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暑气 拼音:shǔ qì
盛夏时的热气。《周礼·天官·凌人》“夏颁冰掌事” 汉 郑玄 注:“暑气盛,王以冰颁赐,则主为之。”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因献杨常侍》诗:“是时秋之残,暑气尚未歛。” 元 成廷珪 《夏月过万蓬庵》诗:“爱汝东庵暑气薄,解衣盘礴坐莓苔。”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会不受到暑气的侵袭。”词语解释:暑雨
夏季的雨词语解释:暑天 拼音:shǔ tiān
夏季炎热的日子;夏天。 唐 杜甫 《万丈潭》诗:“何当暑天过,快意风云会。”一本作“ 炎天 ”。 唐 王毂 《刺桐花》诗:“林梢簇簇红霞烂,暑天别觉生精神。”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二:“在往常,开学的日子正像家庭中的节日,大家可以会见一个暑天未见面的故人,和新聘来的生朋友。”词语解释:暑衣 拼音:shǔ yī
夏衣。 唐 李咸用 《游寺》诗:“秋觉暑衣薄,老知尘世空。” 唐 张乔延 《福里秋怀》诗:“病携秋卷重,闲著暑衣轻。”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 抚州 莲花纱,都人以为暑衣,甚珍重。” 元 周伯琦 《是年扈从上京学宫纪事绝句》之五:“中使三时羞玉食,地凉不用暑衣供。”词语解释:暑寒 拼音:shǔ hán
天气炎热与寒冷。《新民晚报》1987.4.28:“ 孟小冬 喜出望外,就在当月二十一日,拜 余 为师。自后,不论暑寒,不顾风雨,每日必到 范秀轩 。”词语解释:暑湿
亦作“ 暑湿 ”。 炎热潮湿。《史记·大宛列传》:“ 条枝 在 安息 西数千里,临 西海 ,暑溼。” 唐 韩愈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 明 唐顺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之一:“以北土能寒之人而争騖于毒利暑湿瘴癘之域……此兵家之忌。” 清 王鹏运 《〈彊邨词〉序》:“江干暑溼,不可久留。”词语解释:暑月 拼音:shǔ yuè
夏月。约相当于农历六月前后小暑、大暑之时。《南齐书·州郡志下》:“ 汉 世 交州 刺史每暑月輒避处高,今 交 土调和, 越 瘴独甚。”《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重茧衣裘” 唐 孔颖达 疏:“暑月多衣,所以示疾。” 明 张居正 《论边事疏》:“暑月非虏骑狂逞之时,料无大事,请宽圣怀。”词语解释:暑溽 拼音:shǔ rù
谓夏季潮湿闷热。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暑溽异甚,伏望保护寝兴,万万珍重不宣。”《宋史·文苑传一·朱昂》:“愿在地而为簟,当暑溽而冰寒。”《红楼梦》第二九回:“ 黛玉 不过前日中了些暑溽之气,本无甚大病。”词语解释:暑雪 拼音:shǔ xuě
堂名。在 四川省 成都 武担山 。古为 蜀 中一名胜。 宋 陆游 《远游》诗:“月明登 暑雪 ,木落过 秋风 。”自注:“ 成都 武担山 暑雪堂 , 归州 巴东县 江 上 秋风亭 ,皆絶景。” 明 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成都府三》:“ 武担山 今在藩司门右……昔有 咒土寺 东西二臺,西臺有 暑雪轩 诸胜。”词语解释:暑夜 拼音:shǔ yè
炎夏之夜。 唐 戴叔伦 《宿城南盛本道怀皇甫冉》诗:“暑夜宿城南,怀人梦不成。”词语解释:暑热 拼音:shǔ rè
(1).盛夏时期的炎热。《淮南子·齐俗训》:“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水以充肠,以支暑热。”《水浒传》第一○五回:“ 宋江 等冒着暑热,汗马驰驱。” 郭小川 《秋歌》之二:“暑热不长久哟,乌云会消散;时光呵,又为我们送来个好秋天!”
