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九效去声 [jiào,教训][shào][jiào,寤也][音教。与校通。比较也。][详注1][pào,枪炮][鱼教切。《论语》仁者乐山。又益者三乐。][详注2][喚也,呼也][bào]


注1:踔 敕教切。《说文》踶也。《注》徐曰:踶亦当蹋意。又《前汉·扬雄传》踔夭蟜。《注》踔,走也。《文选·李善注》踔,踰也。《后汉·蔡邕传》踔宇宙而遗俗兮。《注》踔犹越也。又《集韵》陟教切,音罩。义同。 又《集韵》他吊切,音粜。《史记·司马相如传》踔稀閒。《注》踔,县蹢也。
注2:爆 音豹。《说文注》徐铉曰:本蒲木切。今俗音豹。火裂也。《白虎通》卜赴也。爆见兆。
共14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校书校量校石校棋校军校准校垒校规
校雠校籍校书笺校武校卫校刻校舍校讲
校尉校理校德校力校医校址校综校训
校猎校战校证校修校务校学校绩校订
校文校缗校尉厨校别校勘学校外辅导员校缀校藜
校书郎校定校射校明校勇校历校联校脩
校人校勘校覈校长校场校园校考校能
校官校事校计校花校叙校员校簿校覆
校正校旗校试校刊校友校判校练校览
校录校士校本校否校刀手校埒校系校补

词语解释:校书  拼音:jiào shū
1.校勘书籍。《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 建初 中, 肃宗 博召文学之士,以 毅 为兰臺令史,拜郎中,与 班固 、 贾逵 共典校书。”《三国志·蜀志·向朗传》:“年踰八十,犹手自校书。” 宋 无名氏 《王氏谈录·校书》:“公言校书之例,它本有语异而意通者不取可惜,盖不可决谓非昔人之意,俱当存之。”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校书者,列各本异文,纤悉必备也。”
2.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 汉 有校书郎中, 三国 魏 始置秘书校书郎, 隋 、 唐 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
3. 唐 胡曾 《赠薛涛》诗:“ 万里桥 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 薛涛 , 蜀 中能诗文的名妓,时称女校书。后因以“女校书”为妓女的雅称。亦省称“ 校书 ”。 清 富察登崇 《燕京岁时记·财神庙》:“每至九月,自十五日起,开庙三日。祈祷相属,而梨园子弟与青楼校书等为尤多。” 巴金 《家》九:“在祖父自己的诗集里也曾有不少赠校书的诗句。”参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涛》
词语解释:校雠  拼音:xiào chóu
亦作“校仇”。
(1).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 刘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宋史·职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礼部,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月终具奏。” 清 吴翊 《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锦堂恩詔许归休,妙选宾僚佐校讐。”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书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职诸世儒。”
(2).比试;比较。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或谓 潘 曰:‘汝素以术自衒,今天师至矣,敢与之校讎乎?’”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恶。”
词语解释:校尉  拼音:xiào wèi
军职名。据《史记》, 秦 末起义军中已有此职。《项羽本纪》载: 项梁 “部署 吴中 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又《张耳陈馀列传》载: 陈胜 “以 张耳 、 陈餘 为左右校尉。” 汉 代始建为常职,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并各随其职务冠以各种名号。掌管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长官,亦有称校尉者。 隋 唐 以后迄 清 为武散官之号,地位逐渐降低。 明 清 之际也称卫士为校尉,其地位尤低。参阅《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
词语解释:校猎  拼音:xiào liè
