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元平声 [详注1][fán][yuān][详注2][详注3][jiān][yán yuán][音暄。柔貌。《庄子·徐无鬼》有暖姝者。][yuán wán][xuān][xuān][连抃,宛转貌][详注4]

[lún lùn,动词][lūn][tún,囤积][zhūn tūn][tún chūn][详注5][mén][wēn][hún][同奔][zūn][gǔn yùn][详注6]泿[tún][详注7][详注8][详注9]


注1:反 音幡。《广韵》断狱平反。《韵会》录囚平反之,谓举活罪人也。《增韵》理正幽枉也。《前汉·食货志》杜周治之,狱少反者。《注》反,音幡。又通作翻。《前汉·张安世传》反水浆。
注2:怨 音鸳。雠也,恚也。《礼·儒行》外举不避怨。《前汉·黥布传》恐仇怨妄诬之。《史记·始皇纪》母家有仇怨,并坑之。皆平声读。或作惌。
注3:拚 與翻同。【博雅】飛也。【詩·周頌】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注4:阮 音元。《说文》代郡五阮关也。《前汉·地理志》作五原。《正韵》阮,古原字。又《广韵》五阮郡。《前汉·地理志》作五原郡。《注》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注5:汶 音門。汶濛,玷辱也。《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注6:蕴 音氲。蕴沦,波也。《尔雅·释水》小波为沦。《注》言蕴沦。
注7:溷 音魂。郁热也。《宋玉·风赋》憞溷郁邑。《注》憞溷。烦浊貌。一曰热郁貌。
注8:纯 音屯。《诗·召南》白茅纯束。《传》纯束,犹包之也。《笺》纯读曰屯。《战国策》锦绣千纯。《注》纯音屯,束也。又县名。《左传·襄十八年》执孙蒯于纯留。《注》纯留,县名。《释文》纯,《地理志》作屯。
注9:鷷 《集韵》徂昆切,音存。与蹲通。《周礼·天官·染人郑注》夏狄六曰蹲。音存。本鷷字。
共9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昆仑昆玉昆岭昆峰昆莫昆府昆调昆味
昆明昆仑山昆岳昆仍昆明湖昆轴昆駼昆娣
昆山昆台昆仑丘昆刀昆仑竹昆后昆陵昆媦
昆阆昆季昆仑儿昆吾刀昆奴昆群昆和麦昆布
昆弟昆明池昆明灰昆蚑昆圃昆党昆崙丘昆山调
昆吾昆岗昆仑奴昆弥昆戎昆明劫灰昆虫学昆崚
昆丘昆体昆夷昆火昆鸡昆苗昆邓昆山腔
昆虫昆仲昆友昆剑昆孙昆灵之池昆曲昆山片玉
昆冈昆墟昆岫昆吾锋昆炎昆竹昆蹄昆裔
昆池昆仑墟昆邱昆山曲昆华昆腔昆阍昆仑使者

词语解释:昆仑  拼音:kūn lún
亦作“崐仑2”。
(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词语解释:昆仑奴  拼音:kūn lún nú
(1).古代豪门富家以 南海 国人为奴,称“崑崙奴”。《宋书·王玄谟传》:“又宠一 崐崘 奴子,名 白主 。常在左右,令以杖击羣臣。”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时家中有 崑崙 奴 磨勒 ,顾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报老奴?’”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广 中富人多畜鬼奴……有一种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谓之 崑崙 奴。”
(2).亦省称“ 崑奴 ”。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有 昆仑 奴 磨勒 ,负 崔生 逾十重垣,与红绡妓相会,并帮助出奔的故事。见《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后因以借指热心助人婚事者。 清 钮琇 《觚賸·姜楚兰》:“ 兰 折简致生曰:‘资 虬髯 之帑,济鷫裘之困,未为过也。愿假 崑奴 ,速完 邛 遇。’”
词语解释:昆仑奴  拼音:kūn lún nú
(1).古代豪门富家以 南海 国人为奴,称“崑崙奴”。《宋书·王玄谟传》:“又宠一 崐崘 奴子,名 白主 。常在左右,令以杖击羣臣。”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时家中有 崑崙 奴 磨勒 ,顾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报老奴?’”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广 中富人多畜鬼奴……有一种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谓之 崑崙 奴。”
(2).亦省称“ 崑奴 ”。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有 昆仑 奴 磨勒 ,负 崔生 逾十重垣,与红绡妓相会,并帮助出奔的故事。见《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后因以借指热心助人婚事者。 清 钮琇 《觚賸·姜楚兰》:“ 兰 折简致生曰:‘资 虬髯 之帑,济鷫裘之困,未为过也。愿假 崑奴 ,速完 邛 遇。’”
词语解释:昆仑觞  拼音:kūn lún shāng
酒名。 北魏 时以 河 源水所酿的一种酒。
词语解释:昆仑道  拼音:kūn lún dào
指 汉 时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孝武本纪》:“於是上令 奉高 作明堂 汶上 ,如 带 ( 公玊带 )图。及五年脩封,则祠 太一 、五帝於明堂上坐……天子从 昆仑道 入,始拜明堂如郊礼。” 司马贞 索隐:“ 玊带 明堂图中为复道,有楼从西南入,名其道曰 崑崙 。言其似 崑崙山 之五城十二楼,故名之也。”参见“ 昆仑 ”。
词语解释:昆明  拼音:kūn míng
(1).指 汉 代 昆明池 。《汉书·元后传》:“秋歷 东馆 ,望 昆明 ,集 黄山宫 。” 宋 司马光 《虞部刘员外约游金明光以贱事失期以诗谢之》之一:“不唯 汉 帝 昆明 小,更觉 唐 家 曲水 贫。” 清 吴伟业 《桃核船》诗:“ 汉 家水战习 昆明 , 曼倩 偷来下瀨横。”
(2).古代我国西南部族名。《汉书·西南夷传》:“於是天子乃令 王然于 、 柏始昌 、 吕越人 等十餘辈间出 西南夷 ,指求 身毒国 。至 滇 , 滇王 当羌 乃留为求道。四岁餘,皆闭 昆明 ,莫能通。”
词语解释:昆山  拼音:kūn shān
