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茅柴溪柴禋柴临柴胡柴掉柴崖柴城柴
燔柴火柴营柴引柴胁底下插柴满口胡柴稻柴 
枯柴曳柴餐柴藩柴骨瘦如柴实柴纸火柴 
生柴荆柴举柴鹿柴引火柴烈火干柴肋底下插柴 
斫柴焚柴刺柴芦柴木柴湿肉伴干柴劈柴 
钦柴束柴杜茅柴参柴棉柴油锅内添上一把柴丁块柴 
薪柴郊柴干柴马口柴棘柴没皮柴一口胡柴 

词语解释:茅柴  拼音:máo chái
亦作“茆柴”。 见“ 茅柴酒 ”。
词语解释:茅柴酒  拼音:máo chái jiǔ
村酿薄酒。亦省作“ 茅柴 ”。 宋 苏轼 《岐亭》诗之四:“几思压茆柴,禁网日夜急。” 明 冯时化 《酒史·酒品》:“茅柴酒:恶酒曰茅柴。”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茅柴酒》:“酒之劣者,俗谓之茅柴酒。”
词语解释:燔柴  拼音:fán chái
(1).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地,瘞。”《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 邢昺 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清 陶澂 《登恒山》诗:“燔柴有制存 周 典,持节无人出 汉 宫。”
(2).烧火用的柴。 郭沫若 《骑士·双簧》:“燔柴正要着火的时候,我却得了一番天来的惠雨。”
词语解释:枯柴  拼音:kū chái
干柴。《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乃取蒙衝鬭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繫於其尾。” 金 元好问 《清明日改葬阿辛》诗:“ 孟郊 老作枯柴立,可待吟诗哭杏殤。”
词语解释:生柴  拼音:shēng chái
(1).出产木材。《管子·轻重戊》:“ 莱莒 之山生柴。”
(2).未干的木柴。 五代 杜荀鹤 《山中寡妇》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宋 陆游 《雪夜》诗:“且烧生柴火,静听湿雪声。”
词语解释:斫柴  拼音:zhuó chái
砍柴
词语解释:钦柴  拼音:qīn chái
谓恭行燔柴祭天之礼。《文选·扬雄〈甘泉赋〉》:“于是钦柴宗祈,燎薰皇天。” 李善 注:“恭敬燔柴,尊崇所祈也。” 宋 曾巩 《郊祀庆成》诗:“即祚謳歌后,钦柴礼数新。”
词语解释:薪柴  拼音:xīn chái
柴火。大者谓薪,小者谓柴。《礼记·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共郊庙及百祀之薪燎。” 郑玄 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 汉 刘向 《九叹·愍命》:“折芳枝与琼华兮,树枳棘与薪柴。”《后汉书·独行传·谅辅》:“於是积薪柴聚茭茅以自环,搆火其傍,将自焚焉。”
词语解释:溪柴  拼音:xī chái
若耶溪 所出的小束柴火。 宋 陆游 《晨起》诗:“溪柴旋篝火,野蔌鬭登槃。” 宋 陆游 《家居》诗之三:“溪柴胜炽炭,黎布敌纯绵。”自注:“小束柴。自 若耶溪 出,名溪柴。”
词语解释:火柴  拼音:huǒ chái
(1).烧火的干柴。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柁工之妇怒,举火柴击其首。”
(2).一端蘸有磷或硫的化合物,用以擦划取火的细小木棒。 老舍 《骆驼祥子》四:“﹝ 祥子 ﹞拿着两包火柴,顺着大道,他往 西直门 走。” 巴金 《灭亡》第七章:“ 袁润身 一面在擦火柴,燃第二支烟,一面大声说。”
词语解释:曳柴  拼音:yè chái
古代作战用的一种诈敌方法。即以车曳柴起尘,造成众军奔驰的假象,以迷惑敌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狐毛 设二旆而退之。 欒枝 使舆曳柴而伪遁, 楚 师驰之。” 杜预 注:“曳柴起尘,诈为众走。” 唐 刘禹锡 《望赋》:“审曳柴之虚警,破来鏑之先声。”《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即传檄 河 北,言王师二十万入 土门 ,遣 郭仲邕 领百骑为先锋,驰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
