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智者 拼音:zhì zhě
(1).有智谋或智慧的人。《韩非子·主道》:“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淮南子·主术训》:“物之可备者,智者尽备之;可权者,尽权之。此智者所以寡患也。” 元 柳贯 《过闸行》:“圣人乘运智者谋,尚忆当年 河 事始。” 公刘 《哀诗魂--怀诗人郭小川同志》诗之五:“我,半是智者,半是懦夫。”
(2).即 南朝 陈 至 隋 高僧、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 智顗 (公元538-597年)。 隋 开皇 十一年,受“智者”之号。见 唐 道宣 《续高僧传》卷十七。 唐 贾岛 《送僧归天台》诗:“妙字研磨讲,应齐 智者 踪。”词语解释:智慧 拼音:zhì huì
亦作“ 智惠 ”。
(1).聪明才智。《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三国 魏 嵇康 《大师箴》:“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日用,渐私其亲。” 宋 梅尧臣 《桃花源》诗:“英雄灭尽有石闕,智惠屏去无年华。” 袁鹰 《篝火之歌·为家乡画图样》:“用双手把图样变成现实,靠你,靠我,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梵语“般若”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神通能动於十方,智惠广弘於沙界。”词语解释:智力 拼音:zhì lì
(1).才智与勇力。《管子·形势解》:“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则身逸而福多。” 汉 班彪 《王命论》:“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辩兴亡》:“ 秦 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 明 刘基 《放歌行》:“龙蛇未分明,智力正争强。”
(2).人能认识、理解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周建人 《达尔文“进化论”是怎样吸引着我的》:“他的智力并不出众,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并且有毅力。”《新华月报》1954年第10期:“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词语解释:智囊 拼音:zhì náng
称足智多谋的人。常指为别人划策的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樗里子 滑稽多智, 秦 人号曰‘智囊’。” 唐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智囊推有在,勇爵敢徒争。”《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又有大司农 桓范 ,字 之则 ,颇有智谋,人多称为‘智囊’。”《十月》1981年第1期:“ 老秦 按住我的手,像电影里那种足智多谋的智囊似的。”词语解释:智巧 拼音:zhì qiǎo
(1).机谋与巧诈。《韩非子·扬权》:“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文选·范晔〈逸民传论〉》:“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 李善 注引《淮南子》:“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及伪之生,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 清 汪懋麟 《学士再迭前韵见贻奉答》之三:“吾徒守忠信,智巧将奈何。”
(2).智慧与技巧。 汉 枚乘 《七发》:“於是极犬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穷相御之智巧。”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十:“﹝吾﹞乃用工力智巧,剪剔移徙,杂以肥沃药物注灌,花始变而趣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即以夷砲论,非自天降也,非自地出也,不过人之智巧所为耳。”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他搜索尽了自己所学习过的各样理论、各样工作方法、各样鼓动群众的智巧。”词语解释:智勇 拼音:zhì yǒng
