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愿去声 [yuàn,动词][详注1][详注2]奿

[lùn,名词][tùn][pèn][急赴][详注3]


注1:圈 《唐韵》巨万切《集韵》《韵会》具愿切,韏去声。地名。《公羊传·文十一年》楚子伐圈。《注》求阮反,一音卷。《字林》臼万反。
注2:畹 《集韵》纡愿切《正韵》迂绢切,音怨,田亩。
注3:敦 通作顿。《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疏》诗卫风氓篇,至于顿丘,是也。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注》敦,音顿。《史记·历书注》困敦,混沌也。 又《庄子·列御寇》敦杖蹙之。《音义》敦,音顿。司马云:竖也。
末字词组
曼曼头曼阿曼韶曼淫曼烂曼衍曼眇曼
靡曼凄曼萧曼修曼宛曼戎曼冗曼婉曼
柔曼延曼美曼霍夫曼滋曼哀曼安曼媚曼
罗曼辽曼须曼鸷曼滑曼秀曼坛曼奈曼

词语解释:曼曼  拼音:màn màn
形容距离远或时间长。《楚辞·离骚》:“路曼曼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鬱鬱其不可再更。” 李善 注:“曼曼,长也。”《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山谷眇兮路曼曼,眷东顾兮但悲叹。”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易千里之曼曼,泝江流之汤汤。”
词语解释:靡曼  拼音:mí màn
亦作“ 靡嫚 ”。
(1).华美,华丽。《晏子春秋·问上十三》:“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鐘鼓之音。” 王闿运 《李恭人行状》:“衣裳澣濯,无珠翠靡曼之饰。”
(2).指美妙的声色。《吕氏春秋·顺民》:“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鐘鼓。” 高诱 注:“靡曼,好色。”《隋书·高勱传》:“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耽淫靡嫚,不知纪极。” 明 陈霆 《两山墨谈》卷十二:“保固真元,絶意房闥,使靡曼不得动吾欲,是谓藏贤。”
(3).纤弱柔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譬舞容迴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
(4).引申为轻艳卑弱。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韦应物》:“诗律自 沉 宋 之下,日益靡嫚。”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西梆子腔与崐崘南曲,一则悲壮,一则靡曼。”
(5).奢侈淫靡。《明史·乐志一》:“声音之道与政治不相通,而民之风俗日趋於靡曼。”
词语解释:柔曼  拼音:róu màn
(1).谓姿容婉媚。《汉书·佞幸传赞》:“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德焉。” 颜师古 注:“曼,泽也,言其泽柔而色理光泽也。”《隋书·后妃传序》:“甘心柔曼之容,罔念幽闲之操。”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持簫擫管,以柔曼悦人。”
(2).引申谓弄姿作态,矫柔做作。 清 汪源 《〈孑遗录〉序》:“京师遇 桐城 戴田有 ,读其文,超卓有隽气,无时俗钞録经传及柔曼肤滞之态。”
(3).柔和舒缓。 清 吴伟业 《〈楚两生行〉序》:“ 吴 中以善歌名海内,然不过嘽缓柔曼为新声。” 李一氓 《重读总司令的诗》:“声调是直率的,不能要求婉转;是豪放的,不能要求柔曼。”
词语解释:罗曼  拼音:luó màn
浪漫。 刘大白 《罗曼的我》诗:“枉自豪气干霄,柔情沁石,只赢得一声罗曼!”参见“ 罗曼諦克 ”。
词语解释:罗曼谛克  拼音:luó màn dì kè
英语romantic的音译,也译为“浪漫”。有富于幻想、不守常规等意思。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了。”
词语解释:头曼  拼音:tóu màn
匈奴 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单于曰 头曼 。”因借指外国国君。 清 张逸少 《北征凯旋诗》:“战伐夷 头曼 ,威名儷 有熊 。”
词语解释:凄曼  拼音:qī màn
形容声音凄凉而绵长。 宋 范成大 《蟠龙岭》诗:“此意竟萧索,劳歌谩凄曼。”
词语解释:延曼  拼音:yán màn
