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九豏上声 [càn shǎn][音豏。怒声。][lián][详注1][详注2]


注1:阚 虎槛切。虎声。《诗·大雅》阚如虓虎。《传》阚然如虎之怒。《释文》火斩反。《前汉·叙传》於是七雄虓阚。
注2:滥 《广韵》胡黯切《集韵》《韵会》户黤切,音槛。泉名。《尔雅·释水》滥泉正出。通作槛。又水名。《前汉·地理志》降狄道东有白石山滥水。
末字词组
不斩齐斩腰斩剉斩三斩满门抄斩律斩处斩
要斩辄斩锉斩缞斩陪斩枭斩服斩 
斩斩俘斩跋队斩中斩骈斩斫斩终斩 
阵斩寸斩击斩格斩抄斩断斩衰斩 
诛斩论斩粗缞斩问斩屠斩市斩监斩 

词语解释:不斩  拼音:bù zhǎn
不眨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一双乖眼,果是杀人不斩。”
词语解释:要斩  拼音:yào zhǎn
古代的一种酷刑。以斧砧断人之腰。《周礼·秋官·司寇》“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 汉 郑玄 注:“斩以鈇鉞,若今要斩也。”《后汉书·班超传》:“若州牧能保盗贼不起者,臣亦愿以要斩保 匈奴 之不为边害也。”参见“ 腰斩 ”。
词语解释:腰斩  拼音:yāo zhǎn
(1).古时酷刑,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姦者腰斩。”《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季龙 志在穷兵,以其国内少马,乃禁蓄私马,匿者腰斩。”《秦併六国平话》卷下:“ 李斯 、 李由 虽无罪犯,枉受其罪,只得枉招……遂具五刑,论腰斩 咸阳市 。”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三:“ 元璋 知道《上梁文》又是 高启 的手笔,旧恨新罪一并算,把 高启 腰斩。”
(2).比喻把同一或相联的事物从中割断。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种专制主义,在政治上,在文化上,腰斩了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腰斩了他的新三民主义,造成了 中华 民族的深重的灾难。” 胡适 《海外读书杂记》五:“大诗人 王维 ,字 摩诘 ,虽然有腰斩 维摩诘 的罪过,却也可见这部书(《维摩经》)的魔力。” 许杰 《死了却还活着》:“曾经有一个报纸,登载过一篇关于 鲁迅 的作品研究的文章,但只登了一天,下半段便被腰斩了。”
词语解释:斩斩  拼音:zhǎn zhǎn
(1).整肃貌;整齐貌。 唐 韩愈 《曹成王碑》:“持官持身,内外斩斩。” 宋 钱功 《澹山杂识·东坡借砖》:“是夕至晚,砖犹无一隻至者。明晓至其墓地之侧,五万口斩斩然罗列矣。” 清 黄宗羲 《李叔范墓志铭》:“而君家数世同居,人众事繁,推君司家事,内外斩斩,虽家庭中,凛如公府。”
(2).堆迭貌。 唐 元稹 《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曙潮云斩斩,夜海火燐燐。”
(3).锋芒毕露貌。《新唐书·李训郑注等传赞》:“ 李训 浮躁寡谋, 郑注 斩斩小人。” 宋 刘炎 《迩言》:“待制 王质 , 王文正公 子也。扶病送 范希文 ,愿预党人,斩斩出锋稜。”
词语解释:阵斩  拼音:zhèn zhǎn
谓两军对垒时在阵前杀死敌兵。 子虚子 《湘事记》:“ 正雅 取北门,从低洼仰击,而 湘 军 何玉林 等已夺险深入,忽流弹中 正雅 足,裹创督战,阵斩旗中军一员, 荆州 将军 连魁 、副都统 松鹤 遂开城降。”
词语解释:诛斩  拼音:zhū zhǎn
诛杀;斩杀。《汉书·冯奉世传》:“今 匈奴 郅支单于 杀 汉 使者,亡保 康居 ,都护 延寿 发城郭兵屯田吏士四万餘人以诛斩之,封为列侯。”《后汉书·左雄传》:“若告党与者,听除其罪;能诛斩者,明加其赏。” 唐 赵元一 《奉天禄》卷三:“ 武俊 ( 王武俊 )伏兵邀之,诛斩略尽。”
词语解释:齐斩  拼音:qí zhǎn
丧服名。指五服中的“齐衰”与“斩衰”。《礼记·檀弓上》:“ 穆公 之母卒,使人问於 曾子 曰:‘如之何?’对曰:‘ 申 也闻诸 申 之父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达。’’” 孔颖达 疏:“齐斩之情者,齐是为母,斩是为父。父母同情,故荅云‘之情’也。”《周书·武帝纪上》:“齐斩之情,经籍彝训,近代沿革,遂亡斯礼。”
词语解释:辄斩
就杀;立即斩杀
词语解释:俘斩  拼音:fú zhǎn
(1).俘获斩杀。《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 乌孤 进攻,拔之, 飢 单骑奔 浇河 ,俘斩数万。”
(2).指被俘获斩杀的人。《宋史·太宗纪二》:“戊戌, 峡路 行营破贼于 广安军 ……又破于 合州 西方溪 ,俘斩甚众。”
词语解释:寸斩  拼音:cùn zhǎn