亦作“崐山”。
(1).山名。 昆仑山 的简称。《吕氏春秋·重己》:“人不爱 崑山 之玉, 江 汉 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璣。” 晋 潘尼 《赠侍御史王元贶》诗:“ 崐山 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2).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西北。《文选·陆机〈赠从兄车骑〉诗》:“髣髴 谷水 阳,婉孌 崐山 阴。” 李善 注引《吴地记》:“ 海盐县 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 陆逊 、 陆凯 居此。谷东二十里有 崐山 ,父祖葬焉。”
(3).县名。今属 江苏省 。因境内有 昆山 而得名。
(4).指昆腔。 明 王骥德 《曲律·论腔调》:“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崑山’。‘崑山’之派,以 太仓 魏良辅 为祖。”参见“ 崑腔 ”。
昆仑山 的省称。《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 昆山 之玉,有 随 和 之宝。”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美玉珊瑚出於 昆山 ,珠璣犀象出於 桂林 。”
词语解释:昆腔  拼音:kūn qiāng
亦称“ 崑山腔 ”。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徐渭 《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 江西 ,两 京 、 湖南 、 闽 、 广 用之;称餘姚腔者,出於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吴 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崑腔一开生面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
词语解释:昆阆  拼音:kūn láng
指 昆仑山 上的 阆苑 ,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指 蓬壶 而翻翰,望 崑閬 以扬音。”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修行七十万日,然后得至诸天,或 玉京 、 蓬莱 、 崑閬 、 姑射 。”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昨游 崑閬 循丹梯,海天一碧揩瑠瓈。”
词语解释:昆弟  拼音:kūn dì
兄弟;哥哥和弟弟。《尔雅·释亲》:“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下:“械 三嘏 送虏主帐前,以其晜弟皆方委任,遂贷 三嘏 死。”
词语解释:昆吾  拼音:kūn wú
(1).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 昆吾之山 ,其上多赤铜。” 郭璞 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 唐 崔融 《咏宝剑》:“宝剑出 昆吾 ,龟龙夹彩珠。”
(2).美石名。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昆吾。”《云笈七籤》卷二六:“﹝ 流洲 ﹞上多山川积石,名为昆吾。冶其石成铁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割玉如泥。”
(3).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剑。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他轻举龙泉杀 车胄 ,怒拔昆吾坏 文丑 。” 明 汪廷讷 《种玉记·露遣》:“切莫按昆吾,论同胞休戚相须。” 清 李渔 《玉搔头·抗节》:“不用仗昆吾,赤手擒羆虎。”参见“ 昆吾刀 ”。
(4).古掌管冶铸之官。《逸周书·大聚》:“乃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藏府而朔之。” 孔晁 注:“昆吾,古之利冶。” 卢文弨 校引 谢墉 曰:“昆吾乃掌冶世官。注云‘利冶’误。”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昆吾彝器,能者鐫勋。” 唐 郭振 《古剑篇》:“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5). 夏 商 之间部落名。 己 姓。初封于 濮阳 (今 河南省 濮阳市 )。 夏 衰, 昆吾 为 夏 伯,迁于 旧许 (今 河南省 许昌市 ),后为 商汤 所灭。《诗·商颂·长发》:“ 韦 顾 既伐, 昆吾 夏桀 。” 毛 传:“有 昆吾 国者。” 郑玄 笺:“ 顾 、 昆吾 皆 己 姓也。”
(6).指 昆吾 之君。《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皇祖伯父 昆吾 ,旧 许 是宅。” 明 杨慎 《封建》:“ 夷羿 篡弑矣, 昆吾 雄伯矣。”参阅《史记·楚世家》
(7).古丘名。传说太阳正午所经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 暘谷 ……至于 昆吾 ,是谓正中。” 高诱 注:“ 昆吾邱 ,在南方。” 汉 张衡 《思玄赋》:“躋日中于 昆吾 兮,憩 炎火 之所陶。” 南朝 梁 王僧孺 《从子永宁令诔》:“风生閶闔,日去 昆吾 。”
(8).借指正午。 唐 孟郊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诗:“巾车徇前侣,白日犹昆吾。”
(9).地名。在 长安 南,靠 终南山 , 汉 代属 上林苑 的范围。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八:“ 昆吾 御宿 自逶迤, 紫阁 峰阴入 渼陂 。”
词语解释:昆吾刀  拼音:kūn wú dāo