智谋与勇敢。《列子·仲尼》:“ 孔子 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 丘 弗知。’” 晋 潘岳 《西征赋》:“临危而智勇奋,投命而高节亮。”《三国演义》第七回:“ 袁本初 智勇过人,手下名将极广。”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诗之五:“传闻智勇人,伤心自鞭影。”词语解释:智士 拼音:zhì shì
有智慧或有智谋的人。《管子·法法》:“既不知古而易其功者,无智士焉。”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夫我之自我,智士犹婴其累;物之相物,昆虫皆有此情。” 元 马祖常 《饮酒》诗之一:“进士当盛明,自谓非时才;狂斐学文字,无圣为我裁。二者俱寡合,终令智士咍。” 康有为 《大同书》癸部第二章:“间或智士创新领赏,财富巨盛,亦只自创行屋,放浪於山岭水涯,而无有为坐屋者矣。”词语解释:智略 拼音:zhì lüè
才智与谋略。《六韬·上贤》:“无智略权谋,而重赏尊爵之。”《宋书·王叡传》:“ 叡 字 元德 ……果敢有智略, 武帝 甚知之。” 宋 司马光 《将军行》:“自言不喜读兵法,智略何必求 孙 吴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韩槖驼》:“其子少病傴,号 韩槖驼 ,颇有智略。”词语解释:智虑 拼音:zhì lǜ
(1).智谋;谋划。《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官法明,故不任智虑。”《南史·郑绍叔传》:“臣智虑浅短,以为其事当如是,殆以此误朝廷也。”
(2).指智慧与思虑。 章炳麟 《与邓实书》:“言能经国,絀於籩豆有司之守;德音孔胶,不达形骸智虑之表。”词语解释:智谋 拼音:zhì móu
才智谋略。《管子·霸言》:“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将恐天下之人捲舌而不言,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前汉书平话》卷上:“臣等一生忠义,千古功名,以死战于垓前,施智谋于阵上。” 梁斌 《播火记》三九:“共产党智谋多,什么奇人都有。”词语解释:智识 拼音:zhì shí
(1).犹智力,识见。《韩非子·解老》:“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周书·齐炀王宪传》:“此儿智识不凡,当成重器。”《明史·张祐传》:“ 祐 身长八尺,智识絶人。”
(2).知识。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医术和虐刑,是都要生理学和解剖学智识的。”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以特定之时间,授以语法上系统的智识。”词语解释:智人 拼音:zhì rén
(1).有智慧的人。《国语·晋语六》:“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量理乱以卷舒,审去就以保身者,智人也。” 唐 王维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之二:“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能创新者公赠徽章,谓之智人。”
(2).新人的分类名称。近十几年来,根据古人类学的研究,一般认为古人和新人没有种的差别,而只是亚种的差别;因此,古人和新人同属智人。称古人为早期智人;称新人为晚期智人。晚期智人通常也称作现代人。词语解释:智琼 拼音:zhì qióng
仙女名。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魏 济北郡 从事掾 弦超 ,字 义起 ,以 嘉平 中夜独宿,梦有神女来从之,自称天上玉女, 东郡 人,姓 成公 名 智琼 ,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从夫。 超 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如此三四夕,一旦,显然来游……遂为夫妇。”智,一本作“ 知 ”。 唐 刘禹锡 《夔州窦员外见示悼妓诗因命同作》:“寂寞 鱼山 青草里,何人更立 智琼祠 。”词语解释:智名 拼音:zhì míng
谓有智谋的名声。《孙子·形》:“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杜牧 注:“胜于未萌,天下不知,故无智名。”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为无为》:“勇功见而与天违,智名兴而与道反。动而民悦者,劳而德小;为而民喜者,为而恩少。”《晋书·杜预传》:“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 杜翁 ,孰识智名与勇功。’” 宋 秦观 《崔浩论》:“ 司马迁 以为无智名无勇功,可谓有道之士也。”词语解释:智短 拼音:zhì duǎn
