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摇曳 拼音:yáo yè
(1).亦作“ 摇拽 ”。晃荡;飘荡;摇动。 南朝 宋 鲍照 《代櫂歌行》:“飂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 唐 温庭筠 《梦江南》词:“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画櫓声摇拽,水声呜咽,蝉声助凄切。”《明史·外国传四·吕宋》:“臣等惊魂摇曳,寝食不寧。”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2).优游自得貌。 唐 李白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词语解释:曳曳 拼音:yè yè
(1).飘动貌。 唐 孟浩然 《行至汝坟寄卢徵君》诗:“曳曳半空里,溶溶五色分。” 宋 梅尧臣 《同玉汝谒裴如晦》诗:“逡巡冠带出,青綬何曳曳!”
(2).迟缓貌。 唐 元结 《说楚何惑王赋中》:“舒舒曳曳,若多醇酎而不知所制。”
(3).象声词。 宋 欧阳修 《鸣蝉赋》:“四无云以清天,雷曳曳其餘声。”词语解释:掣曳 拼音:chè yè
(1).牵引。《尔雅·释训》:“甹夆,掣曳。” 郭璞 注:“谓牵挽。” 南朝 梁 沉约 《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泻流电,奔飞似白虹。” 唐 严维 《奉和皇甫大夫祈雨应时雨降》:“掣曳旗交电,鏗鏘鼓应雷。”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发难》:“鸞旗掣曳拂云迴,羽骑驂驔躡影来。” 清 黄景仁 《夜闻新安江声》诗:“竹林臬兀杂心动,纸帐掣曳如人搴。”
(2).牵制。 唐 杜甫 《鹏赋》:“挥拘挛之掣曳,挫豪梗之飞飜。”《明史·胡松传》:“使首尾掣曳,自相狼顾,则我可起承其敝,坐收全胜矣。”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观其受制异国,举止掣曳。”词语解释:倒曳 拼音:dǎo yè
亦作“ 倒拽 ”。 倒拖;倒拉。《北史·赵仲卿传》:“微有不理者, 仲卿 輒召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於荆棘中,时人谓之於菟。”《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碌乱了半夜, 周三 背了包裹,倒拽上门,迤邐出北关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众皂隶一齐动手,把……那尼姑横拖倒拽,捉将下来。”词语解释:容曳 拼音:róng yè
(1).迟疑不定貌。 唐 王勃 《七夕赋》:“悲侵玉履,念起金鈿。儼归装而容曳,整还盖而迁延。”
(2).宽松舒展貌。 唐 李邕 《石赋》:“降神女之徜徉,拂仙衣之容曳。”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古之嬪擘纤而胸束,古之马喙尖而腹细。古之臺阁竦峙,古之服饰容曳。故古画非独变态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
(3).起伏行进貌。 唐 谢偃 《明河赋》:“岁入三秋,势直千里,度龙驾而容曳,构鹊桥而迤邐。”词语解释:扶曳 拼音:fú yè
搀扶着走。多指困顿貌。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 熹 已申省乞给假矣,虽欲听 栗 鐫諭而扶曳供职,可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监·门竖偿命》:“前任 泰兴县 龙鏜 者,以重贬行,鬱悒成病,扶曳出 广渠门 。” 清 姚鼐 《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先生亦喜其来,足疾未平,扶曳出与论文,每穷半夜。”词语解释:艳曳 拼音:yàn yè
(1).艳丽飘逸。常形容美女的容态风姿。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 唐 白居易 《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绊惹舞人春艳曳,勾留醉客夜徘徊。”
(2).指落花飘扬。 唐 张乔 《杨花落》诗:“此时可怜杨柳花,縈盈艳曳满人家。”词语解释:疲曳 拼音:pí yè
(1).衰老疲困。《后汉书·冯衍传下》:“年虽疲曳,犹庶几名贤之风。” 李贤 注:“曳,犹顿也。” 宋 王安石 《乞退表》:“况于疲曳,加以瞀昏,若由昧冒而无惭,其必颠隮而不救。”
(2).指衰弱困顿。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我行感衰疾,腰脚增疲曳。”
(3).劳苦困顿。《晋书·王述传》:“又 江州 当泝流数千,供继军府,力役增倍,疲曳道路。”《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如此,非特我兵趋疾疲曳,有堕贼掩伏之虞,彼又将分兵擣虚以袭我矣。”词语解释:逆曳 拼音:nì yè
谓受迫而不能按照正道行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闒茸尊显兮,谗諛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司马贞 索隐引 胡广 曰:“逆曳,不得顺随道而行也。”词语解释:遥曳 拼音:yáo yè
