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人材 拼音:rén cái
(1).人的才能。《淮南子·主术训》:“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则人材不足任,明也。” 宋 叶适 《庐州钱公墓誌铭》:“太子熟看,人材须用方见。和亲久,材无所施,更无事,当遂委靡。” 清 吴敏树 《书谢御史》序:“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时所重者独官禄耳。”
(2).有才能的人。《诗·小雅·菁菁者莪》序:“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承人主之志,广引人材,进诸朝廷者,此宰相之事也。”《明史·太祖纪一》:“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3).姿色;容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俗云:三分人材,七分粧饰。此为中人以下者言之也。”《红楼梦》第二一回:“二年前,他父亲给他娶了个媳妇,今年才二十岁,也有几分人材。” 老舍 《茶馆》第三幕:“ 王掌柜 ,看我给你找来的小宝贝怎样?人材、岁数、打扮、经验,样样出色。”词语解释:诗材 拼音:shī cái
(1).诗的素材。 宋 陆游 《冬夜吟》:“造物有意娱诗人,供与诗材次第新。” 清 厉鹗 《〈绿杉野屋集〉序》:“诗材富,而意以为匠,神以为斤,则大篇短章,均擅其胜。”
(2).诗才。 元 吴莱 《题〈永嘉唐氏清节处士卷〉》诗:“晴窓抚卷尽达者,秃笔落纸谁诗材。”词语解释:不材 拼音:bù cái
(1).不成材;无用。《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成玄英 疏:“不材无用,故终其天年。” 唐 白居易 《蟠木谣》:“尔既不材,吾亦不材,胡为乎人间徘徊?” 清 赵翼 《老柳枝叶特茂诗以张之》:“残躯漫此半死桐,寿相端推不材木。”
(2).喻才能平庸。《国语·鲁语下》:“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嚮义,劳也。” 韦昭 注:“不材,器能少也。”《汉书·张汤传》:“﹝ 霍光 ﹞由是贤 千秋 ,以 禹 为不材。” 宋 秦观 《人材策》:“寡闻见,暗机会,乖物理,昧人情,执百有司之事,无一施而可,此不材者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官无不材则国楨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
(3).自谦之辞,犹不才。《史记·吴太伯世家》:“ 札 ( 季札 )虽不材,愿附於 子臧 之义。” 清 龚自珍 《秋心》诗之二:“息筮一官来闕下,众中俯仰不材身。”词语解释:翘材 拼音:qiáo cái
(1).特出的才能。亦指才能特出之士。 宋 曾巩 《使相制》:“某精虑造微,翘材絶众。” 宋 叶适 《宜兴县修学记》:“今夫邑之翘材颖质,将进于道,必约以性。”
(2).“翘材馆”的省称。 宋 陈师道 《送王定国通判河南》诗:“ 翘材 必定延 枚叟 , 宣室 终须记 贾生 。”参见“ 翘馆 ”。
词语解释:翘馆 拼音:qiào guǎn
汉 公孙弘 为宰相,设翘材馆,以罗致天下人才。见《西京杂记》卷四。后因以“翘馆”谓招致才学颖异之士的馆舍。 宋 沉辽 《七言奉寄三衢赵少师》:“昔年翘馆青衫客,非佛非仙江水东。”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 廖莹中 ﹞尝为大府丞,知 集州 ,皆以在翘馆不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 世宗 方喜祥瑞,争以表疏称贺博宠,收取词客充翘馆。”词语解释:栋梁材 拼音:dòng liáng cái
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料。比喻堪当大任的人材。 唐 杜甫 《双枫浦》诗:“自惊衰谢力,不道栋梁材。浪足浮纱帽,皮须截锦苔。”《三国演义》第十九回:“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江西 某太守将伐古树,有客题诗於树云:‘遥知此去栋梁材,无復清荫覆緑苔。’”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二:“我们对于青年应该让他们自由发展,就像培植树木一样,只要充分给予以阳光和养分,免受风害虫灾,它自会成为栋梁之材。”词语解释:散材 拼音:sàn cái
无用之木。常比喻不为世所用之人。 唐 施肩吾 《玩手植松》诗:“今日散材遮不得,看看气色欲凌云。” 宋 苏轼 《东山浮金堂戏作》诗:“我子乃散材,有如木轮囷。” 明 唐顺之 《提督军务兼巡抚谢表》:“樗櫟散材,策非韜虎。”参见“ 散木 ”。
词语解释:散木 拼音:sàn mù
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庄子·人间世》:“ 匠石 之齐,至於 曲辕 ,见櫟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北周 庾信 《奉和法筵应诏》:“覊臣从散木,何以预中天?” 唐 戴叔伦 《酬赠张众甫》诗:“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之二:“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词语解释:奇材 拼音:qí cái
见“ 奇才 ”。
词语解释:奇才 拼音:qí cái
(1).异常的才能。《史记·商君列传》:“ 公孙鞅 ,年虽少,有奇才。”
(2).亦作“ 奇材 ”。才能非常之人;才能出众之人。《淮南子·主术训》:“夫释职事而听非誉,弃公劳而用朋党,则奇材佻长而干次。” 高诱 注:“奇材,非常之材。” 章炳麟 《辨诗》:“非奇材剑客,则命世之将帅也。”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你无疑的是个奇才,古今来没有人能比得上你。”词语解释:良材 拼音:liáng cái
(1).优质木材。《荀子·宥坐》:“ 孔子 曰:‘太庙之堂,亦尝有説,官致良工,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
(2).喻优秀的人才。《左传·哀公十七年》:“初, 子仲 将以 杞姒 之子 非我 为子, 麇 曰:‘必立伯也,是良材。’ 子仲 怒,弗从。”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翼》诗:“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唐 骆宾王 《灵泉颂》:“所耻者殁而无称,所贵者存乎不朽,徒怀美志,未遇良材。”词语解释:高材 拼音:gāo cái
见“ 高才 ”。
词语解释:高才 拼音:gāo cái
亦作“ 高材 ”。
(1).才智过人。《汉书·宣帝纪》:“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然则高才而无贵仕,饕餮而居大位,自古所叹,焉独 公明 而已哉!” 明 李东阳 《〈东泷遗稿〉序》:“盖先生始以经学魁天下,名翰林,高才博识,肆为丰溢奔放之辞。” 清 姚鼐 《朱竹君先生家传》:“先生与 伯思 皆高才耽酒。”
