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屋入声 鹿宿[sù,住宿][qū,酒曲][dú,读书][fù][fú][yù][pù][cù][pǔ pò][chù xù][fú fù][zhòu][pù][详注1][niǔ][详注2][详注3][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cù][xù chù][详注4][zhú][详注5][lù][fù,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动词][chù][zhuó,激水声也。][cù][详注6][音珿。《广韵》廉谨貌。]


注1:浊 《韻補》叶昌六切,音逐。《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注2:踧 cù,音蹴。踧踖,行而谨敬也。互详踖字注。又与蹙同。《后汉·陈蕃传》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扬子·法言》或人踧尔。《木华·海赋》噏波则洪涟踧缩。
注3:菔 音服。《韵会》芦菔一名来服,言来麰之所服也。字亦与服通。《诗·小雅》象弭鱼服。《笺》服当作菔。《周礼·素服注》服当作菔,刀剑衣也。
注4:缪 音穆。与穆同。《礼·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如穆。《公羊传·隐三年》葬宋缪公。《释文》缪,左氏作穆。《史记·鲁世家》太公召公乃缪卜。《注》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又通勠。
注5:囿 《唐韵》于六切,音哊。《诗·大雅》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又《刘向·九叹》莞芎弃於泽洲兮,瓟蠡橐於筐簏。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罴荤而逸囿。
注6:阿 《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共239,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九族名族氏族世族洪族夷三族乡族五族
宗族旧族盛族灭族昌族戚族国族满族
羽族邦族甲族望族六族灵族十族细族
亲族赤族姻族贵族夷族皇族收族室族
万族家族大族异族寒族群族母族官族
水族百族天族豪族鼎族父族势族单族
云族三族种族门族王族阴族逆族部族
一族华族民族覆族八族右族枭族圮族
公族睦族同族令族鳞族非族通族妻族
举族外族类族遗族毛族合族羌族十六族

词语解释:九族  拼音:jiǔ zú
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孔 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见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引 夏侯 欧阳 等说。《汉书·高帝纪上》:“置宗正官以序九族。” 唐 王昌龄 《箜篌引》诗:“九族分离作 楚 囚,深谿寂寞絃苦幽。”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四折:“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 何香凝 《我的回忆》:“当时革命叫做‘造反’,被 清 政府知道,是会诛连九族的。”
词语解释:宗族  拼音:zōng zú
谓同宗同族之人。《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史记·刺客列传》:“臣之仇 韩 相 侠累 , 侠累 又 韩 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宗族者,枝叶也,枝叶将危,庇廕何在?”《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 李清 ﹞虽则经纪人家,宗族到也蕃盛,合来共有五六千丁,都是有本事,光着手赚得钱的。”
词语解释:羽族  拼音:yǔ zú
指鸟类。 汉 枚乘 《忘忧馆柳赋》:“出入风云,去来羽族。”《文选·左思〈蜀都赋〉》:“毛羣陆离,羽族纷泊。” 刘逵 注:“羽族,鸟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昔於此地有大茂林,毛羣羽族,巢居穴处。” 清 金农 《白鹇词》序:“白鷴,羽族之幽奇也。”
词语解释:亲族  拼音:qīn zú
指家属及同宗族的人。《孔子家语·问礼》:“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疎数之交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令亲族称其孝友,邦閭归其信义。” 唐 元稹 《与史馆韩侍郎书》:“岁饉则力穡节用,以给足亲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兄弟你打迭已完,只须同你哥哥回去,见见亲族,然后到任便了。”
词语解释:万族  拼音:wàn zú
犹万类。 晋 陶潜 《咏贫士》:“万族各有託,孤云独无依。” 唐 白居易 《夏旱》诗:“嗸嗸万族中,唯农最辛苦。” 明 高攀龙 《水居》诗:“万族有乐,吾心何忧。” 章炳麟 《訄书·原变》:“且万族之相轧,非直寒暑燥溼之比者也。”
词语解释:水族  拼音:shuǐ zú
(1).水生动物的统称。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晨光被水族,晓气歇林阿。”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太平公主 於京 西市 掘池,赎水族之生者置其中,谓之放生池。” 清 戴名世 《与王静斋先生书》:“水族万怪争来吞噬,虽有渔师水工怜而救之,而困於力无所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三二章:“﹝ 崇祯 ﹞还指着那些栩栩如生的水族动物叫皇后欣赏。”
(2).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 贵州省 。二十九万人。操 水 语,属 汉 藏 语系 壮 侗 语族 侗 水 语支。与古代“ 骆越 ”有渊源关系。
词语解释:云族  拼音:yún zú
(1).云层。 唐 宋之问 《温泉庄卧病》诗:“兹山栖灵异,朝夜翳云族。” 宋 曾巩 《山水屏》诗:“远到无限极,穷升犯云族。”