犹言碎尸万段。 唐 张鷟 《游仙窟》:“千看千意密,一见一怜深。但当把手子,寸斩亦甘心。”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台省·御史阿内侍》:“上( 宪宗 )报闻而已。 能 ( 钱能 )之稔恶,天下所恨, 瑞 以宪臣奏保,寸斩不足蔽辜也。”
词语解释:论斩  拼音:lùn zhǎn
判处斩首。《清史稿·高宗纪四》:“辛酉, 庄有恭 论斩。”
词语解释:腰斩  拼音:yāo zhǎn
(1).古时酷刑,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姦者腰斩。”《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季龙 志在穷兵,以其国内少马,乃禁蓄私马,匿者腰斩。”《秦併六国平话》卷下:“ 李斯 、 李由 虽无罪犯,枉受其罪,只得枉招……遂具五刑,论腰斩 咸阳市 。”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三:“ 元璋 知道《上梁文》又是 高启 的手笔,旧恨新罪一并算,把 高启 腰斩。”
(2).比喻把同一或相联的事物从中割断。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种专制主义,在政治上,在文化上,腰斩了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腰斩了他的新三民主义,造成了 中华 民族的深重的灾难。” 胡适 《海外读书杂记》五:“大诗人 王维 ,字 摩诘 ,虽然有腰斩 维摩诘 的罪过,却也可见这部书(《维摩经》)的魔力。” 许杰 《死了却还活着》:“曾经有一个报纸,登载过一篇关于 鲁迅 的作品研究的文章,但只登了一天,下半段便被腰斩了。”
词语解释:锉斩  拼音:cuò zhǎn
剁,砍。《魏书·傅竖眼传》:“灵根差期,不得俱渡, 临齐 人觉知,剉斩杀之。”
词语解释:跋队斩  拼音:bá duì zhǎn
唐 末 朱全忠 在藩镇时所用的一种军法。跋,通“ 拔 ”。《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初,帝在藩镇,用法严,将校有战没者,所部兵悉斩之,谓之跋队斩,士卒失主将者,多亡逸不敢归。”
词语解释:击斩  拼音:jī zhǎn
斩杀。《史记·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
词语解释:粗缞斩  拼音:cū shuāi zhǎn
古代丧服的一种。《左传·襄公十七年》:“ 齐 晏桓子 卒, 晏婴 麤縗斩,苴絰、带、杖。” 杜预 注:“斩不缉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 杨伯峻 注:“麤縗斩,即粗布之斩衰。縗同衰。古代丧服,子为父斩衰三年。”
词语解释:剉斩
剁,砍
词语解释:缞斩
下边缘不缉缝的丧服。同斩衰
词语解释:中斩  拼音:zhōng zhǎn
犹中断。 明 夏完淳 《〈续幸存录〉自序》:“本朝中斩之由,莫不次第详尽。” 龚振黄 《青岛潮》第七章:“八年来患难支持之教育,不致从此中斩。”
词语解释:格斩  拼音:gé zhǎn
击杀。《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姜维 率 会 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 维 ,争赴杀 会 。”
词语解释:问斩  拼音:wèn zhǎn
判处斩刑。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逸囚正法》:“ 吴中 有银工 管方洲 者,私用官帑千金,事发问斩。” 老舍 《茶馆》第一幕:“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词语解释:三斩  拼音:sān zhǎn
古代的酷刑。先斩足,次斩腰,后斩首,谓之“三斩”。《晋书·徐嵩载记》:“ 方成 怒,三斩 嵩 ,漆其首为便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斩者,斩其足,斩其腰,斩其颈也。”
词语解释:陪斩  拼音:péi zhǎn
犹陪绑。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五章:“这一下他才弄明白,原来 赵雄 是拿他来‘陪斩’,吓唬他的。”参见“ 陪绑 ”。
词语解释:陪绑  拼音:péi bǎng
(1).把不够死刑或暂缓执行死刑的犯人跟立即处决的犯人一起绑赴刑场,以便用恐怖的场面逼使就范或说出口供。 巴金 《等着,盼着--怀念陈同生同志》:“他在敌人的监牢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严刑拷问和刑场陪绑都不曾使他低头屈服。” 张书绅 《正气歌》:“原来她是被带来陪绑的。企图以此威吓这个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
(2).比喻硬逼着他人和自己同做一件事。 老舍 《四世同堂》二八:“怎这么胡涂呢!你跑就跑你的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我老二陪绑呢!”