(2).指才智过人者。《孔丛子·答问》:“夫圣人者,诚高材美称也。” 唐 黄滔 《和吴学士对春雪献韦令公次韵》:“高才兴咏处,真宰答殊功。” 梁启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五:“亦以其公司之大,能备各种之资料,能吸集多数之高才,故惊天动地之新製,往往而见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三:“不过,像你这样的高才,我是没有资格教你的。”词语解释:长材 拼音:cháng cái
(1).高大的优质材木。 唐 上官逊 《松柏有心赋》:“大厦方构,长材是求。”
(2).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唐 元稹 《授李愿检校司空宣武军节度使制》:“朕以 浚 郊重地,尤藉长材,俾为司空,以表东夏,持我邦宪,用清尔人。”一本作“ 良材 ”。
(3).比喻出众的才能。《明史·卢象昇传》:“虽有长材,从何展布。”词语解释:仙材 拼音:xiān cái
非凡的资质。 宋 柳永 《洞仙歌》词:“恣雅态,明眸回美盼,同心綰。算国艳仙材,翻恨相逢晚。”词语解释:楚材 拼音:chǔ cái
亦作“ 楚才 ”。 楚 地的人才。亦泛指南方的人才。 唐 骆宾王 《狱中书情通简知己》诗:“昔岁逢 杨意 ,观光贵 楚 材。”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之四:“ 秦 收 郑 渠成, 晋 得 楚 材多。” 清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众妙·指数下》:“ 楚 才自 胡君信 承诺 、 顾赤方 景星 而外,仅见此人。”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干戈扰扰滋瓜蔓,岁月因循累 楚 材。”参见“ 楚材晋用 ”。
词语解释:楚材晋用 拼音:chǔ cái jìn yòng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声子 通使於 晋 ,还如 楚 。令尹 子木 与之语,问 晋 故焉,且曰:‘ 晋 大夫与 楚 孰贤?’对曰:‘ 晋 卿不如 楚 ,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 楚 往也。虽 楚 有材, 晋 实用之。’”后因以“ 楚 材 晋 用”指引用别国人才或自己的人才外流为别人所用。《周书·儒林传·沉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 梁 。 高祖 优詔答之曰:‘……不忘恋本,深足嘉尚,而 楚 材 晋 用,岂无先哲。’” 清 钱谦益 《光禄大夫铁山王公墓志铭》:“ 楚 材 晋 用,国士所以长嗟; 秦 智 虞 愚,贤哲为之永叹。” 郑观应 《盛世危言·游历》:“果如此讲求研练,十年以后, 中国 内外文武人才皆当辈出,决不致有乏才之患,亦何庸 楚 材 晋 用,僱募洋师。”词语解释:英材 拼音:yīng cái
犹英才。出众的才智;具有出众才智的人。 唐 颜真卿 《赠裴将军》诗:“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 唐 柳宗元 《梓人传》:“不衒能,不矜名……日与天下之英材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宋 秦观 《官制上》:“馆阁者图书之府,长育英材之地也。”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我只望你的遗风长存,化育无数后继之英材。”词语解释:身材 拼音:shēn cái
(1).指才能。 汉 刘向 《说苑·善说》:“臣之所能令悲者,有先贵而后贱,先富而后贫者也。不若身材高妙,适遭暴乱无道之主,妄加不道之理焉。”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刚正》:“某无身材,但守公直。”
(2).指身体的高矮和胖瘦。 唐 寒山 《诗》之十九:“手笔太纵横,身材极瓌瑋。”《水浒传》第三八回:“ 李逵 看那人时,六尺五六身材,三十二三年纪。”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呼韩邪 高高身材,面如秋月。”词语解释:众材
1.各种材木。《文选·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诗》:“崐山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李善 注引《慎子》:“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 宋 陈景沂 《全芳备祖·木部·石楠》:“大朴既一剖,众材争万殊。”
2.各种人才。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自序》:“序门人以为四科,汎论众材以辨三等。”词语解释:大材 拼音:dà cái
(1).出众的才能。《汉书·平帝纪》:“今士厉精乡进,不以小疵妨大材。”
(2).指才能出众的人。 明 吴承恩 《赠裴鹤洲晋列卿兼逢初度歌》:“共庆朝家得大材,寧夸匠石成奇遇。” 孙犁 《澹定集·答吴泰昌问》:“如果在我菲薄的才能之后,出现大材……我就更感到高兴了。”词语解释:抡材 拼音:lún cái
(1).选择材木。《周礼·地官·山虞》:“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南二里,坞将尽,闻伐木声,则抡材取薪者,从其南渐北焉。”
(2).见“ 抡才 ”。
词语解释:抡才 拼音:lún cái
亦作“ 抡材 ”。 选拔人才。 唐 刘禹锡 《史公神道碑》:“ 元和 中,太尉 愬 为 魏 帅,下令抡才于辕门。”《旧唐书·刘迺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赵忠定抡才》:“此先公抡才报国之一端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惟改柱张絃,抡才访道。” 清 钱谦益 《祭赵端肃公文》:“今我衔命,抡材於 浙 。” 清 沉起凤 《谐铎·苏三》:“吾宁识英雄於 孙山 之外,不敢向及第花下抡才矣。”词语解释:非材 拼音:fēi cái
无能;不才。多用为谦词。《汉书·哀帝纪》:“皇天降非材之佑。”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哀帝 自言不材,天降之佑。” 明 宋濂 《郑景彝传》:“后十五年, 濂 以非材来继 吴公 。” 清 曾国藩 《诰封光禄大夫曾府君墓志》:“小子非材,微府君厚泽,曷克成立,以蒙兹光显。”词语解释:美材 拼音:měi cái
(1).优良的木材。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或以嘉名取宠,或以美材见珍。”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诗序:“美材取於既成,硕果食於方熟。”
(2).不凡的资质。《韩非子·奸劫弑臣》:“人主无法术以御其臣,虽长年而美材,大臣犹将得势擅事主断,而各为其私急。”《韩诗外传》卷六:“美材也而不闻君子之道、隐小物以害大物者,灾必及身矣。”词语解释:栋材 拼音:dòng cái