智虑短浅;见识浅薄。《吕氏春秋·骄恣》:“智短则不知化,不知化者举自危。”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二:“道长苦智短,责重困才轻。”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也是我一时智短,将他赚到荒村,撞见两个不识姓名男子,一声嚷道:‘浪浪乾坤,怎敢行凶撒泼,擅自勒死平民!’吓得我丢了绳索,放开脚步飞奔。”词语解释:智能 拼音:zhì néng
(1).智谋与才能。《管子·君臣上》:“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蒞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汉书·高帝纪下》:“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宋 司马光 《程夫人墓志铭》:“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
(2).指智力。 李大钊 《上海的童工问题》:“为帮助他们智能的发育,娱养的得宜,非赖 上海 的献身于无产同胞的青年团体不可。”词语解释:智烛 拼音:zhì zhú
谓智慧能明察一切,如烛照物。 汉 扬雄 《法言·修身》:“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 李轨 注:“智如灯烛,可以照察。” 唐 刘禹锡 《谒柱山会禅师》诗:“曈曈揭智烛,照使出昏昧。”《参同契》卷下“孔窍其门,智者审思,以意参焉” 元 陈致虚 注:“孔窍者,包括玄妙之深,实大海之梯航,为昏衢之智烛。”词语解释:智惠 拼音:zhì huì
见“ 智慧 ”。
词语解释:智慧 拼音:zhì huì
亦作“ 智惠 ”。
(1).聪明才智。《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三国 魏 嵇康 《大师箴》:“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日用,渐私其亲。” 宋 梅尧臣 《桃花源》诗:“英雄灭尽有石闕,智惠屏去无年华。” 袁鹰 《篝火之歌·为家乡画图样》:“用双手把图样变成现实,靠你,靠我,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梵语“般若”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神通能动於十方,智惠广弘於沙界。”词语解释:智术 拼音:zhì shù
(1).指君主通晓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手段。《韩非子·孤愤》:“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2).才智与计谋;智慧与权术。《魏书·高闾传》:“非智术之不长,兵众之不足,乃防狄之要事,其理宜然故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所以人之膂力强弱,智术长短,没个限数。” 毛泽东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二:“打小算盘,弄小智术,官僚主义,阿Q主义,实际上毫无用处。”词语解释:智剑 拼音:zhì jiàn
见“ 智慧剑 ”。
词语解释:智慧剑 拼音:zhì huì jiàn
佛教语。比喻能断除烦恼的智慧。《维摩经·菩萨行品》:“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亦省作“ 智剑 ”。《最胜王经》卷二:“生死羂网坚牢缚,愿以智剑为断除。”词语解释:智度 拼音:zhì dù
(1).谓明智而有器量。 汉 荀悦 《汉纪·高帝纪一》:“﹝ 高祖 ﹞宽仁爱人,有大智度。”《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后聪明有智度,每与帝参决大政,犹呼 赵普 为书记。”
(2).佛教语。梵语的意译。意为“大智慧到彼岸”。《维摩经·佛国品》:“善於智度,通达方便。”词语解释:智鉴 拼音:zhì jiàn
才智与鉴识。《南史·宋纪上·武帝》:“ 玄 妻 刘氏 ,尚书令 耽 之女也,聪明有智鉴。”《明史·后妃传一·太祖孝慈高皇后》:“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词语解释:智量 拼音:zhì liàng
(1).计策,计谋。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三折:“老夫 周公 昨日使了个智量,着 彭祖 拿那红酒去,谢了 任二公 ,随后着媒婆去説亲。”《水浒传》第二五回:“娘子,不是我没本事,一时间没这智量。”《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蛾眉,便带头巾何媿?”
