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共173,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格思格力格泽格呢格谟格沮格棱格登登
格磔格韵格律诗格注格纳格物致知格知格登
格外格笔格子格个格览格训格眼格班
格天格格格簺格落格西格物大馆格目格扇
格律格五格论格子眼格榻格正格磴儿格格不吐
格调格苗格致格剌子格议格轨格碍格斩
格言格法格手挌斗格评格档格的格格不入
格物格心格范格调说格祀格桑花格王格崩
格斗格样格诗格蚤格涩格物穷理格状格格驳驳
格是格非格日格赋格检格楞楞格物院格格不纳

词语解释:格思  拼音:gé sī
来,到。思,语助词。《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毛 传:“格,至也。”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三灵格思,百神咸秩。”
词语解释:格磔  拼音:gé zhé
鸟鸣声。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二六:“祗知 秦 塞远,格磔鷓鴣啼。” 宋 曾巩 《李节推亭子》诗:“时花笑婀娜,山鸟吟格磔。”《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安老爷 心中有事,天还没亮,一觉醒在枕上,听得远寺鐘敲,沿村鸡唱,林鸦簷雀,格磔弄晴。”
词语解释:格外  拼音:gé wài
(1).额外;另外。《南史·张绪传》:“ 元徽 初,东宫官罢,选曹拟舍人 王俭 为格外记室。” 宋 岳飞 《奏辞母亡格外赙赠及协办葬事札子》:“奉圣旨 岳飞 母身亡,已降指挥起復於格外,特赐银绢一千匹两,令户部支给。” 沙汀 《闯关》:“就这样吧。也格外找不出办法来了。”
(2).特别,异乎寻常。 宋 侯寘 《风入松》词:“少年心醉 杜韦娘 ,曾格外疎狂。” 元 耶律楚材 《请容公和尚住竹林疏》:“我 容公禪师 一条生铁脊,两片点钢唇,参透 济 下,没把鼻禪説得格外无滋味话呵。” 老舍 《骆驼祥子》二:“自己的车,当然格外小心,可是他看看自己,再看看自己的车,就觉得有些不是味儿。”
词语解释:格天  拼音:gé tiān
感通上天。语本《书·君奭》:“在昔 成汤 既受命,时则有若 伊尹 ,格于皇天。” 晋 葛洪 《抱朴子·务正》:“故 元 凯 之佐登,而格天之化洽。” 宋 张元干 《瑶台第一层》词:“对熙旦,正格天同德,全 魏 分疆。” 明 唐顺之 《廷试策一道》:“臣闻保民所以格天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九十生子,曾未前闻,乃翁之所以格天,与天之所以报翁。”
词语解释:格律  拼音:gé lǜ
(1).法律条令。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孝行》:“復讎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心,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人成復讎之志,赦之亏格律之道。”《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三》:“自兵兴以来,法制不一,诸道州县常行枷杖,多不依格律,请以旧制晓諭,改而正之。”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郡国断大辟,録案朱书格律断词、收禁月日、官典姓名以闻,取旨行之。”
(2).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每被老 元 偷格律,苦教短 李 伏歌行。” 宋 许顗 《彦周诗话》:“ 李邯郸公 作《诗格》,句自三字至九字、十一字,有五句成篇者,尽古今诗之格律,足以资详博,不可不知也。”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 杜 所独擅。”
(3).指格律诗。 宋 梅尧臣 《依韵答吴安勗太祝》:“当时巨公特推许,便将格律追 西京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五·东山李白》:“时 太白 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
(4).指曲谱。《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未知此女几时得偶素愿,因成《商调·醋葫芦》小令十篇……奉劳歌伴,先听格律,后听芜词。”
(5).法度、规格。 唐 窦冀 《怀素上人草书歌》:“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作文须题外之意》:“文章须要於题外立意,不可以寻常格律自窘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盖其文虽格律稍疎,然词藻庄严絶俗,因擢为第一人,擢 麻知几 为策论魁。” 赵树理 《套不住的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
(6).格调、气韵。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钱国养》:“ 钱国养 , 开元 中善写貌,海内推服。 竇 云:衣裳凡鄙,未离贱工;格律自高,足为出众。”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纪艺上》:“ 郭乾暉 将军, 北海 人,工画鷙鸟,杂禽、疎篁、槁木,格律老劲,功变锋出,旷古未见其比。”
词语解释:格调  拼音:gé diào
(1).品格;风范。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故 霍王 小女名 小玉 ……昨遣某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她那特殊的细心、机敏与果断……都流露着指挥员英武的格调。”
(2).风貌,景象。 唐 张乔 《宿刘温书斋》诗:“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宋 陈亮 《点绛唇·咏梅月》词:“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3).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五》:“今详格调句法,甚类生前之作。”《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高低紧慢按宫商,轻重疾徐依格调。”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即有一二能者,不过指摘声病,讲求格调。”