栋梁材。 明 陈子龙 《祭张中丞文》:“令子二妙,国之栋材,却虏铭功, 麟阁 方开。”词语解释:论材 拼音:lùn cái
选择人材。论,通“ 抡 ”。《管子·君臣上》:“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管子·君臣上》:“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词语解释:酒材 拼音:jiǔ cái
酿酒的材料,如米、曲糵等。《周礼·天官·酒正》:“酒正以式灋授酒材。”《淮南子·时则训》“秫稻必齐,麴糵必时” 汉 高诱 注:“秫、稻、麴糵,酒材也。” 金 元好问 《玉溪》诗:“酒材已办须君酿,要及西风入钓舟。”词语解释:凡材 拼音:fán cái
(1).平常的木材或树木。《宋书·礼志五》:“散木凡材,皆可入用。” 明 陈恭尹 《南海神祠古木绵花歌》:“ 祝融 帝子天人杰,凡材不敢宫前列。挺生奇树号木绵,特立南州持絳节。”
(2).指平庸的人;凡人。 宋 陆游 《贺礼部曾侍郎启》:“盖道由时而升降,官以人而重轻,苟凡材非据於其间,则旧章何恃而不废?” 明 李东阳 《晓发蕲州》诗:“江湖苦留滞,游宦耻凡材。” 清 孙枝蔚 《夜睡偶觉双眸忽烂然尽见一室中物喜纪二绝》之二:“一室何期成不夜,凡材焉敢想登仙?”词语解释:异材 拼音:yì cái
亦作“异材”。
(1).有特殊用途的木料或材料。《庄子·人间世》:“ 子綦 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槨。” 唐 姚合 《奉和四松》:“日月滋佳色,烟霄长异材。”
(2).特出才能。《汉书·元后传》:“ 刘向 少子 歆 通达有异材。” 宋 苏轼 《贺新运使张大夫启》:“伏惟某官,早以异材著闻美绩。” 邹韬奋 《办事上需要的几个条件》:“此则具有超卓思想的异材,发展事业的柱石,不仅能不负所托而已。”
(3).指有特出才能的人。 清 曾国藩 《〈国朝先正事略〉序》:“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词语解释:遗材 拼音:yí cái
(1).剩下的材料。 汉 王充 《论衡·幸偶》:“长数仞之竹,大连抱之木,工技之人裁而用之,或成器而见举持,或遗材而遭废弃。”
(2).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材。 唐 元结 《题孟中丞茅阁》诗:“公欲举遗材,如此佳木歟?” 宋 曾慥 《高斋漫录》:“人主燕閒时,於其等辈广访备闻,然后博记而审察之,天下无遗材矣。”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奶口》:“惧有遗材而博求之,凡以重储养耳。”
(3).遗才。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笑柄·出题》:“ 李沧云 先生为 河南 学政,乡试前考遗材,士子恐不取,輙欲夤缘以期必得,谓之买科举。”参见“ 遗才 ”。
词语解释:遗才 拼音:yí cái
(1).谓荐举、科举遗漏人才;埋没人才。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举不遗才,进各异方。” 唐 贾岛 《送沉秀才下第东归》诗:“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谁遣文章太惊俗,何缘场屋不遗才。”
(2).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才。《晋书·忠义传·嵇绍》:“尚书左僕射 裴頠 亦深器之,每曰:‘使 延祖 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復遗才矣。’” 唐 梁鍠 《天长节》诗:“愿持金殿镜,处处照遗才。” 宋 苏轼 《荐布衣陈师道状》:“﹝ 陈师道 ﹞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若将终身,苟非其人,义不往见,过壮未仕,实为遗才。”《宋史·选举志一》:“是年及 端拱 初,礼部试已,帝虑有遗才,取不中格者再试之,於是由再试得官者数百人。”
(3).秀才参加乡试,先要经过学道的科考录送,临时添补核准的,称为“遗才”。《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虽然免祸,却不放他科举,直至临场, 曹公 再三苦求,附一名於遗才之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明年,学使科试士,而公适薨, 桯 縗哀如子,未得与试。既离苫块, 四娘 赠以金,使趋入遗才籍。”词语解释:生材 拼音:shēng cái
(1).养植竹木。亦用以比喻培植人材。《周礼·地官·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九曰生材,十曰学艺。” 郑玄 注:“生材,养竹木者。” 金 元好问 《嘉议大夫王公神道碑》:“生材非难,获用为难;获用非难,尽其材为尤难。”
(2).新采伐的材木。《淮南子·人间训》:“木尚生,如涂其上必将挠。以生材任重涂,今虽成后必败。”
(3).指资质。 宋 曾巩 《册立皇太子制》:“咨尔某,生材之卓,絶伦拔类,覃訐岐嶷,成於自然;缉熙光明,不繇外奬。”词语解释:笛材 拼音:dí cái
用以制笛的材料。指笛竹。 宋 王安石 《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笛材平莹家故藏,砚璞坳清此新得。”词语解释:琴材 拼音:qín cái
制琴的木材,古多指桐。 唐 雍陶 《孤桐》诗:“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彫。”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古琴辨》:“有黄心梓,其理正类櫧木而极细,若作器用难朽,非琴材。”词语解释:药材 拼音:yào cái
指中草药的原料。亦泛称经过加工的丸散膏丹等药品。《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老病求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赵儼 ﹞忘持其常所服药, 雍州 闻之,乃追送杂药材数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至于这里的货物,只有木材、药材是办得的。” 孙犁 《〈善闇室纪年〉摘抄·在安国县》:“再过大药市、小药市,到处是黄芪味道,那时还都是人工切制的药材。”词语解释:天材 拼音:tiān cái
(1).天才。《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干高禖之前” 郑玄 注引《王居明堂礼》曰:“带以弓韣,礼之禖下,其子必得天材。” 唐 元稹 《酬孝甫见赠》诗之二:“ 杜甫 天材颇絶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五》:“先生( 陆象山 )精于説理,长于论事,惟其天材宏纵,横説竖説,逗尽底里,沛然不穷。”参见“ 天才 ”。
(2).天然的资源物产。《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宋 张载 《正蒙·乐器》:“九畴次叙:民资以生,莫先天材,故首曰五行。” 王夫之 注:“五行,天产之材以养民。”