(2).智慧与气度。《水浒传》引首:“这朝圣人出世……乃是上界 霹靂大仙 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裴晋公》:“不是矫情镇物,真是透顶光明,故曰智量,智不足,量不大。”词语解释:智灯 拼音:zhì dēng
佛教语。谓照破迷暗的智慧之光。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法雨法水之润,等世界于无边;智灯智炬之光,同虚空于莫限。”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挥觉剑而破邪山,扬智灯而照昏室。” 唐 韩偓 《僧影》诗:“智灯已灭餘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词语解释:智水 拼音:zhì shuǐ
(1).《论语·雍也》:“知者乐水。”谓智者达于物理,周流不滞,故乐水。“智水”为对水的一种美称。 唐 陈陶 《种兰》诗:“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
(2).灌顶之水。谓佛教密宗弟子入门时,本师用以灌洒头顶,以明诸佛护念的净水。见 唐 一行 《大日经疏》卷八。亦泛指智慧。智慧能除无明火与热恼,故称“智水”。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永沐智水,长照慧日。”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抽紫玉於禪山,朗玄珠於智水。”词语解释:智昏 拼音:zhì hūn
亦作“ 智惛 ”。 神智迷乱;胡涂。《淮南子·齐俗训》:“水击则波兴,气乱则智昏。”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幽明诡性,令智惛兮。” 唐 皎然 《禅诗》:“万法出无门,纷纷使智昏。” 茅盾 《子夜》十二:“那书房窗外的树木苏苏地讥笑他的心乱智昏。”词语解释:智诈 拼音:zhì zhà
巧诈。《文子·自然》:“又为其怀智诈不以相教,积财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太平经·服人以道不以威诀》:“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故下古之人进退难治,多智诈也。”《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建 虽起盗贼,而为人多智诈,善待士,故其僭号,所用皆 唐 名臣世族。”词语解释:智数 拼音:zhì shù
谋术;心计。《后汉书·臧洪传》:“ 臧洪 海内奇士,才略智数,不比於 超 矣。”《北史·恩幸传·徐纥》:“ 紇 机辩有智数,当公断决,终日不以为劳。”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二:“近有一士人,自言久游太学,论及 韶 行事,亦以此为智数过人,而不以罔上陷老成罪。”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二章:“ 彭大 勇悍有胆略,有智数,敢作敢为,和 郭子兴 气味相投。”词语解释:智计 拼音:zhì jì
计谋;智谋。《后汉书·荀彧传》:“ 袁绍 地广兵彊, 田丰 、 许攸 智计之士为其谋。”《晋书·陶侃传》:“诸军即欲决战, 侃 以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明史·李善长传》:“﹝ 善长 ﹞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痛史》第三回:“ 文炳 从小就有许多小智计,此时拜了行军参谋。”词语解释:智地 拼音:zhì dì
(1).智士聚积之处。 北魏 温子昇 《为广阳王渊让吏部尚书表》:“抑扬智地,用捨时流,实当年之準的,乃一世之权衡。”
(2).佛教指实证真理的境界。 唐 刘禹锡 《唐故衡岳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我行觉路,径入智地。” 唐 刘禹锡 《送僧元暠南游》诗序:“深入智地,静通还源,客尘观尽,妙气来宅。”词语解释:智效 拼音:zhì xiào
亦作“ 智效 ”。 智能足以担当;以智能效力。语出《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虽智効一官,功覆一簣,亦才力之所会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徒愧微冥,终谢智效。”《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恪居官次,智效惟穆。” 李善 注:“《庄子》曰:‘智效一官。’”效,一本作“ 効 ”。词语解释:智通 拼音:zhì tōng
明智通达;智慧无碍。《吕氏春秋·审分》:“夫説以智通,而实以过悗。”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词语解释:智刃 拼音:zhì rèn
智慧之刃。比喻敏锐的智力。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智刃所游,日新月故。” 唐 独孤及 《送贺员外巡幸毕归朝序》:“电发神机,霜淬智刃。”词语解释:智叟 拼音:zhì sǒu
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中似智巧而实际不然的人物。见《列子·汤问》。 北齐 刘昼 《新论·审名》:“世人传言,皆以小成大,以非为是…… 愚谷 智叟 ,而像顽称; 黄公 美女,乃得丑名。” 毛泽东 《愚公移山》:“ 中国 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 华北 ,名叫 北山愚公 。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 太行山 ,一座叫做 王屋山 。 愚公 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 智叟 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 愚公 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 愚公 批驳了 智叟 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词语解释:智取 拼音:zhì qǔ
用智谋获取或胜过。例如:在五十年中,她以这种手腕蒙混和智取了欧洲的一个又一个政客。词语解释:智故 拼音:zhì gù
巧诈;巧饰。《韩非子·解老》:“诸夫饰智故以至於伤国者,其私家必富。”《淮南子·原道训》:“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 高诱 注:“智故,巧饰。”《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於是从横云起,狙诈如星,奇衺蠭动,智故萌生。”词语解释:智性 拼音:zhì xìng
(1).犹理性。 苏曼殊 《燕子龛随笔》:“ 泰西 学子言:‘西人以智性识物,东人以感情悟物。’”《人民日报》1982.3.15:“他们主张把人生和艺术结合起来,力求智性与感性交溶。”
(2).佛教语。指真性。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命鸟》:“我自万劫以来,迷失本来智性,因此堕入轮回,成女人身。”参见“ 真性 ”。
词语解释:真性 拼音:zhēn xìng
(1).天性;本性。《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北史·艺术传序》:“遂令时俗妖讹,不获返其真性。” 唐 李彦远 《采桑》诗:“何以变真性,幽篁雪中緑。” 明 李贽 《答马历山书》:“颠倒困踣之极,乃得彻见真性。”
(2).佛教语。谓人本具的不妄不变的心体。《楞严经》卷一:“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唐 慧能 《坛经·般若品》:“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景德传灯录·婆舍斯多》:“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3).指灵魂。《红楼梦》第五六回:“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往那里去了!”