词语解释:格言  拼音:gé yán
含有教育意义可为准则的话。《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 鲁隐 观鱼,《春秋》讥之。此 周 孔 之格言,二经之明义。”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且非我族类,往哲格言,薰不蕕杂,闻之前典。” 宋 司马光 《河间献王赞》:“ 周 室衰,道德坏……重以暴 秦 害圣典,疾格言,燔诗书,屠术士。” 朱自清 《论标语口号》:“格言偏重个人的修养,名言的作用似乎广泛些。”
词语解释:格物  拼音:gé wù
(1).推究事物之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 苏轼 《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 文 武 宪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 鲁迅 《伪自由书·透底》:“于是要知道地球是圆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环游地球一周;要制造汽机的,也要先坐在开水壶前格物。”
(2).犹正人。纠正人的行为。《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唐 刘禹锡 《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示菲约以裕人,信赏罚以格物。”
(3). 清 末称西洋自然科学为“格物”。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旋据总教习 丁韙良 申称:‘单内(俄文书籍图説)天算、地理、格物、医学等书,或六十年前或百餘年前所载,不如新书之详备。’” 严复 《原强》:“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製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
词语解释:格斗  拼音:gé dòu
搏斗。《汉书·戾太子传》:“吏围捕太子……主人公遂格鬭死。” 唐 李白 《战城南》诗:“野战格鬭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残兵格鬭筋力疲,沿出烽火军声沸。” 曹禺 《王昭君》第五幕:“在黑暗中,显出了战场,一片格斗厮杀的景象。”
词语解释:格是  拼音:gé shì
已是。 唐 顾况 《霞青竹杖歌》:“市头格是无人别,江海贱臣不拘絏。” 唐 白居易 《听夜筝有感》诗:“ 江州 去日听筝夜,白髮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 唐 韩偓 《夜坐》诗:“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词语解释:格力  拼音:gé lì
诗文的格调、气势。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痹,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前蜀 贯休 《上孙使君》诗:“野人有章句,格力亦慷慨。” 宋 苏轼 《书唐氏六家书后》:“ 颜鲁公 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 杜子美 诗,格力天纵,奄有 汉 、 魏 、 晋 、 宋 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復措手。”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诗﹞以气韵清高深渺者絶,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
词语解释:格韵  拼音:gé yùn
格调气韵。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上》:“《元城先生语録》曰:‘ 西汉 乐章,可齐三代,旧见《汉礼乐志·房中乐》十七章,观其格韵高严,规模简古,駸駸乎 商 周 之《颂》。’”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三九:“ 白石 写景之作……‘高树晚蝉,説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絶,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词语解释:格笔  拼音:gé bǐ
(1).笔架。 唐 陆龟蒙 《初入太湖》诗:“微茫诚端倪,远嶠疑格笔。”
(2).谓搁笔,停止写作。 宋 苏轼 《答李昭玘》:“观足下新製,及 鲁直 、 无咎 、 明略 等诸人唱和,於拙者便可格笔,不復措辞。”
词语解释:格格  拼音:gé gé
(1).扞格,互相抵触。 元 揭傒斯 《赠吴主》诗之一:“ 赵公 温温 蔡中郎 , 虞公 格格由 钟梁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余曰:‘《摽梅》三章非女子自赋耶?’ 秋圃 曰:‘旧説如是,於心终有所格格。’”
(2).犹耿耿。形容有心事。 清 杜漺 《〈书影〉序》:“世人胸中有疑难事,便格格而不能忘。”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唐六如》:“倚柱而听,数刻未落一韵,格格苦思,勿成,二人相视而哂。”
(3).满语。意为小姐。为 清 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远愧 木兰 身手健,替耶征战在他乡。’ 靳 註谓‘为 定南王 孔有德 女 四贞 作。’…… 四贞 脱归京师,朝廷念其父功,命照 和硕 格格食俸,通籍宫禁。” 清 龚自珍 《蒙古册降表序》:“今以国朝公主之适外藩者,谨依玉牒詮次其諡号,而以外藩福晋、郡主之荷册封者,貂冠毳袜之伦,缀於后为一表,曰哈屯者视福晋,曰格格者视郡主也。”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4).方言。犹这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 宪太太 一声也不懂他的,肚子里还想道:‘格格人朝仔倪痴形怪状格做倽介!’”