遮拦禽兽以猎取之。亦泛指打猎。《汉书·成帝纪》:“冬,行幸 长杨宫 ,从 胡 客大校猎。” 颜师古 注:“此校谓以木自相贯穿为阑校耳……校猎者,大为阑校以庶禽兽而猎取也。”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於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 唐 杜甫 《冬狩行》:“君不见 东川 节度兵马雄,校猎亦似观成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亲定陵寝》:“ 章皇 尝校猎 遵化 ,至今 孝陵 处。”
词语解释:校文  拼音:xiào wén
校勘文章。 汉 张衡 《西京赋》:“次有 天禄 、 石渠 ,校文之处。” 唐 骆宾王 《帝京篇》:“校文 天禄阁 ,习战 昆明水 。” 明 陈元素 《赠锦衣卫经历白超宗》诗:“衣归质库仍留客,印阁閒牀且校文。”
词语解释:校书郎  拼音:jiào shū láng
东汉 时,征召学士至 兰台 或 东观 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 三国 魏 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 唐 以后历代因之。 明 以后不置。《后汉书·梁慬传》:“校书郎 马融 上书讼 慬 与护羌校尉 庞参 。” 王先谦 集解“盖中郎、侍郎、郎中,通谓之三署郎,校书郎中本可省称校书郎,犹尚书僕射之省称尚书耳。”《后汉书·杨终传》:“ 显宗 时,徵诣 兰臺 ,拜校书郎。”《魏书·律历志上》:“中坚将军、屯骑校尉 张洪 ,故太史令 张明豫 息盪寇将军 龙祥 ,校书郎 李业兴 等三家并上新历,各求申用。” 唐 元稹 《赠三吕校书》诗:“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熳狂。”《宣和遗事》后集:“遣校书郎 卫肤敏 为贺生辰使。”参阅《通典·职官八》
词语解释:校人  拼音:xiào rén
(1).马官之长。《周礼·夏官·司马》:“校人中大夫二人。” 郑玄 注:“校人,马官之长。”《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
(2).管理池沼的小吏。《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於 郑 子产 , 子产 使校人畜之池。” 赵岐 注:“校人,主池沼小吏也。”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二:“余輒为书云……定非校人池,恐是餘不派。愿汝藉佛力,永脱钩网债。”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磵香父子遗诗》:“吾辈骤触 子美 心,忍教毒肆校人手?送入江心稳静处,愿向安澜逢故偶。”
词语解释:校官  拼音:xiào guān
即校事。《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参见“ 校事 ”。
(1).古代的学官。掌管学校的官员。《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於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聚礼。” 颜师古 注:“校亦学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令郡国各脩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适 南乐 魏广微 者,亦 忠贤 之假子也,以大学士掌贡举,而公为其下校官。”
(2). 汉 代指地方学校。《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十年,幸 南阳 ……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后汉书·循吏传·任延》:“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隶释·汉费凤别碑》 宋 洪适 释:“ 费 氏父子三碑,并列於 吴兴 校官之壁。”
(3).军队中校级军官。低于将官,高于尉官。校官一般分为上校、中校、少校三级。
词语解释:校事  拼音:xiào shì
三国 时 魏 、 吴 所置掌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是皇帝或执政的耳目。 吴 也称校官。《三国志·魏志·程晓传》:“ 晓 嘉平 中为黄门侍郎。时校事放横, 晓 上疏……於是遂罢校事官。”《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夫校事,吏民之仇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校事》:“ 魏 吴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卫。”
词语解释:校正  拼音:jiào zhèng
(1).古代管理马匹的官。《左传·成公十八年》:“弁纠御戎,校正属焉。” 杨伯峻 注:“ 襄 九年《传》‘使校正出马’,则校正为掌马之官。《周礼·夏官》有‘校人’,职掌与校正相同。”参见“ 校人 ”。
