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首字词组
曳裾曳尾龟曳影曳炫曳绪曳兵弃甲曳瑟知林曳心
曳履曳组曳娄曳茧曳行曳尾涂中曳纲曳引
曳尾曳柴曳地曳脚慢坡曳绳钓曳尾泥涂曳剌曳练椒房
曳长曳白曳踵曳曳的曳裾王门曳步曳撒曳动
曳曳曳足曳衔曳开曳革曳兵之计曳掣曳引机
曳练曳落河曳缟曳布拖麻曳云仙曳光弹曳拖 

词语解释:曳裾  拼音:yè jū
(1).拖着衣襟。裾,衣服的大襟。 晋 陶潜 《劝农》诗:“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唐 王绩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诗:“曳裾出门迎,握手登前除。”
(2).“曳裾王门”之省称。 唐 杜甫 《又作此奉卫王》诗:“推轂几年惟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 明 蔡羽 《思田园》诗:“曳裾京华尘,徒自隳四支。”参见“ 曳裾王门 ”。
词语解释:曳裾王门  拼音:yè jū wáng mén
《汉书·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后以“曳裾王门”比喻在王侯权贵门下作食客。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二:“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明 唐顺之 《赵府奉祀正王君墓志铭》:“如 王君 者纵不能宦达,然使其得曳裾王门而驂后乘於 雁池 、 菟苑 之间,亦未为不遇也。” 清 厉鹗 《东城杂记·沉正叔》:“ 正叔 曰:吾得曳裾王门可耳,安能鬱鬱久居此!”
词语解释:曳履  拼音:yè lǚ
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殿庭捧日飘缨入,阁道看山曳履迴。”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四海承平无一事,朝朝曳履侍君王。” 刘师培 《文说》:“推之曳履歌商,声若出于金石。”
词语解释:曳尾  拼音:yè wěi
见“ 曳尾涂中 ”。
词语解释:曳尾涂中  拼音:yè wěi tú zhōng
(1).典出《庄子·秋水》:“ 庄子 持竿不顾,曰:‘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寧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寧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涂,污泥。比喻与其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而毁身灭性,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三国志·蜀志·郤正传》:“寧曳尾於涂中,秽浊世之休戚。”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灵龟寧曳尾於涂中,而不愿巾笥之宝;泽雉乐十步之啄,以违鸡鶩之祸。”亦省作“ 曳尾 ”。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故作龟曳尾,颇深 漆园 方。” 王先谦 《〈庄子集解〉序》:“余观 庄生 甘曳尾之辱,却为牺之聘,可谓尘埃富贵者也。”
(2).用以比喻苟且偷生。 郁达夫 《毁家诗纪·〈贺新郎〉词》:“欲返 江 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
词语解释:曳长  拼音:yè cháng
犹拉长。 叶圣陶 《线下·桥上》:“ 奚如 懒懒地说:‘在家里整天睡觉,听听曳长的蝉声罢了。’”
词语解释:曳曳  拼音:yè yè
(1).飘动貌。 唐 孟浩然 《行至汝坟寄卢徵君》诗:“曳曳半空里,溶溶五色分。” 宋 梅尧臣 《同玉汝谒裴如晦》诗:“逡巡冠带出,青綬何曳曳!”