象声词。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有鸟如乌,先鷄而鸣,架架格格。” 前蜀 朱希济 《妖妄传·周济川》:“忽闻窻外有格格之声,久而不已……俄而摆臂格格者骨节相磨之声也。”《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那妇人﹞口里格格的冷笑。” 茅盾 《多角关系》一:“女的掌不住格格地笑了。”
词语解释:格五  拼音:gé wǔ
古代博戏名。棋类。《汉书·吾丘寿王传》:“ 吾丘寿王 字 子赣 , 赵 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 颜师古 注:“ 刘德 曰:‘格五,棊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 ﹞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驰马鬭鸡。”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蹙融,或谓之蹙戎,《汉书》谓之格五。虽止用数棋,共行一道,亦有能否……其法﹝以﹞已常欲有餘裕,而致敌人於嶮。” 清 吴兆骞 《闰三月朔日将赴辽左留别吴中诸故人》诗:“拟从执戟奏《甘泉》,耻学 吾丘 能格五。”
词语解释:格苗  拼音:gé miáo
《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 有 苗 格。” 孔 传:“讨而不服,不讨自来,明御之者必有道。 三苗 之国,左 洞庭 ,右 彭蠡 ,在荒服之例,去京师二千五百里。”后因以“格苗”谓边民臣服。 严复 《主客平议》:“属者之不振,正纲常名教之不张,张则格 苗 贡雉之盛,可復见於今日。”
词语解释:格法  拼音:gé fǎ
成法,法度。 宋 叶适 《送刘茂实序》:“故其既得改官也,反以为格法之咎。”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六:“﹝ 高汝礪 ﹞知守格法,循默避事,不肯彊諫。”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包何》:“曾师事 孟浩然 ,授格法。”
词语解释:格心  拼音:gé xīn
(1).归正之心。《礼记·缁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孔颖达 疏:“格,来也。君若教民以德,整民以礼,则民有归上之心。”
(2).谓匡正思想。 明 钱德洪 《王文成公年谱》:“先生自大征后,以为民虽格面,未知格心,乃举乡约告諭父老子弟,使相警戒。”
词语解释:格样  拼音:gé yàng
标准式样;模样。《旧五代史·晋书·李怿传》:“时常侍 张文寳 知贡举,中书奏落进士数人,仍请詔翰林学士院作一诗一赋,下礼部,为举人格样。”《朱子语类》卷二一:“诚恐古人作文,亦须有箇格样,递相祖述。” 元 李唐宾 《风入松》套曲:“尘蒙金锁闲朱幌,泪湿香绒冷绣牀。无语傍粧臺。全不似旧时格样。”
词语解释:格非  拼音:gé fēi
纠正错误。语出《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 清 郑珍 《宿颍桥》诗:“人臣格非有正道,教君遂过乌得贤!”
