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豪平声 [háo,号呼][把持,动词][sāo][音勞。撓也,轢也。][dāo][láo liáo][详注1]翿[详注2][详注3][nào]褿[音曹。卫邑名。《诗·邶风》土国城漕。][详注4]


注1:挑 《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诗·郑风》挑兮达兮。《毛传》往来相见貌。《朱传》挑,轻儇跳跃之貌。
注2:咎 音高。《广韵》皋陶,舜臣名,古作咎繇。《前汉·百官公卿表》咎繇作士。《书序》咎单作明居。《传》咎单,臣名。
注3:绸 音韬。《礼·檀弓》绸练设旐。《注》以练绸旗之杠。《尔雅·释天》素锦绸杠。《注》以白地锦韬旗之竿。《前汉·司马相如传》靡屈虹而为绸。《注》绸,韬也。
注4:耗 音毛。《集韵》独貌。《增韵》无也,尽也。《前汉·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靡有孑遗耗矣。《注》孟康曰:谓无有毛米在者也。师古曰:孟解非也。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又通作毛。《后汉·马衍传》饥者毛食。《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
首字词组
旄头旄麾旄期旄尘旄毡旄骑旄人 
旄节旄旌旄羽旄敦旄麈旄车旄狄 
旄钺旄星旄丘旄马旄象旄山旄牛 
旄倪旄纛旄幢旄旒旄舞旄端旄俊 

词语解释:旄头  拼音:máo tóu
(1).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汉书·燕剌王刘旦传》:“ 旦 遂招来郡国姦人,赋敛铜铁作甲兵,数閲其车骑材官卒,建旌旗鼓车,旄头先敺。” 颜师古 注:“敺与‘驱’同……凡此旄头先驱,皆天子之制。”《后汉书·儒林传上·杨政》:“武骑虎賁惧惊乘舆,举弓射之,犹不肯去;旄头又以戟叉 政 ,伤胷, 政 犹不退。” 唐 王维 《为羽林将军祭武大将军文》:“羽林孤儿,旄头突骑,罔不毕劝,为之元帅。”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国朝承 五代 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仅同藩镇,而尽去戈戟旌旗之制,非所谓旄头清道后行之谨也。”
(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汉书·天文志》:“昴曰旄头,胡星也,为白衣会。” 唐 武元衡 《送徐员外还京》诗:“旄头星未落,分手轆轤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誓师》:“月升鴟尾城吹角,星散旄头帐点兵。”参见“ 昴宿 ”。
词语解释:昴宿  拼音:mǎo sù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第四宿。又名髦头、旄头。有亮星七颗(古代以为五颗,故有昴宿之精转化为五老的传说)。传说 汉 相 萧何 为昴星精转世,后因借为颂人之辞。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信乃昴宿垂芒,德精降祉。”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公臺阶茂绪,昴宿精灵。” 唐 白居易 《祭回鹘可汗文》:“天歼骄子,国丧名王。夺气色於 阴山 ,陨精光於昴宿。”参见“ 昴降 ”。
词语解释:旄节  拼音:máo jié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唐 张守节 正义:“旄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汉书》云‘ 苏武 执节在 匈奴 牧羊,节毛尽落’是也。” 宋 梅尧臣 《送马仲涂司谏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諫諍,又持旄节使 阴山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苏属国 之旄节终留, 庾开府 之江关永弃。”
(2).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 唐 李嘉祐 《送从弟归河朔》诗:“诸将矜旄节,何人重布衣。”《新唐书·杨汝士传》:“ 开成 初,繇兵部侍郎为 东川 节度使。时 嗣復 镇 西川 ,乃族昆弟,对拥旄节,世荣其门。”
(3).指仙人所执紫毛或青毛之节。 唐 王维 《送方尊师归嵩山》诗:“仙官欲往 九龙潭 ,旄节朱旛倚石龕。” 赵殿成 笺注:“《真誥》:‘ 老君 佩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巾金精之巾。’《紫阳真人内传》:‘ 衍门子 乘白鹿,执羽盖,杖青毛之节,侍从十餘玉女。’”
词语解释:旄钺  拼音:máo yuè