(2).犹云集。 明 袁宏道 《赠潘景升》诗:“新知与旧欢,凑集如云族。”
词语解释:一族  拼音:yī zú
(1).一个宗族、家族。亦指同一宗族、家族。《国语·周语上》:“王御不参一族。” 韦昭 注:“一族,父子也。”《北史·魏纪三》:“ 夏 殷 不嫌一族之婚, 周 世始絶同姓之娶。”《新唐书·柳浑传》:“ 隋 时旧第,惟 田 一族耳。”
(2).同一族类。《淮南子·主术训》:“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轂。”《南史·齐纪上》:“声化远洎,荒服无虞,殊类同归, 华 戎一族。”
(3).谓同一源流。 宋 苏轼 《焦千之求惠山泉》诗:“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过隙则发现,臭味实一族。” 宋 张耒 《道士矶》诗:“横江蔽原野,内外实一族。”
词语解释:公族  拼音:gōng zú
(1).诸侯或君王的同族。《诗·魏风·汾沮洳》:“殊异乎公族。” 毛 传:“公族,公属。” 郑玄 笺:“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汉书·刘歆传》:“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隋书·嗣王集传》:“帝不忍加诛,乃下詔曰:‘……虽復王法无私,恩从义断,但法隐公族,礼有亲亲。’”《明史·镇平王有爌传》:“﹝ 朱有爌 ﹞又採歷代公族贤者,自 夏 五子迄 元 太子 真金 百餘人,作《贤王传》若干卷。” 章炳麟 《秦政记》:“六国公族散处閭巷之间, 秦 以守法,不假以虚惠结人,公族之欲復其宗庙,情也。”
(2).指公族大夫。《左传·宣公二年》:“自是 晋 无公族。” 杜预 注:“无公子,故废公族之官。”
词语解释:举族  拼音:jǔ zú
全族。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 明 刘基 《郁离子·灵丘丈人》:“ 灵丘丈人 善养蜂,岁收蜜数百斛……未期月,蜂有举族而去者,弗恤也。”
词语解释:名族  拼音:míng zú
(1).犹名姓。《战国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处 费 ,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高诱 注:“名,字。族,姓。”
(2).名门望族。《史记·项羽本纪》:“我倚名族,亡 秦 必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 王 廼具叙 宣王 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成都 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车。”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猴》:“有 侯将军 者,富贵名族,仕御马院,蒙天子眷宠。”
词语解释:旧族  拼音:jiù zú
指旧时曾有一定社会政治地位的家族。《国语·晋语四》:“昭旧族,爱亲戚。” 韦昭 注:“旧族,旧臣有功者之族。”《南史·王琨传》:“以小女适 潁川 庾敬度 ,亦是旧族。” 宋 梅尧臣 《叶大卿挽辞》之一:“旧族声华远,名藩治行存。”《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美人道:‘寒家姓 平 , 成都 旧族也。’”
词语解释:邦族  拼音:bāng zú
(1).邦国宗族。《诗·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復我邦族。” 孔颖达 疏:“故我今回族,我今还归,復反我邦国宗族矣。”《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本名 议 ,世 江 东大族” 裴松之 注引《陆氏世颂》:“父 骏 ,淳懿信厚,为邦族所怀。” 宋 范成大 《舅母太夫人方氏挽词》之一:“四德仪邦族,三迁奠里门。” 清 吕履恒 《牛口谷》诗:“终岁许许,不寧邦族。”
(2).籍贯姓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展问邦族,云:‘ 登州 宋 姓。’”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谭九》:“ 谭 曰:‘听姥言似非京师人,娘子则又旗粧,敢问邦族?’媪曰:‘诚如郎説,身本 凤阳 侯 氏。’”
词语解释:赤族  拼音:chì zú
诛灭全族。《汉书·扬雄传下》:“客徒欲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颜师古 注:“诛杀者必流血,故云赤族。” 唐 杜甫 《壮游》诗:“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赤族》:“赤族,言尽杀无遗类也。《汉书》注以为流血丹其族者,大谬。古人谓空尽无物曰赤,如‘赤地千里’,《南史》称‘其家赤贫’是也。” 清 吴炎 《中丞舌》诗:“愿为忠臣,身亡赤族寧足悲。”
词语解释:家族  拼音:jiā zú
(1).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社会单位,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一身仕 关 西,家族满 山 东。二年从车驾,斋祭 甘泉宫 。” 宋 曾巩 《徐孺子祠堂记》:“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綬,弃家族,骨肉相勉,趍死而不避。”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西台恸哭记〉》诗:“ 龚生 夭天年, 翟公 湛家族。”
(2).家属。《三国志平话》卷上:“ 玄德 又言:‘我妻儿必为 吕布 所杀,可以写书见 吕布 ,可保家族。’” 鲁迅 《书信集·致沉雁冰》:“先曾决赴 日本 ,昨忽想及,独往大家不放心,如携家族同去,则一履彼国,我即化为翻译,比在 上海 还要烦忙,如何休养。”
词语解释:百族  拼音:bǎi zú
(1).百姓。《周礼·地官·司市》:“大市日昃而市,而族为主。”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百族,百姓也。”《韩非子·难二》:“是以百族之子於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 汉 张衡 《西京赋》:“尔乃商贾百族,裨贩夫妇。鬻良杂苦,蚩眩边鄙。”参见“ 百姓 ”。