犹摇荡。遥,通“ 摇 ”。 晋 挚虞 《思游赋》:“匪时运其焉行兮,垂太虚而遥曳。”按,《晋书·挚虞传》引此文作“摇曳”。 元 黄溍 《题莫氏山庄图》诗:“别作新亭供戏剧,青帘遥曳杏花中。”参见“ 摇荡 ”。
词语解释:摇荡 拼音:yáo dàng
(1).摇摆晃荡。《文子·精诚》:“四时失政,镇星摇荡。”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汎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 唐 柳宗元 《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羈木畏飘浮,离旌倦摇荡。”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绿》:“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2).动荡。《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楚 汉 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
(3).撼动,摇动。《后汉书·邓骘传》:“ 凉部 叛 羌 摇荡 西州 ,朝廷忧之。” 南朝 陈 虞寄 《谏陈宝应书》:“夫以 王琳 之彊, 侯瑱 之力,进足以摇荡中原,争衡天下。”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从此后溪花喜有人相傍,巖枝怕甚风摇荡。”
(4).鼓动,鼓舞。《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词语解释:跛曳 拼音:bǒ yè
跛足曳行。 汉 焦赣 《易林·剥之萃》:“脛足跛曳,不可以行。”《宋史·道学传三·朱熹》:“ 周必大 言 熹 上殿之日,足疾未瘳,勉强登对。上曰:‘朕亦见其跛曳。’”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试院鹤啄封》:“ 幼良 因臀疮,未即发,犹跛曳同游院前。”词语解释:沿曳 拼音:yán yè
指沿江拉纤。 唐 王昌龄 《出郴山口至迭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诗:“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词语解释:牵曳 拼音:qiān yè
亦作“ 牵拽 ”。
(1).牵拉;拖带。《后汉书·申屠刚传》:“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於前,羣臣莫敢正言。”《宋书·谢灵运传》:“今虚声为罪,何酷如之……诚復内省不疚,而抱理莫申,是以牵曳疾病,束骸归欵。”《法苑珠林》卷二一:“故遣迎上像,初在举数人可举,今加以壮夫数十,确不移处,后更足以事力輲车牵拽,仅得上船。”《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汝便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背后 魏 兵赶到,牵拽不动,扛抬不去。”
(2).犹牵制。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令 魏能 ……等渐那向东,傍城寨牵拽,如此则 契丹 必有后顾之忧,未敢轻议悬军深入。”
(3).犹言东拉西扯。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扳今掉古,牵曳不休,令人不耐。”词语解释:飘曳 拼音:piāo yè
飘动摇曳。 清 捧花生 《秦淮画舫录·刘二姊》:“皮媚色称,如 汉 殿春柳,飘曳随风。” 碧野 《天山景物记》:“﹝马匹﹞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曳的缎幅。”词语解释:臾曳 拼音:yú yè
《说文·申部》:“臾”:“束缚捽抴为臾曳。” 段玉裁 注:“曳字各本无,今补。束缚而牵引之谓之臾曳。” 王筠 句读:“‘臾’、‘曳’亦双声,则双单皆可用矣。”引申为牵掣。 章炳麟 《訄书·消极》:“夫将率鄙夫,杂以辩人,臾曳奏事,以长其淫僻,塞其变更,朝士之责也。”词语解释:蹩曳 拼音:bié yè
行动艰难迟缓貌。 元 袁桷 《天鹅曲》:“芦根啑啑水蒲滑,翅足蹩曳难轻飞。”词语解释:顿曳 拼音:dùn yè
牵引拖拉。顿,通“ 扽 ”。《北齐书·司马子如传》:“若言有进退,少不合意,便令武士顿曳,白刃临项。”词语解释:融融曳曳 拼音:róng róng yè yè
同“ 融融洩洩 ”。 黄远庸 《中日国民联合之经过》:“各招待会中之记事,既已由本报别録,不復具记,要之两国国民之融融曳曳於一堂,於此诸会中实留一最大之纪念。”词语解释:蹇曳 拼音:jiǎn yè
跛行摇晃貌。 宋 程俱 《自宽吟戏效白乐天体》诗:“吾今虽抱病,蹇曳非顿委。时时扶杖行,积步可数里。”词语解释:陵曳 拼音:líng yè
凌侮捶挞。《宋书·蔡廓传》:“帝每因朝宴,捶殴羣臣,自驃骑大将军 建安王 休仁 以下侍中 袁愍孙 等,咸见陵曳,唯 兴宗 得免。”《南史·宋建安王休仁传》:“时帝狂悖无道,诛害羣公,忌惮诸父,并聚之殿内,敺捶陵曳,无復人理。”词语解释:扯曳
拽拉,揪扯词语解释:驱曳 拼音:qū yè
驱逐、拉拽。《南史·循吏传·虞愿》:“帝大怒,使人驱曳下殿, 愿 徐去无异客。”词语解释:逾曳 拼音:yú yè
亦作“踰曳”。 跳越。词语解释:引曳 拼音:yǐn yè
牵拉。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至搜索隐僻,就而引曳,亦怪事也。”词语解释:迦罗沙曳 拼音:jiā luó shā yè
