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语上声 [yǔ,语言][chǔ chú,居住、处理,动形词]屿[详注1][yǔ,给予][yǔ,赐予][详注2][jǔ][详注3][zhù][duō]峿[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諿[详注4]汿


注1:去 墟上声。《集韵》彻也。又藏也。《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注》去,收藏也。又《集韵》或作弆。《前汉·陈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皆藏弆以为荣。《注》弆,亦藏也。
注2:御 《类篇》偶举切,驭上声。止也。《左传·襄四年》季孙不御。《注》御,止也。《释文》御,鱼吕反。 又鲁邑名。《左传·襄二十二年》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注》御叔,鲁御邑大夫。《释文》御,鱼吕反。
注3:作 zuò,音阻。《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注4:鐻 音巨。与簴同。钟鼓之柎也。《史记·秦始皇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
末字词组
寒暑袢暑小暑庚暑瘅暑试暑遁暑热暑
残暑逃暑轻暑蒸暑触暑炽暑伤暑解暑
避暑伏暑隆暑昼暑驱暑烈暑逆暑燠暑
烦暑徂暑余暑去暑骄暑温暑骤暑熇暑
炎暑午暑繁暑积暑逭暑谢暑撑暑 
溽暑消暑毒暑暍暑熟暑阳暑抱暑 
秋暑受暑时暑辟暑霜暑防暑炮暑 
清暑盛暑犯暑九暑蕴暑虐暑烝暑 
酷暑剧暑阑暑焦暑拂暑遣暑游暑 
大暑销暑处暑陶暑梅暑中暑彤暑 

词语解释:寒暑  拼音:hán shǔ
(1).寒冬暑夏。常指代一年。《易·繫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诗·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高亨 注:“此句指……已经过一个寒暑,即一年。” 晋 陆机 《赴洛》诗之二:“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宋 王得臣 《麈史·序》:“予年甫成童,亲命从学於京师,凡十閲寒暑,如窃一第。” 郭小川 《夜进塔里木》诗:“三五九旅哟,一别二十寒暑。”
(2).冷和热;寒气和暑气。《左传·襄公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庐以避燥湿寒暑。”《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乌铜提研》:“铸金为觚,提携颠倒。时措之宜,发於隐奥。寒暑燥湿,不改其操。”《红楼梦》第九九回:“ 贾母 等一则怕他招受寒暑,二则恐他睹景伤情。”
(3).指彼此问候起居寒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张 遂诣 刘 , 刘 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 唐 韦应物 《相逢行》:“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4).犹言翻脸。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刘子振 ﹞尤好陵轢同道,詆訐公卿。不耻干索州县,稍不如意,立致寒暑;以至就试明庭,稠人广众,罕有与之谈者。”
词语解释:残暑  拼音:cán shǔ
残馀的暑气。 唐 沉佺期 《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诗:“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 白居易 《曲江早秋》诗:“早凉晴后至,残暑暝来散。” 宋 陆游 《风雨》诗:“残暑时当尽,清风势自回。”亦指夏末时节。 宋 范成大 《西楼秋晚》诗:“残暑已随梁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
词语解释:避暑  拼音:bì shǔ
(1).辟除暑热;免受暑热。《墨子·公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猪》:“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处不厌秽,泥秽得避暑。”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荷花》:“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天气炎热时到凉爽的地方去住。《汉书·元后传》:“初, 成都侯 商 尝病,欲避暑,从上借 明光宫 。” 唐 杜甫 《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诗之一:“避暑 云安县 ,秋风早下来。” 茅盾 《昙》:“你是小胖子,所以怕热,仍旧要到 普陀 去避暑的罢?”