(2).古代府史以下的吏役。《周礼·秋官·大司寇》:“涖誓百官,戒于百族。” 郑玄 注:“百族,谓府史以下也。”
词语解释:百姓  拼音:bǎi xìng
(1).百官。《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清 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 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
(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 高启 《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词语解释:三族  拼音:sān zú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郑玄 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 郑玄 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 孙诒让 《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 卢辩 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 成玄英 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 秦 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 李贤 注引《汉书音义》:“父族、母族、妻族也。”(3)谓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 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2).指一人犯罪而诛其三族。《墨子·号令》:“其以城为外谋者,三族。”《史记·秦始皇本纪》:“ 子婴 遂刺杀 高 於斋宫,三族 高 家以徇 咸阳 。”
(3).指上古 帝鸿 、 少暤 、 颛顼 之不才子,即 浑沌 、 穷奇 、 梼杌 。《左传·文公十八年》:“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 尧 , 尧 不能去。”《史记·五帝本纪》:“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 浑沌 。 少皞氏 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 穷奇 。 顓頊 氏 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 檮杌 。此三族世忧之。至于 尧 , 尧 未能去。”
词语解释:华族  拼音:huá zú
高门贵族。《晋书·外戚传·王遐》:“少以华族,仕至光禄勋。” 唐 柳宗元 《祭崔君敏文》:“公以令望,显于华族。” 茅盾 《子夜》十八:“她记得在家乡的时候,听说过一桩悲惨的故事:是和她家同样的‘阀阅华族’的一位青年小姐,因为‘不端’被禁锢起来,不许见人面!”
词语解释:睦族  拼音:mù zú
和睦亲族。语出《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唐 元稹 《代李中丞谢官表》:“虽牵丝入仕,或因琐碎之文,而执简当朝,实由睦族而致。”《旧唐书·文宗纪下》:“宜开列土之封,用申睦族之典。”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迎武宗驾还帐词》:“一统山河调玉烛, 尧 舜 至仁先睦族。”
词语解释:外族  拼音:wài zú
(1).母家或妻家的亲族。《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向寿 者, 宣太后 外族也。” 唐 卢纶 《送内弟韦宗仁归信州觐省》诗:“常嗟外族弟兄稀,转觉心孤是送归。”《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是百姓虽死,终不附之。又禁人偶语,犯者刑及外族。” 胡三省 注:“男子谓舅家为外家,妇人谓父母之家为外家。外族,外家之族。”
(2).指本民族或本国以外的民族或国家。
词语解释:氏族  拼音:shì zú
(1).宗族。 汉 班彪 《王命论》:“故 刘氏 承 尧 之祚,氏族之世,著于 春秋 。” 唐 刘知几 《史通·邑里》:“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 宋 苏轼 《眉州远景楼记》:“吾州之俗……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 清 顾炎武 《裴村记》:“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於 唐 。”
(2).宗族谱系。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聪敏》:“ 秦 府仓曹 李守素 尤諳氏族,时人号为‘肉谱’。”《新唐书·儒学传中·殷践猷》:“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大历 已后,专学者有 蔡广成 《周易》……天文则 徐泽 ,氏族则 林寳 。”
(3).指姓。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氏族》:“ 战国 时人,大抵犹称氏族, 汉 人则通谓之姓。”《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旗人彼此相见,不问氏族,先问台甫。”
(4).原始社会中按血缘关系结成的集体。其内部实行禁婚,集体公有生产资料,集体生产,集体消费。
词语解释:盛族  拼音:shèng zú
豪门大族。《南史·刘穆之传》:“时 晋 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家负势陵纵。” 唐 杜甫 《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诗:“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类苑》卷六一引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 齐 为东方名郡,而 张氏 济南 盛族,园池乃郡之胜游。”
词语解释:甲族  拼音:jiǎ zú
