁 武帝 《咏笔》:“昔闻兰蕙月,独是桃李年。”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二:“自惜桃李年,误身游侠子。” 唐 武元衡 《代佳人赠张郎中》诗:“ 洛阳 佳丽本神仙,冰雪颜容桃李年。”
词语解释:桃心  拼音:táo xīn
(1).桃树的嫩叶。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桃》﹝集解﹞引 苏颂 曰:“叶,採嫩者名桃心,入药尤胜。”
(2).桃花蕾。 清 陈维崧 《庆春泽·春阴》词:“年时恰是鶯花候,正黄归柳靨,红入桃心。”
词语解释:桃雨  拼音:táo yǔ
指桃花雨。 元 朱德润 《三月十八日卧病感怀》诗:“流水点红桃雨霽,长林迸緑笋芽肥。”参见“ 桃花雨 ”。
词语解释:桃花雨  拼音:táo huā yǔ
(1). 唐 李贺 《将进酒》诗:“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后因用“桃花雨”指暮春飘飞的桃花。 宋 周邦彦 《一落索》词:“倚阑一霎酒旗风,任扑面、桃花雨。”
(2).指春雨。 清 冯景 《题孙霜瞻〈公子垂钓图〉》诗:“桃花雨涨肥鱖鱼,人言此味踰花猪。”
(3).形容桃花马大汗淋漓的样子。 明 张居正 《恭题文皇四骏图·龙驹》诗:“流矢当胸战不休,污沟血点桃花雨。”参见“ 桃花马 ”。
词语解释:桃花马  拼音:táo huā mǎ
名马。毛色白中有红点的马。 唐 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元 张可久 《水仙子·次韵还京乐》曲:“桃花马柞木鞍,娇客 长安 。”
词语解释:桃茢  拼音:táo liè
桃杖与扫帚。古代用以辟邪除秽。《周礼·夏官·戎右》:“赞牛耳桃茢。” 郑玄 注:“桃,鬼所畏也,茢,扫帚,所以扫不祥。”《礼记·檀弓下》:“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 陈澔 集说:“桃性辟恶,鬼神畏之……茢,苕帚也,所以除秽。巫执桃,祝执茢,小臣执戈。” 唐 韩愈 《论佛骨表》:“古之诸侯,行弔於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弔。” 元 刘镗 《观傩》诗:“归来桃茢坐深蕑,翠鴞黄狐犹在眼。”
词语解释:桃李节  拼音:táo lǐ jié
桃李开花的时候,指农历二三月间。 南朝 宋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之五:“艷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词语解释:桃叶歌  拼音:táo yè gē
乐府清商曲辞 吴 声歌曲名。《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桃叶歌》 郭茂倩 解题引《古今乐录》:“《桃叶歌》者, 晋 王子敬 所作也。 桃叶 , 子敬 妾名,缘於篤爱,所以歌之。《隋书·五行志》曰: 陈 时 江 南盛歌 王献之 《桃叶》诗,云:‘桃叶復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词语解释:桃水  拼音:táo shuǐ
(1).指春水。 南朝 陈 张正见 《赋得岸花临水发》:“漾色随桃水,飘香入桂舟。” 唐 李商隐 《玄微先生》诗:“夜夜桂露湿,村村桃水香。”
(2).水名。《山经注·西山经》:“又西三百七十里,曰 乐游之山 , 桃水 出焉,西流注於 稷泽 。”
词语解释:桃花饭  拼音:táo huā fàn
以梅红纸盛饭,润湿后去纸,搅拌和匀而成的一种红白相间的饭。 宋 苏轼 《物类相感志·饮食》:“桃花饭:做饭了,以梅红纸盛之,溼后去纸和匀,则红白相间。” 清 黄遵宪 《新嘉坡杂诗》之九:“红熟桃花饭,黄封椰酒浆。”
词语解释:桃花脸  拼音:táo huā liǎn
谓女子美如桃花的面容。 唐 韩偓 《复偶见三绝》之二:“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 宋 蔡伸 《水调歌头》词:“为问桃花脸,一笑为谁容。” 明 刘基 《蓦山溪》词:“三更鸣雨湿透桃花脸,珠箔未登钩。”亦省称“ 桃脸 ”。 唐 贾至 《赠薛瑶英》诗:“舞怯銖衣重,笑疑桃脸开。” 元 无名氏 《寨儿令·失题》曲:“桃脸艳,柳腰纤,窄弓弓半弯罗袜尖。”
词语解释:桃花洞  拼音:táo huā dòng
(1).指桃花源。亦借指隐居之地。 唐 钱起 《送毕侍御谪居》诗:“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復几春!”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吴长文舍人即事见寄》:“桃花洞远迷应久,杏树坛荒迹自传。”