(2).中医指外感暑邪的一种热症。 清 王孟英 《温热经纬·三时伏气外感篇》:“暑热深入,伏热烦渴。”词语解释:暑簟 拼音:shǔ diàn
夏日用的竹席。 宋 苏辙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巽堂》:“暑簟卧清风,寒樽对佳客。”词语解释:暑暍 拼音:shǔ yē
(1).犹中暑。 汉 王充 《论衡·言毒》:“盛夏暴行,暑暍而死,热极为毒也。”
(2).暑热。《宋史·陶弼传》:“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余尝谓风寒暑暍皆可作疾,何必定有鬼作祟。”参见“ 暑热 ”。
词语解释:暑热 拼音:shǔ rè
(1).盛夏时期的炎热。《淮南子·齐俗训》:“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水以充肠,以支暑热。”《水浒传》第一○五回:“ 宋江 等冒着暑热,汗马驰驱。” 郭小川 《秋歌》之二:“暑热不长久哟,乌云会消散;时光呵,又为我们送来个好秋天!”
(2).中医指外感暑邪的一种热症。 清 王孟英 《温热经纬·三时伏气外感篇》:“暑热深入,伏热烦渴。”词语解释:暑病 拼音:shǔ bìng
中医指感受暑热邪气所生的疾病。 清 杜濬 《同心念一老歌》:“岂独二物性所爱,日来暑病都除根。”词语解释:暑絺 拼音:shǔ chī
暑天穿的细葛布衣。 唐 王周 《蚋子赋》:“伺暑絺之漏露,啐丰肌而睥睨。”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杂说》:“夫生民晨作夜寝,早起晡食,寒絮暑絺,常忽而不为之节,何哉?然则摄生不可不知也。”词语解释:暑伏 拼音:shǔ fú
夏季伏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 杨溪 ﹞北流注于 夷水 ,此水清泠甚于 大溪 ,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刘彦齐》:“其所藏名迹,不啻千卷。每暑伏晒曝,一一亲自卷舒,终日不倦。”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其山暑伏有蓄雪。”词语解释:暑期 拼音:shǔ qī
暑假期间。《新民晚报》1986.8.3:“我国大学生的暑期生活,逐步从游山玩水转向社会实践--参加经济建设、考察贫穷地区、接受军事训练、充当家庭教师等。”词语解释:暑魃 拼音:shǔ bá
即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宋 范成大 《嘲蚊四十韵》:“暑魃方肆行,羽孽亦厉习。”词语解释:暑夏 拼音:shǔ xià
炎热的夏季。《三国志·魏志·田畴传》:“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进军。”《晋书·王鉴传》:“议者或以当今暑夏,非出军之时。”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是时方暑夏,座内若严冬。”词语解释:暑疟 拼音:shǔ nüè
疟疾的一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丙子九月,余患暑疟。”词语解释:暑晏 拼音:shǔ yàn
夏晚。 南朝 宋 颜延之 《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炎天方埃鬱,暑晏闋尘纷。”词语解释:暑门 拼音:shǔ mén
谓南方。《淮南子·墬形训》:“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 高诱 注:“南方盛阳,积温所在,故曰暑门。” 南朝 陈 陈叔齐 《籁纪·景风》:“一曰凯风,又曰薰风,亦曰巨风,起自赤天之暑门,从南方来。”词语解释:暑雨祁寒 拼音:shǔ yǔ qí hán
夏大雨,冬大寒。《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 蔡沉 集传:“祁,大也。暑雨祁寒,小民怨咨,自伤其生之艰难也。”后以“暑雨祁寒”为怨嗟生计艰难之典。《梁书·萧昱传》:“臣闻暑雨祁寒,小人犹怨;荣枯宠辱,谁能忘怀!”词语解释:暑绤 拼音:shǔ xì
夏天所穿的粗葛布衣。 宋 范成大 《中峰》诗:“暑綌森有稜,瘁肌凄欲粟。”词语解释:暑岁 拼音:shǔ suì
炎热干旱之年。《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一曰,暑岁羊多疫死及为怪,亦是也。”词语解释:暑假 拼音:shǔ jià
学校夏季的假期,一般在公历七八月间。 清 王鹏运 《〈彊邨词〉序》:“至於去取,则公自为沙汰之严,已毫无尘杂。俟放暑假后,再为吹求,续行奉告。” 茅盾 《送考》:“上学期,初中学费,二十元;这暑假里,忽然大家涨价了!”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邻居》:“我真不想再住下去了,那时学校已放了暑假!”词语解释:暑吏 拼音:shǔ lì
喻酷热大暑。吏,指酷吏。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立夏》:“畏热曰为暑吏苦。 杜牧 诗:‘大暑云酷吏,清风来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