(1).指世家大族。《三国志·魏志·裴潜传》“ 秀 , 咸熙 中为尚书僕射”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冯翊 甲族 桓 、 田 、 吉 、 郭 及故侍中 郑文信 等,颇以其各有器实,共纪识之。”《南齐书·王僧虔传》:“甲族向来多不居宪臺, 王氏 以分枝居 乌衣 者,位官微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伊慎 每求甲族以嫁子, 李长荣 则求时名以嫁子。” 金 元好问 《赞皇郡太君墓铭》:“故 梁氏 世为 閭山 甲族。” 清 王晫 《今世说·雅量》:“ 邹程邨 为 晋陵 甲族,会有蜚语中之者,一日散万金立尽。”
(2).指甲壳动物。参见“ 甲殻动物 ”。
词语解释:甲壳动物  拼音:jiǎ qiào dòng wù
节肢动物的一类,全身有硬的甲壳,头部和胸部结合成头胸部,后面是腹部。头胸部前端有大小两对触角,足的数目不等。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虾和蟹是最常见的甲壳动物。
词语解释:姻族  拼音:yīn zú
亦作“婣族”。 有姻亲关系的各家族或其成员。《国语·晋语四》:“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放?”《后汉书·皇甫规传》:“今大将军 梁冀 , 河南 尹 不疑 ,处 周 邵 之任,为社稷之镇,加与王室世为姻族,今日立号虽尊可也。” 唐 刘禹锡 《谢裴相公启》:“姻族相贺,壶觴盈门。” 元 揭傒斯 《逸士徐君墓志铭》:“﹝ 徐舆 ﹞年五十四竟以疾终。婣族茹悲,閭里增叹。” 清 恽敬 《董孺人权厝志》:“ 敬 以姻族,知孺人之贤,教于室,而宜于 杨氏 之家。”
词语解释:大族  拼音:dà zú
人口多、分支繁的豪门家族。《左传·成公十七年》:“ 厉公 将作难, 胥童 曰:‘必先三 郤 ,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敌多怨,有庸。’”《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旧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新唐书·李密传》:“ 永安 大族 周法明 举 江 黄 地附之。”
词语解释:天族  拼音:tiān zú
皇族。《晋书·慕容超载记》:“向见 北海王 子,天资弘雅,神爽高迈,始知天族多奇,玉林皆寳。”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 高宗 曰:‘天族之贵,溺於燕安,往往自陷非法。’”
词语解释:种族  拼音:zhǒng zú
(1).部族。 宋 苏辙 《论渠阳蛮事札子》:“ 杨晟臺 等手下兵丁,虽止五六千人,然种族蟠踞溪洞,众极不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东海 三部﹞及 黑龙江 等部,其种族散处山林。”
(2).人种。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谨案 长素 大旨,不论种族异同,惟计情伪得失以立説。” 毛泽东 《接见非洲朋友发表支持美国黑人斗争的声明》:“种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
(3).指动物分类学上的群体。 宋 范成大 《河豚叹》诗:“芟夷入荐羞,盖欲歼种族。”
(4).犹族诛。《汉书·高帝纪上》:“恐事不就,后 秦 种族其家。” 颜师古 注:“诛及种族也。”《南史·袁湛传》:“ 吴 人 陆映公 等惧不济,贼种族其家,劝之迎贼。”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淮南守备》:“ 郭廷谓 不能守 濠州 ,以家在 江 南,恐为 唐 所种族,遣使诣 金陵 稟命,然后出降。”
词语解释:民族  拼音:mín zú
(1).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中华民族。
(2).特指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如:少数民族;多民族的国家。
词语解释:同族  拼音:tóng zú
(1).同一宗族。亦指同族之人。《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异姓临於外……同族於禰庙。”《后汉书·董卓传》:“ 卓 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黄绣球》第十六回:“内中有一家,单剩了一个孤孀。聚了些田产,并无子姪,同族中也没有什么多人,只落得逍遥自在,自享自受。” 田汉 《咖啡店之一夜》:“你不是 白仁山 先生的同族吗?”
(2).同一种类。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它(猫)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
词语解释:类族  拼音:lèi zú
(1).犹类聚。因同类而相族聚。《易·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孔颖达 疏:“族,聚也。言君子此法同人,以类而聚也。”
(2).指类属。同类同属。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区别羣物,使有类族;造立仁义,以婴其心。”
词语解释:世族  拼音:shì zú
语本《左传·隐公八年》:“官有世功,则有官族。”原谓先世有功之官族,后泛称世家大族为世族。《列子·黄帝》:“ 子华 之门徒皆世族也。” 唐 韩愈 《卢氏墓志铭》:“夫人本宗,世族之后。” 清 唐甄 《潜书·鲜君》:“博征都邑,世族贵家,其子孙鲜有贤者。” 章炳麟 《哀韩赋》:“故野不可有乔木兮,国亦不可有世族。”
词语解释:灭族  拼音:miè zú
古代酷刑。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东观汉记·邳彤传》:“ 信都王 捕繫 彤 父弟及妻子,使为手书呼 彤 曰:‘降者封爵,不降者灭族。’”《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藏隐一餐停一宿,灭族诛家斩六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景泰间逆党》:“ 鑑 伏罪伏诛,遂灭族。”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在学校里,不是还唾骂敌人的儿子,使他非逃回家去不可么?这和古代暴君的灭族的意见,有什么区分!”
