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0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书札侨札简札片札宝札肺札信札住札
笔札吴札琳札木札恶札乱札札驻札抄札
御札飞札芳札宸札亲札诌札候札折札
给札瑶札瘥札凶札舞词弄札词札霜札杮札
玉札来札彻札诗札试札十吏札掂札密札札
札札穿札笺札奎札刀札函札瑶章花札密札
遗札短札文札寸札重纸累札跳布札马札点札
手札犀札黄札贯札口札逸札黄纸札搦札
七札赐札素札缄札肤札修札鼎札昏札
纸札夭札省札草札翰札俪札黩札抓札

词语解释:书札  拼音:shū zhá
书信。《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南朝 梁 徐悱 《赠内》诗:“聊因一书札,以代九迴肠。”《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程虎 道:‘见有书札託我回復 洪恭 ,我不曾替他投递。’”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严冬友 《忆女》云:‘料得此时依母坐,看封书札寄 长安 。’” 许地山 《春桃》:“至于 向高 还是让他捡名人书札,或比较可以多卖钱的东西。”
词语解释:笔札  拼音:bǐ zhá
(1).毛笔与简牍。亦泛指文具用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后汉书·曹褒传》:“慕 叔孙通 为 汉 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 清 方文 《怀吴日生》诗:“此日大官分笔札, 上林 诸树尽含香。”
(2).写作;书写。《北齐书·李绘传》:“素长笔札,尤能传受,缉缀词议,简举可观。”《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府中事体烦杂,宣徽要请一个馆客,做记室代笔札之劳。”
(3).指负责文牍的职务。《世说新语·文学》“ 左太冲 ” 刘孝标 注引《左思别传》:“父 雍 ,起於笔札,多所掌练。”
(4).借指文章、书画。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人为之语曰:‘ 谷子云 之笔札, 楼君卿 之唇舌。’言其甚见信用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 襄 工笔札,帝尤爱之,御制《李用和碑文》,詔使 襄 书。”
(5).特指书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汉 来笔札,辞气纷紜。观 史迁 之《报任安》, 东方朔 之难 公孙 , 杨惲 之酬 会宗 ……志气槃桓,各含殊采。”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王生 之子不知其故,偶获 孜 与父平昔所尝往来笔札,累十幅,皆 孜 手迹也。”
(6).指文才。《魏书·酷吏传·高遵》:“涉歷文史,颇有笔札,进中书侍郎。”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严武 ﹞累于饮筵对客骋其笔札。”
筆劄:犹笔记;手书的文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帝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閲簿书。” 明 王世贞 《题宋仲珩方希直书》:“ 希直 不以书名,而方刚不折之气,流溢笔墨间,其名磨损不可辨,盖 永乐 中有禁,收公笔札者同罪故耳。”
词语解释:御札  拼音:yù zhá
亦作“ 御札 ”。 帝王的书札;手诏。《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出御札示中书门下。”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三道札子》:“申中书,向来编集累朝文字,本局不见得从初名目,及枢密院有编集机要文字,并两处有録得累朝御札、手詔副本文字,欲乞令检送本局,以备讨论。”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杨府水渠》:“既而復建 杰阁 ,藏 思陵 御札。”《宋史·职官志一》:“凡命令之体有七……曰御札,布告登封、郊祀、宗祀及大号令,则用之。”《三侠五义》第八回:“ 包公 跪道:‘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詔。’圣上因此又赏了御札三道。”
词语解释:给札  拼音:gěi zhá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蜀 人 杨得意 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 曰:‘臣邑人 司马相如 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 相如 。 相如 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后因谓朝廷对文士的特殊礼遇为“给札”。 宋 曾巩 《回许安世谢馆职启》:“天衢寝亨,时望攸属。遂膺给札之召,来賁登瀛之游。”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和实之》词之三:“有谁怜、给札老 相如 ,家徒壁。”
词语解释:玉札  拼音:yù zhá
(1).玉版刻的道书。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岂况金简玉札,神僊之经,至要之言。”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 丹丘 肃朝礼,玉札工紬绎。”《云笈七籤》卷七:“此金简玉札,出自太上灵都之宫,刻玉为之。”
(2).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 皮日休 《怀华阳润卿博士》诗之三:“数行玉札存心久,一掬云浆漱齿空。”
(3).植物名。即地榆,也叫玉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神仙服食经》云:地榆,一名玉札。北方难得……其实黑如豉,北方呼豉为札,当言玉豉。”
(4).药名。玉泉的别名。 唐 韩愈 《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 王伯大 音释:“玉泉,一名玉札。” 郑观应 《盛世危言》卷五:“如服玉札金丹,悉革瞶聋之病。”
词语解释:札札  拼音:zhá zhá
(1).象声词。《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唐 柳宗元 《田家》诗之一:“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鳶。” 宋 梅尧臣 《促织》诗:“札札草间鸣,促促机上声。” 清 恽敬 《释蟪蛄》:“﹝螓﹞似蜺而小,青赤色,其声札札。”
(2).迭音词缀。表示程度深。 茅盾 《虹》九:“ 梅女士 低了头看自己的脚尖,心里乱札札地,辨不出是快意呢还是感慨。” 茅盾 《秋收》一:“ 老通宝 听得明白……他心里乱札札地又惊又喜。”
词语解释:遗札  拼音:yí zhá
遗书,死者留下的书札。 唐 白居易 《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况奉遗札,託为斯;且惭且陋,不敢辞让。” 宋 宋祁 《张文定公行状》:“富家子与壻分财不协,诣府廷辩,壻曰:‘彼先子有治命,壻七子三。’因出遗札,子不能举其契。”《花月痕》第四五回:“次日 荷生 因秃头来求,差健弁齎着 痴珠 遗札南回。”
寄信。 清 顾炎武 《酬陈生芳绩》诗:“百里相思路阻紆,每承遗札讯何如?”