(2).校书、正字二官名的连称。《新唐书·百官志一》:“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十曰讎校精审,明於刊定,为校正之最。”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官司俚语》:“如 唐 校书与正字,俸禄微少,皆孤寒英杰居之,至骑驴入省。而太祝奉礼……俸禄倍多,乃公卿子弟居之,衣马比校正颇轻肥。”参见“ 校书 ”、“ 正字 ”。
(3).校对改正。 宋 曾巩 《〈梁书目录〉序》:“臣等既校正其文字,又集次为目録一篇。”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一碑之中,讹字之多已如此,安得一一校正之。”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重看校稿,校正不少,殊可嘉尚。”
词语解释:校人  拼音:xiào rén
(1).马官之长。《周礼·夏官·司马》:“校人中大夫二人。” 郑玄 注:“校人,马官之长。”《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
(2).管理池沼的小吏。《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於 郑 子产 , 子产 使校人畜之池。” 赵岐 注:“校人,主池沼小吏也。”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二:“余輒为书云……定非校人池,恐是餘不派。愿汝藉佛力,永脱钩网债。”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磵香父子遗诗》:“吾辈骤触 子美 心,忍教毒肆校人手?送入江心稳静处,愿向安澜逢故偶。”
词语解释:校录  拼音:xiào lù
订正著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子本太极紫微左仙卿,以校録不勤,謫於人世。” 清 方苞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辨》:“自 东汉 相传以至於今,皆 歆 所校録也。”
词语解释:校量  拼音:xiào liàng
(1).衡量;考查。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下:“ 太宗 曰:‘然。吾谓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 孙武 著书,三等皆具焉。’”《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郑克 《折狱龟鉴》:“ 滋 乃于市肆借金依块形状鎔写校量,始称其半,已及三百斤,尽计大数,非二人以竹担可举。”《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 清 陈立 义疏:“因凡校量勤惰之处,亦谓之校。”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蜥蜴的残梦》:“他们对于这些史料不加重视,或则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所谓‘ 殷 历’,真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了。”
(2).较量,计较。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陛下圣德含光,规模弘远……何用临朝对众与其校量?”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张龙图》:“ 张 起视之,乃一老道士也。疑其狂且醉,不復与之校量。”
词语解释:校籍  拼音:xiào jí
考订典籍。 南朝 梁 沉约 《论谱籍疏》:“於是东堂校籍,置郎令史以掌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若水 乘驛赴闕,命以道官,至 蕋珠殿 校籍,视殿修撰。” 明 唐顺之 《寄姜白二子》诗:“画省熏香行载槖, 石渠 校籍坐然藜。”
词语解释:校理  拼音:xiào lǐ
(1).校勘整理。《汉书·刘歆传》:“ 孝成皇帝 閔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 唐 岑参 《送魏升卿擢第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诗:“ 魏侯 校理復何如,前日人来不得书。”
(2).论理,讲理。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之》:“达见同善,通辩异科,一曰言道,二曰论心,三曰校理。言道者本之於天,论心者议之於人,校理者取之於物。”
(3).审察治理。《北齐书·崔昂传》:“ 昂 校理有术,下无奸伪,经手歷目,知无不为,朝廷叹其至公。”
(4).古代官名。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 唐 置 集贤殿 校理, 宋 因之。 元 、 明 废。 清 置 文渊阁 校理,掌注册点验。
词语解释:校战  拼音:xiào zhàn
(1).阅兵校武。 唐 李昂 《从军行》:“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
