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陶朱 拼音:táo zhū
即 陶朱公 。后泛指大富者。《韩非子·解老》:“夫弃道理而忘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 猗顿 、 陶朱 、 卜祝 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然不可以 黔娄 、 原宪 之贫,而谓古者无 陶朱 、 猗顿 之富。” 明 王錂 《寻亲记·告借》:“富足堪并于 陶朱 ,机谋不下于 黄石 。” 郁达夫 《题友人郑泗水半闲居》诗:“难道半閒还治产,五湖大业比 陶朱 。”参见“ 陶朱公 ”。
词语解释:陶朱公 拼音:táo zhū gōng
春秋 时 越国 大夫 范蠡 的别称。 蠡 既佐 越王 勾践 灭 吴 ,以 越王 不可共安乐,弃官远去,居于 陶 ,称 朱公 。以经商致巨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诸友乡党,而怀其重寳,间行以去,止于 陶 ……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貲累巨万。天下称 陶朱公 。”《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 爱陶 原名 爱鼎 ,因见 陶朱公 致富奇书,心中喜悦。”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七章:“只要有资本,还怕不可以做个独门生意,一方面统制,一方面专卖,再一方面包揽倾销?纵然暂时当了亡国大夫,岂不仍可作个 陶朱公 第二吗?”词语解释:施朱 拼音:shī zhū
(1).涂以红色。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 苏轼 《红梅》诗之二:“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2).犹言涂脂抹粉。 清 戴名世 《洪崑霞制义序》:“乃一旦见有悦之者,则亦遂施朱涂粉,居然自以为国色。此窈窕贞静之女所疾趋而避者也。”词语解释:朱朱 拼音:zhū zhū
(1).呼鸡声。《初学记》卷三十引 汉 应劭 《风俗通》:“呼鸡曰朱朱,俗云,鸡本 朱 氏翁化为之。今呼鸡皆朱朱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把粟与鷄呼朱朱。” 元 白珽 《湛渊静语》卷二:“俗以舌音祝祝,可以致犬,脣音汁汁,可以致猫。鸡朱朱,豕卢卢……朱朱卢卢,皆象其声。”
(2).形容花开得红盛。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 明 高启 《子夜四时歌》:“白白復朱朱,芳条罥綉襦。”词语解释:金朱 拼音:jīn zhū
(1).指古代侯王佩系的金印朱绶。 汉 扬雄 《法言·孝至》:“食如螘,衣如华,朱轮駟马,金朱煌煌,无已泰乎?” 汪荣宝 义疏:“‘金朱煌煌’者,金谓印,朱谓綬。《舆服志》引 徐广 云:‘太子及诸王皆金印,纁朱綬。’然则朱轮、駟马、金印、朱綬,皆 汉 时诸侯王之仪也。” 宋 梅尧臣 《运使刘察院拜省》诗:“朝以言悟主,夕即被金朱。” 宋 张耒 《再寄子由先生》诗:“奈何不使被金朱,仍俾枯槁思巖窟。”
(2).黄金和丹朱。古代贵族用以饰屋。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和王子立风雨败书屋有感》:“已作谤薰天,金朱果何益?” 元 郝经 《开平新宫五十韵》:“既能避风雨,何用饰金朱。”词语解释:离朱 拼音:lí zhū
(1).即 离娄 。《庄子·骈拇》:“是故駢於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 离朱 是已。”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 离朱 , 黄帝 时人,百步见秋毫之末。一云见千里鍼锋。《孟子》作 离娄 。”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三:“臣闻飞轡西顿,则 离朱 与矇瞍收察;悬景东秀,则夜光与珷玞匿耀。” 唐 李白 《上安州李长史书》:“乏 离朱 之明,昧 王戎 之视。” 明 王衡 《郁轮袍》第七折:“如今末刼浇薄,世上人只为功名一事,颠倒倒颠的瞎眼人,强做 离朱 。”参见“ 离娄 ”。
(2).传说中的神禽。《山海经·海外南经》:“ 狄山 , 帝尧 葬于阳, 帝嚳 葬于阴。爰有熊、羆、文虎、蜼、豹、离朱、视肉。” 袁珂 校注:“ 郭璞 云:‘﹝离朱﹞木名也,见《庄子》。今图作赤乌。’案:‘离朱在熊、羆、文虎、蜼、豹之间,自应是动物名。 郭 云木名,误也。此动物维何?窃以为即日中踆乌(三足乌)…… 郭 注云今图作赤乌者,盖离朱之古图象也。是乃日中神禽即所谓踆乌、阳乌或金乌者。’”