词语解释:格泽  拼音:gé zé
星名。《史记·天官书》:“格泽星者,如炎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下大,上兑。其见也,不种而穫,不有土功,必有大害。” 司马贞 索隐:“一音鹤鐸,又音格宅。” 唐 储光羲 《杂诗》:“格泽为君驾,虹蜺为君衣。”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寻常音误》:“格泽,星名。妖气自地属天也。音霍鐸,误作本音。”
词语解释:格律诗  拼音:gé lǜ shī
诗体的一种。通常指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因其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故称格律诗。格律诗产生于 南朝 齐 ,至 唐 代发展成熟,直至近代一直为我国诗坛的主要诗体。因其区别于古诗,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词语解释:格子  拼音:gé zi
(1).格式。《朱子语类》卷七九:“当时此等文字,自有箇格子。首呼其名而告之,末又为呜呼之辞以戒之,篇篇皆然,观之可见。”
(2).方形的空栏或框子。《西游记》第五五回:“这 行者 轻轻的飞上去,钉在那花亭格子上。” 丁玲 《团聚》:“浓烟一直往上升,在梁柱间打着回旋,慢慢地从有着格子的门上边软软的飞走了。”
(3).引申指上部有空栏格子的门或窗。《西游记》第二四回:“原来是向南的五间大殿,都是上明下暗的雕花格子。那仙童推开格子,请 唐僧 入殿。”《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杜慎卿 叫掩上了中门,让戏子走过桥来,一路从回廊内转去,进东边的格子,一直从亭子中间走出西边的格子去。”
(4).指稿纸。引申指文稿。《新民晚报》1982.5.10:“他坐到自己的桌前,也开始爬他中篇的‘格子’。”
词语解释:格簺  拼音:gé sài
谓赌簺。簺,即博戏格五。 唐 皮日休 《请行周典》:“苟无世守之业,必鬭鷄走狗,格簺击鞠,以取飡於游闲。” 唐 皮日休 《登初阳楼寄怀北平郎中》诗:“投鉤列坐围华烛,格簺分朋占靚妆。”参见“ 格五 ”。
词语解释:格五  拼音:gé wǔ
古代博戏名。棋类。《汉书·吾丘寿王传》:“ 吾丘寿王 字 子赣 , 赵 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 颜师古 注:“ 刘德 曰:‘格五,棊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 ﹞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驰马鬭鸡。”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蹙融,或谓之蹙戎,《汉书》谓之格五。虽止用数棋,共行一道,亦有能否……其法﹝以﹞已常欲有餘裕,而致敌人於嶮。” 清 吴兆骞 《闰三月朔日将赴辽左留别吴中诸故人》诗:“拟从执戟奏《甘泉》,耻学 吾丘 能格五。”
词语解释:格论  拼音:gé lùn
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 南唐 李中 《献乔侍郎》诗:“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善乎, 浦江 郑氏 对 太祖 之言曰:‘臣同居无它,惟不听妇人言耳。’此格论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谒选》:“官中还债,莫若任前省钱。时称‘格论’。”
词语解释:格致  拼音:gé zhì
(1).风格气韵。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昌花 写生逼真,而笔法輭俗,殊无古人格致。”《朱子语类》卷七八:“况先 汉 文章重厚有力量,今《大序》格致极轻,疑是 晋 宋 间文章。”
(2).“格物致知”的略语。 元 金履祥 《告鲁斋先生谥文》:“禀刚明高大之操,躬格致服行之学。” 明 张宁 《方洲杂言》:“世之有量者,无不自识中来。此格致之功,所以先于诚正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义理无尽,心思亦无尽。人苟能格致,不患其穷也。”
(3). 清 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 郑观应 《盛世危言·教养》:“故西人广求格致,以为教养之方。” 章炳麟 《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其最可嗤鄙者,则有‘格致’二字。格致者何? 日本 所谓物理学也。” 鲁迅 《〈呐喊〉自序》:“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词语解释:格手  拼音:gé shǒu
方言。硌手,谓手触着凸起的东西感觉难受。 张寿臣 《化蜡千儿》:“这手抱着孩子,这手一摸呀,硬梆梆格手。”
词语解释:格范  拼音:gé fàn
(1).规范,榜样。 南朝 宋 谢庄 《奏改定刑狱》:“罪疑从轻,既前王之格范;寧失弗经,亦列圣之恒训。”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以上皆 少陵 句法……皆可为万世格范者。”《水浒传》第八二回:“依院本填腔调曲,按格范打諢发科。”
(2).格调风范。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朱昼》:“﹝ 朱昼 ﹞慕 孟郊 之名,为诗格范相似,曾不远千里而访之,不厌勤苦。” 明 许潮 《同甲会》:“近访得 西京 有一个会演传奇的子弟,殊有梨园格范,唤他来演一桩故事,侑酒解酲何如!”
