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梨枣盐官枣仲思枣蜜枣椰枣浑抡吞枣枵枣焦枣
火枣白枣仙枣千年枣黑枣海枣拐枣嫁枣
羊枣锓枣仙人枣交梨火枣鹘仑吞枣巨枣弱枝枣猴枣
安期枣京枣乌枣乳枣三更枣浑沦吞枣沙枣 
红枣嗜枣乐毅枣让梨觅枣龙枣番枣昌歜羊枣 
大枣脯枣乐氏枣马枣醉枣牙枣囫囵吞枣 
酸枣良枣胶枣鬓枣酒枣灵枣羊矢枣 
扑枣重枣吃黑枣檽枣棘枣波斯枣肉枣 
咒枣金枣软枣橪枣梬枣推梨让枣缨络枣 

词语解释:梨枣  拼音:lí zǎo
(1).梨子和枣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齎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唐 韦应物 《答僴奴重阳二甥》诗:“贫居烟火溼,岁熟梨枣繁。” 宋 陆游 《焚黄》诗:“啼呼梨枣忆儿时,驹隙频经日月驰。”
(2).旧时刻版印书多用梨木或枣木,故以“梨枣”为书版的代称。 清 方文 《赠毛卓人学博》诗:“ 虞山 汲古阁 ,梨枣灿春云。”《镜花缘》第一百回:“何不以此一百回先付梨枣,再撰续编,使四海知音以先覩其半为快耶?” 苏曼殊 《〈画谱〉自序》:“尔时 何震 搜衲画,将付梨枣。”
(3).指交梨火枣。道家所说的仙果。 宋 苏轼 《次韵子由病酒肺疾发》:“真源结梨枣,世味等糠莝。” 王文诰 辑注引 施元之 曰:“《真誥》: 右英 王夫人 ,授 许长史 曰:‘火枣交梨之树,已生君心中。犹有荆棘相杂,是以二树不见。可剪荆棘,出此树单生。’” 宋 范成大 《次韵施进之惠紫芝术》:“山精媒长生,仙理信可詰。梨枣本寓言,杞菊亦凡质。”参阅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二。
词语解释:火枣  拼音:huǒ zǎo
传说中的仙果,食之能羽化飞行。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於金丹也。” 唐 陆龟蒙 《袭美以春橘见惠因次韵复酬谢》:“堪居 汉 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枣前。” 元 徐再思 《红绣鞋·道院》曲:“青猿藏火枣,黑虎听黄庭。”《封神演义》第七九回:“火枣琼浆原自异, 马忠 应得化微尘。”
词语解释:羊枣  拼音:yáng zǎo
亦称“ 羊矢枣 ”。 果名。君迁子之实,长椭圆形,初生色黄,熟则黑,似羊矢,俗称“羊矢枣”。《孟子·尽心下》:“ 曾晳 嗜羊枣,而 曾 子不忍食羊枣。”《尔雅·释木》:“遵,羊枣。” 郭璞 注:“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下·调饮啜》:“ 曾晳 睹羊枣而不得嚥, 曹劌 鄙肉食而偏与谋。”
词语解释:安期枣  拼音:ān qī zǎo
传说中的仙果名。《史记·封禅书》:“臣尝游海上,见 安期生 , 安期生 食巨枣大如瓜。”后因有“安期枣”之称。 唐 元稹 《和乐天赠吴丹》诗:“冥搜 方朔 桃,结念 安期 枣。” 清 方文 《奉酬范质公司马》诗:“东风柔櫓别江沙,送我 安期 枣似瓜。” 郭沫若 《董老行》:“传食共分 秦侯 瓜,延年自有 安期 枣。”
词语解释:红枣  拼音:hóng zǎo
鲜枣的干制品。大致分为大枣和小枣两类。皮色红艳,肉甜质糯,为我国传统的调理与滋补品。 前蜀 贯休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诗:“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 贺敬之 《枣儿红》诗:“大队的八路军开步走,大把的红枣塞进手。”
词语解释:大枣  拼音:dà zǎo
俗称红枣。味甘,供食用,亦入药。《尔雅·释木》:“洗,大枣。” 郭璞 注:“今 河东 猗氏县 出大枣,子如鸡卵。”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枣》﹝集解﹞引 寇宗奭 曰:“大枣先 青州 ,次 晋州 ,皆可晒曝入药,益脾胃。餘者只可充食用耳。”
词语解释:酸枣  拼音:suān zǎo
木名。也称棘。枝上有刺。叶长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较枣小,味酸。主产于我国北部,常野生成丛莽。种子用为养心安神药。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孟子·告子上》“养其樲棘” 汉 赵岐 注:“樲棘,小棘;所谓酸枣也。” 唐 李白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老舍 《柳家大院》:“我也卖过酸枣、落花生什么的,那可是先前的事了。”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酸枣》
