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明月 拼音:míng yuè
(1).光明的月亮。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刘大白 《丁宁·黄昏》:“这秘密的黄昏,一霎时吞了斜阳,又一霎时吞了明月。”
(2).指明珠。《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 王逸 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冯浩 笺注:“明月,珠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捐明月於污瀆兮,余又何憾乎今之世。”
(3).喻泪珠。 唐 孟郊 《连州吟》之三:“开缄白云断,明月堕衣襟。”
(4).下一个月。《左传·昭公七年》:“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良止 以抚之。”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 齐 燕 平之月, 公孙段 卒,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词语解释:明朝 拼音:míng cháo
(1).清晨。 晋 左思 《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
(2).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五:“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復更出。”《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且归去,你明朝却送我丈夫归来则个。” 潘漠华 《三月五夜》诗:“明朝将离去,为了你,又停留一天。”
(3).以后,将来。 五代 齐己 《感时》诗:“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 明 高启 《松隐为爱叔能赋》:“我今身似浮云閒,正合著在长林间。明朝倘许同栖泊,便拟飞随白鹤还。”
盛明之朝。诗文中常称本朝为“明朝”。 宋 王禹偁 《送淳于中舍悬车侍养》诗:“悬车乘去谢明朝,摆脱簪缨似一毛。” 宋 叶适 《再申省状》:“惟欲乞身暮景,得谢明朝。”词语解释:明日 拼音:míng rì
(1).明天;今天的下一天。《左传·文公十二年》:“两君之士皆未憖也,明日请相见也。”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麒麟客》:“明日望之, 莲花峰 上果有綵云去。”《说岳全传》第九回:“我们不如回寓,明日再来罢。”
(2).不远的将来。《四游记·哥闍君臣游猎》:“﹝ 玉堂公主 ﹞将言戏之曰:‘天仙这等美貌,得我明日生下一个太子,有此秀气,妾心足矣。’”《红楼梦》第三一回:“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这又是属于明日的‘ 北京 人’的事,和在棺木里打滚的人们不相干的。”词语解释:明年 拼音:míng nián
次年;今年的下一年。《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 齐 有乱。”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 乐天 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明年八月乡试, 玉格 务必教他去观观场。” 鲁迅 《三闲集·“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他死了的明年,同盟会才成立。”词语解释:明珠 拼音:míng zhū
(1).光泽晶莹的珍珠。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江出大贝,海出明珠。”《新唐书·薛收传》:“明珠兼乘,未若一言。” 鲁迅 《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 汉 求明珠, 吴 征大象,中原人历来总到 广东 去刮宝贝。”
(2).比喻忠良的人。《楚辞·刘向〈九叹·忧苦〉》:“伤明珠之赴泥兮,鱼眼璣之坚藏。” 王逸 注:“言忠良弃捐,谗佞珍用也。”
(3).比喻可宝贵的事物。 唐 韩愈 《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遗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驪目。”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 汀 诗九十六字。”此谓 卢汀 诗字字似明珠。 朱德 《和董老过春节诗》:“座中邀远客,杯下吐明珠。”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三七山漆和田漆》:“最近我对于三七感到特别的兴趣。它出产于 云南 等地,可以算是中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4).道教谓眼睛。《黄庭内景经·天中》:“眉号华盖覆明珠。” 梁丘子 注:“明珠,目也。”词语解释:明时 拼音:míng shí
(1).阐明天时的变化。《易·革》:“君子以治厤明时。” 孔颖达 疏:“脩治厤数以明天时也。”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治歷明时,盈缩之度无準。”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治歷明时之本,固在于此也。”
(2).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隶续·汉沛相范皮阙》:“嗟痛明时, 仲治 旡年。”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志欲自效於明时,立功於圣世。” 严复 《戊戌八月感事》诗:“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词语解释:明主 拼音:míng zhǔ
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史记·刺客列传》:“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他原是 妲己 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词语解释:明明 拼音:míng míng
(1).明智、明察貌。多用于歌颂帝王或神灵。《诗·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 毛 传:“明明然,察也。”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一:“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宋 王禹偁 《送筇杖与刘湛然道士》诗:“明明圣天子,德教如四维。”
(2).明察贤明之士。《书·尧典》:“明明扬侧陋。” 孔颖达 疏:“汝当明白举其明德之人於僻隐鄙陋之处。”
(3).指显然有明德之人。《墨子·尚贤中》:“羣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鰥寡不盖。”
(4).犹黾勉。勤勉;勉力。《诗·鲁颂·有駜》:“夙夜在公,在公明明。” 马瑞辰 通释:“在公明明,犹言在公勉勉也。”《汉书·杨恽传》:“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义也。” 宋 梅尧臣 《送李南玉》诗:“明明趋财利,莫卹前人嗤。”
(5).明亮。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四拍》:“漫漫胡天叫不闻,明明 汉 月应相识。” 赵树理 《孟祥英翻身》三:“院里静静的,一天星斗明明的,衣服潮得湿湿的。”
(6).引申为照亮。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明明千秋,如月在水。”
(7).形容尊贵至极。 三国 魏 曹植 《皇子生颂》:“仁圣奕代,永载明明。” 赵幼文 校注:“明明,形容尊贵至极之词。”
(8).显然;清楚。 唐 皎然 《杂兴》诗之一:“请从象外推,至论尤明明;同年上帝,休祥淑禎。” 清 黄宗羲 《答范国雯问喻春山律历》:“舍明明可据之天象,附会 汉 儒所不敢附会者,亦心劳而术拙矣。”
(9).引申为公然。《西游记》第三十回:“那呆子有些怕他,又不敢明明的见他。”
(10).表明。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温元帅显灵》:“众伙计云:非主人仁厚,我辈皆当受刑。虽然,我辈亦当赴元帅庙明明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 周福 道:‘赏是不敢望赏,不过查着了,可以明明心迹罢了。’”
(11).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以加重语气。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一折:“你看如此春景,真乃咏之不足,翫之有餘,明明是一幅丹青图画也。” 金克木 《文化的解说》四:“明明只是一个人或则一块石头,你看成了神,那也不能说你错,然而对于有真正认识的人说,‘人’是‘真’的存在,而‘神’是‘幻’的存在。”如:这话明明是他说的,用不着问了。词语解释:明光 拼音:míng guāng
(1).日光。亦指白日,太阳。 南朝 宋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之五:“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南朝 梁武帝 《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幃綺帐脂粉香。”
(2).铠甲名。铁铠。 三国 魏 曹植 《上先帝赐铠表》:“先帝赐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领。”
(3).明亮;光亮。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小夫人将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颗颗大如鸡荳子,明光灿烂。”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俩的雨衣都让雨水洗得明光发亮。”