(3).避免中暑。 周瘦鹃 《拈花集·蔷薇开殿春风》:“ 中国 国药店有野蔷薇露,饮之清火避暑。”
词语解释:烦暑  拼音:fán shǔ
闷热;暑热。《南史·梁武陵王纪传》:“季月烦暑,流金鑠石,聚蚊成雷,封狐千里。” 宋 辛弃疾 《御街行》词:“好风催雨过山来,吹尽一帘烦暑。” 明 杨慎 《渔家傲》词:“六月 滇 南波漾渚,水云乡里无烦暑。” 郑泽 《夏夜作》诗:“烦暑不我蒸,灵宫自澄澈。”
词语解释:炎暑  拼音:yán shǔ
暑天之酷热。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九:“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 唐 孟浩然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米芗老》:“早行,避炎暑也。”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四:“﹝他们﹞无处娱乐,所以只得呆呆地在炎暑之下呆坐一天。”
词语解释:溽暑  拼音:rù shǔ
指盛夏气候潮湿闷热。《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后汉书·张衡传》:“溽暑至而鶉火栖,寒冰沍而黿鼉蛰。”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燎沉香,消溽暑。”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溽暑尚自珍摄。”
词语解释:秋暑  拼音:qiū shǔ
(1).犹残暑。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2).秋季的炎热气候。 宋 苏轼 《初秋寄子由》诗:“忆在 怀远 驛,闭门秋暑中。”
词语解释:清暑  拼音:qīng shǔ
(1).消除暑热;避暑。《文选·张衡〈西京赋〉》:“其远则 九嵕 甘泉 ,涸阴沍寒,日北至而含冻,此焉清暑。” 薛综 注:“帝或避暑於 甘泉宫 ,故云清暑。” 唐 卢纶 《天长久词》:“天子方清暑,宫娃起夜妆。”《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 辽 主如 频蹕淀 清暑。”如:夏天吃西瓜可以清暑。
(2). 晋 宫殿名。《晋书·孝武帝纪》:“﹝ 太元 ﹞二十一年春正月,造 清暑殿 。”《太平御览》卷一七五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晋中兴书》:“ 烈宗 起 清暑殿 。” 唐 李白 《怀古》诗:“别殿悲 清暑 ,芳园罢 乐游 。” 王琦 注引《景定建康志》:“ 清暑殿 在 台城 内, 晋孝武帝 建。殿前重楼复道通 华林园 ,爽塏奇丽,天下无比,虽暑月常有清风,故以为名。”
词语解释:酷暑  拼音:kù shǔ
极热的夏天。 唐 李洞 《题竹溪禅院》诗:“鸟触翠微湿,人居酷暑寒。”《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怪道他恁般娇弱……酷暑中还穿着两层衣服,原来却学 木兰 所为。” 冰心 《山中杂记》:“酷暑的檐下,蒸炉一般热的床上,听着这单调而枯燥,振耳欲聋的铁器声,,连续不断,脑筋完全跟着他颠簸了。”
词语解释:大暑  拼音:dà shǔ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六月中,阳历七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一般为我国气候最热的时候。《逸周书·周月》:“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
(2).极热,酷暑。《山海经·大荒西经》:“ 寿麻 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郭璞 注:“言热炙杀人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暑中,公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词语解释:袢暑  拼音:pàn shǔ
犹溽暑,炎暑。 宋 楼钥 《跋扬州伯父所藏魏元理画卷·莲荷》:“又有熟芡生菱鳧茈之属,一一如生,袢暑尤宜观之,所谓宛然坐我水仙府也。” 元 方回 《夏夜闻雨》诗:“可以逃袢暑,征徒盍少休。” 明 宋濂 《题栖云轩记后》:“余往年读 刘元靖 《山栖志》,见其所载 紫巖 、 灵巖 胜概,分明如画。时正当袢暑,不觉凉颼生肘腋间。”