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语本《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 蔡沉 集传:“鉞,斧也,以黄金为饰……旄,军中指麾,白则见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鉞以厉三军。”《旧唐书·王珂传》:“天子以 珂 为 河中 节度,授以旄鉞。” 宋 苏轼 《上皇帝书》:“是时四方豪杰,不能以科举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鉞。”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宫恕堂》:“君家门阀高,哲兄拥旄鉞。”
词语解释:旄倪  拼音:máo ní
老人和幼儿。《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於 燕 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赵岐 注:“旄,老耄也。倪,弱小倪倪者也。” 宋 范成大 《麻线堆》诗:“但冀米盐给,不烦金币支。非客敢窃议,道傍询旄倪。” 明 宋濂 《元故承务郎道州路总管府推官李府君墓铭》:“初, 大河 南决,州民扶挈旄倪走旁郡,冻馁道路,倀倀无所归。” 郁达夫 《杂感》诗之三:“诛求又掠旄倪去,风鹤重添妇女惊。”
词语解释:旄麾  拼音:máo huī
(1).即旌麾。帅旗。《三国志·吴志·吴主权传》“是时 曹公 新得 表 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 权 迎之” 裴松之 注引《江表传》载 三国 魏 曹操 与 孙权 书:“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 刘琮 束手。”
(2).泛指旗帜。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闔庙旋艫,祥飈送颿,旗纛旄麾,飞扬晻蔼。”参见“ 旌麾 ”。
词语解释:旌麾  拼音:jīng huī
亦作“旍麾”。
(1).帅旗。《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大破 遂 军,得其旌麾。”《梁书·武帝纪上》:“旍麾所指,威稜无外。” 唐 卢象 《送赵都护赴安西》诗:“下客候旌麾,元戎復在斯。”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凡二公旌麾所驻,盗贼为之潜踪。”
(2).泛指旗帜。《旧唐书·封常清传》:“ 常清 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诗:“关吏相呼迎印綬,里儿争出望旌麾。” 姚椿 《题〈杜陆两家诗集〉》诗:“旌麾坚 梁 垒,金鼓扫 秦 缶。”
(3).借指征战;战乱。 三国 魏 曹植 《离思赋》:“欲毕力於旌麾,将何心而远之。”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之一:“结髮早驱驰,辛苦事旌麾。” 清 杜濬 《初闻灯船鼓吹歌》:“九州富庶无旌麾, 扬州 之域尤稀奇。”
词语解释:旄旌  拼音:máo jīng
古代祭祀时执以导神之物。旄,通“ 茅 ”。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 楚庄王 伐 郑 ,克之。 郑伯 肉袒,左执旄旌,右执鸞刀,以迎 庄王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韩诗外传》卷六作“茅旌”。
词语解释:旄星  拼音:máo xīng
即旄头星。 唐 储光羲 《观范阳递俘》诗:“ 北河 旄星陨, 鬼方 獮 林胡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角端》:“独 耶律文正王 进曰:‘此名角端,乃旄星之精也。圣人在位,则斯兽奉书而至。’”参见“ 旄头 ”。
词语解释:旄头  拼音:máo tóu
(1).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汉书·燕剌王刘旦传》:“ 旦 遂招来郡国姦人,赋敛铜铁作甲兵,数閲其车骑材官卒,建旌旗鼓车,旄头先敺。” 颜师古 注:“敺与‘驱’同……凡此旄头先驱,皆天子之制。”《后汉书·儒林传上·杨政》:“武骑虎賁惧惊乘舆,举弓射之,犹不肯去;旄头又以戟叉 政 ,伤胷, 政 犹不退。” 唐 王维 《为羽林将军祭武大将军文》:“羽林孤儿,旄头突骑,罔不毕劝,为之元帅。”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国朝承 五代 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仅同藩镇,而尽去戈戟旌旗之制,非所谓旄头清道后行之谨也。”