(4).指神话中昼夜常明的 丹丘 。《楚辞·王褒〈九怀·通路〉》:“朝发兮 葱岭 ,夕至兮 明光 。” 王逸 注:“暮宿东极之 丹峦 也。”《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汉 王逸 注:“因就众仙於 明光 也, 丹丘 昼夜常明也。《九怀》曰‘夕宿乎 明光 ’, 明光 即 丹丘 也。”按,《九怀》中之 丹峦 即 丹丘 。
(5). 汉 代宫殿名。后亦泛指朝廷宫殿。 唐 武元衡 《出塞作》诗:“要须洒扫龙沙净,归謁 明光 一报恩。” 宋 苏轼 《次韵钱穆父》:“老入 明光 踏旧班,染鬚那復唱《阳关》。” 清 陈梦雷 《秋兴》诗之八:“当年起草侍 明光 ,鱸鱠娱亲请尚方。”参见“ 明光殿 ”。
词语解释:明光殿 拼音:míng guāng diàn
(1). 汉 代宫殿名。《三辅黄图·汉宫》:“ 未央宫 渐臺 西有 桂宫 ,中有 明光殿 ,皆金玉珠璣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2).泛指宫殿。 唐 岑参 《杜公挽歌》之三:“忆昨 明光殿 ,新承天子恩。”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赠钱横州子山》词:“君侯合侍 明光殿 ,且作横槎海上仙。”词语解释:明镜 拼音:míng jìng
(1).明亮的镜子。《淮南子·俶真训》:“莫窥形於生铁而窥於明镜者,以覩其易也。” 唐 张九龄 《照镜见白发联句》:“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碧野 《雪路云程·驰往巴仑台》:“水深无波,像一面明镜,映照着四山的倒影和当空飘游的白云。”
(2).用以称颂官吏判案公正,没有冤屈。《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伏乞相公高抬明镜,昭雪前寃!”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只望大人高抬明镜,替小妇人做主咱。” 明 郑若庸 《玉玦记·阳勘》:“沧波底,鱼鳖朋,覆盆寃,待明镜。”参见“ 明镜高悬 ”。
(3).喻月亮。 唐 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诗之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明 刘基 《怨王孙》词:“明镜飞上青天,照无眠。” 明 高棅 《赋得罗浮霜月怀二逸人》:“梦回明镜没,寂歷闻幽蛩。”
词语解释:明镜高悬 拼音:míng jìng gāo xuán
《西京杂记》卷三:“ 高祖 初入 咸阳宫 ,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捫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臟,歷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有女子邪心,则胆张心动。 秦始皇 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后多以“明镜高悬”比喻官吏执法严明,判案公正,或办事明察秋毫,公平无私。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四折:“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清 沉起凤 《谐铎·讼师说讼》:“况南面折狱者,明镜高悬有几人哉?”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伊答曰:‘ 干王 明镜高悬,真伪立见。’”词语解释:明灭 拼音:míng miè
(1).谓忽明忽暗。 唐 王维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夜登 华子冈 , 輞水 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宋 曾巩 《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诗:“烟岭火明灭,秋湍声激扬。” 巴金 《寒夜》十五:“江面昏黑,灯火高低明灭,像无数只眼睛在闪动,像许多星星在私语。”
(2).忽隐忽现。 南朝 梁 沉约 《奉和竟陵王药名诗》:“玉泉亟周流,云华乍明灭。” 宋 李之仪 《好事近》词:“暮山浓淡锁烟霏,梅杏半明灭。” 苏曼殊 《画跋》:“癸卯,参拜 衡山 ,登 祝融峯 ,俯视 湘 流明灭。”词语解释:明堂 拼音:míng táng
(1).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玉台新咏·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唐 杜甫 《石鼓歌》:“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佩剑鸣相磨。”
(2).传说 雷公 问人的经络血脉, 黄帝 坐明堂以授之。故后世医家称标明人体经络、针灸穴位之图为“明堂图”。称人身上的一个针灸穴位为“明堂”。参阅 宋 于惟德 《〈铜人腧穴灸图经〉序》。
(3).墓前祭台。又称为券台。《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 李贤 注:“此言明堂,亦神明之堂,谓壙中也。”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一折:“倒塌了明堂瓦舍,崩损了石器封坛。”参见“ 券臺 ”。
(4).道教称两眉之间为天门,入内一寸为明堂。 唐 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明堂平白,长耳广顙。” 王琦 注:“《黄庭经》:‘明堂四达法海源。’ 梁邱子 註:‘眉头一寸为明堂。’”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一折:“一箇拳来到眼跟前,轻躲过臂忙搧……这一箇明堂里可早叉翻背,这一箇嘴缝上中直拳,这一箇扑的腮揾土。”
(5).旧时看风水所用的术语。指墓前的所谓地气聚合的地方。见 明 缪希雍 《葬经翼·明堂论》。
(6).相术术语。按八卦方位划分手掌,明堂位于手掌的正中央即掌心。《廿载繁华梦》第十二回:“ 志存 谦让一番,先索 马氏 右掌一看, 志存 先赞道:‘掌软如绵,食禄万千,便不是寻常的,看掌纹深细,主为人聪明伶俐。中间明堂深聚,天地人三纹清楚,财帛丰盈,不消説了。’”
(7).名堂;花招。 蹇先艾 《在贵州道上》:“我一年四季都在外头,晓得她在家搞些啥明堂。”
(8).方言。院子。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因为搬了房子,﹝ 海婴 ﹞常在明堂里游戏。”
(9).方言。打晒粮食的场地。
词语解释:券台 拼音:quàn tái
(1).堪与家术语。指墓前地气聚合之处。《朱子语类》卷九七:“今人呼墓地前为明堂,尝见《伊川集》中书为券臺,不晓所以……后见 唐 人文字,言某朝詔改为券臺。”
(2).墓前的祭台。 宋 陶穀 《清异录·丧葬》:“菴墓前甃石若甎表之面,方长,高不登三尺,号曰券臺。”词语解释:明发 拼音:míng fā
(1).黎明;平明。《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朱熹 集传:“明发,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二人,父母也。” 唐 王维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诗:“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清 周亮工 《寒食后一日新乡道上示许傅岩》诗:“烽燧十年归未得,却愁明发渡 旃然 。”
(2).谓孝思。 晋 陆机 《思亲赋》:“存顾復之遗志,感明发之所怀。”《宋书·礼志四》:“伏惟至尊孝越 姬文 ,情深明发。” 宋 苏轼 《永安陵等忌辰奏告昭宪等表本》:“顾明发之永怀,仰徽音之如在。”
(3).早晨起程。 晋 陆机 《招隐》诗之二:“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躑躅。” 宋 杨万里 《郡治燕堂庭中梅花》诗:“翁欲还家即明发,更为梅花留一月。”
(4).谓揭发查清。《后汉书·循吏传序》:“明发姦伏,吏端禁止。”
(5).阐明,发明。《隋书·律历志上》:“ 焯 皆校定,庶有明发。”《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观文殿》:“其所撰之书,属辞比事,条贯有序,文畧理畅,互相明发。”
(6). 清 代军机处草拟上谕有明发、廷寄之别,有关巡幸、上陵、经筵、蠲赈、及内侍郎以上,外臣总兵、知府以上黜陟调补的谕旨,称为明发,经内阁传抄以次交于部科。参阅 清 梁章鉅 《枢垣记略·规制一》。词语解释:明星 拼音:míng xīng
(1).明亮的星。《庄子·盗跖》:“目如明星,髮上指冠。” 南朝 梁 刘孝威 《奉和逐凉诗》:“长河似曳素,明星若散璫。”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还没有走完高粱田,天色已经昏黑;蓝的空中现出明星来,长庚在西方格外灿烂。”
(2).借指织女星。 清 孙枝蔚 《七夕杂咏》:“谁家老妇焚香,祷罢明星暗伤。”
(3).启明星。即金星。《诗·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朱熹 集传:“明星,启明之星,先日而出者也。” 唐 杜甫 《晓发公安》诗:“北城击柝復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明星告旦,而百指伺餔。”
(4).指彗星。《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皇甫謐 云彗星现。”
(5).传说中 华山 仙女名。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西上 莲花山 ,迢迢见 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躡太清。”
(6).称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 夏衍 《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二十年来的电影事业说明了剧作家的待遇不如导演,导演的待遇不如明星,明星的收入当然不如制片家。” 孙犁 《秀露集·书的梦》:“他是当时北方的体育明星,娶了一位宦门小姐。”
(7).旧时称交际场中有名的女子。 茅盾 《一个女性》:“她成了交际的明星。” 曹禺 《日出》第一幕:“我还是个社交明星,演过电影,当过红舞女呢!”