(4).真的。与假的、似是而实非相对。如:真性霍乱;真性近视。词语解释:智牙 拼音:zhì yá
即智齿。《北齐书·徐之才传》:“ 武成 生齻牙,问诸医。尚药典御 邓宣文 以实对, 武成 怒而挞之。后以问 之才 ,拜贺曰:‘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 武成 悦而赏之。”参见“ 智齿 ”。
词语解释:智齿 拼音:zhì chǐ
口腔中的最后面的臼齿,一般在十八岁到三十岁才长出来,有些人的智齿终生长不出来。也叫智牙。词语解释:智将 拼音:zhì jiāng
足智多谋的将领。《孙子·作战》:“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吴子·论将》:“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 三国 蜀 诸葛亮 《心书·将才》:“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谓之智将。”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一:“﹝ 真宗 ﹞一日语 莱公 曰……‘何人可为朕守 魏 ?’ 莱公 曰:‘当此之际,无方略可展。古人有言:智将不如福将。臣观参知政事 王钦若 ,宜可为守。’”词语解释:智府 拼音:zhì fǔ
指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见《素问·灵兰秘典论》。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灵臺远鑑,与霜月而齐明;智府弘深,共烟波而等旷。”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刺史启》:“清规远镜,皎月色於灵臺;玄鉴虚凝,穆松风於智府。”词语解释:智思 拼音:zhì sī
犹智慧,才智。《后汉书·贾逵传》:“性愷悌,多智思,俶儻有大节。”词语解释:智慧剑 拼音:zhì huì jiàn
佛教语。比喻能断除烦恼的智慧。《维摩经·菩萨行品》:“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亦省作“ 智剑 ”。《最胜王经》卷二:“生死羂网坚牢缚,愿以智剑为断除。”词语解释:智学 拼音:zhì xué
指文化、科学的各门学科。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智学者,格物性理文字语言之类。”词语解释:智珠 拼音:zhì zhū
谓智慧圆妙,明达事理。 唐 张祜 《题赠志凝上人》诗:“愿为尘外契,一就智珠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苏报鼓吹革命清方档案·魏光焘致端方电》:“我公智珠在握,当早鉴及。”词语解释:智见 拼音:zhì jiàn
智慧与见识。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当时 楚怀王 的智见不够,受投降派的包围,而不采纳自强派 屈原 的主张。”词语解释:智策 拼音:zhì cè
聪明的策略;妙策。《后汉书·郅寿传》:“﹝ 郅寿 ﹞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 肃宗 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宋书·索虏传》:“彼臣若在,年几虽老,犹有智策,今已杀尽,岂不天资我也。” 唐 罗隐 《两同书·得失》:“若智策有餘,则 陈平 不可独任;若英谋出众,则 韩信 虑其难制。”词语解释:智达 拼音:zhì dá
聪慧敏达。《后汉书·袁谭传》:“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三国志·吴志·孙霸传》:“咸谓二宫,智达英茂。”词语解释:智调 拼音:zhì diào
犹智算,智数。 汉 徐干 《中论·考伪》:“心疾乎内,形劳於外,然其智调足以将之,便巧足以庄之。”《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智调藏於胸怀,权略应时而发。”词语解释:智照 拼音:zhì zhào
(1).佛教语。谓智慧遍照。 南朝 宋 谢灵运 《和范光禄祇洹像赞·佛赞》:“惟此 大觉 ,因心则灵,垢尽智照,数极慧明。” 南朝 宋 慧通 《驳顾道士〈夷夏论〉》:“然则圣人神鉴,靡所不通,智照寧有不周?”