词语解释:望族  拼音:wàng zú
有声望的家族。《晋书·石季龙载记上》:“镇远 王擢 表 雍 秦 二州望族,自东徙已来,遂在戍役之例,既衣冠华胄,宜蒙优免。从之。” 宋 秦观 《王俭论》:“ 王 谢 二氏,最为望族, 江 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德尚书》:“ 德尚书 瑛 ,姓 通颜觉罗氏 , 满洲 望族也。” 茅盾 《一个女性》一:“但巧而又不巧的是 琼华 出身于本镇的望族,命注定了该受周围五十里内的青年男子的崇拜。”
词语解释:贵族  拼音:guì zú
(1).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在封建社会,指具有世袭爵位和领地的各级封建主,主要是皇室的宗族子弟和功臣。亦指显贵的世家大族。《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华宗贵族,蕃王之中,必有应斯举者。”《晋书·文苑传·王沉》:“多士丰於贵族,爵命不出闺庭。” 唐 罗隐 《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诗之四:“静怜贵族谋身易,危惜 文皇 创业难。” 罗惇曧 《庚子国变记》:“有达官贵族,被驱遣负尸,不顺则鞭之。”
(2).泛指社会上享有特权的阶层。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3).对他人宗族的敬称。 唐 李商隐 《祭徐姊夫文》:“始者仲姊有行,获託贵族。”《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浩 启女子曰:‘贵族谁家?何因至此?’”《红楼梦》第一二○回:“ 士隐 嘆道:‘老先生莫怪拙言,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
词语解释:异族  拼音:yì zú
(1).异姓。亦指异姓之人。《周礼·春官·小宗伯》:“小敛大敛,帅异族而佐。” 贾公彦 疏:“异族,据姓而言之。”《史记·三王世家》:“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晋 陆机 《于承明作与士龙》诗:“饮饯岂异族,亲戚弟与兄。”
(2).指不同于人类的禽兽草木等。 晋 左思 《蜀都赋》:“水物殊品,鳞介异族;或藏蛟螭,或隐碧玉。” 宋 苏轼 《异鹊》诗:“仁心格异族,两鹊栖其衙。”
(3).外民族;外国。 清 邹容 《革命军·绪论》:“汝国中执政者为同胞歟?抑异族歟?”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苟拒异族之军,虽用诈伪,不云非法。”
词语解释:豪族  拼音:háo zú
指豪门大族。《后汉书·王龚传》:“ 王龚 字 伯宗 , 山阳 高平 人也。世为豪族。”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李氏 颇赡。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所得甚广。” 清 王韬 《拟请建蒋芗泉中丞专祠议》:“羣无害马,庭有悬鱼,豪族自惩,而下僚咸肃。”
词语解释:门族  拼音:mén zú
(1).宗族;家族。《后汉书·赵苞传》:“从兄 忠 ,为中常侍, 苞 深耻其门族有宦官名埶,不与 忠 交通。”《宋书·沉文秀传》:“ 弥之 青州 强姓,门族甚多,诸宗从相合率奔 北海 ,据城以拒 文秀 。”《南史·刘怀珍传》:“司空 竟陵王 诞 反,郡人 王弼 门族甚盛,劝 怀珍 起兵助 诞 。”
(2).犹门第。《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序》:“ 唐 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俢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自 唐 以前,最重门族; 王 、 谢 、 崔 、 卢 ,擅名奕世。”参见“ 门第 ”。
词语解释:门第  拼音:mén dì
(1).旧指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等级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魏书·世宗纪》:“而中正所銓,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 宋 、 齐 、 梁 、 陈 惟以文华相尚,门第相夸,亦不足观。”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 赵 家好汉你也求到我这寒伧门第里来了?”
(2).住宅。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治服》:“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郭令公之后》:“则 汾阳 门第,在当时已甚萧条矣。”
词语解释:覆族  拼音:fù zú
灭族。《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温京兆》:“酷吏不知祸将覆族,死且将至,犹敢肆毒於人,罪在无赦!”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一旦闻此覆族之言,实不敢承命!”