(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汉书·天文志》:“昴曰旄头,胡星也,为白衣会。” 唐 武元衡 《送徐员外还京》诗:“旄头星未落,分手轆轤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誓师》:“月升鴟尾城吹角,星散旄头帐点兵。”参见“ 昴宿 ”。
词语解释:昴宿  拼音:mǎo sù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第四宿。又名髦头、旄头。有亮星七颗(古代以为五颗,故有昴宿之精转化为五老的传说)。传说 汉 相 萧何 为昴星精转世,后因借为颂人之辞。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信乃昴宿垂芒,德精降祉。”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公臺阶茂绪,昴宿精灵。” 唐 白居易 《祭回鹘可汗文》:“天歼骄子,国丧名王。夺气色於 阴山 ,陨精光於昴宿。”参见“ 昴降 ”。
词语解释:旄纛  拼音:máo dào
古代帝王乘舆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尔雅·释言》“纛,翳也” 郭璞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以旄牛尾为之,大如斗,在左騑马头上,所谓黄屋左纛。纛又谓之翳。”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崔圆》:“须臾渐近,楼船百艘,塞江而至,皆以锦绣为帆,金玉饰舟,旄纛盖伞,旌旗戈戟,繽纷照耀。”
词语解释:旄期  拼音:máo qī
老年。《礼记·射义》:“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 陆德明 释文:“旄,本又作‘耄’,莫报反,八十、九十曰耄。期,本又作‘旗’,音其,如字,百年曰期颐。”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字说·字异而义同》:“《书》云‘耄期’,《射义》作‘旄期’。”
词语解释:旄羽  拼音:máo yǔ
牦牛尾和雉羽。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 陇 蜀 之丹漆旄羽。”《晋书·食货志》:“ 秦 邠 旄羽,迥带琅玕, 荆 郢 桂林,旁通竹箭。”
词语解释:旄丘  拼音:máo qiū
前高后低的山丘。《诗·邶风·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尔雅·释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
词语解释:旄幢  拼音:máo zhuàng
用牦牛尾为饰的旌旗。 宋 梅尧臣 《送潘歙州》诗:“下车谈诗书,上世拥旄幢。”
词语解释:旄尘
牦牛和尘
词语解释:旄敦  拼音:máo dūn
旄丘与敦丘。《汉书·叙传上》:“今子处皇世而论 战国 ,耀所闻而疑所覿,欲从旄敦而度高虖 泰山 ,怀氿滥而测深虖重渊,亦未至也。”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尔雅》:前高曰旄丘,如覆敦者敦丘。”
词语解释:旄马  拼音:máo mǎ
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海内南经》:“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郭璞 注:“《穆天子传》所谓豪马者。”
词语解释:旄旒  拼音:máo liú
古代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周礼·春官·司常》“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唐 贾公彦 疏:“或解以为旞旌之下亦有旄旒,而用絳帛也。”
词语解释:旄毡  拼音:máo zhān
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
词语解释:旄麈  拼音:máo zhǔ
旄牛和麈。麈为鹿科动物,俗称四不像。《文选·左思〈蜀都赋〉》:“屠麖麋,翦旄麈。” 刘逵 注:“皆猎之所得也。麖麋体大,故屠之;旄麈有尾,故翦之。”
词语解释:旄象  拼音:máo xiàng
(1).牦牛与象。《韩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脣……旄象之约。” 高诱 注:“旄,旄牛也,在西方。象,象兽也,在南方。”
(2).饰以象牙的旌旗。《淮南子·原道训》:“席旃茵,傅旄象。” 高诱 注:“旄,旌也。象,以象牙为饰也。”
词语解释:旄舞  拼音:máo wǔ
周 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执旄牛尾以指挥。《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词语解释:旄骑  拼音:máo qí