词语解释:荆柴  拼音:jīng chái
荆室柴门。谓贫者之居。 明 高叔嗣 《再调考功作》诗:“惟当寻素业,归卧守荆柴。”
词语解释:焚柴  拼音:fén chái
即燔柴。《晋书·元帝纪》:“焚柴颁瑞,告类上帝。” 唐 张九龄 《请行郊礼疏》:“伏望以迎日之至,展焚柴之礼。”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升烟燔牲首,则是祭前焚柴升烟,皆求神之义,因为祭名。”参见“ 燔柴 ”。
词语解释:燔柴  拼音:fán chái
(1).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地,瘞。”《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 邢昺 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清 陶澂 《登恒山》诗:“燔柴有制存 周 典,持节无人出 汉 宫。”
(2).烧火用的柴。 郭沫若 《骑士·双簧》:“燔柴正要着火的时候,我却得了一番天来的惠雨。”
词语解释:束柴  拼音:shù chái
一把柴。常用以形容身体干瘦。 唐 孟郊 《杏殇》诗之八:“病叟无子孙,独立犹束柴。” 清 钱谦益 《桂殇》诗之一:“身似束柴怜病叟,拾柴空復羡鶵儿。”
词语解释:郊柴  拼音:jiāo chái
亦作“ 郊祡 ”。 焚柴祭天。为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种仪式。《汉书·郊祀志下》:“﹝ 匡衡 言:﹞‘臣闻郊柴饗帝之义,埽地而祭,上质也。’”《晋书·华恒传》:“ 恆 议, 汉献帝 居 许 ,即便郊祡,宜於此修立。” 宋 秦观 《次韵侍祠南郊》:“风马云车下九天,郊柴初告帝心虔。”
词语解释:禋柴  拼音:yīn chái
燔柴升烟以祭天。《梁书·武帝纪中》:“执禋柴之礼,当与能之祚。”《宋史·乐志七》:“帝出于震,巽惟洁齐。神明其德,迺称禋柴。”《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今禋柴展礼,必潜输琛货,私结要权,假息要荒,冀移善地。”
词语解释:营柴  拼音:yíng chái
见“ 营寨 ”。
词语解释:营寨  拼音:yíng zhài
亦作“ 营柴 ”。亦作“ 营砦 ”。 古时驻兵的地方;军营。《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絶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二折:“今日元帅巡绰边境去了,着某看守着营寨。”《明史·何卿传》:“乃会巡捶 张时彻 讨擒渠恶数人,俘斩九百七十有奇,克营砦四十七。”《说岳全传》第五四回:“ 严成方 闻言大怒,即传令三军安下营寨。”
词语解释:餐柴  拼音:cān chái
谓挨打。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四折:“ 呼保义 哥哥见责,我 李山儿 情愿餐柴。”
词语解释:举柴  拼音:jǔ chái
亦作“ 举胔 ”。 拾取狩猎后委积在地上的禽兽。《文选·张衡〈西京赋〉》:“收禽举胔,数课众寡。” 薛综 注:“胔,死禽兽将腐之名也。” 李善 注:“胔,聚肉名。不论腐败也。”
词语解释:刺柴  拼音:cì chái
长刺的丛生灌木。 鲁迅 《彷徨·祝福》:“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词语解释:杜茅柴  拼音:dù máo chái
自酿的薄酒。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诗之四:“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这家子将醖下的杜茅柴,不住的盪来,吃得东倒西歪。”
词语解释:干柴  拼音:gān chái
用作燃料的干燥的树枝和木块。例如:能找到足够的干柴来点燃营火。
词语解释:临柴  拼音:lín chái
犹积聚。《古文苑·扬雄〈蜀都赋〉》:“叩巖岒嶙,崇隆临柴。” 章樵 注:“犹积聚也。柴,音渍。”
词语解释:引柴  拼音:yǐn chái
即引火柴。参见“ 引火柴 ”。
词语解释:引火柴  拼音:yǐn huǒ chái
用于引火的柴火。 沙汀 《烦恼》:“你晓得米卖好多钱一斗么?去捡背引火柴回来!”