词语解释:格诗  拼音:gé shī
(1).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或称半格诗。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 建安 无偶句, 西晋 颇有之,日盛月加,至 梁 陈 谓之格诗,有排偶而无粘。 沉 宋 又加翦裁,成五言 唐 律。《长庆集》中尚有半格诗。” 清 汪立铭 《白香山后集格诗注》:“顾格诗之义虽亡考,而见诸公之文章者可证……由是观之,格者但别於律诗之谓,公前集既分古调乐府、歌行以类各次於讽諭、閒适、感伤之卷,后集不復分类别卷,遂统称之曰格诗耳。时本於十一卷之首,格诗下復繫歌行杂体字,是以格诗另为古诗之一体矣。”
(2).在科举中作为标准规格的诗。《旧五代史·晋书·李怿传》:“时常侍 张文宝 知贡举,中书奏落进士数人,仍请詔翰林学士院作一诗一赋,下礼部,为举人格样。学士 竇梦徵 、 张礪 辈撰格诗格赋各一,送中书,宰相未以为允。”
词语解释:格日  拼音:gé rì
顶着太阳。 明 何景明 《何子·处与》:“登高以临危者,疾趋而陟巔,不知下平地之可息也;向阳而畏热者,疾走而格日,不知其就阴之可爽也。”
词语解释:格呢
方言。的呢
词语解释:格注
这笔;这注
词语解释:格个
这个
词语解释:格落
方言。的了
词语解释:格子眼
窗孔
词语解释:格剌子
角落;偏僻的地方
词语解释:挌斗
格斗;搏斗
词语解释:格调说  拼音:gé diào shuō
明、清时代的一种诗论。明代前后七子论诗推崇盛唐,主张从格律声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清代诗人沈德潜继承其主张,并加上温柔敦厚的“诗教”内容。
词语解释:格蚤  拼音:gé zǎo
方言。跳蚤的别名。《中国歌谣资料·半夜捉我打内战》:“蚊虫格蚤咬身上,一晚哭到亮。”
词语解释:格赋  拼音:gé fù
在科举中作为标准规格的赋。《旧五代史·晋书·李怿传》:“时常侍 张文寳 知贡举,中书奏落进士数人,仍请詔翰林学士院作一诗一赋,下礼部,为举人格样。学士 竇梦徵 、 张礪 辈撰格诗格赋各一,送中书,宰相未以为允。”
词语解释:格谟  拼音:gé mó
犹格言。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燕·慕容暐》:“节俭约费,先王格謨;去华敦朴,哲后恒宪。”
词语解释:格纳  拼音:gé nà
宋 代 海南 按商船大小定税金多寡的名目。《宋史·食货志下八》:“ 海南 收税,较船之丈尺,谓之‘格纳’。其法分三等,有所较无几,而输钱多寡十倍。”
词语解释:格览  拼音:gé lǎn
方言。橄榄。 元 郝经 《橄榄》诗题注:“﹝橄欖﹞南人谓之格览。”
词语解释:格西  拼音:gé xī
藏语“格威西联”的省音,意为“善知识”。 藏 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学位。喇嘛按顺序学完必修的经典后,可以考取不同等级的格西学位。以后即可任扎仓(僧学院)或中小寺院的堪布(最高主持人)。
词语解释:格榻  拼音:gé tà
方桌。榻,几案。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开封县 前茶肆,有晨起拭格榻者,睹若有大犬蹲其旁,明视之,龙也。”
词语解释:格议  拼音:gé yì
(1).搁置的建议。《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始, 尧臣 还自 陕西 ,请先备 涇原 ,弗听。及 葛怀敏 败,帝思其言,故復遣 尧臣 往。於是前所格议,多见施行。”
(2).议论相悖。 清 傅维麟 《明书·乱贼传》:“先是 鐘 以总制军务至当临 俊 , 俊 负知材不肯下,两相格议,进止不速,致 廷瑞 等得招集散亡,势復大振。”
词语解释:格评  拼音:gé píng
测量评定。《宋书·二凶传·始兴王濬》:“欲从 武康 紵溪 开 漕谷湖 ,直出海口……既事关大利,宜加研尽,登遣议曹从事史 虞长孙 与 吴兴 太守 孔山士 同共履行,准望地势,格评高下,其川源由歷,莫不践校。”
词语解释:格祀  拼音:gé sì
古代祀求六气和顺的祭礼。《尚书大传》卷三:“六沴之礼,散齐七日,致齐新器絜祀用赤黍,三日之朝,于中庭祀四方,从东方始,卒于北方,其祀礼曰格祀。”
词语解释:格涩  拼音:gé sè
亦作“ 格色 ”。 方言。特殊,与众不同。 曹禺 《日出》第三幕:“你这孩子也‘格涩’,放着生意不做,一天就懂得哭。” 刘心武 《我爱每一片绿叶》:“也难怪 小余 对 魏锦星 这号难以就范的格涩人物不予谅解。” 侯宝林 《姓名学》:“甲:‘苹果都是红的、黄的,她偏要蓝的。’乙:‘格色!’”