词语解释:离娄 拼音:lí lóu
(1).雕镂交错分明貌。《玉台新咏·古诗八首·四坐且莫喧》:“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 吴兆宜 注引 贾谊 《簴赋》:“妙雕文以刻鏤。” 宋 王禹偁 《月波楼咏怀》:“平远无林木,一望同离娄。”参见“ 离楼 ”。
(2).谓刻意修饰。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效难》:“故浅美扬露,则以为有异;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分别妙理,则以为离娄。” 刘昞 注:“研精至理,状似离娄。” 章炳麟 《东夷》诗:“下读更上迻,文采相离娄。”
(3).犹纠缠。
(4).传说中的视力特强的人。《孟子·离娄上》:“ 孟子 曰:‘ 离娄 之明, 公输子 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焦循 正义:“ 离娄 ,古之明目者, 黄帝 时人也。 黄帝 亡其玄珠,使 离朱 索之。 离朱 ,即 离娄 也,能视於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如此则使 离娄 督绳, 公输 削墨,虽崇臺五层,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 唐 韩愈 《明水赋》:“形象未分,徒骋 离娄 之目。”
(5).药草名。用作腐蚀药,又为芥癣顽疮药。
词语解释:离楼 拼音:lí lóu
亦作“ 离搂 ”。 众木交加之貌。《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 李善 注:“离楼,攒聚众木貌。”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倔佹云起,嶔崟离搂。”词语解释:丹朱 拼音:dān zhū
(1).朱砂。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七:“烧铅锡成胡粉,犹类也。烧丹朱成水银,则不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子》:“履脱及地,化为石燕,色红于丹朱,内外莹澈,若水精然。”
(2).赤色,或指赤色颜料。《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 孔颖达 疏:“丹朱,赤色。”《后汉书·东夷传·倭》:“并以丹朱坋身,如中国之用粉也。” 清 《秋怀》诗:“恶少数羣丸赤白,好官平日轂丹朱。” 老舍 《骆驼祥子》九:“金碧的牌坊,丹朱的城门……都静悄悄的。”
(3). 尧 子名。《史记·五帝本纪》:“ 尧 知子 丹朱 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 舜 。”
(4).传说中的齿神名。 明 孙瑴 《龙鱼河图》:“齿神名 丹朱 。”词语解释:程朱 拼音:chéng zhū
宋 代理学家 程颢 、 程颐 兄弟和 朱熹 的合称。因他们三人提倡性理之学,成一学派,故后人以“ 程 朱 ”代指这一学派。 清 赵翼 《后园居诗》:“言政必 龚 黄 ,言学必 程 朱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公可谓篤信 程 朱 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 秀水 主事 吴源起 ,以 陆清 献名上其荐牘,中有‘理学深醇,久入 程 朱 之室;文章閎博,復登 韩 柳 之堂’四语。”参见“ 程朱学派 ”。
词语解释:程朱学派 拼音:chéng zhū xué pài
宋 代理学的主要派别。首创者为 北宋 程颢 、 程颐 ,集大成者为 南宋 朱熹 。他们提倡性理,认为理为宇宙之本原,人性为理的体现。主张为学之道在“穷天理,去人欲”,其方法为“居敬穷理”,既作“敬”的修养功夫,又穷天下万物之理以致知。因为他们的学说基本一致,后人称之为 程 朱 学派,也称 程 朱 理学。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该学派曾长期保持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词语解释:萧朱 拼音:xiāo zhū