词语解释:令族  拼音:lìng zú
指名门世族。 晋 陶潜 《赠长沙公族祖诗》:“於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唐 王勃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爰有县令 柳边 , 河东 令族, 大业 之年,来光上邑。”
词语解释:遗族  拼音:yí zú
(1).旧指名门望族的后代。 宋 欧阳修 《温成皇后阁春帖子词》:“君王念旧怜遗族,长使无权保厥家。” 金 元好问 《赠玉峰魏丈邦彦》诗:“贩妇佣儿识名姓,故乡遗族见衣冠。” 黎锦明 《复仇》:“咱是 板桥 的遗族,咱有显赫的门庭,有富裕的产业。”
(2).泛指后代;子孙。 宋 韩琦 《啄木》诗:“忽尔破姦穴,种类无遗族。”
(3).死者的家族。 孙中山 《民生主义》第一讲:“并代全厂的工人保人寿险,工人死亡之后,遗族可以得保险费,又可以得抚恤金。”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要求优待殉国战士的遗族,优待残废军人,帮助退伍军人解决生活和就业问题。”
(4).指未经捕捞利用的水族生物。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使南方人居之,使山无遗利,水无遗族,其富庶又不知何如也。”
词语解释:洪族  拼音:hóng zú
大族,名门望族。 汉 扬雄 《反〈离骚〉》:“图纍承彼洪族兮,又览纍之昌辞。”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韜此洪族,蔑彼名级。”
词语解释:昌族  拼音:chāng zú
使家族昌盛。 汉 徐干 《中论·法象》:“ 良霄 以鶉奔丧家, 子展 以草虫昌族。”
词语解释:六族  拼音:liù zú
(1).指 西周 初, 周 王分给 鲁国 的 殷 民六族。《左传·定公四年》:“ 殷 民之六族: 条氏 、 徐氏 、 萧氏 、 索氏 、 长勺氏 、 尾勺氏 ,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 周公 ,用即命于 周 ,是使之职事于 鲁 ,以昭 周公 之明德。”
(2).指 春秋 时 晋国 之六卿。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氏族·晋六族》:“ 晋 六族又曰六卿: 赵 、 范 、 知 、 中行 、 魏 、 韩 。”
(3).指六亲。《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后意寤,由是 仁杰 六族皆免。”
词语解释:夷族  拼音:yí zú
诛灭宗族。 中国 古代的一种酷刑。其株连范围,历代不一。 秦 汉 有夷三族罪,封建社会后期有所谓夷九族,并及伯叔等旁系血亲。见《唐律疏义》《通典·刑制》《明律》《后汉书·宦者传·曹节》:“今以不忍之恩,赦夷族之罪。”《魏书·天象志四》:“若有夷族之害,以赦令除之。”《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三法司请将他按大逆不道大辟夷族。”
词语解释:寒族  拼音:hán zú
(1).寒微的家族。《晋书·华谭传》:“﹝ 华谭 ﹞又举寒族 周访 为孝廉。” 唐 杜荀鹤 《入关因别舍弟》诗:“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南史三·恩倖传》:“ 六朝 人重门第,故寒族而登要路者,率以恩倖目之。”
(2).谦称自己的家族。《儒林外史》第五回:“ 严致和 道:‘恐怕寒族多话。’”
词语解释:鼎族  拼音:dǐng zú
豪门贵族。 南朝 梁元帝 《讨侯景檄》:“诸君或世树忠贞,身荷宠爵,羽仪鼎族,书勋王府。” 唐 张辞 《上盐城令述德》诗:“门风常有蕙兰馨,鼎族家传覇国名。”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金陵旧事下》:“ 金陵 鼎族,聚居 横塘 、 查浦 间,楼阁壮丽,天下莫比,至 赵宋 犹然。”
词语解释:王族  拼音:wáng zú
帝王的同族;宗室。《周礼·夏官·司士》:“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门之右,南面东上。” 宋 刘敞 《皇侄右监门卫将军克常妻卢氏墓志铭》:“王族緜緜,其丽不亿。” 清 袁枚 《卮言》诗:“实以卫王族,与国为长消。”
词语解释:八族  拼音:bā zú
指 三国 吴 八大家族。《文选·陆机〈吴趋行〉》:“八族未足侈。” 李善 注引 张勃 《吴录》曰:“八族, 陈 、 桓 、 吕 、 竇 、 公孙 、 司马 、 徐 、 傅 也。”
词语解释:鳞族  拼音:lín zú
鱼类和爬行类等有鳞动物的总名。 晋 挚虞 《观鱼赋》:“观鳞族於滮池兮,睨羽羣於瀨涯。” 明 冯时可 《雨航杂录》卷下:“海上鳞族异者,名章巨,大者名石拒,居石穴,人取之,能以脚粘石拒人,故名。”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人鱼》:“约半小时,二人行渐近,觉脐腹以上具人形,腹以下为鳞族,同立水上,以尾泼剌而行。”
词语解释:毛族  拼音:máo zú
指兽类。《后汉书·马融传》:“脰完羝,撝介鲜,散毛族,梏羽羣。”
词语解释:夷三族
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同坐
词语解释:戚族  拼音:qī zú
亲族,外戚。《墨子·非儒下》:“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唐 刘禹锡 《马嵬行》:“军家诛戚族,天子捨妖姬。”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多忠勇公薨于盩厔》:“公本无家, 双全 依戚族而居,身无完衣。”
词语解释:灵族  拼音:líng zú
众仙灵。 晋 陆机 《前缓声歌》:“游仙聚灵族,高会 层城 阿。”
词语解释:皇族  拼音:huáng zú
皇帝的家族。《晋书·王弥传》:“ 刘曜 皇族,宜小下之。” 南朝 梁 沉约 《豫章文宪王碑》:“ 周 实多祜, 汉 有餘庆,奕奕皇族,於斯为盛。”《北史·魏纪三·孝文帝》:“皇族贵戚及士庶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先前 俄国 皇帝杀革命党,他们反对皇帝;后来革命党杀皇族,他们也起来反对。”
词语解释:群族  拼音:qún zú
1.指生存在一起的同类。 唐 刘长卿 《山鸜鹆歌》:“朝去秋田啄残粟,暮入寒林啸羣族。”
2.聚居。 清 恽敬 《释蟪蛄》:“蟪蛄大如幺贝,身羽,足深緑色,羣族菅茅中。”
词语解释:父族  拼音:fù zú