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 周穆王 时, 西胡 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劒之所出,从 流州 来。”《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世谓古玉,皆昆吾刀刻,不尽然也。”
词语解释:昆丘  拼音:kūn qiū
亦作“崐丘”。亦作“崐邱”。 即 昆仑山 。《隋书·音乐志下》:“原载垂德, 崐丘 主神。阴坛吉礼,北至良辰。” 唐 王绩 《古意》诗之一:“材抽 嶧山 干,徽点 崑丘 玉。”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龙驭 崑丘 ,鸟发 玄圃 。” 明 何景明 《登楼凤县作》诗之二:“如闻乘八骏,早晚向 崑邱 。”
词语解释:昆虫  拼音:kūn chóng
虫类的统称。《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身留于朝,愿纳图贡,昆虫草木,亦无所伤。”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十三日》:“大概因为昆虫、蚊蚋很多的原故,公园中很少有电灯。”
词语解释:昆冈  拼音:kūn gāng
亦作“ 崑岗 ”。亦作“崐冈”。
(1).即 昆仑山 。《书·胤征》:“火炎 崐冈 ,玉石俱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暨於暴 秦 烈火,势炎 崐冈 ,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崑冈 怜积火, 河 汉 注清源。”
(2). 蜀冈 的异名。在 江苏省 江都县 西北。为 广陵 古城所在。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柂以漕渠,轴以 崑岗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蜀冈录》:“ 蜀冈 一名 崑冈 。”
即 崑冈 。古代对 昆仑山 的别称。 元 周霆震 《喜雪》诗:“玄冥振轡 祝融 遁,怒势欲遣 昆冈 摧。”
词语解释:昆池  拼音:kūn chí
即 昆明池 。 汉武帝 于 长安 近郊所凿。 宋 已湮没。 隋 江总 《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诗》:“玉轴 昆池 浪,金舟 太液 张。” 明 徐渭 《怀陈将军同甫》诗:“铜柱 华 封尽, 昆池 汉 凿空。”
词语解释:昆玉  拼音:kūn yù
(1). 昆仑山 的美玉。多用以比喻意趣高洁、文章精美和人才杰出等。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 璡 则志烈秋霜,心贞 崑 玉,亭亭高竦,不杂风尘。”《文选·陆倕〈新刻漏铭〉》:“ 陵机 之赋,虚握灵珠; 孙绰 之铭,空擅 崑 玉。” 李周翰 注:“灵珠、 崑 玉,喻文章之美也。” 唐 陈陶 《寄兵部任畹郎中》诗:“ 崑 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2).对别人兄弟的美称。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继》:“﹝ 继 ﹞与 皇甫冉 有髫年之故,契逾崑玉。” 清 潘永因 《宋稗类钞·博识》:“ 陆士衡 兄弟产於 崑山 ,后人因称兄弟为崑玉,言其如 崑山 之玉也。”
称人兄弟的敬词。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因将军贤昆玉无尺寸地,暂供 荆州 以为养军之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快不要行礼。贤昆玉多是江湖上义士好汉,下官未任之时,闻名久矣。”《再生缘》第五七回:“王亲,你又并无昆玉,想到了高年父母,就该应保重身体了。”
词语解释:昆仑山  拼音:kūn lún shān
亦作“崑崙山”。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经新疆西藏之间,通过青海西南到四川西北部,长2500公里,7千米以上高峰有多座
词语解释:昆台  拼音:kūn tái
相传 昆仑山 顶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皆为神仙居处。因以“崑臺”、“崑府”代指神仙所居之地。 宋 张元干 《醉蓬莱·寿》词:“满腹经纶,回天议论, 崑臺 仙裔。”
(1). 汉 时少府的属官名。执掌 甘泉宫 事宜。《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 甘泉 居室为昆臺。”
(2).传说 黄帝 登仙处。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薰风至,真人集,﹝ 轩辕 ﹞乃厌世於 昆臺 之上,留其冠、剑、佩、舄焉。 昆臺 者, 鼎湖 之极峻处也,立馆於其下。” 唐 无名氏 《仙传拾遗·燕昭王》:“好神仙之道,仙人 甘需 臣事之,为王述 昆臺 登仙之事。”
词语解释:昆季  拼音:kūn jì
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玄宗 於诸昆季,友爱弥篤,呼 寧王 为大哥。”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终日品诗论画而已。更有 夏淡安 、 揖山 两昆季,并 繆山音 、 知白 两昆季。”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而 皖 中 胡子 朴安 、 寄尘 昆季,咸翩然来游焉。”
词语解释:昆明池  拼音:kūn míng chí
(1).湖沼名。 汉武帝 元狩 三年于 长安 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 宋 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 元狩 三年春﹞发謫吏穿 昆明池 。”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西南夷传》有 越嶲 、 昆明国 ,有 滇池 ,方三百里。 汉 使求 身毒国 ,而为 昆明 所闭。今欲伐之,故作 昆明池 象之,以习水战,在 长安 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文选·沉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南瞻 储胥观 ,西望 昆明池 。” 李善 注:“ 储胥观 、 昆明池 皆在 西京 。此皆假言之。”
