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月入声 [cù zú,士卒][gú hú][详注1][gē hé][yuě][详注2][hú][fú][chù]鼿[《集韵》乌没切。心闷貌。][kū]


注1:滑 音骨。乱也。《晋语》置不仁以滑其中。 又治也。《庄子·缮性篇》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 又滑稽,谓俳谐也。《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 又混也。《楚辞·渔父》滑其泥而扬其波。 又与汩同。滑滑,水流貌。《焦氏·易林》涌泉滑滑。
注2:崒 《广韵》《集韵》《韵会》昨没切,音捽。崒屼,山貌。《韵会》山危峻貌。《张衡·西京赋》隆崛崔崒。或作崒。
末字词组
救暍暑暍中暍烦暍暍暍宛暍渴暍瘴暍
病暍扇暍炎暍寒暍热暍解暍燠暍 

词语解释:救暍  拼音:jiù yē
救护中暑的人。《淮南子·说林训》:“病热而强之餐,救暍而饮之寒……欲救之,反为恶。” 唐 杜甫 《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前圣眘焚巫, 武王 亲救暍。” 仇兆鳌 注:“《帝王世纪》: 武王 自 孟津 还,及於 周 ,见暍人,王自左拥而右扇之。”
词语解释:病暍  拼音:bìng yē
中暑。《淮南子·人间训》:“病暍而饮之寒,此众人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
词语解释:暑暍  拼音:shǔ yē
(1).犹中暑。 汉 王充 《论衡·言毒》:“盛夏暴行,暑暍而死,热极为毒也。”
(2).暑热。《宋史·陶弼传》:“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余尝谓风寒暑暍皆可作疾,何必定有鬼作祟。”参见“ 暑热 ”。
词语解释:暑热  拼音:shǔ rè
(1).盛夏时期的炎热。《淮南子·齐俗训》:“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水以充肠,以支暑热。”《水浒传》第一○五回:“ 宋江 等冒着暑热,汗马驰驱。” 郭小川 《秋歌》之二:“暑热不长久哟,乌云会消散;时光呵,又为我们送来个好秋天!”
(2).中医指外感暑邪的一种热症。 清 王孟英 《温热经纬·三时伏气外感篇》:“暑热深入,伏热烦渴。”
词语解释:扇暍  拼音:shàn yē
以扇扇苦热中暑的人。暍,伤暑,中暑。语本《淮南子·人间训》:“ 武王 荫暍人於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后因以“扇暍”为颂扬德政之典。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解网放禽,穿泉掩胔,起泣辜之泽,行扇暍之慈。”《旧唐书·高宗纪论》:“虚襟似纳於触鳞,下詔无殊於扇暍。”
词语解释:中暍  拼音:zhōng yē
中医病名。即中暑。 汉 张仲景 《伤寒论·痓湿暍病》:“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明史·董基传》:“臣闻顷者竟日演练,中暍濒死者数人。”
词语解释:炎暍  拼音:yán yē
盛暑。 唐 颜真卿 《和政公主神道碑》:“时属炎暍,热病有加。”
词语解释:烦暍  拼音:fán yē
闷热。 宋 黄庭坚 《辛酉憩刀坑口》诗:“南北舍小棠,况可清烦暍。”
词语解释:寒暍  拼音:hán yē
寒冻和暴热。《尸子》卷下:“ 舜 举三后而四死除。何为四死?飢渴、寒暍、勤劳、鬭争。”
词语解释:暍暍  拼音:yē yē
形容极热。《素问·刺疟》:“足太阳之疟……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 王冰 注:“暍暍,亦热盛也。”
词语解释:热暍  拼音:rè yē
谓中暑。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肉攫部》:“凡鷙鸟,雏生而有惠,出壳之后,即於窠外放巢。大鷙恐其堕坠,及为日所曝,热暍致损,乃取带叶树枝,插其巢畔,防其坠堕及作阴凉也。”
词语解释:宛暍  拼音:wǎn yē
中暑。《荀子·富国》:“故古人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 杨倞 注:“宛,读为藴,暑气也。《诗》曰:‘藴隆虫虫。’暍,伤暑也。或曰宛当为奥,篆文宛字与奥字略相似,遂误耳。奥,於六反,热也。”
词语解释:解暍  拼音:jiě yē
消暑。 清 钱谦益 《曹公神道碑》:“春风之解冻,夏雨之解暍,诚也。”
词语解释:渴暍  拼音:kě yē
口渴,暑热。 唐 元结 《寒泉铭》:“於戏寒泉,瀛瀛江渚,堪救渴暍,人不之知。”
词语解释:燠暍  拼音:yù yē
伤暑;中暑。 唐 韩愈 《太原王公神道碑铭》:“萎枯以膏,燠暍以醒。”
词语解释:瘴暍  拼音:zhàng yē
瘴毒暑气。 宋 苏辙 《书〈白乐天集〉后》之一:“冒大暑,水陆行数千里至 罗浮 。水益小,舟益庳,惕然有瘴暍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