(2).迟缓貌。 唐 元结 《说楚何惑王赋中》:“舒舒曳曳,若多醇酎而不知所制。”
(3).象声词。 宋 欧阳修 《鸣蝉赋》:“四无云以清天,雷曳曳其餘声。”
词语解释:曳练  拼音:yè liàn
铺开的白绢。常用以比喻白色的云气或江水。 宋 司马光 《和王介甫巫山高》:“ 巫山 高, 巫山 之高高不极,寒江西来曳练长。”
词语解释:曳尾龟  拼音:yè wěi guī
曳尾涂中之龟。比喻甘贫贱而全身者。 唐 白居易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兀兀拖肠鼠,悠悠曳尾龟。”参见“ 曳尾涂中 ”。
词语解释:曳尾涂中  拼音:yè wěi tú zhōng
(1).典出《庄子·秋水》:“ 庄子 持竿不顾,曰:‘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寧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寧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涂,污泥。比喻与其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而毁身灭性,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三国志·蜀志·郤正传》:“寧曳尾於涂中,秽浊世之休戚。”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灵龟寧曳尾於涂中,而不愿巾笥之宝;泽雉乐十步之啄,以违鸡鶩之祸。”亦省作“ 曳尾 ”。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故作龟曳尾,颇深 漆园 方。” 王先谦 《〈庄子集解〉序》:“余观 庄生 甘曳尾之辱,却为牺之聘,可谓尘埃富贵者也。”
(2).用以比喻苟且偷生。 郁达夫 《毁家诗纪·〈贺新郎〉词》:“欲返 江 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
词语解释:曳组  拼音:yè zǔ
犹佩印。古代佩印用组绶,因以曳组为佩印的代称。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但闻争曳组,詎见学垂韁。”
词语解释:曳柴  拼音:yè chái
古代作战用的一种诈敌方法。即以车曳柴起尘,造成众军奔驰的假象,以迷惑敌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狐毛 设二旆而退之。 欒枝 使舆曳柴而伪遁, 楚 师驰之。” 杜预 注:“曳柴起尘,诈为众走。” 唐 刘禹锡 《望赋》:“审曳柴之虚警,破来鏑之先声。”《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即传檄 河 北,言王师二十万入 土门 ,遣 郭仲邕 领百骑为先锋,驰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
词语解释:曳白  拼音:yè bái
(1).卷纸空白,只字未写。谓考试交白卷。《旧唐书·苗晋卿传》:“ 玄宗 大集登科人,御 花萼楼 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 奭 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时谓之曳白。”事又见 唐 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前蜀 马鉴 《续事始》。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摧落》:“从教曳白自登科,饶咱製锦空延佇。”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元》:“至辛卯会试, 潘 首场,遇同乡友抱病,拟曳白, 潘 劝力,且示以己作,嘱其运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士阶条例》:“乌卷、曳白及烧损文卷者不録。”
(2).比喻白色的云气或江水等。 叶圣陶 《火灾·义儿》:“一张山水画的明信片,上面有葱绿的丛树,突兀的山石,蓝碧的云天,纡曲曳白的回泉, 义儿 从一个同学手里得到了。”参见“ 曳练 ”。
词语解释:曳练  拼音:yè liàn
铺开的白绢。常用以比喻白色的云气或江水。 宋 司马光 《和王介甫巫山高》:“ 巫山 高, 巫山 之高高不极,寒江西来曳练长。”
词语解释:曳足  拼音:yè zú
拖着足。《后汉书·马援传》:“会暑甚,士卒多疫死, 援 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譟, 援 輒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后常用为英勇将领的典实。 金 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三:“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摺子》:“曳足土室,坐望鼓譟。”
词语解释:曳落河  拼音:yè luò hé
[突厥语elaha]壮士,健儿。《新唐书·房琯传》:“ 琯 雅自负,以天下为己任,然用兵本非所长。其佐 李揖 、 刘秩 等皆儒生,未尝更军旅, 琯 每诧曰:‘彼曳落河虽多,能当我 刘秩 乎?’”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诗之四:“盗喜逋逃藪,兵夸曳落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安禄山 ﹞收养 同罗 ( 铁勒 的一部)、 奚 、 契丹 等部的降人八千馀,称为曳落河。”
词语解释:曳影  拼音:yè yǐng
(1).犹摇影。 南朝 梁简文帝 《三日侍宴林光殿曲水》诗:“风旗争曳影,亭午共生阴。”
(2).神话传说中的剑名。 晋 王嘉 《拾遗记·颛顼》:“﹝ 顓頊 ﹞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剋伐。”
词语解释:曳娄  拼音:yè lóu
犹穿戴。语本《诗·唐风·山有枢》:“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毛 传:“娄亦曳也。” 孔颖达 疏:“曳者,衣裳在身,行必曳之;娄与曳连,则同为一事。” 宋 苏轼 《谢除兵部尚书赐对衣金带马状》之一:“蒙恩赐臣衣一对,金带一条,并鱼袋、金镀银鞍轡马一匹者,盛服在躬,无復曳娄之嘆!”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车马之驰驱,衣裳之曳娄,酒食鼓瑟之愉乐,皆巨室与贫民所以通工易事,泽及三族。”
词语解释:曳地  拼音:yè dì
(1).拖地。《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綈衣,所幸 慎夫人 ,今衣不得曳地,幃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后汉书·舆服志上》:“建太常,十有二斿,九仞曳地。” 王汶石 《少年突击手》:“它( 秦岭 )穿着一件曳地的裙,裙褶里透出淡淡的青光。”
(2).倒卧在地。
词语解释:曳踵  拼音:yè zhǒng
(1).谓拖着脚后跟,使足不离地,小步行走。《礼记·玉藻》:“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如也。” 孔颖达 疏:“踵谓足后跟也,谓将行之时,初举足前,后曳足跟,行不离地。”《新唐书·姚崇传》:“ 崇 它日朝,众趋出, 崇 曳踵为有疾状,帝召问之,对曰:‘臣损足。’”
(2).犹接踵。 明 沉鲸 《双珠记·人珠还合》:“数极时通往者復,苦尽甘来车曳踵。”
词语解释:曳衔  拼音:yè xián
牵引连接。《楚辞·天问》:“鴟龟曳衔, 鯀 何听焉?” 闻一多 疏证:“曳谓牵引,衔谓连接,前者曳之,后者衔之,以相随而行也;言鴟龟曳衔而行, 鯀 何得用其法以筑隄哉?”