词语解释:逃暑  拼音:táo shǔ
亦作“迯暑”。 消暑;避暑。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雷》:“处士 周洪 言, 宝历 中,邑客十餘人,逃暑会饮。” 宋 陈师道 《和寇十一雨后登楼》:“豫为逃暑约,一快 楚 臺风。” 明 李攀龙 《逃暑》诗:“无处堪迯暑,高楼坐夜分。”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义仆》:“岁丁酉之夏,山人逃暑 金山 。”
词语解释:伏暑  拼音:fú shǔ
指炎热的夏天。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喂养》:“若伏暑之鞍,又宜急卸。”
词语解释:徂暑  拼音:cú shǔ
(1).《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郑玄 笺:“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而六月乃始盛暑。”后因以称盛暑。 晋 夏侯湛 《大暑赋》:“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扶桑赩其增燌,天气曄其南升。” 唐 卢照邻 《七夕泛舟》诗之一:“河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 宋 苏轼 《和连雨独饮》诗之二:“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 郑泽 《答钝根》诗之二:“余家 金华 麓,徂暑悲分影。炎嚣信两忘,但惜长途梗。”
(2).指季夏。《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季夏亦曰徂暑。” 徐坚 注:“徂,往也,言暑始往也。”
(3).谓暑热消逝。 唐 孙逖 《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诗:“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果林餘苦李,萍水覆甘蕉。”
词语解释:午暑  拼音:wǔ shǔ
夏季中午的暑热、炎气。 宋 范成大 《慈姥岩与送客酌别风雨大至》诗:“山灵知我厌尘土,唤起蛰雷鏖午暑。” 宋 陆游 《残暑得小雨颇凉》诗:“午暑不可触,忽惊如许凉。”
词语解释:消暑  拼音:xiāo shǔ
(1).犹消夏。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旁有旧嫗,即前卷中曾赁其家消暑者,愿送至乡。”
(2).降温消热。 洪深 《女人女人》第一幕:“可是豆浆代替牛奶,好像不是给小孩子们吃的,是做成了豆浆冰淇淋,卖三百六十块钱一分,给阔气人家的公子小姐们消暑的。”
词语解释:受暑  拼音:shòu shǔ
即中暑。患中暑病。有的方言叫发痧。
词语解释:盛暑  拼音:shèng shǔ
犹盛夏。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武 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三日暴。” 南唐 伍乔 《游西禅》诗:“游人恋此吟终日,盛暑楼台早有凉。” 明 张居正 《请叙录日讲诸臣疏》:“臣等伏覩皇上践祚以来,日御讲筵,孜孜问学,隆冬盛暑,未尝少閒。”
词语解释:剧暑  拼音:jù shǔ
酷暑。 宋 陆游 《晨至湖上》诗:“ 剑南 无剧暑,长夏更宜人。”《宋史·陈规传》:“时方剧暑, 规 谓 錡 毋多出军,第更队易器,以逸制劳。”
词语解释:销暑  拼音:xiāo shǔ
犹销夏。消解暑气。 唐 白居易 《江楼夕望招客》诗:“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唐 朱庆馀 《林下招胡长官》诗:“销暑近来无别物,桂阴当户满绳牀。”
词语解释:小暑  拼音:xiǎo shǔ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七月六、七或八日。《逸周书·时训》:“小暑之日,温风至。”《汉书·律历志下》:“鶉火,初柳九度,小暑。” 唐 张说 《端午三殿侍晏》诗:“小暑夏弦应,微阴商管初。”
词语解释:轻暑  拼音:qīng shǔ