父系的亲族。《周礼·地官·党正》:“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汉 班固 《白虎通·宗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者,谓父之姓为一族也;父女昆弟适人有子,为二族也;身女昆弟适人有子,为三族也;身女子适人有子,为四族也。”
词语解释:阴族  拼音:yīn zú
水族。 金 元好问 《观淅江涨》诗:“阳侯富阴族,万首露光怪。”
词语解释:右族  拼音:yòu zú
豪门大族。《晋书·欧阳建传》:“ 建 ,字 坚石 ,世为 冀 方右族。” 唐 白居易 《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閽阀称,迄今为 江南 右族。”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唐 薛廷珪 少师,右族名流,仕於衰世。”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女子神刀》:“偶有姑嫂二人,随从僕媵甚都,似右族豪家。”
词语解释:非族  拼音:fēi zú
非同族之人。《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汉 王粲 《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使非族不干吾盟,异类不絶吾好,此孤与太公无贰之所致也。”
词语解释:合族  拼音:hé zú
(1).聚集全族的人。《礼记·大传》:“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 孔颖达 疏:“合族以食者,言旁治昆弟之时,合会族人以食之,礼又次序族人以昭穆之事。”《孔丛子·独治》:“先王制礼,虽国君有合族之道,宗人掌其列。”《辽史·营卫志中》:“部落曰部,氏族曰族。 契丹 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
(2).全族,全族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不知我们 潮州 人杀了他合族,还是我们 潮州 人□了他的祖宗,他造了这箇謡言,还要刻起书来,这不要气死人么!”
(3).犹联宗。谓同姓而非一族的人联合为一族。《晋书·孙旂传》:“ 旂 子 弼 及弟子 髦 、 辅 、 琰 四人……遂与 孙秀 合族。”
词语解释:乡族  拼音:xiāng zú
家乡氏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人》:“细审小人出处,初不敢言;固詰之,始自述其乡族。”
词语解释:国族  拼音:guó zú
(1).帝王的宗族和宾客。《礼记·檀弓下》:“歌於斯,哭於斯,聚国族於斯。” 孔颖达 疏:“‘聚国族於斯’者,又言此室可以燕聚国宾及会宗族也。”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式亏国族,深軫宸情,祭通族於太牢束帛,戍王人於扬水流薪。”
(2).国家民族。 郭沫若 《羽书集·全面抗战的再认识》:“希望大家于保卫国族的神圣誓约之前,担当起执行全面抗战的实际。”
词语解释:十族  拼音:shí zú
明 燕王 朱棣 夺取 建文帝 政权后,命 方孝孺 起草即位诏书。 方 坚不从命,被灭十族。十族,九族之外,并及朋友门生。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壬午殉难》:“ 文皇 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 孝孺 曰:‘便十族奈我何!’ 文皇 大怒……大收其朋友门生。” 清 赵翼 《金川门怀古》诗:“从亡芒屩千山险,駢戮欧刀十族空。” 清 倪瑞璿 《樊大舅客金陵有诗吊方正学先生墓予次其韵》:“碧血一区埋十族,青山千古护孤坟。”
词语解释:收族  拼音:shōu zú
(1).谓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仪礼·丧服》:“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絶。” 郑玄 注:“收族者,谓别亲疎,序昭穆。”《礼记·大传》:“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 陈澔 集说:“收,不离散也。宗道既尊,故族无离散。” 宋 王安石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清 曾国藩 《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 彭永思 ﹞自是山居二十载,养母教子,收族振贫。”
(2).收捕罪犯的家族。《史记·李斯列传》:“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 清 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十一:“私剑揣其喉,赤车再收族。”
词语解释:母族  拼音:mǔ zú
母家之亲族。 汉 班固 《白虎通·宗族》:“母族三者:母之父母,一族也;母之昆弟,二族也;母昆弟子,三族也。”一说,“母族三: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见 清 夏炘 《学礼管释》卷十一。
词语解释:势族  拼音:shì zú
有权势的家族。《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法禁屈挠於势族,恩泽不逮於单门。”《宋书·恩倖传序》:“郡县掾史,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
词语解释:逆族  拼音:nì zú
逆党。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凶徒更蹈藉,逆族相啗嚼。”
词语解释:枭族  拼音:xiāo zú
枭鸟的族类。喻邪恶之辈。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诗:“梟族音常聒,豺羣喙竞呀。”
词语解释:通族  拼音:tōng zú
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万孔》:“ 明 成化 中, 万安 为相,与 万贵妃 通族,为古今笑柄。”