词语解释:骈斩  拼音:pián zhǎn
一并斩首。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武弁报恩》:“盖 玉 与 张文冕 等,俱 瑾 弟一用事羽翼,已駢斩於市久矣。”《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羣盗劫杀拒捕,歷有确据……駢斩庶当其罪。”
词语解释:抄斩  拼音:chāo zhǎn
抄家斩首。 鲁迅 《呐喊·药》:“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越剧《二度梅》:“想他家还有一子 梅良玉 ,常言斩草要除根,我今日前往 梅 家抄斩满门。”
词语解释:屠斩  拼音:tú zhǎn
诛杀。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屠斩桀黜,绥抚煢弱。”
词语解释:满门抄斩  拼音:mǎn mén chāo zhǎn
封建社会的一种野蛮律令。一人犯罪,全家牵连,财产没收,老幼杀绝。 鲁迅 《呐喊·药》:“ 夏三爷 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告官,连他满门抄斩。” 吴组缃 《山洪》十八:“还说要出连环保呢,出了毛病的话,就满门抄斩。”《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不知怎的, 如姬 忽然又想到,也许是因为 尤永 大胆替 樊於期 说话,劝 嬴政 改变将 樊 家满门抄斩的决定,才触怒了他。”
词语解释:枭斩  拼音:xiāo zhǎn
斩首;枭首。《晋书·济南惠王遂传》:“﹝ 司马勋 ﹞为政暴酷,至於治中别驾及州之豪右,言语忤意,即於坐梟斩之,或引弓自射。” 唐 李翱 《疏绝进献》:“今 吴元济 、 李师道 皆梟斩矣,中原无虞,而蓄兵如故,以耗百姓,臣以为非是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盗首詰其家世,因曰:‘我有息女,欲奉箕帚,当即无辞。’ 周 不答。盗怒,立命梟斩。”《广陵潮》第五五回:“在小的看,此时多梟斩他一个人,将来便少一个人同朝廷做对。”
词语解释:斫斩  拼音:zhuó zhǎn
砍削。 汉 枚乘 《七发》:“使 琴挚 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絃。”
词语解释:断斩  拼音:duàn zhǎn
斩杀。《管子·禁藏》:“刑赏不当,断斩虽多,其暴不禁。”《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金斧黄鉞,三代通制,用之以断斩,今以金斧黄鉞为乘舆之饰。”
词语解释:市斩  拼音:shì zhǎn
在市曹斩决。《三国志·魏志·高柔传》:“及 渊 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
词语解释:律斩  拼音:lǜ zhǎn
依法斩决。《水浒传》第四十回:“结连 梁山泊 强寇,通同造反,律斩。”
词语解释:服斩  拼音:fú zhǎn
服丧中最重的一种。子、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为夫所穿着的,以粗麻布制成,左右、下边不缝的斩衰服。 唐 王绩 《重答杜使君书》:“至於庶子,已不承尊,虽有长子,无预祖禰,不为服斩,义亦可知。” 元 柳贯 《闻范德机以母丧哀毁而卒》诗:“服斩谁非子,摧形不有身。使能穿壙入,果胜闕泉亲。”
词语解释:终斩  拼音:zhōng zhǎn
终结;断绝。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序:“ 孝陵 之泽,三百年而终斩乎!”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吾信吾国命未必即此终斩,种性未必由此长沦也。愿我国民,善自为之。”
词语解释:衰斩  拼音:shuāi zhǎn
即斩衰。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元年》:“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故虽 三季 之末,七雄之敝,犹未有废衰斩於旬朔之间,释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
词语解释:监斩  拼音:jiān zhǎn
监督执行死刑。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 竇娥 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 竇娥 ,便死而无怨。”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外边行刑的准备,一切都已经停当了,是 土抚台 土大人 亲自监斩。”
词语解释:处斩  拼音:chǔ zhǎn
指斩首处死。《旧五代史·晋书·白奉进传》:“ 彦饶 曰:‘军中法令,各有部分,何得将 滑州 兵士一例处斩?’”《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南唐 法度,凡官府破耗军粮至三百石者,即行处斩。”《清史稿·高宗纪四》:“丙午, 和其衷 论斩, 段成功 处斩。”