即旄头。《后汉书·公孙述传》:“然少为郎,习 汉 家制度,出入法驾,鑾旗旄骑,陈置陛戟,然后輦出房闥。” 李贤 注:“旄头之骑也。”《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四年》:“ 述 盛陈陛卫以延 援 入……会百官於宗庙中,立旧交之位, 述 鸞旗、旄骑,警蹕就车,磬折而入。” 胡三省 注:“旄骑,旄头骑也。”参见“ 旄头 ”。
词语解释:旄头  拼音:máo tóu
(1).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汉书·燕剌王刘旦传》:“ 旦 遂招来郡国姦人,赋敛铜铁作甲兵,数閲其车骑材官卒,建旌旗鼓车,旄头先敺。” 颜师古 注:“敺与‘驱’同……凡此旄头先驱,皆天子之制。”《后汉书·儒林传上·杨政》:“武骑虎賁惧惊乘舆,举弓射之,犹不肯去;旄头又以戟叉 政 ,伤胷, 政 犹不退。” 唐 王维 《为羽林将军祭武大将军文》:“羽林孤儿,旄头突骑,罔不毕劝,为之元帅。”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国朝承 五代 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仅同藩镇,而尽去戈戟旌旗之制,非所谓旄头清道后行之谨也。”
(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汉书·天文志》:“昴曰旄头,胡星也,为白衣会。” 唐 武元衡 《送徐员外还京》诗:“旄头星未落,分手轆轤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誓师》:“月升鴟尾城吹角,星散旄头帐点兵。”参见“ 昴宿 ”。
词语解释:昴宿  拼音:mǎo sù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第四宿。又名髦头、旄头。有亮星七颗(古代以为五颗,故有昴宿之精转化为五老的传说)。传说 汉 相 萧何 为昴星精转世,后因借为颂人之辞。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信乃昴宿垂芒,德精降祉。”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公臺阶茂绪,昴宿精灵。” 唐 白居易 《祭回鹘可汗文》:“天歼骄子,国丧名王。夺气色於 阴山 ,陨精光於昴宿。”参见“ 昴降 ”。
词语解释:旄车  拼音:máo chē
官名。 春秋 时掌兵车,从行。《左传·宣公二年》:“ 赵盾 为旄车之族,使 屏季 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 杜预 注:“旄车,公行之官。” 孔颖达 疏:“主公车行列,谓之公行;车皆建旄,谓之旄车之族。”
词语解释:旄山  拼音:máo shān
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又东四百里,至于 旄山 之尾。其南有谷,曰 育遗 ,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词语解释:旄端  拼音:máo duān
尾端。《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附駔驥之旄端,軼归鸿於 碣石 。” 李周翰 注:“亦犹蝇附驥旄,以过归鸿之飞而及 碣石 。”
词语解释:旄人  拼音:máo rén
《周礼》官名。掌教乐舞。《周礼·春官·序官》:“旄人,下士四人,舞者众寡无数。” 郑玄 注:“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周礼·春官·旄人》:“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
词语解释:旄狄  拼音:máo dí
即旄羽。《礼记·乐记》:“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 孔颖达 疏:“狄,羽也。声既文质备足,又用干戚旄羽以舞动之。”参见“ 旄羽 ”。
词语解释:旄羽  拼音:máo yǔ
牦牛尾和雉羽。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 陇 蜀 之丹漆旄羽。”《晋书·食货志》:“ 秦 邠 旄羽,迥带琅玕, 荆 郢 桂林,旁通竹箭。”
词语解释:旄牛  拼音:máo niú
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山海经·北山经》:“﹝ 潘侯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词语解释:旄俊  拼音:máo jùn
俊杰之士。旄,通“ 髦 ”。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唐朝上》:“於是芳兰始被,深冠盖之游;丹桂初丛,广旄俊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