词语解释:曳缟  拼音:yè gǎo
穿白绢衣服。《汉书·食货志上》:“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縞。”
词语解释:曳炫  拼音:yè xuàn
谓夫妇二人牵引过市叫卖。《楚辞·天问》:“妖夫曳衒,何号于市?” 洪兴祖 补注:“曳,牵也,引也。衒,荧绢切,行且卖也。曳衒,言夫妇相引,行卖於市也。”
词语解释:曳茧  拼音:yè jiǎn
抽丝。 金 元好问 《望云谣》:“ 湘 絃沉沉写幽怨,愁心歷乱如曳茧。”
词语解释:曳脚慢坡
斜坡
词语解释:曳曳的
飘飘悠悠
词语解释:曳开
迈开;拉开
词语解释:曳布拖麻
曳布披麻。披麻带孝
词语解释:曳绪  拼音:yè xù
抽丝。比喻连续不断。 汉 张衡 《南都赋》:“坐南歌兮起 郑 儛,白鹤飞兮茧曳绪。”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刘方玄》:“俄而有歌者,歌音清细,若曳绪之不絶。” 清 毛茂清 《齐天乐·络纬》词:“还疑春茧曳绪,引秋情暗起,宛转千缕。”
词语解释:曳行  拼音:yè xíng
摇摇晃晃地行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四·杜亚归》:“﹝ 杜亚归 ﹞觉腹中搅戚不自安,曳行桥上,倚柱假寐。”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 復 ( 严復 )辞虽飭,气体比於制举,若将所谓曳行作姿者也。”
词语解释:曳绳钓  拼音:yè shéng diào
钓渔具的一种。由钓线、钓钩、沉子等部分组成。钓钩装有真饵或假饵,由钓船拖曳前进,诱鱼追食上钩。常用以钓捕海洋中大型贪食性鱼类。
词语解释:曳裾王门  拼音:yè jū wáng mén
《汉书·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后以“曳裾王门”比喻在王侯权贵门下作食客。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二:“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明 唐顺之 《赵府奉祀正王君墓志铭》:“如 王君 者纵不能宦达,然使其得曳裾王门而驂后乘於 雁池 、 菟苑 之间,亦未为不遇也。” 清 厉鹗 《东城杂记·沉正叔》:“ 正叔 曰:吾得曳裾王门可耳,安能鬱鬱久居此!”
词语解释:曳革  拼音:yè gé
拖着鞋子。革,革履。 清 黄景仁 《大雪登清风亭》诗:“曳革来幽亭,亭空澔虚白。”
词语解释:曳云仙  拼音:yè yún xiān
妓女的别称。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凤窠群女》:“ 姑臧 太守 张宪 号诸倡曰凤窠群女,又曰团云队、曳云仙。”
词语解释:曳兵弃甲  拼音:yè bīng qì jiǎ
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陈毅 《过汾河平原》诗:“丘貉古今同一慨,曳兵弃甲暗投降。”
词语解释:曳尾涂中  拼音:yè wěi tú zhōng
(1).典出《庄子·秋水》:“ 庄子 持竿不顾,曰:‘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寧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寧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涂,污泥。比喻与其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而毁身灭性,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三国志·蜀志·郤正传》:“寧曳尾於涂中,秽浊世之休戚。”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灵龟寧曳尾於涂中,而不愿巾笥之宝;泽雉乐十步之啄,以违鸡鶩之祸。”亦省作“ 曳尾 ”。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故作龟曳尾,颇深 漆园 方。” 王先谦 《〈庄子集解〉序》:“余观 庄生 甘曳尾之辱,却为牺之聘,可谓尘埃富贵者也。”
(2).用以比喻苟且偷生。 郁达夫 《毁家诗纪·〈贺新郎〉词》:“欲返 江 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
词语解释:曳尾泥涂  拼音:yè wěi ní tú
(1).同“ 曳尾涂中 ”。 宋 苏辙 《和子瞻濠州七绝·逍遥台》:“猖狂 战国 古神仙,曳尾泥涂老更安。”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险些儿早狗烹錡釜,做不得脱颖囊锥,尚兀是曳尾泥涂。” 郭沫若 《恢复·我看见那资本杀人》诗:“但一回念到我的妻儿五口,我只好还是曳尾于泥涂。”