(1).亦作“ 延蔓 ”。草木绵延伸展。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揭车衡兰,槀本射干……布濩閎泽,延曼太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四一:“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 明 刘基 《感怀》诗:“一朝根柢成,延蔓蔽楼阁。”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楼后朱藤延曼。”
(2).引申指不断扩展。《汉书·王莽传下》:“盗贼始发,其原甚微……朝廷忽略,不輒督责,遂至延曼连州。” 明 归有光 《备倭事略》:“浸淫延蔓,东南列郡,大有可虑。”
(3).即曼延。古代百戏名。 唐 赵冬曦 《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诗:“从容会鵷鷺,延曼戏龙鱼。”
词语解释:辽曼  拼音:liáo màn
见“ 辽蔓 ”。
词语解释:辽蔓  拼音:liáo màn
亦作“ 辽曼 ”。 犹连绵。 唐 符载 《贺樊公畋获虎颂》序:“於是树兰防,列辕门,表旗鼓,而卒伍縈紆辽蔓,星陈鳞次,中军发号,沸渭四起。” 清 张德彝 《航海述奇·西行日记》:“四望山水辽曼,林木森秀。”
词语解释:阿曼  拼音:ā màn
西亚国家。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面积30万平方千米。人口2018万(1994年)。首都马斯喀特。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沙漠分布广。石油工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词语解释:萧曼  拼音:xiāo màn
众多貌。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阶除连延,萧曼云征。” 祝廉先 《〈文选〉六臣注订讹》:“按萧,蒿也;萧曼,言如蒿之滋曼,以状其多。”
词语解释:美曼  拼音:měi màn
柔美。 唐 皮日休 《祀疟疠文》:“美曼之色,媚於君侧,巧笑未足,已亡於国,天未降刑,尚或窃生:尔宜癘之。” 明 何景明 《荷花赋》:“垂清房以缀珠,结翠萍而连钱。美曼如静女,翩躚若飞仙。”
词语解释:须曼  拼音:xū màn
见“ 须曼那 ”。
词语解释:须曼那  拼音:xū màn nà
梵语的音译,古 印度 花名。其形色俱媚,令见者心悦,故又名“称意花”、“悦意花”。 天竺国 旧俗用此花结环,用以装饰头身。《翻译名义集·百花》:“须曼那,或云须末那,又云苏摩那。此云善摄意。又云称意华。其色黄白而极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盖。”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生天上,春吐栴檀气,夏吐芬陀利气,秋吐兰气,冬吐须曼那气。”亦省称“ 须曼 ”。 叶玉森 《印度故宫词》:“须曼犹开称意花,频婆自结相思果。”
词语解释:韶曼  拼音:sháo màn
美色。 宋 刘敞 《谕客》:“日无韶曼,耳絶金石,抱瓮而汲,不知用力。”
词语解释:修曼  拼音:xiū màn
漫长。 明 陈子龙 《秣陵杂诗》之四:“城南何卷迴,芳径多修曼。”
词语解释:霍夫曼  拼音:huò fū màn
①恩斯特·特奥多尔·霍夫曼(ernsttheodoramadeushoffmann,1776-1822)。德国小说家。早年在柯尼斯堡大学攻读法律。后任乐队指挥和音乐教师。1816年任柏林高等法院顾问。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童话《金罐》、长篇小说《公猫穆尔的生活观》等。②达斯汀·霍夫曼(dustinhoffman,1937-)。美国电影演员。1956年大学辍学,加入剧团。1967年从影。因在《克莱默夫妇》《雨人》中的出色表演,两次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主演影片还有《毕业生》《午夜牛郎》《宝贝儿》等。
词语解释:鸷曼  拼音:zhì màn
抵突。形容马性猛戾不驯,欲狂突以去其羁勒。《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鷙曼、诡衔、窃轡。”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鷙,抵也。曼,突也。”一说,犹迟重。 郭庆藩 集释引 郭嵩焘 曰:“鷙曼,犹言迟重;言马被介而气塞行滞,有决衔絶轡之忧。”鸷曼,指抵触车幔。参阅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词语解释:淫曼  拼音:yín màn