指初夏。 宋 叶梦得 《贺新郎》词:“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靄,初回轻暑。”
词语解释:隆暑  拼音:lóng shǔ
酷热;盛暑。 晋 陆机 《从军行》:“隆暑固已惨,凉风严且苛。” 南朝 梁 萧统 《扇赋》:“虽復草木燋枯,金沙销鑠,火山炽,寒泉涸,能使凄兮似秋,隆暑斯却。” 明 刘基 《深居精舍记》:“且静僻无妄人跡,虽隆暑不汗。” 郑泽 《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予心惮隆暑,念此将谁嗤。”
词语解释:余暑  拼音:yú shǔ
犹残暑。指入秋后未尽的暑热。 宋 林景熙 《溪行》诗:“风高餘暑尽,独策兴悠然。” 元 陈基 《通州》诗:“到州日停午,餘暑秋更虐。”
词语解释:繁暑  拼音:fán shǔ
犹盛暑。 唐 元季川 《泉山雨后作》诗:“风雨荡繁暑,雷息佳霽初。”《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 河 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 清 许承钦 《夏仲自正觉寺游佛峪遂登龙洞山绝顶》诗之一:“申旦騖轻骑,胜游轻繁暑。”
词语解释:毒暑  拼音:dú shǔ
酷暑。《北齐书·厍狄干传》:“﹝ 干 ﹞以家在寒乡,不宜毒暑,冬得入京师,夏归乡里。” 唐 白居易 《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骄阳连毒暑,动植皆枯槁。” 清 刘大櫆 《封大夫方君传》:“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
词语解释:时暑  拼音:shí shǔ
指夏天的炎热。 晋 潘岳 《在怀县作》诗之二:“我来冰未冸,时暑忽隆炽。” 唐 白居易 《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诗:“岂止消时暑,应能保岁寒。”
词语解释:犯暑  拼音:fàn shǔ
做违反夏季时令的事。《晋书·五行志上》:“﹝ 孙晧 ﹞破坏诸营,增广苑囿,犯暑妨农,官私疲怠。《月令》:季夏不可以兴土功, 晧 皆冒之。”
词语解释:阑暑  拼音:lán shǔ
暑气将尽。《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 李善 注:“阑,犹尽也。” 李周翰 注:“阑暑,谓夏末暑气阑也。”借指夏末。 清 朱彝尊 《摸鱼子·送魏禹平还魏塘》词:“君且住,算我便归迟,定不过阑暑。”
词语解释:处暑  拼音:chǔ shǔ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八月二十三日左右。《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 唐 陆龟蒙 《袭美题郊居十首次韵》之八:“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
(2).北方人称农历七月间的小蜻蜓为“处暑”。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今俗指麦间小虫为麦秋,可笑也,亦犹北人指七月间小蜻蜓为处暑耳。”
词语解释:庚暑  拼音:gēng shǔ
犹言三伏暑天。庚,庚伏。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此日庚暑,伏惟尊候益轻捷。”参见“ 庚伏 ”。
词语解释:庚伏  拼音:gēng fú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 庚伏 ”。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之二:“候极南讹,日临庚伏。” 宋 朱熹 《次韵秀野署中》:“病随庚伏尽,尊向晚凉开。”《宋史·职官志四》:“祕书监岁於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諭旨,听以早归。”参阅《初学记》卷四。
词语解释:蒸暑  拼音:zhēng shǔ
形容盛暑天气闷热。 汉 王粲 《公讌诗》:“凉风撤蒸暑,清云却炎暉。”《魏书·崔浩传》:“又南土下湿,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师之时。”
词语解释:昼暑  拼音:zhòu shǔ