指 萧育 和 朱博 。 西汉 时人,两人始为好友,后有隙,终成仇人。《后汉书·王丹传》:“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 管 鲍 ,次则 王 贡 。 张 陈 凶其终, 萧 朱 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由是观之, 张 陈 所以凶终, 萧 朱 所以隙末,断焉可知矣。”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十九:“ 张 陈 景火灭, 萧 朱 亦星离。”词语解释:过朱
亦作“ 过朱 ”。
1.加盖印章。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小楷墨刻》:“予后晤 韩胄君 ,詰其故。 韩 曰:‘ 董 来借摹,予惧其不归也,信手对临百餘字以应之,并未曾双钩及过朱,不意其遽入石也。’”《歧路灯》第七一回:“惟有这位老爷性急,并不与内边师爷商量,当堂就批,发房就叫填榜;堂上问完了事,就要过硃。”
2.谓将御笔增改的诏书过录至他本。因御笔多用朱笔,故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凡御笔增改,遵録他本,谓之过硃。”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学士职过硃,看本非所掌也,此乃第一大关键。”词语解释:轩朱 拼音:xuān zhū
显贵者所乘的车。一说,古代帝王 轩辕 、 朱襄 的并称。《汉书·礼乐志》:“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颜师古 注:“轩朱即朱轩也。言总合音乐,会於轩槛之前。” 王先谦 补注:“是 轩 朱 谓 轩辕 、 朱襄 二帝会集也;上言乐器,故下言始制乐器之人。 颜 谓即朱轩,则文不成理。”《南齐书·乐志》:“篚幂周序,轩朱凝会。”《宋史·乐志九》:“腾歌臚欢,会于轩朱。”词语解释:紫朱 拼音:zǐ zhū
《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何晏 集解:“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乱正色。”后因以“紫朱”或“朱紫”比喻正邪或真伪。 汉 王充 《论衡·对作》:“虚妄显於真,实诚乱於伪,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杂厕,瓦玉集糅。” 明 袁宏道 《感兴》诗之三:“道逢一古叟,开唇论紫朱。”词语解释:沈朱 拼音:shěn zhū
亦作“沉朱”。 《艺文类聚》卷八六引《西京杂记》:“ 汉武 修 上林苑 ,羣臣各献其果树,有合枝李、朱李、黄李、青房李、燕李、获李、沉朱李、浮素李。”后以“沉朱”指李。 宋 仲殊 《西江月》词:“味过 华林 芳蒂,色兼 阳井 沉朱。”词语解释:尔朱 拼音:ěr zhū
同“ 尒朱 ”。 复姓。 北魏 有 尒朱荣 。词语解释:黄朱 拼音:huáng zhū
(1).赤中带黄。《诗·小雅·斯干》“朱芾斯皇” 汉 郑玄 笺:“芾者,天子纯朱,诸侯黄朱。” 孔颖达 疏:“天子纯朱,明其深也;诸侯黄朱,明其浅也。”
(2).黄色和红色。《书·康王之诰》:“皆布乘黄朱。” 孔 传:“诸侯皆陈四黄马朱鬣,以为廷实。” 唐 韩愈 《题炭谷湫祠堂》诗:“妍英杂艳实,星琐黄朱斑。”
(3).指帝王。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彰施》:“飞禽众而凤则丹,走兽盈而麟则碧。夫林林青衣望闕而拜黄朱也。” 锺广言 注:“黄朱,黄袍朱衣,都是古代帝王的服色,这里指帝王。”词语解释:轻朱 拼音:qīng zhū
(1).轻软的朱衣。《南齐书·萧颖胄传》:“ 颖胄 轻朱被身,觉其趋进转美,足慰人意。”
(2).谓薄薄的胭脂。 唐 罗虬 《比红儿诗》:“薄粉轻朱取次施,大都端正亦相宜。”词语解释:飞朱 拼音:fēi zhū
指脸上泛起红晕。 周立波 《张闰生夫妇》:“‘敢不敢赌?’副队长的脸上飞朱了。”词语解释:印朱 拼音:yìn zhū
印泥。《宋史·食货志下八》:“内出 蜀 罗一端,为印朱所渍者数重。”词语解释:土朱 拼音:tǔ zhū
亦作“ 土朱 ”。即代赭石。一种红色矿石,可作药用,亦可作颜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四·代赭石》﹝释名﹞谓代赭石亦名“土朱”。又﹝集解﹞引 崔昉 《外丹本草》云:“研之作朱色,可点书。” 清 黄宗羲 《陆汝和七十寿序》:“聚童子数十人,研土硃,授《三字经》、《千字文》以度日。”词语解释:顺朱 拼音:shùn zhū
描红习字帖。《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安驥 ﹞交了五岁, 安老爷 就叫他认字号儿,写顺硃儿。” 词语解释:余朱 拼音:yú zhū