(8).比喻杰出的人物或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珍品。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迄今所述,止于昏黄,若去而求明星於尔时,则亦有可言者一二。如十二世纪有 摩格那思 ,十三世纪有 洛及培庚 ,尝作书论失学之故,画恢復之策,中多名言,至足称述;然其见知於世,去今才百餘年耳。”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五:“兵火革命之中,还闪着这一颗 俄罗斯 文化的明星。”词语解释:明德 拼音:míng dé
(1).光明之德;美德。《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问伯父。”《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 虞帝 始。” 宋 曾巩 《谢雨文》:“吏无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赐之,其尚终惠。” 清 孙枝蔚 《春木》诗之四:“愿崇明德,以娱高年。”
(2).指才德兼备的人。《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朱熹 集传:“明德,谓明德之君,即 太王 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餘生幸已多,矧迺值明德。”
(3).彰明德行。《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姦,昭公灭私也。”《荀子·成相》:“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唐 李德裕 《授张仲武招抚使制》:“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词语解释:明中 拼音:míng zhōng
(1).明烛中天。极言首饰之闪烁光华。 汉 王粲 《七释》:“戴明中之羽雀,杂华镊之葳蕤。珥照夜之双璫,焕焴爚以垂暉。”
(2).通晓星象历法。中,指中星。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乃命审曲之官,选明中之士,陈圭置臬,瞻星揆地,兴復表门,草创华闕。”词语解释:明君 拼音:míng jūn
(1).贤明的君主。《左传·成公二年》:“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 唐 骆宾王 《宿温城望军营》诗:“还应雪 汉 耻,持此报明君。” 明 刘基 《拟连珠》之六八:“去奢尚俭,明君所以弭邪侈。”
(2).舞名。 宋 乐史 《绿珠传》:“ 緑珠 能吹笛,又善舞《明君》。”词语解释:明河 拼音:míng hé
天河,银河。 唐 宋之问 《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宋 欧阳修 《秋声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黄节 《七夕园坐夜归同菑叟》诗:“雨后明河淡欲流,病餘不觉已成秋。”词语解释:明知 拼音:míng zhī
明智。知,通“ 智 ”。《礼记·祭义》:“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史记·秦始皇本纪》:“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资治通鉴·汉元帝永光元年》:“今以陛下明知,诚深思天地之心……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
(1).明确理解或了解。《商君书·定分》:“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姜熊狱》:“陛下何不付所司书其罪,使天下明知二臣之罪?”
(2).明明知道。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明知其无能而不肖,苟非有罪,为在上者所劾,不敢以其不胜任而輒退之。”《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明知这事无可宽容,也将来轻轻放过。” 丁玲 《松子》:“她胆子很小,她需要一个可靠的人依着。所以她明知 松子 不欢喜而也要偏偏跟着他。”词语解释:明眼 拼音:míng yǎn
(1).使眼睛明亮。 唐 韩鄂 《岁华纪丽·八月》:“採柏露以明眼,用朱墨以点头。”
(2).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很清楚;有见识。 宋 苏轼 《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诗之二:“乘轩故自非明眼,终日僛僛舞爨薪。”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上:“表而出之,以俟明眼君子云。” 清 黄宗羲 《论不宜立理学传书》:“而诸儒之著譔,传之天下后世,明眼深造,岂繄无人!”
(3).清明节以柳条插门的习俗。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清明节》:“家家以柳条插於门上,名曰明眼。”词语解释:明当 拼音:míng dāng
犹明日,明天。《北史·萧宝夤传》:“ 宝夤 明当拜命,其夜慟哭。” 唐 王维 《宿郑州》诗:“明当渡 京水 ,昨晚犹 金谷 。” 宋 吴潜 《水调歌头·和梅翁韵预赋山中乐》词:“倚棹明当发,归梦落三洲。”
明白得当。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见 陆丈 回书,其言明当。”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古人不忌重韵》:“古人但取文理明当而已,初不避重字也。” 清 姚鼐 《复鲁絜非书》:“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词语解释:明霞 拼音:míng xiá
灿烂的云霞。 唐 卢照邻 《驸马都尉乔君集序》:“明霞晓挹,终登不死之庭;甘露秋团,儻践无生之岸。”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綺,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她的两只眼睛可火亮火亮,就像早晨草原上燃起的一片明霞。”词语解释:明公 拼音:míng gōng
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东观汉记·邓禹传》:“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唐 元稹 《酬李十六》诗:“明公将有问,林下是灵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得明公提携,万千之幸!”词语解释:明媚 拼音:míng mèi
(1).鲜明可爱。 南朝 宋 鲍照 《芙蓉赋》:“烁彤辉之明媚,粲雕霞之繁悦。”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花奴 资质明媚,肌髮光细,非人间人。” 冰心 《晚晴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您的撒在祖国大地上的洁白的骨灰,将在每一年的明媚春光中,培育着这片大地上一望无际的畅茂生长的庄稼和树木。”
(2).明亮美好。 王西彦 《母性》:“作母亲的有着一双明媚动人的眼睛。”词语解释:明夜 拼音:míng yè
(1).白天和黑夜。《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 晋王 遣 李嗣恩 不分明夜,奔入 晋阳 城治兵备御。”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
(2).夜犹未明,后半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越越的哭得灯儿灭,惭愧哑、秋天甫能明夜,一枕清风半窗月。”词语解释:明妃 拼音:míng fēi
汉元帝 宫人 王嫱 字 昭君 , 晋 代避 司马昭 ( 文帝 )讳,改称 明君 ,后人又称之为 明妃 。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若夫 明妃 去时,仰天太息。” 宋 王安石 《明妃曲》:“ 明妃 初出 汉 宫时,泪湿春风鬢脚垂。” 郭沫若 《东方集·再出夔门》诗:“ 屈子 衣冠犹有冢, 明妃 脂粉尚流香。”词语解释:明白 拼音:míng bái
(1).清楚;明确。《墨子·旗帜》:“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 唐 元稹 《四晧庙》诗:“出处贵明白,故吾今有云。”《朱子语类》卷六七:“《易传》明白,无难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到底还是读书人説话明白。” 茅盾 《右第二章》:“四个五个黑点盘旋着来了,渐渐儿低了,那银灰色的机翼上两个红圆圈儿也看得明白了。”