(2).泛指智慧明察。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藏器於躬,待时而动,外界所加之迷惑压迫,如何其棼且重,彼自有其纯莹之智照,坚贞之操守,有匪先民之典謨训誥所能繄障以尽,姦雄之权谋数术所能劫持以穷也。”词语解释:智炬 拼音:zhì jù
佛教语。指能破除迷暗的智慧。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法雨法水之润,等世界于无边;智灯智炬之光,同虚空于莫限。” 唐 刘禹锡 《谒枉山会禅师》诗:“曈曈揭智炬,照使出昬昧。” 唐 于頔 《释皎然〈杼山集〉序》:“妙言説於文字,了心境於定惠,又释门之慈航智炬也。”词语解释:智着
智慧;知识词语解释:智赛隋何,机强陆贾
二人均为汉、楚时代智囊人物。意为聪明经顶,灵活异常词语解释:智多星 拼音:zhì duō xīng
《水浒传》中足智多谋的人物 吴用 的绰号。后用以泛指足智多谋的人。《水浒传》第十四回:“这人乃是 智多星 吴用 ,表字 学究 ,道号 加亮先生 。” 邹鲁 《洪宪之役》:“ 罗 在 滇 军中有‘智多星’之称,凡 云南 军政长官有大计,輒多取决。” 聂绀弩 《关于知识分子》:“如果只要是知识分子就靠不住,群众当然应该完全看轻他们的‘智多星’,把这种‘非我族类’的家伙早点从队伍里赶出去。”《新民晚报》1986.12.31:“ 冯福海 拍了一下大腿,连声称赞这位连襟不愧是‘智多星’。”词语解释:智小谋大 拼音:zhì xiǎo móu dà
谓能力低下而谋划很大。《晋书·庾亮传论》:“智小谋大,昧经邦之远图;才高识寡,闕安国之长算。”《周书·李弼传》:“ 宇文夏州 才略冠世,德义可宗。 侯英 陈公 智小谋大,岂能自保。”词语解释:智圆行方 拼音:zhì yuán xíng fāng
智虑周到通达,行为端方不苟。语出《文子·微明》:“ 老子 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明 张居正 《襄毅杨公墓志铭》:“维公之德,智圆行方,忠不近名,言不泥常。”词语解释:智小言大 拼音:zhì xiǎo yán dà
谓才智低下,说话口气却很大。《旧唐书·江夏王道宗传》:“ 君集 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词语解释:智惛 拼音:zhì hūn
见“ 智昏 ”。
词语解释:智昏 拼音:zhì hūn
亦作“ 智惛 ”。 神智迷乱;胡涂。《淮南子·齐俗训》:“水击则波兴,气乱则智昏。”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幽明诡性,令智惛兮。” 唐 皎然 《禅诗》:“万法出无门,纷纷使智昏。” 茅盾 《子夜》十二:“那书房窗外的树木苏苏地讥笑他的心乱智昏。”词语解释:智囊团 拼音:zhì náng tuán
指从事出谋划策或在决策过程中备咨询的一班人。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五:“我说,照条例看来,这审查委员会是在编制外的。假使部长要组织一个秘密的智囊团,那我们无话可说。” 费孝通 《访美掠影·应用压倒理论》:“回想起四十年代我初访 美国 ,当时 罗期福 起用一些教授到政府里当官,智囊团还是个新名词。”词语解释:智周万物 拼音:zhì zhōu wàn wù
谓于万物无所不知。语本《易·繫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韩康伯 注:“知周万物则能以道济天下。” 孔颖达 疏:“圣人无物不知,是知周於万物。” 南朝 宋 何承天 《达性论》:“情综古今,智周万物。”《魏书·前废帝纪》:“伏惟陛下运属千龄,智周万物,独昭繫象,妙极天人。”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道洽十方,智周万物。”词语解释:智山 拼音:zhì shān
佛教语。比喻超妙的大智慧。《华严经》卷二二:“智山法芽,悉已清浄。或现菩萨,或现佛身。”词语解释:智局 拼音:zhì jú
明智与器量。《三国志·吴志·张昭顾雍等传论》:“ 顾雍 依杖素业,而将之智局,故能究极荣位。”《晋书·石苞传》:“﹝ 石苞 ﹞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南史·王昙首传》:“ 曇首 有智局,喜愠不见於色,闺门内雍雍如也。”词语解释:智变 拼音:zhì biàn
机智而能应变。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虽迁陵之罪大,念立主之功多,遂有北还之命,谓多智变。”词语解释:智伪 拼音:zhì wěi
智巧伪行。《文子·上礼》:“各欲行其智伪,以容於世,而失大宗之本。”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治大国》:“民如胎鷇,主如赤子,智伪无因而生,巧故无由而起。”词语解释:智短汉 拼音:zhì duǎn hàn