梵语的音译。即袈裟。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迦罗沙曳》:“﹝迦罗沙曳﹞即袈裟也。 明 朱国楨 《涌幢小品》引 陈养吾 《象教皮编》云:‘迦罗沙曳,僧衣也。省罗曳字。止称迦沙。’”参见“ 袈裟 ”。
词语解释:袈裟 拼音:jiā shā
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声,曄曄之色,不与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浣衣池侧大方石上,有 如来 袈裟之迹;其文明彻,焕如彫鏤。”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英偕僧来谒张副使余赋此以解嘲》诗:“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宽衣博袖将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 艾芜 《我在仰光的时候》:“和尚尼姑托着黑色的钵,披着黄色袈裟,整队地出现在街头巷尾。”词语解释:伸曳 拼音:shēn yè
引伸,调和。《淮南子·本经训》:“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 高诱 注:“伸曳,犹伸引和调之。”词语解释:撇曳 拼音:piě yè
纷沓。 汉 扬雄 《蜀都赋》:“撇曳絺索,恍惚罗畏。”按,《骈雅·释诂上》:“撇曳,纷沓也。”词语解释:屈曳 拼音:qū yè
犹言屈伸进退。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体德秉真,审行居贞,屈曳蹈机,与世靡矜。”词语解释:殴曳 拼音:ōu yè
殴打拖曳。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有司长 刘百昭 雇用流氓女丐殴曳学生出校,禁之补习所空屋中的事。”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刘百昭 殴曳女师大学生,《现代评论》上连屁也不放。”词语解释:漂曳 拼音:piāo yè
飘摆,摇曳。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一章:“刚从地层下涌出的泉水是温热的,水草滑油油,漂曳得像绿缎带子。” 碧野 《在江汉平原上》:“她的赤脚轻快地溅起浪花,踩在河底的细小卵石和漂曳的水草上,滑腻腻的。”词语解释:溶溶曳曳 拼音:róng róng yè yè
亦作“ 溶溶洩洩 ”。 晃动貌;荡漾貌。 唐 罗隐 《浮云》诗:“溶溶曳曳自舒张,不向 苍梧 即帝乡。”曳曳,一本作“ 洩洩 ”。 宋 范成大 《眼儿媚·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词:“溶溶洩洩,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暮春》:“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当此之时,雕梁燕语,綺槛鶯啼,静院明轩,溶溶洩洩,对景行乐,未易以一言尽也。”词语解释:游曳 拼音:yóu yè
犹飘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西望 佷山 诸岭,重峯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词语解释:掣曳曳 拼音:chè yè yè
牵引貌。 唐 杨炯 《盂兰盆赋》:“少君王子,掣曳曳兮若来;玉友瑶姬,翩蹮蹮兮必至。”词语解释:拖曳 拼音:tuō yè
亦作“ 拖拽 ”。
(1).牵引;拉扯。《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无药可服,以至於死” 裴松之 注引《华佗别传》:“犬不能行,復令步人拖曳。”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襄阳始末》:“一应船隻并拖拽至 高头 港口。”《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王定 本不肯去,被 翠红 拖拖拽拽扯进去坐了。”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五:“他总是死抓住 翠花 那破烂的衣角儿,每前进一步,几乎全靠娘的拖拽。”
(2).拉长。 元 张可久 《落梅风·离情》套曲:“人孤零,愁万结,南楼上雁声拖拽。”
(3).拖延。《旧唐书·裴度传》:“或两道招抚,逗留旬时;或遣 蔚州 行营,拖曳日月。”《元典章·工部二·船只》:“该客旅装载茶货车船,所在官司并不得拖拽。”
(4).犹奔走。 宋 范仲淹 《奏乞指挥管设捉贼兵士》:“为宣命紧切,连夜拖拽,更致怨愤,逃走入贼中,其患愈大。”词语解释:晃曳 拼音:huàng yè
摇晃。 冯德英 《苦菜花》第六章:“一缕纤细的黑油烟,晃曳着升进黑暗的空间。”词语解释:熊经鸟曳 拼音:xióng jīng niǎo yè
同“ 熊经鸟申 ”。 《弘明集·正诬论》:“且夫熊经鸟曳,导引吐纳,輟黍稷而御英蘂,吸风露以代餱粮,俟此而寿,有待之伦也。”词语解释:白曳 拼音:bái yè
白卷。喻胸无点墨。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请婚》:“生来靠祖父,身不负犂锄,肺腑藏白曳,形骸血肉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