词语解释:扑枣  拼音:pū zǎo
击落枣子。 唐 杜甫 《又呈吴郎》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后以指对邻居宽容之典。 清 吴伟业 《松鼠》诗:“扑枣听邻家,搔瓜任边邑。”
词语解释:咒枣  拼音:zhòu zǎo
旧时道士、方士等对枣念咒,谓能用以祛邪治病。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明真王真人》:“﹝ 王妙坚 ﹞居常以符水呪枣等术行乞村落。”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三折:“遇一道人,乃 虚靖天师 ,覰贫道有仙风道骨,传授呪枣之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枣》﹝附方﹞引《岣嵝神书》:“呪枣治疟:执枣一枚,呪曰:‘吾有枣一枚,一心归大道……’念七遍,吹枣上,与病人食之,即愈。”
词语解释:盐官枣  拼音:yán guān zǎo
枣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果蓏·枣》:“《万历杭州府志》:‘盐官枣,今俗呼羊冠枣。’”
词语解释:白枣  拼音:bái zǎo
枣子的一种。其子白乃熟,故名。《尔雅·释木》:“櫅,白枣。” 郭璞 注:“即今枣子白熟。” 宋 陆游 《建州绝无芡意颇思之戏作》诗:“ 建安 城里西风冷,白枣堆盘看却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枣》﹝集解﹞引 苏颂 曰:“櫅,白枣也,子白乃熟。” 章炳麟 《新方言·释植物》:“今自 徽州 以东至於 江 南 浙江 ,皆谓白枣为白朴。”
词语解释:锓枣  拼音:qǐn zǎo
刻板印刷。书板多用枣木,故称。 宋 王迈 《钱方言岩仲之泰尉尤溪》诗:“及瓜上日相催迫,鋟枣通宵细校讐。”
词语解释:京枣  拼音:jīng zǎo
大枣。《水浒传》第四五回:“押司週年,无甚罕物相送:些少掛麵,几包京枣。”
词语解释:嗜枣  拼音:shì zǎo
《孟子·尽心下》:“ 曾晳 嗜羊枣,而 曾子 不忍食羊枣。” 北齐 刘昼 《新论·言菀》:“ 文王 嗜胆, 曾晳 嗜枣。胆苦枣酸,与众异也。”后用以指特殊的嗜好。 清 方文 《送姚若侯计偕》诗之一:“握椒吾最赏,嗜枣尔何奇。”
词语解释:脯枣  拼音:fǔ zǎo
干肉和枣类果品。《史记·孝武本纪》:“今陛下可为观,如 緱氏城 ,置脯枣,神人宜可致。”
词语解释:良枣  拼音:liáng zǎo
大枣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大枣》
词语解释:重枣  拼音:zhòng zǎo
深暗红色的枣子。常用以形容人的脸色。 宋 无名氏 《百宝总珍集·江猪牙》:“江猪犹如重枣色,象牙粗细有两般。”《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面色深如重枣,眼中光射流星。”《三国演义》第一回:“﹝ 关羽 ﹞面如重枣。”
词语解释:金枣  拼音:jīn zǎo
指古人入殓时塞于耳鼻等处的枣形黄金。 北周 庾信 《周冠车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铭》:“金枣长含,银蚕永送。” 倪璠 注引《抱朴子》:“ 吴景帝 时,戍将於 广陵 掘诸冢,取版以治城。发一大冢,从死人怀中透出堕地,两耳及鼻孔中皆有黄金,如枣许大。此则骸骨有假物而不朽之効也。”
词语解释:仲思枣  拼音:zhòng sī zǎo
枣的一种,又名仙枣。相传 北齐 时仙人 仲思 得此枣种之,故名。《太平御览》卷九六五引 唐 杜宝 《大业拾遗录》:“二年八月, 信都 献仲思枣四百枚,枣长四寸,五寸围,紫色细文,文縐核肥,有味,胜於青州枣。 北齐 时有仙人 仲思 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仲思枣》﹝释名﹞:“仙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仲思枣》﹝集解﹞引 宋 马志 曰:“仲思枣形如大枣。长一二寸,正紫色,细文小核,味甘。”
词语解释:仙枣  拼音:xiān zǎo
仲思枣的别名。传说 北齐 时有仙人 仲思 得此枣种之,因名仙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仲思枣》:“按 杜宝 《大业拾遗记》云, 隋 时 信都郡 献仲思枣,长四寸,围五寸,肉肥核小有味,胜于青州枣,亦名仙枣。观此,则《广志》之西王母枣、谷城紫枣,皆此类也。”