词语解释:手札  拼音:shǒu zhá
亦作“ 手剳 ”。亦作“ 手扎 ”。 犹手书。指亲笔信。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 道州 手札适復至,纸长要自三过读。”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今 若水 亦儒人,晓武可嘉也。时北戎犹扰,上密以手剳访之。”《宋史·钱若水传》:“时北边未寧,内出手札访 若水 以策, 若水 陈备边之要有五。” 清 孙枝蔚 《戊戌生日作》诗:“每汝手扎至,愁卧輒一旬。”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昨得手札,属治心学,敬悉一是。”
词语解释:七札  拼音:qī zhá
七层铠甲。札,甲的叶片。《左传·成公十六年》:“ 潘尩 之党,与 养由基 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七札俱穿,五豝同穴。”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征伐》:“箭穿七札,弓贯六钧。” 戈直 注:“札,甲也。 养由基 射穿七札。”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逆萌》:“破的听鸣弦,一箭双穿,惊鸿虚发下平原。管取射人先射马,七札谁坚?”
词语解释:纸札  拼音:zhǐ zhá
亦作“ 纸札 ”。
(1).纸张。《南史·齐江夏王锋传》:“性方整,好学书, 张 家无纸札,乃倚井栏为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纸札皆精善。”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故能纸札精緻,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吴筠》:“深於道者,惟《老子》五千言,其餘徒费纸札耳。”《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八年》:“ 金主 召至近侍局,给纸札,令书所欲言。”《红楼梦》第十四回:“只见 来旺 媳妇拿了对牌来领取呈文京榜纸札。”
(2).指纸做的冥器。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今日是俺哥哥的头七,请了几个和尚,买了些纸札,与哥哥看经。”《红楼梦》第十四回:“这八个人单管各处油灯、蜡烛、纸札。”
词语解释:侨札  拼音:qiáo zhá
指 春秋 郑国 公孙侨 ( 子产 )与 吴国 公子 季札 。 季札 至 郑 ,与 子产 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后因以“侨札”比喻朋友之交。《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肃 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 肃 乃指一囷与 周瑜 , 瑜 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 侨 札 之分。”《三国志·吴志·陆抗传》“故得将士欢心”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抗 与 羊祜 推 侨 札 之好, 抗 尝遗 祜 酒, 祜 饮之不疑, 抗 有疾, 祜 馈之药, 抗 亦推心服之。”
词语解释:吴札  拼音:wú zhá
春秋 吴 公子季札 的省称。曾历聘 鲁 齐 郑 卫 晋 诸国,以博闻著称,为 春秋 之贤者。 汉 班昭 《东征赋》:“ 吴札 称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 晋 左思 《魏都赋》:“ 吴札 听歌,而美其风。”《北史·隐逸传·崔赜》:“ 吴札 之论《周颂》,詎尽揄扬; 郢 客之奏《阳春》,谁能赴节?”