(2).确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安 甚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既总闲牧,因择良马内 范阳 ,又夺 张文儼 马牧,反状明白。”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昆命元龟辨证本末》:“继得旨: 陈晦 援证明白,无罪可待; 倪思 轻侮朝廷,肆言诬罔,可特降两官。”《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既贜证刀杖明白,叫小廝与我拴锁在门房内,明日写状子送到提刑所去。”
(3).明净;白净。《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復朴。” 唐 孙棨 《北里志·王团儿》:“次曰 福娘 ,字 宜之 ,甚明白,丰约合度,谈论风雅,且有体裁。”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澹 容貌清瘦明白,擢第升朝, 崔鉉 辟入幕。” 元 宋旡 《次友人春别》诗:“杨柳昏黄晚西月,梨花明白夜东风。”
(4).清白;光明。《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言己修行清白,皎然日明。”《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宋 欧阳修 《刘公墓志铭》:“公为人磊落明白,推诚自信,不为防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今日召见,果安详諳练,明白诚实。”
(5).公然;显然;不含胡。《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夜与妻故来相别,不敢明白见你。”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他那里是着我叫,明白是羞我。”《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只是民女的家事官长怎么晓得的这样详细?还要求明白指教。” 杨朔 《昨天的临汾》:“来人左臂上绾的一块白布徽章,明白地告诉我他是八路军的人员。”
(6).了解;知道。《老子》:“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庄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宋 欧阳修 《经旨·春秋论下》:“此疑似难明之事,圣人尤当求情责实以明白之。” 巴金 《中国人》:“他大概已经明白了这样一个真理:人无论如何摔不掉自己的祖国。”
(7).聪明;懂道理。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於玄虑。”《红楼梦》第五七回:“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説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老舍 《新爱弥耳》:“小孩子们不跟他玩耍,因为他明白,而他们糊涂。”
(8).犹明证。《晋书·王恭传》:“﹝ 王国宝 ﹞与其从弟 绪 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
(9).辩明;辩白。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执事好贤乐善,孜孜以荐进良士,明白是非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生前无分辨处,做鬼也要明白此事。”
(10).了当。《何典》第二回:“若未曾明白,要防他赶上司。” 刘半农 注:“明白,了当也。”词语解释:明处 拼音:míng chù
(1).明亮的地方;有光亮的地方。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以纸加碑上,贴於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马识途 《老三姐》:“其实我站在明处,你却站在黑处呢。”
(2).公开的场合。如:有话说在明处。
明确地作出判断。 汉 王充 《论衡·案书》:“至于论,不务全疑,两传并记,不肯明处,孰与剖破浑沌?”词语解释:明哲 拼音:míng zhé
亦作“ 明喆 ”。
(1).明智;洞察事理。《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孔 传:“知事则为明智,明智则能制作法则。”《墨子·天志中》:“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序》:“昔者 孔子 叡圣明喆,天生不羣。” 唐 杜甫 《北征》诗:“ 周 汉 获再兴, 宣 光 果明哲。” 续范亭 《赞范太君》:“﹝ 范太君 ﹞老而不守旧,为革命尽瘁而死,几至全家牺牲而无怨言,明哲坚强,老而益壮,是诚可贵。”
(2).指明智睿哲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明哲宣力於攸莅,黔庶让畔於藪泽。” 唐 元稹 《祭淮渎文》:“明哲用兴,凶戾潜殛。”《负曝闲谈》第一回:“明哲之后,代有达人,也有两个发过榜做过官的,也有两个中过举、进过学的。”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自 永嘉 丧乱,以至晚 宋 ,更九百年,戎夏捽久矣,犹有畛略,不即於汗漫无纪,亦二三明哲辨章之力哉。”词语解释:明宫 拼音:míng gōng
指神祠。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故明宫斋庐,上雨旁风,无所盖障。”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七:“﹝神祠﹞名之清宫者,谓清浄之宫也。而亦得以为明宫……盖明宫则神明之所宅。”词语解释:明珰 拼音:míng dāng
(1).用珠玉串成的耳饰。《艺文类聚》卷七八引 汉 王逸 《荔枝赋》:“皮似丹罽,肤若明璫。”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无微情以效爱兮,献 江 南之明璫。”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曩见 四印斋 藏 圆圆 像凡三帧,一明璫翠羽,一六珈象服,一緇衣裙练:名人题咏甚伙。”
(2).用以泛指珠玉。 唐 李朝威 《柳毅传》:“红妆千万,笑语熙熙,后有一人,自然娥眉,明璫满身,綃縠参差。”词语解释:明代 拼音:míng dài
政治清明的时代。 唐 马戴 《怀故山寄贾岛》诗:“心偶羡明代,学诗观国风。” 前蜀 韦庄 《寄湖州舍弟》诗:“何况别来词转丽,不愁明代少知音。”词语解释:明眸 拼音:míng móu
明亮的眼珠,美目。 晋 傅玄 《艳歌行有女篇》:“蛾眉分翠羽,明眸发清扬。”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李娃 ﹞明眸皓腕,举步艳冶。” 鲁迅 《野草·腊叶》:“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词语解释:明灯 拼音:míng dēng
亦作“ 明鐙 ”。
(1).明亮的灯。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众宾会广坐,明鐙熺炎光。” 南朝 宋 刘铄 《拟行行重行行》诗:“卧看明灯晦,坐见轻紈緇。” 柳亚子 《玉娇曲为钝根赋》:“明灯华烛屡寻欢,檀板银尊不知数。”
(2).点灯。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知脂蜡之可明鐙也,而不知其甚多则冥之。”
(3).比喻指引人朝光明方向前进的人或事物。 李大钊 《劳动教育问题》:“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 郭小川 《忆延安》诗:“ 枣园 的窑洞中,升起明灯一盏。”词语解释:明府 拼音:míng fǔ
(1).犹言大府、官府。《管子·君臣上》:“君发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 尹知章 注:“府,谓百吏所居之官曹也。立府必有明法,故曰明府之法。”
(2). 汉 魏 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又称明府君。《汉书·韩延寿传》:“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后汉书·张湛传》:“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轻。” 李贤 注:“郡守所居曰府。明者,尊高之称。《前书》 韩延寿 ,为 东郡 太守,门卒谓之明府,亦其义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顾长康 好写起人形。欲图 殷荆州 , 殷 曰:‘我形恶,不烦耳。’ 顾 曰:‘明府正为眼尔。’”
(3). 汉 亦有以“明府”称县令, 唐 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后汉书·吴祐传》:“国家制法,囚身犯之。明府虽加哀矜,恩无所施。” 王先谦 集解引 沉钦韩 曰:“县令为明府,始见於此。” 唐 杜甫 《北邻》诗:“明府岂辞满,藏身方告劳。” 金 元好问 《薛明府去思口号》之一:“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其餘某太守、某司马、某明府、某少尹,不一而足。”参见“ 明廷 ”。