词语解释:藩柴  拼音:fān chái
篱笆。
词语解释:鹿柴  拼音:lù chái
(1).地名。 唐 王维 《辋川集》诗序:“余别业在 輞川 山谷,其游止有 孟城坳 、 华子冈 、 文杏馆 、 斤竹岭 、 鹿柴 ……与 裴迪 閒暇,各赋絶句云尔。”
(2).篱落。比喻隐居之处。 清 顾炎武 《赠黄职方师正》诗:“生违鹿柴居,死欠狐丘首。”
词语解释:芦柴  拼音:lú chái
苇茎,芦苇中用作柴禾的部分
词语解释:参柴  拼音:cān chái
曾参 和 高柴 的并称。 春秋 时 孔子 弟子。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梁书·许懋传》:“ 郑玄 有 参 柴 之风。《论语》:‘ 柴 也愚, 参 也鲁。’盖讥其愚鲁。”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儻知恩意相生,情理相出,可使家有 参 柴 ,人皆 由 、 损 。”
词语解释:马口柴  拼音:mǎ kǒu chái
明 代宫中膳房所用之柴,其柴四尺许,两端刻两口,以绳缚之,故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 隆德 等殿修建斋醮焚化之际用杨木长柴,宫中膳房用马口柴,内官关领则片柴也。”
词语解释:胡柴  拼音:hú chái
胡说;胡扯。《西游记》第六八回:“你这和尚,甚不知礼,怎么敢满口胡柴?”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此间 张兄 是道学之士,休得胡柴。” 清 李渔 《风筝误·遣试》:“佳篇误称拙作,通文处满口胡柴。” 钱玄同 《寄陈独秀书》:“ 黄龙子 论‘北拳南革’一段信口胡柴,尤足令人忍俊不禁。”
词语解释:胁底下插柴  拼音:xié dǐ xià chā chái
同“ 肋底下插柴 ”。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四折:“兀良胁底下插柴内忍,全不想冰雪堂无事哏。”
词语解释:骨瘦如柴  拼音:gǔ shòu rú chái
形容消瘦到极点。《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延及岁餘,奄奄待尽,骨瘦如柴,支枕而坐。”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四折:“俺也只为情重如山,恩深似海,险害的你骨瘦如柴。”《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哀毁的人,又兼了劳苦,看看骨瘦如柴,饮食减少,咳嗽吐痰,渐渐不起。”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骨瘦如柴,只穿着一条夹裤和一件败色的旧薄棉袍。”亦作“ 骨瘦如豺 ”。《埤雅·释兽》:“又曰: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荡寇志》第一○三回:“ 腾蛟 看那 章 匪骨瘦如豺。”
词语解释:引火柴  拼音:yǐn huǒ chái
用于引火的柴火。 沙汀 《烦恼》:“你晓得米卖好多钱一斗么?去捡背引火柴回来!”
词语解释:木柴  拼音:mù chái
木寨。以树木围成的守望的营垒。《汉书·匈奴传下》:“起塞以来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巖石,木柴僵落,谿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纪。” 颜师古 注:“僵落,谓山上树木摧折或立死枯僵堕落者。”
作燃料或引火等用的小块木头。 杨朔 《鸭绿江南北》:“许多 朝鲜 战士点起一堆一堆的木柴照着亮。”
词语解释:棉柴  拼音:mián chái
结出棉桃后枯干的棉花枝杆。 冯金堂 《挖塘》:“ 老犟 让他坐下,到院里抱点棉柴点着让 义民 烤火。”
词语解释:棘柴  拼音:jí chái
荆棘。 明 徐渭 《和葛景文》:“十丈高垣地,团团遶棘柴。”
词语解释:掉柴  拼音:diào chái
宋 代酷吏所用的一种刑罚。《宋史·刑法志二》:“又擅置狱具,非法残民,或断薪为杖,掊击手足,名曰‘掉柴’。”
词语解释:满口胡柴  拼音:mǎn kǒu hú chái
满嘴胡说。胡柴,犹胡扯。《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船上又笑道:‘满口胡柴。’苍头道:‘胡柴倒没有,只有柴胡,换些红娘子与我。’”
词语解释:实柴  拼音:shí chái
古代一种祭礼。把牺牲放在柴上烧烤,以为享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星辰。” 郑玄 注:“实柴,实牛柴上也。”参阅 清 孙诒让 《周礼正义》
词语解释:烈火干柴  拼音:liè huǒ gān chái
喻男女欢情甚浓。《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怎当得他每两下烈火乾柴,你贪我爱,各自有心,竟自勾搭上了。”《红楼梦》第六九回:“真是一对烈火乾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得开。”