词语解释:仙人枣  拼音:xiān rén zǎo
枣实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建春门》:“ 景阳山 南,有 百果园 ……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鍼,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 崑崙山 ,一曰西王母枣。”仙,一本作“ 僊 ”。
词语解释:乌枣  拼音:wū zǎo
烟熏的枣
∶成黑色的加工过的枣
词语解释:乐毅枣  拼音:lè yì zǎo
见“ 乐氏枣 ”。
词语解释:乐氏枣  拼音:yuè shì zǎo
山东省 所产的一种名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 青州 有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 乐毅 破 齐 时,从 燕 齎来所种也。’”亦称“ 乐毅枣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乐毅枣》:“乐毅枣,产吾乡,大倍常枣,云是 乐毅 伐 齐 所遗种也。”
词语解释:乐氏枣  拼音:yuè shì zǎo
山东省 所产的一种名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 青州 有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 乐毅 破 齐 时,从 燕 齎来所种也。’”亦称“ 乐毅枣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乐毅枣》:“乐毅枣,产吾乡,大倍常枣,云是 乐毅 伐 齐 所遗种也。”
词语解释:胶枣  拼音:jiāo zǎo
蒸熟的枣。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盘卖乾菓子,乃旋炒银杏、栗子、 河 北鹅梨、梨条、梨乾、梨肉、胶枣……之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枣》:“煮熟榨出者为枣膏,亦曰枣瓤;蒸熟者为胶枣。”
词语解释:吃黑枣  拼音:chī hēi zǎo
比喻挨枪弹。 老舍 《上任》:“反动派要是请吃‘黑枣’可也先请他。”《张天翼》路:“‘请 昌大爷 吃黑枣子’…… 昌大爷 脑袋上开了花。”
词语解释:软枣  拼音:ruǎn zǎo
(1).柿的一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柹》﹝集解﹞引 苏颂 曰:“又有一种小柹,谓之软枣,俗呼为牛嬭柹。”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七月·时品》:“其羊枣黑色,俗呼为软枣,即丁香柿也。”
(2).枣的一种。 清 高士奇 《天禄识馀·檽枣》:“软枣, 瀋阳 所产,味甘而软,去皮蜜饯,充贡,非丁香柿也。”
词语解释:蜜枣  拼音:mì zǎo
蜜渍的枣。《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 邹太爷 藏好当票,用手巾包好钱,一走走到稻香村,想买一斤蜜枣、一盒子山查糕,好去送礼。”
词语解释:千年枣  拼音:qiān nián zǎo
果名。无漏子的别名。《周书·异域传下·波斯》:“又出……千年枣、香附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千年枣、万岁枣……千年万岁,言其树性耐久也。”
词语解释:交梨火枣  拼音:jiāo lí huǒ zǎo
道教所称的仙果。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於金丹也。” 唐 罗隐 《第五将军于馀杭天柱宫入道因题寄》诗:“交梨火枣味何如?闻説 苕川 已下车。” 宋 王逵 《蠡海集·鬼神》:“ 老氏 之言交梨火枣者,盖梨乃春花秋熟,外苍内白,虽雪梨亦微苍,故曰交梨,有金木交互之义。枣,味甘而色赤为阳,有阳土生物之义,故曰火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道士袖裡摸出大梨一颗,大枣数枚,与 自实 道:‘你认得这东西么?此交梨火枣也。你吃了下去,不惟免了飢渴,兼可晓得过去之事。’” 清 李渔 《蜃中楼·试术》:“交梨未剪,火枣如拳。”
词语解释:乳枣  拼音:rǔ zǎo
