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尤平声 [详注1][móu,绸缪][ōu,水泡,名词][通‘不’,未定之辭也,多用于句末。][gōu][chóu][tōu][chōu chóu][liú][lōu][zhōu][chóu][音鎪。][音鄒。][dōu][gōu][ǒu][lǚ][zōu][sōu][详注2][jiū liú][fú][zōu zhōu chōu][yóu][ōu][zhōu][音浮。《集韵》或从包从不。][详注3][详注4]絿[qiū][yōu][róu qiú][qiū][yōu][yóu][zōu][gōu][音抔。《博雅》䥯䎧,耕也。]帿瀀[音求。《诗·周南》施于中逵。叶下仇。][fú fū][详注5][详注6]


注1:不 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䳡其鳺鴀。《邢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䳕鸠,幽州人或谓鷎鴡,梁宋闲谓之隹,扬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注2:窭 音娄。《史记·淳于髡传》瓯窭满箦。《裴骃注》瓯窭,便侧之地。
注3:救 《韵补》叶居尤切。《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武王盘铭》溺于渊,尚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注4:蹂 揉擦。通“揉”。《广韵》耳由切《集韵》《韵会》《正韵》而由切,音柔。《诗·大雅》或簸或蹂。《笺》蹂之言润也。《疏》蹂黍,以水润米,必当蹂之使湿。《朱传》簸扬去糠也。蹂,蹂禾取谷以继之也。
注5:軥 《广韵》古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钩。《广韵》车軥心木。
注6:涑 音锼。《说文》浣也。一说以手曰涑,以足曰浣。
末字词组
九斿采斿缀斿龙斿幡斿   
彩斿飙斿旌斿赘斿浮斿   

词语解释:九斿  拼音:jiǔ yóu
见“ 九旒 ”。
词语解释:九旒  拼音:jiǔ liú
亦作“ 九斿 ”。亦作“ 九游 ”。
(1).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礼记·乐记》:“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管子·小匡》:“赏服大路,龙旗九游,渠门赤旂。”《文选·张衡〈东京赋〉》:“云罕九斿,闟戟轇轕。” 李善 注引《说文》曰:“斿,旍施流也。”《宋书·礼志五》:“皇子为王,锡以此乘,故曰王青盖车。皆左右騑驾,五旂,旂九旒,画降龙。”
(2).古时官冕上的九串垂珠。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九旒之冕,散耀垂文;华组之缨,从风纷紜。”《通志·器服一》:“ 唐 依 周 礼制……皇太子衮冕白珠九旒,诸臣衮冕青珠九旒。”
(3).星名。《史记·天官书》:“三曰九游。” 张守节 正义:“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天子之兵旗,所以导军进退,亦领州列邦。”
词语解释:彩斿  拼音:cǎi yóu
见“ 綵旒 ”。
词语解释:彩旒  拼音:cǎi liú
亦作“ 綵斿 ”。 旗帜上的彩色飘带。借指彩旗。《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彤云丽琁盖,祥飇被綵斿。” 李善 注:“斿,旌旗之旒也。” 唐 徐彦伯 《奉和兴庆池戏竞渡应制》:“青潭晓靄笼仙蹕,红屿晴花隔綵旒。” 唐 温庭筠 《春日寄岳州从事李员外》诗之二:“红粉座中客,綵斿江上城。”
词语解释:采斿  拼音:cǎi yóu
彩色的旗饰。借指为旗帜。斿,同“ 旒 ”。《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彫云丽琁盖,祥飇被采斿。” 南朝 陈 徐陵 《山池应令》诗:“画舸图仙兽,飞艎掛采斿。”
词语解释:飙斿  拼音:biāo yóu
亦作“飈斿”。亦作“飈游”。
(1).飘游。斿,通“ 游 ”。《宋史·乐志八》:“神之听之,爰格飈斿。”
(2).谓飘游的神灵。《宋史·乐志十二》:“爰荐飶馨,以迓飈游。”
词语解释:缀斿  拼音:zhuì yóu
见“ 缀旒 ”。
词语解释:缀旒  拼音:zhuì liú
亦作“ 缀斿 ”。亦作“ 缀游 ”。
(1).犹表率。《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 毛 传:“缀,表;旒,章也。” 郑玄 笺:“缀,犹结也;旒,旌旗之垂者也。” 马瑞辰 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为表,故《诗》缀旒并言,以喻 汤 为下国表则也。”《魏书·礼志四》:“非所以仪刑万国,缀旒四海。” 宋 王安石 《后殿朝次偶题》诗:“百年文物士优游,万国今方似缀旒。”
(2).比喻君主为臣下挟持,大权旁落。《汉书·五行志下之下》:“ 董仲舒 、 刘向 以为先是 晋 为 鸡泽 之会,诸侯盟,又大夫盟。后为 溴梁 之会,诸侯在而大夫独相与盟。君若缀斿,不得举手。”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斿,旌旗之旒,随风动摇也。’言为下所执,随人东西也。”《后汉书·张衡传》:“夫 战国 交争,戎车竞驱,君若缀旒,人无所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降及 怀 愍 ,缀旒而已。”
(3).喻指一般居虚位而无实权者。 梁启超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土风不諳,语言难晓。政权所寄,多在猾胥,而官为缀旒也。”
(4).比喻国势垂危。《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当此之时,若缀旒然。” 张铣 注:“旒,冠上垂珠,而缀於冠者,言帝室之危如旒之悬。然,辞也。”《魏书·肃宗纪》:“祖宗盛业,危若缀旒,社稷鸿基,殆将沦坠。”《旧唐书·玄宗纪上》:“大业有缀旒之惧,寳位深坠地之忧。”《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臣观今日国势,危如缀旒。”
(5).用以比喻情况危急。 唐 孙揆 《灵应传》:“矧妾一女子,父母斥其孤贞,狂童凌其寡弱,缀旒之急,安得不少动仁人之心乎?”