词语解释:湿肉伴干柴  拼音:shī ròu bàn gān chái
亦作“溼肉伴乾柴”。谓挨棒打。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三折:“替别人溼肉伴乾柴,没人情官棒好难捱。”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一折:“但得他不駡我做絶户的 刘员外 ,只我也情愿湿肉伴乾柴。”
词语解释:油锅内添上一把柴  拼音:yóu guō nèi tiān shàng yī bǎ chái
比喻使事态更加严重。《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景先 与夫人商量道:‘儿子已得了病,一个媳妇,还要劝他分床而宿,若 张氏 女子再娶将来,分明是油锅内添上一把柴了。’”
词语解释:没皮柴  拼音:méi pí chái
指无赖汉。 黄谷柳 《虾球传·河流在掌心上》:“兄弟,光棍撞到没皮柴,不晓得是你们不够运气,还是我们倒霉?”
词语解释:崖柴  拼音:yá chái
形容张口欲咬人之状。《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於是收 爽 、 羲 、 训 、 晏 、 颺 、 謐 、 轨 、 胜 、 范 、 当 等,皆伏诛,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故于时谤书,谓‘臺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 默 作疽囊。’三狗谓 何 ( 何晏 )、 邓 ( 邓颺 )、 丁 ( 丁謐 )也。 默 者, 爽 小字也。其意言三狗皆欲嚙人,而 謐 尤甚也。”《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长蛇晈晈三曾黑,大鸟崖柴两翅青。”
词语解释:稻柴  拼音:dào chái
即稻草。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这东西实在怪,不用生火,热水冲下去,等会儿倒出来照旧是烫的;比起稻柴做成的茶壶窠来,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参见“ 稻草 ”。
词语解释:稻草  拼音:dào cǎo
脱粒后的稻秆。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短簷苫稻草,微俸封渔租。” 丁玲 《母亲》一:“风带点稻草的香味,带点路旁矮树丛里的野花的香味,也带点牛粪的香味,四方飘着。”
词语解释:纸火柴  拼音:zhǐ huǒ chái
以硬纸板做棍 的火柴
词语解释:肋底下插柴  拼音:lèi dǐ xià chā chái
元 剧习用语。谓自行隐忍或自行稳住。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我更是的不待饶人,我为甚不敢明闻,肋底下插柴自稳,怎见你便打他一顿。”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四折:“我见他两次三番如丧神,早难道肋底下插柴自稳。”
词语解释:劈柴  拼音:pǐ chái
以断木劈成,用以引火的小木块或小木条。 鲁迅 《徬徨·幸福的家庭》:“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 吴德水 车吉心 《海的女儿》第五章:“ 凌春江 在 马 家劈柴堆里,一直滚到解放。”
词语解释:丁块柴  拼音:dīng kuài chái
方言。烧火用的木柴,也叫劈柴。 周立波 《盖满爹》:“享堂里的地上烧着一堆丁块柴,烟焰飞腾。”
词语解释:一口胡柴  拼音:yī kǒu hú chái
满嘴瞎说。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丑:‘你不闻 孔夫子 説道、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末:‘一口胡柴!’”
词语解释:城柴  拼音:chéng chái
城寨。《宋书·张兴世传》:“夜潜遣 黄道标 领七十舸,径据 钱谿 ,营立城柴。”参见“ 城寨 ”。
词语解释:城寨  拼音:chéng zhài
(1).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 宋 张唐英 《蜀檮杌》卷上:“ 唐 师至 三泉 ,诸将皆弃城寨遁还。”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忘生捨死攻城寨,方表英豪一片心。”
(2).城池,城镇。 李广田 《水的裁判》:“这是一座山城。小小的城寨就建立在一座荒瘠的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