(2).犹交战。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十:“先皇帝与 汴 军校战,自始至终,马数纔万,今有铁马三万五千,不能九州混一,是吾养卒练士将帅之不至也。”
词语解释:校缗  拼音:xiào mín
核计用费。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校緡资筦榷,復土奉山园。”
词语解释:校定  拼音:xiào dìng
考核订正。《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宋 陆游 《跋唐御览诗》:“姑校定讹谬,以俟完本。”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歧异之处,便由我比较了 原白光 的日文译本以定从违,又经 素园 用原文加以校定。”
词语解释:校勘  拼音:jiào kān
(1).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唐 白居易 《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宋 欧阳修 《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餘篇,然多错乱重复。” 胡适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2).犹核实。比较核对。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
(3). 宋 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宋史·欧阳修传》:“ 脩 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词语解释:校事  拼音:xiào shì
三国 时 魏 、 吴 所置掌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是皇帝或执政的耳目。 吴 也称校官。《三国志·魏志·程晓传》:“ 晓 嘉平 中为黄门侍郎。时校事放横, 晓 上疏……於是遂罢校事官。”《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夫校事,吏民之仇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校事》:“ 魏 吴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卫。”
词语解释:校旗  拼音:xiào qí
谓将帅挥旗操演军阵。《新唐书·郝廷玉传》:“此 临淮王 遗法也。王善御军,赏当功,罚适过,每校旗,不如令者輒斩。由是人皆自効,而赴蹈驰突,心破胆裂。自 临淮 殁,无復校旗事。” 清 吴伟业 《仿唐人本事诗》之四:“昨日校旗初下令,笑君不敢举头看。”
署有学校校名的旗帜。
词语解释:校士  拼音:xiào shì
考评士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六朝策事, 唐 宋 校士,悉其遗风。”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口碑·被黜诗》:“ 天顺 初有 欧御史 校士,去留多不公。”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而学使 彭公 ,素知府君,不允其退,且延之入幕校士。”
词语解释:校石  拼音:xiào shí
校勘石刻文字。《宋书·周朗传》:“且室间轩左,幸有陈书十篋,席隅奥右,颇得宿酒数壶。按絃拭徽,讎方校石,时復陈局露初,奠爵星晚,驩然不觉是 羲 轩 后也。”
词语解释:校书笺  拼音:jiào shū jiān
即薛涛笺。一种幅小而精美的纸张,用以题咏或书写信函。 唐 人称 薛涛 为女校书,故薛涛笺又称校书笺。亦借指题咏或书信。 唐 司空图 《退居漫题》诗之二:“只忧诗病发,莫寄校书笺。” 唐 司空图 《狂题》诗之十三:“应到去时题不尽,不劳分寄校书笺。”参见“薛涛笺”。
词语解释:薛涛笺  拼音:xuē tāo jiān
亦作“ 薛陶牋 ”。亦作“ 薛涛牋 ”。 笺纸名。 唐 女诗人 薛涛 ,晚年寓居 成都 浣花溪 ,自制深红小彩笺写诗,时人称为“薛涛笺”。旧时八行红笺犹沿此称。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松花牋其来旧矣。 元和 初, 薛陶 尚斯色,而好製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乃命匠人狭小之。 蜀 中才子既以为便,后减诸牋亦如是,特名曰‘薛陶牋’。今 蜀 纸有小样者皆是也,非独松花一色。” 宋 张元干 《小重山》词:“薛涛牋上 楚 妃吟,空凝睇,归去梦中寻。” 明 唐寅 《黄莺儿》曲:“緑窗前,挥毫未写,泪洒薛涛笺。”
词语解释:校德  拼音:xiào dé
衡量德行。《文选·班固〈东都赋〉》:“案六经而校德,眇古昔而论功。” 李周翰 注:“言按六经校古人之德,今 光武 过远之。”《后汉书·申屠刚传》:“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虚纳毁誉。” 宋 范成大 《太上皇帝灵驾发引挽歌词》诗之五:“帝业虽天广,皇心本谷虚……校德难涯涘,铭功总绪餘。”