词语解释:飞札  拼音:fēi zhá
(1).飞速写成的信。 唐 元稹 《赠严童子》诗:“十岁佩觿娇稚子,八行飞札老成人。”
(2).急送的信件。 唐 刘太真 《和友》:“飞札谢三守,斯篇希见酬。”
词语解释:瑶札  拼音:yáo zhá
对人书札的敬称。 唐 宇文融 《奉和命宴都堂赐诗》:“飞文瑶札降,赐酒玉杯传。”
词语解释:来札  拼音:lái zhá
来信。 唐 杜甫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会面思来札,销魂逐去檣。” 清 尹会一 《答苏仁三书》:“来札过奬,弥增颜汗耳。”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大约刻工是不专属于某一纸店的,正如来札所测。”
词语解释:穿札  拼音:chuān zhá
射穿铠甲。札,铠甲的叶片。形容射箭功力之强。《韩诗外传》卷八:“此弓者, 太山 之南,乌号之柘, 燕 牛之角, 荆 麋之筋, 河 鱼之胶也。四物者,天下之练材也,不宜穿札之少如此。”《世说新语·方正》“ 杜预 之 荆州 ”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预 无伎艺之能,身不跨马,射不穿札。”《新唐书·魏元忠传》:“ 养由基 射能穿札,不止 鄢陵 之奔。”
词语解释:短札  拼音:duǎn zhá
简短的书简。 南朝 宋 颜延之 《赠王太常》诗:“属美谢繁翰,遥怀具短札。” 清 雷士俊 《贻孙豹人》诗:“短札踰千纸,高谈輒十旬。”
词语解释:犀札  拼音:xī zhá
犀甲。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刑神咤犛旄,阴燄颭犀札。” 宋 晁补之 《赠戴嗣良歌》:“往年身夺五刀剑,名玉所擐犀札同。”
词语解释:赐札  拼音:cì zhá
(1).国君给臣下书函。 宋 洪适 《贺皇帝庆皇太后八十表》:“臣远守小邦,侧闻盛礼,迴鑾纪事,微踪常録于汗青;赐札锡民,异渥获推于戴白。”《宋史·岳飞传》:“时 飞 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帝得奏大喜,赐札曰:‘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
(2).对别人来信的敬词。 清 顾炎武 《覆陈霭公书》:“ 山史 西来,得接赐札。”
词语解释:夭札  拼音:yāo zhá
遭疫病而早死。《左传·昭公四年》:“癘疾不降,民不夭札。” 杜预 注:“短折为夭,夭死为札。” 唐 陈子昂 《为朝官及岳牧贺慈竹再生表》:“当夭札之凶年,致昇平之稔岁。” 清 李渔 《风筝误·凯宴》:“田无水旱,民无夭札,境无烽燹。”
词语解释:简札  拼音:jiǎn zhá
(1).用以书写的竹简木札。亦指功用与简札相同的书写用品。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其隐乎犹吾文未集於简札之上。”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 滂 对曰:‘臣之所举,自非饕秽姦罪,岂以污臣简札。’” 唐 元结 《广宴亭记》:“吾当裁畜简札,待为之颂。”
(2).指文书;书信。 清 刘毓崧 《杜观察〈古谣谚〉序》:“语言在文字之先,故点画不先於声音,简札不先於应对。自来讲点画者,兼溯声音之始;工简札者,兼求应对之宜。”
(3).书写。《旧唐书·陆贽传》:“ 贄 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然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於机会,胥吏简札不暇,同舍皆伏其能。”
词语解释:琳札  拼音:lín zhá
道士斋醮所写的表章。 宋 刘筠 《致斋太一宫》诗:“直官琳札密,太宰绣衣轻。”
词语解释:芳札  拼音:fāng zhá
对他人书札的美称。 南朝 梁元帝 《与刘孝绰书》:“数路计行,迟还芳札。” 唐 韦应物 《寄子西》诗:“伤离枉芳札,忻遂见心曲。”
词语解释:瘥札  拼音:chài zhá
疫病。 宋 石介 《庆历圣德颂》诗:“天实賚予,予其敢忽。并来弼予,民无瘥札。”
词语解释:彻札  拼音:chè zhá
亦作“ 彻扎 ”。 谓穿透铠甲。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 潘尫 之 党 与 养由基 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 唐 杨弘贞 《贯七札赋》:“望正鵠以进旅,奉弧矢之成列,然后彻札之人,庶验其工拙。” 宋 张耒 《鲁直惠洮河绿石研冰壶次韵》:“新编来如彻扎箭,劲笔更似划沙锥。”
词语解释:笺札  拼音:jiān zhá
指书信。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 康熙 间,叔父 健磐公 访戚 镇江 ,寓某铁匠家,与其妻 张淑仪 有文字之知,彼此暗投笺札,唱和甚懽,而终不及于乱。”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余因 胡心耘 得交 季言 ,笺札常通,终未一面。”