(2).传说 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桃花洞遇仙女。后因以指仙境。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词:“翠娥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臺梦,一片春愁谁与共!”参阅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3). 四川省 长寿县 有桃花洞,以出产棺木板料而著称,因以桃花洞代指上等棺木。《金瓶梅词话》第六三回:“ 尚举人 家有一副好板,原是 尚举人 父亲,在 四川 成都府 做推官时带来,预备他老夫人用的,两副桃花洞,他使了一副,只剩下这一副,墻磕底盖堵头俱全。”
词语解释:桃都  拼音:táo dōu
传说中的树名。《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玄中记》:“东南有 桃都山 ,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鷄,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鷄则鸣,群鷄皆随之鸣。” 元 杨维桢 《小游仙》诗之九:“东逾 弱水 赤流深,夜得桃都息羽旌。地底日迴天上去,金鷄如凤自交鸣。”
词语解释:桃门  拼音:táo mén
饰有桃符的门。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何止柏枕桃门,验方术於经记;綵花命缕,观问遗於风俗。”参见“ 桃符 ”。
词语解释:桃符  拼音:táo fú
(1).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 神荼 、 郁垒 二神的桃木板,以为能压邪。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唐 韦璜 《赠嫂》诗:“案牘可申生节目,桃符虽圣欲何为。”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把桃树锯做桃符,钉在门上,着他两个替我管门户。” 郭沫若 《文艺论集·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文学不是些鬼画桃符的妖怪文字。”
(2). 五代 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其后书写于纸上,称为春联。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 钟馗 、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冰心 《三寄小读者》六:“每到新春季节,总会看见人家门口贴的红纸春联,上面有的写着:‘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桃符就是春联的别名。”亦作“ 桃符板 ”。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门对》:“桃符板,即今门对,古当有之,其事始於 五代 见记载耳。”
词语解释:桃梗  拼音:táo gěng
(1).用桃木刻制的木偶。旧俗置以辟邪。《战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於 淄 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后汉书·礼仪志中》:“先腊一日,大儺,谓之逐疫……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儺人师讫,设桃梗、鬱櫑、苇茭毕,执事陛者罢。”《晋书·礼志上》:“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
(2).比喻任人摆布的傀儡。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闺情》:“千般恨顿上眉尖,是前生少欠。身如桃梗,命比春纤。”
词语解释:桃弧  拼音:táo hú
桃木制的弓。以辟邪。 唐 韦应物 《冰赋》:“古者祭之黑牡,其藏以节,祓之桃弧,其出以洁。” 唐 孟郊 《弦歌行》:“相顾笑声衝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参见“ 桃弧棘矢 ”。
词语解释:桃弧棘矢  拼音:táo hú jí shǐ
桃木制的弓,棘枝做的箭。旧俗用以辟邪。《左传·昭公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灾。” 杜预 注:“桃弓棘箭,所以禳除凶邪,将御至尊故。”《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 熊绎 辟在 荆山 ,蓽露蓝蔞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唐 韩鄂 《岁华纪丽·开冰》:“祭韭献羔,桃弧棘矢,春治冰鑑,祭供夷盘。”亦省作“ 桃棘矢 ”、“ 桃棘 ”。《法苑珠林》卷五八:“丘墓之精名曰狼鬼,善与人鬭不休。为桃棘矢,羽以鵄羽,以射之,狼鬼化为飘风;脱履捉之,不能化也。” 清 高旭 《自题未济庐诗集》诗:“写与人间都不识,那堪桃棘涕滂沱。”