(2).湖沼名。即今 云南省 滇池 。《元史·地理志四》:“其地有 昆明池 ,五百餘里,夏潦必冒城郭。”
(3).湖沼名。指 北京市 颐和园 中的 昆明湖 。 张怀奇 《颐和园词》:“凤亭迴护仙霞紫, 昆明池 馆巢翡翠。”
词语解释:昆岗  拼音:kūn gǎng
见“ 崑冈 ”。
词语解释:昆冈  拼音:kūn gāng
亦作“ 崑岗 ”。亦作“崐冈”。
(1).即 昆仑山 。《书·胤征》:“火炎 崐冈 ,玉石俱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暨於暴 秦 烈火,势炎 崐冈 ,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崑冈 怜积火, 河 汉 注清源。”
(2). 蜀冈 的异名。在 江苏省 江都县 西北。为 广陵 古城所在。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柂以漕渠,轴以 崑岗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蜀冈录》:“ 蜀冈 一名 崑冈 。”
即 崑冈 。古代对 昆仑山 的别称。 元 周霆震 《喜雪》诗:“玄冥振轡 祝融 遁,怒势欲遣 昆冈 摧。”
词语解释:昆体  拼音:kūn tǐ
即西昆体。 宋 初 杨亿 刘筠 等彼此唱和,有《西昆酬唱集》行世,后称他们的诗体为西昆体,简称昆体。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盖自 扬 刘 唱和,《西崑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崑体。”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欧阳文忠 公诗始矫崑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一:“作诗好用事,自 庾信 始,后渐流为崑体。”按,昆体诗大抵模拟 李商隐 ,旧时率误称 李商隐 诗为昆体。
词语解释:昆仲  拼音:kūn zhòng
称人兄弟。长曰兄,次曰仲。 唐 黄滔 《〈颍川陈先生集〉序》:“父讳 贄 ,通经及第。娶 江夏 黄夫人 ,贤而生先生,无昆仲姊妹。”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上遣 太宗 与 俶 叙齿为昆仲, 俶 循走,叩头泣谢。”《镜花缘》第十一回:“ 唐敖 问起 吴 氏昆仲事业,原来都是閒散进士。” 郁达夫 《自述诗》之三:“ 王筠 昆仲皆良璞,久矣名扬 浙水 滨。”
词语解释:昆墟  拼音:kūn xū
见“ 崑崙墟 ”。
词语解释:昆仑墟  拼音:kūn lún xū
(1). 昆仑山 的基部。亦指 昆仑山 。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覲 王母 於 崑墟 ,要 帝臺 於 宣岳 。” 唐 李白 《赠崔侍御》诗:“风涛儻相因,更欲凌 崑墟 。”
(2).指 方丈山 。《山海经·海外南经》:“ 崑崙墟 在其东,墟四方。” 毕沅 注:“此 东海 方丈山 也。”
词语解释:昆仑墟  拼音:kūn lún xū
(1). 昆仑山 的基部。亦指 昆仑山 。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覲 王母 於 崑墟 ,要 帝臺 於 宣岳 。” 唐 李白 《赠崔侍御》诗:“风涛儻相因,更欲凌 崑墟 。”
(2).指 方丈山 。《山海经·海外南经》:“ 崑崙墟 在其东,墟四方。” 毕沅 注:“此 东海 方丈山 也。”
词语解释:昆岭  拼音:kūn lǐng
即 昆仑山 。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十:“璇臺冠 崑岭 ,西海滨招摇。”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 崑岭 之中,百神所在, 首阳 之路,八駟竝驱。”
词语解释:昆岳  拼音:kūn yuè
亦作“ 崑岳 ”。 即 昆仑山 。 南朝 齐 王俭 《灵丘竹赋》:“振芳条乎 崑岳 ,敷緑采於高岑。”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火炎 崑岳 ,砾石与琬琰俱焚。”
见“ 崑岳 ”。
词语解释:昆仑丘  拼音:kūn lùn qiū
见"昆仑丘"。
词语解释:昆仑儿  拼音:kūn lún ér
同“ 崑崙奴 ”。 唐 顾况 《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 崑崙 儿,骑白象,时时锁著师子项。”
词语解释:昆明灰  拼音:kūn míng huī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诗:“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词语解释:昆仑奴  拼音:kūn lún nú
(1).古代豪门富家以 南海 国人为奴,称“崑崙奴”。《宋书·王玄谟传》:“又宠一 崐崘 奴子,名 白主 。常在左右,令以杖击羣臣。”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时家中有 崑崙 奴 磨勒 ,顾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报老奴?’”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广 中富人多畜鬼奴……有一种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谓之 崑崙 奴。”
(2).亦省称“ 崑奴 ”。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有 昆仑 奴 磨勒 ,负 崔生 逾十重垣,与红绡妓相会,并帮助出奔的故事。见《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后因以借指热心助人婚事者。 清 钮琇 《觚賸·姜楚兰》:“ 兰 折简致生曰:‘资 虬髯 之帑,济鷫裘之困,未为过也。愿假 崑奴 ,速完 邛 遇。’”
词语解释:昆夷  拼音:kūn yí
(1). 殷 周 时我国西北部族名。《诗·小雅·采薇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 郑玄 笺:“ 昆夷 , 西戎 也。”