牋札:亦作“ 牋札 ”。书信;公文。 唐 赵冬曦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莲字》:“牋札来宸禁,衣冠集詔筵。” 宋 王谠 《唐语林·赏誉》:“﹝ 刘赡 ﹞少为 汉 南 郑司徒 掌牋札。”
词语解释:文札  拼音:wén zhá
亦作“ 文扎 ”。 文书。《后汉书·党锢传·刘祐》:“ 祐 初察孝廉,补尚书侍郎,闲练故事,文札强辨,每有奏议,应对无滞,为僚类所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干王洪宝制》:“月俸少而刻剥多,职卑尤苦;阳受官而阴削职,文扎难凭。”
词语解释:黄札  拼音:huáng zhá
见“ 黄纸札 ”。
词语解释:黄纸札  拼音:huáng zhǐ zhá
用黄纸书写封授官爵的文书。《南史·张兴世传》:“ 明帝 即位,四方反叛,进 兴世 龙驤将军,领水军拒南贼……是役也,皆先战授位,檄板不供,由是有黄纸札。”亦省称“ 黄札 ”。《陈书·徐陵传》:“府库空虚,赏赐悬乏,白银难得,黄札易营。权以官阶代於钱绢。”
词语解释:素札  拼音:sù zhá
书信。 唐 韦应物 《答崔都水》诗:“常缄素札去,适枉华章还。”
词语解释:省札  拼音:shěng zhá
同“省劄”。古代中枢各省的文书。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六:“其登科时年甚少,復中法科,继闻以法科进者不大拜,悔之,不受省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伯美》:“省札既下, 吴农丞 辨析状云:‘ 革 弟 蒙 ,分符罔功,以病丐祠。增秩改麾,既被缴驳,圣恩宽大,遂畀祠廪。’”
词语解释:片札  拼音:piàn zhá
小简,短信。《南史·文学传·锺嵘》:“挥一金而取九列,寄片札以招六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宋小巖 将殁,以片札寄其友曰:‘白骨可成尘,游魂终不散。’”
词语解释:木札  拼音:mù zhá
(1).木片。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 韦 ( 韦行规 )下马负一树,见空中有电光相逐如鞠杖,势渐逼树杪,觉物纷纷坠其前, 韦 视之乃木札也。”
(2).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词语解释:宸札  拼音:chén zhá
帝王的手札。 唐 李乂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诗:“肆览飞宸札,称觴引御杯。”
词语解释:凶札  拼音:xiōng zhá
谓五谷歉收,疾疫流行。《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徵。”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凶,谓凶年饥荒也;札,谓疾疫死亡也。 越 人谓死为札。”《周礼·地官·均人》:“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 贾公彦 疏:“凶谓年穀不孰,札谓天下疫病。”《隋书·食货志》:“若艰凶札,则不徵其赋。”
词语解释:诗札  拼音:shī zhá
用通信方式互相唱和的诗作。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在舟中接到 福敬斋 、 孙补山 两公相、 和希斋 大司空、 惠瑶圃 中丞见怀诗札,情文双至。”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上的交往》:“诗既是‘寄’给 李白 的,足证他们之间已经有诗札来往。”
词语解释:奎札  拼音:kuí zhá
指诏书。 宋 岳珂 《桯史·郑少融迁除》:“奎札付中书,曰:‘赏功迁职,不以滥予。’” 宋 岳珂 《愧郯录·改易职事官名称》:“ 神宗 忽降奎札曰:‘朝廷官称避守臣私讳,於义未安,宜不行。’”
词语解释:寸札  拼音:cùn zhá
简短的信札。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何炯书》:“倘不以垢累,时存寸札,则虽先犬马,犹 松 乔 焉。”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琴书》:“倘得机缘,寸札相招,我立至。”
词语解释:贯札  拼音:guàn zhá
谓箭矢穿透铠甲上的叶片。亦形容力大善射。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 镇戎军 有一铁甲……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札,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 清 顾汧 《射猎篇》:“帐前射艺分队进,穿扬贯札惊鲸鯢。”
词语解释:缄札  拼音:jiān zhá
书信。 唐 李商隐 《春雨》诗:“玉璫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早者,曾上 秦王 缄札,张皇 蜀 地声尘,形侮黷之言辞,谤亲贤之勋德。”