词语解释:桃观  拼音:táo guān
唐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序:“余 贞元 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 连州 ,寻贬 郎州 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为主客郎中。重游 玄都 ,荡然无復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於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浄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 刘郎 今又来。”后因以“桃观”指 玄都观 。 清 纳兰性德 《再送施尊师归穹窿》诗:“ 贞元 朝士谁相待,桃观重来试一寻。”
词语解释:桃花岩  拼音:táo huā yán
山岩名。在今 湖北省 安陆县 ,为 唐 李白 读书处。 唐 李白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诗:“归来 桃花巖 ,得憩云窗眠。” 元 黄镇成 《桃花岩》诗:“山人旧説 桃花巖 ,山高水絶无由探。”
词语解释:桃花扇  拼音:táo huā shàn
绘有桃花的扇子。旧时多为女子所持,相映成美。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元 贯云石 《凭阑人·题情》曲:“冷落桃花扇影歌,羞对青铜扫翠蛾。”《花月痕》第五二回:“慵粧淡抹多风韵,好似桃花扇底人。”
词语解释:桃花米  拼音:táo huā mǐ
指糙米。因米粒红衣未经舂去,故称。《南齐书·崔祖思传》:“ 宋武 节俭过人, 张妃 房唯碧綃蚊幬, 三齐 苮席,五盏盘桃花米饭。”《南史·任昉传》:“﹝ 任昉 ﹞卒於宫,唯有桃花米二十石,无以为敛。” 唐 皮日休 《苦雨杂言寄鲁望》诗:“桃花米斗半百钱,枯荒溼坏炊不然。” 清 钱谦益 《响雪阁》诗:“清斋每忆桃花米,素扇争题杨柳词。”
词语解释:桃片  拼音:táo piàn
桃花瓣儿。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恰便似桃片逐雪涛,柳絮儿随风飘。”
词语解释:桃绶  拼音:táo shòu
(1).即桃花绶。亦泛指印绶。 唐 李商隐 《临发崇让宅紫薇》诗:“桃綬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 章臺 。” 冯浩 注:“ 梁武帝 赋:‘或带桃花之綬。’桃綬泛用,不拘品秩。”参见“ 桃花綬 ”。
(2).指桃红色的丝带。 清 陈维崧 《百字令·客有善丝竹者以笺索词漫为赋此》词:“旗亭旧事,记曾经,见汝寳釵楼侧……翠滑鸞鞾,红香桃綬,絶艺千金值。”
(3).指桃花。 宋 宋祁 《春宴行乐家园》诗:“身轻早蝶千回舞,技痒新禽百种啼。乘暖草茵侵坐软,畏风桃綬向林低。”
词语解释:桃花绶  拼音:táo huā shòu
汉 代九卿二千石系印的绶带。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或带桃花之綬,乍响 玄山 之王。”
词语解释:桃花流  拼音:táo huā liú
即桃花水。指春汛。 唐 李白 《荆门浮舟望蜀江》诗:“正是桃花流,依然 锦江 色。”
词语解释:桃枝簟  拼音:táo zhī diàn
桃枝竹编织的席子。为席中佳品。 晋 庾翼 《与燕王慕容皝书》:“今致八尺丈二细桃枝簟十枚,黄篾双文簟二枚,黄篾独坐双文簟一枚。” 唐 韩翃 《送客还江东》诗:“一壶先醉桃枝簟,百和初熏苧布衣。”
词语解释:桃塞  拼音:táo sāi
即 桃林 。 前蜀 韦庄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诗:“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 桃塞 接 蒲城 。” 明 顾绛 《华山》诗:“未归 桃塞 马,终负 鲁阳 戈。”参见“ 桃林 ”。
词语解释:桃林  拼音:táo lín
古地区名。在今 河南 灵宝 以西, 陕西 潼关 以东地区。为 周武王 放牛处。《书·武成》:“偃武修文,归马于 华山 之阳,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孔 传:“山南曰阳, 桃林 在 华山 东,皆非常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復乘用。”《史记·留侯世家》:“放牛 桃林 之阴,以示不復输积。” 唐 刘禹锡 《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诗:“关头古塞 桃林 静,城下长河竹箭迴。” 清 薛福成 《晋执政诸卿考》:“ 晋 用 先軫 诸臣,遏 楚 方张之言,而戢其问鼎之心,扼据 殽 函 之险要,横塞 秦 衝,俾不得越 桃林 一步。”