(2).泛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唐 李德裕 《扶风马公神道碑铭》:“帝欲 昆夷 即序,士马无譁。” 宋 沉括 《谢将士曲珍已下授官表》:“念四牡之驾,行释 昆夷 之忧;微一日之劳,遽蒙 东山 之閔。”
词语解释:昆友  拼音:kūn yǒu
兄弟和朋友。 唐 韦应物 《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诗:“徘徊亲交恋,愴悢昆友情。” 清 曹寅 《饮浭酒》诗:“眷言酌昆友,陶然知水奇。”
词语解释:昆岫  拼音:kūn xiù
亦作“崐岫”。 指 昆仑山 。借指仙山。 南朝 齐 谢朓 《临海公主墓铭》:“霾华 崑 岫,灭采上春。” 北魏 阳固 《演赜赋》:“出 崐 岫之峥嶸兮,入 汜林 之杳鬱。”
词语解释:昆邱  拼音:kūn qiū
见“ 崑丘 ”。
词语解释:昆丘  拼音:kūn qiū
亦作“崐丘”。亦作“崐邱”。 即 昆仑山 。《隋书·音乐志下》:“原载垂德, 崐丘 主神。阴坛吉礼,北至良辰。” 唐 王绩 《古意》诗之一:“材抽 嶧山 干,徽点 崑丘 玉。”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龙驭 崑丘 ,鸟发 玄圃 。” 明 何景明 《登楼凤县作》诗之二:“如闻乘八骏,早晚向 崑邱 。”
词语解释:昆峰  拼音:kūn fēng
1.亦作"昆峰"。
2.即昆仑山。
词语解释:昆仍  拼音:kūn réng
后代子孙。仍,晜孙之子。 宋 楼钥 《颜侍郎挽词》之二:“清忠与公恕,餘庆啟昆仍。”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四:“予因以稽考笔法渊源,自其曾高至于昆仍云来。”
词语解释:昆刀  拼音:kūn dāo
即昆吾刀。 清 吴伟业 《楚两生行序》:“ 苏 生则於阴阳抗坠,分刌比度,如崑刀之切玉。”
昆吾刀的省称。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且其笔快如 并 剪,鋭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 清 纳兰性德 《与韩元少书》:“ 王伯安 以天纵之奇才,加心学之独得,故其为文如昆刀之切玉,快马之斫阵,为天地间第一种快文。”
词语解释:昆吾刀  拼音:kūn wú dāo
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 周穆王 时, 西胡 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劒之所出,从 流州 来。”《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世谓古玉,皆昆吾刀刻,不尽然也。”
词语解释:昆蚑  拼音:kūn qí
犹昆虫。蚑,爬行。《文选·张协〈七命〉》:“于时昆蚑感惠,无思不扰。” 李善 注:“《説文》云:蚑,行也。凡生之类,行皆蚑也。” 唐 韦承庆 《直中书省》诗:“昆蚑皆含养,駑駘亦驱驰。”
词语解释:昆弥  拼音:kūn mí
亦作“ 昆莫 ”。 汉 时 乌孙王 的名号,犹 匈奴 之单于。自 汉宣帝 甘露 元年起, 乌孙 有大小二 昆弥 ,均受 汉 王朝册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王号也,名 猎骄靡 ,后书‘昆弥’云。” 颜师古 注:“昆莫本是王号。而其人名 猎骄靡 ,故书云‘昆弥’。昆取昆莫,弥取骄靡。弥、靡音有轻重耳,盖本一也。后遂以昆弥为其王号也。”
词语解释:昆火  拼音:kūn huǒ
昆仑山 之火。借指烈火。语本《书·胤征》:“火炎 崐冈 ,玉石俱焚。” 元 王恽 《德寿殿玉方池砚》诗:“神物不知 崑 火烈,碧丝今对玉堂卿。”
词语解释:昆剑  拼音:kūn jiàn
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剑。 唐 李咸用 《谢友生遗端溪砚瓦》诗:“ 媧 天补剩石,昆剑切来泥。”
词语解释:昆吾锋  拼音:kūn wú fēng
昆吾剑的锋刃。喻特出人物。 唐 李华 《寄赵七侍御》诗:“纬卿陷非罪,折我昆吾锋。”参见“ 昆吾刀 ”。
词语解释:昆吾刀  拼音:kūn wú dāo
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 周穆王 时, 西胡 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劒之所出,从 流州 来。”《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世谓古玉,皆昆吾刀刻,不尽然也。”
词语解释:昆山曲  拼音:kūn shān qǔ
见“ 崑曲 ”。
词语解释:昆曲  拼音:kūn qǔ
亦称“ 崑山曲 ”。 即昆腔。 清 赵翼 《风气》诗:“崑曲更絃索,京靴走里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贡士》:“忽见心头有小人出,长仅半尺;道冠儒服,作俳优状。唱崑山曲,音调清彻。”《乘龙佳话序》:“自有京调梆子腔,而崑曲不兴,大雅沦亡,正声寥寂。”参见“ 崑腔 ”。
(1).指昆剧。详该条。
(2).指昆腔。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二:“ 张季鸾 似乎也很得意,他还大声地哼出了他最得意的昆曲。”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吹笛子的 杨先生 来了,问小姐今晚上还练习不练习昆曲。”参见“ 昆腔 ”。
词语解释:昆莫  拼音:kūn mò
见“ 昆弥 ”。
词语解释:昆弥  拼音:kūn mí
亦作“ 昆莫 ”。 汉 时 乌孙王 的名号,犹 匈奴 之单于。自 汉宣帝 甘露 元年起, 乌孙 有大小二 昆弥 ,均受 汉 王朝册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王号也,名 猎骄靡 ,后书‘昆弥’云。” 颜师古 注:“昆莫本是王号。而其人名 猎骄靡 ,故书云‘昆弥’。昆取昆莫,弥取骄靡。弥、靡音有轻重耳,盖本一也。后遂以昆弥为其王号也。”
词语解释:昆明湖  拼音:kūn míng hú
在今 北京市 西郊 颐和园 万寿山 下。
词语解释:昆仑竹  拼音:kūn lún zhú