词语解释:校证  拼音:xiào zhèng
校勘证实。 宋 梅尧臣 《寄宋次道中道》诗:“屡假篋中书,校证多护真。”又如 晋 张华 《博物志》一书,由 范宁 校证,称《博物志校证》
词语解释:校尉厨  拼音:xiào wèi chú
《晋书·阮籍传》:“ 籍 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后因以“校尉厨”代指美酒。 宋 周必大 《戊子岁除以粣代酒送邦衡邦衡有诗见戏仍送牛尾狸次韵》:“先生岂比 习池 徒,薄醖仍惭校尉厨。”
词语解释:校射  拼音:xiào shè
(1).比试射技和武艺。 宋 曾巩 《饮归亭记》:“今尉之校射,不比乎礼乐,而贵乎技力。”《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自成 每三日亲赴教场校射,百姓望见黄龙纛,咸伏地呼万岁。”
(2).射猎。《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襄公 驻车高阜,传令举火焚林,然后合围校射,纵放鹰犬。”
词语解释:校覈  拼音:xiào hé
探求;核对。 南朝 梁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校覈仁义,源本山川。” 清 纪昀 《〈考工记图〉序》:“余以 戴君 之説,与昔儒旧训参互校覈。”
词语解释:校计  拼音:xiào jì
(1).计算,核算。《后汉书·郎顗传》:“愿陛下校计缮修之费,永念百姓之劳,罢将作之官,减彫文之饰。”《魏书·朱元旭传》:“ 元旭 入见,於御座前屈指校计 寳夤 兵粮乃踰一年,事乃得释。”
(2).犹计较。《三国志·吴志·朱桓传》:“ 桓 素气高,耻见部伍,乃往见 琮 ,问行意,感激发怒,与 琮 校计。”《北齐书·王昕传》:“至尊亲为人兄,尊为人主,安可与校计。” 明 李东阳 《书石勒听讲图后》:“且 勒 亦非真达义理、识事势,不过校计於利害之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八缸》:“无何,翁大渐,寻卒。幸兄贤,斋葬之谋,勿与校计。”
词语解释:校试  拼音:xiào shì
(1).考较试验。《晋书·律历志上》:“ 泰始 十年,中书监 荀勖 、中书令 张华 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 刘秀 等校试,其三具与 杜夔 及 左延年 律法同。”《南史·文学传·祖冲之》:“时有北人 索驭驎 者,亦云能造指南车, 高帝 使与 冲之 各造,使於 乐游苑 对共校试。”
(2).考选;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书画学》:“人主时出新意校试,以第其上下。”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后十餘年, 金公 以内阁学士校试 潮 嘉 。”
词语解释:校本  拼音:xiào běn
校雠者取某书一善本作底本,与各种不同本子和有关资料相核对,发现有讹误衍脱,则加以注明,这个核对校勘后的本子称“校本”。
词语解释:校棋  拼音:xiào qí
切磋棋艺。《南史·到溉传》:“ 溉 弈棊入第六品,常与 朱异 、 韦黯 於御坐前校棊比势,復局不差一道。”
词语解释:校武  拼音:xiào wǔ
考较武艺。 汉 扬雄 《长杨赋》:“简力狡兽,校武票禽。” 唐 耿湋 《和王怀洲观西营秋射》:“ 谢公 亲校武,草碧露漫漫。”
词语解释:校力  拼音:xiào lì
较量武力;比试力量。《晋书·江逌传》:“且其堑栅甚固,难与校力,当以计破之。”《景德传灯录·马鸣大士》:“将有魔来与吾校力。”
词语解释:校修  拼音:xiào xiū
 见“校脩”。
校订修正。
词语解释:校脩  拼音:xiào xiū
校订修正。 汉 陆贾 《新语·术事》:“校脩五经之本末,《道德》之真伪。”
词语解释:校别  拼音:xiào bié
犹辨别。 唐 白居易 《读灵澈诗》诗:“ 东林寺 里西廊下,石片鐫题数首诗。言句怪来还校别,看名知是老汤师。”
词语解释:校明  拼音:xiào míng
犹察明。《南史·袁枢传》:“远近二例,足以校明,无劳此授。”
词语解释:校长  拼音:xiào zhǎng
(1).古代士卒一队之长。《管子·度地》:“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於是 越 谢曰:‘臣老,诸君彊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
(2). 汉 代守卫皇帝陵园的官名。《后汉书·百官志二》:“先帝陵……丞及校长各一人。本注曰:校长,主兵戎盗贼事。”
一所学校里行政、业务等方面的最高领导人。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大哥,你要晓得,教官,不管是教什么,都必然的是太上校长。人家挣的比校长还多,权力也自然比校长大。”
词语解释:校花  拼音:xiào huā
旧时学校中称大家公认或选举的最美的女学生。《黉宫秘史》第一回:“一羣男生在第一教室开会,要投票选举校花。校花固定选三个,得票最多的算女王,其次算皇后,再其次称校花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三章:“她却成天读起 莎士比亚 来啦。而且成了校花--交际花。风头得很!”