词语解释:羌族  拼音:qiāng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尔玛”。十九万八千余人。主要聚居在 四川省 茂汶羌族自治县 和 松潘县 南部。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文教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
词语解释:五族  拼音:wǔ zú
(1).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汉书·酷吏传·王温舒》:“光禄勋 徐自为 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 王温舒 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颜师古 注:“ 温舒 与弟同三旅,而两妻家各一,故为五也。”
(2).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后汉书·党锢传序》:“而今党人錮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资治通鉴·晋纪安帝隆安元年》:“收杀 觚 者 高霸 程同 ,皆夷五族。” 胡三省 注:“五族,谓五服内亲也。”
(3).辛亥革命后曾称 汉 、 满 、 蒙 、 回 、 藏 五个民族为“五族”。
词语解释:满族  拼音:mǎn zú
中国 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三省,以 辽宁省 为最多。其余散居在 河北 、 新疆 、 甘肃 、 宁夏 、 山东 等省区和 北京 、 成都 、 西安 、 广州 等市。人口约四百三十万(1982年)。 明 万历 四十四年,原 建州女真 首领 努尔哈赤 建立 后金 政权。 崇德 元年(公元1636年)改 后金 为 清 。 顺治 元年(公元1644年) 清 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大批满族入关,形成 满 汉 杂居局面。操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多通用汉语文。百分之八十以上从事农业。城市居民大多从事工业。
词语解释:细族  拼音:xì zú
寒族。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充 细族孤门,或啁之曰,宗祖无淑懿之基,文墨无篇籍之遗。”
词语解释:室族  拼音:shì zú
犹家族。
词语解释:官族  拼音:guān zú
(1).谓以先世有功之官名为族姓,如 司马氏 、 司空氏 、 司徒氏 之类。《左传·隐公八年》:“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杜预 注:“谓取其旧官旧邑之称以为族,皆禀之时君。”
(2).官宦世家。《晋书·索靖传》:“ 索靖 字 幼安 , 敦煌 人也。累世官族,父 湛 , 北地 太守。”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我外祖 睦阳 郑公 ,讳 济 ,官族甲天下。”
词语解释:单族  拼音:dān zú
寒微的家族。 唐 张九龄 《谢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状》:“臣本单族,过蒙奬拔。”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 令狐相 自以单族,每欲繁其族党,与 崔 卢 抗衡。”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让明堂加恩第一表》:“臣出於单族,素乏异能,遭会圣辰,袭承义训。”
词语解释:部族  拼音:bù zú
氏族部落;与其他族类有别的某些人的共同体。《新五代史·杂传十一·冯暉》:“ 氐 羌 剽掠道路,商旅行必以兵。 暉 始至,则推以恩信,部族怀惠,止息侵夺。”《辽史·营卫志中》:“部落曰部,氏族曰族。 契丹 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他以一个部族长老的身份,被 阿兴 扶上祭坛。”
词语解释:圮族  拼音:pǐ zú
(1).毁害族类。《汉书·傅喜传》:“ 傅太后 又自詔丞相御史曰:‘ 高武侯 喜 无功而封,内怀不忠,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 丹 同心背畔,放命圮族。’”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放弃教令,毁其族类。”《梁书·武帝纪上》:“公威同夏日,志清姦宄,放命圮族,刑兹罔赦。”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朝请郎 吴处厚 向以不逞之心,怀苟得之计,挤陷劳旧,贬死遐陬,圮族误朝,凶慝甚大,身逃显戮,没有餘辜。”参见“ 圮 ”。
(2).指衰败的旧家族。 宋 邵雍 《与人话旧》诗:“圮族綺紈故,朱门车马新。”
词语解释:妻族  拼音:qī zú
妻的娘家亲族。 汉 班固 《白虎通·宗族》:“妻族二者,妻之父为一族,妻之母为二族。”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狐》:“其从父妹婿,曰 郑六 ,不记其名,早习武艺,亦好酒色,贫无家,託身妻族。”
词语解释:十六族  拼音:shí liù zú
指古代传说的 高阳氏 的后代八恺和 高辛氏 的后代八元,为 舜 向 尧 推荐的十六个贤臣。因其各有大功,皆赐氏族,故称。也称十六相。《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 苍舒 、 隤敳 、 檮戭 、 大临 、 龙降 、 庭坚 、 仲容 、 叔达 ,齐、圣、广、渊、明、允、篤、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愷。 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 伯奋 、 仲堪 、 叔献 、 季仲 、 伯虎 、 仲熊 、 叔豹 、 季貍 ,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於 尧 , 尧 不能举。 舜 臣 尧 ,举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唐 王维 《奉敕详帝皇龟镜图状》:“ 舜 之逐窜四凶、举十六族,臣歌九德,君抚五絃等善事, 夏桀 之瑶臺琼室、 殷紂 之肉林酒池等恶事,盖画如此之类,乃成龟镜之图。”
共239,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