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欂栌 拼音:bó lú
亦作“ 欂卢 ”。 柱上承托栋梁的方形短木。即斗拱。《礼记·明堂位》“山节” 汉 郑玄 注:“山节,刻欂卢为山也。” 唐 独孤及 《马退山茅亭记》:“冬十二月作新亭於 马退山 之阳,因高邱之阻以面势,无欂櫨节棁之华。” 明 杨慎 《和方思道毛坞之什》之三:“愔愔灶觚桐,采自樵人坞。徽軫不得荐,欂櫨亦何补。” 清 赵翼 《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诗:“十层瓴甓落遍地,万株欂櫨飞满空。”词语解释:栾栌 拼音:luán lú
屋中柱顶承梁之木。曲者为栾,直者为栌。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腾烟透窗户,飞焰生欒櫨。” 清 吴伟业 《松鼠》诗:“櫺户既严扃,欒櫨若比櫛。”词语解释:樚栌 拼音:lù lú
即辘轳。安在井上用以汲水的起重装置。亦指其中起旋转作用的圆木。 北周 庾信 《和张侍中述怀》:“道险卧樚櫨,身危累素殻。” 倪璠 注:“樚櫨,井上汲水圆转木也。”词语解释:薄栌 拼音:báo lú
即欂栌。又称斗拱。是一种垫在立柱顶上用以承接横梁的建筑结构。《汉书·扬雄传上》:“香芬茀以穷隆兮,击薄櫨而将荣。”词语解释:杔栌 拼音:tuō lú
木名。
(1).滤酒器。
(2).屋柱上的横方木。词语解释:櫼栌 拼音:jiān lú
即斗拱。《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櫼櫨各落以相承,欒栱夭蟜而交结。” 李善 注:“櫼,即枊也。櫨,柱上枅也。”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半山园》:“櫼櫨施曲木,石槛跨回涡。”词语解释:椟栌 拼音:dú lú
汲水器具。即辘轳。词语解释:黄栌 拼音:huáng lú
落叶灌木,叶子互生,卵形或倒卵形,秋季变红,花单性和两性同株共存,果实肾脏形。木材黄色,可制器具或染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黄栌》﹝集解﹞引 陈藏器 曰:“黄櫨生 商 洛 山谷, 四川 界甚有之。叶圆木黄,可染黄色。”《新民晚报》1991.12.26:“今秋去了 香山 ,才知道构成 香山 红叶的是大面积的黄栌树,形状呈椭圆状,与枫叶完全不同。”词语解释:鹿栌 拼音:lù lú
见“ 鹿卢 ”。
词语解释:鹿卢 拼音:lù lú
(1).亦作“ 鹿櫨 ”。古时引以下棺或置井上以汲水的滑车或绞盘。《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 汉 郑玄 注:“丰碑斵大木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后四角树之,穿中,於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天子六繂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晋书·石季龙载记上》:“钟一没于 河 ,募浮没三百人入 河 ,繫以竹絚,牛百头,鹿櫨引之乃出。”《古文苑·王褒〈僮约〉》:“屈竹作杷,削治鹿卢。” 章樵 注:“鹿卢引綆以汲井。” 明 高启 《题美人对镜图》诗:“晓院鹿卢鸣露井,玉人梦断梨云冷。”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古人谓物圆可转,及形圆腰细者,其音近於胡卢……汲具鹿卢是也。”参见“ 轆轤 ”。
(2).见“ 鹿卢剑 ”。词语解释:杨栌 拼音:yáng lú
落叶灌木,叶对生,卵形而尖,有锯齿,花冠合瓣,可供观赏。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杨栌》。词语解释:枅栌 拼音:jī lú
柱上的方木。《淮南子·主术训》:“短者以为朱儒枅櫨,无大小脩短,各得其所宜。”词语解释:拾栌 拼音:shí lú
木名。传说用以做棒可杀鬼,用以做器物可压邪。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 程雅 问拾櫨又名无患者,昔有神巫,名曰 宝眊 ,能符劾百鬼,得鬼,则以此为棒杀之;世人传以此木为众鬼所畏,竟取为器用,以却压邪鬼,故号曰无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