亦作“ 淫嫚 ”。 淫秽,靡曼。多用以形容乐声。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 师涓 ﹞以此四时之声,奏於 灵公 。 灵公 情湎心惑,忘於政事。 蘧伯玉 趋阶而諫曰:‘此虽以发气律,终为沉湎淫曼之音,无合於《风》《雅》,非臣下宜荐於君也。’”
词语解释:宛曼  拼音:wǎn màn
(1).谓渺茫广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请许学者而行宛曼於先王,或者不宜今乎?”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宛、涴同,又与汗通。曼、谩、漫通。皆渺茫广远也。”
(2).柔媚;婉转曼妙。 茅盾 《路》一:“她带点宛曼的神气说:‘我是不想读到毕业了。’”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六章二:“这可想见那歌声的如何宛曼动人。”
词语解释:滋曼  拼音:zī màn
同“ 滋蔓 ”。 《尚书大传》卷一下“夏伯之乐,舞谩彧” 汉 郑玄 注:“谩,犹曼也;彧,长貌。言象物之滋曼彧然也。”《后汉书·东夷传序》:“逮 永初 多难,始入寇钞; 桓 灵 失政,渐滋曼焉。”
词语解释:滑曼  拼音:huá màn
纷乱。 汉 贾谊 《新书·等齐》:“乱且不息,滑曼无纪。天理则同,人事无别。”
词语解释:烂曼  拼音:làn màn
分散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牢落陆离,烂曼远迁。”《文选》作“烂漫”。参见“ 烂漫 ”。
词语解释:烂漫  拼音:làn màn
亦作“ 烂熳 ”。亦作“ 烂縵 ”。
(1).形容光彩四射。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澔澔汗汗,流离烂漫。”
(2).色泽绚丽。 南朝 梁 沉约 《奉华阳王外兵》诗:“烂熳蜃云舒,嶔崟山海出。”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 锦里 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寞。”《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因见月色如昼,殿庭下桃李盛开,烂熳如锦,来此赏翫。” 毛泽东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3).杂乱繁多貌。《文选·马融〈长笛赋〉》:“详观夫曲胤之繁会丛杂,何其富也。纷葩烂漫,诚可喜也;波散广衍,实可异也。” 吕向 注:“纷葩烂漫,声乱而多也。” 南朝 齐 谢朓 《秋夜讲解》诗:“琴瑟徒烂熳,姱容空满堂。” 宋 叶适 《祈雪文》:“ 淳 绍 之交,大雪烂漫,平地累尺,而人以过寒为患。” 清 孙枝蔚 《长歌复短歌》:“词赋烂熳终无益,焉能致主 唐 虞 初。”
(4).形容草木茂盛。 唐 陈子昂 《大周受命颂·庆云章》:“南风既薰,丛芳烂漫,郁郁纷纷。” 宋 叶适 《祭林叔和文》:“春笋秋花,烂熳牕几。”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寻常秔穄地,烂漫长荆棘。” 清 金人瑞 《长夏作》诗:“花叶陆续春,瓜荳烂熳秋。”
(5).精彩杰出。 清 戴名世 《〈四逸园集〉序》:“呜呼!当 明 之晚节,士大夫争为坛坫,以炫声名;一时菁华烂熳者,何可胜数!” 清 戴名世 《与刘言洁书》:“观其菁华烂熳之章,与夫考据排纂之际,出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
(6).陵替。 汉 扬雄 《大司农箴》:“帝王之盛,咸在农殖,季 周 烂漫,而东作不勑,膏腴不穫,庶物并荒。”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 宣和殿 后,又剏立 保和殿 者。左右有 稽古 、 博古 、 尚古 等诸阁。咸以贮古玉印璽,诸鼎彝礼器、法书图画尽在。然世事则益烂熳,上志衰矣,非復前日之敦尚考验者。”
(7).浩荡。形容水势大。 南朝 宋 鲍照 《自砺山东望震泽》诗:“烂漫潭洞波,合沓崿嶂云。” 唐 韩愈 《别知赋》:“始参差以异序,卒烂漫而同流。” 朱熹 校:“‘烂漫’本或作‘烂熳’、或作‘澜漫’,云大水也。” 宋 王禹偁 《别丹水》诗:“曾经烂漫濯吾缨,忍别潺湲月下声。”泛指声势广阔、壮大。 陈毅 《十年》诗:“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声烂漫,飘扬海外,散播农村。” 俞平伯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及至到了‘三潭印月’,灯歌又烂缦起来了,人反而倦了。”
(8).谓放浪,不拘形迹;豪放,不受拘束。 南朝 梁 江淹 《赠炼丹法和殷长史》:“身识本烂熳,光曜不可攀。” 唐 李白 《江南春怀》诗:“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清 钱谦益 《奉赠太傅崇明侯弢武杜公诗》之二:“挥毫烂熳头风檄,击缶苍茫耳热歌。”