犹笨人。《太平广记》卷四九三引 唐 韩琬 《御史台记》:“ 则天 禁屠杀颇切……厨人进肉, 师德 曰:‘敕禁屠杀,何为有此?’厨人曰:‘豺咬杀羊。’ 师德 曰:‘大解事豺。’乃食之。又进鱠。復问:‘何为有此?’厨人復曰:‘豺咬杀鱼。’ 师德 因大叱之:‘智短汉,何不道是獭?’厨人即云:‘是獭。’ 师德 亦为荐之。”词语解释:智光 拼音:zhì guāng
(1).佛教语。智慧光。《五灯会元·西天祖师·般若多罗尊者》:“﹝ 香至王 ﹞又施无价宝珠……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於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於诸光中智光为上。’”
(2).泛称智慧的光芒。 郭沫若 《女神·序诗》:“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姐妹胸中,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闻一多 《孤雁篇·太阳吟》:“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参见“ 智慧光 ”。
词语解释:智慧光 拼音:zhì huì guāng
佛教语。谓能照破一切迷暗的大智慧。亦用以称佛。《赞阿弥陀佛偈》:“佛光能破无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词语解释:智育 拼音:zhì yù
开发智力的教育。有时亦单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朱光潜 《谈美感教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词语解释:智意 拼音:zhì yì
智谋;权谋。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谓智意。 陈平 、 韩安国 是也。”《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彊致也。”《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石璧 本是要试女孩儿的聪明,见其取水出毬,智意过人,不胜之喜。”词语解释: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拼音:zhì zhě jiàn zhì , rén zhě jiàn rén
谓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语本《易·繫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花城》1981年第6期:“她这样做正说明她无比高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词语解释: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拼音:zhì zhě qiān lǜ , huò yǒu yī shī
见“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词语解释:智仁勇 拼音:zhì rén yǒng
(1).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用同“ 智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2). 孙中山 先生提出的军人精神三要素。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第一课:“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能发扬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第五课:“﹝军人精神﹞第一之要素为智,能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然后左右逢源,无不如志。第二之要素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则在实行三民主义……第三之要素为勇。军人须有技能,始足应敌,而又须明於生死之辨,乃不至临事依违,有所顾忌。”词语解释:智尽能索 拼音:zhì jìn néng suǒ