(4).犹言证明人。《说郛》卷五八引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明府》:“明府之职,前辈极为重难,盖二十人为饮而一人为明府,所以观其斟酌之道。每一明府管骰子一双,酒杓一隻。”《醒世姻缘传》第四一回:“这不好;你去请了 金亮公 来,咱屋里查点,叫他外头上单子,也是个明府。”《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我五更起来梳了头,央 刘嫂子 做个明府,我就拜二位为师。”
词语解释:明廷 拼音:míng tíng
(1).指 甘泉山 。在 陕西省 淳化县 西北。亦指 甘泉宫 。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史记·封禅书》:“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廷 。 明廷 者, 甘泉 也。”《汉书·郊祀志上》作“明庭”。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等》诗:“四圣 崆峒 迷大道,万灵风雨集 明廷 。”
(2). 汉 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后汉书·党锢传·张俭》:“ 篤 曰:‘ 篤 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李贤 注:“明廷犹明府。”此指 外黄 县令 毛钦 。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人称县曰明府, 汉 人谓之明廷。”
(3).圣明的朝廷。 唐 陆龟蒙 《书带草赋》:“未尝輒入明廷,何当指佞。” 宋 陆游 《贺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繫明廷。”词语解释:明心 拼音:míng xīn
(1).谓使心思清明纯正。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学必明心,记问辨説皆餘事。” 张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明心致良知,斯文幸未丧。”
(2).表明心迹。 柳青 《狠透铁》:“我在你像前明心,我肚里没草屎渣渣!”词语解释:明暗 拼音:míng àn
亦作“ 明闇 ”。
(1).明与暗;明显与隐晦。《汉书·刘向传》:“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汉 王充 《论衡·答佞》:“深谋明术,深浅不能并行,明暗不能并知。”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二:“明闇信异姿,静躁亦殊形。”
(2).比喻政治清明与黑暗。《汉书·终军传》:“夫明闇之徵,上乱飞鸟,下动渊鱼。”
(3).喻指聪慧或愚昧。 宋 欧阳修 《为君难论下》:“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明暗也。”
(4).比喻真假;是非。《西游记》第九五回:“﹝后妃等﹞一个个上前拜告道:‘望圣僧救得我真公主来,分了明暗,必当重谢。’”词语解释:明光宫 拼音:míng guāng gōng
(1). 汉 宫名。《三辅黄图·甘泉宫》:“ 武帝 求仙起 明光宫 ,发 燕 赵 美女二千人充之。”《汉书·元后传》:“ 成都侯 商 尝病,欲避暑,从上借 明光宫 。”
(2).泛指宫殿。 唐 高适 《塞下曲》:“画图 麒麟阁 ,入朝 明光宫 。”参见“ 明光 ”。
词语解释:明光 拼音:míng guāng
(1).日光。亦指白日,太阳。 南朝 宋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之五:“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南朝 梁武帝 《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幃綺帐脂粉香。”
(2).铠甲名。铁铠。 三国 魏 曹植 《上先帝赐铠表》:“先帝赐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领。”
(3).明亮;光亮。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小夫人将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颗颗大如鸡荳子,明光灿烂。”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俩的雨衣都让雨水洗得明光发亮。”
(4).指神话中昼夜常明的 丹丘 。《楚辞·王褒〈九怀·通路〉》:“朝发兮 葱岭 ,夕至兮 明光 。” 王逸 注:“暮宿东极之 丹峦 也。”《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汉 王逸 注:“因就众仙於 明光 也, 丹丘 昼夜常明也。《九怀》曰‘夕宿乎 明光 ’, 明光 即 丹丘 也。”按,《九怀》中之 丹峦 即 丹丘 。
(5). 汉 代宫殿名。后亦泛指朝廷宫殿。 唐 武元衡 《出塞作》诗:“要须洒扫龙沙净,归謁 明光 一报恩。” 宋 苏轼 《次韵钱穆父》:“老入 明光 踏旧班,染鬚那復唱《阳关》。” 清 陈梦雷 《秋兴》诗之八:“当年起草侍 明光 ,鱸鱠娱亲请尚方。”参见“ 明光殿 ”。
词语解释:明光殿 拼音:míng guāng diàn
(1). 汉 代宫殿名。《三辅黄图·汉宫》:“ 未央宫 渐臺 西有 桂宫 ,中有 明光殿 ,皆金玉珠璣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2).泛指宫殿。 唐 岑参 《杜公挽歌》之三:“忆昨 明光殿 ,新承天子恩。”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赠钱横州子山》词:“君侯合侍 明光殿 ,且作横槎海上仙。”词语解释:明天 拼音:míng tiān
(1).指月光满天。 唐 元稹 《和乐天别弟后月夜作》:“闻君别爱弟,明天照夜寒。”
(2).今天的下一天。 鲁迅 《呐喊·端午节》:“叫小厮即刻上街去赊一瓶莲花白。他知道店家希图明天多还账,大抵是不敢不赊的。”
(3).不远的将来;未来。 公刘 《太阳的家乡》:“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明天,我们美好的共产主义的明天。”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略论清儒的语言研究》:“批判 清 儒不是为了昨天,而是为了明天。”词语解释:明庭 拼音:míng tíng
(1).古代帝王祭祀神灵之地。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钧天曲》:“已庆明庭乐,谁想南风弹。”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徵调曲三》:“众仙就朝于瑶水,羣帝受享於明庭。”参见“ 明廷 ”。
(2).圣明的朝廷。 唐 杜牧 《雪中书怀》诗:“明庭开广敞,才儁受羈维。” 宋 文天祥 《正气歌》:“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清 李渔 《玉搔头·得实》:“娘行休洒伤时泪,真共假,向明庭质对。”
词语解释:明廷 拼音:míng tíng
(1).指 甘泉山 。在 陕西省 淳化县 西北。亦指 甘泉宫 。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史记·封禅书》:“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廷 。 明廷 者, 甘泉 也。”《汉书·郊祀志上》作“明庭”。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等》诗:“四圣 崆峒 迷大道,万灵风雨集 明廷 。”
(2). 汉 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后汉书·党锢传·张俭》:“ 篤 曰:‘ 篤 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李贤 注:“明廷犹明府。”此指 外黄 县令 毛钦 。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人称县曰明府, 汉 人谓之明廷。”
(3).圣明的朝廷。 唐 陆龟蒙 《书带草赋》:“未尝輒入明廷,何当指佞。” 宋 陆游 《贺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繫明廷。”词语解释:明月珠 拼音:míng yuè zhū
即夜光珠。因珠光晶莹似月光,故名。《史记·李斯列传》:“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唐 韩愈 《别赵子》诗:“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土多金、银、夜光璧、明月珠、大贝、车渠、码碯、木难、孔翠、虎魄。”参见“ 明月 ”。