词语解释:草札  拼音:cǎo zhá
写文章。 南朝 梁 何逊 《答江革联句不成》诗:“日余乏文干,逢君善草札。工拙既不同,神气何由拔。”
词语解释:宝札  拼音:bǎo zhá
(1).即玺书。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 唐 岑参 《冀国夫人歌词》:“夫人封赏国初开,宝札纶言天上来。”
(2).称人书信的敬辞。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嗣音》:“他金囊赠,宝札修,转星乌,会女牛。”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书籍·书柬》:“《山堂肆考》:芳讯、兰讯、宝札、琼音,皆书简名。”
词语解释:恶札  拼音:è zhá
亦作“ 恶札 ”。拙劣的书法或文笔。亦用为谦词。 宋 米芾 《海岳名言》:“ 柳公权 师 欧 ( 欧阳询 ),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二:“恶札固无所恡,若以润笔先赐,即不敢闻命。” 清 包世臣 《与杨季子论文书》:“ 退之 诸文,序为至劣,本供酬酢,情文无自……偶著新奇,旋成恶札。”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 金圣嘆 ﹞指招安以下为 罗贯中 续成,斥曰‘恶札’。”
词语解释:亲札  拼音:qīn zhá
亦作“ 亲札 ”。亲手写下的书信。 南唐 冯延巳 《更漏子》词:“金翦刀、青丝髮。香墨蛮笺亲札。和粉泪,一时封。此情千万重。” 宋 朱熹 《答江元适书》:“孤陋晚生,屏居深僻,未尝得亲几杖之游,乃蒙不鄙,使贤子遗之手书,致发明道要之文三编,加赐亲札,存问繾綣。”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我辈得县官亲札,靖一方之害,乃汝等翻欲陷我耶!”
词语解释:舞词弄札  拼音:wǔ cí nòng zhá
犹言舞文弄墨。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 王隐 、 虞预 毁辱相凌, 子野 、 休文 释纷相谢,用捨由乎臆説,威福行於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以一时之富贵,冒万亿不韙而不辞,舞词弄札,眩惑天下,使贱儒元恶为之则已矣。”
词语解释:试札  拼音:shì zhá
犹试牍。 宋 宋祁 《代回吕舍人启》:“果膺试札,入掌命书。”参见“ 试牘 ”。
词语解释:试牍  拼音:shì dú
(1).谓从事文牍工作。 宋 宋祁 《送黄秘校书》诗:“妙龄看试牘,共嘆俊登喧。”
(2).犹试卷。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繁称》:“凡斯等类,始於駢丽华词,渐於尺牘小説。而无识文人,乃用之以记事,宜乎试牘之文,流于茁轧,而文章一道入混沌矣。”
词语解释:刀札  拼音:dāo zhá
书写。《太平广记》卷四八八引 唐 元稹 《莺莺传》:“ 崔氏 甚工刀札,善属文。”《太平广记》卷一五二引 唐 薛莹 《郑德璘传》:“女不工刀札,又耻无所报,遂以钩丝而投夜来邻舟女所题红牋者。” 清 钮琇 《觚賸·睐娘》:“作花鸟小图,工刀札,善吟咏。”参见“ 刀笔 ”。
词语解释:刀笔  拼音:dāo bǐ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史记·酷吏列传》:“ 临江王 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 都 禁吏弗与。”《后汉书·刘盆子传》:“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謁欲贺,其餘不知书者起请之。” 李贤 注:“古者记事书於简册,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笔。”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序》:“ 杜元凯 言,德者非所企及,立言或可庶几。故户牖悬刀笔,而有述作之志矣。”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一:“古人刀以书竹简,笔以书縑帛,刀笔自是二物。”
(2).借指文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 唐 罗隐 《蝶》诗:“ 汉王 刀笔精,写尔逼天生。”
(3).指法律案牍。《史记·李斯列传》:“ 高 固内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 秦 宫,管事二十餘年。”《南史·循吏传序》:“ 明帝 自在布衣,达于吏事,及居宸扆,专务刀笔,未尝枉法申恩,守宰由斯而震。” 宋 陆游 《放翁自赞》之四:“进无以显於时,退不能隐於酒,事刀笔不如小吏,把锄犁不如健妇。”
(4).见“ 刀笔吏 ”。