词语解释:格检  拼音:gé jiǎn
检点。《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潁川 邯郸淳 、 繁钦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韦仲将 曰:“ 仲宣 伤於肥戇, 休伯 都无格检……如是彼为,非徒以脂烛自煎糜也。”
词语解释:格沮  拼音:gé jǔ
阻止,阻挡。《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壮哉!兵决出,格沮者斩!” 宋 苏轼 《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行下状》:“右臣今年六月九日輒具朝廷至仁,宽贷宿逋,已行之命,为有司格沮,使王泽不得下流者四事。”
词语解释:格物致知  拼音:gé wù zhì zhī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 中国 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郑玄 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朱子语类》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清 颜元 《四书正误·大学》:“ 李植秀 问‘格物致知’。予曰:‘知无体,以物为体……故曰: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词语解释:格训  拼音:gé xùn
正确而至当的训示。 南朝 梁武帝 《禁豪家占假公田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盖先圣之格训也。”
词语解释:格物大馆  拼音:gé wù dà guǎn
清 末译词。指国家设的科学研究机构。 郑观应 《盛世危言·法国激励人材说》:“ 法国 巴黎斯 京城,向有格物大舘。岁出诸题,重加奬赏,令人作论或著书。”
词语解释:格正  拼音:gé zhèng
(1).谓匡正时弊。《世说新语·德行》“ 王恭 从 会稽 还”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王恭别传》:“ 恭 清廉贵峻,志存格正。”
(2).纠正。 明 李东阳 《孟子直解》:“惟有大臣者道全德备,精神意气自有感格,誉望丰采自能耸动,这等人方能格正君心之非。但君心萌动时,有一不正便格之以归於正。”
词语解释:格轨  拼音:gé guǐ
格调轨范。 明 徐祯卿 《谈艺录》:“诗贵先合度,而后工拙。纵横格轨,各具风雅……诸诗固自有工丑,然而并驱者,託之轨度也。”
词语解释:格档  拼音:gé dàng
方言。秫秸梃子,去掉穗的高粱梃子。 侯宝林 《我的青少年时代》:“从庙里还愿出来后,我还记得母亲买了个格档做的玩意儿。”
词语解释:格桑花  拼音:gé sāng huā
生于 西藏 的一种野花,形如菊,开黄色小花。藏族把它作为幸福与爱情的象征。《中国民间故事选·海螺姑娘》:“这姐妹三人,聪明能干,都长得跟山上的格桑花一样。”《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我的心呀,就象盛开的格桑花。”
词语解释:格物穷理  拼音:gé wù qióng lǐ
穷究事物的道理。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其无待於外,近之于復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偶閲近人《夜谈丛録》,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刼二事,因存记所疑,俟格物穷理者详之。”
词语解释:格楞楞  拼音:gé lèng lèng
象声词。《诗刊》1978年第1期:“浩荡的东风,格楞楞敲打着我的门窗。”
词语解释:格棱  拼音:gé léng
象声词。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六:“﹝ 丁宁 ﹞翻了身,听见外间屋还是格棱格棱地唠咯。”
词语解释:格知  拼音:gé zhī
度知。《书·大诰》:“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孔 传:“安人且犹不能,况其有能至知天命者乎。” 周秉钧 易解:“今按《苍頡篇》:‘格,量度也。’言未遇明哲,以导民於安,况有能度知天命者乎?”
词语解释:格眼  拼音:gé yǎn
标准规格的状纸。亦指状子。《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那 计巴拉 也写了一张格眼,随了牌进去,将状放在桌上,走到丹墀下听候点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颂》:“凡告状不用印格眼者,不准。”
词语解释:格目  拼音:gé mù
谓表册。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误书庙讳》:“ 胡石壁 颖 为宪日,尝出巡部,适一尉格目忘书名。 胡 大怒,遂批银牌,云:县尉不究心职事,至於格目亦忘署名,可见无状。”《宋史·孝宗纪》:“甲午,立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格目。”
词语解释:格磴儿  拼音:gé dèng ér
方言。谓位置等次。《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是哟,难道他那件褂子上的补子也该那么跳着格磴儿钉的吗?”