词语解释:明月 拼音:míng yuè
(1).光明的月亮。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刘大白 《丁宁·黄昏》:“这秘密的黄昏,一霎时吞了斜阳,又一霎时吞了明月。”
(2).指明珠。《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 王逸 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冯浩 笺注:“明月,珠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捐明月於污瀆兮,余又何憾乎今之世。”
(3).喻泪珠。 唐 孟郊 《连州吟》之三:“开缄白云断,明月堕衣襟。”
(4).下一个月。《左传·昭公七年》:“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良止 以抚之。”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 齐 燕 平之月, 公孙段 卒,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词语解释:明烛 拼音:míng zhú
(1).古时祭祀用的烛。《周礼·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
(2).明亮的烛。《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鐙错些。”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燎薰鑪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3).明亮地照耀。 清 姚鼐 《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4).引申为明察。 孙中山 《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文》:“我诸同胞如不明烛几先,即时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効用无门,岂不可惜!”词语解释:明经 拼音:míng jīng
(1).通晓经术。《汉书·刘向传》:“ 更生 年少於 望之 、 堪 ,然二人重之,荐 更生 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漯水 又东逕 汉 徵君 伏生 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经为 秦 博士。 秦 坑儒士, 伏生 隐焉。”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 夏侯胜 以明经取青紫语门人,臣尝鄙之,何敢復以此耸诱其徒。”
(2). 汉 代以明经射策取士。 隋炀帝 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宋 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今请杂取前代之制,立明经一科,以畅达教恉,阐发大义,能以今日新政,证合古经者为及格。”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一》、《文献通考·选举四》、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明经》。
(3). 明 清 对贡生的尊称。《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这 陆氏 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好色身亡,把孩子严加教诲。后来明经出仕,官为别驾之职。”《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此位是 石门 隋岑庵 先生,是老明经。”词语解释:明良 拼音:míng liáng
谓贤明的君主和忠良的臣子。语本《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考黜》:“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良上下,企及国理。” 宋 沉括 《贺枢密吕侍郎启》:“明良协契,远邇均欢。” 清 唐甄 《潜书·任相》:“始有明良之美,而终为 桀 紂 之暴,君臣之际,反覆如是,可不为寒心乎!”词语解释:明晦 拼音:míng huì
(1).明暗;晴阴。 南朝 梁武帝 《拟明月照高楼》诗:“相去既路迥,明晦亦殊悬。” 宋 曾巩 《拟岘台记》:“若夫雪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暘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 清 徐昂发 《雁门关》诗:“嵐光自摩荡,巖壑递明晦。”
(2).人世与阴间。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吾已免离,下视汤火,岂復低身而卧其间乎?且夫据其生死,明晦未殊,学仙成败,则无所异。吾已得炼形之术也。”词语解释:明远 拼音:míng yuǎn
(1).透彻而深刻。《晋书·贾充传》:“雅量弘高,达见明远,武有折衝之威,文怀经国之虑,信结人心,名震域外。”
(2).清朗而旷远。 晋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黄鵠山 东北对 夏口城 , 魏 黄初 二年 孙权 所筑也。依山傍 江 ,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词语解释:明诏 拼音:míng zhào
(1).英明的诏示。《史记·苏秦列传》:“臣请令 山 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詔。” 宋 曾巩 《进太祖皇帝总序状》:“如赐裁定,使臣获受成法,更去紕繆,存其可采,繫於《太祖本纪》篇末,以为国史书首,以称明詔万分之一,臣不胜大愿。” 刘半农 《欧洲花园》:“但汝既思归甚切,汝民又念汝勿舍,亦终有归期耳。汝其静俟上帝之明詔。”
(2).公开宣示。 清 龚自珍 《病梅馆记》:“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词语解释:明皇 拼音:míng huáng
唐 玄宗 ( 李隆基 )谥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后世诗文多称为 明皇 。 唐 薛逢 《金城宫》诗:“忆昔 明皇 初御天,玉舆频此驻神仙。” 清 洪昇 《长生殿·传概》:“ 天宝明皇 , 玉环 妃子,宿缘正当。”词语解释:明后 拼音:míng hòu
今后;以后。《元朝秘史》卷二:“ 纳忽伯颜 説:‘你两个年小的相顾盼,明后休相弃。’”
贤明的君主。《宋书·符瑞志下》:“ 会稽 山阴 商世宝 获白鳩,眼足并赤, 扬州 刺史 始兴王 濬 以献。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上表曰:‘……烝哉明后,昧旦乾乾。惟德之崇,其峻如山。’”词语解释:明道 拼音:míng dào
(1).阐明治道;阐明道理。《逸周书·大匡》:“勇如害上,则不登于明堂,明堂所以明道,明道惟法。” 唐 韩愈 《争臣论》:“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君作语録,齗齗与诸儒辩,果为明道计乎!”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要之文不关於世道人心,则为无用之文;文不根於三德六艺,则为无本之文;虽有风雅之名,而无明道之实。”
(2).指光明的道。《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高亨 注译:“光明的道好像黑暗,前进的道好像后退。”
(3).特指按礼办事。《荀子·议兵》:“城郭不辨,沟池不抇,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它故焉,明道而钧分之,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上也如影饗。”
(4).明知;明明。《宋元戏文辑佚·唐伯亨因祸致福》:“气我孤幃,冷清清底。明道非为活计,自古得鸳鸯,本无三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明道暗包笼,是您姐姐。”
(5). 宋 程颢 的私谥。 颢 死后, 文彦博 题其墓曰 明道先生 之墓。《宋元学案》称 程颢 及其弟子的学说为《明道学案》。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下:“ 明道 在邑中,视其民如家人。”词语解释:明圣 拼音:míng shèng
明达圣哲。《管子·霸言》:“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太祖 明圣、慈惠,歷代创业之主不可比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澳门纪略〉跋》:“今天子明圣,抚外夷有道。”词语解释:明祀 拼音:míng sì