(3).天然之质。 唐 戴叔伦 《酬赠张众甫》诗:“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
词语解释:天才 拼音:tiān cái
(1).天赋的才能;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三国志·蜀志·周群传》:“时州后部司马 蜀郡 张裕 亦晓占候,而天才过 羣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白》:“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三:“ 张南华 詹事,今之謫仙也。天才敏捷,诗具宿慧,兴到成篇,脱口而出,妥帖停匀。”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位天才的军事家象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
(2).指具有天赋的才能的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必有天才,拔羣出类,为将则闇与 孙武 吴起 同术,执政则悬得 管仲 子产 之教。”《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鲁迅 《花边文学·奇怪》:“世界上有许多事实,不看记载,是天才也想不到的。”
(3).天然的资质。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词语解释:全材 拼音:quán cái
(1).完美的、全能的材料。 明 刘基 《拟连珠》之八:“盖闻物无全材,适用为可。”
(2).在一定范围内,各方面都擅长的人才。 续范亭 《人类要求提高了》诗:“人类要求提高了,一技一艺莫自矜。自古虽说全材少,而今要你 马 列 精。”词语解释:贤材 拼音:xián cái
见“ 贤才 ”。
词语解释:贤才 拼音:xián cái
亦作“ 贤材 ”。 才智出众的人。《书·咸有一德》:“仕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论语·子路》:“ 仲弓 为 季氏 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刘宝楠 正义:“贤才,谓才之贤者。”《晋书·刘弘传》:“ 弘 乃给其田种粮食,擢其贤才,随资敍用。”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忠言有壅而未达,贤材有抑而未用。”《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令戒飭官吏,网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 章炳麟 《辨诗》:“至於哀窈窕,思贤材,言辞温厚,而蹈厉之气存焉。”词语解释:雄材 拼音:xióng cái
见“ 雄才 ”。
词语解释:雄才 拼音:xióng cái
亦作“ 雄材 ”。
(1).出众的才能。《后汉书·郑太孔融等传论》:“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彊,则皇器自移矣。” 唐 窦庠 《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诗:“雅论冰生水,雄材刃发硎。”《三国演义》第五回:“ 温侯 吕布 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 陈毅 《吟反攻形势》:“反攻形势见远略,动员羣众赖雄才。”
(2).指才能出众的人。 唐 杜甫 《冬到金华山观》诗:“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词语解释:弃材 拼音:qì cái
废材,无用之材。指物或人。 三国 魏 曹植 《当欲游南山行》:“大匠无弃材,船车用不均。” 晋 葛洪 《抱朴子·务正》:“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 明 高启 《何隐君小墅》诗:“壁间田器掛,窗里浦帆来。自恋幽居乐,谁言是弃材。”词语解释:成材 拼音:chéng cái
亦作“ 成才 ”。
(1).自然生成的材质。《庄子·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 陆德明 释文:“字亦作‘成才’,言自然已足,不须教习也。” 陈鼓应 注:“成材:指天生的材质。”
(2).可以做材料。亦以喻成为有用的人。《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闻 晏 颺 皆诛,然后舅氏乃服” 裴松之 注引《辂别传》:“神在广博,志不务学,弗能成才。”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非特不能成人之才,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也。”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成天叫人家看着我不快活,不成材,背后骂我是个废物。”词语解释:抱材 拼音:bào cái
见“ 抱才 ”。
词语解释:抱才 拼音:bào cái
亦作“ 抱材 ”。 怀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真文忠公谥议》:“ 靖逸 抱才,蓄学含章,退处著书,以待来世。” 明 刘基 《送谢教授序》:“不得一命,则抱材而无所施。”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谕复敞天燕方永年诗》之二:“备閲诗章识抱才,果然王佐出尘埃。”词语解释:薄材 拼音:bó cái
(1).单薄,纤弱。《汉书·严助传》:“且 越 人緜力薄材,不能陆战,又无车骑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险,而中国之人不能其水土也。”
(2).薄才。 宋 曾巩 《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薄材顽钝待磨琢,旧学抢攘期反覆。”词语解释:宏材 拼音:hóng cái
(1).巨大的木材。 五代 卢士衡 《再游紫阳洞重题小松》诗:“祗是十年五年间,堪作大厦之宏材。”
(2).见“ 宏才 ”。
词语解释:宏才 拼音:hóng cái
亦作“ 宏材 ”。
(1).大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远心旷度,赡智宏材,倜儻博物,触类多能。”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翫,非宏才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翰 有宏材伟特之度,能诗,有《玉关集》。” 宋 陈亮 《祭吕东莱文》:“假有圣人之宏才,又将待几年而后成!” 明 唐顺之 《工部侍郎顾璘诰辞》:“尔工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副都御史 顾璘 ,以宏才素劲,逸气望於 江 东。”昆曲《十五贯》第三场:“胸中若无宏才,怎可迎刃而解!”
