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晨暝薄暝破暝翳暝青暝柳昏花暝  
昏暝雨暝昨暝暗暝静暝夜暝  
阴暝晦暝沈暝深暝雾沈云暝   

词语解释:晨暝  拼音:chén míng
旦与夕。 宋 苏轼 《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奈何效燕蝠,屡欲争晨暝。” 查慎行 注引《乌台诗案》:“ 舜举 言:‘闻人説一小话云:燕以日出为旦,日入为夕,蝙蝠以日入为旦,日出为夕。争之不决。’”
词语解释:昏暝  拼音:hūn míng
(1).昏暗;黑暗。《太平广记》卷四四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田先生》:“即从舍出百餘步桑林中,夜已昏暝,忽光明如昼。” 宋 惠洪 《次韵天锡提举》:“念君别时语,皎月破昏暝。”
(2).傍晚。 宋 周邦彦 《丹凤吟》词:“奈愁浓如酒,无计消鑠。那堪昏暝,簌簌半簷花落。”
(3).犹昏迷。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箸斛概》:“妇昏暝如寐,有顷而醒。”
词语解释:阴暝  拼音:yīn míng
犹阴暗。 三国 魏 邯郸淳 《笑林·某甲》:“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暝,不得火。”参见“ 阴暗 ”。
词语解释:阴暗  拼音:yīn àn
亦作“ 阴闇 ”。
(1).黑暗;昏暗。《后汉书·郎顗传》:“窃见正月以来,阴闇连日。” 唐 元稹 《苦雨》诗:“烦昏一日内,阴暗三四殊。” 清 纳兰性德 《别意》诗:“芭蕉阴暗玉绳斜,风送微凉透碧纱。” 曹禺 《日出》第一幕:“窗外一座座的大楼,遮住了光线,屋里显得很阴暗。”
(2).比喻懊丧、消沉。 梁斌 《红旗谱》五五:“ 江涛 看她脸上阴暗下来,握起她的手说:‘不回去又怎么办?’”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但是 梁三老汉 并不高兴,他仍然是进门时的阴暗表情。” 沙汀 《困兽记》七:“她没有说完,她的脸色又阴暗了,恢复了一向消沉、不快的常态。”
(3).不可告人的,不光明正大的。如:阴暗心理。
词语解释:薄暝  拼音:báo míng
犹薄暮。傍晚,天将黑的时候。 宋 宋祁 《海棠》诗:“薄暝霞烘烂,平明露濯鲜。” 明 高启 《梅花》诗之二:“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许生 ﹞瞬息抵家,惘惘若有所失。薄暝, 秋鸿 復来慰。”
词语解释:雨暝  拼音:yǔ míng
下雨时天色昏暗。 元 虞集 《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渡 扬子江 ,既济,行野泽中,雨暝迷路。”
词语解释:晦暝  拼音:huì míng
同“ 晦冥 ”。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震者雷也,晦暝,雷击其庙,明当絶去僭差之类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旦化为虫,羣飞蔽日,天地晦暝。” 唐 牛僧孺 《玄怪录·杜子春》:“大雨滂澍,雷电晦暝。”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庙湾纪程》:“凡诸海陆河川,风雨晦暝,艰辛苦难,无不饱经。”
词语解释:破暝  拼音:pò míng
傍晚。 宋 刘弇 《宿长山寺》诗:“破暝紫烟生,写谷清樾好。”
词语解释:昨暝  拼音:zuó míng
昨晚。 明 杨慎 《宿平山楼》诗:“昨暝江亹泊,笑謔极绸繆。”
词语解释:沈暝  拼音:shěn míng
谓日暮。 清 方苞 《台拱冈墓碣》:“吾父则召亲宾剧饮,号呶以自混,或游郊野,沉暝然后归。”
词语解释:翳暝  拼音:yì míng
谓昏暗不明。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杨氏灶神》:“俄黑云劲风,咫尺翳暝,虎若被物逐,仓皇走,众倀亦散。”
词语解释:暗暝  拼音:ān míng
昏黑。《三国志·魏志·董卓传》“中常侍 段珪 等劫帝走 小平津 ”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璠 《汉纪》:“时帝年十四, 陈留王 年九岁,兄弟独夜步行欲还宫,闇暝,逐萤火而行,数里,得民家以露车载送。”
词语解释:深暝  拼音:shēn míng
谓天色很晚。 明 杨慎 《〈滇候记〉序》:“太明太蒙之野,戴斗戴日之域,或日中而无影,或深暝而见旭。”
词语解释:青暝  拼音:qīng míng
青天。 明 沉受先 《三元记·格天》:“文曲已看归下界,吾儕仍復上青暝。”
词语解释:静暝  拼音:jìng míng
幽静阴森。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峰岑巖而蔽日,树静暝而临泉。”
词语解释:雾沈云暝  拼音:wù shěn yún míng
浓厚的云雾,晦暗的天色。 宋 吴潜 《满江红·九日郊行》词:“岁岁登高,算难得、今年美景。尽敛却、雨霾风障,雾沉云暝。”
词语解释:柳昏花暝  拼音:liǔ hūn huā míng
形容暮色中花柳的朦胧情景。 宋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词:“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王国维 《人间词话删稿》:“然‘柳昏花暝’,自是 欧 秦 辈句法,前后有画工、化工之殊。”
词语解释:夜暝  拼音:yè míng
见“ 夜冥 ”。
词语解释:夜冥  拼音:yè míng
亦作“ 夜暝 ”。 犹黑夜。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三:“有明茎草,夜如金灯,折枝为炬,照见鬼物之形。仙人 寧封 ,常服此草。於夜暝时转见腹光通外,亦名洞冥草。”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或夜冥,人不见鸟,鸟亦知人不见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