对重大祭祀的美称。《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崇明祀,保小寡, 周 礼也。” 杜预 注:“明祀, 大皥 有济 之祀。” 晋 陆机 《答张士然》诗:“驾言巡明祀,致敬在祈年。” 唐 储光羲 《尚书省受誓诫贻太庙裴丞》诗:“皇家有恆宪,斋祭崇明祀。”词语解释:明见 拼音:míng jiàn
(1).明白看到;明显见于。《庄子·知北游》:“明见无值,辩不若默。”《史记·张仪列传》:“夫 赵王 之很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且以大王为可亲乎?”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虽唯通用例》:“《礼记·表记篇》:‘唯天子受命於天。’ 郑 注曰:‘唯当为虽。’此‘虽’‘唯’通用之明见於经典者。”
(2).高明的识见。《老残游记》第二十回:“ 许大 磕头,説:‘大老爷明见!开恩!’”词语解释:明秀 拼音:míng xiù
(1).明净秀美。《晋书·王衍传》:“ 衍 字 夷甫 ,神情明秀,风姿详雅。”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括苍 山水明秀,人物如之。” 清 陈维崧 《庄椿岁·寿高阳李相国》词:“铜柱烟消,玉关雪霽,河山明秀。”
(2).优异。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将见 吉 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 清 朱彝尊 《迈陂塘·赠吴天章》词:“爱 莲洋 无多行卷,才华直恁明秀。纷纷日下柴车至,逸藻 吴郎 希有。”词语解释:明王 拼音:míng wáng
(1).圣明的君主。《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隋 王通 《中说·天地》:“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寃人。” 宋 范仲淹 《君以民为体赋》:“先哲格言,明王佩服。”《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果能自信,则明王復作。”
(2).旧时社神封号。《魏书·地形志中》载, 东彭城郡 勃海县 有 东海 明王神 。佛教也有明王之称,如 不动明王 、 大威德明王 等。明,光明。以有智力摧垮一切魔障之威德,故云明王。词语解释:明灵 拼音:míng líng
圣明神灵。《文选·扬雄〈赵充国颂〉》:“明灵惟 宣 ,戎有 先零 。” 李周翰 注:“圣明神灵,惟我 宣帝 。”亦指圣明的神灵。《新唐书·长孙无忌传》:“朕凭明灵之祐,贤佐之力,克翦多难,清宇内。” 清 吴敏树 《募建君山北渚亭湘灵庙引》:“而此阁中题奉 君山 之神,尚未足以称明灵也。”词语解释:明岁 拼音:míng suì
(1).预示年成。 南朝 齐 谢朓 《拟宋玉〈风赋〉》:“新虹明岁,高月照秋。”
(2).明年。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如今年督臣进荔枝,则抚臣进兰花,明岁互易之。” 应修人 《初游草佳村》:“明岁的蚕时我想来。”词语解释:明洁 拼音:míng jié
亦作“ 明絜 ”。
(1).清白;高洁。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物忌坚芳,人讳明洁。”
(2).明净,洁净。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天气明絜,燥而无风,此之谓逆。”《红楼梦》第一回:“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咬紧牙,一口气跑出两三里,头也不回,但是眼泪滴到他的衣襟上,已经冻成许多点明洁的冰花了。”词语解释:明水 拼音:míng shuǐ
古代祭祀所用的净水。《周礼·秋官·司烜氏》:“以鑑取明水於月。” 孙诒让 正义:“窃意取明水,止是用鑑承露。”《逸周书·克殷》:“ 毛叔郑 奉明水。” 朱右曾 校释:“明水,元酒,取阴阳之洁气也。” 唐 韩愈 《明水赋》:“如得其宜,明水之荐斯在。” 宋 叶适 《祭徐灵渊文》:“念子少时,独负奇意;方诸擎空,明水自至。”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阳燧取明火于日,方诸取明水于月,则格物有自来矣。”词语解释:明旦 拼音:míng dàn
(1).天亮。《史记·孟尝君列传》:“君不见夫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旁作穆穆,明旦不寐。”《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伯升 ﹞休卒三日,分为六部,潜师夜起,袭取 蓝乡 ,尽获其輜重。明旦, 汉 军自西南攻 甄阜 。”
(2).明晨。 唐 张说 《钦州守岁》诗:“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唐 沉亚之 《冯燕传》:“明旦 婴 起,见妻毁死,愕然,欲出自白。” 明 唐顺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年二十,独居所读书处,夜有奔者,君峻拒之。明旦遂移其处,终不以其故语人。”
(3).明天。《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 明帝 ﹞即案历,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 明 杨慎 《鹙郎行》:“今日盈盈 滇海 花,明旦萧萧 陆凉 草。”参见“ 明天 ”。
词语解释:明天 拼音:míng tiān
(1).指月光满天。 唐 元稹 《和乐天别弟后月夜作》:“闻君别爱弟,明天照夜寒。”
(2).今天的下一天。 鲁迅 《呐喊·端午节》:“叫小厮即刻上街去赊一瓶莲花白。他知道店家希图明天多还账,大抵是不敢不赊的。”
(3).不远的将来;未来。 公刘 《太阳的家乡》:“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明天,我们美好的共产主义的明天。”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略论清儒的语言研究》:“批判 清 儒不是为了昨天,而是为了明天。”词语解释:明了 拼音:míng liǎo
(1).明白;清晰。《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 鲁女生 数説 显宗 时事,甚明了,议者疑其时人也。”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村中闻数百千人行声,或语或笑,或歌或哭,杂扰匆遽,不甚明了。”
(2).清楚地知道或懂得。 五代 齐己 《闭门》诗:“中心自明了,一句祖师言。”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凡事度其在我者,此心晓然明了,则应之必易,发之必当,不復加思虑而缓急皆中节矣。”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惟此一件人生大事未能明了,心下时时烦懣。”词语解释:明晨 拼音:míng chén
(1).清早。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三:“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2).明天早上。词语解释:明节 拼音:míng jié
(1).表彰节烈。《晋书·周虓传》:“臣闻旌善表功,崇义明节,所以振扬声教,垂美来叶。”
(2).表明节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諫以明节;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詼谐以取容。”词语解释:明光殿 拼音:míng guāng diàn
(1). 汉 代宫殿名。《三辅黄图·汉宫》:“ 未央宫 渐臺 西有 桂宫 ,中有 明光殿 ,皆金玉珠璣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2).泛指宫殿。 唐 岑参 《杜公挽歌》之三:“忆昨 明光殿 ,新承天子恩。”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赠钱横州子山》词:“君侯合侍 明光殿 ,且作横槎海上仙。”词语解释:明照 拼音:míng zhào
明察;详察。《礼记·经解》:“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少。”《韩非子·奸劫弑臣》:“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 宋 王安石 《上蒋侍郎书》:“然处卦之初,道未章著,上虽明照而未之信,故摧如不进,宽裕以待其时也。”词语解释:明妆 拼音:míng zhuāng
亦作“明粧”。 明丽的妆饰。 南朝 宋 鲍照 《代堂上歌行》:“虽谢侍君閒,明妆带綺罗。”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二:“静濯明糚有所奉,顾我未肯置齿牙。”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 越 纱裙染鬱金黄,薄罗依约见明妆。” 清 袁枚 《续新齐谐·鳖精》:“ 吴县 孙香泉 女适同县某生。女偶食鱉,得怪疾。喜则明妆艷服,笑舞百出;怒则抛盆掷碗,詬詈不情。”词语解释:明楼 拼音:míng lóu