昆仑山 所产之竹。相传 黄帝 取之以制律管。见《汉书·律历志上》。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弦。”亦省称“ 崑竹 ”。 北齐 刘昼 《刘子·崇学》:“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 崑 竹未断,则凤音不彰。”崑,一本作“ 崐 ”。
词语解释:昆奴  拼音:kūn nú
见“ 崑崙奴 ”。
词语解释:昆仑奴  拼音:kūn lún nú
(1).古代豪门富家以 南海 国人为奴,称“崑崙奴”。《宋书·王玄谟传》:“又宠一 崐崘 奴子,名 白主 。常在左右,令以杖击羣臣。”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时家中有 崑崙 奴 磨勒 ,顾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报老奴?’”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广 中富人多畜鬼奴……有一种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谓之 崑崙 奴。”
(2).亦省称“ 崑奴 ”。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有 昆仑 奴 磨勒 ,负 崔生 逾十重垣,与红绡妓相会,并帮助出奔的故事。见《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后因以借指热心助人婚事者。 清 钮琇 《觚賸·姜楚兰》:“ 兰 折简致生曰:‘资 虬髯 之帑,济鷫裘之困,未为过也。愿假 崑奴 ,速完 邛 遇。’”
词语解释:昆圃  拼音:kūn pǔ
《楚辞·天问》:“ 崑崙 县圃 ,其居安在?” 县圃 ,也称 弦蒲 、 弦圃 或 玄圃 ,在 昆仑山 之上,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地。后以“崑圃”为“ 崑崙县圃 ”的省称。 元 钱惟善 《奉和太常博士柳公浦阳十咏·昭灵仙迹》:“仙驭时随青鸟去,定陪 崑 圃 宴群真。”
词语解释:昆戎  拼音:kūn róng
昆夷 、 犬戎 的并称。多泛指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汉书·杨恽传》:“ 昆 戎 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 昆 夷 之地也。” 唐 杜甫 《塞芦子》诗:“近闻 昆 戎 徒,为退三百里。” 仇兆鳌 注:“ 昆夷 、 犬戎 。”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 敦煌 僻处 西域 , 昆戎 之乡也。”
词语解释:昆鸡  拼音:kūn jī
鸟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躪玄鹤,乱昆鸡。”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昆鸡似鹤,黄白色。” 毛泽东 《吊罗荣桓同志》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词语解释:昆孙  拼音:kūn sūn
第五世孙。《尔雅·释亲》:“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 郭璞 注:“晜,后也。《汲冢竹书》曰:‘ 不窋 之晜孙。’” 郝懿行 义疏:“晜孙亦远孙之通称。”
词语解释:昆炎  拼音:kūn yán
昆 火。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诗:“挥袂静 崑 炎,开关纳流赭。”此处借指边境烽火。参见“ 崑火 ”。
词语解释:昆火  拼音:kūn huǒ
昆仑山 之火。借指烈火。语本《书·胤征》:“火炎 崐冈 ,玉石俱焚。” 元 王恽 《德寿殿玉方池砚》诗:“神物不知 崑 火烈,碧丝今对玉堂卿。”
词语解释:昆华  拼音:kūn huá
昆仑山 和 华山 的并称。 晋 陶潜 《形影神·影答形》诗:“诚愿游 崑 华 ,邈然兹道絶。”《拾遗记·周》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 崑 华 不足以匹其高,沧溟未得以方其广。”
词语解释:昆府  拼音:kūn fǔ
指神仙所居之地。 宋 刘斧 《青琐高议·群玉峰仙籍》:“ 富公 自是 崑臺 真人,况有寿,九十三岁方还崑府。”“还崑府”,犹言仙逝。详“ 崑臺 ”。
词语解释:昆台  拼音:kūn tái
相传 昆仑山 顶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皆为神仙居处。因以“崑臺”、“崑府”代指神仙所居之地。 宋 张元干 《醉蓬莱·寿》词:“满腹经纶,回天议论, 崑臺 仙裔。”
(1). 汉 时少府的属官名。执掌 甘泉宫 事宜。《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 甘泉 居室为昆臺。”
(2).传说 黄帝 登仙处。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薰风至,真人集,﹝ 轩辕 ﹞乃厌世於 昆臺 之上,留其冠、剑、佩、舄焉。 昆臺 者, 鼎湖 之极峻处也,立馆於其下。” 唐 无名氏 《仙传拾遗·燕昭王》:“好神仙之道,仙人 甘需 臣事之,为王述 昆臺 登仙之事。”
词语解释:昆轴  拼音:kūn zhóu
即 蜀冈 ,在 江苏省 。语本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柂以漕渠,轴以 崑岗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地势分明枕 崑 轴,阑干约略倚花宫。”参见“ 崑冈 ”。
词语解释:昆冈  拼音:kūn gāng
亦作“ 崑岗 ”。亦作“崐冈”。
(1).即 昆仑山 。《书·胤征》:“火炎 崐冈 ,玉石俱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暨於暴 秦 烈火,势炎 崐冈 ,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崑冈 怜积火, 河 汉 注清源。”
(2). 蜀冈 的异名。在 江苏省 江都县 西北。为 广陵 古城所在。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柂以漕渠,轴以 崑岗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蜀冈录》:“ 蜀冈 一名 崑冈 。”