(9).淫荡;淫佚。 汉 刘向 《列女传·夏桀末喜》:“ 桀 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於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傍。造烂漫之乐,日夜与 末喜 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魏书·乐志》:“三代之衰,邪音间起,则有烂漫靡靡之乐兴焉。”《朱子语类》卷一三三:“ 秦檜 自虏中归,见虏人溺於声色宴安……日夜烂熳。”
(10).散乱;分散。《庄子·在宥》:“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 成玄英 疏:“烂漫,散乱也。”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有菜名曰‘芸薇’,类有三种,紫色者最繁,味辛,其根烂熳。” 宋 王安石 《和中甫兄春日有感》:“娇梅过雨吹烂熳,幽鸟迎阳语啾唧。” 丁玲 《母亲》四:“白色的野玉簪,烂缦的洒在那些嫩绿的草间。”
(11).蔓延;弥漫。 南朝 齐 谢朓 《咏兔丝》:“烂熳已万条,连绵復一色。” 唐 姚合 《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遶行香烂熳,折赠意缠绵。” 唐 韩愈 《女挐圹铭》:“ 愈 之为少秋官,言佛夷鬼,其法乱治, 梁武 事之,卒有 侯景 之败。可一扫刮絶去,不宜使烂漫。” 清 朱彝尊 《送徐中允假还昆山》诗之五:“烂熳厨烟煮野蔬,菘根秋末韭春初。”
(12).消散。《楚辞·严忌〈哀时命〉》:“生天墬之若过兮,忽烂漫而无成。” 王逸 注:“烂漫,犹消散也。言己生於天地之间,忽若风雨之过,晻然而消散,恨无成功也。烂,一作澜。”
(13).谓情感真挚坦率。 唐 杜甫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得寒字》:“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玕。” 宋 苏舜钦 《和圣俞庭菊》:“得书所赋诗,烂漫感怀抱。” 清 顾炎武 《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有时提壶过比邻,笑谈烂漫皆天真。” 冰心 《六一姐》:“童稚烂漫流动的心,在无数的过眼云烟之中,不知怎的就捉得这一个影子,自然不忘的到了现在。”
(14).犹熟,酣。 唐 杜甫 《彭衙行》:“众雏烂熳睡,唤起霑盘餐。” 明 高启 《早发土桥》诗:“僕夫昨行苦,烂熳睡正熟。” 清 方文 《天界寺书怀》诗:“烂熳睡终夜,顿觉清心魂。”
(15).随意;任意。 南朝 梁 刘缓 《看美人摘蔷薇》诗:“釵边烂熳插,无处不相宜。” 高燮 《己酉秋结寒隐社作诗述意》:“商量欲闢东篱地,更觅黄花烂漫栽。”
(16).引申为尽情地;不受拘束地。 宋 司马光 《二月中旬过景灵宫门呈君倚》诗:“周章连日忙,烂漫数宵睡。” 宋 辛弃疾 《武陵春》词:“唤起笙歌烂熳游,且莫管闲愁。”
(17).醉貌;痛饮貌。 唐 杜甫 《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熳倒芳樽。” 仇兆鳌 注:“烂熳,醉貌。” 宋 司马光 《将军行》:“肥牛百头酒万石,烂漫一日供欢娱。” 清 方文 《二客行·赠万遐客瞿客》:“懽肠不觉醉烂熳,清音况復胜丝竹。” 陈三立 《夜饮秦淮酒楼》诗:“敢幸生还携客共,不辞烂漫听歌喧。”
词语解释:戎曼  拼音:róng màn
见“ 戎蛮 ”。
词语解释:戎蛮  拼音:róng mán
(1).亦作“ 戎曼 ”。即 蛮氏 。古族名。 西戎 的一支。 春秋 时分布于今 河南 颍河 上游一带。后为 楚 所灭。《左传·昭公十六年》:“ 楚 子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 嘉 杀之,遂取 蛮氏 。”《公羊传·哀公四年》:“ 晋 人执 戎曼子 赤 归于 楚 。 赤 者何? 戎曼子 之名也。”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 河南 汝州 西南有 蛮城 ,即 戎蛮子国 。 哀 四年, 楚 围 蛮氏 ,尽俘以归。”
(2).泛指四夷。 晋 张华 《命将出征歌》:“ 重华 临帝道,戎蛮或不宾。”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答彭孝廉书》:“ 吴 、 楚 、 秦 、 越 ,昔之称戎蛮者,今皆为中原腹地。”参见“ 四夷 ”。
词语解释:四夷  拼音:sì yí