词语解释:校刊  拼音:xiào kān
订正后雕版印刷。 清 卢见曾 《〈封氏闻见记〉序》:“余倩友人访而得之,与《唐摭言》校刊行世。”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然单行本仅有前 明 刻本,字句亦有脱误。惜无嗜古者重为校刊,日久恐渐归湮佚。”
学校出版的刊物。内容多为反映本校各种情况的消息报导和师生所写的文章。
词语解释:校否  拼音:xiào fǒu
考核过失。《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且臺阁临下,考功校否,众职之属,各有官长,旦夕相考,莫究於此。”
词语解释:校军  拼音:xiào jūn
检阅军队。 宋 王应麟 《玉海·兵制·讲武田猎下》:“国朝讲武有殿,教战有池,或幸 玉津园 閲兵,或御 崇政殿 观射,幸 飞山营 以习陈,幸 北礮场 以校军。”
词语解释:校卫  拼音:xiào wèi
卫士。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二幕:“因此我们集合了许多人去跟那些奸贼辩理,想不到他们竟命许多校卫,拿着鞭子、棍子把我们乱打一顿。”
词语解释:校医  拼音:xiào yī
在学校中工作的医生。
词语解释:校务  拼音:xiào wù
(1).学校教育事务。 鲁迅 《二心集·柔石小传》:“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务主任。” 巴金 《沉默集·知识阶级》:“他只希望早些把风潮解决,以便进一步来发展校务。”
(2).泛指学校事务。如:校务委员会。
词语解释:校勘学  拼音:jiào kān xué
研究校勘的学问。指我国自 汉 代 刘向 奉 成帝 之命校雠秘府书籍到现今所形成的一整套整理古书的专业知识。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校勘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校正古书文字的错误……校勘学的重要工夫在于‘评判’。”
词语解释:校勇  拼音:xiào yǒng
较量勇力。《三国志·吴志·张昭传》:“夫谓人君者,谓能驾驭英雄,驱使羣贤,岂谓驰逐於原野,校勇於猛兽者乎。”
词语解释:校场  拼音:jiào chǎng
亦作“ 校塲 ”。旧时操练或比武的场地。 唐 李濯 《内人马伎赋》:“人矜绰约之貌,马走流离之血,始争锋於校塲,遽写鞚於金埒。”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淳熙 己酉十月二十八日,车驾幸 候潮门 外大校场大閲。” 杨朔 《蓬莱仙境》:“再瞧那一个去处,仿佛是 清朝 时候的‘校场’,我小时候常去踢足球玩。”
词语解释:校叙  拼音:xiào xù
校理补叙。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固 后坐 竇 氏事,卒於 洛阳 狱,书颇散乱,莫能综理。其妹 曹大家 ,博学能属文,奉詔校叙。”
词语解释:校友  拼音:xiào yǒu
学校的师生称在本校毕业的人,有时也包括曾在本校任教职员的人。
词语解释:校刀手  拼音:xiào dāo shǒu
持刀的军士。《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云长 领了将令,引 关平 、 周仓 并五百校刀手,投 华容道 埋伏去了。”
词语解释:校准  拼音:jiào zhǔn
校验而使其准确。如:校准天平;校准仪器。
词语解释:校刻  拼音:xiào kè
校正刊刻。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 嘉靖 初, 南京 国子监祭酒 张邦奇 等,请校刻史书。”
词语解释:校址  拼音:xiào zhǐ
学校的所在地。如:武汉大学的校址在 武汉市 珞珈山 下 东湖 畔。
词语解释:校学  拼音:xiào xué
学校。 汉 扬雄 《法言·孝至》:“辟廱以本之,校学以教之,礼乐以容之,舆服以表之。” 宋 文彦博 《圣驾幸太学赋》:“尚乃惕严衷而驭朽,思嘉謨而涉渊,以为治国之道,校学为先。”
词语解释:校外辅导员  拼音:xiào wài fǔ dǎo yuán
学校在校外聘请的辅导员。如:退休老红军被聘为校外辅导员。
词语解释:校历  拼音:xiào lì
谓考定历法。《晋书·律历志中》:“若不先定校历之本法,而悬听弃法之末争,则 孟軻 所谓‘方寸之基,可使高於岑楼’者也。”
关于学校学年和学期起讫、上课和考试周次、寒暑假及其它假日的规定。
词语解释:校园  拼音:xiào yuán
学校内供休息、观赏的园子。亦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 叶圣陶 《友谊》:“平常日子爱到哪儿就到哪儿,校园,操场,图书室,实验室,还有学校以外的公园和街市。” 陈毅 《初游青岛》诗:“工人正上工,学生赴校园。”
词语解释:校员  拼音:xiào yuán
校对工作者。 鲁迅 《书信集·致沉雁冰》:“初校送来,却颇干净,错误似不多,但我们是对原稿的,因此发见印刷局的校员,可怕之至,他于觉得错误处,大抵以意改令通顺,并不查对原稿,所以有时简直有天渊之别。”
学校教职人员。 刘显志 《论中国教育之主义》:“虽然,教育国民云者,岂惟是定章程,设学校,选校员,募生徒,按期授课,责其成绩而已乎?”