词语解释:格碍  拼音:gé ài
阻碍,障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访风俗》:“恐所闻不实与格碍难行,适足长宵人之志。” 清 林则徐 《批司道会详核议设局收缴鸦片章程》:“如此办理,有无格碍,仰再会议详覆,并録报督部堂、抚部院,仍候批示。”
词语解释:格的  拼音:gé de
箭靶中心。《淮南子·兵略训》:“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 高诱 注:“格,射之椹质也;的,射準也。”
词语解释:格王  拼音:gé wáng
至道之王;圣王。《书·高宗肜日》:“ 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祖己 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孔 传:“言至道之王,遭变异,正其事而异自消。” 宋 秦观 《代蔡州进生辰功德疏》:“格王休旦,夷夏同瞻;文母诞辰,天人合庆。”
词语解释:格状  拼音:gé zhuàng
(1).体格品貌。 唐 司空图 《书屏记》:“人之格状或峻,其心必劲,心之劲,则视其笔跡,亦足见其人矣。”
(2).诉讼中按规定程式写成的状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讼》:“夫格状之外,又有投词者,因格状限字,故须投词详叙始末耳。”
词语解释:格物院  拼音:gé wù yuàn
清 末译词。指设置理、化、生物等理科学科的学堂。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上》:“格物院与技艺院略同,大抵多源于数学。”
词语解释:格登登  拼音:gē dēng dēng
形容过得硬。《老残游记》第十五回:“此人姓 刚 ,名 弼 ,是 吕諫堂 的门生,专学他老师,清廉得格登登的。”
词语解释:格登  拼音:gē dēng
(1).象声词。《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两个人牵了我的驴头,一路走上去,走到暖阁上,走的地板格登格登的一路响。”《老残游记》第十回:“一息工夫,只听迴廊上格登格登,有许多脚步儿响。” 曹禺 《日出》第二幕:“[ 李石清 ]外面套上一件崭新的黑缎子马褂,格登格登地走进来。”
(2).形容突然受惊而心脏猛地一跳。《小说月报》1981年第6期:“突然,我心里一格登,她去海边,会不会……后来简直就好象看到她就要往海里跳的情景。”
词语解释:格班  拼音:gé bān
方言。这班,这批。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东洋人出兵》:“帝国主义是外国人,外国人淘里也有好人,格班好人末是工人,还有农民搭穷人。”
词语解释:格扇  拼音:gé shàn
带空栏格子的门扇或窗扇。《天雨花》第二八回:“屏门格扇乒乓响,男女喧嘈不辨声。”
词语解释:格格不吐  拼音:gé gé bù tǔ
谓有所格碍,不能尽情论述。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元丰类稿》:“《上欧阳舍人书》文弱而碎,其论事又格格不吐,此少作故也。” 鲁迅 《花边文学·做文章》:“因为要推倒旧东西,就要着力,太着力,就要‘做’,太‘做’,便不但‘生涩’,有时简直是‘格格不吐’了。”
词语解释:格斩  拼音:gé zhǎn
击杀。《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姜维 率 会 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 维 ,争赴杀 会 。”
词语解释:格格不入  拼音:gé gé bù rù
互相抵触,不相契合。 清 袁枚 《寄房师邓逊斋先生》:“以前辈之典型,合后来之花样,自然格格不入。”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二章:“至于研究到青年切身的种种问题,只要是进步的主张,都不免与顽固派反动派的高见格格不入。”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两人谈话格格不入,像人常说的一样,弹不到一根弦上。”
词语解释:格崩  拼音:gé bēng
象声词。《小说月报》1981年第11期:“ 老曲 浑身是泥地回来了,把衣服抖得格崩响。”
词语解释:格格驳驳  拼音:gé gé bó bó
象声词。《金瓶梅词话》第五回:“﹝ 潘金莲 ﹞一面咬着衫袖口儿,格格驳驳的响,顺便却溜他一眼儿。”
词语解释:格格不纳  拼音:gé gé bù nà
谓难以接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诗文涩体》:“其《新唐书》好用僻字涩句,以矜其博,使人读之,胸臆间格格不纳,殊不爽朗。”
共173,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