剩馀的丹朱。比喻赤诚之心。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河李仆射》:“涩剑犹堪淬,餘朱或可研。”词语解释:公朱 拼音:gōng zhū
复姓。 春秋 时 楚 国有 公朱高 。见《世本·氏姓篇》。词语解释:陈朱 拼音:chén zhū
清 词人 陈维崧 与 朱彝尊 的并称。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陈 朱 词,显悖乎《风》《骚》, 樊榭 则隐违乎《风》《骚》,而不知《风》《骚》门径,必不容与之相背也。”词语解释:行朱 拼音:xíng zhū
用朱笔在公文上圈押。《旧唐书·职官志二》:“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词语解释:霜朱 拼音:shuāng zhū
指橘红色。因橘经霜后才变红,故称。 南朝 梁 范云 《圆橘》诗:“芳条结寒翠,圆实变霜朱。”词语解释:莱朱 拼音:lái zhū
传说 汤 贤臣。又名 仲虺 。《孟子·尽心下》:“若 伊尹 、 莱朱 则见而知之。” 赵岐 注:“ 莱朱 亦 汤 贤臣也。一曰 仲虺 是也。《春秋传》曰:‘ 仲虺 居 薛 ,为 汤 左相’。”词语解释:以紫为朱 拼音:yǐ zǐ wéi zhū
见“ 以紫乱朱 ”。
词语解释:以紫乱朱 拼音:yǐ zǐ luàn zhū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以“以紫乱朱”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长沙太守汝南致恽》:“ 歙 ( 欧阳歙 )於饗中用 延 ( 繇延 )为吏,以紫乱朱,大妨王命。”亦作“ 以紫为朱 ”。 明 刘基 《官箴中》:“俾好作恶,以紫为朱。”词语解释:以紫乱朱 拼音:yǐ zǐ luàn zhū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以“以紫乱朱”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长沙太守汝南致恽》:“ 歙 ( 欧阳歙 )於饗中用 延 ( 繇延 )为吏,以紫乱朱,大妨王命。”亦作“ 以紫为朱 ”。 明 刘基 《官箴中》:“俾好作恶,以紫为朱。”词语解释:乘黄朱 拼音:chéng huáng zhū
四匹黄毛朱鬃的马。《书·康王之诰》:“皆布乘黄朱。” 孔 传:“诸侯皆陈四黄马朱鬃,以为庭实。”一说“乘”字当本作“黻”,布言其质,黄朱言其色。参阅 杨筠如 《尚书覈诂》。词语解释:傅粉施朱 拼音:fù fěn shī zhū
搽粉抹红。谓打扮得很妖艳。语出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南朝 梁 费昶 《行路难》诗之二:“蛾眉偃月徒自妍,傅粉施朱欲何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梁 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燻衣剃面,傅粉施朱。”《旧唐书·张易之传》:“由是兄弟俱侍宫中,皆傅粉施朱,衣锦绣服。”词语解释:雄朱 拼音:xióng zhū
指雄黄和丹朱一类矿物。古人认为烧炼后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三:“ 李德裕 好饵雄朱。有道士自云 李终南 ,笑曰:‘此是世间凡火,服之,反促寿。’”词语解释:五朱 拼音:wǔ zhū
古钱币名。榆荚钱的一种。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古钱》:“榆荚,其文一曰‘五金’,一曰‘五朱’,殆分‘銖’字为二也。”词语解释:髹朱 拼音:xiū zhū
亦作“髤朱”。 谓涂上红漆。 徐珂 《清稗类钞·舟车·皇帝五辂》:“玉輅,木质髹朱,圆盖方軫,饰以青,衔玉圆版四。” 徐珂 《清稗类钞·物品·柩舆》:“杠,五品以上髤朱,六七品饰红堊。”词语解释:偃朱 拼音:yǎn zhū
地名。相传为 舜 避 尧 子 丹朱 所居之地。《史记·五帝本纪》“ 尧 崩,三年之丧毕, 舜 让辟 丹朱 於 南河 之南” 张守节 正义引 唐 李泰 《括地志》:“又有 偃朱 故城,在县( 濮州 鄄城县 )西北十五里。”地在今 山东 鄄城县 。词语解释:铁朱 拼音:tiě zhū
代赭石(亦称赭石)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二·代赭石》。词语解释:银朱 拼音:yín zhū
(1).银印和朱绶。 唐 沉亚之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之二:“自 长庆 、 宝历 已来,金紫银朱之佩盈于朝。”