(5).指诉讼文字。 明 沉鲸 《双珠记·协谋诬讼》:“吾刀笔山可頽,倾人家命如覆杯。”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果报》:“讼师 杨 某……阴谋诡计。刀笔多锋。” 鲁迅 《〈三闲集〉序言》:“我以为无产阶级是不会有这样锻炼周纳法的,他们没有学过‘刀笔’。”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宋 王安石 《次韵和中甫兄春日有感》:“ 淮 蝗蔽天农久饿, 越 卒围城盗少逸。至尊深拱罢《簫韶》,元老相看进刀笔。” 宋 苏轼 《送表弟程六知楚州》诗:“子方得郡古 山阳 ,老手生风谢刀笔。我正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 宋 杨亿 著有《内外制刀笔》《文献通考·经籍六一》题为《杨文公刀笔》十卷。 宋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中》:“《中山刀笔集》三卷。翰林学士 大名 刘筠 子仪 撰,皆四六应用之文。”
(7).指尺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黄山谷 名其尺牘曰刀笔,已非本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别集类存目一》:“《山谷刀笔》二十卷。 庭坚 全集已著録,此乃所著尺牘也。”
词语解释:重纸累札  拼音:zhòng zhǐ lèi zhá
谓很多的纸张。《隋书·礼仪志四》:“苟别君臣同异之礼,恐重纸累札,书不尽也。”
词语解释:口札  拼音:kǒu zhá
犹口占。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儇弄》:“有都押衙 蔡 姓者,戏谓 己公 曰:‘某有诗已絶,诸人不必措词。’ 己公 坚请口札,押衙朗吟。”参见“ 口占 ”。
词语解释:口占  拼音:kǒu zhàn
(1).谓口授其辞。《汉书·游侠传·陈遵》:“ 遵 冯几,口占书吏,且省官事,书数百封,亲疏各有意, 河南 大惊。” 宋 陆游 《南唐书·卢郢传》:“ 郢 忽顾笔吏,口占使书,不窜易一字。 鉉 服其工。”
(2).谓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汉书·朱博传》:“閤下书佐入, 博 口占檄文。”《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帝﹞善属文,多於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 朱自清 《冬天》:“ S君 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词语解释:肤札  拼音:fū zhá
文身,在皮肤上刺出各种图形。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上都街肆恶少,率髠而肤札,备众物形状。”
词语解释:翰札  拼音:hàn zhá
书札,翰牍。《晋书·何遵传》:“性既轻物,翰札简傲。”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李建中 ﹞善翰札,行笔尤工。”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翰札紆徐易直,真有德之言。”
词语解释:肺札  拼音:fèi zhá
杮札。削下的木片。《汉书·刘向传》“臣幸得託肺附” 唐 颜师古 注:“一説肺谓斫木之肺札也,自言於帝室犹肺札附於大材木也。”
词语解释:乱札札  拼音:luàn zhá zhá
见“ 乱扎扎 ”。
词语解释:乱扎扎  拼音:luàn zhā zhā
亦作“ 乱札札 ”。 烦乱貌。 茅盾 《动摇》一:“他心里乱扎扎地,竟听不出嚷的声音是谁。” 茅盾 《秋收》一:“他心里乱札札地又惊又喜。”
词语解释:诌札  拼音:zhōu zhá
亦作“ 诌吒 ”。 刚愎;凶狠;顽劣。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三折:“覰了 王庆 呵慌张势煞,这汉就里决诌札。”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直恁般性格儿诌吒。”
词语解释:词札  拼音:cí zhá
谓词作手稿。 宋 马令 《南唐书·诙谐传·王感化》:“ 元宗 尝作《浣溪沙》二闋,手写赐 感化 …… 后主 即位, 感化 以其词札上之。 后主 感动,赏赐 感化 甚优。”
词语解释:十吏札  拼音:shí lì zhá
须十名书吏缮写的文稿。语出《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 文姬 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餘篇耳。’ 操 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后多用作女子博学强记之典。 明 李东阳 《断弦曲》:“生书五经碑,死给十吏札;阿女有父能,八分乃遗法。”
词语解释:函札  拼音:hán zhá