词语解释:桃杖  拼音:táo zhàng
用桃木作的兵器。古代用以辟邪。《后汉书·礼仪志中》:“苇戟、桃杖以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今赠足下锦裘二领,八节银角桃杖一枚,青毡牀褥三具。”《法苑珠林》卷八七:“汝为儿子,逆天不孝,弃亲就僣同兇党,便捉 邦 ( 张邦 )头,以手中桃杖刺之。”
词语解释:桃李人  拼音:táo lǐ rén
指佳人,美人。 南朝 齐 丘巨源 《咏扇》:“宛转含娇意,偏宜桃李人。” 南朝 梁元帝 《咏云阳楼檐柳》:“拂簷应有意,偏宜桃李人。”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诗:“且悦清笳《杨柳曲》,詎忆芳园桃李人。”
词语解释:桃浆  拼音:táo jiāng
桃汁。旧时用以祭祀蚕神,辟百邪。 唐 王建 《簇蚕辞》:“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
词语解释:桃楫  拼音:táo jí
桃木制的桨,借指船。 宋 陈师道 《和刘元乐月夜寄贾耘老》:“锦袍有兴思 姑孰 ,桃楫无心问 莫愁 。”
词语解释:桃奴  拼音:táo nú
桃枭的别称。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三:“桃实经冬不落者,俗谓之桃奴。”参见“ 桃梟 ”。
词语解释:桃枭  拼音:táo xiāo
经冬不落的干桃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桃枭》:“桃子乾悬如梟首磔木之状,故名。”
词语解释:桃版  拼音:táo bǎn
见“ 桃板 ”。
词语解释:桃板  拼音:táo bǎn
亦作“ 桃版 ”。 即桃符板。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唐 韩鄂 《岁华纪丽·元日》:“桃板署门而纳庆,苇绳罗户以祛灾。”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九:“岁时有祓除不祥之具,而元日尤多,如桃版、韦索、磔鸡之类是也。”参见“ 桃符 ”。
词语解释:桃符  拼音:táo fú
(1).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 神荼 、 郁垒 二神的桃木板,以为能压邪。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唐 韦璜 《赠嫂》诗:“案牘可申生节目,桃符虽圣欲何为。”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把桃树锯做桃符,钉在门上,着他两个替我管门户。” 郭沫若 《文艺论集·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文学不是些鬼画桃符的妖怪文字。”
(2). 五代 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其后书写于纸上,称为春联。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 钟馗 、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冰心 《三寄小读者》六:“每到新春季节,总会看见人家门口贴的红纸春联,上面有的写着:‘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桃符就是春联的别名。”亦作“ 桃符板 ”。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门对》:“桃符板,即今门对,古当有之,其事始於 五代 见记载耳。”
词语解释:桃胶  拼音:táo jiāo
桃树树皮上所含的一种脂胶,中医用来治痢疾,工业上可做粘合剂原料。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桃胶以桑灰汁渍,服之百病愈。” 唐 李贺 《南园》诗之三:“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 越 佣能种瓜。”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桃胶》:“桃茂盛时,以刀割树皮,久则胶溢出。”
词语解释:桃蠹  拼音:táo dù
食桃树的蠧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桃蠧虫》﹝集解﹞:“《别録》曰:‘食桃虫也。’ 陈藏器 曰:‘桃蠧辟鬼。’”
词语解释:桃月  拼音:táo yuè
农历二月的别名。
词语解释:桃竹簟  拼音:táo zhú diàn
桃竹编制的簟子。 元 贯云石 《清江引·杂咏》曲:“软兀剌窄藤牀甘菊枕,桃竹簟清凉甚。”
共200,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