(1).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楼中立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明楼前有石几筵。 清 顾炎武 《再谒孝陵》诗:“突兀明楼峙,呀庨御殿开。”《清史稿·礼志五》:“ 咸丰 元年謁 东陵 ……入门皆由左,至明楼前行礼。”
(2).碉楼。旧时北方乡居,楼房盖瓦者为暗楼;上层作雉堞形,供候望侦伺用者,称为明楼。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有人使童子登三层明楼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 常守福 ,矫捷絶伦。少时尝见其以两足挂明楼雉堞上,倒悬而扫砖綫之雪,四围皆净。”词语解释:明彻 拼音:míng chè
(1).清楚;明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浣衣池侧大方石上,有如来袈裟之迹,其文明彻,焕如彫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旁达两门,上通一窍,更为明彻,此其前胜也。” 巴金 《雨》三:“我的心很明彻,就仿佛她站在我面前对我说话一般。”
(2).明亮而清澈。 沙汀 《记贺龙》二:“他那明彻的眼睛里略略浮上一层忧郁。” 曹靖华 《飞花集·艳艳红豆寄相思》:“这儿的空气,竟如此清新、明彻。”词语解释:明廷 拼音:míng tíng
(1).指 甘泉山 。在 陕西省 淳化县 西北。亦指 甘泉宫 。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史记·封禅书》:“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廷 。 明廷 者, 甘泉 也。”《汉书·郊祀志上》作“明庭”。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等》诗:“四圣 崆峒 迷大道,万灵风雨集 明廷 。”
(2). 汉 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后汉书·党锢传·张俭》:“ 篤 曰:‘ 篤 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李贤 注:“明廷犹明府。”此指 外黄 县令 毛钦 。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人称县曰明府, 汉 人谓之明廷。”
(3).圣明的朝廷。 唐 陆龟蒙 《书带草赋》:“未尝輒入明廷,何当指佞。” 宋 陆游 《贺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繫明廷。”词语解释:明里 拼音:míng lǐ
当众。例如:明里同意,暗里反对。词语解释:明前 拼音:míng qián
绿茶的一种。用清明节前采摘的细嫩芽尖制成,故名。《鲁迅日记二十·二月》:“赠 内山 明前一斤。”词语解释:明艳 拼音:míng yàn
同“ 明艳 ”。 宋 王安石 《又代薛秀才》诗:“故将明艷凌霜雪,未怕青腰玉女嗔。” 元 刘祁 《游西山记》:“秋叶古林色明艷,斜阳照灼,金紫满山。”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夫人生而明艷,嫺雅能诗。”
鲜明美丽;美好艳丽。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峻节贯秋霜,明艳侔朝日。” 唐 薛调 《无双传》:“﹝ 无双 ﹞姿质明艳,若神仙中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夫人生得明艳絶世,名动京师。” 老舍 《正红旗下》四:“她穿得很素静大方,只在俏美的缎子‘帽条儿’后面斜插着一朵明艳的红绢石榴花。”词语解释:明湖 拼音:míng hú
(1).明净的湖水。 唐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2). 明 圣湖 的简称。 杭州 西湖 的别名。 宋 曾巩 《西湖二月二十日》诗:“漾舟 明湖 上,清镜照衰颜。” 清 吴伟业 《南生鲁六真图歌》:“ 明湖 夜雨天涯客,握手停杯话畴昔。” 靳荣藩 集览引《大清一统志》:“ 西湖 即古 明圣湖 。”词语解释:明恩 拼音:míng ēn
谓贤明君王的恩惠。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昧道懵学,孤奉明恩。” 宋 王安石 《游锺山》诗之四:“荣禄嗟何及,明恩愧未酬。” 宋 秦观 《贺孙中丞启》:“光奉明恩,进陞中宪。”词语解释:明玑 拼音:míng jī
明珠一类的宝物。《后汉书·贾琮传》:“旧 交阯 土多珍产,明璣、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 李贤 注:“《説文》曰:璣,珠之不圆者。”《文选·左思〈吴都赋〉》:“頳丹、明璣、金华、银朴、紫贝、流黄。” 李善 注:“璣,珠属也。”词语解释:明鉴 拼音:míng jiàn
见“ 明鑑 ”。
亦作“ 明鉴 ”。亦作“ 明监 ”。 1.明亮的镜子。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明鉴镜察,当照其胷怀耳。”《新唐书·魏元忠传》:“夫明鑑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臣请借近以为諭。”
(2).称人善于识别事物;明察。《后汉书·段熲传》:“圣朝明监,信纳瞽言,故臣谋得行, 奂 计不用。”《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俊 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同郡 审固 、 陈留 卫恂 本皆出自兵伍, 俊 资拔奬致,咸作佳士……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晋书·王恭传》:“赖先帝明鉴,浸润不行。” 清 溥伟 《让国御前会议日记》:“以揖让为美德,以优待为欺饰,请太后明鑑。” 茅盾 《子夜》二:“嗯,嗯,请三老爷明鉴。关厂的话,现在说出去,恐怕会闹乱子。”
(3).明显的鉴戒或借鉴。《后汉书·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近习之权,復相扇结。”《明史·外国传一·朝鲜》:“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苟闕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 梁武 之事,可为明鑑。”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关镇杂记·三关》:“ 元 人进《金史》表:‘劲卒擣 居庸关 ,北拊其背;大军出 紫荆口 ,南扼其吭。’此古今都 燕 者防患之明鑑也。”
(4).喻月或平静的水面。 宋 苏轼 《曲槛》诗:“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鑑。”词语解释:明殿 拼音:míng diàn
契丹 君主葬后,于墓侧起室,名“明殿”。《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明殿,若中国陵寝下宫之制,其国君死,葬,则於其墓侧起屋,谓之明殿,置官属职司,岁时奉表起居如事生;置明殿学士一人,掌答书詔。”词语解释:明真 拼音:míng zhēn
纯真;淳朴。 汉 阮瑀 《隐士诗》:“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词语解释:明目 拼音:míng mù
(1).明亮的眼睛。《商君书·错法》:“夫 离朱 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荀子·儒效》:“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
(2).使眼睛看得清楚。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开襟驱瘴癘,明目扫云烟。”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爸爸教我说是蛇胆酒,吃了清心明目。”
(3).谓扬眉张目。 唐 杨炯 《宴皇甫兵曹宅》诗序:“ 皇甫君 冠冕於 安定 , 李校书 羽仪於 陇西 , 岑正字 明目於 汉 南, 石宫坊 抵掌於 河朔 。”词语解释:明世 拼音:míng shì
政治清明的时代。《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 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三国志·蜀志·孟光传》:“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 明 李贽 《复周南士书》:“如公大才,际明世,正宜藏蓄待时,为时出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