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灵柩 拼音:líng jiù
死者已入殓的棺材。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 唐 沉佺期 《伤王学士》诗:“灵柩寄何处,精魂今何之?”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将这灵柩寄在 普救寺 内。” 巴金 《家》三六:“听说 梅表妹 的灵柩就停在那儿。我哪天有空倒想去看看她。”词语解释:扶柩 拼音:fú jiù
护送灵柩。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丰文庆复清敏故园》:“ 庆 扶柩还 鄞 ,将合葬祖塋,访遗墓故址,无知者。”《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不一日, 萧别驾 卒於任所。 萧雅 奔丧,扶柩而回。”词语解释:神柩 拼音:shén jiù
灵柩。对棺柩的尊称。 汉 蔡邕 《济北相崔君夫人诔》:“既殯神柩,薄言于归,宰冢丧仪,循礼无遗。”《三国志·蜀志·先主甘皇后传》:“大行皇帝存时,篤义垂恩,念 皇思夫人 神柩在远飘颻,特遣使者奉迎。”词语解释:尸柩 拼音:shī jiù
同“ 尸柩 ”。 《北史·隐逸传·徐则》:“须臾尸柩至,知其灵化。”
盛有尸体的棺材。《礼记·丧大记》:“君弔,见尸柩而后踊。”《汉书·师丹传》:“前大行尸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词语解释:椁柩 拼音:guǒ jiù
亦作“槨柩”。 棺材。 唐 韩愈 《南山》诗:“又如游 九原 ,坟墓包槨柩。”词语解释:輀柩 拼音:ér jiù
亦作“轜柩”。 载柩的丧车。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豫章太守封祈》:“ 祈 与 黄叔度 、 郅伯嚮 、 盛孔叔 留随轜柩。”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徘徊輀柩,号咷弗及。”词语解释:负柩 拼音:fù jiù
扶柩,护送灵柩。《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 义方 与 皎 妻自誓於海神,使奴负柩,令 皎 妻抱其赤子,乘 义方 之马,身独步从而还。”词语解释:起柩 拼音:qǐ jiù
谓把棺材从丧家或厝地抬走,出殡入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祭物多与了店家与车夫,随即起柩而行。”词语解释:停柩 拼音:tíng jiù
谓停放灵柩或灵柩在埋葬前暂时停放。《后汉书·独行传·范式》:“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那里去寻空地?不如就把这间堆柴的屋腾出来与他停柩。”《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此时父母停柩未葬,还有三位庶母光景甚是拮据,説不得都是小侄的事。”词语解释:棺柩 拼音:guān jiù
装有尸体的棺材。 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臣子悲哀慟怛,莫不欲观君父之棺柩,尽悲哀者也。”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废毁旧塋,投弃棺柩。” 宋 苏轼 《缴词头奏状·张诚一》:“及虑棺柩内,更有贼人盗不尽物,为 诚一 等私窃收藏,其族人当有知者。”《太平天囯资料·清美政府勾结的几个文件》:“闰五月初四日, 白齐文 等被风翻船於 滙头滩 毙命,其棺柩现在 兰溪县 地方。”词语解释:丧柩 拼音:sàng jiù
灵柩。《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遣使者迎 昌 丧柩,与 主 合葬。”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丧柩既臻,将及 魏 京。”词语解释:幽柩 拼音:yōu jiù
灵柩。 晋 陆机 《愍怀太子诔》:“幽柩偏寄,孤魂曷归。”词语解释:御柩 拼音:yù jiù
亦作“ 御柩 ”。 匶,“ 柩 ”的古字。谓扶正灵柩不使倾覆。《周礼·地官·乡师》:“及葬,执纛,以与匠师御匶而治役。” 贾公彦 疏:“谓在路恐有倾覆,故与匠师御正其柩。”《仪礼·既夕礼》:“商祝执功布,以御柩执披。”词语解释:祔柩 拼音:fù jiù
谓应合葬之柩。《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今其母不幸而死,祔柩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