书信。《冷眼观》第十八回:“我也是气昏了,好在你函札具在,笔墨犹新,来日谢恩时,我定要将你致我的原信呈上去。”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之浅而易解者,不必小説;寻常妇孺之函札,官样之文牘,亦非有艰深难读者存也。” 朱自清 《白采》:“但 平伯 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
词语解释:跳布札  拼音:tiào bù zhá
喇嘛教习俗,在宗教节日里喇嘛装扮成神佛魔鬼等,诵经跳舞,据说是为了驱除邪气。也叫打鬼或跳神。布札,藏语恶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其演法则有跳布札、放乌卜藏诸技。”
词语解释:逸札  拼音:yì zhá
散失的信函。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秘雕华之逸札,自託蚕丝;问縹帙於当今,不分麟阁。”
词语解释:修札  拼音:xiū zhá
写信。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慕 漪香夫人 之才,知在 吴门 ,修札索题,自觉冒昧。”
词语解释:俪札  拼音:lì zhá
用骈偶文写的书札。《说郛》卷五七引 宋 邵桂子 《雪舟脞语》:“ 至元 辛巳初到 云间 ,餽物众姻识,顷刻作儷札数枚,并不要重复。 曹诚斋 、 吴蒙静 皆妻叔,合作一席,以儷札见招。”
词语解释:信札  拼音:xìn zhá
书信,信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这本底稿在 云岫 是非常秘密的,内中都是代人家谋占田产,谋夺孀妇等种种信札,与及诬揑人家的呈子。”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以后印造,我想最好是不要和我商量,因为信札往来,需时间而于进行之速有碍。” 茅盾 《三人行》:“他走到书桌边,打开一个小巧的木匣子,中间满贮着信札。”
词语解释:驻札  拼音:zhù zhá
驻札:同“ 駐劄 ”。 《元史·顺帝纪十》:“以少保 秃鲁 为 陕西 行中书省、左丞相,本省驻札。”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惟是官兵驻札地方,合先晓諭城外居民,尽移城内,空下房屋,听各将领派兵住宿。”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緑旗兵不下数万,应请将省会及道员驻札之处,其城守营皆改为八旗驻防矣。”
駐劄:亦作“ 駐札 ”。 宋 岳飞 《奏陈州颍昌捷状》:“据踏白军统制 董光 、游奕军统制 姚政 等申统率军马在 潁昌府 驻札。” 明 郑若庸 《玉玦记·传旨》:“如今全师驻札 淮阳 ,且喜军威远播,胡虏侧目。”《儒林外史》第三九回:“ 平少保 得了圣旨,星飞出京,到了 松藩 驻札。”
词语解释:候札  拼音:hòu zhá
问候的信札。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是 凤 抚衙门来的 马老爷 候札。”
词语解释:霜札  拼音:shuāng zhá
犹素书。 明 顾清 《追忆史馆容台旧事》诗:“月毫霜札来天府,玉饌金茎出帝厨。”
词语解释:掂札
安排停当,准备好
词语解释:瑶章花札
对别人书信文章的赞美之辞
词语解释:马札  拼音:mǎ zhá
(1).即蚂蚱。蝗虫。《元史·五行志二》:“ 至元 五年八月,京师童謡云:‘白雁望南飞,马札望北跳。’”
(2).即马扎。 刘绍棠 《县报记者》:“他正在办公室门前的圈椅上坐着,面前放个小马札,摆了一堆文件。”参见“ 马扎 ”。
词语解释:马扎  拼音:mǎ zhá
一种小型的坐具。腿交叉,上面绷帆布或麻绳等,可以合拢,便于携带。 川之 《晚霞似锦的时候》诗:“宿舍门前,有人坐着马扎,手拿新报看得聚精会神。” 韦君宜 《洗礼》三:“﹝ 刘丽文 ﹞不由分说就顺手把它扔进盆里,自己把一个小马扎拖过来坐下,就要动手搓。”亦称“ 马扎子 ”。《老残游记》第十五回:“县官有马扎子, 老残 与 人瑞 仍坐长凳子上。” 沉从文 《新与旧》:“演武厅前马扎子上坐得是千总同教官。”
词语解释:黄纸札  拼音:huáng zhǐ zhá
用黄纸书写封授官爵的文书。《南史·张兴世传》:“ 明帝 即位,四方反叛,进 兴世 龙驤将军,领水军拒南贼……是役也,皆先战授位,檄板不供,由是有黄纸札。”亦省称“ 黄札 ”。《陈书·徐陵传》:“府库空虚,赏赐悬乏,白银难得,黄札易营。权以官阶代於钱绢。”
词语解释:鼎札  拼音:dǐng zhá
犹大札。旧时书信中敬称人的来信。 明 茅维 《寄叶相公书》:“鼎札至今春始达。稍悉相公里居之概。”
词语解释:黩札  拼音:dú zhá
谓滥写文章。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为史官者,不能抃忠骨於枯坟,臠諂魄於下泉,磨毫黷札,丛阁饱帙,岂国家任史官意耶!”一本作“ 黷扎 ”。
词语解释:住札  拼音:zhù zhá
见“ 住紥 ”。
词语解释:住扎  拼音:zhù zhā