(2).即硫化汞。无机化合物,分子式Hgs,鲜红色的粉末,有毒。由汞和硫混合加热升华而得。用作颜料和药品。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丹青》:“凡朱砂、水银、银朱,原同一物。所以异名者,由精粗老嫩而分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银朱》:“银朱乃硫黄同汞升炼而成,其性燥烈,亦能烂齦挛筋,其功过与轻粉同也。”词语解释:弄粉调朱 拼音:nòng fěn tiáo zhū
(1).谓以脂粉饰容。 宋 周邦彦 《丹凤吟》词:“弄粉调朱柔素手,问何时重握。” 吴梅 《风洞山·旅吟》:“想我两人呵,不能够绣帷中弄粉调朱,倒变做茅店里吐恨含哀。”
(2).喻雕琢辞藻。 韦君宜 《〈似水流年〉后记》:“我不喜欢专门弄粉调朱的散文,大概该属于一个‘载道’派。”词语解释:滴露研朱
见“ 滴露研珠 ”。
词语解释:滴露研珠 拼音:dī lù yán zhū
指滴水磨墨。 唐 高骈 《步虚词》:“洞门深锁碧窗寒,滴露研珠写《周易》。”词语解释:滴露研朱 拼音:dī lù yán zhū
亦作“ 滴露研硃 ”。滴水研磨朱砂。指用朱笔评校书籍。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品诗》:“滴露研硃非草草,从容鑑定庶无尤。”《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丫鬟将文字呈上小姐,传达太老爷分付之语。 小妹 滴露研朱,从头批点,须臾而毕。”词语解释:界朱 拼音:jiè zhū
用红笔划成行格。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旃檀像堂中有《时非时经》,界朱写之,盛以漆龕,僧云 隋 朝旧物。”词语解释:过朱 拼音:guò zhū
(1).加盖印章。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小楷墨刻》:“予后晤 韩胄君 ,詰其故。 韩 曰:‘ 董 来借摹,予惧其不归也,信手对临百餘字以应之,并未曾双钩及过朱,不意其遽入石也。’”《歧路灯》第七一回:“惟有这位老爷性急,并不与内边师爷商量,当堂就批,发房就叫填榜;堂上问完了事,就要过硃。”
(2).谓将御笔增改的诏书过录至他本。因御笔多用朱笔,故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凡御笔增改,遵録他本,谓之过硃。”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学士职过硃,看本非所掌也,此乃第一大关键。” 词语解释:尔朱 拼音:ěr zhū
复姓。形魏有 尒朱荣 。见《魏书·尒朱荣传》。词语解释:土朱 拼音:tǔ zhū
见“ 土硃 ”。 即代赭石。一种红色矿石,可作药用,亦可作颜料。词语解释:顺朱
描红习字帖。《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安驥 ﹞交了五岁, 安老爷 就叫他认字号儿,写顺硃儿。”词语解释:恶紫夺朱 拼音:wù zǐ duó zhū
原谓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古代以朱为正色,喻正统,故云。语本《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汉书·杜周传》:“ 孔子 曰:‘恶紫之夺朱’,当世治之所务也。” 颜师古 注:“朱,正色也。紫,间色之好者也。恶其邪好而夺正色,以喻利口之人,多言少实,倾惑者也。”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不是我论黄数黑,怎禁他恶紫夺朱。”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一折:“这廝每恶党兇徒,败坏风俗,将好人家恶紫夺朱……岂不闻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词语解释:描朱 拼音:miáo zhū
亦称“ 描红 ”。 1.谓儿童初学毛笔字时,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描朱》:“以上数语,凡乡学小童临仿字书,皆昉於此,谓之描朱。” 沉毓珂 《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好像学生写字一样,先‘描红’再‘临帖’,然后再集各家之长,创造自己独特的‘书法’。”