即 崑冈 。古代对 昆仑山 的别称。 元 周霆震 《喜雪》诗:“玄冥振轡 祝融 遁,怒势欲遣 昆冈 摧。”
词语解释:昆后  拼音:kūn hòu
后昆,后代子孙。 汉 蔡邕 《胡公碑》:“仰邃古,耀昆后。”
词语解释:昆群
同群
词语解释:昆党  拼音:kūn dǎng
明 末朝官党派之一。其首领 顾天峻 是 昆山县 人,故名。同时尚有 浙 党、 宣 党等。《明史·刘宗周传》:“时有 崑 党, 宣 党与 东林 为难, 宗周 上言:‘……诸臣摘流品可也,争意见不可;攻 东林 可也,党 崑 、 宣 不可。’”
词语解释:昆明劫灰  拼音:kūn míng jié huī
见“ 昆明灰 ”。
词语解释:昆明灰  拼音:kūn míng huī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诗:“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词语解释:昆苗  拼音:kūn miáo
后代,后裔。 汉 蔡邕 《汝南周巨胜碑》:“名振华夏,光耀昆苗。”
词语解释:昆灵之池  拼音:kūn líng zhī chí
即 昆明池 。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 汉武帝 思怀往者 李夫人 ,不可復得,时始穿 昆灵 之池,泛翔禽之舟。”
词语解释:昆竹  拼音:kūn zhú
见“ 崑崙竹 ”。
词语解释:昆仑竹  拼音:kūn lún zhú
昆仑山 所产之竹。相传 黄帝 取之以制律管。见《汉书·律历志上》。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弦。”亦省称“ 崑竹 ”。 北齐 刘昼 《刘子·崇学》:“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 崑 竹未断,则凤音不彰。”崑,一本作“ 崐 ”。
词语解释:昆腔  拼音:kūn qiāng
亦称“ 崑山腔 ”。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徐渭 《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 江西 ,两 京 、 湖南 、 闽 、 广 用之;称餘姚腔者,出於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吴 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崑腔一开生面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
词语解释:昆调  拼音:kūn diào
(1).亦称“ 崑山调 ”。即昆腔。 明 冯梦龙 《挂枝儿·眼里火》:“清溜溜押几句崑山调。” 潘漠华 《牧生和他的笛》:“他能吹出昆调、徽腔,他又能仿吹鹧鸪、布谷的春声。”
(2).指西昆体。 明 胡应麟 《诗薮·杂编·闰馀中》:“ 熙丰 以还,亦有作崑调者, 欧阳公 ‘组甲光寒围夜帐’……是也。”参见“ 崑体 ”。
词语解释:昆体  拼音:kūn tǐ
即西昆体。 宋 初 杨亿 刘筠 等彼此唱和,有《西昆酬唱集》行世,后称他们的诗体为西昆体,简称昆体。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盖自 扬 刘 唱和,《西崑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崑体。”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欧阳文忠 公诗始矫崑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一:“作诗好用事,自 庾信 始,后渐流为崑体。”按,昆体诗大抵模拟 李商隐 ,旧时率误称 李商隐 诗为昆体。
词语解释:昆駼  拼音:kūn tú
兽名。即騉駼。《文选·张衡〈西京赋〉》:“陵重巘,猎昆駼。” 薛综 注:“昆駼,如马,跂蹄。”
词语解释:昆陵  拼音:kūn líng
即 昆仑山 。古代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地。 汉 桓驎 《西王母传》:“洎九圣七真,凡得道授书者,皆朝 王母 於 崑陵 之闕焉。”《云笈七籤》卷一○六:“盘桓 崑陵 宫, 玄都 可驰骋。”
词语解释:昆和麦  拼音:kūn hé mài
传说 背明国 所产的一种麦。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 宣帝 地节 元年﹞ 乐浪 之东,有 背明 之国,来贡方物……有延精麦,延寿益气;有昆和麦,调畅六府。”
词语解释:昆崙丘  拼音:kūn lún qiū
见“ 崑崙丘 ”。
词语解释:昆仑丘  拼音:kūn lún qiū
亦作“崐仑2丘2”。
(1).三重相迭的土山。《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鋭上为融丘,三成为崐崘丘。” 郭璞 注:“ 崐崘山 三重,故以名云。”
(2).指 昆仑山 。 唐 高适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若临 瑶池 间,想望 崑崙丘 。” 唐 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惜哉 瑶池 饮,日晏 崑崙丘 。”
词语解释:昆虫学  拼音:kūn chóng xué
研究昆虫的生态和形态、繁殖和发育,以及昆虫与人类关系等的科学。
词语解释:昆邓  拼音:kūn dèng
昆仑山 和 邓林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经籍深富,辞理遐亘。皜如江海,鬱若 崑邓 。”
词语解释:昆曲  拼音:kūn qǔ
亦称“ 崑山曲 ”。 即昆腔。 清 赵翼 《风气》诗:“崑曲更絃索,京靴走里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贡士》:“忽见心头有小人出,长仅半尺;道冠儒服,作俳优状。唱崑山曲,音调清彻。”《乘龙佳话序》:“自有京调梆子腔,而崑曲不兴,大雅沦亡,正声寥寂。”参见“ 崑腔 ”。
(1).指昆剧。详该条。
(2).指昆腔。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二:“ 张季鸾 似乎也很得意,他还大声地哼出了他最得意的昆曲。”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吹笛子的 杨先生 来了,问小姐今晚上还练习不练习昆曲。”参见“ 昆腔 ”。