枣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中:“被 行者 手中旋数下,孩儿化成一枝乳枣,当时吞入口中。后归东土 唐 朝,遂吐出于 西川 。至今此地中生人参是也。”
词语解释:让梨觅枣
比喻兄弟间的手足情爱
词语解释:马枣  拼音:mǎ zǎo
方言。大枣。
词语解释:鬓枣  拼音:bìn zǎo
亦作“髩枣”。 古代妇女发具之一。形如枣核,因以名之。 唐 宇文氏 《妆台记》:“ 梁简文 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拨者,捩开也。妇女理鬟用拨,以木为之,形如枣核,两头尖尖,可二寸长,以漆光泽,用以鬆髩,名曰髩枣。”
词语解释:檽枣  拼音:nòu zǎo
即君迁子。现在柿属的一种原始栽培种。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近者 石晋 朝 赵令公 莹 家,庭有檽枣树,婆娑异常,四远俱见。” 明 杨慎 《艺林伐山·檽枣》:“檽枣,俗作软枣,一名牛嬭柿,一名丁香柿…… 蜀 中製扇,以此果榨油染纸为之。”
词语解释:橪枣  拼音:rǎn zǎo
即酸枣。《淮南子·兵略训》:“伐橪枣而为矜,周锥凿而为刃。” 高诱 注:“橪枣,酸枣也。”
词语解释:椰枣  拼音:yē zǎo
即海枣。参见“ 海枣 ”。
词语解释:海枣  拼音:hǎi zǎo
(1).传说中的果名。典出《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三》:“ 景公 谓 晏子 曰:‘ 东海 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 晏子 对曰:‘昔者 秦繆公 乘龙舟而理天下,以黄布裹烝枣,至 东海 而捐其布,彼黄布,故水赤;烝枣,故华而不实’。公曰:‘吾详问子,何为对?’ 晏子 对曰:‘ 婴 闻之,详问者,亦详对之也’。”后喻虚妄不实的事物。《文选·陆倕〈新刻漏铭〉》:“譬彼春华,同夫海枣。” 李善 注:“海枣,譬其无实。”《北齐书·文苑传·樊逊》:“ 淮南 成道,犬吠云中, 子乔 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説,海枣之谈,求之如係风,学之如捕影。”
(2).海棕树。亦指这种树所结的果实。其果实又名波斯枣、海枣。因来自海外,故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下:“海枣树身无闲枝,直耸三四丈,而树顶四面共生十餘枝,叶如栟櫚,五年一实,实甚大,如杯盌,核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其味极甘美, 安邑 御枣无以加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千年枣、万年枣、海枣、波斯枣,番枣、金果,木名海椶,凤尾蕉。无漏子名义未详。千年、万岁,言其树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种自外国来也。”
词语解释:黑枣  拼音:hēi zǎo
(1).神话中的仙枣。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黑枣者,其树百寻,实长二尺,核细而柔,百年一熟。”
(2).落叶乔木。叶子椭圆形。花暗红色或绿白色。果实球形或椭圆形,黄色,贮藏一个时期后变成黑褐色,可以吃,味甜。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西游记》第七三回:“又将两个黑枣儿做一个茶钟。”《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又包了些黑枣青饼之类,叫他带回。”
(3).比喻子弹。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二章:“这小子儿啦,还费这个劲干吗?赏给他一颗黑枣多干脆。”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一章:“‘再动就请你吃黑枣!’说的人把手枪抵着他的腰。”
词语解释:鹘仑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宋 朱熹 《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説箇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鶻崙吞枣。”参见“ 囫圇吞枣 ”。