亦作“ 住札 ”。 军队或官吏住在某地执行任务。 元 郑德辉 《三战吕布》第一折:“今闻知 吕布 领兵前来,住紥於 虎牢关 下。”《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云长 曰:‘我在 海州 路上住紥,探得消息,故来至此。’”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其餘各官,皆奉差有事,及本地方住札者,适会臣父葬期,遂弔祭於邱壠。”
词语解释:抄札  拼音:chāo zhá
见“ 抄扎 ”。
词语解释:抄扎  拼音:chāo zhā
亦作“ 抄札 ”。 查抄没收。《元典章·刑部五·烧埋》:“原抄扎人口内有苦主之家……烧埋银五十两就便给付苦主收管外,无苦主之人不须徵埋,所据原抄札到官各家财产等物,尽行分付原主收係宁家。”《水浒传》第五八回:“把 慕容 知府一家老幼尽皆斩首,抄扎家私,分俵众军。”《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兇身俱已身死,将家私抄扎入官。”
词语解释:折札  拼音:shé zhá
犹折简。《后汉书·儒林传论》:“至如 张温 、 皇甫嵩 之徒……俯仰顾眄,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 李贤 注:“札,简也。折简而召,言不劳重命也。”参见“ 折简 ”。
词语解释:折简  拼音:zhé jiǎn
(1).亦作“ 折柬 ”。折半之简,言其礼轻。古人以竹简作书。《三国志·魏志·王凌传》“ 凌 至 项 ,饮药死”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汉 制:简长二尺,短者半之。盖单执一札谓之简。折简者,折半之简,言其礼轻也。”《南史·梁纪上·武帝上》:“若啗以显职,无不载驰。 随王 止须折简耳。” 明 陈继儒 《偃曝谈馀》卷下:“近代尚质,朝野之间皆用古折简,駸駸乎有先辈风度。”
(2).指书札或信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孝宗御制赐吴益》:“﹝ 孝宗 ﹞手书御扎一联云:‘称此一天风月好,橘香酒熟待君来。’命近璫持此赐 益 。 益 入对,顿首称谢。上笑曰:‘聊復当折简耳。’” 元 萨都剌 《经姑苏同游虎丘山次东坡旧题韵》:“九京倘可作,当为折简请。” 清 李渔 《风筝误·题鹞》:“幸有风筝为折柬,寄愁天上何难。”《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讨了一个折柬,一个封筒。”
(3).谓裁纸写信。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一日郎官折简寄妓,与为私约。”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叙伦》:“无何贵客忆前巵,乃折简主人,语以其故。” 清 黄景仁 《莺啼序·郑诚斋招集白云庵》词:“也繾綣、折简招来,追随许附尘后。”
(4).犹断简。指书册、简牍的残篇。《宋书·礼志三》:“夫《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闕畧。”《清史稿·灾异志二》:“五月, 渭南 四野火灾,见持炬人三尺许,羣绕火际,次日焚处拾一折简。”
词语解释:杮札  拼音:bèi zhá
亦作“柹札”。 削下的木片。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一》:“《刘向传》‘臣幸託肺附’, 师古 云:‘旧解云肺附谓肝肺相附著,犹言心膂。一説谓斫木之柹札也,自言于帝室犹柹札附于大材木也。’”按,今本《汉书·刘向传》 颜师古 注作“肺札”。
词语解释:密札札  拼音:mì zhá zhá
稠密的样子。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围释》:“一声金炮响,将人跌蹉,可怜可怜,密札札干戈,其间放着我。”
词语解释:密札  拼音:mì zhá
(1).密信。《花月痕》第四回:“且説 颜 林 二将,晓行夜宿,趲赶到得中途,忽奉令箭一枝,锦囊一个,内固封密札。”丝弦剧《空印盒》第一场:“哎,此事早有部文到来,何用再来密札。”
(2).秘密下达公文。 清 林则徐 《密拿汉奸札稿》:“有经密查暗访得其踪跡者,现俱开出姓名,间有访知住址,合急黏单密札飭拏。”
词语解释:点札  拼音:diǎn zhá
点名调遣。《西游记》第十回:“至次日,点札风伯、雷公、云童、电母,直至 长安城 九霄空上。”《西游记》第二一回:“只见那老妖坐在上面,正点札各路头目。”
词语解释:搦札  拼音:nuò zhá
犹执笔。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陈居士书》:“用隔巾车,未能搦札,引领南望,悵矣心飞。” 南朝 梁 庾肩吾 《春日》诗:“颁文知渥重,搦札愧才空。”
词语解释:昏札  拼音:hūn zhá
夭死。昏,通“ 泯 ”。 唐 柳宗元 《兴州江运记》:“矧公之始来,属当恶岁,府庾甚虚,器备甚殫,飢饉昏札,死徙充路。”
词语解释:抓札  拼音:zhuā zhá
束扎。 元 锺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有时节软乌纱抓札起钻天髻,乾皂靴出落着簌地衣。”
共10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