词语解释:旌斿  拼音:jīng yóu
见“ 旌旒 ”。
词语解释:旌旒  拼音:jīng liú
亦作“ 旌斿 ”。 旌旗。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綵旄蔽日,旌旒翳天。” 清 林则徐 《中秋沙角炮台眺月》诗:“炮声裂山杂鼓角,檣影蘸水扬旌斿。”
词语解释:龙斿  拼音:lóng yóu
指龙旗。 明 何景明 《诸将入朝歌》之九:“闕下千官侍凤楼,苑中天子建龙斿。”参见“ 龙旂 ”。
词语解释:龙旂
亦作“ 龙旗 ”。
1.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周礼·考工记·輈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郑玄 注:“交龙为旂,诸侯之所建也。” 贾公彦 疏:“九斿,正谓天子龙旂。”《后汉书·明帝纪》:“ 东海王 彊 薨,遣司空 冯魴 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鑾輅、龙旂。” 李贤 注:“交龙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赐以葬。”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之四:“臺城细仗晓初移,詔赐千官禊饮时。緑帐远笼清珮响,更曛晴日上龙旗。”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恭纪》诗之一:“期门百队龙旂后,更有名王万骑陪。”
2.借指天子。 宋 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迭障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屈居华屋啗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登陴而鱼钥仓皇,入援而龙旂震荡。”
3.指得专征伐的将帅之旗。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冯双礼 将左, 白文选 将右,而 可望 建龙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败走。”参见“ 龙章 ”。
4. 清 代国旗。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诗:“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词语解释:龙旗  拼音:lóng qí
亦作“ 龙旗 ”。
(1).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周礼·考工记·輈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郑玄 注:“交龙为旂,诸侯之所建也。” 贾公彦 疏:“九斿,正谓天子龙旂。”《后汉书·明帝纪》:“ 东海王 彊 薨,遣司空 冯魴 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鑾輅、龙旂。” 李贤 注:“交龙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赐以葬。”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之四:“臺城细仗晓初移,詔赐千官禊饮时。緑帐远笼清珮响,更曛晴日上龙旗。”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恭纪》诗之一:“期门百队龙旂后,更有名王万骑陪。”
(2).借指天子。 宋 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迭障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屈居华屋啗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登陴而鱼钥仓皇,入援而龙旂震荡。”
(3).指得专征伐的将帅之旗。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冯双礼 将左, 白文选 将右,而 可望 建龙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败走。”参见“ 龙章 ”。
(4). 清 代国旗。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诗:“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词语解释:龙章  拼音:lóng zhāng
(1).龙纹;龙形。《礼记·郊特牲》:“旂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南朝 宋 鲍照 《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怪石似龙章,瑕璧丽锦质。”《南史·宋纪上·武帝》:“尝游 京口 竹林寺 ,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
(2).指龙旗。《管子·兵法》:“三曰举龙章,则行水。”
(3).皇帝的仪仗。 唐 温庭筠 《湖阴词》:“白虬天子金鍠鋩,高临帝座回龙章。”亦借指皇帝。 唐 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清水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 宋 秦观 《次韵东坡上元扈从三绝》之一:“赭黄繖底望龙章,不断惟闻蜡炬香。” 清 李渔 《鱼篮记·饯圆》:“自归顺以来,荷蒙丞相推荐呵,去专兵征强横,又得龙章宠。”