词语解释: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把枣子整个吞下。多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 元 吴昌龄 《二郎收猪八戒》第一折:“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蹺蹊,我这里囫圇吞个枣不知酸淡。” 茅盾 《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囫囵吞枣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词语解释:三更枣  拼音:sān gēng zǎo
“三更早”的隐语。禅宗六祖 惠能 求道于五祖 弘忍 ,一日,五祖潜至碓坊,见 惠能 腰石舂米,乃问:“米熟也未?” 惠能 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 会祖意,三鼓入室,五祖为说《金刚经》,遂传衣钵,命为六代祖。事见《坛经·行由品》。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原来那诗句儿里包笼着三更枣,简帖儿里伏着九里山。” 王季思 注引 闵遇五 曰:“六祖 黄梅 园传法时,五祖与粳米三粒,枣一枚。六祖悟曰:‘师令我三更早来也。’”按: 黄梅 ,即五祖 弘忍 。 明 汪廷讷 《狮吼记·住锡》:“一从传得三更枣,何处能容半点尘。”
词语解释:龙枣  拼音:lóng zǎo
泽兰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泽兰》
词语解释:醉枣  拼音:zuì zǎo
用酒泡过的枣,有酒香味。也叫“酒枣”
词语解释:酒枣  拼音:jiǔ zǎo
醉枣
词语解释:棘枣  拼音:jí zǎo
酸枣;酸枣树。《淮南子·兵略训》:“伐棘枣而为矜,周锥凿而为刃。” 高诱 注:“棘枣,酸枣也。”
词语解释:梬枣  拼音:yǐng zǎo
果木名。柿子的原始栽培种。也叫软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梬枣杨梅,樱桃蒲陶。”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梬枣似柿。” 汉 张衡 《南都赋》:“梬枣若留,穰橙邓橘。”
词语解释:浑抡吞枣  拼音:hún lún tūn zǎo
见“ 浑沦吞枣 ”。
词语解释:浑沦吞枣  拼音:hún lún tūn zǎo
整个地吞下枣子。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朱子语类》卷一二四:“今学者有几箇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亦作“ 浑抡吞枣 ”。 元 耶律楚材 《〈心经宗说〉后序》:“嗟见浑抡吞枣,只管诵持。”
词语解释:海枣  拼音:hǎi zǎo
(1).传说中的果名。典出《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三》:“ 景公 谓 晏子 曰:‘ 东海 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 晏子 对曰:‘昔者 秦繆公 乘龙舟而理天下,以黄布裹烝枣,至 东海 而捐其布,彼黄布,故水赤;烝枣,故华而不实’。公曰:‘吾详问子,何为对?’ 晏子 对曰:‘ 婴 闻之,详问者,亦详对之也’。”后喻虚妄不实的事物。《文选·陆倕〈新刻漏铭〉》:“譬彼春华,同夫海枣。” 李善 注:“海枣,譬其无实。”《北齐书·文苑传·樊逊》:“ 淮南 成道,犬吠云中, 子乔 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説,海枣之谈,求之如係风,学之如捕影。”
(2).海棕树。亦指这种树所结的果实。其果实又名波斯枣、海枣。因来自海外,故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下:“海枣树身无闲枝,直耸三四丈,而树顶四面共生十餘枝,叶如栟櫚,五年一实,实甚大,如杯盌,核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其味极甘美, 安邑 御枣无以加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千年枣、万年枣、海枣、波斯枣,番枣、金果,木名海椶,凤尾蕉。无漏子名义未详。千年、万岁,言其树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种自外国来也。”
词语解释:巨枣  拼音:jù zǎo