(2).比喻模仿。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张合》:“ 懋观 与 崔后渠 论诗。 崔 云:‘ 唐 人诗 郊 寒 岛 瘦 仝 怪,俱自成一家;今人诗皆是描红,未有自出机轴者。’”词语解释:周张程朱 拼音:zhōu zhāng chéng zhū
宋 代 濂 关 洛 闽 四派理学家 周敦颐 、 张载 、二 程 ( 程颢 、 程颐 )、 朱熹 的合称。 宋 叶采 《进〈近思录〉表》:“儻於宫庭朝夕之间,时加省閲,即是 周 张 程 朱 之列日侍燕閒。” 明 薛瑄 《读书录》卷二:“ 周 张 程 朱 有大功於天下万世,不可胜言。”词语解释:欢朱 拼音:huān zhū
见“ 讙朱国 ”。
词语解释:欢朱国 拼音:huān zhū guó
即 讙头国 。《山海经·海外南经》:“ 讙头国 ……或曰 讙朱国 。”亦省称“ 讙朱 ”。《山海经·海外南经》:“ 厌火国 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 讙朱 东。”参见“ 讙头国 ”。词语解释:练朱 拼音:liàn zhū
(1).经过练制的红色(丝弦)。《礼记·乐记》“朱弦而疏越” 汉 郑玄 注:“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 孔颖达 疏:“‘朱弦,练朱弦’者,案《虞书》传云: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大瑟练弦。此云朱弦者,明练之可知也。”
(2).谓练朱丝以为弦。 元 熊朋来 《瑟赋》:“本以黄钟,度以周尺,遂练朱而成丝,虽绘景而贵质。”词语解释:渥朱 拼音:wò zhū
犹渥丹。 宋 沉括 《苍梧台记》:“晨鷄初鸣,夜漏未极,而东方云騫,气如渥朱。”词语解释:玉朱 拼音:yù zhū
圆形的玉石。朱,同“ 珠 ”。词语解释:猩朱 拼音:xīng zhū
鲜红色。 清 李慈铭 《蓬莱驿》曲:“看他额黄稀,眉青锁,粉痕疏,脣褪猩朱。”词语解释:红紫夺朱 拼音:hóng zǐ duó zhū
谓红、紫以间色夺朱。比喻以邪夺正。《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 邢昺 疏:“此章记 孔子 恶邪夺正也。恶紫之夺朱也者,朱,正色;紫,閒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也。”亦作“ 红紫乱朱 ”。 汉 赵岐 《〈孟子〉题辞》:“ 孟子 閔悼 尧 、 舜 、 汤 、 文 、 周 、 孔 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词语解释:红紫乱朱 拼音:hóng zǐ luàn zhū
见“ 红紫夺朱 ”。
词语解释:红紫夺朱 拼音:hóng zǐ duó zhū
谓红、紫以间色夺朱。比喻以邪夺正。《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 邢昺 疏:“此章记 孔子 恶邪夺正也。恶紫之夺朱也者,朱,正色;紫,閒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也。”亦作“ 红紫乱朱 ”。 汉 赵岐 《〈孟子〉题辞》:“ 孟子 閔悼 尧 、 舜 、 汤 、 文 、 周 、 孔 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词语解释:硍朱 拼音:kèn zhū
即银朱。硫化汞的俗称。是最早的鲜红颜料,用于油画、印泥及朱红绘雕漆器等。也可入药,有毒。词语解释:硍朱
即银朱。硫化汞的俗称。是最早的鲜红颜料,用于油画、印泥及朱红绘雕漆器等。也可入药,有毒。词语解释:看碧成朱 拼音:kàn bì chéng zhū
见“ 看朱成碧 ”。
词语解释:看朱成碧 拼音:kàn zhū chéng bì
把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花不辨五色。 南朝 梁 王僧孺 《夜愁》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唐 武则天 《如意娘》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诗之三:“觥船一棹百分空,看朱成碧颜始红。”亦作“ 看碧成朱 ”。 宋 辛弃疾 《水龙吟·寄题京口范南伯知县家文官花》词:“倚阑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词语解释:眩碧成朱 拼音:xuàn bì chéng zhū
比喻颠倒是非。 明 屠隆 《綵毫记·知几引退》:“宫闈萋菲,眩碧成朱,圣主应投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