(2).比喻卑鄙龌龊的行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 叶伯芬 的曳尾泥涂,大都如此,这回事情,不过略表一二。”
词语解释:曳步  拼音:yè bù
舞蹈中的滑步或擦步
脚步轻缓挪移
词语解释:曳兵之计  拼音:yè bīng zhī jì
谓佯败而逃,把敌人引入埋伏圏。 郭希仁 《从戎纪略》:“ 伯英 进兵甚猛,谨防中敌曳兵之计。”
词语解释:曳光弹  拼音:yè guāng dàn
一种尾部装有能发光的化学药剂的炮弹或枪弹。发射后发出红、黄或白色的光。用于指示弹道和目标。
词语解释:曳瑟知林  拼音:yè sè zhī lín
义译“杖林”。曳瑟知,梵语音译,义云“杖”。佛教故事,传说有婆罗门不信 释迦 身长丈六,乃以丈六竹杖量佛身。婆罗门将杖端增长,佛身亦随长,不可穷究,乃投杖而去,后遂生根成林。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按, 唐 慧立 彦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称此林为“杖林”,即今之Jeshtiban。
词语解释:曳纲  拼音:yè gāng
拖曳网渔具的绳索。常用的有麻绳、棕绳、钢丝绳等。
词语解释:曳剌  拼音:yè là
走卒;衙役。《元典章·礼部六·僧道教门法规》:“各处僧道、衙门所设书吏、贴书、祇侯、曳剌人等,俱无定额。”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洒家是个曳剌,接相公来。” 元 李五 《虎头碑》第三折:“他误了限次,失了军期,差几个曳剌勾追。”按,《辽史·百官志二》:“走卒谓之拽剌。”
词语解释:曳撒  拼音:yè sā
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曳撒。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復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参见“ 袴褶 ”。
词语解释:裤褶  拼音:kù zhě
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於 汉 末,始为骑服。盛行於 南北朝 ,亦用作常服、朝服。 唐 末渐废。《三国志·吴志·吕范传》“迁都督”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范 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晋书·杨济传》:“ 济 有才艺,尝从 武帝 校猎 北芒 下,与侍中 王济 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輦前。”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装何由穿袴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记观杜氏书画》:“画中有伟丈夫,设皋比亭中,亭下壮士林立,挟弓矢,衣袴褶,顾盼自雄。”参阅 王国维 《观堂集林·胡服考》、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一节。
词语解释:曳掣  拼音:yè chè
牵制。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林东城墓志铭》:“君既长选事,益思荐进贤人,慎择监司、守令,洗刷奉其职,然事有曳掣,或不能尽如所欲为。”
词语解释:曳拖  拼音:yè tuō
牵扯,牵缠。 清 朱次琦 《答谈太学子粲见诒四十五韵》:“惜乏耦耕儔,世味终曳拕。”
词语解释:曳心  拼音:yè xīn
拴系其心。犹控制。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夫 吴王 淫而好色, 宰嚭 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
词语解释:曳引  拼音:yè yǐn
拉,牵引。 徐迟 《祁连山下》:“那便是纤夫们的纤绳所曳引的《南人行舟图》,被一个名叫 华尔纳 的 美国 奸细盗窃去的。”
词语解释:曳练椒房  拼音:yè liàn jiāo fáng
谓充当后妃。 椒房 , 汉 皇后所居的宫殿。 明 王骥德 《男王后》第二折:“敢忘大王一霎鮫鮹帐,便梦随行蚁坠高岗,也索捧红轮上,筭曳练 椒房 ,脱簪永巷,都依旧画葫芦样。”
词语解释:曳动  拼音:yè dòng
摇动,飘荡。 碧野 《在江汉平原上》:“那横竿上悬系的细绳在轻轻地曳动,那珠蚌在清水塘里历历可见。”
词语解释:曳引机  拼音:yè yǐn jī
拖拉机。 许杰 《枕木与土地》:“于是,我又和 陈望道 、 陈子展 两位,谈起了民主 东北 ,谈起了 东北 的原始森林,谈起了曳引机、收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