传说中仙人所食之大枣。《史记·封禅书》:“臣尝游海上,见 安期生 。 安期生 食巨枣,大如瓜。” 谭作民 《噩梦》诗:“巨枣不实空开花, 徐福 至今他人父。”
词语解释:浑沦吞枣  拼音:hún lún tūn zǎo
整个地吞下枣子。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朱子语类》卷一二四:“今学者有几箇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亦作“ 浑抡吞枣 ”。 元 耶律楚材 《〈心经宗说〉后序》:“嗟见浑抡吞枣,只管诵持。”
词语解释:番枣  拼音:fān zǎo
无漏子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
词语解释:牙枣  拼音:yá zǎo
枣的一种。其形尖长似牙。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秋》:“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枣》﹝集解﹞引 寇宗奭 曰:“又有牙枣,先众枣熟,亦甘美,微酸而尖长。”
词语解释:灵枣  拼音:líng zǎo
(1).犹仙枣。 南朝 齐 谢朓 《谢隋王赐紫梨启》:“将恐帝臺妙棠, 安期 灵枣,不得孤擅玉盘,独甘仙席。” 南朝 梁 庾肩吾 《谢赉梨启》:“事同灵枣,有愿还年;恐似仙桃,无因留核。”参见“ 安期枣 ”。
(2).枣的一种。形大而甜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秋》:“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 青州 枣、 亳州 枣。”
词语解释:安期枣  拼音:ān qī zǎo
传说中的仙果名。《史记·封禅书》:“臣尝游海上,见 安期生 , 安期生 食巨枣大如瓜。”后因有“安期枣”之称。 唐 元稹 《和乐天赠吴丹》诗:“冥搜 方朔 桃,结念 安期 枣。” 清 方文 《奉酬范质公司马》诗:“东风柔櫓别江沙,送我 安期 枣似瓜。” 郭沫若 《董老行》:“传食共分 秦侯 瓜,延年自有 安期 枣。”
词语解释:波斯枣  拼音:bō sī zǎo
海枣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参见“ 海枣 ”。
词语解释:海枣  拼音:hǎi zǎo
(1).传说中的果名。典出《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三》:“ 景公 谓 晏子 曰:‘ 东海 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 晏子 对曰:‘昔者 秦繆公 乘龙舟而理天下,以黄布裹烝枣,至 东海 而捐其布,彼黄布,故水赤;烝枣,故华而不实’。公曰:‘吾详问子,何为对?’ 晏子 对曰:‘ 婴 闻之,详问者,亦详对之也’。”后喻虚妄不实的事物。《文选·陆倕〈新刻漏铭〉》:“譬彼春华,同夫海枣。” 李善 注:“海枣,譬其无实。”《北齐书·文苑传·樊逊》:“ 淮南 成道,犬吠云中, 子乔 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説,海枣之谈,求之如係风,学之如捕影。”
(2).海棕树。亦指这种树所结的果实。其果实又名波斯枣、海枣。因来自海外,故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下:“海枣树身无闲枝,直耸三四丈,而树顶四面共生十餘枝,叶如栟櫚,五年一实,实甚大,如杯盌,核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其味极甘美, 安邑 御枣无以加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千年枣、万年枣、海枣、波斯枣,番枣、金果,木名海椶,凤尾蕉。无漏子名义未详。千年、万岁,言其树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种自外国来也。”
词语解释:推梨让枣  拼音:tuī lí ràng zǎo
汉 末 孔融 兄弟七人, 融 居第六,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 融 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道:“我小儿,法当取小者。”见《后汉书·孔融传》 李贤 注。又 南朝 梁 王泰 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皆竞取, 泰 独不取。问之,答道:“不取,自当得赐。”见《梁书·王泰传》。后因以“推梨让枣”谓兄弟友爱。《资治通鉴·唐高宗上元元年》:“二王春秋尚少,志趣未定,当推梨让枣,相亲如一。”