(4).指得专征伐的大将之旗。 清 钮琇 《觚賸·伪牍谕降》附 钮蕙 卜识:“上御 日本 贡刀,令予跨赤驦以试,深蒙嘉叹。随手授曰:资尔武备,戮力王家,越日载锡龙章,昭示奬劝。寻转参戎,量移副帅。”
(5).画或绣龙之服。天子之服。语出《礼记·明堂位》:“ 有虞氏 服韍, 夏后氏 山, 殷 火, 周 龙章。”《后汉书·邓禹传论》:“及其威损 栒邑 ,兵散 宜阳 ,褫龙章於终朝,就侯服以卒岁。” 李贤 注:“龙章,衮龙之服也。” 唐 骆宾王 《晚憩田家》诗:“龙章徒表 越 , 闽 俗本非华。” 明 杨慎 《送卞苏溪归叙州序》:“言 邓仲华 之贤,亦曰褫龙章而无愠。”
(6).衮龙之服和章甫之冠。《文选·赵至〈与嵇茂齐书〉》:“表龙章於裸壤,奏韶舞於聋俗。” 李善 注:“龙,衮龙之服。章,章甫之冠也。” 唐 李白 《自溧水道哭王炎》诗之一:“天上坠玉棺,泉中掩龙章。”
(7).喻不凡的文采、风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顾彦先 ,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 南朝 梁 沉约 《贺齐明帝登祚启》:“龙章日綵,焕若丽天。”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崔长史启》:“伟龙章之秀质,腾孔雀於觿年。” 唐 李白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观夫笔走羣象,思通神明,龙章炳然,可得而见。”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 于鳞 七言,函思英发,襞调豪迈,如八音凤奏,五色龙章,开闔鏗鏘,纯乎美矣。”
(8).对皇帝文章的谀称。 明 何镗 《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序》:“天语焜燁龙章,具在《翊运篇》中。”借指诏书,敕令。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凤鸞昔日轻分羽,正 上林 花媚忘归。忽蒙天使龙章坠。” 清 李果 《范文正公祠》诗:“先皇银榜龙章在,红树阶前交映明。”
词语解释:赘斿  拼音:zhuì yóu
犹赘旒。《新唐书·郭子仪传赞》:“当是时,天子西走, 唐 胙若赘斿,而能辅太子,再造王室。”《新唐书·奸臣传下·崔昭纬》:“方是时,帝室微,人主若赘斿然。” 宋 洪适 《贺诛完颜亮表》:“赘斿于昔者,胡扛鼎以狺然。”
词语解释:幡斿  拼音:fān yóu
垂旒的长旗。《后汉书·舆服志上》:“诸车有矛戟,其饰幡斿旗帜皆五采。”
词语解释:浮斿  拼音:fú yóu
同“ 浮游 ”。
词语解释:浮游  拼音:fú yóu
(1).漫游;遨游。《庄子·在宥》:“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一本作“ 游 ”。 汉 班固 《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云笈七籤》卷一○九:“乘龙驾云,浮游太清。”
(2).虫名。即蜉蝣。 晋 陆机 《赠弟士龙》诗之七:“视彼浮游,方之侨客;眷此黄庐,譬之毙宅。”参见“ 蜉蝣 ”。
(1).在水里或空中飘流游动。《红旗歌谣·歌唱共产党》:“沼泽地歌唱共产党,鲤鱼儿浮游荷花香。”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温和的海风轻轻吹拂着,片片乌云在天际浮游着。”
(2).漫游。《楚辞·离骚》:“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汉书·郊祀志下》:“浮游 蓬莱 ,耕耘五德,朝种暮穫,与山石无极。”《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白 浮游四方,尝乘月与 崔宗之 自 采石 至 金陵 。”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女鬼惑仇铎》:“ 天台 士人 仇鐸 者……浮游 江 淮 ,壮年未娶。”
(3).虚浮不实。《晋书·裴頠传》:“遂薄综世之务,贱功烈之用,高浮游之业,埤经实之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钱起》:“芟 宋 齐 之浮游,剥 梁 陈 之嫚靡,逈然独立也。” 清 王夫之 《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诡於君子之道以淫於异端之教者,其为言也,恒与其所挟之知见相左,而繆为浮游之説以疑天下。”
(4).谓游手好闲。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於理,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汉书·食货志下》:“又以《周官》税民:凡田不耕为不殖,出三夫之税,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民浮游无事,出夫布一匹。”
(5).人名。传说 黄帝 时创制箭的人。《荀子·解蔽》:“ 倕 作弓, 浮游 作矢。” 杨倞 注:“《世本》云‘ 夷牟 作矢’……或者 浮游 , 夷牟 之别名,或声相近而误耳。”
(6).人名。传说为 共工 的卿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 晋平公 梦朱熊窥其屏,恶之而疾,问於 子产 ,对曰:‘昔 共工 之卿曰 浮游 ,败於 顓頊 ,自沉於 淮 。其色赤,其言善笑,其行善顾,其状如熊。’”
(7).虫名。即蜉蝣。《大戴礼记·夏小正》:“浮游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淮南子·诠言训》:“龟三千岁,浮游不过三日。”参见“ 蜉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