(1).中午燠热。 南朝 梁 王僧孺 《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
(2).白昼燠热。 宋 欧阳修 《笔说·夏日学书》:“夏日之长,饱食难过,不知自愧,但思所以寓心而消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
词语解释:去暑  拼音:qù shǔ
驱除暑热之气。例如:冰镇西瓜真可谓去暑佳品。
词语解释:积暑  拼音:jī shǔ
谓久旱。 金 赵秉文 《平章谢抚谕表》:“钦惟皇帝陛下,内恕及人,至明烛物,悯 河南 之积暑,知臣下之微劳。”
词语解释:暍暑  拼音:yē shǔ
暑热。《元诗纪事》卷四五引《福宁州谣》:“时维癸巳夏五月,暍暑微民正愁絶。”
词语解释:辟暑  拼音:pì shǔ
避暑。《汉书·戾太子刘据传》:“时上疾,辟暑 甘泉宫 ,独皇后、太子在。”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草语·素馨》:“以(素馨毬)挂复斗帐中,虽盛夏能除炎热,枕簟为之生凉。谚曰:‘檳榔辟寒,素馨辟暑。’”
词语解释:九暑  拼音:jiǔ shǔ
指夏季九十天的暑热天气。《管子·四时》:“九暑乃至,时雨乃降,五穀百果乃登。” 尹知章 注:“九暑,谓九夏之暑也。”
词语解释:焦暑  拼音:jiāo shǔ
酷热。 清 黄景仁 《喜新凉》诗:“经旬苦焦暑,一雨快披襟。”
词语解释:陶暑  拼音:táo shǔ
解暑,消暑。 宋 王禹偁 《四皓庙》诗之一:“或依堦下树,陶暑解马鞍。或借庙前水,乘秋把鱼竿。”
词语解释:瘅暑  拼音:dàn shǔ
酷热。 宋 范成大 《次韵温伯雨凉感怀》:“穷山更癉暑,惫卧不举头。”
词语解释:触暑  拼音:chù shǔ
(1).冒着暑热。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冒寒触暑,以走权门。” 清 姚世钰 《吴兴太守行》:“是时三伏热,触暑如遭烹。”
(2).中暑。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十神人》:“时先君子年六十四,偶触暑,腹疾大作,医药罔效。”
词语解释:驱暑  拼音:qū shǔ
驱除暑气。 清 吴鼒 《一萼红·伤池荷》词:“叹西风,竟不曾驱暑,专送水边红。”《光明日报》1992.7.26:“炎夏笔耕,日得数十条,虽挥汗如雨,而儿女侍立,以扇驱暑,情事如画,可发一笑。”《南京日报》1992.8.15:“首场秋雨下得好,驱暑解旱两相宜。”
词语解释:骄暑  拼音:jiāo shǔ
犹酷暑。 宋 刘仙纶 《永遇乐·春暮有怀》词:“中敧润裛,衣宽凉渗,又觉渐回骄暑。” 元 袁桷 《同子唯赋水车》诗:“昂昂长身卧塍岸,卷地翻涛敌骄暑。”
词语解释:逭暑  拼音:huàn shǔ
犹避暑。《新唐书·张说传》:“后逭暑 三阳宫 ,汔秋未还。” 清 王韬 《游晃日乘序》:“时方盛夏,谋逭暑所。” 柳亚子 《浙游杂诗》:“逭暑莲邦昔未曾,乘风破浪我何能。”
词语解释:熟暑  拼音:shú shǔ
酷暑。 宋 范成大 《次韵马少伊郁舜举示同游石湖》之四:“红皱黄团熟暑风,甘瓜削玉藕玲瓏。”
词语解释:霜暑  拼音:shuāng shǔ
犹寒暑。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栋宇既立,载罹霜暑,於时七稔,经始甫讫。”
词语解释:蕴暑
酷热
词语解释:拂暑  拼音:fú shǔ
拂除暑气。旧时文人常用来称扇子,故为人书扇面常于上款署名后称“拂暑”。
词语解释:梅暑  拼音:méi shǔ
谓梅雨湿热天气。 宋 王安石 有《酬微之梅暑新句》诗。
词语解释:试暑  拼音:shì shǔ
初夏。 清 王夫之 《夏夕》诗:“试暑方前日,重阴疑凛秋。”
词语解释:炽暑  拼音:chì shǔ
盛暑,炎夏。 明 宋濂 《刘兵部诗集序》:“虽沍寒之折胶,炽暑之流金, 刘君 拥鼻鼓膝,时作呜呜声,不成章不止也。”
词语解释:烈暑  拼音:liè shǔ
酷暑。《新唐书·姜确传》:“ 行本 性恪敏。所居官,虽祁寒烈暑无懈容。”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每盛夏烈暑,乃肉袒以自负。” 宋 陆游 《暑夜泛舟》诗之二:“烈暑元知不可逃,天将清夜付吾曹。”
词语解释:温暑  拼音:wēn shǔ
炎热。《后汉书·南蛮传序》:“ 南州 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亡者十必四五。”
词语解释:谢暑  拼音:xiè shǔ
衰退的暑气。 隋 萧琮 《奉和御制〈夜观星示百僚〉诗》:“夕风凄谢暑,夜气应新秋。”