词语解释:昆腔  拼音:kūn qiāng
亦称“ 崑山腔 ”。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徐渭 《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 江西 ,两 京 、 湖南 、 闽 、 广 用之;称餘姚腔者,出於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吴 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崑腔一开生面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
词语解释:昆腔  拼音:kūn qiāng
亦称“ 崑山腔 ”。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徐渭 《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 江西 ,两 京 、 湖南 、 闽 、 广 用之;称餘姚腔者,出於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吴 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崑腔一开生面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
词语解释:昆蹄  拼音:kūn dì
即騉蹄。骏马名。蹏,“ 蹄 ”的古字。《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僕, 秦 官……又牧橐、昆蹏令丞皆属焉。”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昆蹏,好马名也。”
词语解释:昆阍  拼音:kūn hūn
传说古时七圣之一。
词语解释:昆味  拼音:kūn wèi
茄子的别称。 宋 陶穀 《清异录·蔬》:“落酥本名茄子, 煬帝 缘饰为‘崑崙紫瓜’,人间但名,‘崑味’而已。”
词语解释:昆娣  拼音:kūn dì
姊妹。 汉 蔡邕 《童幼胡根碑》:“慈母悼痛,昆娣孔怀。”
词语解释:昆媦  拼音:kūn wèi
弟妹。《新唐书·姚璹传》:“ 璹 字 令璋 ,少孤,抚昆媦友爱。”
词语解释:昆布  拼音:kūn bù
海藻类植物。又名纶布。可供食用、药用。中药上多以指海带。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昆布》:“按 吴普 《本草》:纶布一名昆布……纶,音关,青丝綬也,讹而为昆耳。 陶弘景 以纶为青苔、紫菜辈,谓组为昆布。 陈藏器 又谓纶、组是二种藻。不同如此。”
词语解释:昆山调  拼音:kūn shān diào
见“ 崑调 ”。
词语解释:昆调  拼音:kūn diào
(1).亦称“ 崑山调 ”。即昆腔。 明 冯梦龙 《挂枝儿·眼里火》:“清溜溜押几句崑山调。” 潘漠华 《牧生和他的笛》:“他能吹出昆调、徽腔,他又能仿吹鹧鸪、布谷的春声。”
(2).指西昆体。 明 胡应麟 《诗薮·杂编·闰馀中》:“ 熙丰 以还,亦有作崑调者, 欧阳公 ‘组甲光寒围夜帐’……是也。”参见“ 崑体 ”。
词语解释:昆体  拼音:kūn tǐ
即西昆体。 宋 初 杨亿 刘筠 等彼此唱和,有《西昆酬唱集》行世,后称他们的诗体为西昆体,简称昆体。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盖自 扬 刘 唱和,《西崑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崑体。”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欧阳文忠 公诗始矫崑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一:“作诗好用事,自 庾信 始,后渐流为崑体。”按,昆体诗大抵模拟 李商隐 ,旧时率误称 李商隐 诗为昆体。
词语解释:昆崚  拼音:kūn líng
即 昆仑山 。《海内十洲记·聚窟洲》:“ 崑崙 号曰 崑崚 ,在 西海 之戌地, 北海 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
词语解释:昆山腔  拼音:kūn shān qiāng
见“ 崑腔 ”。
词语解释:昆腔  拼音:kūn qiāng
亦称“ 崑山腔 ”。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徐渭 《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 江西 ,两 京 、 湖南 、 闽 、 广 用之;称餘姚腔者,出於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吴 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崑腔一开生面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
词语解释:昆山片玉  拼音:kūn shān piàn yù
亦作“崐山片玉”。 《晋书·郤詵传》:“﹝ 郤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 北魏 《张宁墓志》:“自以桂林一枝, 崐山 片玉。”后因以“崑山片玉”喻珍贵稀有之物或赞美人才难得而可贵。 宋 洪适 《隶释·石经尚书殊碑跋》:“本朝一统时,遗经断石藏于好事之家,犹 崑山 片玉,已不多见。” 清 钮琇 《觚賸·牡丹述》:“﹝牡丹花﹞其次者,虽非本州所贵,岁以售之花贾,好事之家购而得,犹不止吉光寸羽, 崑山 片玉,况其尤者乎!”《玉娇梨》第二回:“ 廖德明 细看了一遍,道:‘令公子先生这尊造八字清奇,五行相配,真如桂林一枝, 崑山 片玉。’”
词语解释:昆裔  拼音:kūn yì
后裔,后代。《国语·晋语二》:“天降祸于 晋国 ,谗言繁兴,延及寡君之绍续昆裔。”
词语解释:昆仑使者  拼音:kūn lún shǐ zhě
神话传说中的 西王母 的使者。据《汉武帝内传》载, 武帝 居 承华殿 ,见一青衣子,自称为 西王母 所使,自 昆仑山 来,传命帝服清斋,绝人事,以待 西王母 来相会晤。 唐 李贺 《昆仑使者》诗:“ 崑崙 使者无消息, 茂陵 烟树生愁色。”
共9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