(2).指有大才的人。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宏材继出,达人间峙。” 唐 方干 《赠上虞胡少府百篇》诗:“宏才尚遣居卑位,公道何曾雪至寃?”词语解释:取材 拼音:qǔ cái
(1).选取材料。《左传·隐公五年》:“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新唐书·五行志一》:“盖王者之有天下也,顺天地以治人,而取材于万物以足用。若政得其道,而取不过度,则天地顺成,万物茂盛。” 洪深 《最近的个人的见解》:“因为我们现在工作的对象是 广东 的农村大众;故剧本的取材,需要适合于 广东 一般农村大众,在生活体验中所能理解的事实。”
(2).裁度。材,通“ 裁 ”。《论语·公冶长》:“ 子 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 由 与?’ 子路 闻之喜。 子 曰:‘ 由 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朱熹 注:“﹝夫子﹞讥其不能裁度事理。”词语解释:驽材 拼音:nú cái
亦作“ 駑才 ”。 平庸低劣之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贵游子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当尔之时,诚駑材也。”《新五代史·杂传十三·朱守殷》:“ 王彦章 攻 德胜 , 守殷 无备,遂破南城, 庄宗 駡曰:‘駑才,果悮予事!’”《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元年》:“ 朱全忠 ……召诸将谓曰:‘ 王柯 駑材,恃 太原 自骄汰,吾今断长蛇之腰,诸君为我以一绳缚之!’”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 范温元 实 ﹞尝为吾言:‘ 孙皓 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劝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 武帝 悔之。及 陈后主 上 隋文帝 诗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登封书。”且一种降王,就中 后主 真駑才。’”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 黑骡张 曰:‘是皆駑材者,焉能以与吾骡拟!’”词语解释:时材 拼音:shí cái
(1).应时的才能。 宋 曾巩 《左右正言制》:“某绰有时材,通於世用。”
(2).指应时的人材。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 王曾 僕射有臺宰之量,每进时材,不欲人归恩在己。”词语解释:中材 拼音:zhōng cái
中等才能。亦指中等才能的人。《史记·游侠列传序》:“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宋 曾巩 《筠州学记》:“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三》:“中材絶侥倖之心,智勇甦束缚之怨。”词语解释:瑰材 拼音:guī cái
亦作“瓌材”。
(1).珍奇的栋梁材。亦比喻杰出的才具、才能。 汉 班固 《西都赋》:“因瓌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第宅》:“ 安禄山 初承宠遇,勅营甲第。瓌材之美,为京城第一。” 宋 曾巩 《东轩小饮呈坐中》诗:“瑰材壮志皆可喜,自笑我拙何由攀。”《明史·隐逸传序》:“其抱瓌材,藴积学,槁形泉石,絶意当世者,靡得而称焉。” 清 钱谦益 《熊明遇中宪大夫制》:“﹝朕﹞愿得瓌材任重之人,以建经营告成之业。”
(2).指有杰出才能的人。 唐 骆宾王 《和孙长史秋日卧病》:“金坛分上将,玉帐引瓌材。”词语解释:选材 拼音:xuǎn cái
(1).挑选合适的人材。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知此则知选材之法,当如染匠之受衣,有以白衣使漂者,受之,易为力也。”
(2).选择适用的材料或素材。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黄山谷诗》:“﹝ 黄山谷 ﹞则书卷比 坡 更多数倍,几於无一字无来歷,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寧不工而不肯不典,寧不切而不肯不奥。”《诗刊》1978年第5期:“我国有一派水墨写意画,精于选材,深于立意。”词语解释:量材 拼音:liàng cái
见“ 量才 ”。
词语解释:量才 拼音:liàng cái
亦作“ 量材 ”。 衡量才能。《后汉书·刘恺传》:“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 晋 张悛 《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是以 孙氏 虽家失 吴 祚,而族蒙 晋 荣,子弟量才,比肩进取,怀金侯服,佩青千里。”《郎潜纪闻》卷十四引 清 徐柳泉 诗:“后先持节并量材,玉署仙班例早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先君在生时,曾经捐了五万银子的田产做赡族义田,又开了几家店舖,把那穷本家都延请了去,量材派事。”词语解释:通材 拼音:tōng cái
(1).即通才。《孔丛子·独治》:“其人通材,足以干天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南部人物之盛》:“通材重望,如少保 黄公 。”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近世为长史者,都邑之士必不如村落之儒,经世之通材必不如田家之讼棍。”参见“ 通才 ”。
(2).通用之材。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饮饌·蔬食》:“山药则孤行并用,无所不宜,併油盐酱醋不设,亦能自呈其美,乃蔬食中之通材也。”
词语解释:通才 拼音:tōng cái
学识广博兼备多种才能的人。《六韬·王翼》:“通才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对宾客,议论谈语,消患解结。”《宋书·孔顗传》:“夫以记室之要,宜须通才敏思,加性情勤密者。”《元史·世祖纪十》:“ 阿合 马专政时大小官员,例皆奏罢,其间岂无通才?宜择可用者仍用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 吴 ( 吴承恩 )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为广泛。”词语解释:廊庙材 拼音:láng miào cái