(1).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 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后汉书·东夷传》:“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
(2).泛指外族、外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词语解释:哀曼  拼音:āi màn
哀怨而悠长。亦指哀怨而悠长之声。《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晋 钮滔 母 孙氏 《箜篌赋》:“乐操则寒条反荣,哀曼则晨华朝灭。”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哀曼》:“哀曼……曼与‘慢’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女慷慨而歌,为哀曼之音,一字百转,每至悲处,輒便哽咽。”
词语解释:秀曼  拼音:xiù màn
秀美温柔。《新唐书·李光颜传》:“﹝ 光颜 ﹞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军皆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一垂髫女自内出,仅十餘龄,而姿态秀曼,笑依 芳云 肘下,秋波流动。”
词语解释:衍曼  拼音:yǎn màn
绵延不绝貌。 汉 司马相如 《大人赋》:“钻罗列聚丛以蘢茸兮,衍曼流烂坛以陆离。”
词语解释:冗曼  拼音:rǒng màn
见“ 宂蔓 ”。
词语解释:冗蔓  拼音:rǒng màn
亦作“冗曼”。亦作“冗蔓”。 繁琐芜杂。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金史一·海陵纪》:“《金史》纪、传,多宂蔓无法,而本纪重复尤甚。”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读经二》:“ 贾 疏冗蔓鬱轖,不及 孔 氏《五经正义》之条畅。”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本经疏证》:“﹝其书﹞所采博,而辨析精细,於医学深为有功。惟鼻舌纠繚,多病词费。其自序讥 刘 氏之宂蔓萎苶,而所作宂苶亦不能免。” 章炳麟 《訄书·订文》:“其宂曼勿便也尤甚。”
词语解释:安曼  拼音:ān màn
约旦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15679万(1994年)。3000多年前即已建城。多古迹,有斗兽场、石建长廊、露天剧场、大清真寺等。是西亚游览胜地。工业有炼油、纺织、食品等。有青年城、大学城、博物馆等现代化建筑。
词语解释:坛曼  拼音:tán màn
平坦而宽广。《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曰:“坛曼,平博也。” 汉 扬雄 《甘泉赋》:“平原唐其坛曼兮,列新雉於林薄。”
词语解释:眇曼  拼音:miǎo màn
美妙;柔美。 康有为 《〈味梨集〉序》:“爰暨晚 唐 ,合三五七言古律,增加附益,肉好眇曼,音节泠泠,俯仰进退,皆中乎《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张素 《无题》诗:“临江早弄 汉皋 珠,眇曼风流旷世无。”
词语解释:婉曼  拼音:wǎn màn
(1).柔美。《艺文类聚》卷十六引 晋 左芬 《万年公主诔》:“盼蒨其媚,婉曼其娇。”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白华 向他望了一眼。审察的,同时又是婉曼的一眼。”
(2).委婉。 茅盾 《追求》五:“她的话语,又爽利,又婉曼,又充满着暗示。” 茅盾 《野蔷薇·一个女性》:“她用了庄严的然而婉曼的口吻针对着 李芳 的语意回答:‘也许还有几个三月十七留给我,但都是今天那样的一个;我不要别有一番风光的一个!’”
(3).抑扬动听。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六章二:“至今 吴 歌与 楚 歌还是那么婉曼可爱。” 阿英 《年画的叫卖》:“叫卖人的婉曼歌声,和新奇辞藻,更富有诱惑性的袭击他们心弦。”
词语解释:媚曼  拼音:mèi màn
娇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织成》:“呼女出见,年十五六已来,媚曼风流,更无伦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道士》:“童去少时,二美人入。一细长,如弱柳;一身短,齿最稚;媚曼双絶。”
词语解释:奈曼  拼音:nài màn
即乃蛮(naiman)。十一、二世纪 蒙古 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