词语解释:阳暑  拼音:yáng shǔ
阳气,酷热之气。《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天子乃难,以达秋气” 汉 郑玄 注:“此难,难阳气也。阳暑至此不衰,害亦将及人。” 孔颖达 疏:“秋凉之后,阳气应退,至此不退,是凉反热,故害及於人。”
词语解释:防暑  拼音:fáng shǔ
防止受到暑热的侵害;预防中暑:~茶ㄧ~降温。
词语解释:虐暑  拼音:nüè shǔ
犹酷暑,酷热。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虐暑熏天,不减坚冰之寒。” 唐 张九龄 《贺祈雨有应状》:“终宵更洒於城闕,遂使炎埃宿润,虐暑暂清。”
词语解释:遣暑  拼音:qiǎn shǔ
犹消暑。 鲁迅 《坟·春末闲谈》:“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
词语解释:中暑  拼音:zhòng shǔ
病名。古称中暍,俗称发痧。由于在高温环境下停留过久所引起。症状是眩晕、心悸、恶心等。《后汉书·伏湛传》:“﹝ 湛 ﹞因讌见中暑,病卒。”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尝因中暑眩瞀,觉至旷野中,凉风颯然,意甚爽适。” 邹韬奋 《经历》五四:“屋子的前面是朝西,阳光逼着要使你中暑。”
词语解释:遁暑  拼音:dùn shǔ
犹避暑。 三国 魏 曹植 《蝉赋》:“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
词语解释:伤暑  拼音:shāng shǔ
为暑气所伤,中暑。 汉 焦赣 《易林·复之无妄》:“踦牛伤暑,不能成亩。”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秦少游 ﹞至 藤 ,伤暑困卧,至八月十二日,啟手足於江亭上。”《科学画报》1983年第6期:“伤暑,又叫感暑,是人体感受了暑天火热之气而引起的,属于中暑的轻症。”
词语解释:逆暑  拼音:nì shǔ
犹迎夏。迎接暑气到来的祭礼。《周礼·春官·籥章》:“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 孙诒让 正义:“逆暑迎寒者,迎其气之至而祭之,与迎春迎夏义同。”
词语解释:骤暑  拼音:zhòu shǔ
暴热。 元 贡奎 《贯州》诗:“扁舟放河流,骤暑消雨餘。”
词语解释:撑暑  拼音:chēng shǔ
亦作“撑暑”。 挡住暑气。 明 徐渭 《宣府槐龙篇》诗:“乘凉翠葆颯,撑暑碧油烘。”
词语解释:抱暑  拼音:bào shǔ
中暑。 清 恽敬 《与李爱堂书》:“旌斾南行之后,贱体抱暑,疾愈后,为出都事劳弊,是以不及通问。”
词语解释:炮暑  拼音:pào shǔ
形容灼热。 宋 方岳 《秋热》诗:“秋来几何时,炮暑乃尔剧。”
词语解释:烝暑  拼音:zhēng shǔ
盛暑闷热。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开源宫主》:“﹝ 刘允 ﹞既卒,数日,肌体柔滑如生,四肢皆可伸屈,时方烝暑,而色不少变。”
词语解释:游暑  拼音:yóu shǔ
犹避暑。 汉 焦赣 《易林·大过之需》:“大树之子,百条共母,当夏六月,枝叶盛茂,鸞凤以庇, 召伯 游暑。” 明 杨慎 《丹铅杂录·易林》:“ 焦氏 《易林》……其云:‘大树之子…… 召伯 游暑。’游暑,避暑也,此即用《诗·甘棠》事。游暑,憩甘棠,古説如此。”
词语解释:彤暑  拼音:tóng shǔ
犹酷暑。 唐 高宗 《玉华宫山铭》:“炎生肇授,彤暑初融。”
词语解释:热暑  拼音:rè shǔ
谓极热,极暖。 汉 枚乘 《七发》:“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煖,燂烁热暑。”
词语解释:解暑  拼音:jiě shǔ
消暑;解除暑热。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舟窗尽落,清风徐来,紈扇罗衫,剖瓜解暑。”
词语解释:燠暑  拼音:yù shǔ
炎热。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
词语解释:熇暑  拼音:hè shǔ
酷热。《文选·左思〈魏都赋〉》:“宅土熇暑,封疆障癘。” 李善 注引《埤苍》:“熇,热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