亦作“ 廊庙才 ”。
(1).建筑廊庙的木材。《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2).比喻能担负国家重任者。 唐 白居易 《雪中晏起偶咏所怀杂言》诗:“上无 皋陶 伯益 廊庙材,的不能匡君辅国活生民;下无 巢父 许由 箕 潁 操,又不能食薇饮水自苦辛。”《新唐书·张行成传》:“ 行成 体局方正,廊庙才也。”词语解释:养材 拼音:yǎng cái
(1).谓养育材物。如栽培五谷、树木。《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
(2).比喻培养人才。 唐 白居易 《寓意》诗之一:“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
(3).指旧时收养的准备充作使女或妓女的孩子。《金瓶梅词话》第九五回:“我替他领了这个孩子来了,到是乡里人家女孩儿,今年纔十二岁,正是养材儿。”词语解释:樗材 拼音:chū cái
喻无用之材。多用为谦词。 元 王逢 《得尚书汪公凶问》诗:“樗材荷推奬,思报辑遗编。” 明 孙梅锡 《琴心记·王孙作醵》:“顾鄙夫樗材迟暮,仰贵客山斗规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且云或香闺姣女,并已乘龙,或鄙弃樗材,不堪倚玉,则乞赐一艷婢。” 孙犁 《文集自序》:“今幸遇清明之世,国家不弃樗材,念及老朽,得使文章结集出版,心情十分感激。”词语解释:石材 拼音:shí cái
(1).柱下石础。《尚书大传》卷四:“大夫有石材。” 郑玄 注:“石材,柱下礩也。”
(2).石料,供建筑或制造各种器具用的石质材料。 宋 苏轼 《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词语解释:育材 拼音:yù cái
见“ 育才 ”。
词语解释:育才 拼音:yù cái
亦作“ 育材 ”。 培养人才。《诗·小雅·菁菁者莪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宋 曾巩 《正字制》:“是正文字之官,实为儒学之选,宜体育材之意,勉思畜德之勤。” 明 方孝孺 《送李生序》:“古之育才者不求其多才,而惟养其气,培之以道德,而使之纯。”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而乃塞畦絶径,令窈窕含光不克登其徽音,秀媛藴才不克扬其文采,固失育才美俗之道,亦非文明开化之宜。”词语解释:小材 拼音:xiǎo cái
(1).才能较低者。《汉书·董仲舒传》:“故小材虽累日,不离於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晋 石崇 《许巢论》:“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2).用作自谦之词。 宋 强至 《代都运赵待制谢上表》:“小材而临大计,不知经画之所从。”
(3).零星木料。《宋书·五行志二》:“ 李胜 治听事,有小材激堕,檛受符吏 石虎 项断之。”
(4).泛指各种零星材料。如:小材小料。词语解释:将材 拼音:jiāng cái
见“ 将才 ”。
词语解释:将才 拼音:jiàng cái
亦作“ 将材 ”。 见“ 将纔 ”。
亦作“ 将材 ”。 将帅之才。亦指有此才具的人。 明 李贽 《续藏书·勋封名臣》:“余所见 俞大猷 、 戚继光 ,所闻有 周尚文 、 郭琥 ,皆具将材。”《老残游记》第七回:“因为我二十几岁的时候,看天下将来一定有大乱,所以极力留心将才,谈兵的朋友颇多。”词语解释:粗材 拼音:cū cái
亦作“麄材”。
(1).粗大的树材。 唐 薛能 《新竹》诗:“柳营茅土倦麤材,因向山家乞翠栽。”
(2).粗鲁无才学的人。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下·道学》:“开閫扞边者,则目为麄材。”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 宋 明 以来,重文轻武,自是文人不屑习武,而习武者皆係麤材。”词语解释:下材 拼音:xià cái
(1).见“ 下才 ”。
(2).下等的材料。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英州 石﹞常时官司所得,色枯稿,声如击朽木,皆下材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工匠见知》:“ 杲 亦谦退,不敢以士大夫自居,然其才自加人数等,以视 文华 , 必进 ,直扑樕下材耳。”
词语解释:下才 拼音:xià cái
亦作“ 下材 ”。 才能低劣的人。《列子·说符》:“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史记·儒林列传》:“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輒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宋 王安石 《谢孙龙图启》:“过蒙收引,亲赐抚临,因使下材得闻余教。” 明 宋濂 《凝道记·五矩符》:“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而君不悟,此二墨墨也。”词语解释:袜材 拼音:wà cái
缝制袜的绢料。借指供写字作画用的料绢。 宋 苏轼 《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 与可 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请者,足相躡於其门, 与可 厌之,投诸地而駡曰:‘吾将以为韈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 与可 自 洋州 还,而余为 徐州 。 与可 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 彭城 ,可往求之。韈材当萃於子矣。’”词语解释:出群材 拼音:chū qún cái
亦作“出群才”。超群出众的人才。 唐 杜甫 《诸将》诗之五:“ 西蜀 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羣材。” 清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羣才。”词语解释:茂材 拼音:mào cái
才德优异之士。《史记·吴王濞列传》:“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閭里。”《资治通鉴·汉顺帝阳嘉元年》:“若有茂材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汉选士之法》:“ 元帝 初元 二年,詔丞相御史中二千石,举茂材异等,直言极諫之士。”词语解释:梓材 拼音:zǐ cái