词语解释:校判  拼音:xiào pàn
考查,裁决。《新唐书·苏晋传》:“ 晋 与 齐澣 更典二都选,既糊名校判,而 晋 独事赏拔,当时誉之。”
词语解释:校埒  拼音:xiào liè
比武场。 唐 元稹 《观兵部马射赋》:“会款塞五方之俗,观校埒百夫之御。”
词语解释:校垒  拼音:xiào lěi
营垒。《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平乐》:“自数经大征后,刊山通道,展为周行,而又增置楼船,缮修校垒。”
词语解释:校舍  拼音:xiào shè
(1).即学舍。古代的学校。《后汉书·儒林传序》:“其后復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授其业。”
(2).多指学校房屋。《清史稿·选举志二》:“至增建校舍,附设译局,广购书籍仪器,尤以宽筹经费为根原。” 叶圣陶 《倪焕之》三:“校舍是一所阴森而破旧的庙宇。”
词语解释:校综  拼音:xiào zōng
校订总合。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引》:“凡前代校综坟典之书, 汉 有略, 晋 有部, 唐 有録, 宋 有目, 元 有考,志则诸史共之。”
词语解释:校绩  拼音:xiào jì
考核功绩。《晋书·解系等传论》:“遂得纂 尧 承绪,祀 夏 配天,校绩论功,有足称矣。”
词语解释:校缀  拼音:xiào zhuì
考订编辑。
词语解释:校联  拼音:xiào lián
谓营垒相连。《汉书·赵充国传》:“今留步士万人屯田,地势平易,多高山远望之便,部曲相保,为堑垒木樵,校联不絶。” 颜师古 注:“此校谓用木自相贯穿以为固者……今云校联不絶,言营垒相次。”
词语解释:校考  拼音:xiào kǎo
(1).核实考察。《隋书·王劭传》:“校考众事,太平主出於 亳州 陈留 之地,皆如所言。”
(2). 唐 代官名。属吏部,主管考核官员功过。《新唐书·百官志一》:“ 贞观 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其后屡置监考、校考、知考使。”
词语解释:校簿  拼音:xiào bù
审阅文簿。《晋书·刘颂传》:“岁终,臺阁课功校簿而已。”
词语解释:校练  拼音:xiào liàn
犹考核。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 桓虞 ﹞稍迁 南阳 太守,表贤黜恶,校练名实,豪吏无所容其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傅嘏 王粲 ,校练名理。”《北史·袁翻传》:“商量士马,校练粮仗,部分见定,处置得所。”
词语解释:校系  拼音:xiào xì
拘捕。 唐 段成式 《剑侠传·田膨郎》:“圣旨严切,校繫者渐多。”
词语解释:校规  拼音:xiào guī
学校制定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如:国有国法,校有校规。
词语解释:校讲  拼音:xiào jiǎng
审理调解。 唐 韩愈 《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削四邻之交贿,省姱嬉之大燕,校讲民事,施罢不竢日。”
词语解释:校训  拼音:xiào xùn
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海峡》1983年第2期:“ 陈嘉庚 亲自制定了‘为改进国家社会’的办学方针,亲自提出‘诚毅’二字为学校校训。”
词语解释:校订  拼音:jiào dìng
校勘订正。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一:“近予见 宋 板《大戴礼》,乃 秦景暘 閲本,口字并非方空圈。 景暘 讳 四麟 ,係前代邑中藏书家,校订颇精审可据。”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孔编修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序》:“近时 戴东原 编修、 卢绍弓 学士,相继校订,蹊逕渐闢。” 巴金 《一颗红心--悼念曹葆华同志》:“他基本上恢复了视力以后,又拿起十年前已经全部译完的《普列汉诺夫哲学通信第五集》译稿对照原文重新校订。”
词语解释:校藜  拼音:xiào lí
《三辅黄图·阁》:“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 向 ,授《五行洪范》之文。”后因以“校藜”谓精心校勘书籍。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僕虽不才,固尝侍从 兰臺 ,校藜 天禄 。”
词语解释:校脩  拼音:xiào xiū
校订修正。 汉 陆贾 《新语·术事》:“校脩五经之本末,《道德》之真伪。”
词语解释:校能  拼音:xiào néng
(1).比试才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是太子与诸释引强校能,弦矢既分,穿鼓过表,至地没羽,因涌清流,时俗相传,谓之 箭泉 。”
(2).考核才能。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吏部罢书判身言之选,设三式以任人,一曰校能之式,每岁以朝右崇重者一人,与吏部郎校天下羣吏之理最在第一至第三者,校定日据其功状而登进之。”
词语解释:校覆  拼音:xiào fù
(1).犹评论。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刘孝仪令》:“酒阑耳熟,言志赋诗,校覆忠贤,榷扬文史,益者三友,此寔其人。”
(2).复查。《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糊名校覆,务於精当;而考官不諭朕意,过抑等第,欲自明絶私,甚无谓也!”
词语解释:校览  拼音:xiào lǎn
检阅。《北史·魏纪一·太宗明元帝》:“庚寅,大閲于东郊,署将帅,以 山阳侯 奚斤 为前军,众三万; 阳平王 熙 等十二将各一万骑。帝临 白登 ,躬自校览。”
词语解释:校补  拼音:xiào bǔ
考订并补正。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元》:“﹝ 吴师道 ﹞邃经史,饶著述,尝校补《战国策》,大行於世。”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因误夺而误补例》:“凡有夺字则当校补;乃有校补不当,以至补非其字者。”
共14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