智慧、能耐都已用尽。索,竭尽。《史记·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餘力而让财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科道俸满外转》:“署部少宰 杨时乔 疏云,智尽能索而后得者,指 姚 也。”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三回:“ 中国 专使 陆征祥 等,智尽能索,不得再向和会中提出抗议,申明意见。”词语解释:智差 拼音:zhì chà
巧慧奸邪。《吕氏春秋·君守》:“故思虑自心伤也,智差自亡也,奋能自殃,其有处自狂也。” 陈奇猷 校释引 高亨 曰:“智差,谓巧慧奸邪也。言用其巧慧奸邪,乃自亡之道也。差字古有邪义,《广雅·释詁》:‘差,衺也。’”词语解释:智商 拼音:zhì shāng
心理学家用来表示3-16岁少年儿童智力发展的相对数据。它是由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乘以100这个公式而得到的。智力年龄是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在智力测验中,一个实足年龄为5岁的儿童在5岁组测验及格,而在6岁组不及格,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就是5岁,他的智商就是5÷5×100=100。如果他在6岁组测验也能及格,而在7岁组测验不及格,那么他的智力年龄便是6岁,他的智商就是6÷5×100=120。智商在120以上的,被认为是聪明儿童。在80以下的,被认为是愚笨儿童。智商达到170的,便被认为是天才儿童。但是,由于智力测验的内容往往不能完全适合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因此智商只能大体上反映生活条件、环境大体相同的儿童的智力差别,很难作为最后判断儿童智力的依据。《新民晚报》1987.2.23:“一级低能,指轻度精神发育不全,智力测验智商在五十到七十之间。”词语解释:智器 拼音:zhì qì
犹才具。《北堂书钞》卷五七引 晋 王隐 《晋书·华简传》:“ 简 字 奉骏 ,有智器文藻,以迁中书郎。”词语解释:智勇双全 拼音:zhì yǒng shuāng quán
既有智谋,又有勇气,二者兼备。 元 张国宾 《薛仁贵》楔子:“凭着您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大捷》:“俺国里 悉那逻 丞相,他智勇双全,一步九算。”《说唐》第七回:“﹝ 罗成 ﹞智勇双全, 隋 朝排他第七条好汉。”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石油头》:“ 王铁人 智勇双全。”词语解释:智臣 拼音:zhì chén
智谋之臣。 汉 刘向 《说苑·臣术》:“明察幽,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復之;塞其閒,絶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词语解释:智力劳动 拼音:zhì lì láo dòng
脑力劳动。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七:“我现在的工作纯粹是非体力劳动,片面的智力劳动更使健康受损。”词语解释:智算 拼音:zhì suàn
亦作“ 智筭 ”。 犹谋划,计谋。《后汉书·荀彧传论》:“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疎,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世说新语·贤媛》“ 陶公 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 湛氏 同居”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湛 虔恭,有智算,以 陶氏 贫贱,纺绩以资给 侃 ,使交结胜己。”《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 梁祖 ﹞怡然谓 敬翔 曰:‘ 李公 斗絶一隅,安得此文士,如吾之智算,得 袭吉 之笔才,虎傅翼矣!’”词语解释:智禽 拼音:zhì qín
雁的别名。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蜂蠆挟毒以卫身,智禽衔芦以扞网。”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禽鸟·雁》:“《抱朴子》:‘智禽衔芦以避繒。’按,谓鴈也。”词语解释:智藏瘝在 拼音:zhì cáng guān zài
谓贤人隐遁,病民之臣在位。《书·召诰》:“厥终智藏瘝在。” 孔 传:“贤智者隐藏,瘝病者在位,言无良臣。” 周秉钧 易解:“瘝,读为鰥,《释詁》:鰥,病也。 紂 政不善,贤智者藏匿,病民者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