指优质的木材。《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 蔡沉 集传:“梓,良材,可为器者。” 周秉钧 易解:“梓材,材之美者。” 晋 张华 《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斲,终负素质。” 明 吴本泰 《帝京篇》:“广殿飭梓材,神霄耸轮奂。” 郭沫若 《宿楚雄》诗:“沿途急剧繁车马,满望葱蘢富梓材。”词语解释:无弃材 拼音:wú qì cái
没有无用的材料。常喻人各有用。 三国 魏 曹植 《当欲游南山行》:“大匠无弃材,船车用不均。” 赵幼文 校注引《淮南子·主术训》:“是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无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 唐 薛据 《怀哉行》:“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良工不我用,有用寧自媒。”词语解释:常材 拼音:cháng cái
亦作“ 常才 ”。 平庸的人。《旧唐书·裴延龄传》:“此是经义证据,愚儒常材不能知。” 宋 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济也。”词语解释:五材 拼音:wǔ cái
亦作“ 五才 ”。
(1).五种物质。指金、木、水、火、土。《左传·襄公二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杜预 注:“五材,金、木、水、火、土也。” 汉 焦赣 《易林·师之解》:“三德五才和合,四时阴阳顺敍,国无咎灾。”原注:“五才,金、木、水、火、土也。”
(2).五种物质。指金、木、皮、玉、土。《周礼·冬官·考工记》:“或审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 郑玄 注:“此五材,金、木、皮、玉、土。”
(3).五种德性。《六韬·龙韬》:“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公道凝三略,攻标五才。”词语解释:栎材 拼音:lì cái
喻无用之材。 宋 岳珂 《桯史·周益公降官》:“臣有愧积中,无阶报上。省諐田里,视桑荫之几何;托命乾坤,比櫟材而知免。”参见“ 櫟散 ”。
词语解释:栎散 拼音:lì sàn
《庄子·人间世》:“ 匠石 之 齐 ,至於 曲辕 ,见櫟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 匠伯 不顾,遂行不輟。弟子厌观之,走及 匠石 ,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后因以“櫟散”比喻无用之材。多作为谦词。《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戴逵 《闲游赞》:“櫟散之质,不以斧斤致用。”《魏书·宗钦传》:“伊余櫟散,才至庸微。遭缘幸会,忝与枢机。”词语解释:俊材 拼音:jùn cái
见“ 俊才 ”。
词语解释:俊才 拼音:jùn cái
亦作“ 俊材 ”。
(1).卓越的才能。《汉书·王褒传》:“闻 王褒 有俊材,请与相见。”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唐 先生 伯虎 ,名 寅 , 姑苏 人。负俊才,能文工诗,翰墨极精。”
(2).才智卓越的人。《汉书·吾丘寿王传》:“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材,兴学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三百俊才衣似雪,可怜无箇解诗人。” 鲁迅 《坟·论“他妈的!”》:“庶民中纵有俊才,也不能和大姓比并。”词语解释:轶材 拼音:yì cái
亦作“ 軼才 ”。
(1).超群。 汉 司马相如 《上书谏猎》:“卒然遇軼才之兽,骇不存之地。”
(2).谓卓越的才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集雕篆之軼材,发綺縠之高喻。” 清 陈培脉 《陈留吊蔡中郎二十四韵》:“軼才真旷世,伟貌逈殊伦。”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 松龄 字 留仙 ,号 柳泉 , 山东 淄川 人,幼有軼才,老而不达。”词语解释:资材 拼音:zī cái
(1).取材。《公孙龙子·迹府》:“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 谢希深 注:“物各有材,圣人之所资用者也。”
(2).禀赋,资性。《汉书·薛宣传》:“吏道以法令为师,可问而知。及能与不能,自有资材,何可学也?”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诗·和〈寄问刘白〉》:“功用随日新,资材本天授。”
(3).资格和才能。 宋 文同 《谢中书启》:“伏念某门地至寒,资材甚浅,宦途蕞品,儒馆陈人。”
(4).物资器材。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举工业之械具资材,植物之滋殖繁养,动物之畜牧改良,无不蒙科学之泽。” 周恩来 《反对妥协求和,坚持华北抗战》:“放手收容溃兵散枪及资材。”
(5).资料,材料。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又 元 人杂剧亦屡取《水滸》故事为资材。” 徐特立 《关于“晚会之歌”》:“‘晚会之歌’上却说‘工农兵联合起来’,是国内战争时的口号。今天用来抗 日 就会破坏内部的团结,给 日本 以挑拨离间的资材。”词语解释:木材 拼音:mù cái
树木砍伐后,经初步加工,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用的材料。《周礼·地官·委人》:“丧纪共其薪蒸木材,军旅共其委积薪芻。” 郭沫若 《少年时代》第一篇三:“其次再一层一层的用大石、细石、木材、瓦粉等把那坑陷充实起来。”词语解释:怀材 拼音:huái cái
见“ 怀才 ”。
词语解释:怀才 拼音:huái cái
亦作“ 怀材 ”。 怀抱才能,具有才能。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 唐 崔涂 《蜀城春望》诗:“怀材皆得路,失计独伤春。”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非程文》:“指实告官者,反罹其罪,怀才抱艺者,虚费其劳。”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夫年劳可质验,而怀材不可豫知,其魄兆独在言词捷给而已。”词语解释:逸材 拼音:yì cái