词语解释:枵枣  拼音:xiāo zǎo
无核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乐毅枣》:“今 青城县 产无核枣,一名虚中,即《西京杂记》之枵枣也。”
词语解释:拐枣  拼音:guǎi zǎo
①落叶乔木,叶子卵形或卵圆形,花淡黄绿色,果实近球形,果柄肥厚弯曲,肉质,红褐色,味甜,可以吃。种子扁圆形。果柄、种子、树皮等均可入药。也叫枳椇(zhǐjǔ)、鸡爪树。②这种植物的果实和果柄。
词语解释:弱枝枣  拼音:ruò zhī zǎo
枣名。《西京杂记》卷一:“初修 上林苑 ,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枣七:弱枝枣、玉门枣、棠枣、青华枣、梬枣、赤心枣、西王枣。”《文选·潘岳〈闲居赋〉》:“ 周文 弱枝之枣, 房陵 朱仲 之李。” 李周翰 注:“ 周文王 时,有弱枝枣树,味甚美。”
词语解释:沙枣  拼音:shā zǎo
落叶小乔木。幼枝银白色,老枝栗褐色,叶长圆状披针形,花白色,有香味,果实椭圆形。生长在沙地,耐旱耐寒,是沙荒造林的主要植物,果实可食,嫩叶可作饲料。又名桂香柳。亦称这种植物的果实。
词语解释:昌歜羊枣  拼音:chāng chù yáng zǎo
据传 周文王 嗜昌歜, 春秋 鲁 曾点 嗜羊枣。后以“昌歜羊枣”指人所偏好之物。 宋 苏轼 《答李端叔书》:“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詰其所以然者。”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 蔡邕 祕弗视人, 葛洪 赞弗容口, 刘子玄 槌提 班马 不遗餘力,而独尊信是书,三子皆鸿生硕彦,目无古今,乃昌歜羊枣,异代同心,何哉?”
词语解释: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把枣子整个吞下。多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 元 吴昌龄 《二郎收猪八戒》第一折:“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蹺蹊,我这里囫圇吞个枣不知酸淡。” 茅盾 《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囫囵吞枣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词语解释:羊矢枣  拼音:yáng shǐ zǎo
见“ 羊枣 ”。
词语解释:羊枣  拼音:yáng zǎo
亦称“ 羊矢枣 ”。 果名。君迁子之实,长椭圆形,初生色黄,熟则黑,似羊矢,俗称“羊矢枣”。《孟子·尽心下》:“ 曾晳 嗜羊枣,而 曾 子不忍食羊枣。”《尔雅·释木》:“遵,羊枣。” 郭璞 注:“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下·调饮啜》:“ 曾晳 睹羊枣而不得嚥, 曹劌 鄙肉食而偏与谋。”
词语解释:肉枣  拼音:ròu zǎo
山茱萸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山茱萸》:“《本经》一名蜀酸枣,今人呼为肉枣,皆象形也。”
词语解释:缨络枣  拼音:yīng luò zǎo
枣名。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七月·时品》:“都门枣品极多,大而长圆者为缨络枣。”
词语解释:焦枣  拼音:jiāo zǎo
一种经过烤炙的枣。《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礼单内﹞其餘便是……耿饼、焦枣儿、巴鱼子、盐砖。”
词语解释:嫁枣  拼音:jià zǎo
用斧背在枣树基部或分枝处环周捶打,使枝干韧皮受损,阻止其地上部分养分向下输送,以促进其开花,提高座果率。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駮椎之,名曰‘嫁枣’。”
词语解释:猴枣  拼音:hóu zǎo
(1).柿的一种。实小簇生。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柹》
(2).中药名。为猕猴等胆囊的结石。呈椭圆形,略似小枣。表面青铜色或墨绿色,平滑而有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