(1).谓兽畜健壮有力。《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 唐 李峤 《羊》诗:“絶饮惩浇俗,行驱梦逸材。”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仗下黄金勒,横秋号逸材。”
(2).指出众的人才。《魏书·杨大眼传》:“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词语解释:清材 拼音:qīng cái
犹高才。 宋 曾巩 《送关彦远赴河北》诗:“ 子明 高谊众人知,苗裔清材世所推。”词语解释:砚材 拼音:yàn cái
可作砚台的石料。 宋 叶樾 《端溪砚谱》:“凡巖石皆有黄臕,如玉之瓜篓也。胞络黄臕凿去,方见砚材,世所谓子石也。”词语解释:庸材 拼音:yōng cái
亦作“ 庸才 ”。 才能平庸、低下的人。《汉书·薛宣传》:“任重职大,非庸材所能堪。”《三国演义》第九五回:“﹝ 马謖 ﹞徒有虚名,乃庸才耳。”《老残游记》第六回:“像我们这些庸材,只好混混罢了。”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文章不痛不痒,真庸才也。”词语解释:称材 拼音:chēng cái
贤才,美才。《管子·幼官》:“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称材。”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章炳麟 曰:“《释言》:‘称,好也。’……好材,犹言美材也。”词语解释:赋材 拼音:fù cái
见“ 赋才 ”。
词语解释:赋才 拼音:fù cái
亦作“ 赋材 ”。 天赋,才能。 宋 苏轼 《追和林子中寄文与可》:“赋才有巨细,无异斛与斗。” 宋 王安石 《上运使孙司谏启》:“顾赋材之艰拙,借容德之庇存。” 明 宋濂 《〈詹学士文集〉序》:“窃自叹赋才暗劣,规规方圆中日蹈古人轨辙,不敢奋迅吐一奇崛语。”词语解释:真材 拼音:zhēn cái
(1).制造器物当用的原材料。 宋 李之彦 《砚谱·真材本性》:“砚当用石,镜当用铜,此真材本性也。以瓦为砚,如以铁为镜耳。”
(2).见“ 真才 ”。
词语解释:真才 拼音:zhēn cái
亦作“ 真材 ”。 真实的才学。亦指有真才实学的人。 宋 秦观 《王朴论》:“适用而不穷者,天下之真材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那年进场做房考,又暗通关节,卖了举人,屈了真才。”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奇士固断断乎出贿赂之外,真才亦未必不在人情之中。”词语解释:研材 拼音:yán cái
作砚台的原材料。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三:“从来 太湖 石以供园林假山之用, 灵璧 石、 英德 石可作研山、悬磬, 端溪 石作研材。”参见“ 砚材 ”。
词语解释:砚材 拼音:yàn cái
可作砚台的石料。 宋 叶樾 《端溪砚谱》:“凡巖石皆有黄臕,如玉之瓜篓也。胞络黄臕凿去,方见砚材,世所谓子石也。”词语解释:棺材 拼音:guān cái
装殓尸体的器具。多以木材制成。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以为棺材,胜於松柏。”《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当下同到 卜老 相熟的店里赊了一具棺材,又拿了许多的布,叫裁缝赶着做起衣裳来,当晚入殮。”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们说,漆棺材的时候,老太爷挑那个,选这个,非漆上三五十道不可。”词语解释:化材 拼音:huà cái
谓整治丝麻。《周礼·地官·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穡……七曰化材。” 郑玄 注:“化材谓嬪妇化治丝枲。”词语解释:武材 拼音:wǔ cái
见“ 武才 ”。
词语解释:武才 拼音:wǔ cái
亦作“ 武材 ”。 军事才干。《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传赞》:“ 伯珪 疏獷,武才趫猛。”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佃游》:“比武材之矫猛,岂能从我而畋游。”《水浒传》第十四回:“文才不下武才高,铜鍊犹能劝朴刀。”词语解释:三材 拼音:sān cái
(1).指天、地、人。《易·繫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唐 褚亮 《祭方丘乐章·舒和》:“一德惟寧两仪泰,三材保合四时邕。” 宋 范仲淹 《易兼三材赋》:“《易》以设象,象由意通。兼三材而穷理尽性,重六画而原始要终。”
(2).三种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师之材,卿相辅佐之材。《荀子·君道》:“材人愿慤拘録,计数纤嗇,而无敢遗丧,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饰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侧之心;守职修业,不敢损益,可传世也,而不使侵夺,是士大夫官师之材也。知隆礼义之为尊君也,知好士之为美名也,知爱民之为安国也,知有常法之为一俗也,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知无与下争小利之为便於事也,知明制度权物称之为不泥也,是卿相辅佐之材也……能论官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
(3).三位辅弼之才。《国语·晋语四》:“且 晋 公子,敏而有文,约而不諂,三材侍之,天祚之矣。”三材,指 狐偃 、 赵衰 、 贾佗 三人。
(4).三种材料。制作车轮的三种木材。《周礼·考工记·轮人》:“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 郑玄 注:“三材,所以为轂、辐、牙也……今世轂用杂榆,辐以檀,牙以橿也。”
(5).三种材料。指制弓的胶、丝、漆。《周礼·考工记·弓人》:“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 郑玄 注:“三材,胶、丝、漆者。”
(6).三种材料。古代指炊事必备的水、木、火。《吕氏春秋·本味》:“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高诱 注:“三材,水、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